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其他行业标准 >>
- 09SJ903-1 中小套型住宅优化设计

【其他行业标准】 中小套型住宅优化设计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9-06 12:38:39
- 09SJ903-1
- 现行
标准号:
09SJ903-1
标准名称:
中小套型住宅优化设计
标准类别:
其他行业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84.50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适用于各地新建与扩建的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供规划和设计人员参考。本图集内容共分四部分,包括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住宅设备设计、住宅方案选。居住区规划包括基本原则、选址、居住区规划结构、住宅布局与节地、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户外环境等。住宅建筑设计包括一般规定、住宅的空间配置、套内空间尺度与面积、公共交通空间设计、厨房、卫生间、无障碍设计、全装修、节能设计等。住宅设备设计包括一般规定、给水与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燃气供应、电气、设备节能等。住宅方案主要以标准层单元平面为主,也有部分单元组合平面。特点:本图集突出中小套住宅的特点,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 09SJ903-1 中小套型住宅优化设计 09SJ903-1

部分标准内容:
中小套型住宅优化设计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单位
实行日期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二0〇九年六月一日
编制说明·wwW.bzxz.Net
基本原则
选址·.
居住区规划结构
住宅市局与节地
道路交通
公共服务设施
户外环境·
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
住宅建筑设计
住宅的空间配置
套内空间尺度与面积
公共交通设计
1.编制依据
批准文号
建质(2009)56号
统一编号
GJBT-1095
图集号
09SJ903-1
厨房·
卫生间
无障碍设计
全装修
节能设计.。
基本原则-
给水排水,
采暖···
适风空调
燃气供应
设备节能
住宅方案索素引表,
主编单位负责人飞0系版一
主编单位技术负责人以均间现
技术审定人谨
编制负责人张生发国玩
住宅设备设计
住宅方案选
审楼赵冠谦起家汤陵对朱酱星点编制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说明
.· 60
·· 64
图集号
09SJ903-1
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1.1本图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08]83号“关于印发《2008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依据的标准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住宅建筑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年版)
GB50368-2005
GB50096-1999(2003年版)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适用范围
JGJ502001
GB500152003
GB50019-2001
JGJ142-2004
GB50028-2006
JGJ16-2008
适用于各地新建与扩建的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供规划和设计人员参考。3.编制内容
3.1本图集共四部分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住宅设备设计、住宅方案选。
3.2居住区规划包括基本原则、选址、居住区规划结构、住宅布局与节地、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户外环境等。居住区规划应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倡混社区综合功能;交通组织要方便居民出行,妥善解决停车间题,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提供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3.3住宅建筑设计包括基本原则、住宅的空间配置、套内空间尺度与面积、公共交通空间设计、厨房、卫生间、无障碍设计、全装修、节能设计等。
提倡住宅的精细设计,满足适用、安全、健康等要求,提高住宅的舒适性,提倡适宜的功能空间尺度、空间的复合利用和灵活的空间布置;选择灵活可变的结构体系,满足住宅全寿命周期中的家庭人口变化和使用功能发展需要。讲求空间的渗透,空间的互相借用,利用时间的错位,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重视厨卫空问设计,合理布置设备: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室内外公共空间和住宅室内要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提倡住宅装修一体化设计和菜单式全装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住宅品质。
3.4住宅设备设计包括一般规定、给水与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燃气供应、电气、设备节能等。采用适宜的建筑设备和技术,营造舒适的住宅室内环境;选择先进、适用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注重各种管线的综合布置,节约空间;提高能源利用、资源回收等方面的水平;提高住宅的隔声性能,保证室内光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3.5住宅方案选自各地优秀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和实际工编制说明
申模赵冠谦道校对朱苦兰编制张生友浆生发图集号
09SJ903-1
1.编制依据
编制说明
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1.1本图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08]83号“关于印发《2008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依据的标准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住宅建筑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CB50180-93(2002年版)
GB50368-2005
GB50096-1999(2003年版)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适用范围
JGJ50-2001
GB50015-2003
GB50019-2001
JGJ142-2004
GB50028-2006
JGJ16-2008
适用于各地新建与扩建的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供规划和设计人员参考。3.编制内容
3.1本图集共四部分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住宅设备设计、住宅方案选。
3.2居住区规划包括基本原则、选址、居住区规划结构、住宅布局与节地、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户外环境等、居住区规划应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倡混程的实施方案,主要是各地组织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的部分获奖方案。这些竟赛包括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2006年北京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征集活动、2006住在杭州中小户型竞赛、天津市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创新竞赛等。依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和相关防火设计规范,选入的中小套型住宅方案分为6层以下、7~11层、12~18层及19层以上等各种住宅类型,包含一室、二室、三室等不同的套型,适合北方和南方不同地区。住宅方案主要以标准层单元平面为主,也有部分单元组合社区综合功能:交通组织要方便居民出行,妥善解决停车问题,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于扰:提供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3.3住宅建筑设计包括基本原则、住宅的空间配置、套内空间尺度与面积、公共交通空间设计、厨房、卫生间、无障碍设计、全装修、节能设计等。
提倡住宅的精细设计,满足适用、安全、健康等要求,提高住宅的舒适性,提倡适宜的功能空间尺度、空间的复合利用和灵活的空间市置;选择灵活可变的结构体系,满足住宅全寿命周期中的家庭人口变化和使用功能发展需要。讲求空间的渗透,空间的互相借用,利用时间的错位,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重视厨卫空间设计,合理布置设备;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室内外公共空间和住宅室内要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提倡住宅装修一体化设计和菜单式全装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住宅品质。
3.4住宅设备设计包括一般规定、给水与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燃气供应、电气、设备节能等。采用适宜的建筑设备和技术,营造舒适的住宅室内环境;选择先进、适用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注重各种管线的综合布置,节约空间;提高能源利用、资源回收等方面的水平;提高住宅的隔声性能,保证室内光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3.5住宅方案选自各地优秀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和实际工编制说明
审模赵冠谦越泳校对朱苦兰工编制张生友张生发图集号
09SJ903-1
平面,并由专家点评。图集选入的方案只是考虑它在某些方面比较有特点,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有的方案尚存在缺点和不足;实际工程设计时,住宅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应简单照搬。因此,入选方案仅供设计人员参考。
本图集共选入各类住宅方案37个。4.其他
4.1本图集标注尺寸除特殊注明者外,单位均为毫米4.2图集中内容若与最新的法规、标准、规范不一致时,应以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现行版本为准。编制说明
图集号
审模赵冠谦家校对朱苦星编制张生灰生发页09SJ903-1
程的实施方案,主要是各地组织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的部分获奖方案。这些竞赛包括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2006年北京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征集活动、2006住在杭州中小户型竞赛、天津市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创新竞赛等。依据《住宅设计规范》CB50096-1999(2003年版)和相关防火设计规范,选入的中小套型住宅方案分为6层以下、7~11层、12~18层及19层以上等各种住宅类型,包含一室、二室、三室等不同的套型,适合北方和南方不同地区。住宅方案主要以标准层单元平面为主,也有部分单元组合平面,并由专家点评。图集选入的方案只是考虑它在某些方面比较有特点,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有的方案尚存在缺点和不足;实际工程设计时,住宅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应简单照搬。因此,入选方案仅供设计人员参考。
本图集共选入各类住宅方案37个。4.其他
4.1本图集标注尺寸除特殊注明者外,单位均为毫米。4.2图集中内容若与最新的法规、标准、规范不一致时,应以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现行版本为准。编制说明
审模赵冠课泳校对朱苦呈编制张生友报当发居住区规划
1基本原则
1.1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为原则。
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的建造量每年达6亿m以上,约占城镇总建设量的60%~70%,其建设用地约占总建设用地的30%,我国建筑年耗能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约30%。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1.2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普通商品住房,还是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除住宅建设的标准、面积有差别外,要确保各类居住区基本生活环境质量的一致性。1.3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有机交融。选址、配套服务水平、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城市的整体布局,因此居住区规划应体现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的统筹安排,有效保障中小套型居住区空间布局及各类设施的合理安排。1总体规划阶段(含分区规划)主要应解决各类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间题。
居住用地布局应优先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图集号
09SJ903-1
利影响,同时应使居住区尽量靠近公交站点、公共服务设施、就业岗位,为不同层次居民,特别应对保障性住房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相关设施布局、建设指标等间题。
1)对居住区提出整体的空间结构设想,科学制定建设指标,保障中小套型住宅合理的规模和建设质量;2)细化片区路网结构及交通组织;3)统筹城市及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以及市政设施的具体安排与保障;4)城市及片区公共绿地的具体分布。3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具体建设方案间题.1)合理布局住宅;
2)细化区内路网结构,并与城市及周边路网有机联系,要善安排停车设施;
3)根据周边设施的配置情况,确定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应有项目;
4)根据周边及用地内的环境条件,设置区内公共绿地、2选址
2.1居民应充分享有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休闲娱基本原则
图集号
审核韩秀琦香写校对张生友 浆生发编制赵文凯页
09SJ903-1
1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
利影响,同时应使居住区尽量靠近公交站点、公共服务设施就业岗位,为不同层次居民,特别应对保障性住房居民提供公1.1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为原则。
