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电子行业标准(SJ) >>
- SJ 20419-1994 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方法

【电子行业标准(SJ)】 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5 04:29:58
- SJ20419-1994
- 现行
标准号:
SJ 20419-1994
标准名称:
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
电子行业标准(SJ)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4-09-30 -
实施日期:
1994-1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41 MB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FL5840
SJ20419—94
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方法Tectical peformance test methods for ground director radar1994-09-30发布
199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方法Tectical peformance test methods for ground director radar1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的试验方法。1.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的测试。2引用文件
GB3784—-83
GJB74.2-85
GJB 74.8—85
3定义
雷达名词述语
军用地面雷达通用技术条件常用名词术语SJ20419—94
军用地面雷达通用技术条件对空情报雷达检飞规范凡本标准未定义的名词术语均以GB7384和GJB74.2为准。3.1地面引导雷达grounddirectorradar以固定、半固定、机动等使用方式在地面工作的引导雷达,按雷达体制可分为采用配高制的两坐标引导雷达和三坐标引导雷达。3.2引导雷达战术性能tecticalperformancefordirectorradar表征雷达完成引导作战和使用功能的一系列性能指标。3.3受试雷达testedradar
提交战术性能试验的雷达。又称试验雷达和受检雷达。3.4雷达检飞flighttestforradarsystem飞机按规定航线飞行,对雷达主要战术性能进行检验,又称雷达试飞。3.5战术性能试验tecticalperformancetest对雷达主要作战和使用功能进行的试验,一般以检飞为主要试验手段。4一般要求
4.1受试雷达
4.1.1受试雷达必须达到产品规范所规定的整机和系统技术性能,并通过环境适应性试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1994-09-30批准1994-12-01实施
可靠性试验。
SJ20419-94
4.1.2承制方应在试验前即提供必须的试验资料,包括雷达随机文件、主要技术参数测试报告、环境试验报告、可靠性试验报告,预防性维护规则等。4.2受试雷达的架设、检查和调整4.2.1受试雷达在指定位置架设和调试正常后,承制方应向试验部门(通常为试验鉴定小组)移交受试雷达。
4.2.2对试飞试验和连续工作试验,受试留达在试验开始和结束均应测试发射机功率,接收机噪声系数、模拟动目标可见度等主要技术性能。4.2.3进行精度试验时,雷达除按产品规范的规定进行架设、调整和校准外,不得用其它方法修正受试雷达的定位系统误差。4.3试验过程中受试雷达技术状态的保证4.3.1试验期间雷达的操作使用和机务保障由试验部门(通常为试验鉴定小组)指派专人(通常为机务保障组)保证受试雷达的技术状态正常。未经试验部门同意,不准更动、调整受试笛达的技术状态。
4.3.2由承制方提出预防性维护规则,经认可后,由机务保障组按要求对受试雷达实施预防性维护。
4.3.3试验期间对受试雷达的技术状态和故障情况应进行详细登记。4.4受试雷达场地及气象条件要求4.4.1受试雷达阵地应尽量避开带金属的大型建筑物、大功率电台、高压线等。对试飞试验,在主要试飞方向上,电磁干扰强度应小于雷达的正常噪声电平。对架设、拆收试验,阵地应足够开阔,保证架拆正常进行。
4.4.2试飞试验雷达架设完毕后应测试遮蔽角,并绘制四周及远山遮蔽角图。在主要试飞方向上遮蔽角应小于产品规范所规定的值。对高空性能试飞,遮蔽角可在不影响试验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
4.4.3受试雷达阵地应有避雷措施。4.4.4地杂波中目标可见度试验时,在试飞方向,距阵地50km以外应有杂波强度大于50dB的连片杂波区。
4.4.5除另有规定外,试飞试验应在晴空气象条件和规定的雷达的工作环境条件下进行。应保证试飞航线上为简单气象,无降水,无大气波导现象及异常传播情况。4.4.6在进行地物杂波中目标可见度试验时,飞行空域应能见度良好,飞行员能清晰地分辨地标,地面风速小于20m/s。
4.5试验仪表和标准设备
4.5.1测量受试雷达主要参数所需仪表,一般应使用随机配发仪表。检查维修所需其它仪表由承制方提供。所有仪表必须有仪表部门提供的合格证和有效期证明。仪表精度应优于被测参数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
4.5.2控测精度试验时提供目标数据真值的标准设备(通常为炮瞄雷达和测高雷达)的精度应优于被测指标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标准设备应具有合格证明和有效期证明。如超过有效期,需经检定后方可使用。
4.6试验组织
4.6.1试验部门
SJ20419—94
战术性能试验由专门的试验场或上级指定的使用部队实施。试验场的试验组织按试验场有关条例规定执行
4.6.2试验鉴定小组
4.6.2.1试验鉴定小组由使用方和承制方代表组成,应由使用方代表任组长,承制方代表任副组长。
4.6.2.2试验鉴定小组任务是:
根据试验大纲提交试验实施方案;负责试验的组织;
C.对试验结果提出鉴定报告。
4.6.2.3试验鉴定小组下设技术资料组和机务保障组:a。技术资料组负责具体实施试验计划,获取和处理受试雷达的主要战术、技术数据,向试验鉴定小组提出技术结论意见:b.机务保障组负责受试雷达在试验期间的机务保障,向技术资料组提供受试雷达的有关技术性能数据,对受试雷达进行可靠性考核和统计,向试验鉴定小组提供试验期间受试雷达可靠性报告。
4.6.3试验领导小组
