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877-1996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

【通信行业标准(YD)】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01:08:28
- YD/T877-1996
- 现行
标准号:
YD/T 877-1996
标准名称: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6-12-05 -
实施日期:
1997-04-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49.25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SDH系统,专用电信网中的类似系统亦可参照本标准。 YD/T 877-1996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 YD/T877-1996

部分标准内容:
YD/T877--1996
本标准系根据我国光缆通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参考ITU-TG.782、G.783和G.703等建议以及我国《光同步传输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综合相关内容编写而成的。由于SDH支路电接口即为PDH复用设备的相应群路接口,其规范已在有关的国标和行标中规定,本标准引用了这些标准以节省篇幅。鉴于STM-N接口中只有STM-1既有电接口又有光接口,其余STN-N(N>1)接口都是光接口,因此,本标准只需给出STM-1电接口即速率为155.520Mbit/s的G,703接口的规范。本标准首次发布,从1997年4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本标准起草人:曾甫泉。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YD/T 877—1996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SDH系统,专用电信网中的类似系统亦可参照本标准。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7611-19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GB13167-1991长途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YD/T768--1995同步数字体系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要求ITU-T建议G.703(1991)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ITU-T建议G.704(1994)
)用于1444,2048,8488和44736kbit/s系列的同步顿结构ITU-T 建议 G.782(1994)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的类型和般特性ITU-T建议G.783(1994)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功能块的特性3信号接口
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物理接口可分成信号接口、电信管理(TMN)接口和定时接口3类。本标准只给出信号电接口的规范。
3.1 PDH 接口
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支路接口是准同步数字体系物理接口(PPI)功能提供的复用器和载送支路信号的物理媒体之间的电接口,在某些情况下,接口处的信号可具有G.704建议规范的顿结构。有2048kbit/s、34368kbit/s和139264kbit/s3种速率的PDH接口。它们的接口参数和指标与PDH复用设备相应的信号电接口相同,即这些接口的物理/电特性应符合ITU-TG.703建议(或国家标准GB 7611)的规范。
3.2STM-1电接口
这是同步数字体系(SDH)物理接口(SPI)功能提供的在参考点A处的电缆端口,主要用于以电缆近距离连接的复用设备,接口特性应符合ITU-TG.703建议的155520kbit/s电接口规范。3.2.1比特率及容差、接口码型
标称比特率:155520kbit/s
容差:±155520×20×10-6bit/s,即±3110.4bit/s接口码型:CMI
3.2.2输出口规范
155520kbit/s输出口主要参数的指标列于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12-05批准1997-04-01实施
