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商检行业标准(SN) >>
- SN/T 2464-2010 洋葱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商检行业标准(SN)】 洋葱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9-01 22:51:56
- SN/T2464-2010
- 现行
标准号:
SN/T 2464-2010
标准名称:
洋葱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标准类别:
商检行业标准(SN)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10-01-10 -
实施日期:
2010-07-16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1.42 MB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2464—2010
洋蒸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Identification of Urocystis cepulaeFrost2010-01-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数码动伤
2010-07-16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洋葱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2464—2010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www.spc.net.cn
电话:68523946
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开本880×12301/16印张0.5字数8千字2010年4月第一版
反2010年4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1600
书号:155066·2-20704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关津出人境检验检疫局。SN/T2464—2010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廖芳、罗加风、郭京泽、张裕君、刘跃庭、崔铁军、王金成、刘鹏。本标准系首次发布的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1范围
洋葱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2464—2010
本标准规定了进出境植物检疫中洋葱条黑粉病菌(Urocystiscepulae)的检疫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葱属寄主上洋葱条黑粉病菌的检疫鉴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8085植物检疫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检疫鉴定方法3原理
洋葱条黑粉病菌(UrocystiscepulaeFrost)主要为害葱属(Alliumspp.)植物,不危害葱属以外的植物。洋葱条黑粉病菌寄主范围、孢子球形态特征、寄主植物的症状(参见附录A)、洋葱琼脂培养基上孢子球萌发特性是鉴定该病菌的依据。4仪器和用具
多功能显微镜(具测微尺)、体视显微镜、手持放大镜、低速离心机、往复式振荡器、涡旋振荡器、干热灭菌器、高压灭菌器、普通天平(感量1/100g)、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台、生物培养箱(具光照)、可调微量加样器(5μL~200μL)、三角瓶(250mL)、离心管、载玻片(长×宽为25.3mmX×76.2mm,厚0.8mm)、盖玻片(18mm×18mm)、Parafilm膜或铝箔纸、Eppendorf管(1.5mL)、培养皿、接种针、三角推。5试剂和培养基
5.1试剂
有效成分为0.25%的次氯酸钠溶液、吐温-20(Tween-20)、席尔氏浮载剂(见GB/T18085一2000附录A中席尔氏浮载剂配制方法)、封片剂、无荧光显微镜物镜镜头油(Nd=1.516)、琼脂粉、灭菌水。5.2培养基wwW.bzxz.Net
洋葱琼脂培养基用于病原菌培养性状的观察及病原菌的保存洋葱琼脂培养基的制备:称取琼脂粉15g20g,加人900mL水和100mL新鲜的健康洋葱汁液,装人三角瓶中,121℃高压灭菌30min,待冷却至40℃左右,倒人培养血,凝固后,用三角推醛取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6实验室检验
6.1种子的洗涤检验
6.1.1样品制备及离心与定容
按GB/T18085执行。
6.1.2镜检
按GB/T18085检查洋葱条黑粉病菌孢子球的有无及其形态大小,经检查含有可疑孢子球的进-步作萌发实验。
SN/T2464—2010
6.2鳞茎与奇主残体的检验
用放大镜或肉眼仔细检查鳞茎或寄主残体表面是否存在银灰色泡状囊肿,用针刺破银灰色泡状囊肿,用席尔氏浮载剂制成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球的形态大小,并将可疑孢子球进一步作萌发实验。6.3孢子球的萌发试验