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的建造量每年达6亿m以上,约占城镇总建设量的60%~70%,其建设用地约占总建设用地的30%,我国建筑年耗能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约30%。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1.2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普通商品住房,还是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除住宅建设的标准、面积有差别外,要确保各类居住区基本生活环境质量的一致性。1.3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有机交融。选址、配套服务水平、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城市的整体布局,因此居住区规划应体现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的统筹安排。有效保障中小套型居住区空间布局及各类设施的合理安排。1总体规划阶段(含分区规划)主要应解决各类居住用地的空问分布问题。
居住用地布局应优先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乐等社会公共服务,居住区宜靠近就业密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
借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保证居住质量,降低居住区自身配套带来的成本,也能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靠近就业密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主要为方便居民就业、降低交通能耗和交通成本等。具体方法有:1中小套型住宅的选址宜靠近现有的和可负担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能方便使用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城市设施。
2规划的就业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应适当均衡。2.2选址应促进社会融合,便于居民交往,并避免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过度集中,使居民和谐相处。市场对于住宅类型的空问分布会产生影响,结果往往出现同类住宅的过度集聚,也导致居民群体的单一,不利于社会融合:从居住区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居住群体的多元化是创造多样性生活和维持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2.3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倡导公共交通,既节约资源,也降低居民的交通成本,公共交通服务应优先向中小套型住宅倾斜,应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中,在公共交通线路沿线和站点周围布置中小套型住宅,或重点为中小套型居住区配套公交线路。共服务和就业机会。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相关设施布局、建设指标等间题。
1)对居住区提出整体的空间结构设想,科学制定建设指标,保障中小套型住宅合理的规模和建设质量;2)细化片区路网结构及交通组织;3)统筹城市及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以及市政设施的具体安排与保障;4)城市及片区公共绿地的具体分布。3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具体建设方案问题。1)合理布局住宅;
2)细化区内路网结构,并与城市及周边路网有机联系,要善安排停车设施;
3)根据周边设施的配置情况,确定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应有项目;
4)根据周边及用地内的环境条件,设置区内公共绿地。2选址
2.1居民应充分享有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休闲娱基本原则
审核韩秀琦写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3居住区规划结构
图集号
09SJ903-1
3.1配套设施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分级配套、灵活设置。
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公建、所属道路、绿地等。根据不同设施需要不同人口规模来支撑的特点,配置原则是“分级、对口、配套”,以保证居民能够获得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应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周边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
3.2提倡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模式。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都是土地集约利用型的规划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包括合理、适度提高容积率,减少长距高出行,提高道路、开放空间设施等使用效率。开放式社区有利于实现社区功能的互补和混合,丰富城市生活内容,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社区空间的公共性:划小封闭管理单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用地内部更多的空间具有公共性。规划布局应注意解决好居住区用地内的主要道路、广场、绿地、公共设施能够与社区周边有机衔接,形成整体性空间。2住宅兼容公共设施:底层住宅易受到噪声、灯光等干扰,潮湿地区的底层住宅更不受欢迎。而临街住宅建筑底层居住区规划结构
审核韩秀瑜 考鸣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房、廉租住房,除住宅建设的标准、面积有差别外,要确保各类居住区基本生活环境质量的一致性。1.3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有机交融。选址、配套服务水平、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灼依赖于城市的整体布局,因此居住区规划应体现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的统筹安排。有效保障中小套型居住区空间布局及各类设施的合理安排。1总体规划阶段(含分区规划)主要应解决各类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问题。
居住用地布局应优先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乐等社会公共服务,居住区宜靠近就业密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
借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保证居住质量,降低居住区自身配套带来的成本,也能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靠近就业窑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主要为方便居民就业、降低交通能耗和交通成本等。具体方法有:1中小套型住宅的选址宜靠近现有的和可负担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能方便使用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城市设施
2规划的就业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应适当灼衡。2.2选址应促进社会融合,便于居民交往,并避免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过度集中,使居民和谐相处。市场对于住宅类型的空间分布会产生影响,结果往往出现同类住宅的过度集聚,也导致居民群体的单一,不利于社会融合。从居住区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居住群体的多元化是创造多样性生活和维持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2.3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倡导公共交通,既节约资源,也降低居民的交通成本,公共交通服务应优先向中小套型住宅倾斜,应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中,在公共交通线路沿线和站点周围布置中小套型住宅,或重点为中小套型居住区配套公交线路4)城市及片区公共绿地的具体分布,3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具体建设方案间题。1)合理布局住宅;
2)细化区内路网结构,并与城市及周边路网有机联系,妥善安排停车设施;
3)根据周边设施的配置情况,确定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应有项目;
4)根据周边及用地内的环境条件,设置区内公共绿地。2选址
2.1居民应充分享有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休闲娱基本原则
审核韩秀琦写校对张生友报生发编制赵文凯3居住区规划结构
图集号
09SJ903-1
3.1配套设施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分级配套、灵活设置。
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公建、所属道路、绿地等。根据不同设施需要不同人口规模来支撑的特点,配置原则是“分级、对口、配套”,以保证居民能够获得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应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周边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
3.2提倡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模式。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都是土地集约利用型的规划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包括合理、适度提高容积率,减少长距高出行,提高道路、开放空间设施等使用效率。开放式社区有利于实现社区功能的互补和混合,丰富城市生活内容,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社区空问的公共性:划小封闭管理单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用地内部更多的空间具有公共性。规划布局应注意解决好居住区用地内的主要道路、广场、绿地、公共设施能够与社区周边有机衔接,形成整体性空间。2住宅兼容公共设施:底层住宅易受到噪声、灯光等干扰,潮地区的底层住宅更不受欢迎。而临街住宅建筑底层居住区规划结构
审核韩秀琦鲜考鸣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起还剩114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此文档由小红学乖分享于2020-10-09继续免费阅读全文
阅读了该文档的用户还阅读了这些文档不看了,直接下载
图集号
09SJ903-1
用作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商业设施很有价值,应鼓励合理的底层商业化利用,并避免烟、气、尘、声等对上部住宅的干扰、3住宅与其他建筑混合布局:在不适合布置住宅的位置,可安排其他建筑,如办公、旅馆、商业等设施。4居住用地的地下空间除了为居民提供停车、储裁空间外,还可用于其他功能,如超市、健身、娱乐、管理等。3.3居住区宜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我国社会经济将保持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人们居住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有足够的前瞻性。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置一定规模的绿地、广场等开散空间,便于未来加建地下车库、配套公建等设施,
2配套设施应考虑集中设置,保证建筑有一定的规模和使用的灵活性。
3道路形式与建筑组合应考虑不同管理模式的需要。3.4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住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在中小套型住宅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需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CB/T50340-2003的要求建设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住宅和为老年人群服务的机构与设施,4住宅布局与节地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趣过表4.1规定。表4.2-1
住宅层数
中高层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控制指标(万㎡/hm)建筑气候区别
I、II、VI、VI
注:①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①本表指标不计地下层面积;
④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其次,应符合经济性原则,住宅节地应与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支付能力相适应,在资源、技术、经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针对我国城市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以下节地的技术与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创新。1塔式高层住宅节地效果更明显,板楼的日照是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而塔楼(含短板)的日照取决于太阳方位角的影响,其日照影响与建筑高度的关系不大,因此塔式高层住宅节地效果更明显。
2合理规划布局,利用板楼斜向布置等多种手段,缩减日熙间距,节约用地。
根据建筑日照原理,当住宅建筑偏东、偏西时可适当减小建筑正面间距,按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住宅层数
中高层
表4.1住宅建筑净密度控制指标(%)建筑气候区划
I、II、VI、 VII
注:①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IV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①本表摘自
版),
住宅建筑净密度越大,即住宅建筑基底占地面积的比例越高,空地率就越低,环境质量也相应降低。为使居住区用地内有合理的空间,以确保居住生活环境质量,本指标仅对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提出控制,由建筑气侯区划和住宅层数两个因素作为指标的分类依据,其中建筑气候区划按照地理纬度关系分成三组。需要注意的间题有:1本指标适用于成规模的居住区,过小或过于获狭窄的用地需要经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其分解到具体地块,2宅间布置停车场地时,在计算时可不将其扣除。4.2合理提高容积率,并确保居住环境质量;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宜超过表4.2-1的规定合理节约土地,要把握好土地节约与居住质量的平衡关系,中小套型住宅的容积率宜适度。首先应确保基本生活质住宅布局与节地
审核韩秀瑜有校对张生友 报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2002年版)的规定,可采用表4.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朝向与日照的关系,合理布置住宅,节约土地。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折减值
注:?