脉冲形状
每方向线对数
测试负载阻抗
峰-峰电压
YD/T 877--1996
表1155520kbit/s输出口主要参数的指标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其偏差应控制在图1和图2模板之内
1条同轴电缆
750电阻性
(1±0.1)V
上升时间(稳态幅度的10%~90%电平之间)转换时间容限(以负向转换平均半幅值为基准)回波损耗
标称零电平
≤2ns
负向转换:士0.lns
在单位间隔边界正向转换:士0.5ns在单位间隔中点正向转换:士0.35ns≥15dB(8~240MHz)
T-6. 43ns
.608nswww.bzxz.net
单位码元
中心位置
正向转换基准时间
负向转换基准时间
标准脉冲形状
最大“稳态”幅度不应超过0.55V的限值。过冲和其他瞬变只要不超过稳态值0.05V,可允许落于点状区间之内,该区间的界面为0.55V和0.5V。
采用这些模板作测量时,应使用不小于0.01μF的电容器将信号交流耦合至用于测量的示波器的输入端。2
两种模板的标称零电平都应与示波器无输入信号时的迹线对准。加入信号后,迹线的垂直位賣随满足模板限值的目标而调整。这样的调整对于两种模板应是相同的,相差不应超过士0.05V。这可用下述方法检查,即再次将输人信号断开,检查迹线是否在模板标称零电平的士0.05V以内。编码脉冲序列中的每一个脉冲都应满足相应模板的限值而不论其前、后脉冲的状态如何。实际测试时、如果有3
与接口信号同步的139264kHz定时信号可供使用,最好将其用作示波器的定时基准,否则,便相应地采用全0或全1信号以检查是否满足相应的模板(事实上,信号中可能包括有G.751中的定位比特)。对于这些模板,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在一0.4V和十0.4V之间测量,并不应超过2ns。4
5反向脉冲具有同样的特性,并注意到正向和负向转换零电平处的时间容差分别为土0.1ns和士0.5ns。图1155520kbit/s接口二进制“o”码的脉冲模板220
3.2.3输人端口规范
YD/T 877—1996
输人端口应能适应电缆传输引起的幅度衰减和波形失真,即加在输人端口处的数字信号既应符合图1和图2所示模板以及表1所列要求,又要根据连接电缆的特性而改变。连接电缆的衰减特性近似地遵循√于的变化规律,且在78MHz频点上输入端口能允许的连接电缆衰减在0~12.7dB之内。
标称零电平
标推脉冲形状
负向转换基准时间
正向转换基准时间
注:注1~注5与图1的注1~注5分别相同。注1
图2155520kbit/s接口二进制\1码的脉冲模板输人阻抗和回波损耗指标与输出口相同。3.2.4过压保护
为使设备能有一定的承受强电冲击能力,输出口和输入口应承受最大幅度为20V的10个标准闪电脉冲(上升时间1.2us,宽度50μus,正、负各5个)的冲击而不损坏。3.2.5交叉连接点的技术要求
a)信号功率电平
用装有低通滤波器(3dB截止频率至少为300MHz)的功率计探头对信号作宽带功率电平测量,测量结果应在一2.5~十4.3dBm范围内,且接口上不允许有直流功率输出。b)眼图
接口点上信号波形眼图的开口应不小于图3所示眼图模板。模板中的电压幅度已归一化为1,时间刻度以脉冲重复周期T为单位。
c)终端电缆
每一传输方向应使用一根75同轴电缆。由发送机或接收机终端至交叉连接点的最大互连距离大约为 70m。
d)测试负载阻抗
测试眼图和其他接口参数时,在接口点处应连有750士5%的电阻性负载。221
信号接口的抖动和漂移规范
4.1PDH接口
4.1.1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YD/T 877--1996
幅度(归一化)
-0. 5 0. 3 -0. 1 0 0. 1
—0.20T/2
图3STM-1电接口眼图模板
SDH设备的PDH接口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定义为施加在输人信号上能使设备产生1dB光功率代价的正弦抖动峰一峰值。
2048kbit/s,34368kbit/s139264kbit/s3个PDH接口的抖动和漂移均应满足GB13167的相应规范。
4.1.2PDH接口间的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SDH设备在线路口环回时,从PDH输人口到PDH输出口的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必须满足图4规定的增益/频率极限范围,图4中f。f5,f。,f,和r,的值规定在表2中。测试信号的等效二进制内容为1000。
SDH系统中每个数字段的PDH接口间的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的最大值不应超过1dB。GP
20dB/dec
料动频率
图4PDH接口间抖动增益随频率变化关系速率,kbit/s
参数值
139264
YD/T 877--1996
表 2PDH 接口间抖动增益指标