4.6.3.1试验领导小组由试验鉴定小组正副组长和部队主管试验任务的负责人组成,由部队主管试验任务的负责人任组长。4.6.3.2试验领导小组的任务是:a.根据试验实施方案制定试验计划如,飞行航线,飞行计划、各项试验安排等;b试验结束后提出试验总结报告。4.6.4受试雷达操作人员要求
受试雷达操作人员应有熟炼的雷达操作经验,了解受试雷达的基本性能,掌握操作方法。4.7中断试验和继续试验
4.7.1中断试验
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即暂停执行试验计划,由试验领导小组向主管部门写出报告,批准后中断试验:
a,按试验计划规定日期,受试雷达不能达到规定要求,并在规定时间内不能修复;b.试验中对所试验的主要战术性能有重大影响的任一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恢复正常;
C.主要备份器材用完,不能保证正常开机,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提供;d.发生其它影响人机安全的突发故障或意外事件。4.7.2继续试验
当引起中断试验的原因确已排除,由试验领导小组向主管部门作出详细分析报告,经批准后即可继续试验。
4.8试验记录和报告
4.8-1试验记录
对在试飞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技术资料组必须在试验场详细收集和记录与试验有关的原始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2.试验场地资料:场地所处经纬度(误差小于1'),场地磁偏角,场地标高(误差小于-3—
SJ20419—94
10m),周围地形图(注明对受试雷达试验有影响的各种地标,岛屿等),试验飞行方向地形剖面图:
气象资料:场地每日.7时、14时、19时的干湿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力、云、雨、雪、b.
冰等情况;
飞行资料:机型、飞行计划、航线图表;d.
受试雷达技术状态测试记录;
仪表和标准设备精度报告;
试验数据:自动录取打印记录、操纵员口报记录和录音、同步照相胶卷等;受试雷达工作记录、故障和维修记录;g.
精度试验时,提供目标数据真值的标准设备记录。h.
4.8.2战术性能试验报告
试验结束后,试验领导小组应提供试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a.
试验的依据、时间、地点、项目和实施过程;b.
受试雷达的技术状态;
仪表和标准设备精度;
试验结果和结论;
e,:受试雷达存在的主要间题和改进建议。5详细要求
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应采用本章规定的方法。试验也可采用其它等效的方法进行,但有争议时,应以本章规定的方法为准。方法101免费标准bzxz.net
探测范围试验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试受试雷达垂直面的探测范围和询问机覆盖范围。2试验设备及受试雷达要求
2.1除另有规定外,受试雷达工作于常用工作频率。2.2受试雷达的主要技术性能应调整至规定值,并着重检查与探测范围试验有关的参数:a.
发射机工作频率;
接收机噪声系数;
发射机输出功率;
天线转速;
天线底座水平及天线俯仰范围和预仰角位置;e.
模拟动目标可见度。
2.3噪声虚警数检查和检测门限调整:a.对自动和半自动录取方式,应检查和调整每顿的虚警数,使之符合规定值。检测门限调整好后应固定,并记录。未经试验领导小组同意,不得随意更动;SJ20419—94
b.对人工观察显示器测报方式,应按操纵员正常观察要求,调整显示画面。2.4询问机覆盖范围试验时,询问机各技术参数应符合产品规范,应答器按要求校准。3试验条件
3.1试飞航线
3.1.1目标机应在规定高度上做等高径向向站和背站飞行。规定的试飞高度应不少于3个。3.1.2目标机的飞行速度为在相应高度的巡航速度,飞行航向误差小于2°高度起伏小于50m。
3.1.3目标机的飞行航线长度,近端应小于雷达的顶空盲区,远端应超过受试雷达在对应高度理论控测距离的10~20%。
3.1.4目标机最低试飞高度,一般应是战术性能中规定的最低探测高度。3.1.5目标机最高试飞高度,一般应是战术性能中规定的最大探测高度。如果目标机不能按要求在最大探测高度上等高飞行时,可使目标机在比要求的最大高度低一些的高度上飞行,在受试雷达的射频接收支路中插入已校准的精密衰减器或加发射衰减进行试飞:也可用下俯天线预仰角的方法进行试飞。然后推算出不加衰减或不下俯天线预仰角时的雷达探测距离和高度。用这种方法试飞时,在试验报告中必须加以说明。3.2试飞航次
探测范围试飞任一试飞高度时所需试飞航次为:F
式中,F—所需试飞航次;
3600AR
4R距离取样间隔,km,根据受试雷达性能确定;.(1)
N——距离取样间隔内所需观测点数,按发现概率Pa,置信度1一α,由附录A(补充件)确定;
V-目标机飞行速度,km/h;
T一一观测周期,一般为天线环扫周期,s。总的试飞航次是各试飞高度试飞航次之和,一般每个试飞高度应有1~2个备份航次。3.3数据收集
3.3.1录取方式
以产品规范中规定的主要录取方式录取;b.对具有录取设备的雷达,以录取设备打印的点迹数据为准,操纵员在平面位置显示器上测报的数据为参数;
C对无录取设备的雷达,以操纵员在平面位置显示器上测报数据为准;d。人工测报时,凡是不依赖于上个周期的目标余辉而读出的数据,可认为“目标可见”,只有目标亮点完全不出现时,才读为“目标消失。”3.3.2录取速率:天线波束每扫过目标一次,录取测报一次。3.3.3测报记录内容:目标机的机型、架数和发现后的批号、方位、距离、高度、时间、向站或背站,未发现目标时记“×”。
4试验程序
SJ20419--94
按本方法第3章规定的航次、方法、依次飞行并收集试验数据。5数据处理
5.1作点迹图
在距离座标纸上,根据记录分别绘制每个试飞高度向、背站试飞发现、消失点迹图。5.2计算发现概率
a。依据点迹图,把各试飞高度的整个试飞航线按规定的距离取样间隔△R分段,采用相邻取样间隔重送二分之一的方法拟制向站,背站发现概率统计表,按公式(2)计算相应距离取样间隔的发现概率:
式中,P距离取样间隔内的发现概率,M—距离取样间隔内的发现点数
N,距离取样间隔内的观测点数。M
b。统计观测点数和发现点数时,不同试飞高度的数据分别统计,同一试飞高度的数据按向、背站分别统计。在距离取样交点处的观测点只统计一次,并作为较近距离的观测点。5.3绘制发现概率曲线
a。以距离为横坐标,发现概率为纵坐标,按第5.2条计算的发现概度,分别画出各试飞高度向、背站的发现概度与距离的关系曲线;b.把曲线平滑,找出与战术性能规定的发现概率P。相对应的雷达的探测距离R。。5.4绘制综合发现概率曲线
依据试飞点迹记录,把同一试飞高度,同一一航向,同一距离取样间隔内对目标机扫描a.