R-15 (含)
15 ~3(含)
30-4(含)
45-60(含)
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①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熙间距(m);>600
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熙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④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5.0.2.2条、
3适当增加东西向住宅,利于院落的围合和提高容积率4作好端单元设计,利用侧向日照与采光条件,增加住宅套数。
端单元是指位于楼栋端部的住宅单元。因其外墙面较中间单元多,套型的日照、通风条件好,应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开窗时与近处楼栋之间的对视问题。常见的套型处理手法有改变套型和增加套数两种,1)改变套型。在用地范图和日照间距许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尽端单元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景观视野条件,适当加大尽端单元套型面积,增加房间个数,如:标准单元为两室套型,尽住宅布局与节地
核肺秀琦素端胶对张生友张生发躺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住宅层数
中高层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控制指标(万m/hm)建筑气候区别
、II、VI、VI
注:①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①本表指标不计地下层面积;
④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其次,应符合经济性原则,住宅节地应与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支付能力相适应,在资源、技术、经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针对我国城市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以下节地的技术与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创新。1塔式高层住宅节地效果更明显,板楼的日照是受太阳高
度角的影响,而塔楼(含短板)的日照取决于太阳方位角的影响,其日照影响与建筑高度的关系不大,因此塔式高层住宅节地效果更明显。
2合理规划布局,
利用板楼斜向布置等多种手段,缩减日熙间距,节约用地。
根据建筑日照原理,
当住宅建筑偏东、偏西时可适当减小建筑正面间距,按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端套型可变为三室套型,同时适当加大进深,提高土地利用率。
2)增加套数利用尽端单元采光面多的优越条件,增加套数、设计小套型,不仅可以使每套都有较好的朝向和通风,而且可以提高楼梯和电梯的使用率,降低公摊的公共交通面积。5在满足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建筑进深,缩小面宽,采用一梯多套的单元平面布局。在住宅设计中,住宅单元面宽的缩小和进深的加大直接影响单元的建筑面积,表4.2-3显示了在住宅不同面宽、不同进深条件下的节地比较。在保证主要居住空间的开间尺度与适当比例的前提下,可通过缩小辅助房间的开间、减小墙厚、合理组织单元的布局等方法来实针对中小套型住宅,可采用一梯多套的单元平面布局形现。
式,以保证住宅有一定的进深。表4.2-3
不同面宽、进深条件下的节地比较条
经济技术指标
总建筑
容积率
空地率
注:计算高度指住宅糖口与底层窗口下皮间的高度差。空地率指住宅
用地中除去住宅基底占地之外部分占住宅用地的比率。6借助坡屋顶或退台设计,减小住宅间距。借助住宅项层的坡屋面和退台设计,可以取得节地的效果。坡屋面与退台设(2002年版)的规定,可采用表4.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朝向与日照的关系,合理布置住宅,节约土地。
折减值
0-15(含)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15 ~3()
30-4g()
45-60(含)
注: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①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熙间距(m);>60
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熙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舰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5.0.2.2条、
3适当增加东西向住宅,
利于院落的围合和提高容积率。4作好端单元设计,利用侧向日照与采光条件,增加住宅套数。
端单元是指位于楼栋端部的住宅单元。因其外墙面较中间
单元多,套型的日照、通风条件好,应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开窗时与近处楼栋之间的对视问题。常见的套型处理手法有改变套型和增加套数两种,1)改变套型。在用地范围和日照间距许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尽端单元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景观视野条件,适当加大尽端单元套型面积,增加房间个数,如:标准单元为两室套型,尽住宅布局与节地
审核韩秀琦纠老域胶对张生友张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计可以使较小的住宅问距获得较多的建筑面积。坡屋面和退台的节地源于控制住宅间距的檐口计算高度的降低,源于从住宅用地中减去一层住宅高度所形成影区的面积,这样也节省住宅用地。如图4.2-1所示,采用相同建筑进渠的剖面情况,以4个单元组合为一栋住宅楼,表4.2-4显示了两种情况下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
7地下空问利用。在地上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或由于基础的条件要求必须建地下室时,发展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地上建筑的需求,起到节地的作用。
地下空间的利用除了设备、停车、人防等用途外,还可作为居住辅助空间使用,使有限的土地提供更多的居住生活空间,其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与一层住宅联为一体,成为跃层住宅(下跃),地下空住宅布局与节地
审核韩秀瑜味校对张生友报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端套型可变为三室套型,同时适当加大进深,提高土地利用率。
2)增加套数。利用尽端单元采光面多的优越条件,增加套数、设计小套型,不仅可以使每套都有较好的朝向和通风,而且可以提高楼梯和电梯的使用率,降低公摊的公共交通面积。5在满足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建筑进深,缩小面宽,采用一梯多套的单元平面布局。在住宅设计中,住宅单元面宽的缔小和进深的加大直接影响单元的建筑面积,表4.2-3显示了在住宅不同面宽、不同进深条件下的节地比较。在保证主要居住空间的开间尺度与适当比例的前提下,可通过缩小辅助房间的开间、减小墙厚、合理组织单元的布局等方法来实现。针对中小套型住宅,可采用一梯多套的单元平面布局形式,以保证住宅有一定的进深。3不同面宽、进深条件下的节地比较表4.2-3
经济技术指标
总建筑
容积率
空地率
注:计算高度指住宅檐口与底层窗口下皮间的高度差。空地率指住宅用地中除去住宅基底占地之外部分占住宅用地的比率。6借助坡屋顶或退台设计,减小住宅间距。借助住宅项层的坡屋面和退台设计,可以取得节地的效果。坡屋面与退台设表4.2-4
平坡屋顶条件下的节地比较
经济技术指标
技屋项
平屋顶
总建筑
间可安排辅助居住空间,如活动室、书房、1储裁等,
下沉庭院或采光井可以改善室内的环境条件。通过局部
2)经过分割,分配给该楼居民用作储藏室,减少套内的储裁空间,有利于减小套型面积。3)用作非家庭居住使用的其他空间,如管理用房、管理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休息室等。
4.3任何类型建筑与住宅相邻时,需考虑视党卫生的要求,住宅的厅与卧室窗正对相邻建筑宜保持一定间距,多层不小于12m,中商层、高层不小于18m。本量化指标参考了“十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课题《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和《居住区规范的执行情况的研究》等成果,以及国外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其中,“正对相邻建筑”是指居室窗向外线形垂直点周围一定范围,建议采计可以使较小的住宅问距获得较多的建筑面积。坡屋面和退台的节地源于控制住宅问距的口计算高度的降低,源于从住宅用地中减去一层住宅高度所形成阴影区的面积,这样也节省住宅用地。如图4.2-1所示,采用相同建筑进深的剖面情况,以4个单元组合为一栋住宅楼,表4.2-4显示了两种情况下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
7地下空间利用。在地上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或由于基础的条件要求必须建地下室时,发展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地上建筑的需求,起到节地的作用。
地下空间的利用除了设备、停车、人防等用途外,还可作为居住辅助空间使用,使有限的土地提供更多的居住生活空间,其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与一层住宅联为一体,成为跃层住宅(下跃),地下空住宅布局与节地
审核韩秀瑜考写校对张生友报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用居室窗中心点45°范围内避免与相邻建筑窗的间距小于上述指标。
在规划设计中,应通过不同布局与单体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减少视觉卫生的矛盾,当间距无法增加时,也可以采用如斜窗、改变居室朝向等方式。此外,在单体设计中也应尽量避免同栋住宅不同套型之间的视觉干扰问题。4.4住宅布局应满足有关日照要求,并避开冬季盛行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住宅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在住宅设计中,应对住宅的体形以及住宅的群体组合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如在沿海湿热地区,为有效改善自然通风,规划布局上可利用住宅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风压差,使住宅单体获得穿堂风。建筑高度、宽度的差异可产生不同的风影效应,所以合理确定建筑体量,可防止出现不良风环境。
5道路交通
5.1处理好公共交通站点与居住区出入口的衔接,方便居民的出行。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套型住宅应优先保障公交服务,此外,根据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适宜的步行距离是300m,因道路交通
审核韩秀琦气校对张生友 浆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被屋项
平屋项
平坡屋顶条件下的节地比较
经济技术指标
总建筑
间可安排辅助居住空间,如活动室、书房、储裁等,通过局部
下庭院或采光井可以改善室内的环境条件。2)经过分割,分配给该楼居民用作储藏室,减少套内的储裁空间,有利于减小套型面积。3)用作非家庭居住使用的其他空间,如管理用房、管理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休息室等。
4.3任何类型建筑与住宅相邻时,需考虑视党卫生的要求,住宅的厅与卧室窗正对相邻建筑宜保持一定间距,多层不小于12m,中商层、高层不小于18m
本量化指标参考了“十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课题《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和《居住区规范的执行情况的研究》等成果,以及国外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其中,“正对相邻建筑”是指居室窗向外线形垂直点周围一定范围,建议采此建议有条件的城市或城市特定区域能够使公交站点到住宅的最长步行距离控制在300~500m范围以内,对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应减小封闭管理单元,采用开放的空间组织结构,保证公交线网的合理密度,且出入口尽量结合公交站点布置,缩短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
5.2居民汽车停车位数量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小汽车拥有量、支付能力、居住区区位等,以适度、经济、引导为原则确定停车率指标,并注意降低综合造价和运行费用。5.3为保证室外足够的活动空间,居住区内地面停车应针对不同的居住区类型分别加以限定,地面停车与绿地面积和活动空间存在矛盾,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停车,使人的活动空间扩大,但同时也增加了住宅综合成本,考虑到节能、节材,以及降低住宅价格,在保证基本居住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室外场地的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地面数量。5.4居住区交通组织要有利于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人车混行时应设置人行便道。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车与人的矛盾在当前的居住区中越来越突出,为保持居住区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处理好人与车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5.5居住区内无障碍通路应贯通,连接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等,并与城市道路的无障碍系统相连。1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5.5的规定,2坡道,其坡面应平整,且应注意防清。披度应小于1:20,用居室窗中心点45°范围内避免与相邻建筑窗的间距小于上述指标。
在规划设计中,应通过不同布局与单体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减少视觉卫生的矛盾,当间距无法增加时,也可以采用如斜窗、改变居室朝向等方式。此外,在单体设计中也应尽量避免同栋住宅不同套型之间的视觉干扰问题4.4住宅布局应满足有关日照要求,并避开冬季盛行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住宅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在住宅设计中,应对住宅的体形以及住宅的群体组合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如在沿海湿热地区,为有效改善自然通风,规划布局上可利用住宅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风压差,使住宅单体获得穿堂风。建筑高度、宽度的差异可产生不同的风影效应,所以合理确定建筑体量,可防止出现不良风环境,
