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试验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04 23:12:22
  • GB/T5019-2002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5019-2002

  • 标准名称:

    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试验方法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英文名称:

    Test methods for mica-based insulating materials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2-05-21
  • 实施日期:

    2003-01-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628.31 K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书号:

    155066.1-18699
  • 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22, 字数:41千字
  • 标准价格:

    14.0 元
  • 出版日期:

    2003-01-01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85-03-27
  • 复审日期:

    2004-10-14
  • 起草人:

    赵莹、阎雪梅
  • 起草单位:

    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
  • 归口单位:

    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提出单位: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主管部门: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粘合云母材料、以粘合云母材料为基的产品及云母纸的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有关电气设备用、由剥片云母或云母纸、带或不带补强材料粘合而成的绝缘材料,并适用于云母纸。 GB/T 5019-2002 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试验方法 GB/T5019-2002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29.035.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5019—2002
代替GB/T5019--1985
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
试验方法
Insulatingmaterialsbased onmicaMethodsoftest
(IEC 60371-2:1987,Specification for insulating materials based on mica-Part2:Methodsoftest,MOD)
2002-05-2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3-01-01实施
GB/T5019—200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对试验的一般要求
可固化材料的试样制备
表观密度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
折叠·
挺度·
抗渗出和位移性
弹性压缩和塑性压缩
树脂的流动性和凝固性
胶化时间
电气强度
在48Hz~62Hz频率下的介质损耗因数与温度关系的特性在48Hz~62Hz频率下的介质损耗因数与电压关系的特性缺陷和导电粒子的检测
渗透性
耐热性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EC60371-2:1987章条编号对照…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EC60371-2:1987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12
GB/T5019—2002