次数和,发现点数和,按公式(3)计算综合发现概率:P,-ZM/ZN
式中,P。—综合发现概率;
ZM发现点数和;
N—扫描次数和。
b.按5.3条的方法绘制综合发现概率曲线。5.5计算置信区间
a。根据距离取样间隔内的实际观测点数查附录A(补充件)中的曲线,得到在给定置信度下发现概率的置信区间上、下限P和PL.将P和PL绘制在综合发现概率曲线上,方法参见图1。
b.在平滑后的综合发现概率曲线上,按战术性能规定的发现概率P。作R轴平行线,其与Pb、PH、P.三条曲线的交点横座标分别为Rp、RH、R,(见图1)。则Rp为战术性能规定发现概率下的雷达探测距离,RH、RL为给定发现概率置信度下所对应的探测距离置信上、下限值。5.6推算雷达自由空间的最大探测距离根据探测距离Rp和目标仰角6。,按GJB74.8中第4.6.3条的规定推算。试飞时,对探则范围直接有关的参数,如发射机功率,接收机噪声系数等优于产品规范的规定时,推算最大探测距离时应扣除超过部分的影响。6
SJ20419-94
5.7绘制受试雷达垂直面探测范围图(威力图)按GJB74.8中第4.6.4条的规定进行。p
图1综合发现概率曲线
6询问机覆盖范国试验
6.1试验程序
询问机覆盖范围试验一般应与探稳需试验同时进行。6.2数据处理
6.2.1计算发现概度
方法同5.2条的规定,
6.2.2绘制发现概率曲线
方法同5.3条的规定。
6.2.3推算询问机系统自由空间最大覆盖距离方法同5.6条的规定。
6.2.4绘制询问机系统的覆盖范围图按GJB74.8中第5.4.4.条的规定进行。方法102
探测精度试验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试受试雷达测距误差、测方位误差和测高误差2试验设备及受试雷达要求
2.1如无特殊要求,探测精度试验一般与探测范围试验同时进行。2.2标准设备测得目标机坐标应按附录B(补充件)的公式转换到以受试雷达为原点的坐标系。
2.3受试雷达及标准设备同步录取测量数据的时差应小于0.01s,SJ2041994
2.4其它要求与方法101探测范围试验第2章规定相同。3试验条件
3.1试飞航次
3.1.1探测精度试飞任一试飞高度所需试飞航次按公式(1)计算:F =7200AR
式中,F—任一试飞高度所需试飞航次,AR—距离取样间隔,根据受试雷达性能确定,km;(1)
N一距离取样间隔内所需观测点数。除有特殊要求,N'值应根据附录C确定。查曲线时,应根据雷达设计指标确定系统和随机误差的比值K的预计值。当测距精度、测方位精度和测高精度所需观测点数不同时,以最大的所需观测点数为准:V-目标机飞行速度,km/h,
一观测周期,一般为天线环扫周期,S。3.1.2当探测精度试验所需试飞航次与探测范围试验所需试飞航次不同时,按较大的航次数组织试验。
3.2数据收集
3.2.1受试雷达测量数据的录取方式、录取速率、测报和记录内容与探测范围试验相同。3.2.2受试雷达和标准设备测量目标的批号、方位、距离、高度、时间数据可由录取计算机实时处理,也可由同步照相机照相录取并判读处理。试验程序
按本方法第3章规定的航次,方法依次飞行并收集试验数据。5数据处理
5.1以受试雷达测量目标机坐标数据的时间先后为序,将受试雷达和标准设备测量的坐标数据,在按附录B坐标系转换(补充件)变换到同一坐标系后填入表中,并计算各次测量的一次差。
5.2将各个试飞高度整个试飞航线按规定选取的距离取样间隔分段。同一试飞高度,同一取样间隔内的向、背站一次差数据组成观测样本。距离取样间隔交点处的观测数据只统计一次,并作为较近距离内的观测点。
5.3剔除观测样本中的异常数据:a,当有明确的理由可以解释观测样本中某些异常数据时,应把这些异常数据剔除。例如,试验条件突然变化,操纵员的失误等;b.当没有明确理由解释观测样本中某些过大、过小数据时,则将一次差中大于其3倍标准差的数据剔除。
5.4:对剔除异常数据后的一次差进行处理:a。计算一次差的均值:
(2)
计算一次差的标准差:
计算一次差的均方根值:
SJ20419-94
(AX,AX)2
Nesi+x
式(2)、(3)、(4)中,4X
一次差的均值;m
AX.—第i个试飞航次中第i个一次差,m;N.第j个试飞航次距离取样间隔内的观测点数;S,一一次差的标准差,m;
5.5各航次误差合成:
一次差的均方根值,m。
(4)
对同一试飞高度,同一距离取样间隔所有试飞航次一次差的各统计量按下述方法和顺序进行综合,得到受试雷达的探测误差。a.计算均方根误差:
计算系统误差:
计算随机误差:
式(5)、(6).(7)中:U-均方根误差,mN
(U24X)
F一同试飞高度的试飞航次;
N,同一试飞高度,同一距离间隔内的总观测点数;AX—系统误差,m;
S随机误差,m。
5.6最终确定受试雷达实际测量精度均方根误差U\时,还应扣除标准设备的测量误差,U'-V?-
式中:U——受试雷达实际测量精度均方根误差,m;U—受试雷达计算均方根误差,mUs标准设备均方根误差,m。
(6)
.(8)
5.7根据距离取样问隔内的实际观测点数N,受试雷达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比值K,查附录C(补充件)中的曲线。给出在规定置信度下,受试雷达均方根误差的置信区间。5.8对自动、半自动录取的雷达,还应给出每一距离间隔内测得剔除过失误差后的目标坐标数据的次数与测量次数之比,并对漏测次数的原因作出说明。9
1试验范围
SJ2041994
方法103
