-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8637-200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

【国家标准(GB)】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8 15:18:22
- GB/T18637-2002
- 现行
标准号:
GB/T 18637-2002
标准名称: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2-02-19 -
实施日期:
2002-05-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21.52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的诊断要求。本标准适用于BVD/MD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检疫。 GB/T 18637-200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 GB/T18637-2002

部分标准内容:
GB/T18637--200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viral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牛的-种以粘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的疾病。应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查BVD/MD抗体,具有其特殊意义,它不仅可以定性,而且还可以定量,并从抗体量的动态变化中,可以判定病牛是以前感染过本病,还是现在正在感染过程中,从而为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本标推的附录 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兽药监察所、农业部动物检疫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振华、郑志刚。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bovine viral diarrhea /mucosal disease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的诊断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BVD/MD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检疫。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细胞玻片
GB/T18637-2002
放置在莱顿氏(Leighton's)管或其他用作培养细胞的小瓶中,长有单层细胞的盖玻片。3BVD/MD病毒分离与鉴定
3.1材料准备
3.1.1阳性参照毒株为牛粘膜病病毒俄勒冈毒株(OregonC24V)。3.1.2BVD/MD荧光抗体(BVD/MD-FA)、阳性血清3.1.3荧光显微镜:采用蓝紫光为激发光的透射式或落射式荧光显微镜。3.1.4犊牛(或胎牛)血清:无BVD/MD抗体和无污染。3.1.5细胞培养瓶扁瓶、Leightons管、0.17mm厚度的盖玻片(1.0cm×3.8cm或0.8cm×2.4cm),0.8mm~1.0mm厚的普通玻璃载片,带盖湿盒。3.1.6溶液配制:pH7.0~~7.2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9.0~9.50.5mol/1.碳酸缓冲甘油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1.7细胞培养液: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3.1.8原代细胞培养物: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3.2病毒分离
3.2.1样品的采集