5道路交通
5.1处理好公共交通站点与居住区出入口的衔接,方便居民的出行,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套型住宅应优先保障公交服务,此外,根据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适宜的步行距离是300m,因道路交通
审核韩秀琦素气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表5.5坡道的坡度
高度(m)
≤1:20
≤1:16
图集号
注:本表摘自《住宅建筑规范》CB50368-2005第4.3.3条坡宽应大于1.2m,
3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m。09SJ903-1
残疾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以及童车、购物车的使用等都需要无障碍系统。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长,高龄老人逐年增多,为保证他们的出行安全、方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无障碍设计势在必行。《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中要求,居住用地道路进行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小区路的人行道(小区级)、组团路的人行道(组团级)和宅间小路的人行道,以及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
施,均应设置无障碍通道。为方使居民出行、游玩和交往,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应设缘石坡道,对于坡面坡度及宽度,以及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应提出相应要求,以利于通行。同时,居住用地无障碍通路应与城市无障碍设施有机连接。
6公共服务设施
6.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公共服务设施
审核韩秀琦素胶对张生友 张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此建议有条件的城市或城市特定区域能够使公交站点到住宅的最长步行距离控制在300~500m范围以内,对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应减小封闭管理单元,采用开放的空间组织结构,保证公交线网的合理密度,且出入口尽量结合公交站点市置,缩短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
5.2居民汽车停车位数量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小汽车拥有量、支付能力、居住区区位等,以适度、经济、引导为原则确定停车率指标,并注意降低综合造价和运行费用,5.3为保证室外足够的活动空间,居住区内地面停车应针对不同的居住区类型分别加以限定。地面停车与绿地面积和活动空间存在矛盾,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停车,使人的活动空间扩大,但同时也增加了住宅综合成本,考虑到节能、节材,以及降低住宅价格,在保证基本居住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室外场地的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地面数量,5.4居住区交通组织要有利于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人车混行时应设置人行使道。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车与人的矛盾在当前的居住区中越来越突出,为保持居住区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处理好人与车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5.5居住区内无障碍通路应贯通,连接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等,并与城市道路的无障碍系统相连,1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5.5的规定,2披道,其面应平整,且应注意防滑。坡度应小于1:20,和行政管理等九类。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4.2.1条规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包括以上九类内容。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是住宅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必要设施,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6.0.1条“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将“文化体育”设施分列为“文化”与“体育”两类,即设施由原有的“八类”增为“九类”,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明确配套设施的涵义,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在定范图内统筹设置,不要求在每个居住项目内全部设置,只要达到居民均可方便使用,即可称为配套齐全和达到国家标准。例如,一所中学如位置恰当、规模适宜,可服务于若干个居住小区等。
2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与城市相关设施协调共享。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与城市密不可分。据此,其配套公建的设置,应根据自身条件及其所在周边的相关设施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并提高社会共享性。1)居住区内专用公建项目:居委会、物业管理中心、停车场库、变配电室等。
2)可与周边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卫生站、文化活动站、社区体育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含便民店)、会所、小学、中学、托老所、居民运动场馆、商业、家政服务中心、急高度(m)
表5.5坡道的坡度
≤1:20
≤1: 16
≤1:12
注:本表摘自《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第4.3.3条坡宽应大于1.2m。
3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m。残疾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以及童车、购物车的使用等都需要无障碍系统。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长,高龄老人逐年增多,为保证他们的出行安全、方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无障碍设计势在必行。《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中要求,居住用地道路进行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小区路的人行道(小区级)、组团路的人行道(组团级)和宅间小路的人行道,以及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均应设置无障碍通道。为方便居民出行、游玩和交往,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应设缘石坡道,对于坡面坡度及宽度,以及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应提出相应要求,以利于通行。同时,居住用地无障碍通路应与城市无障碍设施有机连接。
6公共服务设施
6.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公共服务设施
审核韩秀琦维素味校对张生友 报生发编制赵文凯救中心、门诊所等。
图集号
09SJ903-1
4关注老年群体需求。我国已于上世纪末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必将伴随着人口的高龄化。因此,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居住区应配的医疗保健应急设施、日常护理、生活服务及老年群体的文体、休憩、交往等设施应特别关注。5居住区体育设施,可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年11月1日颁布)设置。按人口规模分级配建体育设施用地,应符合表6.1-1和表6.1-2的要求。
表6.1-1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人口规模(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室外用地面积
650-950
4300-6700
1890027800
室内建筑面积
170-280
2050~2900
7700-10700
注:①较大人口规模的指标均包含较小人口规模的指标;①在30000~50000人规模的社区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指标为10300~13600m2(室外)和3600-4900m2(室内),已包含在本表的指标中
①当室外项目设置于室内时,用地面积指标减少,室内建筑面积指标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④本表摘自《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表6.0.1,6.2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期交付。公共服务设施
申核韩秀璃 鲜考写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和行政管理等九类。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4.2.1条规定,配套公
共服务设施应包括以上九类内容,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是住宅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必要设施,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6.0.1条“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将“文化体育”设施分列为“文化”与“体育”两类,即设施由原有的“八类”增为“九类”,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明确配套设施的涵义,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在定范图内统筹设置,不要求在每个居住项目内全部设置,只要达到居民均可方便使用,即可称为配套齐全和达到国家标准。例如,一所中学如位置恰当、规模适宜,可服务于若干个居住小区等。
2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与城市相关设施协调共享。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与城市密不可分。据此,其配套公建的设置,应根据自身条件及其所在周边的相关设施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并提高社会共享性。1)居住区内专用公建项目:居委会、物业管理中心、停车场库、变配电室等。
2)可与周边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卫生站、文化活动社区体育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含便民店)、全站、
会所、小
学、中学、托老所、居民运动场馆、商业、家政服务中心、急表6.1-2
11人制足球
7人制足球
5人制足球
乒乓球
羽毛球
游泳池
滑冰场
轮滑场
室外综合
健身场地
儿童游戏场
室外围定
器械健身
3000(人)
场地数量(个)
10000-
15000(人))
30000-
50000(人)
救中心、门诊所等。
4关注老年群体需求。我国已于上世纪末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必将伴随着人口的高龄化。因此,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居住区应配的医疗保健应急设施、日常护理、生活服务及老年群体的文体、休憩、交往等设施应特别关注。5居住区体育设施,可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年11月1日颁布)设置,按人口规模分级配建体育设施用地,应符合表6.1-1和表6.1-2的要求。
表6.1-1块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人口规模(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室外用地面积
650-950
4300~6700
1890027800
室内建筑面积
170~280
2050-2900
7700-10700
注:①较大人口规模的指标均包舍较小人口规模的指标;②在30000~50000人规模的社区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指标为10300-13600m2(室外)和36004900m2(室内),已包含在本表的指标中:①当室外项目设置于室内时,用地面积指标减少,室内建筑面积指标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④本表摘自《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表6.0.1.6.2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期交付,公共服务设施
图集号
申核韩秀璃鲜卖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配建表
傲步路径
也可设置一个11
人制足球场替代
7人制足球场
3个游泳池中有1
个为标准游泳池
根据南北方气候
选取其中一个即
3个场地中有一个
面积较大
9个场地中有一个
面积较大
按器材的数量和
类型面定
注:①备注中所指较大规模的场地面积指标是指按照单项用地指标中的上限取值;
②本表摘自《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指标》表6.0.3.60-100m跑道
100-200m跑道
200-400m跑道
健身房
社区体育指导中心
社区体育俱乐部
体质检测中心
(含卫生室)
教室与阅览室
器材储室
服务设施
3000(人)
场地数量(个)
30000-
15000(人)
公共服务设施
50000(人)
09SJ903-1
结合规划或与跑
道合并设置,不
单独安排用地
如有条件可设置
200~400m跑道
3个健身房中应有
一个面积较大
3个配套设施中应
有1个面积较大
根据体育设施的
分布确定数量
图集号
审核韩秀瑜写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页
09SJ903-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单位
实行日期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二0〇九年六月一日
编制说明·wwW.bzxz.Net
基本原则
选址·.
