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通信行业标准(YD)】 2048Kbit/s接入端口的64Kbit/s交叉连接设备进网要求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01:07:31
  • YD/T878-1996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YD/T 878-1996

  • 标准名称:

    2048Kbit/s接入端口的64Kbit/s交叉连接设备进网要求

  •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1996-12-05
  • 实施日期:

    1997-04-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361.84 KB

标准分类号

  • 中标分类号:

    通信、广播>>通信设备>>M33光通信设备

关联标准

  • 采标情况:

    ITU-T G.796(1992) MOD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页数:

    11页
  • 标准价格:

    16.0 元
  • 出版日期:

    1997-04-01

其他信息

  • 起草人:

    王铃、邓忠礼
  • 起草单位:

    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归口单位:

    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
  • 提出单位:

    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
  • 相关标签:

    接入 端口 交叉 连接 设备 进网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2048Kbit/s接入端口在64kbit/s或n×64kbit/s时隙上交叉连接的同步交叉连接设备的进网要求。适用范围:适用于公用2048Kbit/s同步数字传输网。专用2048Kbit/s同步的数字传输网也可参照使用。 YD/T 878-1996 2048Kbit/s接入端口的64Kbit/s交叉连接设备进网要求 YD/T878-199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YD/T 878—1996
本标准是等效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建议G.796制定的。编写格式和方法采用我国标难化工作导则的有关规定
从1997年4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主
,铃邓忠礼
YD/T 878—1996
本标准主要目的是为保证公用电信网的传输质量,对一种重要的节点设备DXC1/O提出进网要求。标准中的指标基本上是设备性能指标。本标准的部分内容除包含在本标准的引用标准中外,还包含在下列参考标准中:
ITU--T 建议
G.703(1992)
G.732(1988)
G.736(1993)
G.823(1993)
M.20(1992)
M.3010(1992)
0.162(1992)
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特性
工作在2048kbit/s的基群PCM复用设备的特性工作在2048kbit/s的同步数字复用设备的特性基于2048kbit/s体系的数字网中抖动和漂移的控制电信网的维护原理
电信管理网的原则
对2048kbit/s信号进行不中断业务监测的设备I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2048kbit/s接人端口的64kbit/s交叉连接设备进网要求