在Eppendorf离心管中加人适量次氯酸钠溶液,挑取一定数量的孢子球放入,密度以显微镜低倍视野下40个~G0个孢了球为宜,用涡旋振荡器混合,消毒5min后,以3000r/min高心1min,立即用微量加样器吸去上清液,加无菌水离心清洗2次,将孢子球沉淀物转至洋葱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在20℃、12h光照、7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生物培养箱中培养,重复3个培养血。7鉴定特征
7.1鳞茎与寄主残体的症状
种子发芽后2周内,病菌从子叶基部等处侵入,病苗叶色微黄,局部膨肿扭曲,银灰色纵向排列的不透明的泡状瘤肿出现在子叶和叶片上,随后被裂露出黑褐色的孢子团,成株期的叶、叶鞘和鳞片出现银灰色瘤肿条斑,病部充满黑粉,重病株矮化或死亡7.2孢子球形态特征
洋葱条黑粉病菌的孢于球由许多细胞组成,孢子球直径15μm~20μm,多为8个孢子球聚在一起。孢子球中央有暗色,大小在11μm~15μm的冬孢子常为1个甚少2个,成熟孢子球的冬孢子外形为不规则的多面体,壁褐色,厚约1,外面紧密包围着无色至淡黄色、透明的不孕孢,不孕孢没有原生质,胞壁相对较薄,12个~15个不孕孢其至20个,4μm~8μm,外形和大小致(参见附录R)。7.3孢子球萌发特性
孢子球在洋葱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d后进行观察冬孢子御出、1条甚少2条短而半圆形、无色的先菌丝,先菌丝长至40μm~50um停止生长萌发过程中不产生担孢子和菌丝连接,但先菌丝能产生分支,分支菌丝再形成分隔的菌丝,分皮菌丝长至15um左右停止生长,这种分支菌丝能够断裂,再形成新的菌丝体,菌丝上直接形成孢子,将萌发后的菌丝转接到琼脂斜面上保存。8
结果判定
如果鳞茎及寄主残体上具有7.1的特征,且孢子球特征及其萌发特性与7.2、7.3相符,判定为洋葱条黑粉病菌。
实验结果和样品保存
经鉴定为洋葱条黑粉病菌的样品置低温干燥处妥善保存6不月,以备接受复核、重复鉴定。保存期满后,需经灭菌处理。
A.1分类地位
英文名:onionsmut
中文名:洋葱条黑粉病菌
学名:UrocystiscepulaeFrost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洋葱条黑粉病菌的背景资料
SN/T2464—2010
洋葱条黑粉病菌(UrocystiscepulaeFrost)属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黑粉菌纲(Ustilaginomycetes),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条黑粉菌属(Urocystis),A.2分布
非洲:埃及、加蓬、摩洛哥。
亚洲:印度、伊朗、伊拉克、日本、韩国、尼泊尔、菲律宾、泰国、中国。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奥地利、比利时、北爱尔兰自治区、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瑞典、瑞士、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塞浦路斯、匈牙利。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国。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岛:古巴、波多黎各、圣卢西亚。南美洲:智利、秘鲁。
A.3寄主
洋葱AlliumcepaL.、韭葱A.porrumL.、大蒜A.sativumL.、鸦葱A.vinealeL.、A.nevadenseL.、大葱A.fistulosumL.、长喙葱A.globosumRed.、韭菜A.odorumL.等葱属植物。A.4危害及症状
洋葱条黑粉病菌是洋葱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造成的损失达50%~80%。种子发芽后2周内,病菌从子叶基部等处侵人,病苗叶色微黄,局部膨肿扭曲,成株期的叶、叶鞘和鳞片受到感染时出现银灰色条斑,病部充满黑粉,重病株矮化或死亡。A.5传播方式
洋葱条黑粉病菌是一种土传病害,病菌的孢子球对干燥和寒冷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土壤中最长可存活25年,是初次侵染源。土壤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器具、风或者水流进行传播,另外带病的寄主组织和无性繁殖体也是传播此病的主要途径,种子一般不带病,但如混有病组织的碎片或病土,种子也是一种远距离传播的来源。SN/T2464—2010
孢了球;
一先菌丝;
3一—分支菌丝。
SN/T2464-201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孢子球形态特征、萌发及分支菌丝的形成图B.1孢子球形态特征、萌发及分支菌丝的形成书号:155066·2-2070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洋蒸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Identification of Urocystis cepulaeFrost2010-01-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数码动伤