居住区规划结构
住宅市局与节地
道路交通
公共服务设施
户外环境·
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
住宅建筑设计
住宅的空间配置
套内空间尺度与面积
公共交通设计
1.编制依据
批准文号
建质(2009)56号
统一编号
GJBT-1095
图集号
09SJ903-1
厨房·
卫生间
无障碍设计
全装修
节能设计.。
基本原则-
给水排水,
采暖···
适风空调
燃气供应
设备节能
住宅方案索素引表,
主编单位负责人飞0系版一
主编单位技术负责人以均间现
技术审定人谨
编制负责人张生发国玩
住宅设备设计
住宅方案选
审楼赵冠谦起家汤陵对朱酱星点编制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说明
.· 60
·· 64
图集号
09SJ903-1
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1.1本图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08]83号“关于印发《2008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依据的标准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住宅建筑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GB50180-93(2002年版)
GB50368-2005
GB50096-1999(2003年版)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适用范围
JGJ502001
GB500152003
GB50019-2001
JGJ142-2004
GB50028-2006
JGJ16-2008
适用于各地新建与扩建的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供规划和设计人员参考。3.编制内容
3.1本图集共四部分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住宅设备设计、住宅方案选。
3.2居住区规划包括基本原则、选址、居住区规划结构、住宅布局与节地、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户外环境等。居住区规划应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倡混社区综合功能;交通组织要方便居民出行,妥善解决停车间题,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提供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3.3住宅建筑设计包括基本原则、住宅的空间配置、套内空间尺度与面积、公共交通空间设计、厨房、卫生间、无障碍设计、全装修、节能设计等。
提倡住宅的精细设计,满足适用、安全、健康等要求,提高住宅的舒适性,提倡适宜的功能空间尺度、空间的复合利用和灵活的空间布置;选择灵活可变的结构体系,满足住宅全寿命周期中的家庭人口变化和使用功能发展需要。讲求空间的渗透,空间的互相借用,利用时间的错位,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重视厨卫空问设计,合理布置设备: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室内外公共空间和住宅室内要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提倡住宅装修一体化设计和菜单式全装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住宅品质。
3.4住宅设备设计包括一般规定、给水与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燃气供应、电气、设备节能等。采用适宜的建筑设备和技术,营造舒适的住宅室内环境;选择先进、适用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注重各种管线的综合布置,节约空间;提高能源利用、资源回收等方面的水平;提高住宅的隔声性能,保证室内光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3.5住宅方案选自各地优秀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和实际工编制说明
申模赵冠谦道校对朱苦兰编制张生友浆生发图集号
09SJ903-1
1.编制依据
编制说明
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1.1本图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08]83号“关于印发《2008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依据的标准规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住宅建筑规范》
《住宅设计规范》
CB50180-93(2002年版)
GB50368-2005
GB50096-1999(2003年版)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适用范围
JGJ50-2001
GB50015-2003
GB50019-2001
JGJ142-2004
GB50028-2006
JGJ16-2008
适用于各地新建与扩建的中小套型住宅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供规划和设计人员参考。3.编制内容
3.1本图集共四部分内容,包括居住区规划、住宅建筑设计、住宅设备设计、住宅方案选。
3.2居住区规划包括基本原则、选址、居住区规划结构、住宅布局与节地、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户外环境等、居住区规划应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倡混程的实施方案,主要是各地组织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的部分获奖方案。这些竟赛包括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2006年北京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征集活动、2006住在杭州中小户型竞赛、天津市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创新竞赛等。依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和相关防火设计规范,选入的中小套型住宅方案分为6层以下、7~11层、12~18层及19层以上等各种住宅类型,包含一室、二室、三室等不同的套型,适合北方和南方不同地区。住宅方案主要以标准层单元平面为主,也有部分单元组合社区综合功能:交通组织要方便居民出行,妥善解决停车问题,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于扰:提供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空间,营造丰富多彩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3.3住宅建筑设计包括基本原则、住宅的空间配置、套内空间尺度与面积、公共交通空间设计、厨房、卫生间、无障碍设计、全装修、节能设计等。
提倡住宅的精细设计,满足适用、安全、健康等要求,提高住宅的舒适性,提倡适宜的功能空间尺度、空间的复合利用和灵活的空间市置;选择灵活可变的结构体系,满足住宅全寿命周期中的家庭人口变化和使用功能发展需要。讲求空间的渗透,空间的互相借用,利用时间的错位,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重视厨卫空间设计,合理布置设备;关注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室内外公共空间和住宅室内要满足无障碍设计的要求;提倡住宅装修一体化设计和菜单式全装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住宅品质。
3.4住宅设备设计包括一般规定、给水与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燃气供应、电气、设备节能等。采用适宜的建筑设备和技术,营造舒适的住宅室内环境;选择先进、适用的建筑设备和技术;注重各种管线的综合布置,节约空间;提高能源利用、资源回收等方面的水平;提高住宅的隔声性能,保证室内光环境、热环境和空气质量3.5住宅方案选自各地优秀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和实际工编制说明
审模赵冠谦越泳校对朱苦兰工编制张生友张生发图集号
09SJ903-1
平面,并由专家点评。图集选入的方案只是考虑它在某些方面比较有特点,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有的方案尚存在缺点和不足;实际工程设计时,住宅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应简单照搬。因此,入选方案仅供设计人员参考。
本图集共选入各类住宅方案37个。4.其他
4.1本图集标注尺寸除特殊注明者外,单位均为毫米4.2图集中内容若与最新的法规、标准、规范不一致时,应以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现行版本为准。编制说明
图集号
审模赵冠谦家校对朱苦星编制张生灰生发页09SJ903-1
程的实施方案,主要是各地组织的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的部分获奖方案。这些竞赛包括中国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全国节能省地型住宅设计竞赛、2006年北京市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征集活动、2006住在杭州中小户型竞赛、天津市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住宅设计方案创新竞赛等。依据《住宅设计规范》CB50096-1999(2003年版)和相关防火设计规范,选入的中小套型住宅方案分为6层以下、7~11层、12~18层及19层以上等各种住宅类型,包含一室、二室、三室等不同的套型,适合北方和南方不同地区。住宅方案主要以标准层单元平面为主,也有部分单元组合平面,并由专家点评。图集选入的方案只是考虑它在某些方面比较有特点,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法,有的方案尚存在缺点和不足;实际工程设计时,住宅建筑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应简单照搬。因此,入选方案仅供设计人员参考。
本图集共选入各类住宅方案37个。4.其他
4.1本图集标注尺寸除特殊注明者外,单位均为毫米。4.2图集中内容若与最新的法规、标准、规范不一致时,应以相关法规、标准、规范的现行版本为准。编制说明
审模赵冠课泳校对朱苦呈编制张生友报当发居住区规划
1基本原则
1.1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为原则。
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的建造量每年达6亿m以上,约占城镇总建设量的60%~70%,其建设用地约占总建设用地的30%,我国建筑年耗能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约30%。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1.2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普通商品住房,还是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除住宅建设的标准、面积有差别外,要确保各类居住区基本生活环境质量的一致性。1.3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有机交融。选址、配套服务水平、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城市的整体布局,因此居住区规划应体现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的统筹安排,有效保障中小套型居住区空间布局及各类设施的合理安排。1总体规划阶段(含分区规划)主要应解决各类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间题。
居住用地布局应优先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图集号
09SJ903-1
利影响,同时应使居住区尽量靠近公交站点、公共服务设施、就业岗位,为不同层次居民,特别应对保障性住房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相关设施布局、建设指标等间题。
1)对居住区提出整体的空间结构设想,科学制定建设指标,保障中小套型住宅合理的规模和建设质量;2)细化片区路网结构及交通组织;3)统筹城市及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以及市政设施的具体安排与保障;4)城市及片区公共绿地的具体分布。3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具体建设方案间题.1)合理布局住宅;
2)细化区内路网结构,并与城市及周边路网有机联系,要善安排停车设施;
3)根据周边设施的配置情况,确定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应有项目;
4)根据周边及用地内的环境条件,设置区内公共绿地、2选址
2.1居民应充分享有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休闲娱基本原则
图集号
审核韩秀琦香写校对张生友 浆生发编制赵文凯页
09SJ903-1
1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
利影响,同时应使居住区尽量靠近公交站点、公共服务设施就业岗位,为不同层次居民,特别应对保障性住房居民提供公1.1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为原则。
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的建造量每年达6亿m以上,约占城镇总建设量的60%~70%,其建设用地约占总建设用地的30%,我国建筑年耗能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约30%。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原则。
1.2确保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普通商品住房,还是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除住宅建设的标准、面积有差别外,要确保各类居住区基本生活环境质量的一致性。1.3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有机交融。选址、配套服务水平、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均依赖于城市的整体布局,因此居住区规划应体现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的统筹安排。有效保障中小套型居住区空间布局及各类设施的合理安排。1总体规划阶段(含分区规划)主要应解决各类居住用地的空问分布问题。
居住用地布局应优先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乐等社会公共服务,居住区宜靠近就业密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