YD/T878-1996
本标准规定了2048kbit/s接入端口在64kbit/s或n×64kbit/s时隙上交叉连接的同步交叉连接设备的进网要求。适用于公用2048kbit/s同步数字传输网。专用2048kbit/s同步的数字传输网也可参照使用。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7611—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路数字接口GB12048一89数字网内时钟和同步设备的进网要求ITU—TG.704(1991)基群和二次群系列所用同步帧结构ITU—TG.706(1991)与建议G.704规定的基本顿结构有关的顿定位和循环允余校核ITU—TG.735(1988)工作在2048kbit/s并提供384kbit/s和/或64kbit/s同步数字出入口的基群PCM复用设备的特性
ITU-TG.822(1988)
国际数字连接的受控滑动率指标ITU—TM2100(1992)国际数字通道、段和传输系统的投入业务和维护的性能限值3工作条件
3.1使用环境条件
温度:+5~+40℃
相对度:≤85%(+25℃)
大气压力:70~106kPa
3.2电源
电源电压:-48V±15%时保证指标,—40~-57V时能工作。4 一般特性
4.1容量
容量的选择主要决定于网上的业务需要。容量可随时间而变化。增加设备时应不影响现有业务。推荐容量系列:16,32,64,128,256,512,2048等效端口。在原设备设计允许最大端口数范围内,增加端口时,不应影响业务。4.2接入端口
交又连接设备的接入端口是用来终接2048kbit/s信号的输入和输出端口。要交叉连接的同步的64kbit/s和n×64kbit/s信号是由2048kbit/s信号传送的。4.3定时信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12-05批准1997-04-01实施
4.3.1定时信号的来源
定时信号应能从下列信号中获取:YD/T878—1996
a)从若干个2048kHz或2048kbit/s外时钟源之-获取;b)从若干个2048kbit/s输入信号之一提取;c)从内部振荡器获取。
a)、b)两条中的定时信号的频率准确度正常为土1×10-11。定时提取电路应按接收的定时信号可能发生士1×10-‘频率偏差进行设计。注:1)有条件的地方优先选用a);2)至少提供两个外时钟接入端口,接口阻抗应符合GB7611第6章接口要求。4.3.2内部时钟定时性能
内部时钟定时性能应根据使用场合,分别满足GB12048中5.2和5.3二级或三级时钟的要求;在保持工作状态时,应满足其中5.2.2.2的要求。注:其它可以选择的定时性能,见9.3。4.4阻塞因子
对于具有下述5.1规定的必备功能,又2048kbit/s接入端口数在256个以下的数字交叉连接设备,其阻塞因子应为零;大于256个接入端口的阻塞因子争取为零。对于具有下述5.2条规定的选择功能的设备,其阻塞因子应尽可能低。
参见5.1和5.2的注。
注:阻塞因子的严格定义的具体数值待国标确定。5功能要求
5.1必须具备的功能
5.1.1按照G.704建议5.2和G.735建议2.2.3规定的时隙顺序对64kbit/s和n×64kbit/s信号进行双向交叉连接的功能。交叉连接的信号应保持8比特组序列完整性。注:
1)为了对延迟和阻塞因子的任何影响减至最小,应按照G.704建议 5.2处理nX64kbit/s信号及按照G.735建设2.2.3处理6×64kbit/s(384kbit/s)信号。2)对某些n×64kbit/s的应用,需要保持在同一顿内的8比特组序列完整性。5.1.2管理功能,应包括控制功能和提供维护信息。控制功能包含参数设置、自诊断和测试接入等:维护信息包含输入信号丢失(LOS)、帧失位(OOF)、滑动和差错等。5.1.3对容量大、位置重要的设备,重要的模块或电路应有势备用盘保护。5.2可选择的功能