3.2.1.1对于牛群、种公牛的检疫,无菌采血液或精液。3.2.1.2对怀疑为急性感染期或持续感染的牛,采血或鼻分泌物。3.2.1.3对流产、死胎,采胎儿的组织。3.2.1.4对怀疑为死于粘膜病的牛,可采集血块和各组织,尤其是肠道集合淋巴组织。如果肠道样品已发生白溶,可采扁桃体或淋巴结。3.2.2样品处理
3.2.2.1血液用常规方法分离血清。凝血块:冻融数次后,取析出的上清液(加入适量的双抗即青链霉素)。3. 2. 2. 2
3.2.2.3组织样品用含1000IU/ml.双抗的细胞培养液作1:10倍的乳剂,离心取上清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02-19批准128
2002-05-01实施
GB/T 18637---2002
3.2.2.4精液冻融3次(或超声波裂解处理),用细胞培养液作1:10倍稀释,离心取上清液。3.2.2.5鼻分泌物:用含1000IU(mg)/mL双抗的培养液4倍稀释后,离心取上清液。以上各样品处理后均需作无菌检验。3.2.3样品的接种培养
3.2.3.1将10mL牛睾丸原代细胞(见附录C)接种于小扁瓶,置37C静止培养。培养到细胞形成80%以上单层。
3.2.3.2取出3.2.3.1中小扁瓶,倒去培养液,接种3.2.2.1~3.2.2.5的样品,每瓶接种样品1mL每份样品接种3瓶。
3.2.3.3置37C吸附2h~3h。
3.2.3.4吸附后,将样品倒去,加维持液[见附录B中B1,另加3%特牛血清(3.1.4)10mL置37C恒温培养。
3.2.3.5培养6d后,将其冻融3次,收集3瓶细胞及其培养基,混合后即为样品分离细胞培养物。3.3样品分离物的病毒鉴定
3.3.1分离物的细胞玻片培养
3.3.1.1将1ml牛睾丸原代细胞悬液,接种于带盖玻片(3.1.5)的Leighton's管,置37C培养,至盖玻片上细胞生长成80%的单层。
3.3.1.2取3.3.1.1中4个Leighton's管,倒去培养液,每瓶接种3.2.3.5中样品分离细胞培养物1 mL。
3.3.1.3置37C吸附2h~3h。
3.3.1.4吸附后,加维持液1mL,置37C恒温培养3d。3.3.1.5取出细胞玻片.用磷酸盐缓冲液(见附录A中A1)轻轻漂洗,倾去液体,自然干燥。用纯丙酮室温固定10 min~15 min。
3.3.1.6取各组固定后的细胞玻片(样品组取半数,余者在必要时作抑制染色试验用),置湿盒内,细胞面向上,滴加BVD/MD-FA(3.1.2),并使免疫荧光抗体(FA)铺满而又不溢出于细胞面。将湿盒盖盖严,置37C染色2h。随后取出,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倾去液体。3.3.1.7封片:将细胞面向下,用碳酸盐缓冲甘油(见附录A中A2)封贴于载玻片上。3.3.2对照
3.3.2.1阳性参照组:取3.3.1.1中带有细胞玻片的Leighton's管2管,每管接种0.1ml.100TCID)50的0regonC24V(3.1.1),此后按3.3.1.3~~3.3.1.7方法操作。3.3.2.2阴性对照组:取3.3.1.1中带细胞玻片的Leighton's管2管,按3.3.1.5~3.3.1.7方法操作。
3.3.3镜检
3.3.3.1被BVD/MDV感染的细胞,在蓝紫光激发的荧光显微镜下,胞浆呈黄绿色的荧光,并常见有闪烁明亮黄绿色荧光的细小颗粒散布于胞浆内。未感染细胞无荧光。3.3.3.2荧光观察记录:荧光在激发光照射下,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弱,因此在染色后,应尽快镜检及时记录,记录可分为:
a)(-)无荧光;
b)(十)荧光微弱,形态不清晰;c)(++)荧光较亮,形态清晰;
d)(→++++)荧光较强,明亮闪烁,形态清晰。3.3.4荧光抑制试验
1)双抗指青霉素(IU)和链霉素(μg)。129
GB/T18637—2002
3.3.4.1取3.3.1.6中固定后余下的细胞玻片,滴加BVD/MDV的阳性血清(3.1.2),置37C作用1h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充分洗涤3次。3.3.4.2此后按3.3.1.6~3.3.1.7中规定进行操作。3.3.4.3判定:在抑制试验中,荧光被BVD/MID的阳性班1清所抑制,则判定原样品分离物的荧光为BVD/MD病毒抗原特异荧光。
3.3.5终判定:当阴性对照为(一),阳性参照为(十十十)以上,抑制试验对照片荧光被抑制,被检组为3.3.3.2中c)和d)时判为分离病毒阳性;为3.3.3.2中b)者应重检,重检后仍为3.3.3.2中b)者,则判阳性;被检组为3.3.3.2中a者,判阴性。当阳性参照不出现特异荧光,为无结果,应予重检。4微量血清中和试验
