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03 15:23:27
  • GB/T16453.3-1996
  • 已作废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6453.3-1996

  • 标准名称: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已作废
  • 发布日期:

    1996-06-25
  • 实施日期:

    1996-09-01
  • 作废日期:

    2009-02-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629.43 K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01农业和林业综合
  • 中标分类号:

    农业、林业>>土壤与肥料>>B11土壤、水土保持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32页
  • 标准价格:

    17.0 元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96-06-25
  • 复审日期:

    2004-10-14
  • 起草单位: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
  • 归口单位:

    水利部
  • 发布部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 主管部门:

    水利部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篇规定了为制止沟头前进而采取的沟头防护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标准。本篇适用于我国北方(西北、东北、华北)高塬区、丘陵区、漫岗区和土石山区等沟壑发育、沟头前进危害严重地区。我国其他沟壑发育、沟头前进危害严重地区,也可参照使用。 GB/T 16453.3-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3-199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453.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治理技术Regulation of techni-ques for comprehensivecontrol of soil erosionTechnique forerosioncontrol of gullies
1996-06-25发布
国家技术监督
1996-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治理技术Regulation of techni-ques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soil erosion-Technique for erosioncontrol of gullies前言
GB/T16453.3—1996
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
GB/T16453.1一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2一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GB/T16453.3一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警治理技术GB/T16453.4一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5一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GB/T16453.6一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本标准是GB/T16453.3,包括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和淤地坝三篇内容。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238一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焦居仁、刘万、范起敬、郑新民、佟伟力、宁堆虎、鲁胜力、徐传早。第一篇沟头防护工程
1范围
本篇规定了为制止沟头前进而采取的沟头防护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标准本篇适用于我国北方(西北、东北、华北)高源区、丘陵区、漫岗区和土石山区等沟壑发育、沟头前进危害严重地区。我国其他沟警发育、沟头前进危害严重地区,也可参照使用。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6453.4一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3基本规定