GB/T5019是《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系列国家标准之一。下面列出了这些系列标准:-GB/T5019《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试验方法》;-GB/T5020《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定义和一般要求》;-GB/T5021《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换向器隔板和材料》;GB/T5022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电热设备用云母板》。本标准修改采用IEC60371-2:1987《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规范第2部分:试验方法》(英文版),包括其修正案IEC60371-2-Amd1:1994。本标准根据IEC60371-2:1987重新起草。在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章条编号与IEC60371-2:1987章条编号的对照一览表。
考到我国国情,在采用IEC60371-2:1987时,本标准做了一些修改。有关技术性差异已编人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在附录B中列出了这些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以供参考。修正案IEC60371-2-Amd1:1994已纳人正文中并在它们所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双线标识。
本标准代替GB/T5019—1985《电气绝缘云母制品试验方法》。本标准与GB/T5019-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除了“加热减量”“柔软性”“边缘弯曲度”、“起层率”、“可塑性”、“体积电阻率”、“高温绝缘电阻”。(1985年版的第4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9章、第20章);-增加了“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面积大于10cm”换向器隔板厚度”、“表观密度”、“剥片云母的尺寸”“折叠”“渗透性”。(见第1章、第2章、5.3.2.3、第7章、8.7、第11章、第21章);修改了“密度”和“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1985年版的第2章和第6章;本版的第6章和第10章)。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绝缘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51)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桂林电器科学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莹、阎雪梅。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5019—1985。
1范围
以云母为基的绝缘材料
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粘合云母材料、以粘合云母材料为基的产品及云母纸的试验方法。GB/T5019—2002
本标准适用于有关电气设备用、由剥片云母或云母纸、带或不带补强材料粘合而成的绝缘材料,并适用于云母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033-1986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eqYISO/DIS1183:1984)GB/T1408.1-1999固体绝缘材料电气强度试验方法工频下试验(eqvIEC60243-1:1988)GB/T1409一1988固体绝缘材料在工频、音频高频(包括米波长在内)下相对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的试验方法(eqvIEC60250:1969)GB/T9341-2000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idtISO178:1993)GB/T11026.1—1989确定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的导则制定老化试验方法和评价试验结果的总规程(eqvIEC60216-1:1987)GB/T11026.2—2000
确定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的导则第2部分:试验判断标准的选择(idtIEC60216-2:1990)
GB/T11026.4—1999
确定电气绝缘材料耐热性的导则第4部分:老化烘箱单室烘箱(idtIEC60216-4-1:1990)
ISO67:1981白云母块、片和薄片一按尺寸分级3对试验的一般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取下的试样应在溢度23℃土2℃和相对湿度50%±5%下处理24h。试验可在15℃~35℃的溢度下进行。有争议时,试验应在温度23℃土2℃和相对湿度50%士5%的条件下进行。4可固化材料的试样制备