借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保证居住质量,降低居住区自身配套带来的成本,也能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靠近就业密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主要为方便居民就业、降低交通能耗和交通成本等。具体方法有:1中小套型住宅的选址宜靠近现有的和可负担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能方便使用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城市设施。
2规划的就业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应适当均衡。2.2选址应促进社会融合,便于居民交往,并避免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过度集中,使居民和谐相处。市场对于住宅类型的空问分布会产生影响,结果往往出现同类住宅的过度集聚,也导致居民群体的单一,不利于社会融合:从居住区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居住群体的多元化是创造多样性生活和维持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2.3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倡导公共交通,既节约资源,也降低居民的交通成本,公共交通服务应优先向中小套型住宅倾斜,应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中,在公共交通线路沿线和站点周围布置中小套型住宅,或重点为中小套型居住区配套公交线路。共服务和就业机会。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相关设施布局、建设指标等间题。
1)对居住区提出整体的空间结构设想,科学制定建设指标,保障中小套型住宅合理的规模和建设质量;2)细化片区路网结构及交通组织;3)统筹城市及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关系,以及市政设施的具体安排与保障;4)城市及片区公共绿地的具体分布。3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具体建设方案问题。1)合理布局住宅;
2)细化区内路网结构,并与城市及周边路网有机联系,要善安排停车设施;
3)根据周边设施的配置情况,确定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应有项目;
4)根据周边及用地内的环境条件,设置区内公共绿地。2选址
2.1居民应充分享有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休闲娱基本原则
审核韩秀琦写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3居住区规划结构
图集号
09SJ903-1
3.1配套设施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分级配套、灵活设置。
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公建、所属道路、绿地等。根据不同设施需要不同人口规模来支撑的特点,配置原则是“分级、对口、配套”,以保证居民能够获得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应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周边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
3.2提倡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模式。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都是土地集约利用型的规划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包括合理、适度提高容积率,减少长距高出行,提高道路、开放空间设施等使用效率。开放式社区有利于实现社区功能的互补和混合,丰富城市生活内容,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社区空间的公共性:划小封闭管理单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用地内部更多的空间具有公共性。规划布局应注意解决好居住区用地内的主要道路、广场、绿地、公共设施能够与社区周边有机衔接,形成整体性空间。2住宅兼容公共设施:底层住宅易受到噪声、灯光等干扰,潮湿地区的底层住宅更不受欢迎。而临街住宅建筑底层居住区规划结构
审核韩秀瑜 考鸣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房、廉租住房,除住宅建设的标准、面积有差别外,要确保各类居住区基本生活环境质量的一致性。1.3居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应与城市有机交融。选址、配套服务水平、道路交通、环境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灼依赖于城市的整体布局,因此居住区规划应体现在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层面的统筹安排。有效保障中小套型居住区空间布局及各类设施的合理安排。1总体规划阶段(含分区规划)主要应解决各类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问题。
居住用地布局应优先选择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并应考虑噪声、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灾害等的不乐等社会公共服务,居住区宜靠近就业密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
借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保证居住质量,降低居住区自身配套带来的成本,也能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靠近就业窑集区和公共交通站点主要为方便居民就业、降低交通能耗和交通成本等。具体方法有:1中小套型住宅的选址宜靠近现有的和可负担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能方便使用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城市设施
2规划的就业场所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应适当灼衡。2.2选址应促进社会融合,便于居民交往,并避免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过度集中,使居民和谐相处。市场对于住宅类型的空间分布会产生影响,结果往往出现同类住宅的过度集聚,也导致居民群体的单一,不利于社会融合。从居住区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居住群体的多元化是创造多样性生活和维持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2.3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倡导公共交通,既节约资源,也降低居民的交通成本,公共交通服务应优先向中小套型住宅倾斜,应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中,在公共交通线路沿线和站点周围布置中小套型住宅,或重点为中小套型居住区配套公交线路4)城市及片区公共绿地的具体分布,3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解决具体建设方案间题。1)合理布局住宅;
2)细化区内路网结构,并与城市及周边路网有机联系,妥善安排停车设施;
3)根据周边设施的配置情况,确定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应有项目;
4)根据周边及用地内的环境条件,设置区内公共绿地。2选址
2.1居民应充分享有商业、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休闲娱基本原则
审核韩秀琦写校对张生友报生发编制赵文凯3居住区规划结构
图集号
09SJ903-1
3.1配套设施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分级配套、灵活设置。
居住用地的配套设施包括配套公建、所属道路、绿地等。根据不同设施需要不同人口规模来支撑的特点,配置原则是“分级、对口、配套”,以保证居民能够获得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应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周边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
3.2提倡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模式。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都是土地集约利用型的规划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包括合理、适度提高容积率,减少长距高出行,提高道路、开放空间设施等使用效率。开放式社区有利于实现社区功能的互补和混合,丰富城市生活内容,创造多元化的城市空间,混合型社区与开放式社区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社区空问的公共性:划小封闭管理单元,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用地内部更多的空间具有公共性。规划布局应注意解决好居住区用地内的主要道路、广场、绿地、公共设施能够与社区周边有机衔接,形成整体性空间。2住宅兼容公共设施:底层住宅易受到噪声、灯光等干扰,潮地区的底层住宅更不受欢迎。而临街住宅建筑底层居住区规划结构
审核韩秀琦鲜考鸣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起还剩114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此文档由小红学乖分享于2020-10-09继续免费阅读全文
阅读了该文档的用户还阅读了这些文档不看了,直接下载
图集号
09SJ903-1
用作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商业设施很有价值,应鼓励合理的底层商业化利用,并避免烟、气、尘、声等对上部住宅的干扰、3住宅与其他建筑混合布局:在不适合布置住宅的位置,可安排其他建筑,如办公、旅馆、商业等设施。4居住用地的地下空间除了为居民提供停车、储裁空间外,还可用于其他功能,如超市、健身、娱乐、管理等。3.3居住区宜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我国社会经济将保持长期稳定快速的发展,人们居住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有足够的前瞻性。规划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置一定规模的绿地、广场等开散空间,便于未来加建地下车库、配套公建等设施,
2配套设施应考虑集中设置,保证建筑有一定的规模和使用的灵活性。
3道路形式与建筑组合应考虑不同管理模式的需要。3.4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住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在中小套型住宅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需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按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CB/T50340-2003的要求建设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住宅和为老年人群服务的机构与设施,4住宅布局与节地
住宅建筑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应趣过表4.1规定。表4.2-1
住宅层数
中高层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控制指标(万㎡/hm)建筑气候区别
I、II、VI、VI
注:①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①本表指标不计地下层面积;
④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其次,应符合经济性原则,住宅节地应与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支付能力相适应,在资源、技术、经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针对我国城市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以下节地的技术与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创新。1塔式高层住宅节地效果更明显,板楼的日照是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而塔楼(含短板)的日照取决于太阳方位角的影响,其日照影响与建筑高度的关系不大,因此塔式高层住宅节地效果更明显。
2合理规划布局,利用板楼斜向布置等多种手段,缩减日熙间距,节约用地。
根据建筑日照原理,当住宅建筑偏东、偏西时可适当减小建筑正面间距,按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住宅层数
中高层
表4.1住宅建筑净密度控制指标(%)建筑气候区划
I、II、VI、 VII
注:①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IV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①本表摘自
版),
住宅建筑净密度越大,即住宅建筑基底占地面积的比例越高,空地率就越低,环境质量也相应降低。为使居住区用地内有合理的空间,以确保居住生活环境质量,本指标仅对住宅建筑净密度最大值提出控制,由建筑气侯区划和住宅层数两个因素作为指标的分类依据,其中建筑气候区划按照地理纬度关系分成三组。需要注意的间题有:1本指标适用于成规模的居住区,过小或过于获狭窄的用地需要经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其分解到具体地块,2宅间布置停车场地时,在计算时可不将其扣除。4.2合理提高容积率,并确保居住环境质量;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的最大值,不宜超过表4.2-1的规定合理节约土地,要把握好土地节约与居住质量的平衡关系,中小套型住宅的容积率宜适度。首先应确保基本生活质住宅布局与节地
审核韩秀瑜有校对张生友 报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2002年版)的规定,可采用表4.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朝向与日照的关系,合理布置住宅,节约土地。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折减值
注:?