5.2.164kbit/s和n×64kbit/s信号单向交叉连接功能,其交叉连接的信号应保持8比特组序列完整性。注:对某些 nX64kbit/s应用,需要保持在同一顿内的8比特组序列完整性。5.2.2有随路信令比特(在16时隙内的a、b、c、d 比特)的通路的交义连接功能,其16时隙与64kbit/s 时隙交叉连接应是一致的。设备应保持a、b、c、d比特完整性。5.2.3用于广播方式的64kbit/s和n×64kbit/s信号的分配功能。5.2.4对不按照G.704建议5.2或G.735建议2.2.3给定的时隙顺序,或者输入和输出端口信号格式不同的n×64kbit/s信号的双向和单向交叉连接功能。交叉连接的信号应保持8比特组序列完整性。注:
1)如需要用不同格式处理n×64kbit/s信号,在设备的系统总体设计时,应考虑对迟延和阻塞因子的任何影响减至最小。
2)在某些n×64kbit/:信号的交叉连接应用中,必须保持在同一顿内8比特序列完整性。2
5.2.564kbit/s子通道的交叉连接功能。YD/T 878-1996
5.2.6用于点到多点的64和n×64kbit/s信号的交叉连接功能。注:5.2.5和5.2.6的技术要求有待国际标准确定。6接口
6.12048kbit/s接口
6.1.1物理接口
按照GB7611第3章(即G.703建议第6章)的规定。6.1.2帧结构
基本帧结构和承载通路在2048kbit/s以内的不同比特率上的顿结构特性参考GB7611第3章(即G.704建议2.3和第5章)。帧中比特1的使用,即CRC比特校验过程,应按照GB7611附录D(即G.704建议2.3.3)的规定。包含在2048kbit/s帧中的384kbit/s声音节目信号的时隙顺序应参照G.735建议2.2.3的规定。
根据应用情况,某一些2048kbit/s顿接入数字流可以包含随路信令(随路信令方式复帧结构见GB7611图14)或公共信道信令(公共信道信令方式顿结构见GB7611图13)。6.22048kHz同步接口
在2048kHz频率上同步接口的物理和电气特性将按照GB7611第7章(即G.703建议第10章)的规定。
6.3与电信管理网(TMN)接口
Q3接口。
6.4与本地操作接口
可按照M.3010建议F接口规定,或采用其它接口。7顿定位和CRC程序
程序的说明见图1,详见GB7611附录D。7.1顿失位
如收到3个连续错误的帧定位信号,则认为顿定位信号已丢失。注:除上述判断程序外,为了限制伪顿定位信号的影响,允许使用下述程序:如在不含帧定位信号的那些顿,接收到时隙TSO的第2比特连续3次出现错误,则认为顿定位信号已丢失。7.2顿定位恢复
当检测到下列序列时,将认为顿定位已经恢复。第一次出现正确的定位信号;
-而检测下一帧中无顿定位信号,并核实该基本帧TSO的比特2是“1”;一再一下顿中第二次出现正确的顿定位信号。注,为了避免由于出现伪帧定位信号而不能获得赖定位状态的可能性,允许使用下述程序:当在第n恢内检测到正确的帧定位信号时,应当校核第n十1懒保证不存在顿定位信号;而在第n十2顿内存在帧定位信号。若这些要求有一个或两个不能满足,应在第n十2帧内开始进行新的搜索。7.3时隙TSO的CRC复顿定位
在已经获得设想的顿定位的条件下,如果在8ms内能判明至少两个正确的CRC复帧定位信号,则应当认为已出现CRC复帧定位。两个CRC复顿定位信号的时间间隔为2ms或2ms的倍数。对CRC复帧定位信号的搜索只应当在不含帧定位信号的那些基本顿中进行。如果在8ms内不能获得复顿定位,则应当认为顿定位是由于伪顿定位信号引起的,则应当开始对帧定位的重新搜索。
参见G.706中4.2的注1和注2
7.4CRC比特监测免费标准bzxz.net
YD/T878—1996
如果已经获得帧和CRC复帧定位,则应开始监测每个子复帧中的CRC比特。7.4.1监测程序
a)对一个收到的CRC子复顿(SMF)在抽出它的CRC比特并用0取代之后,应进行G.704中2.3.3.5.1所规定的乘/除处理。b)然后存储由除法处理所得到的余数,并在逐比特的基础上与下一个子复顿所收到的CRC比特相比较。
c)如果该余数精确地对应于收到的信号中的下一个子复顿所含的CRC比特,则认为被校核的子复顿无误码。