抖动增益
注:频率f。应尽可能地低,但考虑到测量仪器的限制,选10Hz。4.1.3抖动和漂移产生
抖动频率
支路映射和指针调整以及两者的结合会在SDH终端设备的PDH输出口产生抖动和漂移。映射抖动是在无输入抖动和没有指针调整的条件下,在PDH输出口通过给定带宽和特性的滤波器进行测量时,并以峰峰值规定。来自支路映射和指针调整的结合抖动是应用图5所示的指针调整测试序列,通过给定带宽和特性的滤波器,在给定的测量时间间隔内测量的,并以峰一一蜂值规定。测量时间间隔依赖于测量序列的持续时间和重复数。
极性相反的
单指针
规则单指针
加一个双指针
掉一个指针的
规则单指针
极性相反的
双指针
T≥10s
Ti反极性指针间隔时间
T2一同极性指针间隔时间
T3—双指针间隔时间
T一测试序列重复周期
指针参数的可选择范围:T,=10ms~10sT2≥34ms
Tg=0.5ms~2ms
图5用于测量结合抖动的4种指针调整测试序列223
kbit/s
kbit/s
139264
kbit/s
比特率容差
±50×10-6
±20×10-
±15×10-6
20dB/dec
20dB/dec
20dB/dec
YD/T 877—-1996
表3映射抖动和组合抖动规范
滤波器特性
20dB/dec
20dB/dec
20dB/dec
100kHz
20dB/dec
800kHz
-20dB/dec
3500kHz
--20dB/dec
最大峰一峰抖动
UI (p-p)
映射抖动
结合抖动
这些值待国际标准确定。
20.4UI极限值对应于图4a、b、c所示指针测试序列;0.075UI极限值对应于图4a、b、c、d所示指针测试序列。且 T2>0.75s,T3-2ms 。
30.4UI极限值对应于图4a、b、c所示指针测试序列;0.75UI极限值对应于图4d所示指针测试序列;0.075UI极限值对应于图 4a、b、c、d所示指针测试序列。T,和T:的值待将来国际标准确定(目前暂用T2=34ms,Ta=0.5ms)。假设相反极性的指针调整在时间上是充分扩展的,即调整周期大于解间步器的时间常数。4这些值为建议值,需进一步研究。5表中的值仅当网络中提供通道的所有网络单元都保持在同步状态时才有效。620dB/dec表示20dB/dec。
4.2STM-1电接口
4.2.1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SDH物理接口(SPI)应至少能容纳按图6模板所施加的输人抖动和漂移,模板的各项参数值如表4所示。
斜率为20dB/dec
抖动和源移频率(对数)
图6SDH设备的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STM
(18μs)
STM-1/2800
YD/T 877—1996
表4SDH设备STM-1电接口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的参数UI(pp)
(2μs)
[(0.25μs)
1.2×10-51.78X10-41.6X10-3|1.56×10-20.12519.3 5006.565[1.50.15
HzkHzkHzMH
若用STM-1信号同步SETS,则SETS应能容纳出现于STM-1信号中的最大绝对抖动和漂移,尤其是漂移。漂移可用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和其对时间的一阶和二阶导数来规范。4.2.2输出抖动和漂移产生
输出抖动和漂移产生定义为设备无输人抖动和漂移时,在其输出口的抖动和漂移量。输出抖动和漂移应满足图?所示的短期稳定度要求。104
观测时间上限(X)有待进一步研究。2证实MTS性能满足本模板的条件有待进一步。300ns
LLLL LL L
可接收范围
10°X10
3由于认为抖动和漂移分布具有白噪声特性,采用RMS测量是恰当的。图7抖动和漂移短期稳定度要求
当使用SETS时,输出抖动和漂移取决于SETG的固有特性和同步输人的特性。当设备采用环路定时方式时,输出抖动和漂移取决于经4.2.3所述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过滤后的输入抖动和漂移。
漂移的要求可用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和其对时间的一阶和二阶导数来规范。输出抖动的指标取决于抖动和漂移的分界。
当测量滤波器采用12kHz高通滤波器时,复用设备的输出抖动的均方根(RMS)值不得>0.01U1。4.2.3抖动和漂移传递
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系指输出抖动与外加输入抖动之比值随频率变化的函数关系,取决于设备是否同步和设备的同步方式。
当设备不同步时,输出抖动和漂移仅由内部振荡器决定,传递特性已没有意义。当设备同步时,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由SETG的滤波特性决定。SETG的滤波特性又随设备是采用环路定时同步方式还是使用同步设备定时源(SETS)而异。采用环路定时方式的SDH设备的定时功能框图如图8所示。