R-15 (含)
15 ~3(含)
30-4(含)
45-60(含)
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①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熙间距(m);>600
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熙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④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5.0.2.2条、
3适当增加东西向住宅,利于院落的围合和提高容积率4作好端单元设计,利用侧向日照与采光条件,增加住宅套数。
端单元是指位于楼栋端部的住宅单元。因其外墙面较中间单元多,套型的日照、通风条件好,应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开窗时与近处楼栋之间的对视问题。常见的套型处理手法有改变套型和增加套数两种,1)改变套型。在用地范图和日照间距许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尽端单元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景观视野条件,适当加大尽端单元套型面积,增加房间个数,如:标准单元为两室套型,尽住宅布局与节地
核肺秀琦素端胶对张生友张生发躺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住宅层数
中高层
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控制指标(万m/hm)建筑气候区别
、II、VI、VI
注:①混合层取两者的指标值作为控制指标的上、下限值;①本表指标不计地下层面积;
④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其次,应符合经济性原则,住宅节地应与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支付能力相适应,在资源、技术、经济、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
针对我国城市差异大的特点,提出以下节地的技术与方法,在具体应用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创新。1塔式高层住宅节地效果更明显,板楼的日照是受太阳高
度角的影响,而塔楼(含短板)的日照取决于太阳方位角的影响,其日照影响与建筑高度的关系不大,因此塔式高层住宅节地效果更明显。
2合理规划布局,
利用板楼斜向布置等多种手段,缩减日熙间距,节约用地。
根据建筑日照原理,
当住宅建筑偏东、偏西时可适当减小建筑正面间距,按熙《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端套型可变为三室套型,同时适当加大进深,提高土地利用率。
2)增加套数利用尽端单元采光面多的优越条件,增加套数、设计小套型,不仅可以使每套都有较好的朝向和通风,而且可以提高楼梯和电梯的使用率,降低公摊的公共交通面积。5在满足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建筑进深,缩小面宽,采用一梯多套的单元平面布局。在住宅设计中,住宅单元面宽的缩小和进深的加大直接影响单元的建筑面积,表4.2-3显示了在住宅不同面宽、不同进深条件下的节地比较。在保证主要居住空间的开间尺度与适当比例的前提下,可通过缩小辅助房间的开间、减小墙厚、合理组织单元的布局等方法来实针对中小套型住宅,可采用一梯多套的单元平面布局形现。
式,以保证住宅有一定的进深。表4.2-3
不同面宽、进深条件下的节地比较条
经济技术指标
总建筑
容积率
空地率
注:计算高度指住宅糖口与底层窗口下皮间的高度差。空地率指住宅
用地中除去住宅基底占地之外部分占住宅用地的比率。6借助坡屋顶或退台设计,减小住宅间距。借助住宅项层的坡屋面和退台设计,可以取得节地的效果。坡屋面与退台设(2002年版)的规定,可采用表4.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朝向与日照的关系,合理布置住宅,节约土地。
折减值
0-15(含)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
15 ~3()
30-4g()
45-60(含)
注: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①L为当地正南向住宅的标准日熙间距(m);>60
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熙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舰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5.0.2.2条、
3适当增加东西向住宅,
利于院落的围合和提高容积率。4作好端单元设计,利用侧向日照与采光条件,增加住宅套数。
端单元是指位于楼栋端部的住宅单元。因其外墙面较中间
单元多,套型的日照、通风条件好,应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开窗时与近处楼栋之间的对视问题。常见的套型处理手法有改变套型和增加套数两种,1)改变套型。在用地范围和日照间距许可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尽端单元良好的采光通风和景观视野条件,适当加大尽端单元套型面积,增加房间个数,如:标准单元为两室套型,尽住宅布局与节地
审核韩秀琦纠老域胶对张生友张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计可以使较小的住宅问距获得较多的建筑面积。坡屋面和退台的节地源于控制住宅间距的檐口计算高度的降低,源于从住宅用地中减去一层住宅高度所形成影区的面积,这样也节省住宅用地。如图4.2-1所示,采用相同建筑进渠的剖面情况,以4个单元组合为一栋住宅楼,表4.2-4显示了两种情况下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
7地下空问利用。在地上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或由于基础的条件要求必须建地下室时,发展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地上建筑的需求,起到节地的作用。
地下空间的利用除了设备、停车、人防等用途外,还可作为居住辅助空间使用,使有限的土地提供更多的居住生活空间,其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与一层住宅联为一体,成为跃层住宅(下跃),地下空住宅布局与节地
审核韩秀瑜味校对张生友报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端套型可变为三室套型,同时适当加大进深,提高土地利用率。
2)增加套数。利用尽端单元采光面多的优越条件,增加套数、设计小套型,不仅可以使每套都有较好的朝向和通风,而且可以提高楼梯和电梯的使用率,降低公摊的公共交通面积。5在满足居住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建筑进深,缩小面宽,采用一梯多套的单元平面布局。在住宅设计中,住宅单元面宽的缔小和进深的加大直接影响单元的建筑面积,表4.2-3显示了在住宅不同面宽、不同进深条件下的节地比较。在保证主要居住空间的开间尺度与适当比例的前提下,可通过缩小辅助房间的开间、减小墙厚、合理组织单元的布局等方法来实现。针对中小套型住宅,可采用一梯多套的单元平面布局形式,以保证住宅有一定的进深。3不同面宽、进深条件下的节地比较表4.2-3
经济技术指标
总建筑
容积率
空地率
注:计算高度指住宅檐口与底层窗口下皮间的高度差。空地率指住宅用地中除去住宅基底占地之外部分占住宅用地的比率。6借助坡屋顶或退台设计,减小住宅间距。借助住宅项层的坡屋面和退台设计,可以取得节地的效果。坡屋面与退台设表4.2-4
平坡屋顶条件下的节地比较
经济技术指标
技屋项
平屋顶
总建筑
间可安排辅助居住空间,如活动室、书房、1储裁等,
下沉庭院或采光井可以改善室内的环境条件。通过局部
2)经过分割,分配给该楼居民用作储藏室,减少套内的储裁空间,有利于减小套型面积。3)用作非家庭居住使用的其他空间,如管理用房、管理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休息室等。
4.3任何类型建筑与住宅相邻时,需考虑视党卫生的要求,住宅的厅与卧室窗正对相邻建筑宜保持一定间距,多层不小于12m,中商层、高层不小于18m。本量化指标参考了“十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课题《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和《居住区规范的执行情况的研究》等成果,以及国外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其中,“正对相邻建筑”是指居室窗向外线形垂直点周围一定范围,建议采计可以使较小的住宅问距获得较多的建筑面积。坡屋面和退台的节地源于控制住宅问距的口计算高度的降低,源于从住宅用地中减去一层住宅高度所形成阴影区的面积,这样也节省住宅用地。如图4.2-1所示,采用相同建筑进深的剖面情况,以4个单元组合为一栋住宅楼,表4.2-4显示了两种情况下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
7地下空间利用。在地上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或由于基础的条件要求必须建地下室时,发展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种方法,可以减少对地上建筑的需求,起到节地的作用。
地下空间的利用除了设备、停车、人防等用途外,还可作为居住辅助空间使用,使有限的土地提供更多的居住生活空间,其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与一层住宅联为一体,成为跃层住宅(下跃),地下空住宅布局与节地
审核韩秀瑜考写校对张生友报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用居室窗中心点45°范围内避免与相邻建筑窗的间距小于上述指标。
在规划设计中,应通过不同布局与单体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减少视觉卫生的矛盾,当间距无法增加时,也可以采用如斜窗、改变居室朝向等方式。此外,在单体设计中也应尽量避免同栋住宅不同套型之间的视觉干扰问题。4.4住宅布局应满足有关日照要求,并避开冬季盛行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住宅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在住宅设计中,应对住宅的体形以及住宅的群体组合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如在沿海湿热地区,为有效改善自然通风,规划布局上可利用住宅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风压差,使住宅单体获得穿堂风。建筑高度、宽度的差异可产生不同的风影效应,所以合理确定建筑体量,可防止出现不良风环境。
5道路交通
5.1处理好公共交通站点与居住区出入口的衔接,方便居民的出行。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套型住宅应优先保障公交服务,此外,根据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适宜的步行距离是300m,因道路交通
审核韩秀琦气校对张生友 浆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被屋项
平屋项
平坡屋顶条件下的节地比较
经济技术指标
总建筑
间可安排辅助居住空间,如活动室、书房、储裁等,通过局部
下庭院或采光井可以改善室内的环境条件。2)经过分割,分配给该楼居民用作储藏室,减少套内的储裁空间,有利于减小套型面积。3)用作非家庭居住使用的其他空间,如管理用房、管理人员和家政服务人员休息室等。
4.3任何类型建筑与住宅相邻时,需考虑视党卫生的要求,住宅的厅与卧室窗正对相邻建筑宜保持一定间距,多层不小于12m,中商层、高层不小于18m
本量化指标参考了“十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课题《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和《居住区规范的执行情况的研究》等成果,以及国外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其中,“正对相邻建筑”是指居室窗向外线形垂直点周围一定范围,建议采此建议有条件的城市或城市特定区域能够使公交站点到住宅的最长步行距离控制在300~500m范围以内,对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应减小封闭管理单元,采用开放的空间组织结构,保证公交线网的合理密度,且出入口尽量结合公交站点布置,缩短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
5.2居民汽车停车位数量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小汽车拥有量、支付能力、居住区区位等,以适度、经济、引导为原则确定停车率指标,并注意降低综合造价和运行费用。5.3为保证室外足够的活动空间,居住区内地面停车应针对不同的居住区类型分别加以限定,地面停车与绿地面积和活动空间存在矛盾,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停车,使人的活动空间扩大,但同时也增加了住宅综合成本,考虑到节能、节材,以及降低住宅价格,在保证基本居住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室外场地的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地面数量。5.4居住区交通组织要有利于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人车混行时应设置人行便道。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车与人的矛盾在当前的居住区中越来越突出,为保持居住区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处理好人与车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5.5居住区内无障碍通路应贯通,连接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等,并与城市道路的无障碍系统相连。1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5.5的规定,2坡道,其坡面应平整,且应注意防清。披度应小于1:20,用居室窗中心点45°范围内避免与相邻建筑窗的间距小于上述指标。
在规划设计中,应通过不同布局与单体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减少视觉卫生的矛盾,当间距无法增加时,也可以采用如斜窗、改变居室朝向等方式。此外,在单体设计中也应尽量避免同栋住宅不同套型之间的视觉干扰问题4.4住宅布局应满足有关日照要求,并避开冬季盛行风向,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住宅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在住宅设计中,应对住宅的体形以及住宅的群体组合进行合理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如在沿海湿热地区,为有效改善自然通风,规划布局上可利用住宅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风压差,使住宅单体获得穿堂风。建筑高度、宽度的差异可产生不同的风影效应,所以合理确定建筑体量,可防止出现不良风环境,
5道路交通
5.1处理好公共交通站点与居住区出入口的衔接,方便居民的出行,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的规定“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套型住宅应优先保障公交服务,此外,根据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适宜的步行距离是300m,因道路交通