4.1材料准备
4.1.1标准毒株OregonC24V。
4.1.2标准阳性血清、标准阴性血清。4.1.3细胞:可用犊牛原代肾细胞、睾丸细胞和鼻甲细胞(见附录C)或牛鼻甲细胞系(MDBK)细胞。4.1.4培养基
4.1.4.1稀释液营养液,pH7.0~~7.2,每毫升加100mg链霉素和100IU青霉素,按说明书配制。4.1.4.2生长液:营养液加10%犊牛血清(3.1.4)。4.1.4.3维持液:营养液加2%~~5%犊牛血清。4.1.5被检血清:无菌静脉采血,常规分离血清,56C灭活30min。4.1.6微量细胞培养板(简称微量板)96孔平底板。4.1.7加样器,单通道或多通道的可调加样器。4.2操作程序
4.2.1定量测定
4.2.1.1用多通道加样器于96孔微量板中每孔加稀释液(4.1.4.1)50μL。4.2.1.2用单通道加样器取50μL灭活的被检血清加于微量板的第一排孔中,每份样品加4个孔。4.2.1.3用多通道加样器(调至50uL)从第一排孔开始作连续倍比稀释,直至最后-个孔,并从最后孔中弃去50μl稀释物。
4.2.1.4用稀释液将标准毒株OregonC24V(4.1.1)稀释成含100TCID5/50μl的工作液。4.2.1.5用多通道加样器从第二排孔开始每孔加病毒工作液50uL,第一排孔中加50uL稀释液作为被检血清毒性对照
4.2.1.6将微量板盖严,置于37C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中和2h~3h。4.2.1.7将细胞悬液(见附录C)100μl.加到微量板各孔中,或将生长成良好单层的细胞用EI)IA~胰酶消化液消化分散后,用生长液(4.1.4.2)配制成含40万/mL的细胞悬液加到微量板的各孔中,每孔100μl
4.2.1.8按4.2.1.6中方法培养6d,从第四天开始观察结果,并于第6d作终判。4.2.1.9试验需作下列对照:
a)阳性血清(4.1.2)对照:2倍稀释血清50μL+50μL病毒工作液+100μl.细胞悬液。b)阴性血清(4.1.2)对照:2倍稀释血清50ul+50μL病毒工作液+100μL细胞悬液。c)正常细胞对照:细胞悬液100μ+维持液100μ。d)病毒用量滴定:将病毒工作液用稀释液作三次10倍递进稀释取:1)病毒.I作液100TCIDso/50μL:50μL+稀释液50μL+细胞悬液100μL2)10病毒T作液10TCIDso/50μL:50μL+稀释液50μl.+细胞悬液100μl;3)10*病毒作液1TCID5/50μl:50uL+稀释液50μl+细胞悬液100μL;130
GB/T18637.---2002
A)10\\病毒I作液0TCIDso/50μL:50μl.+稀释液50μL+细胞悬液100μl.。以1各对照均作4个孔。
4.2.2定性试验
4.2.2.1用多通道加样器于96孔微量板中每孔加稀释液40uL。4.2.2.2用单通道加样器取10l.灭活的被检血清加到微量板与血清编号相应的孔中,每份血清作4个孔。
4.2.2.3病毒工作液稀释方法同4.2.1.4。4.2.2.4用多通道加样器将病毒工.作液加到微量板的各孔中,每孔50αl。4.2.2.5以下操作按4.2.1.6~4.2.1.9规定进行。4.2.3双份血清测定
4.2.3.1双份被检班清取自同一动物,间隔21d,按4.1.5采集、处理4.2.3.2试验操作方法同4.2.1。4.3结果判定
试验后第4d开始观察结果,并于第6d作终判。当细胞对照孔内细胞单层生长良好,病毒用量在50TCIDa/50αL~500TCID/50μL范围之内阳性血清对照孔不出现细胞病变,阴性血清对照孔出现细胞病变,证明试验成立,可以进行结果判定,否则,试验不成立,应重作,
4.3.1判定标准
4.3.1.1定鼠试验:每份血清同-稀释度的4个孔中有两个孔完全被保护,不出现细胞病变(CPE)时,该稀释度倒数即为该血清的抗体滴度。4.3.1.2定性试验:被检血清在1:5稀释时有2个或2个以上孔的细胞被完全保护,该血清即为阳性。
4.3.1.3双份血清测定:当相隔21d的第二份血清的滴度高于第一份血清两个或两个以上滴度,则证明该动物正在发病过程中。
GB/T18637-2002
附桑A
(标准的附录)
溶液的配制
A1pH7.0~7.6 0. 01 mo1/L 磷酸盐缓冲液(PBS)的配制A1.10.2mol/磷酸缓冲液(PB)(母液)的配制见表A1。各种pH0.2mol/LPB(母液)的配制比例表(100mL母液)表A1
0.2mo1/1磷酸氢二钠(NazHPO,)ml.
0.2 mol/1.磷酸二氢钠(NaHzPO))ml.