3.1沟头防护工程必须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中,与谷坊、淤地项等沟蟹治理措施互相配合,以收到共同控制沟整发展的效果。3.2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的重点位置是:当沟头以上有坡面天然集流槽,暴雨中坡面径流由此集中泄入沟头、引起沟头剧烈前进的地方。3.3沟头防护工程的主要任务:制止坡面暴雨径流由沟头进入沟道或使之有控制地进入沟道,从而制正沟头前进,保护地面不被沟整割切破坏。3.4当坡面来水不仅集中于沟头,同时在沟边另有多处径流分散进入沟道的,应在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的同时,围绕沟边,全面地修建沟边,制止坡面径流进入沟道。3.5沟头防护工程的防御标准是1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根据各地不同降雨情况,分别采取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3.6当沟头以上集水区面积较大(10hm-以上)时,应布设相应的治坡措施与小型蓄水工程,以减少地表径流汇集沟头。
4规划
沟头防护工程分蓄水型与排水型两类。规划中应根据沟头以上来水量情况和沟头附近的地形、地质等因素,因地制宣地选用。
4.1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
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不大,沟头防护工程可以全部拦蓄的,采用蓄水型。蓄水型又分两种4.1.1围式。在沟头以上3~5m处,围绕沟头修筑土埋,拦蓄上面来水,制止径流进入沟道。4.1.2围蓄水池式。当沟头以上来水量单靠围不能全部拦蓄时,在围以上附近低洼处,修建蓄水池,拦蓄部分坡面来水,配合围,共同防止径流进入沟道。4.2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
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较大,蓄水型防护工程不能完全拦蓄,或由于地形、土质限制,不能采用蓄水型时,应采用排水型沟头防护。排水型又分两种:4.2.1跌水式。当沟头陡崖(或陡坡)高差较小时,用浆砌块石修成跌水,下设消能设备,水流通过跌水安全进入沟道。
4.2.2悬臂式。当沟头陡崖高差较大时,用木制水槽(或陶磁管、混凝土管)悬臂置于土质沟头陡坎之上,将来水挑泄下沟,沟底设消能设施。5设计
5.1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设计
5.1.1来水量按式(1)计算:
式中:W——来水量,m2;
F二沟头以上集水面积,hm2;
W=10KRF
R一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量,mm;K一径流系数。
5.1.2围断面与位置
5.1.2.1围为土质梯形断面,高0.8~1.0m(根据来水量具体确定),顶宽0.4~0.5m,内外坡比各约1:1.
5.1.2.2围位置应根据沟头深度确定,一般沟头深10m以内的,围位置距沟头3~5m。5.1.3围蓄水量按式(2)进行计算:(2)
式中:V-
一围蓄水量,m3:
L一围埋长度,m;
回水长度,m;
H-埋内蓄水深,m;
地面比降,%。
5.1.4沟头围蓄水量示意图,见图1。B
图1沟头围蓄水量示意图
5.1.5当来水量(W)大于蓄水量(V)时,应在围上游附近建修蓄水池,蓄水池位置必须距沟头10m以上。如地形条件允许,也可在第一道围上游加修第二道乃至第三道围。5.2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设计
5.2.1设计流量按式(3)进行计算式中:Q——设计流量,m3/s;
I二10年一遇1h最大降雨强度,mm/h;F二沟头以上集水面积,hm2;
K二径流系数。
Q=278KIF10-6 ..
(3)
5.2.2跌水式沟头防护建筑物。由进水口(按宽顶堰设计)陡坡(或多级跌水)、消力池、出口海漫等组成。其设计技术要求按19.2执行。5.2.3悬臂式沟头防护建筑物,主要用于沟头为垂直陡壁、高3~5m情况下,由引水渠、挑流槽、支架及消能设施组成。
6施工
6.1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施工
6.1.1围式沟头防护
6.1.1.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围(一道或几道)位置、走向,作好定线。6.1.1.2清基。沿埋线上下两侧各宽0.8m左右,清除地面杂草、树根、石砾等杂物。6.1.1.3开沟取土筑,分层夯实,体干容重达1.4~1.5t/m3。沟中每5~10m修一小土,防止水流集中。
6.1.2围蓄水池式沟头防护
6.1.2.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蓄水池的位置、形式、尺寸进行开挖。6.1.2.2施工技术按GB/T16453.4中有关章节执行。6.2排水型沟头防护工程施工
6.2.1跌水型沟头防护
按19.2.2执行。
6.2.2悬臂型沟头防护
6.2.2.1用木料作挑流槽和支架时,木料应作防腐处理。6.2.2.2挑流槽置于沟头上地面处,应先挖开地面,深0.3~0.4m,长宽各约1.0m,埋一木板或水泥板,将挑流槽固定在板上,再用王压实,并用数根木桩铆固在王中,保证其牢固。6.2.2.3木料支架下部扎根处,应浆砌料石,石上开孔,将木料下部插于孔中,固定。扎根处必须保证不因雨水冲蚀而动摇。