2010-07-16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洋葱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2464—2010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www.spc.net.cn
电话:68523946
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开本880×12301/16印张0.5字数8千字2010年4月第一版
反2010年4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1600
书号:155066·2-20704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关津出人境检验检疫局。SN/T2464—2010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廖芳、罗加风、郭京泽、张裕君、刘跃庭、崔铁军、王金成、刘鹏。本标准系首次发布的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1范围
洋葱条黑粉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SN/T2464—2010
本标准规定了进出境植物检疫中洋葱条黑粉病菌(Urocystiscepulae)的检疫鉴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葱属寄主上洋葱条黑粉病菌的检疫鉴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8085植物检疫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检疫鉴定方法3原理
洋葱条黑粉病菌(UrocystiscepulaeFrost)主要为害葱属(Alliumspp.)植物,不危害葱属以外的植物。洋葱条黑粉病菌寄主范围、孢子球形态特征、寄主植物的症状(参见附录A)、洋葱琼脂培养基上孢子球萌发特性是鉴定该病菌的依据。4仪器和用具
多功能显微镜(具测微尺)、体视显微镜、手持放大镜、低速离心机、往复式振荡器、涡旋振荡器、干热灭菌器、高压灭菌器、普通天平(感量1/100g)、生物安全柜或超净台、生物培养箱(具光照)、可调微量加样器(5μL~200μL)、三角瓶(250mL)、离心管、载玻片(长×宽为25.3mmX×76.2mm,厚0.8mm)、盖玻片(18mm×18mm)、Parafilm膜或铝箔纸、Eppendorf管(1.5mL)、培养皿、接种针、三角推。5试剂和培养基
5.1试剂
有效成分为0.25%的次氯酸钠溶液、吐温-20(Tween-20)、席尔氏浮载剂(见GB/T18085一2000附录A中席尔氏浮载剂配制方法)、封片剂、无荧光显微镜物镜镜头油(Nd=1.516)、琼脂粉、灭菌水。5.2培养基wwW.bzxz.Net
洋葱琼脂培养基用于病原菌培养性状的观察及病原菌的保存洋葱琼脂培养基的制备:称取琼脂粉15g20g,加人900mL水和100mL新鲜的健康洋葱汁液,装人三角瓶中,121℃高压灭菌30min,待冷却至40℃左右,倒人培养血,凝固后,用三角推醛取悬浮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6实验室检验
6.1种子的洗涤检验
6.1.1样品制备及离心与定容
按GB/T18085执行。
6.1.2镜检
按GB/T18085检查洋葱条黑粉病菌孢子球的有无及其形态大小,经检查含有可疑孢子球的进-步作萌发实验。
SN/T2464—2010
6.2鳞茎与奇主残体的检验
用放大镜或肉眼仔细检查鳞茎或寄主残体表面是否存在银灰色泡状囊肿,用针刺破银灰色泡状囊肿,用席尔氏浮载剂制成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球的形态大小,并将可疑孢子球进一步作萌发实验。6.3孢子球的萌发试验
在Eppendorf离心管中加人适量次氯酸钠溶液,挑取一定数量的孢子球放入,密度以显微镜低倍视野下40个~G0个孢了球为宜,用涡旋振荡器混合,消毒5min后,以3000r/min高心1min,立即用微量加样器吸去上清液,加无菌水离心清洗2次,将孢子球沉淀物转至洋葱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在20℃、12h光照、7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生物培养箱中培养,重复3个培养血。7鉴定特征
7.1鳞茎与寄主残体的症状
种子发芽后2周内,病菌从子叶基部等处侵入,病苗叶色微黄,局部膨肿扭曲,银灰色纵向排列的不透明的泡状瘤肿出现在子叶和叶片上,随后被裂露出黑褐色的孢子团,成株期的叶、叶鞘和鳞片出现银灰色瘤肿条斑,病部充满黑粉,重病株矮化或死亡7.2孢子球形态特征
洋葱条黑粉病菌的孢于球由许多细胞组成,孢子球直径15μm~20μm,多为8个孢子球聚在一起。孢子球中央有暗色,大小在11μm~15μm的冬孢子常为1个甚少2个,成熟孢子球的冬孢子外形为不规则的多面体,壁褐色,厚约1,外面紧密包围着无色至淡黄色、透明的不孕孢,不孕孢没有原生质,胞壁相对较薄,12个~15个不孕孢其至20个,4μm~8μm,外形和大小致(参见附录R)。7.3孢子球萌发特性