通常采用正弦输人滤波器来测量抖动传递特性,但它不适用于测量某些有非线性定时发生器的设备,对于后者,要采用基予宽带抖动的新测量方法。225
数据人
定时恢复
数据出
定时出
YD/T877
指针解码
頔相位
指针编码
1本单元向缓存器提供恢相位和间隙时钟。AUPTR
缓存器
指针处理器
2本单元中的同步设备定时发生器(SETG)的特性可与 SETS 中使用的 SETG的特性有所不同。图8采用环路定时方式的SDH设备的定时功能框图5误码性能
SDH复用设备应能“无误码”运行,即在设计所考虑的工作条件范围内运行时对低于(3~5)×10x比特进行误码监测且误码为0时,BER<10-×的概率可优于 95%~99%,暂定X≥12。SDH系统的误码性能要求应符合YD/T768的规范。22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系根据我国光缆通信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参考ITU-TG.782、G.783和G.703等建议以及我国《光同步传输网技术体制》(暂行规定),综合相关内容编写而成的。由于SDH支路电接口即为PDH复用设备的相应群路接口,其规范已在有关的国标和行标中规定,本标准引用了这些标准以节省篇幅。鉴于STM-N接口中只有STM-1既有电接口又有光接口,其余STN-N(N>1)接口都是光接口,因此,本标准只需给出STM-1电接口即速率为155.520Mbit/s的G,703接口的规范。本标准首次发布,从1997年4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邮电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本标准起草人:曾甫泉。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电接口技术要求。YD/T 877—1996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SDH系统,专用电信网中的类似系统亦可参照本标准。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7611-19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字接口参数GB13167-1991长途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YD/T768--1995同步数字体系光缆数字线路系统技术要求ITU-T建议G.703(1991)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ITU-T建议G.704(1994)
)用于1444,2048,8488和44736kbit/s系列的同步顿结构ITU-T 建议 G.782(1994)
)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的类型和般特性ITU-T建议G.783(1994)同步数字体系(SDH)复用设备功能块的特性3信号接口
复用设备和系统的物理接口可分成信号接口、电信管理(TMN)接口和定时接口3类。本标准只给出信号电接口的规范。
3.1 PDH 接口
SDH复用设备和系统的支路接口是准同步数字体系物理接口(PPI)功能提供的复用器和载送支路信号的物理媒体之间的电接口,在某些情况下,接口处的信号可具有G.704建议规范的顿结构。有2048kbit/s、34368kbit/s和139264kbit/s3种速率的PDH接口。它们的接口参数和指标与PDH复用设备相应的信号电接口相同,即这些接口的物理/电特性应符合ITU-TG.703建议(或国家标准GB 7611)的规范。
3.2STM-1电接口
这是同步数字体系(SDH)物理接口(SPI)功能提供的在参考点A处的电缆端口,主要用于以电缆近距离连接的复用设备,接口特性应符合ITU-TG.703建议的155520kbit/s电接口规范。3.2.1比特率及容差、接口码型
标称比特率:155520kbit/s
容差:±155520×20×10-6bit/s,即±3110.4bit/s接口码型:CMI
3.2.2输出口规范
155520kbit/s输出口主要参数的指标列于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12-05批准1997-04-01实施
脉冲形状
每方向线对数
测试负载阻抗
峰-峰电压
YD/T 877--1996
表1155520kbit/s输出口主要参数的指标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其偏差应控制在图1和图2模板之内
1条同轴电缆
750电阻性
(1±0.1)V
上升时间(稳态幅度的10%~90%电平之间)转换时间容限(以负向转换平均半幅值为基准)回波损耗
标称零电平
≤2ns
负向转换:士0.lns
在单位间隔边界正向转换:士0.5ns在单位间隔中点正向转换:士0.35ns≥15dB(8~240MHz)