6.2.2.4浆砌块石支架,应作好清基。坐底0.8m×0.8m~1.0m×1.0m,逐层向上缩小。6.2.2.5消能设备(筐内装石)应先向下挖深0.8~1.0m,然后放进筐石。7管理
7.1汛前检查维修,保证安全渡汛;汛后和每次较大暴雨后,派专人到沟头防护工程巡视。发现损毁,及时补修。
7.2围后的蓄水沟及其上游的蓄水池,如有泥沙淤积,应及时清除,以保持其蓄水量。7.3沟头、沟边种植保土性能强的灌木或草类,并禁止人畜破坏。第二篇谷坊
8范围
本篇规定了为制止沟底下切而设置的谷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技术标准。本篇适用于有沟底下切危害的沟壑治理地区,包括土石山区、丘陵区、高塬区、漫岗区等。9基本规定
9.1谷坊工程必须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中,与沟头防护、淤地坝等沟壑治理措施互相配合,以收到共同控制沟螯侵蚀的效果。9.2谷坊工程主要修建在沟底比降较大(5%~10%或更大)、沟底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其主要任务是巩固并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同时,也稳定沟坡、制止沟岸扩张(沟坡崩塌、滑塌、泻溜等)。9.3谷坊工程在制止沟蚀的同时,应利用沟中水土资源,发展林(果)牧生产和小型水利,做到除害与兴利并举。
9.4谷坊工程的防御标准为10~20年一遇3~6h最大暴雨;根据各地降雨情况,分别采用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时、高强度暴雨。10规划
10.1选定谷坊类型
根据谷坊的建筑材料,分土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三类10.2确定谷坊位置
10.2.1通过沟螯情况调查,选沟底比降大于5%10%的沟段,系统地布设谷坊群。用手水准(或水平仪)测出其比降。绘制沟底比降(纵断面)图。10.2.2根据沟底比降图,从下而上初步拟定每座谷坊位置。一般高2~5m,下一座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见图2。
10.2.3谷坊坝址要求
图2谷坊布设示意图
10.2.3.1“口小肚大”,工程量小,库容大。L
10.2.3.2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土质)状况良好,无孔洞或破碎地层,没有不易清除的乱石和杂物,10.2.3.3取用建筑材料(土、石、柳桩等)比较方便10.3谷坊间距计算
下一座谷坊与上一座谷坊之间的水平距离按式(4)计算:L=H/(i-i'
式中:L谷坊间距,m;
一谷坊底到溢水口底高度,m:
一原沟床比降,%;
二谷坊淤满后的比降,%。
不同淤积物质,淤满后形成的不冲比降见表1。淤积物
比降,%
粗沙(夹石砾)
10.4对不适于修谷坊局部沟段的处理表1
粘壤土
比降特大(15%以上)或其他原因,不能修建谷坊的局部沟段,应在沟底修水平阶、水平沟造林,并在两岸开挖排水沟,保护沟底造林地。11设计
11.1土谷坊设计
11.1.1士谷坊坝体断面尺寸,应根据谷坊所在位置的地形条件,参照表2进行,表2
1坝顶作为交通道路时,按交通要求确定坝顶宽度,2在谷坊能迅速淤满的地方,迎水坡比可采取与背水坡比一致11.1.2溢洪口设计
迎水坡比
背水坡比
11.1.2.1土谷坊的溢洪口设在土坝一侧的坚实土层或岩基上,上下两座谷坊的溢洪口尽可能左右交错布设。
11.1.2.2对沟道两岸是平地、沟深小于3.0m的沟道,坝端没有适宜开挖溢洪口的位置,可将土坝高度修到超出沟床0.5~1.0m,坝体在沟道两岸平地上各延伸2~3m,并用草皮或块石护砌,使洪水从坝的两端漫至坝下农、林、牧地,或安全转入沟谷,不允许水流直接回流到坝脚处。11.1.2.3设计洪峰流量计算:按5.2.1中式(3)计算。11.1.2.4土质溢洪口断面尺寸计算:土质溢洪口其下紧接排洪渠,按明渠流计算。A=Q/V.
A=(b+ph)h
式中:A——溢洪口断面面积,m2:α设计洪峰流量,m/s:
相应的流速,m/s;
b一溢洪口底宽,m;
h一溢洪口水深,m;
p一溢洪口边坡系数。
11.1.2.5明渠式溢洪口断面示意图,见图3。(5)
11.1.2.6流速按式(7)进行计算:式中:V-
一流速,m/s;
水力半径,m;
i一渠底比降,%;
C—谢才系数。
图3明渠式溢洪口断面示意图
11.1.2.7水力半径按式(8)进行计算:R=A/x
式中:R-
水力半径,m;
溢洪口断面面积,m2;
x-溢洪口断面湿周,m。
11.1.2.8溢洪口断面湿周按式(9)进行计算:x=6+2/1+0
b、h、p各值意义同式(6)。
11.1.2.9谢才系数按式(10)进行计算:C=(1/n) R1/6
式中:C—
一谢才系数;
n二糙率,土质渠一般取0.025左右。(7)
(9)
(10)
上述计算过程中,A与R为不定式关系,需通过试算求解,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先求得Q等值,再假定不同的溢洪口断面尺寸,分别算得相应的A、R、C等值,结合已定的i值,最后求得适合的A值。11.2石谷坊设计
11.2.1坝体断面尺寸有两种情况,见图4。.0~1.3
HVAVAVS
a)干砌阶梯式石谷坊断面示意图b)浆砌石谷坊断面示意图
图4石谷坊断面示意图