按下述方法制备试样。
方法1:
从足够的材料上清除松散的颗粒及露出的毛边,以提供特定试验所需要的试样板。裁取并堆叠制备试样板所需的材料。对于带状材料,用半叠层法,采用相邻层间相互垂直的办法使试样叠层达到所要求的厚度,如有要求,则切边以获得所要求的尺寸。除非另有规定,调节压机的温度到160℃士5℃。在15℃~35℃下,把试样叠层置于两块厚度不超过1.5mm抛光钢板的中央。1
GB/T5019-2002
放入与所需试样板厚度相同的定位挡块。把抛光钢板和试样叠层的组合件置入已预热的压机中央。立即闭合压机并施加足够的压力至定位挡块。试样叠层固化至少30min。取出试样板,按单项材料规范给定的或按供方推荐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后固化处理。方法:
从足够的材料上清除松散的颗粒及露出的毛边,以提供特定试验所需要的试样板。对于全幅宽和片状材料,裁取并堆叠制备试样板所需要的材料。对于带状材料,有两种推荐方法供制备试样登层:a)把带材切成片,其长度等于试样叠层的长度,再把这些片平行、半搭接地叠在一起。下一层的搭接边缘应与上一层的搭接边缘错开。推荐用热的斗或烙铁固定这些片。取一块其长宽与所要求的试样叠层相同、厚度为2mm~3mm的金属板。以半搭接方式用带b)
材绕包金屁板,每层均沿着同一方向进行缠绕,直到厚度符合要求为止。建议缠绕时每层分别起头,下一层的搭接边缘应与上一层的搭接边缘错开。在金属板与带材之间要放置一张衬垫防粘材料。最终形成两个相同厚度的试样叠层。把制备好的具有图1所示结构的试样叠层暨人压机内。下述压制程序(见图2)仅作为一个例子,其他压制程序应按合同规定。闭合冷压机并施加0.15MPa的压力。在0.15MPa的压力下,加热压机至70℃。一一减小压力至零,短时打开压机(放气)。一在0.15MPa的压力下,加热压机至90℃。减小压力至零,短时打开压机(放气)。在0.15MPa压力下,加热压机至110℃。一减小压力至零,短时打开压机(放气)。一在0.15MPa压力下,加热压机至160℃士5℃,并保持到树脂开始胶化。这一时刻是用一根试验棒目测加以控制的,一旦树脂开始胶化,增大压力至3MPa。一在3MPa及160℃土5℃下固化60min或在其他规定的温度下固化。一在压力下冷却试样。
压制完毕之后,按单项材料规范规定的或按供方推荐的时间和温度对试样板进行后固化。5厚度
5.1试验设备
根据被试材料,测量厚度的设备有如下几种:5.1.1恒压测厚仪,其测量平面直径为6mm~8mm,分度为0.01mm,允许读到0.005mm。施加到试样上的压力为0.1×(1士0.1)MPa。当用校正量规校验时,测量的准确度应在0.005mm之内。5.1.2一种符合5.1.1规定的仪器,但施加到试样上的压力为0.7×(1士0.1)MPa。5.1.3种符合5.1.1规定的仪器,但施加到试样上的压力为7.0×(1士0.1)MPa。5.1.4一种能产生恒压为30×(1±0.1)MPa并能均匀地分布于试样整个面上的试验设备。它是由一台带有平行压板的压机和一个允许测量到土0.02mm的系统组成。5.2试样
5.2.1以板状或片状的形式供货的材料,试样为一块整板或整片。5.2.2以成卷的形式供货的材料,试样为沿卷的整幅宽切下的窄条,其面积为0.2m。5.2.3以带状的形式供货的材料,试样为长度2m的窄条。5.2.4以换向器隔板的形式供货的材料2
5.2.4.1面积为10cm2或以下的换向器隔板,试样为5块单独的隔板。5.2.4.2面积大于10cm的换向器隔板,试样按单项材料规范所给定的方法而定:a)试样为一块隔板,
GB/T5019--2002
试样为一叠压至规定尺寸的隔板(如果需要的话,可用隔离层来分开),隔板的数由购方规定。
5.2.4.3对于切成不同于隔板形状的平板,试样为一块平板。5.3程序
厚度测量应按下述程序之一进行:5.3.1除换向器隔板以外,按薄板(含窄条)、卷、带供货的材料,在每个试样上均匀地测量10点:板材沿两条对角线,卷材和带材(不在边缘)沿着试样长边的近似中间线进行测量。测量仪器按5.1.1的规定,压力为0.1MPa。
5.3.2换向器隔板及用于制作换向器隔板的薄板和条材,采用下述程序之一5.3.2.1薄板:用5.1.3规定的具有7.0MPa压力的仪器,按5.3.1规定的方法测量每个试样的厚度。
5.3.2.2面积为10cm或以下的隔板:用5.1.3规定的具有7.0MPa压力的仪器,在5块隔板上各测量一点。
5.3.2.3面积大于10cm的隔板:按下述的a)或b)测量厚度,所用的方法按单项材料规范规定。a)对于单块供货的隔板,用5.1.3规定的具有7.0MPa压力的仪器,均匀地在试样上测量三点。b)对于压至规定尺寸成叠包装供货的隔板,每个试样由一叠层组成,在5.1.4规定的条件下,用具有30MPa压力的设备测量厚度。测量时要保证被试叠层中所有隔板对齐。在每次测量之前,用一块尺寸已知并大致等于被测试样尺寸的钢块对压机形变进行测危。在获得单个试样厚度(d,),其中包括隔离层厚度(d,)时,应把压机形变的修正值加人测得值中或从测得值中减去修正值。
对于一叠含有(n一1)块隔离层和n块隔板的总厚度(d),按下式计算:d=nd, +(n-1)d,
式中:
d—一由n块隔板和(n一1)块隔离层组成的登层厚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一隔板数目的数值,
一块隔板的厚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一隔离层数目的数值;