7.4.2伪顿定位的监测
在1s内以>0.99的概率检测伪帧定位的状态是可能的。一旦检测到伪顿定位状态,则应开始对顿定位的重新搜索。
在比特差错率为10-3情况下,由于过量差错的CRC块,对愤定位误启动搜索的概率在1s的时间内应<10-4。
图1表示从顿定位搜索到使用CRC进行误码监测所需遵循的程序。赖定位搜素
赖失位校核
CRC复懒搜索
使用CRC对不正
确的赖定位的监测
和误码性能监测
1秒信息
1秒信息
图1使用循环余校验(CRC)从顿定位搜索到蓝测误码所需循环的程序注:
1)对顿定位的重新搜索应在刚好判明设想的假懒定位信号之后的那一点开始,通常这将避免再定位到假顿定位信号上。
2)为达到上述概率界限,最好的计数门限是1000个CRC块中错误915次,≥915个错误的CRC块计数表明假的赖定位。
7.4.3用CRC一4进行误码性能监测按CRC处理的状态信息应有两种形式可利用。a)直接信息
每当检出CRC块有误码,将有必要表示这一状况,b)综合信息
应该利用在连续1s时间内错误的CRC块数,该数值将在0~~1000的范围内(十进制)。4
8缺陷或失效状态和性能监测
YD/T 878—1996
图2给出了缺陷或失效状态、性能监测和相应措施的参考点的定位和定义。o
图中:
A1参考点:2048kbit/s接入端口接收部分的GB7611中3.3.1.1基本顿逻辑信号。A2参考点:2048kbit/s接入端口发送部分的GB7611中3.3.1.1基本顿逻辑信号。B1参考点:交叉连接前从A1参考点的信号中导出的64kbit/s数据通道。B2参考点:交又连接后从B1参考点的信号中导出的64kbit/s数据通道。√:2048kbit/s接入端口的接收机部分,不包括GB7611中3.3.1.1基本顿信号到附录DCRC复逻辑信号的适配。
△:2048kbit/s接入端口的发送机部分,不包括GB7611附录DCRC复顿逻辑信号到GB7611中3.3.1.1基本顿信号的适配。
注:A1和A2(B1和B2)对于同一个2048kbit/s接入端口是相关的。图2交叉连接参考模型
8.1A1参考点缺陷和失效状态以及B1和A2参考点的相应措施8.1.1缺陷和失效状态
设备应检测下列状态:
a)电源失效
b)2048kbit/s输入信号丢失(LOS)从接收到的最后一个脉冲算起,在255个相邻脉冲位置上,既没有正也没有负极性的跃变,认为信号丢失(LOS)缺陷状态。
从收到一个脉冲开始,在相邻255个脉冲位置上至少检测到12.5%平均脉冲密度(即32个正、负脉冲),则认为LOS缺陷终止。
注:仅在不产生顿失位指示时才需要这种缺陷检测。c)顿失位
参照第7.1条。
d)复顿失位
在随路信令情况下,当已收到连续两个有错误的复帧定位信号时,就应认为复帧已失位。一旦检测到第一个正确的复顿定位信号,就应认为复定位已恢复。注,为了避免假复顿定位的情况,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允许采用如下办法:在一个或者两个复顿周期内,时隙TS16 中的所有比特处于状态“0\时,应认为复顿已失位。只有在复顿定位信号首次被检测到以前,时TS16中至少有一个比特处于状态“1\时,才认为帧定位已恢复。e)BER≥1X10-3
要求:随机的BER≤1×10-4时,在几秒钟内启动故障指示的概率<1×10-;随机的BER≥1×10-3时,在几秒钟内启动故障指示的概率应≥0.95。5
YD/T 8781996
随机的BER≥1×10-3时,在几秒钟内解除故障指示的概率应几乎为琴;随机的BER≥1×104时,在几秒钟内解除故障的概率应>0.95。注:启动和解除故障指示的时间规定为\几秒钟”,是指约为4~5s。这种缺陷检测的方法是可以选择的,对于有CRC4的帧则应用CRC4方法检测,对于无CRC4的顿可以由帧定位字的字差错数或定位字的比特差错数来决定。f)AIS的接收
当在两个相邻双帧(diframe)周期(每个双帧周期512bit)内,检测到输入信号的\零”都≤2个时,可确定为AIS缺陷状态。
如果两个相邻双帧周期内都包含3个或更多的“零”或FAS(帧定位信号)时,则此缺陷被清除。g)远端设备的缺陷指示