按所需pH值查表A1.按体积比例混合二液,即为0.2mol/1.母液。A1.20.01mo1/1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将母液用蒸馏水作20倍稀释,并按0.85%加入氟化钠即得。A2pH9.0~9.50.5mol/L碳酸盐缓冲甘油的配制A2.1pH9.0~9.50.5mol/l.碳酸盐缓冲液的配制见表A2。表A2pH9.0~9.5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
0. 5 mnl/L 碳酸氢钠(NaHCO,)
按表A2所列体积混合二液即可。0. 5 mol /L 碳酸钠(NazCO),)
A2.2pH9.0~9.5碳酸甘油的配制:碳酸盐缓冲液:甘油(中性)=1:9,混合即得。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细胞培养液的制备
B1汉克氏(Hanks)源液(10倍原液)化钠(NaCI)
磷酸氢二钠(Na2HPO,·12HO)
氧化钾(KCI)
磷酸二氢钾(KHPO)
硫酸镁(MgSO47HO)
氟化钙(CaCl,)
双蒸馅水加至
500mL加1ml三氟甲烷充分振荡,4℃冰箱保存。Hanks液为Hanks原液稀释10倍。132
GB/T18637--2002
Hanks 液1000 mL+4mL 酚红,68.94kPa灭菌10 min。B20.5%(乳汉液L-H液)bZxz.net
水解乳蛋白
69kPa灭菌10min,4C冰箱保存。1000mL
附录C
(标准的附录)
牛睾丸(或牛肾、鼻甲)原代细胞的制作C1选择健康初生牛,放血致死,无菌取睾丸或肾脏、鼻甲组织C2将组织(牛肾剪取皮质部),剪成1mm~2mm2小块组织,用含300IU/ml双抗的汉克氏液(见附录B中B1)漂洗2~3次,并漂去漂浮的碎渣组织,倒去液体。C3按组织重量的5倍,加人0.25%胰酶-Hanks液(pH 7.4~~7.8),置37C水浴中消化30min~~40 min。沉淀片刻,除去胰酶。
C4用汉克氏液洗2~3次后,加人适量营养液[含5%~~10%犊牛血清的乳汉液(见附录B中B2)吹打、分散已消化疏松的组织。用4层纱布滤过,制成约40万/mL.~70万/mL活细胞悬液备用。C5也可分装于培养瓶,培养成单层,保存于4'C备用。13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viral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牛的-种以粘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的疾病。应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查BVD/MD抗体,具有其特殊意义,它不仅可以定性,而且还可以定量,并从抗体量的动态变化中,可以判定病牛是以前感染过本病,还是现在正在感染过程中,从而为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本标推的附录 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动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兽药监察所、农业部动物检疫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振华、郑志刚。1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诊断技术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bovine viral diarrhea /mucosal disease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的诊断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BVD/MD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检疫。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细胞玻片
GB/T18637-2002
放置在莱顿氏(Leighton's)管或其他用作培养细胞的小瓶中,长有单层细胞的盖玻片。3BVD/MD病毒分离与鉴定
3.1材料准备