孢子球在洋葱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d后进行观察冬孢子御出、1条甚少2条短而半圆形、无色的先菌丝,先菌丝长至40μm~50um停止生长萌发过程中不产生担孢子和菌丝连接,但先菌丝能产生分支,分支菌丝再形成分隔的菌丝,分皮菌丝长至15um左右停止生长,这种分支菌丝能够断裂,再形成新的菌丝体,菌丝上直接形成孢子,将萌发后的菌丝转接到琼脂斜面上保存。8
结果判定
如果鳞茎及寄主残体上具有7.1的特征,且孢子球特征及其萌发特性与7.2、7.3相符,判定为洋葱条黑粉病菌。
实验结果和样品保存
经鉴定为洋葱条黑粉病菌的样品置低温干燥处妥善保存6不月,以备接受复核、重复鉴定。保存期满后,需经灭菌处理。
A.1分类地位
英文名:onionsmut
中文名:洋葱条黑粉病菌
学名:UrocystiscepulaeFrost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洋葱条黑粉病菌的背景资料
SN/T2464—2010
洋葱条黑粉病菌(UrocystiscepulaeFrost)属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黑粉菌纲(Ustilaginomycetes),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条黑粉菌属(Urocystis),A.2分布
非洲:埃及、加蓬、摩洛哥。
亚洲:印度、伊朗、伊拉克、日本、韩国、尼泊尔、菲律宾、泰国、中国。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奥地利、比利时、北爱尔兰自治区、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马耳他、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瑞典、瑞士、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塞浦路斯、匈牙利。
北美洲:加拿大、墨西哥、美国。中美洲及西印度群岛:古巴、波多黎各、圣卢西亚。南美洲:智利、秘鲁。
A.3寄主
洋葱AlliumcepaL.、韭葱A.porrumL.、大蒜A.sativumL.、鸦葱A.vinealeL.、A.nevadenseL.、大葱A.fistulosumL.、长喙葱A.globosumRed.、韭菜A.odorumL.等葱属植物。A.4危害及症状
洋葱条黑粉病菌是洋葱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造成的损失达50%~80%。种子发芽后2周内,病菌从子叶基部等处侵人,病苗叶色微黄,局部膨肿扭曲,成株期的叶、叶鞘和鳞片受到感染时出现银灰色条斑,病部充满黑粉,重病株矮化或死亡。A.5传播方式
洋葱条黑粉病菌是一种土传病害,病菌的孢子球对干燥和寒冷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土壤中最长可存活25年,是初次侵染源。土壤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器具、风或者水流进行传播,另外带病的寄主组织和无性繁殖体也是传播此病的主要途径,种子一般不带病,但如混有病组织的碎片或病土,种子也是一种远距离传播的来源。SN/T2464—2010
孢了球;
一先菌丝;
3一—分支菌丝。
SN/T2464-201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孢子球形态特征、萌发及分支菌丝的形成图B.1孢子球形态特征、萌发及分支菌丝的形成书号:155066·2-20704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商检行业标准(SN)标准计划
- SN/T4549-2016 出口商品运输包装开口马口铁罐检验规程
- SN/T4656.4-2016 进出口纺织品生物安全检验方法第4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
- SN/T4585-2016 出口食品中甲基砷酸、二甲次胂酸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SN/T4551-2016 过境粮食检验检疫管理规范
- SN/T4656.1-2016 进出口纺织品生物安全检验方法第1部分:白假丝酵母菌
- SN/T1010-2001 出口合成革鞋检验规程
- SN/T4656.2-2016 进出口纺织品生物安全检验方法第2部分:大肠埃希氏菌
- SN/T4656.5-2016 进出口纺织品生物安全检验方法第5部分:菌落总数
- SN/T2300-2009 国境口岸蚊类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检测方法
- SN/T3698-2013 辐射骚扰测试系统期间核查方法
- SN/T4453-2016 出口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SPA基因分型方法
- SN/T4529.1-2016 供港食品全程RFID溯源规程第1部分:水果
- SN/T2268-2009 漆包线中有机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 SN/T4426-2016 出口食品加工卫生表面取样技术方法
- SN/T3423-2012 黄瓜黑色根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