审核韩秀琦素气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表5.5坡道的坡度
高度(m)
≤1:20
≤1:16
图集号
注:本表摘自《住宅建筑规范》CB50368-2005第4.3.3条坡宽应大于1.2m,
3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m。09SJ903-1
残疾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以及童车、购物车的使用等都需要无障碍系统。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长,高龄老人逐年增多,为保证他们的出行安全、方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无障碍设计势在必行。《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中要求,居住用地道路进行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小区路的人行道(小区级)、组团路的人行道(组团级)和宅间小路的人行道,以及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
施,均应设置无障碍通道。为方使居民出行、游玩和交往,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应设缘石坡道,对于坡面坡度及宽度,以及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应提出相应要求,以利于通行。同时,居住用地无障碍通路应与城市无障碍设施有机连接。
6公共服务设施
6.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公共服务设施
审核韩秀琦素胶对张生友 张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此建议有条件的城市或城市特定区域能够使公交站点到住宅的最长步行距离控制在300~500m范围以内,对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应减小封闭管理单元,采用开放的空间组织结构,保证公交线网的合理密度,且出入口尽量结合公交站点市置,缩短到达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
5.2居民汽车停车位数量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小汽车拥有量、支付能力、居住区区位等,以适度、经济、引导为原则确定停车率指标,并注意降低综合造价和运行费用,5.3为保证室外足够的活动空间,居住区内地面停车应针对不同的居住区类型分别加以限定。地面停车与绿地面积和活动空间存在矛盾,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停车,使人的活动空间扩大,但同时也增加了住宅综合成本,考虑到节能、节材,以及降低住宅价格,在保证基本居住环境和较为完善的室外场地的条件下,可适当提高地面数量,5.4居住区交通组织要有利于减少车辆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人车混行时应设置人行使道。
由于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车与人的矛盾在当前的居住区中越来越突出,为保持居住区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处理好人与车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5.5居住区内无障碍通路应贯通,连接住宅、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等,并与城市道路的无障碍系统相连,1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5.5的规定,2披道,其面应平整,且应注意防滑。坡度应小于1:20,和行政管理等九类。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4.2.1条规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包括以上九类内容。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是住宅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必要设施,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6.0.1条“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将“文化体育”设施分列为“文化”与“体育”两类,即设施由原有的“八类”增为“九类”,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明确配套设施的涵义,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在定范图内统筹设置,不要求在每个居住项目内全部设置,只要达到居民均可方便使用,即可称为配套齐全和达到国家标准。例如,一所中学如位置恰当、规模适宜,可服务于若干个居住小区等。
2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与城市相关设施协调共享。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与城市密不可分。据此,其配套公建的设置,应根据自身条件及其所在周边的相关设施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并提高社会共享性。1)居住区内专用公建项目:居委会、物业管理中心、停车场库、变配电室等。
2)可与周边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卫生站、文化活动站、社区体育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含便民店)、会所、小学、中学、托老所、居民运动场馆、商业、家政服务中心、急高度(m)
表5.5坡道的坡度
≤1:20
≤1: 16
≤1:12
注:本表摘自《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第4.3.3条坡宽应大于1.2m。
3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m。残疾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以及童车、购物车的使用等都需要无障碍系统。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逐年增长,高龄老人逐年增多,为保证他们的出行安全、方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无障碍设计势在必行。《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中要求,居住用地道路进行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小区路的人行道(小区级)、组团路的人行道(组团级)和宅间小路的人行道,以及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均应设置无障碍通道。为方便居民出行、游玩和交往,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入口应设缘石坡道,对于坡面坡度及宽度,以及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应提出相应要求,以利于通行。同时,居住用地无障碍通路应与城市无障碍设施有机连接。
6公共服务设施
6.1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公共服务设施
审核韩秀琦维素味校对张生友 报生发编制赵文凯救中心、门诊所等。
图集号
09SJ903-1
4关注老年群体需求。我国已于上世纪末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必将伴随着人口的高龄化。因此,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居住区应配的医疗保健应急设施、日常护理、生活服务及老年群体的文体、休憩、交往等设施应特别关注。5居住区体育设施,可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年11月1日颁布)设置。按人口规模分级配建体育设施用地,应符合表6.1-1和表6.1-2的要求。
表6.1-1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人口规模(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室外用地面积
650-950
4300-6700
1890027800
室内建筑面积
170-280
2050~2900
7700-10700
注:①较大人口规模的指标均包含较小人口规模的指标;①在30000~50000人规模的社区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指标为10300~13600m2(室外)和3600-4900m2(室内),已包含在本表的指标中
①当室外项目设置于室内时,用地面积指标减少,室内建筑面积指标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④本表摘自《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表6.0.1,6.2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期交付。公共服务设施
申核韩秀璃 鲜考写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图集号
09SJ903-1
和行政管理等九类。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第4.2.1条规定,配套公
共服务设施应包括以上九类内容,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建)是住宅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必要设施,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6.0.1条“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将“文化体育”设施分列为“文化”与“体育”两类,即设施由原有的“八类”增为“九类”,在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明确配套设施的涵义,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在定范图内统筹设置,不要求在每个居住项目内全部设置,只要达到居民均可方便使用,即可称为配套齐全和达到国家标准。例如,一所中学如位置恰当、规模适宜,可服务于若干个居住小区等。
2居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要与城市相关设施协调共享。居住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与城市密不可分。据此,其配套公建的设置,应根据自身条件及其所在周边的相关设施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并提高社会共享性。1)居住区内专用公建项目:居委会、物业管理中心、停车场库、变配电室等。
2)可与周边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卫生站、文化活动社区体育设施、社区服务中心(含便民店)、全站、
会所、小
学、中学、托老所、居民运动场馆、商业、家政服务中心、急表6.1-2
11人制足球
7人制足球
5人制足球
乒乓球
羽毛球
游泳池
滑冰场
轮滑场
室外综合
健身场地
儿童游戏场
室外围定
器械健身
3000(人)
场地数量(个)
10000-
15000(人))
30000-
50000(人)
救中心、门诊所等。
4关注老年群体需求。我国已于上世纪末全面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必将伴随着人口的高龄化。因此,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居住区应配的医疗保健应急设施、日常护理、生活服务及老年群体的文体、休憩、交往等设施应特别关注。5居住区体育设施,可根据《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年11月1日颁布)设置,按人口规模分级配建体育设施用地,应符合表6.1-1和表6.1-2的要求。
表6.1-1块
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面积指标人口规模(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室外用地面积
650-950
4300~6700
1890027800
室内建筑面积
170~280
2050-2900
7700-10700
注:①较大人口规模的指标均包舍较小人口规模的指标;②在30000~50000人规模的社区宜集中设置一处社区体育中心,其面积指标为10300-13600m2(室外)和36004900m2(室内),已包含在本表的指标中:①当室外项目设置于室内时,用地面积指标减少,室内建筑面积指标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④本表摘自《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表6.0.1.6.2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规模,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期交付,公共服务设施
图集号
申核韩秀璃鲜卖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社区体育设施分级配建表
傲步路径
也可设置一个11
人制足球场替代
7人制足球场
3个游泳池中有1
个为标准游泳池
根据南北方气候
选取其中一个即
3个场地中有一个
面积较大
9个场地中有一个
面积较大
按器材的数量和
类型面定
注:①备注中所指较大规模的场地面积指标是指按照单项用地指标中的上限取值;
②本表摘自《市社区体育设施用地指标》表6.0.3.60-100m跑道
100-200m跑道
200-400m跑道
健身房
社区体育指导中心
社区体育俱乐部
体质检测中心
(含卫生室)
教室与阅览室
器材储室
服务设施
3000(人)
场地数量(个)
30000-
15000(人)
公共服务设施
50000(人)
09SJ903-1
结合规划或与跑
道合并设置,不
单独安排用地
如有条件可设置
200~400m跑道
3个健身房中应有
一个面积较大
3个配套设施中应
有1个面积较大
根据体育设施的
分布确定数量
图集号
审核韩秀瑜写校对张生友浆生发编制赵文凯页
09SJ903-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其他行业标准标准计划
- NB/T20133.2-2012 压水堆核电厂设施设备防护涂层规范 第2部分涂层系统在模拟设计基准事故条件下的评价试验方法
- ZJBK34007-1988 舰用电气设备的外壳
- HG/T4869-2015 车身喷绘贴膜
- JB/T11153-2011 单极和双极交流接触器
- HG/T3545-2014 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 06SG515-2 轻型屋面梯形钢屋架(剖分T型钢弦杆)
- CB/T8523-2011 机械化滑道设计规范
- QB/T4768-2014 沙发床
- Q/QJA26-2005 航天型号飞行试验(任务)通用放行准则
- SZJG21.6-2006 非发酵性豆制品 第6部分 腐竹
- QCHM0001S-2016 复合调料
- NB/SH/T0832-2010 润滑油热表面氧化的测定 压力差示扫描量热法
- CNAS-CC31:2010 《人员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应用指南
- QB/T4151-2010 工艺伞
- CB/T4114-2011 船用油滤器检验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