一一块隔离层的厚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5.4结果
对于包装好的成叠隔板,以nd,值作为该登层的厚度,并报告每叠层隔板的数目。对于所有其他情况,以结果的中值作为试样的厚度,并报告最大值和最小值。6密度
本试验按GB/T1033—1986中的浸溃法进行。对可固化的材料,每个试样用一块尺寸适宜并边缘修齐的试样板,该板应按第4章规定制备。7表观密度
表观密度由单位面积质量和厚度的中值按下式计算:d
GB/T5019—2002
式中:
d—表观密度的数值,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m.
一单位面积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d。厚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8组成
8.1试样
试样质量约5g(对薄的材料,取约250cm)。试样数量为2个。试样应包括材料的完整厚度。8.2“收货”状态下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在23℃士2℃的温度下从原包装中取出试样并在4h内进行试验。称量试样(m,),准确到1mg,测量试样面积(A)准确到土1%。
“收货”状态下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m
式中:
一“收货”状态下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收货”状态下试样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A—试样面积的数值,单位为平方米(m\)。8.3挥发物的质量分数和干燥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3)
除供需双方另有协议外,将8.2称盘过的试样(m,)在150C士3℃的温度下加热1h。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mz)。
挥发物的质量分数按下式计算:Tv=ml=mzx100
式中:
挥发物的质量分数的数值,以百分数(%)表示;Ty
-干燥后试样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干燥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式中:
m一干燥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8.4胶粘剂的质量分数和单位面积胶粘剂的质量8.4.1无补强或无机物补强的材料(4)
(5)
把按8.3干燥过的试样(mz)放入500℃土25℃的马弗炉中加热灼烧。除非另有规定,加热时间为2h。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m3)。胶粘剂的质量分数按下式计算:Ch
式中:
mz-ma×100
cb——胶粘剂的质量分数的数值,以百分数(%)表示;ms——灼烧后试样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注有争议时,加热应延续到质盘恒定。当连续两次称股的差不大于0.1%时,认为质量是恒定的。4
(6)
单位面积胶粘剂的质量按下式计算:式中:
mi =me-ma
一单位面积胶粘剂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m
8.4.2有机物补强的材料(可溶性胶粘剂)GB/T5019-2002
(7)
把按8.3干燥过的试样(m2)放人容量为500cm的索氏(Soxhlet)抽提器或叫脂肪抽提器的过滤埚中,抽提试验装置见图3。
供方推荐的溶剂应能完全溶解胶粘剂,但不应溶解补强物。在回流下沸腾2h,或如果需要完全溶解胶粘剂,可延续更长的时间。把处理过的试样从过滤埚中敢出,在135℃士2℃下干燥0.5h。再放人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量(m.)。胶粘剂的质量分数按下式计算:cb=m二m× 100
式中:
抽提后试样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单位面积胶粘剂的质量按下式计算:m, m, m
注:正常抽提时间为2h。对较厚的材料可小心地把材料剥开以促使溶剂渗透。8.4.3有机物补强的材料(不溶性胶粘剂)(8)
用mz值(见8.3)和ms值(见8.4.1)以及由供方提供的补强材料单位面积的质量求出的试样中有机物补强材料的质量(ms),按下式计算胶粘剂的质量分数:(m,+me) × 100
式中,
试样中有机物补强材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单位面积胶粘剂的质量按下式计算:m, = mz - (m + m)
8.4.4有机硅胶粘剂的材料(可溶性胶粘剂)按合同规定测定有机硅胶粘剂的含卧。一种可行的方法如下。(10)
(11)
把按8.3干燥过的试样放入一个预先干燥并称量过的过滤埚中称量,质量之差即为试样的质量(mz)。