11.2.1.1阶梯式石谷坊。一般坝高2~4m,顶宽1.0~1.3m,迎水坡1:0.2,背水坡1:0.8,坝顶过水深0.51.0m。一般不蓄水,坝后23年淤满。11.2.1.2重力式石谷坊。一般坝高3~5m,顶宽为坝高0.5~0.6倍(为便利交通),迎水坡1:0.1,背水坡1:0.5~1:1。此类谷坊在巩固沟床的同时,还可蓄水利用,质量要求较高,需作坝体稳定分析,有关技术参照各地小型水利工程手册或规范执行。11.2.2溢洪口尺寸,石谷坊的溢洪口一般设在坝顶,采用矩形宽顶堰公式计算:Q=Mbh3/2..
式中:Q一
一设计流量,m3/s;
溢洪口底宽,m;
h一溢洪口水深,m;
流量系数,一般采用1.55。
11.3植物(柳、杨)谷坊设计
11.3.1多排密植型
11.3.1.1在沟中已定谷坊位置,垂直于水流方向,挖沟密植柳杆(或杨杆)。沟深0.5~1.0m,杆长1.5~2.0m,埋深0.5~1.0m,露出地面1.0~1.5m。11.3.1.2每处(谷坊)栽植柳(或杨杆)5排以上,行距1.0m,株距0.3~0.5m。埋杆直径5~7cm。11.3.2柳桩编篱型
11.3.2.1在沟中已定谷坊位置,打2~3排柳桩。桩长1.5~2.0m,打入地中0.5~1.0m。排距1.0m,桩距0.3m。
11.3.2.2用柳梢将柳桩编织成禽。在每两排禽中填入卵石(或块石),再用捆扎柳梢盖顶11.3.2.3用铅丝将前后2~3排柳桩联系绑牢,使之成为整体,加强抗冲能力12施工
12.1土谷坊施工
12.1.1定线: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位置(坝轴线),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划出坝基轮廓线。12.1.2清基:将轮廓线以内的浮土、草皮、乱石、树根等全部清除。12.1.3挖结合槽:沿坝轴线中心,从沟底至两岸沟坡开挖结合槽,宽深各0.5~1.0m。12.1.4填土夯实:填土前先将坚实土层探松3~5cm,以利结合。每层填土厚0.25~0.3m,夯实一次:将夯实土表面刨松3~5cm,再上新土夯实,要求干容重1.4~1.5t/m。如此分层填筑,直到设计坝高。12.1.5开挖溢洪口,并用草皮或砖、石砌护。12.2石谷坊施工
12.2.1定线和土沟床清基要求与土谷坊相同。12.2.2岩基沟床清基:应清除表面的强风化层。基岩面应凿成向上游倾斜的锯齿状,两岸沟壁凿成竖向合槽。
12.2.3砌石
12.2.3.1根据设计尺寸,从下向上分层垒砌,逐层向内收坡,块石应首尾相接,错缝砌筑,大石压顶,12.2.3.2要求料石厚度不小于30cm,接缝宽度不大于2.5cm。12.2.3.3同时应做到“平、稳、紧、满”(砌石顶部要平,每层铺砌要稳,相邻石料要靠紧,缝间沙浆要灌饱满)。Www.bzxZ.net
12.3柳谷坊施工
12.3.1桩料选择:按设计要求的长度和桩径,选生长能力强的活立未。12.3.2理桩:按设计深度打入土内;注意桩身与地面垂直,打桩时勿伤柳桩外皮,牙眼向上,各排桩位呈“品”字形错开。
12.3.3编篱与填石
12.3.3.1以柳桩为经,从地表以下0.2m开始,安排横向编篱。12.3.3.2与地面齐平时,在背水面最后一排桩间铺柳枝厚0.1~0.2m,桩外露枝梢约1.5m,作为海漫。12.3.3.3各排编篱中填入卵石(或块石)靠禽处填大块,中间填小块。编篱(及其中填石)顶部作成下凹弧形溢水口。
12.3.3.4编篱与填石完成后,在迎水面填土,高与厚各约0.5m。12.3.4柳谷坊断面示意图,见图5:13管理
庄填石
图5柳谷坊断面示意图
13.1暴雨中应有专人到谷坊现场巡视,如有险情,及时组织抢修13.2每年汛后和每次较大暴雨后,及时到谷坊现场检查,发现损毁等情况,及时补修。13.3坝后淤满成地,应及时种植喜湿、耐淹、经济价值较高的用材林、果树或其他经济作物。13.4柳谷坊的柳桩成活后,可利用其柳枝,在谷坊上游淤泥面上成片种植柳树,形成沟底防冲林,巩固谷坊治理成果。
第三篇淤地坝
14范围
本篇规定了沟道小流域中淤地坝工程的勘测、规划、工程布局、水文计算、各项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工程管理和项地利用等技术要求。本篇适用于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黄土区。我国其他地区在沟治理中,凡是沟中筑坝有拦泥淤地作用的(包括我国南方的拦沙坝)可参照使用。本标准中的淤地坝,以辗压式均质土坝为主。凡涉及水坠法筑坝的设计、施工等问题,本篇只作某些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内容参见SD122一84。15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4一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SD122—84水坠坝设计及施工暂行规范SD175一86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16基本规定
16.1淤地坝的分类
根据淤地坝的坝高、库容、淤地面积等特点,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类。16.1.1小型淤地坝。一般坝高5~15m,库容1万~10万m3,淤地面积0.2~2hm2,修在小支沟或较大支沟的中上游,单坝集水面积1km-以下,建筑物一般为土项与溢洪道或王项与泄水洞“两大件”,可采用定型设计。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