目标分辨力试验
本方法适用于测试雷达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2试验设备及受试雷达要求
2.1目标分辨力试验:根据试验条件可采用两艘同型小艇为目标艇在选定海域进行;也可采用双机编队飞行的方法进行。
2.2试验时受试雷达工作在信号不限幅状态,可接通接收机“对数”和“微分”电路。2.3当试验在海岸进行时,应低于2级海情条件。3距离分辨力试验
3.1用目标艇测试距离分辨力
3.1.1试验程序
试验艇与雷达间的距离控制在雷达距离最小量程的1/3~2/3范围。若此距离已超过雷达视距,则试验艇与雷达间的距离应小于雷达视距的80%。将雷达“距离范围选择”置于最小量程;
使目标艇A锚泊,目标艇B位于受试雷达与目标艇A联线的延长线上,在受试雷达荧光屏上观察到A、B两目标回波:使艇B以最缓慢的速度向目标艇A靠拢(见图1)。当A、B两回波在雷运荧光屏上相c.
切时,由标准设备提供目标艇A、B间的距离SR,并记录;A
图1距离分辨力试验
d.艇B继续航行到艇A附近,然后反向缓慢离开艇A,当荧光屏上两目标相切时,记录目标艇A、B间的距离ai;
e.重复上述测试,至少3次。
3.1.2数据处理
受试雷达的分辨力:
式中.oR距离分辨力,m;
eR.第i次测得的距离分辨力,m
N测试次数
3.2用双机编队飞行测试距离分辨力3.2.1试验程序
,用两架目标机,前后相距为产品规范所规定的距离分辨力(用机载测距器保持双机间a.
SJ20419—94
距离)在中等高度(6000m)沿径向在50km至200km区间作编队飞行.将雷达距离范围选择”置于最小量程和可变延时状态;b.在50km至200km区间,在荧光屏上观察目标回波沿径向方离状况,至少观察100点,并记录。
3.2.2数据处理
受试雷达距离分辨力合格的百分比:n
式中:——距离分辨力合格的百分比;M——能将双机沿径向分开的观察点数;N.—总观察点数。
4方位角分辨力试验
4.1用目标艇测试方位角分辨力
4.1.1试验程序
a:试验艇与雷达间的距离控制在雷达的距离中等量程的1/3~2/3范围。若此距离已超过雷达视距,则试验艇与雷达间的距离应小于雷达视距的80%。将雷达“距离范围选择”置于中等量程;
使目标艇A锚泊,目标艇B位于过A垂直于受试雷达与目标艇A联线的直线上,在受试雷达荧光屏上观察到A、B两目标回波:c.使艇B以最缓温的速度向目标艇A靠拢(见图2)。当A、B两回波在雷达荧光屏上相切时,由标准设备提供目标艇A、B对受试雷达的夹角sa,并记录:图2方位角分辨力试验
d。艇B继续航行到艇A附近,然后反向缓慢离开艇A,当荧光屏上两目标相切时,记录目标艇A、B间的夹角;
e.重复上述测试,至少3次。
4.1.2数据处理
受试雷达的方位角分辨力:
式中:a.方位角分辨力();
Sa:——第i次测得的方位角分辨力();N—-测试次数。
(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SJ20419—94
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方法Tectical peformance test methods for ground director radar1994-09-30发布
199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方法Tectical peformance test methods for ground director radar1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的试验方法。1.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的测试。2引用文件
GB3784—-83
GJB74.2-85
GJB 74.8—85
3定义
雷达名词述语
军用地面雷达通用技术条件常用名词术语SJ20419—94
军用地面雷达通用技术条件对空情报雷达检飞规范凡本标准未定义的名词术语均以GB7384和GJB74.2为准。3.1地面引导雷达grounddirectorradar以固定、半固定、机动等使用方式在地面工作的引导雷达,按雷达体制可分为采用配高制的两坐标引导雷达和三坐标引导雷达。3.2引导雷达战术性能tecticalperformancefordirectorradar表征雷达完成引导作战和使用功能的一系列性能指标。3.3受试雷达testedradar
提交战术性能试验的雷达。又称试验雷达和受检雷达。3.4雷达检飞flighttestforradarsystem飞机按规定航线飞行,对雷达主要战术性能进行检验,又称雷达试飞。3.5战术性能试验tecticalperformancetest对雷达主要作战和使用功能进行的试验,一般以检飞为主要试验手段。4一般要求
4.1受试雷达
4.1.1受试雷达必须达到产品规范所规定的整机和系统技术性能,并通过环境适应性试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1994-09-30批准1994-12-01实施
可靠性试验。
SJ20419-94
4.1.2承制方应在试验前即提供必须的试验资料,包括雷达随机文件、主要技术参数测试报告、环境试验报告、可靠性试验报告,预防性维护规则等。4.2受试雷达的架设、检查和调整4.2.1受试雷达在指定位置架设和调试正常后,承制方应向试验部门(通常为试验鉴定小组)移交受试雷达。