把足量的二乙胺(试剂级)注人索氏(Soxhlet)抽提器的烧瓶内,使其量能充满虹吸管高度的1.5倍。以(6~10)次/h的虹吸连率完全抽提试样(对薄材料抽提时间至少4h,对厚材料则要更长时间)。让仪器冷却,再以丙酮代替二乙胺,如前述抽提1.5h。取出抽提器中的过滤地娲,把它放在表面血上在空气中干燥10min,然后在105℃土2℃的烘箱中加热30min。
过滤埚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减去过滤增埚的质量得抽提后试样的质量(m,)。胶粘剂的质最分数按下式计算:Ch
单位面积胶粘剂的质量按下式计算:mz-m×100
·(12)
GB/T5019-2002
8.4.5有机硅胶粘剂无补强的材料(不溶性胶粘剂)按8.4.1进行。由制造厂说明有机硅漆漆基有机物的质量分数。胶粘剂的质量分数按下式计算:Ch
式中:
2×100
有机硅漆漆基有机物的质量分数的数值,以百分数(%)表示。单位面积胶粘剂的质量按下式计算:mg=
8.5单位面积补强材料的质量
供方应说明所用补强材料的单位面积的质量。测定该项性能的方法按合同规定。另外,可用下述程序之一并在合同中说明。a)对于无机物补强的材料:
按8.4.1完成加热周期后,小心地分离补强材料并称量(m)单位面积补强材料的质量按下式计算:mm
式中:
m一—单位面积补强材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m—试样中无机物补强材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b)对于有机物补强的材料(可溶性胶粘剂):按8.4.2完成加热周期后,小心地分离补强材料并称量(m,)。单位面积补强材料的质量按下式计算:m-
式中:
试样中有机物补强材料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g)。8.6云母的质量分数和单位面积云母的质量根据上述试验结果,能计算云母的质量分数和单位面积云母的质量。对于无补强或有机物补强的材料:Cm
ms×100
式中:
一云母的质最分数的数值,以百分数(%)表示;单位面积云母的质量的数值,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对于无机物补强的材料:
Cmm/A-m?
m =mt -mi -m.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8.7剥片云母的尺寸
8.7.1试样
GB/T5019—2002
薄板试样尺寸应是300mm×300mm。带材试样及特殊试验条件由单项材料规范规定。8.7.2试验方法
为除去胶粘剂,把试样置于一个盘或浅槽中,用15%苛性钾(KOH)溶液煮沸直到发生解体。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除去胶粘剂,则可用任何其他合适的溶剂或把试样置于马弗炉中加热直到胶粘剂完全除去,使得能够测定剥片云母为止。另外,也可以用机械方法将剥片云母取下,但在这过程中剥片云母不应被撕裂。
解体后,用热水或新鲜溶剂把取下的剥片云母清洗几次,然后使其干燥。用ISO67规定的模板确定剥片云母的尺寸。
9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9.1试验设备
可使用恒速加荷试验机或恒速移动试验机。试验机最好采用动力驱动,分度到能读出单项材料规范要求值的1%。
9.2试样
至少取5个试样。试样长度应能使试样在试验机两夹头间的距离为200mm长。当测试全幅宽和片状材料时,试样宽度为25mm,沿纵向和横向各切取5个试样。如果试样中含有纺织补强物,切自同一方向的任何2个试样在长度方向上不应含有同根织线。带状材料沿其纵向取样,并按供货宽度,最宽不超过25mm。9.3程序
把试样固定于试验机上。施加负荷的方法是:从开始施加负荷至负荷达到相应于规定的最小拉伸强度的瞬间时间为60s士10s,继续施加负荷直到试样断裂,记录断裂的力和断裂时的伸长或补强物中的个组成部份破坏时的力和伸长。如果试样断在试验机的夹头内或夹头处,则此结果无效,用另一试样重做试验。当需要测定接头处的拉伸强度时,把接头置于近似两夹头中间处。注:对某些材料,可要求采取附加措施以防止试样在试验机夹头处打滑。9.4结果
分别报告两个方向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有要求时)。拉伸强度取5个断裂负荷的中值,以N/10mm宽表示。伸长率取5次测量的中值,以对原始长度的百分数表示。同时报告最大值和最小值。10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盘
10.1试样
测定弯曲强度时,沿着与样品一个边缘相平行及相垂直的方向各取五个试样。每个试样的长度应不小于被测试样厚度的20倍,试样的宽度为10mm25mm,厚度为4mm士0.2mm。测定弯曲弹性模量时,沿着与样品一个边缘相平行及相垂直的方向各取两个试样。对于可固化材料,试样应从一块按第4章制备的试样板上切取。10.2程序wwW.bzxz.Net
按GB/T9341-2000进行试验。应在23C和155C或单项材料规范规定的温度下测定该性能。10.3结果