3.1.1阳性参照毒株为牛粘膜病病毒俄勒冈毒株(OregonC24V)。3.1.2BVD/MD荧光抗体(BVD/MD-FA)、阳性血清3.1.3荧光显微镜:采用蓝紫光为激发光的透射式或落射式荧光显微镜。3.1.4犊牛(或胎牛)血清:无BVD/MD抗体和无污染。3.1.5细胞培养瓶扁瓶、Leightons管、0.17mm厚度的盖玻片(1.0cm×3.8cm或0.8cm×2.4cm),0.8mm~1.0mm厚的普通玻璃载片,带盖湿盒。3.1.6溶液配制:pH7.0~~7.2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9.0~9.50.5mol/1.碳酸缓冲甘油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3.1.7细胞培养液:见附录B(标准的附录)。3.1.8原代细胞培养物: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3.2病毒分离
3.2.1样品的采集
3.2.1.1对于牛群、种公牛的检疫,无菌采血液或精液。3.2.1.2对怀疑为急性感染期或持续感染的牛,采血或鼻分泌物。3.2.1.3对流产、死胎,采胎儿的组织。3.2.1.4对怀疑为死于粘膜病的牛,可采集血块和各组织,尤其是肠道集合淋巴组织。如果肠道样品已发生白溶,可采扁桃体或淋巴结。3.2.2样品处理
3.2.2.1血液用常规方法分离血清。凝血块:冻融数次后,取析出的上清液(加入适量的双抗即青链霉素)。3. 2. 2. 2
3.2.2.3组织样品用含1000IU/ml.双抗的细胞培养液作1:10倍的乳剂,离心取上清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2-02-19批准128
2002-05-01实施
GB/T 18637---2002
3.2.2.4精液冻融3次(或超声波裂解处理),用细胞培养液作1:10倍稀释,离心取上清液。3.2.2.5鼻分泌物:用含1000IU(mg)/mL双抗的培养液4倍稀释后,离心取上清液。以上各样品处理后均需作无菌检验。3.2.3样品的接种培养
3.2.3.1将10mL牛睾丸原代细胞(见附录C)接种于小扁瓶,置37C静止培养。培养到细胞形成80%以上单层。
3.2.3.2取出3.2.3.1中小扁瓶,倒去培养液,接种3.2.2.1~3.2.2.5的样品,每瓶接种样品1mL每份样品接种3瓶。
3.2.3.3置37C吸附2h~3h。
3.2.3.4吸附后,将样品倒去,加维持液[见附录B中B1,另加3%特牛血清(3.1.4)10mL置37C恒温培养。
3.2.3.5培养6d后,将其冻融3次,收集3瓶细胞及其培养基,混合后即为样品分离细胞培养物。3.3样品分离物的病毒鉴定
3.3.1分离物的细胞玻片培养
3.3.1.1将1ml牛睾丸原代细胞悬液,接种于带盖玻片(3.1.5)的Leighton's管,置37C培养,至盖玻片上细胞生长成80%的单层。
3.3.1.2取3.3.1.1中4个Leighton's管,倒去培养液,每瓶接种3.2.3.5中样品分离细胞培养物1 mL。
3.3.1.3置37C吸附2h~3h。
3.3.1.4吸附后,加维持液1mL,置37C恒温培养3d。3.3.1.5取出细胞玻片.用磷酸盐缓冲液(见附录A中A1)轻轻漂洗,倾去液体,自然干燥。用纯丙酮室温固定10 min~15 min。
3.3.1.6取各组固定后的细胞玻片(样品组取半数,余者在必要时作抑制染色试验用),置湿盒内,细胞面向上,滴加BVD/MD-FA(3.1.2),并使免疫荧光抗体(FA)铺满而又不溢出于细胞面。将湿盒盖盖严,置37C染色2h。随后取出,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3次,倾去液体。3.3.1.7封片:将细胞面向下,用碳酸盐缓冲甘油(见附录A中A2)封贴于载玻片上。3.3.2对照
3.3.2.1阳性参照组:取3.3.1.1中带有细胞玻片的Leighton's管2管,每管接种0.1ml.100TCID)50的0regonC24V(3.1.1),此后按3.3.1.3~~3.3.1.7方法操作。3.3.2.2阴性对照组:取3.3.1.1中带细胞玻片的Leighton's管2管,按3.3.1.5~3.3.1.7方法操作。
3.3.3镜检
3.3.3.1被BVD/MDV感染的细胞,在蓝紫光激发的荧光显微镜下,胞浆呈黄绿色的荧光,并常见有闪烁明亮黄绿色荧光的细小颗粒散布于胞浆内。未感染细胞无荧光。3.3.3.2荧光观察记录:荧光在激发光照射下,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弱,因此在染色后,应尽快镜检及时记录,记录可分为:
a)(-)无荧光;
b)(十)荧光微弱,形态不清晰;c)(++)荧光较亮,形态清晰;
d)(→++++)荧光较强,明亮闪烁,形态清晰。3.3.4荧光抑制试验
1)双抗指青霉素(IU)和链霉素(μg)。129
GB/T18637—2002
3.3.4.1取3.3.1.6中固定后余下的细胞玻片,滴加BVD/MDV的阳性血清(3.1.2),置37C作用1h后.用磷酸盐缓冲液充分洗涤3次。3.3.4.2此后按3.3.1.6~3.3.1.7中规定进行操作。3.3.4.3判定:在抑制试验中,荧光被BVD/MID的阳性班1清所抑制,则判定原样品分离物的荧光为BVD/MD病毒抗原特异荧光。