4.2.2对试飞试验和连续工作试验,受试留达在试验开始和结束均应测试发射机功率,接收机噪声系数、模拟动目标可见度等主要技术性能。4.2.3进行精度试验时,雷达除按产品规范的规定进行架设、调整和校准外,不得用其它方法修正受试雷达的定位系统误差。4.3试验过程中受试雷达技术状态的保证4.3.1试验期间雷达的操作使用和机务保障由试验部门(通常为试验鉴定小组)指派专人(通常为机务保障组)保证受试雷达的技术状态正常。未经试验部门同意,不准更动、调整受试笛达的技术状态。
4.3.2由承制方提出预防性维护规则,经认可后,由机务保障组按要求对受试雷达实施预防性维护。
4.3.3试验期间对受试雷达的技术状态和故障情况应进行详细登记。4.4受试雷达场地及气象条件要求4.4.1受试雷达阵地应尽量避开带金属的大型建筑物、大功率电台、高压线等。对试飞试验,在主要试飞方向上,电磁干扰强度应小于雷达的正常噪声电平。对架设、拆收试验,阵地应足够开阔,保证架拆正常进行。
4.4.2试飞试验雷达架设完毕后应测试遮蔽角,并绘制四周及远山遮蔽角图。在主要试飞方向上遮蔽角应小于产品规范所规定的值。对高空性能试飞,遮蔽角可在不影响试验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
4.4.3受试雷达阵地应有避雷措施。4.4.4地杂波中目标可见度试验时,在试飞方向,距阵地50km以外应有杂波强度大于50dB的连片杂波区。
4.4.5除另有规定外,试飞试验应在晴空气象条件和规定的雷达的工作环境条件下进行。应保证试飞航线上为简单气象,无降水,无大气波导现象及异常传播情况。4.4.6在进行地物杂波中目标可见度试验时,飞行空域应能见度良好,飞行员能清晰地分辨地标,地面风速小于20m/s。
4.5试验仪表和标准设备
4.5.1测量受试雷达主要参数所需仪表,一般应使用随机配发仪表。检查维修所需其它仪表由承制方提供。所有仪表必须有仪表部门提供的合格证和有效期证明。仪表精度应优于被测参数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
4.5.2控测精度试验时提供目标数据真值的标准设备(通常为炮瞄雷达和测高雷达)的精度应优于被测指标允许误差的三分之一。标准设备应具有合格证明和有效期证明。如超过有效期,需经检定后方可使用。
4.6试验组织
4.6.1试验部门
SJ20419—94
战术性能试验由专门的试验场或上级指定的使用部队实施。试验场的试验组织按试验场有关条例规定执行
4.6.2试验鉴定小组
4.6.2.1试验鉴定小组由使用方和承制方代表组成,应由使用方代表任组长,承制方代表任副组长。
4.6.2.2试验鉴定小组任务是:
根据试验大纲提交试验实施方案;负责试验的组织;
C.对试验结果提出鉴定报告。
4.6.2.3试验鉴定小组下设技术资料组和机务保障组:a。技术资料组负责具体实施试验计划,获取和处理受试雷达的主要战术、技术数据,向试验鉴定小组提出技术结论意见:b.机务保障组负责受试雷达在试验期间的机务保障,向技术资料组提供受试雷达的有关技术性能数据,对受试雷达进行可靠性考核和统计,向试验鉴定小组提供试验期间受试雷达可靠性报告。
4.6.3试验领导小组
4.6.3.1试验领导小组由试验鉴定小组正副组长和部队主管试验任务的负责人组成,由部队主管试验任务的负责人任组长。4.6.3.2试验领导小组的任务是:a.根据试验实施方案制定试验计划如,飞行航线,飞行计划、各项试验安排等;b试验结束后提出试验总结报告。4.6.4受试雷达操作人员要求
受试雷达操作人员应有熟炼的雷达操作经验,了解受试雷达的基本性能,掌握操作方法。4.7中断试验和继续试验
4.7.1中断试验
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即暂停执行试验计划,由试验领导小组向主管部门写出报告,批准后中断试验:
a,按试验计划规定日期,受试雷达不能达到规定要求,并在规定时间内不能修复;b.试验中对所试验的主要战术性能有重大影响的任一技术指标达不到要求,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恢复正常;
C.主要备份器材用完,不能保证正常开机,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提供;d.发生其它影响人机安全的突发故障或意外事件。4.7.2继续试验
当引起中断试验的原因确已排除,由试验领导小组向主管部门作出详细分析报告,经批准后即可继续试验。
4.8试验记录和报告
4.8-1试验记录
对在试飞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技术资料组必须在试验场详细收集和记录与试验有关的原始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2.试验场地资料:场地所处经纬度(误差小于1'),场地磁偏角,场地标高(误差小于-3—
SJ20419—94
10m),周围地形图(注明对受试雷达试验有影响的各种地标,岛屿等),试验飞行方向地形剖面图:
气象资料:场地每日.7时、14时、19时的干湿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力、云、雨、雪、b.