分别报告两个方向的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取5次测量的中值,弯曲弹性模量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GB/T5019—2002
11折叠
试样在23℃土2℃温度下保持1h后,在此温度下进行试验。把任合适尺寸的试样折叠180°,玻璃布面朝内。尽可能快地用大拇指和食指进行折叠操作。检查试样是否断裂或分层。
12挺度
12.1条件处理和试验环境
试样应在标准的试验室温度23℃士2℃下达到平衡。12.2试样
全幅宽材料:纵横向各取5个试样,长度为200mm,宽度为15mm。带状材料:取5个试样,长度为200mm,对于带宽大于10mm的带材,宽度为带宽。当沿横向试验时,带宽即为试样的长度。
12.3程序
测量试样尺寸应准确到士0.5mm。按图4和图5所示放暨试样,将试样对称地放在支承台上,试样的长边与槽平行,试样的玻璃布面朝下。驱动压梁使其进人槽内,此时遇到来自试样的阻力,直到出现最大阻力为止。支承台相对压梁移动的速率应是能使最大力在15s士3s内达到。一种如台式天平的测力装置可以用来记录最大的阻力。挺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
S——挺度的数值,单位为牛顿每米(N/m),F
Fx最大的弯曲负荷的数值,单位为牛顿(N);试样长度的数值,单位为米(m)。12.4结果
(22)
分别报告纵向(纬线变形)和横向(经线变形)挺度的中值、最大值及最小值,并注明试验温度。13抗渗出和位移性
通常本试验用于换向器隔板材料。它是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测定云母或胶粘剂(渗出)的位移、或云母和胶粘剂两者的位移。该试验人为因素很大,因而在说明试验结果时要特别注意。13.1试验设备
用一台能对试样施加60MPa压力的压机。若干2mm厚的平钢板,一块钻有一个测温用热电偶插孔的10mm厚钢块。
13.2试样
试样的高度为12mm15mm,由若干块面积约20cm2的小云母板组成(推荐小云母板的尺寸为40mm×40mm)。制样时应小心,以保证试样的重现性,应把所有小云母板的四个边缘切割干净。为了进行试验,需要形成一个叠层,该叠层由n块组成试样的小云母板和(n十1)块具有相同面积的钢板组成,小云母板试样和钢板交替放置,钻孔的钢块置于叠层中间并尽可能保证垂直对齐。13.3程序
把按13.2制备的叠层置于压机的两平板之间,压机已预先加热到比单项材料规范规定的温度高5℃~10℃。然后施加60MPa压力于叠层上,用隔热材料把叠层围起来。当热电偶(见13.1)指示的温8
GB/T5019—2002
度达到单项材料规范规定的温度时,维持温度和压力30min,之后仔细地检查试样边缘。注:对于其他时间、温度和压力,这些试验条件可在合同中说明。13.4结果
记录下述内容
材料的位移;
一试样边缘处以胶粘剂小滴所显示的渗出物。14弹性压缩和塑性压缩
本试验用于换向器隔板材料。
弹性压缩和塑性压缩是被测材料在经受由7MPa60MPa周期变化的压力作用下,其尺寸达到稳定后测得的厚度变化来确定的(见14.3)。试验温度在单项材料规范中说明。弹性压缩和塑性压缩是以7MPa压力下所测得的厚度的百分数表示的。14.1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同13.1的规定。附加一个测量装置使得被测叠层的高度能测到0.02mm以内。14.2试样
试样同13.2的规定。试样数量为二叠层。14.3程序
把按14.2制备的叠层(见13.2)置于压机的两平板之间,在室温下施加7MPa的压力并测量其总高度de。用隔热材料把叠层围起来。然后把平板加热到比单项材料规范所规定的温度(tpe)高出5℃~10C。维持这温度直到热电偶(见13.1)指示单项材料规范所规定的温度为止。然后测量叠层的总高度di.
接着在约10min内把叠层上的压力加大到60MPa,并保持15min。然后测量叠层总高度d.。
在约5min内把压力降低到7MPa,并再次测量叠层的总高度di。开始重复循环,但保持最大压力的时间仅5min。反复进行这种循环,直到d,和dz相继两次测量值的差稳定在0.02mm内,才能认为这种循环已经稳定。把稳定后的循环值d,和dz记作D和Dz。最后让叠层在7MPa压力下冷却至室温并测量叠层总高度ds。考虑到试验设备和中间钢板的变形,故将试验所使用的钢板叠层在规定温度下按上述循环稳定之后于7MPa和60MPa压力时测量的高度分别记作d,和d,在7MPa压力和室温下测量的高度记作de.
14.4结果
记录构成试样的层数以及高度。被测材料的弹性压缩按下式计算:ED-d--d) ×100
式中:
E一—弹性压缩的数值,以百分数(%)表示;(23)
D,一在规定的温度下,压力为7MPa时叠层循环稳定后的总高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d,在规定的温度下,压力为7MPa时钢板叠层的高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D,一一在规定的温度下,压力为60MPa时叠层循环稳定后的总高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d,一一在规定的温度下,压力为60MPa时钢板叠层的高度的数值,单位为毫米(mm)。被测材料的塑性压缩按下式计算: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