3.3.5终判定:当阴性对照为(一),阳性参照为(十十十)以上,抑制试验对照片荧光被抑制,被检组为3.3.3.2中c)和d)时判为分离病毒阳性;为3.3.3.2中b)者应重检,重检后仍为3.3.3.2中b)者,则判阳性;被检组为3.3.3.2中a者,判阴性。当阳性参照不出现特异荧光,为无结果,应予重检。4微量血清中和试验
4.1材料准备
4.1.1标准毒株OregonC24V。
4.1.2标准阳性血清、标准阴性血清。4.1.3细胞:可用犊牛原代肾细胞、睾丸细胞和鼻甲细胞(见附录C)或牛鼻甲细胞系(MDBK)细胞。4.1.4培养基
4.1.4.1稀释液营养液,pH7.0~~7.2,每毫升加100mg链霉素和100IU青霉素,按说明书配制。4.1.4.2生长液:营养液加10%犊牛血清(3.1.4)。4.1.4.3维持液:营养液加2%~~5%犊牛血清。4.1.5被检血清:无菌静脉采血,常规分离血清,56C灭活30min。4.1.6微量细胞培养板(简称微量板)96孔平底板。4.1.7加样器,单通道或多通道的可调加样器。4.2操作程序
4.2.1定量测定
4.2.1.1用多通道加样器于96孔微量板中每孔加稀释液(4.1.4.1)50μL。4.2.1.2用单通道加样器取50μL灭活的被检血清加于微量板的第一排孔中,每份样品加4个孔。4.2.1.3用多通道加样器(调至50uL)从第一排孔开始作连续倍比稀释,直至最后-个孔,并从最后孔中弃去50μl稀释物。
4.2.1.4用稀释液将标准毒株OregonC24V(4.1.1)稀释成含100TCID5/50μl的工作液。4.2.1.5用多通道加样器从第二排孔开始每孔加病毒工作液50uL,第一排孔中加50uL稀释液作为被检血清毒性对照
4.2.1.6将微量板盖严,置于37C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中和2h~3h。4.2.1.7将细胞悬液(见附录C)100μl.加到微量板各孔中,或将生长成良好单层的细胞用EI)IA~胰酶消化液消化分散后,用生长液(4.1.4.2)配制成含40万/mL的细胞悬液加到微量板的各孔中,每孔100μl
4.2.1.8按4.2.1.6中方法培养6d,从第四天开始观察结果,并于第6d作终判。4.2.1.9试验需作下列对照:
a)阳性血清(4.1.2)对照:2倍稀释血清50μL+50μL病毒工作液+100μl.细胞悬液。b)阴性血清(4.1.2)对照:2倍稀释血清50ul+50μL病毒工作液+100μL细胞悬液。c)正常细胞对照:细胞悬液100μ+维持液100μ。d)病毒用量滴定:将病毒工作液用稀释液作三次10倍递进稀释取:1)病毒.I作液100TCIDso/50μL:50μL+稀释液50μL+细胞悬液100μL2)10病毒T作液10TCIDso/50μL:50μL+稀释液50μl.+细胞悬液100μl;3)10*病毒作液1TCID5/50μl:50uL+稀释液50μl+细胞悬液100μL;130
GB/T18637.---2002
A)10\\病毒I作液0TCIDso/50μL:50μl.+稀释液50μL+细胞悬液100μl.。以1各对照均作4个孔。
4.2.2定性试验
4.2.2.1用多通道加样器于96孔微量板中每孔加稀释液40uL。4.2.2.2用单通道加样器取10l.灭活的被检血清加到微量板与血清编号相应的孔中,每份血清作4个孔。
4.2.2.3病毒工作液稀释方法同4.2.1.4。4.2.2.4用多通道加样器将病毒工.作液加到微量板的各孔中,每孔50αl。4.2.2.5以下操作按4.2.1.6~4.2.1.9规定进行。4.2.3双份血清测定
4.2.3.1双份被检班清取自同一动物,间隔21d,按4.1.5采集、处理4.2.3.2试验操作方法同4.2.1。4.3结果判定
试验后第4d开始观察结果,并于第6d作终判。当细胞对照孔内细胞单层生长良好,病毒用量在50TCIDa/50αL~500TCID/50μL范围之内阳性血清对照孔不出现细胞病变,阴性血清对照孔出现细胞病变,证明试验成立,可以进行结果判定,否则,试验不成立,应重作,
4.3.1判定标准
4.3.1.1定鼠试验:每份血清同-稀释度的4个孔中有两个孔完全被保护,不出现细胞病变(CPE)时,该稀释度倒数即为该血清的抗体滴度。4.3.1.2定性试验:被检血清在1:5稀释时有2个或2个以上孔的细胞被完全保护,该血清即为阳性。
4.3.1.3双份血清测定:当相隔21d的第二份血清的滴度高于第一份血清两个或两个以上滴度,则证明该动物正在发病过程中。
GB/T18637-2002
附桑A
(标准的附录)
溶液的配制
A1pH7.0~7.6 0. 01 mo1/L 磷酸盐缓冲液(PBS)的配制A1.10.2mol/磷酸缓冲液(PB)(母液)的配制见表A1。各种pH0.2mol/LPB(母液)的配制比例表(100mL母液)表A1
0.2mo1/1磷酸氢二钠(NazHPO,)ml.