冰等情况;
飞行资料:机型、飞行计划、航线图表;d.
受试雷达技术状态测试记录;
仪表和标准设备精度报告;
试验数据:自动录取打印记录、操纵员口报记录和录音、同步照相胶卷等;受试雷达工作记录、故障和维修记录;g.
精度试验时,提供目标数据真值的标准设备记录。h.
4.8.2战术性能试验报告
试验结束后,试验领导小组应提供试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a.
试验的依据、时间、地点、项目和实施过程;b.
受试雷达的技术状态;
仪表和标准设备精度;
试验结果和结论;
e,:受试雷达存在的主要间题和改进建议。5详细要求
地面引导雷达战术性能试验应采用本章规定的方法。试验也可采用其它等效的方法进行,但有争议时,应以本章规定的方法为准。方法101免费标准bzxz.net
探测范围试验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试受试雷达垂直面的探测范围和询问机覆盖范围。2试验设备及受试雷达要求
2.1除另有规定外,受试雷达工作于常用工作频率。2.2受试雷达的主要技术性能应调整至规定值,并着重检查与探测范围试验有关的参数:a.
发射机工作频率;
接收机噪声系数;
发射机输出功率;
天线转速;
天线底座水平及天线俯仰范围和预仰角位置;e.
模拟动目标可见度。
2.3噪声虚警数检查和检测门限调整:a.对自动和半自动录取方式,应检查和调整每顿的虚警数,使之符合规定值。检测门限调整好后应固定,并记录。未经试验领导小组同意,不得随意更动;SJ20419—94
b.对人工观察显示器测报方式,应按操纵员正常观察要求,调整显示画面。2.4询问机覆盖范围试验时,询问机各技术参数应符合产品规范,应答器按要求校准。3试验条件
3.1试飞航线
3.1.1目标机应在规定高度上做等高径向向站和背站飞行。规定的试飞高度应不少于3个。3.1.2目标机的飞行速度为在相应高度的巡航速度,飞行航向误差小于2°高度起伏小于50m。
3.1.3目标机的飞行航线长度,近端应小于雷达的顶空盲区,远端应超过受试雷达在对应高度理论控测距离的10~20%。
3.1.4目标机最低试飞高度,一般应是战术性能中规定的最低探测高度。3.1.5目标机最高试飞高度,一般应是战术性能中规定的最大探测高度。如果目标机不能按要求在最大探测高度上等高飞行时,可使目标机在比要求的最大高度低一些的高度上飞行,在受试雷达的射频接收支路中插入已校准的精密衰减器或加发射衰减进行试飞:也可用下俯天线预仰角的方法进行试飞。然后推算出不加衰减或不下俯天线预仰角时的雷达探测距离和高度。用这种方法试飞时,在试验报告中必须加以说明。3.2试飞航次
探测范围试飞任一试飞高度时所需试飞航次为:F
式中,F—所需试飞航次;
3600AR
4R距离取样间隔,km,根据受试雷达性能确定;.(1)
N——距离取样间隔内所需观测点数,按发现概率Pa,置信度1一α,由附录A(补充件)确定;
V-目标机飞行速度,km/h;
T一一观测周期,一般为天线环扫周期,s。总的试飞航次是各试飞高度试飞航次之和,一般每个试飞高度应有1~2个备份航次。3.3数据收集
3.3.1录取方式
以产品规范中规定的主要录取方式录取;b.对具有录取设备的雷达,以录取设备打印的点迹数据为准,操纵员在平面位置显示器上测报的数据为参数;
C对无录取设备的雷达,以操纵员在平面位置显示器上测报数据为准;d。人工测报时,凡是不依赖于上个周期的目标余辉而读出的数据,可认为“目标可见”,只有目标亮点完全不出现时,才读为“目标消失。”3.3.2录取速率:天线波束每扫过目标一次,录取测报一次。3.3.3测报记录内容:目标机的机型、架数和发现后的批号、方位、距离、高度、时间、向站或背站,未发现目标时记“×”。
4试验程序
SJ20419--94
按本方法第3章规定的航次、方法、依次飞行并收集试验数据。5数据处理
5.1作点迹图
在距离座标纸上,根据记录分别绘制每个试飞高度向、背站试飞发现、消失点迹图。5.2计算发现概率
a。依据点迹图,把各试飞高度的整个试飞航线按规定的距离取样间隔△R分段,采用相邻取样间隔重送二分之一的方法拟制向站,背站发现概率统计表,按公式(2)计算相应距离取样间隔的发现概率:
式中,P距离取样间隔内的发现概率,M—距离取样间隔内的发现点数
N,距离取样间隔内的观测点数。M
b。统计观测点数和发现点数时,不同试飞高度的数据分别统计,同一试飞高度的数据按向、背站分别统计。在距离取样交点处的观测点只统计一次,并作为较近距离的观测点。5.3绘制发现概率曲线
a。以距离为横坐标,发现概率为纵坐标,按第5.2条计算的发现概度,分别画出各试飞高度向、背站的发现概度与距离的关系曲线;b.把曲线平滑,找出与战术性能规定的发现概率P。相对应的雷达的探测距离R。。5.4绘制综合发现概率曲线
依据试飞点迹记录,把同一试飞高度,同一一航向,同一距离取样间隔内对目标机扫描a.