这种指示是在无定位信号(NFAS)基本顿的时隙TSO比特3上检测。h)在时隙TS16上AIS的接收
告警指示信号(AIS)加于2048kbit/s综合信号输出的时隙TS16上(如果提供对64kbit/s输入信号的监测)。
AIS的识别与检测:
一设备应当把在2頔周期(512bit)内含有小于3个“零”的信号识别为一个AIS信号,并且应燃亮相应的指示器。
检测AIS信号的方案应当是甚至代码破坏率为千分之一时也可以检出AIS。但是,除帧定位信号(FAS)以外,对所有比特都是“1”状态的信号不应误认为是有效的AIS信号。i)其它缺陷或失效状态
例如顿滑动,当需要时,应实现这种缺陷或失效状态检测。8.1.2相应措施
检测到个缺陷或失效状态,应进一步采取如表1规定的合适的相应措施。相应措施应迅速进行,时间要求如下:
应该在检测到相关缺陷和失效状态后3ms内将AIS加到B1参考点。-在检测到某一缺陷或失效状态与到A2参考点上缺陷指示的传输之间最大时间间隔建议在100ms量级上。
在检测到某一缺陷或失效状态与发生任何失效信息之间最大时间间隔T1决定于设备的维护策略,属于交叉连接设备的管理方面,T1要求待将来国际标准确定。8.2设备核心的缺陷或失效状态和相应措施8.2.1缺陷和失效状态
设备应检测下列状态:
a)连接失效
当相关端口的A1和A2两参考点之间64和n×64kbit/s通道因缺陷和失效引起的不可用的时间大于1s时,则认为设备内部的连接失效。b)同步信号丢失
当设备非正常方式运行时,设备由自已内部振荡器提供定时。c)其它缺陷和失效状态
当需要时,应实现帧丢失(LOF)、滑动等状态检测。8.2.2相应措施
检测到一个缺陷或失效状态,应进一步采取合适的相应措施,如表2规定的。注:
YD/T 878-1996
表12048kbit/s接入端口缺陷与失效状态检测和相应措施A1参考点的缺陷
和失效状态
电源故障
输入信号丢失
顿失位
BER 1×10-35)
从远端接收的NFAS,
TSo,bit3缺陷指示
接收的AIS
复顿失位
从远端接收的FRO,
TSo,bit6缺陷指示
TS16中接收的AIS
产生的失效
信息1)
1)对任何特定失效状态,启动-个相应措施:在设备级上(例如铃响、灯亮、打印);在设备管理级上。
个别地,也可能将故障信息分类为下列的一种:不适用的;
维护事件信息(MEI);
延迟维护告警(DMA);
即时维护告警(PMA)。
相应措施
到对端A2参考点
缺陷指示
AIS加到BI参考点
数据 TS
是(如有可能)
是,NFAS,TS0,bit3
是,NFAS,TSo,bit3
是,NFAS,TSo,bit3
是,FR0,TS16,bit6
是FR0,TS16,bit6
2)适用于TS16用于随路信令或随路监控/维护。AIS加到相关的比特a,b,c,d。3)按国内要求。
TS16的比特2
是3)
4)为使对端能有合适措施,AIS的接收指示不应在无顿定位信号(NFAS)基本顿时隙TSO的比特3上发送。此信息的传输待将来国际标准确定。5)此缺陷状态的检测是可以选择的,6)复顿中的第一基本帧 FRO。
表2核心设备缺陷与失效状态检测和相应措施相应措施
缺陷和失效状态
连接的失效
同步信号丢失
1)见表1的注1)
2)见表1的注2)
产生的失效
到对端A2参考点
缺陷指示
AIS加到A2或B1或B2参考点
数据时隙
TS16 的比特2
是(如果可行)
3)此措施应在所有A2参考点进行。为使对端能有合适措施,同步信号丢失指示不应在无顿定位信号(NFAS)基本懒TSO的比特3上发送。此信息的传输待将来国际标推确定。YD/T 878—1996
相应措施应迅速进行,时间要求如下:当相应措施可行时,应该在检测到缺陷和失效后3ms内将AIS加到相关B2参考点(或B1或A2)。
建议在检测到某一缺陷或失效状态与将缺陷指示传输到对端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在100ms量级上。
在检测到某一缺陷或失效状态与发生任何失效信息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T2决定于设备的维护策略,属于交叉连接设备的管理方面,T2的要求待将来国际标准确定。8.3性能监测