0.2 mol/1.磷酸二氢钠(NaHzPO))ml.
按所需pH值查表A1.按体积比例混合二液,即为0.2mol/1.母液。A1.20.01mo1/1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将母液用蒸馏水作20倍稀释,并按0.85%加入氟化钠即得。A2pH9.0~9.50.5mol/L碳酸盐缓冲甘油的配制A2.1pH9.0~9.50.5mol/l.碳酸盐缓冲液的配制见表A2。表A2pH9.0~9.50.5mol/L碳酸盐缓冲液pH
0. 5 mnl/L 碳酸氢钠(NaHCO,)
按表A2所列体积混合二液即可。0. 5 mol /L 碳酸钠(NazCO),)
A2.2pH9.0~9.5碳酸甘油的配制:碳酸盐缓冲液:甘油(中性)=1:9,混合即得。附录B
(标准的附录)
细胞培养液的制备
B1汉克氏(Hanks)源液(10倍原液)化钠(NaCI)
磷酸氢二钠(Na2HPO,·12HO)
氧化钾(KCI)
磷酸二氢钾(KHPO)
硫酸镁(MgSO47HO)
氟化钙(CaCl,)
双蒸馅水加至
500mL加1ml三氟甲烷充分振荡,4℃冰箱保存。Hanks液为Hanks原液稀释10倍。132
GB/T18637--2002
Hanks 液1000 mL+4mL 酚红,68.94kPa灭菌10 min。B20.5%(乳汉液L-H液)bZxz.net
水解乳蛋白
69kPa灭菌10min,4C冰箱保存。1000mL
附录C
(标准的附录)
牛睾丸(或牛肾、鼻甲)原代细胞的制作C1选择健康初生牛,放血致死,无菌取睾丸或肾脏、鼻甲组织C2将组织(牛肾剪取皮质部),剪成1mm~2mm2小块组织,用含300IU/ml双抗的汉克氏液(见附录B中B1)漂洗2~3次,并漂去漂浮的碎渣组织,倒去液体。C3按组织重量的5倍,加人0.25%胰酶-Hanks液(pH 7.4~~7.8),置37C水浴中消化30min~~40 min。沉淀片刻,除去胰酶。
C4用汉克氏液洗2~3次后,加人适量营养液[含5%~~10%犊牛血清的乳汉液(见附录B中B2)吹打、分散已消化疏松的组织。用4层纱布滤过,制成约40万/mL.~70万/mL活细胞悬液备用。C5也可分装于培养瓶,培养成单层,保存于4'C备用。13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 GB/T42239.1-2022 洗涤用酶制剂 第1部分:碱性蛋白酶
- GB/T228.1-2021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 GB/T3098.1-2010 紧固件机械性能 螺栓、螺钉和螺柱
- GB/T19719—2005 首饰镍释放量的测定光谱法
- GB/T3836.1-2021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
- GB/T5009.101-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锑的测定
- GB19148.2—2003 插脚式灯座的型式和尺寸
- GB/T6109.13-2008 漆包圆绕组线 第13部分:180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
- GB/T14625.3-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3部分:动态耐冲击试验方法
- GB/T4995-2014 联运通用平托盘 性能要求和试验选择
- GB/T9124.1-2019 钢制管法兰 第1部分:PN 系列
- GB/T15338-1994 炭黑试验方法精密度和偏差的确认
- GB7911.1-1987 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技术条件
- GB/T14625.2-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反弹高度测定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