次数和,发现点数和,按公式(3)计算综合发现概率:P,-ZM/ZN
式中,P。—综合发现概率;
ZM发现点数和;
N—扫描次数和。
b.按5.3条的方法绘制综合发现概率曲线。5.5计算置信区间
a。根据距离取样间隔内的实际观测点数查附录A(补充件)中的曲线,得到在给定置信度下发现概率的置信区间上、下限P和PL.将P和PL绘制在综合发现概率曲线上,方法参见图1。
b.在平滑后的综合发现概率曲线上,按战术性能规定的发现概率P。作R轴平行线,其与Pb、PH、P.三条曲线的交点横座标分别为Rp、RH、R,(见图1)。则Rp为战术性能规定发现概率下的雷达探测距离,RH、RL为给定发现概率置信度下所对应的探测距离置信上、下限值。5.6推算雷达自由空间的最大探测距离根据探测距离Rp和目标仰角6。,按GJB74.8中第4.6.3条的规定推算。试飞时,对探则范围直接有关的参数,如发射机功率,接收机噪声系数等优于产品规范的规定时,推算最大探测距离时应扣除超过部分的影响。6
SJ20419-94
5.7绘制受试雷达垂直面探测范围图(威力图)按GJB74.8中第4.6.4条的规定进行。p
图1综合发现概率曲线
6询问机覆盖范国试验
6.1试验程序
询问机覆盖范围试验一般应与探稳需试验同时进行。6.2数据处理
6.2.1计算发现概度
方法同5.2条的规定,
6.2.2绘制发现概率曲线
方法同5.3条的规定。
6.2.3推算询问机系统自由空间最大覆盖距离方法同5.6条的规定。
6.2.4绘制询问机系统的覆盖范围图按GJB74.8中第5.4.4.条的规定进行。方法102
探测精度试验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试受试雷达测距误差、测方位误差和测高误差2试验设备及受试雷达要求
2.1如无特殊要求,探测精度试验一般与探测范围试验同时进行。2.2标准设备测得目标机坐标应按附录B(补充件)的公式转换到以受试雷达为原点的坐标系。
2.3受试雷达及标准设备同步录取测量数据的时差应小于0.01s,SJ2041994
2.4其它要求与方法101探测范围试验第2章规定相同。3试验条件
3.1试飞航次
3.1.1探测精度试飞任一试飞高度所需试飞航次按公式(1)计算:F =7200AR
式中,F—任一试飞高度所需试飞航次,AR—距离取样间隔,根据受试雷达性能确定,km;(1)
N一距离取样间隔内所需观测点数。除有特殊要求,N'值应根据附录C确定。查曲线时,应根据雷达设计指标确定系统和随机误差的比值K的预计值。当测距精度、测方位精度和测高精度所需观测点数不同时,以最大的所需观测点数为准:V-目标机飞行速度,km/h,
一观测周期,一般为天线环扫周期,S。3.1.2当探测精度试验所需试飞航次与探测范围试验所需试飞航次不同时,按较大的航次数组织试验。
3.2数据收集
3.2.1受试雷达测量数据的录取方式、录取速率、测报和记录内容与探测范围试验相同。3.2.2受试雷达和标准设备测量目标的批号、方位、距离、高度、时间数据可由录取计算机实时处理,也可由同步照相机照相录取并判读处理。试验程序
按本方法第3章规定的航次,方法依次飞行并收集试验数据。5数据处理
5.1以受试雷达测量目标机坐标数据的时间先后为序,将受试雷达和标准设备测量的坐标数据,在按附录B坐标系转换(补充件)变换到同一坐标系后填入表中,并计算各次测量的一次差。
5.2将各个试飞高度整个试飞航线按规定选取的距离取样间隔分段。同一试飞高度,同一取样间隔内的向、背站一次差数据组成观测样本。距离取样间隔交点处的观测数据只统计一次,并作为较近距离内的观测点。
5.3剔除观测样本中的异常数据:a,当有明确的理由可以解释观测样本中某些异常数据时,应把这些异常数据剔除。例如,试验条件突然变化,操纵员的失误等;b.当没有明确理由解释观测样本中某些过大、过小数据时,则将一次差中大于其3倍标准差的数据剔除。
5.4:对剔除异常数据后的一次差进行处理:a。计算一次差的均值:
(2)
计算一次差的标准差:
计算一次差的均方根值:
SJ20419-94
(AX,AX)2
Nesi+x
式(2)、(3)、(4)中,4X
一次差的均值;m
AX.—第i个试飞航次中第i个一次差,m;N.第j个试飞航次距离取样间隔内的观测点数;S,一一次差的标准差,m;
5.5各航次误差合成:
一次差的均方根值,m。
(4)
对同一试飞高度,同一距离取样间隔所有试飞航次一次差的各统计量按下述方法和顺序进行综合,得到受试雷达的探测误差。a.计算均方根误差:
计算系统误差:
计算随机误差:
式(5)、(6).(7)中:U-均方根误差,mN
(U24X)
F一同试飞高度的试飞航次;
N,同一试飞高度,同一距离间隔内的总观测点数;AX—系统误差,m;
S随机误差,m。
5.6最终确定受试雷达实际测量精度均方根误差U\时,还应扣除标准设备的测量误差,U'-V?-
式中:U——受试雷达实际测量精度均方根误差,m;U—受试雷达计算均方根误差,mUs标准设备均方根误差,m。
(6)
.(8)
5.7根据距离取样问隔内的实际观测点数N,受试雷达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比值K,查附录C(补充件)中的曲线。给出在规定置信度下,受试雷达均方根误差的置信区间。5.8对自动、半自动录取的雷达,还应给出每一距离间隔内测得剔除过失误差后的目标坐标数据的次数与测量次数之比,并对漏测次数的原因作出说明。9