由误码事件发生情况和其它故障状态可以得出下列性能指示:不可用时间;
—降级性能;
不可接受性能。
注:确定上述性能参数的检测标准如下:不可用时间一一不可用时间以s为单位计算。一个不可用时间周期始于连续10s都是严重误码秒(SES),这10s计为不可用时间的一部分:一个新的可用时间周期始于连续10s都不是严重误码秒(non-SES),这10s计为可用时间的一部分。
降级性能一一在大于1个月的整个时间统计分析实体的每个性能参数。一旦统计分析的结果降到不能优于性能指标的1倍时,实体就认为处于降级性能。具体判断准则按M.2100规定。不可接受性能-不可接受性能由重大的和长时间持续的质量低来表征。有可能与失效状态相联系。在大于1个月的整个时间对实体的每个性能参数分别统计分析。一旦统计分析结果达到劣于性能指标的10倍时,就宣布该实体处于不可接受性能水平。具体判断准则按M.2100规定。9性能
9.1抖动
9.1.12048kbit/s输出抖动
当定时源无抖动,测量范围从f一20Hz到f一100kHz时,任何2048kbit/s输出峰一峰抖动不应超过 0.05UI。
9.1.22048kbit/s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任何2048kbit/s输入口的抖动和漂移容限应满足GB7611中3.2.2.3。9.1.3抖动转移函数
在用于同步目的的2048kbit/s输入和任何输出之间的抖动转移函数不应超过图3所示增益/频率限值。输入信号应用正弦抖动进行调制。9.1.4从时钟定时有关的输出抖动、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量、抖动转移特性应满足G.812建议的有关规定。
9.2传送延迟
9.2.164kbit/s和nX64kbit/s信号64kbit/s和n×64kbit/s信号经过交叉连接设备的传送延迟应该尽可能小,不应超过600us。9.2.2时隙TS16中的随路信令数据时隙TS16中随路信令数据的传送延迟不应超过7ms。9.3滑动
9.3.1无失步情况下运行
无失步情况下运行的滑动要求,应按两种状态考虑:a)定时信号和相关输入信号是由同一个符合GB12048中5.1的准确度为1×10-11的时钟提供定时时:假设有合适漂移缓冲存储器,则不应产生滑动;8
(见注1)
YD/T 878—1996
20dB/10倍频程
100kHz
J出:输出信号抖动
」人:输人信号抖动
注1:频率fo应低于20Hz且应尽可能低(例如10Hz),(考虑测量设备的限制。)注2:为得到准确测量,建议选用比相关测量频率足够小的带宽,最大不宽于40Hz.图3抖动转移特性
b)定时信号和相关输入信号分别由单独的符合GB12048中5.1的准确度为1×10-11的时钟提供时:在这种准同步运行方式下,设备的受控滑动率应按G.822建议设计。9.3.2失步情况下运行
9.3.2.1常规性能
由于所有同步信号丢失后,定时信号和相关输入信号分别被单独定时:应将设备的受控滑动率限制到保持状态下的内部时钟频率变化引起的滑动率的范围内。参照4.3.2规定。9.3.2.2较严格的性能
在9.3.2.1所述情况下,假设转接点时钟满足国标GB12048中5.2的要求时,应将设备的受控滑动率限制到保持状态下的内部时钟频率变化引起的滑动率的范围内。9.3.2.3次严格的性能
在9.3.2.1所述情况下,按照交叉连接设备的同步方法,采用下列要求之一:交叉连接设备仅有一个外同步信号时,在开始的24小时中,受控滑动≤10次/h。交叉连接设备有几个独立外同步信号时,在开始的24小时中,受控滑动300次/h。9.4误码性能
从参考点Al经过一个64kbit/s连接设备或者经过一个n×64kbit/s连接设备到参考点A2的每一次的长期误码性能设计指标为:无严重误码秒(SES);
无误码秒(EFS)优于99.995%(假设误码为泊松分布)。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