1试验范围
SJ2041994
方法103
目标分辨力试验
本方法适用于测试雷达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2试验设备及受试雷达要求
2.1目标分辨力试验:根据试验条件可采用两艘同型小艇为目标艇在选定海域进行;也可采用双机编队飞行的方法进行。
2.2试验时受试雷达工作在信号不限幅状态,可接通接收机“对数”和“微分”电路。2.3当试验在海岸进行时,应低于2级海情条件。3距离分辨力试验
3.1用目标艇测试距离分辨力
3.1.1试验程序
试验艇与雷达间的距离控制在雷达距离最小量程的1/3~2/3范围。若此距离已超过雷达视距,则试验艇与雷达间的距离应小于雷达视距的80%。将雷达“距离范围选择”置于最小量程;
使目标艇A锚泊,目标艇B位于受试雷达与目标艇A联线的延长线上,在受试雷达荧光屏上观察到A、B两目标回波:使艇B以最缓慢的速度向目标艇A靠拢(见图1)。当A、B两回波在雷运荧光屏上相c.
切时,由标准设备提供目标艇A、B间的距离SR,并记录;A
图1距离分辨力试验
d.艇B继续航行到艇A附近,然后反向缓慢离开艇A,当荧光屏上两目标相切时,记录目标艇A、B间的距离ai;
e.重复上述测试,至少3次。
3.1.2数据处理
受试雷达的分辨力:
式中.oR距离分辨力,m;
eR.第i次测得的距离分辨力,m
N测试次数
3.2用双机编队飞行测试距离分辨力3.2.1试验程序
,用两架目标机,前后相距为产品规范所规定的距离分辨力(用机载测距器保持双机间a.
SJ20419—94
距离)在中等高度(6000m)沿径向在50km至200km区间作编队飞行.将雷达距离范围选择”置于最小量程和可变延时状态;b.在50km至200km区间,在荧光屏上观察目标回波沿径向方离状况,至少观察100点,并记录。
3.2.2数据处理
受试雷达距离分辨力合格的百分比:n
式中:——距离分辨力合格的百分比;M——能将双机沿径向分开的观察点数;N.—总观察点数。
4方位角分辨力试验
4.1用目标艇测试方位角分辨力
4.1.1试验程序
a:试验艇与雷达间的距离控制在雷达的距离中等量程的1/3~2/3范围。若此距离已超过雷达视距,则试验艇与雷达间的距离应小于雷达视距的80%。将雷达“距离范围选择”置于中等量程;
使目标艇A锚泊,目标艇B位于过A垂直于受试雷达与目标艇A联线的直线上,在受试雷达荧光屏上观察到A、B两目标回波:c.使艇B以最缓温的速度向目标艇A靠拢(见图2)。当A、B两回波在雷达荧光屏上相切时,由标准设备提供目标艇A、B对受试雷达的夹角sa,并记录:图2方位角分辨力试验
d。艇B继续航行到艇A附近,然后反向缓慢离开艇A,当荧光屏上两目标相切时,记录目标艇A、B间的夹角;
e.重复上述测试,至少3次。
4.1.2数据处理
受试雷达的方位角分辨力:
式中:a.方位角分辨力();
Sa:——第i次测得的方位角分辨力();N—-测试次数。
(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电子行业标准(SJ)标准计划
- SJ/T11403-2009 通信用激光二极管模块可靠性评定方法
- SJ/T11399-2009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芯片测试方法
- SJ2242-1982 散热器强制风冷热阻测试方法
- SJ/T11400-2009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 小功率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
- SJ/T11401-2009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产品系列型谱
- SJ/T11396-2009 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蓝宝石衬底片
- SJ/T11397-2009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用萤光粉
- SJ20965-2006 光电器件用氧化铍陶瓷载体规范
- SJ/T11407.1-2009 数字接口内容保护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系统结构
- SJ/T11410-2009 九针点阵式打印机芯通用规范
- SJ/T11395-2009 半导体照明术语
- SJ/T11402-2009 光纤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技术规范
- SJ/T11398-2009 功率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芯片技术规范
- SJ/T10631-1995 工艺文件的编号
- SJ/T9555.6-1993 YC型音响设备用圆形连接器质量分等标准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