T-6. 43ns
.608nswww.bzxz.net
单位码元
中心位置
正向转换基准时间
负向转换基准时间
标准脉冲形状
最大“稳态”幅度不应超过0.55V的限值。过冲和其他瞬变只要不超过稳态值0.05V,可允许落于点状区间之内,该区间的界面为0.55V和0.5V。
采用这些模板作测量时,应使用不小于0.01μF的电容器将信号交流耦合至用于测量的示波器的输入端。2
两种模板的标称零电平都应与示波器无输入信号时的迹线对准。加入信号后,迹线的垂直位賣随满足模板限值的目标而调整。这样的调整对于两种模板应是相同的,相差不应超过士0.05V。这可用下述方法检查,即再次将输人信号断开,检查迹线是否在模板标称零电平的士0.05V以内。编码脉冲序列中的每一个脉冲都应满足相应模板的限值而不论其前、后脉冲的状态如何。实际测试时、如果有3
与接口信号同步的139264kHz定时信号可供使用,最好将其用作示波器的定时基准,否则,便相应地采用全0或全1信号以检查是否满足相应的模板(事实上,信号中可能包括有G.751中的定位比特)。对于这些模板,上升和下降时间应在一0.4V和十0.4V之间测量,并不应超过2ns。4
5反向脉冲具有同样的特性,并注意到正向和负向转换零电平处的时间容差分别为土0.1ns和士0.5ns。图1155520kbit/s接口二进制“o”码的脉冲模板220
3.2.3输人端口规范
YD/T 877—1996
输人端口应能适应电缆传输引起的幅度衰减和波形失真,即加在输人端口处的数字信号既应符合图1和图2所示模板以及表1所列要求,又要根据连接电缆的特性而改变。连接电缆的衰减特性近似地遵循√于的变化规律,且在78MHz频点上输入端口能允许的连接电缆衰减在0~12.7dB之内。
标称零电平
标推脉冲形状
负向转换基准时间
正向转换基准时间
注:注1~注5与图1的注1~注5分别相同。注1
图2155520kbit/s接口二进制\1码的脉冲模板输人阻抗和回波损耗指标与输出口相同。3.2.4过压保护
为使设备能有一定的承受强电冲击能力,输出口和输入口应承受最大幅度为20V的10个标准闪电脉冲(上升时间1.2us,宽度50μus,正、负各5个)的冲击而不损坏。3.2.5交叉连接点的技术要求
a)信号功率电平
用装有低通滤波器(3dB截止频率至少为300MHz)的功率计探头对信号作宽带功率电平测量,测量结果应在一2.5~十4.3dBm范围内,且接口上不允许有直流功率输出。b)眼图
接口点上信号波形眼图的开口应不小于图3所示眼图模板。模板中的电压幅度已归一化为1,时间刻度以脉冲重复周期T为单位。
c)终端电缆
每一传输方向应使用一根75同轴电缆。由发送机或接收机终端至交叉连接点的最大互连距离大约为 70m。
d)测试负载阻抗
测试眼图和其他接口参数时,在接口点处应连有750士5%的电阻性负载。221
信号接口的抖动和漂移规范
4.1PDH接口
4.1.1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
YD/T 877--1996
幅度(归一化)
-0. 5 0. 3 -0. 1 0 0. 1
—0.20T/2
图3STM-1电接口眼图模板
SDH设备的PDH接口输入抖动和漂移容限定义为施加在输人信号上能使设备产生1dB光功率代价的正弦抖动峰一峰值。
2048kbit/s,34368kbit/s139264kbit/s3个PDH接口的抖动和漂移均应满足GB13167的相应规范。
4.1.2PDH接口间的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SDH设备在线路口环回时,从PDH输人口到PDH输出口的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必须满足图4规定的增益/频率极限范围,图4中f。f5,f。,f,和r,的值规定在表2中。测试信号的等效二进制内容为1000。
SDH系统中每个数字段的PDH接口间的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的最大值不应超过1dB。GP
20dB/dec
料动频率
图4PDH接口间抖动增益随频率变化关系速率,kbit/s
参数值
139264
YD/T 877--1996
表 2PDH 接口间抖动增益指标
抖动增益
注:频率f。应尽可能地低,但考虑到测量仪器的限制,选10Hz。4.1.3抖动和漂移产生
抖动频率
支路映射和指针调整以及两者的结合会在SDH终端设备的PDH输出口产生抖动和漂移。映射抖动是在无输入抖动和没有指针调整的条件下,在PDH输出口通过给定带宽和特性的滤波器进行测量时,并以峰峰值规定。来自支路映射和指针调整的结合抖动是应用图5所示的指针调整测试序列,通过给定带宽和特性的滤波器,在给定的测量时间间隔内测量的,并以峰一一蜂值规定。测量时间间隔依赖于测量序列的持续时间和重复数。
极性相反的
单指针
规则单指针
加一个双指针
掉一个指针的
规则单指针
极性相反的
双指针
T≥10s
Ti反极性指针间隔时间
T2一同极性指针间隔时间
T3—双指针间隔时间
T一测试序列重复周期
指针参数的可选择范围:T,=10ms~10sT2≥34ms
Tg=0.5ms~2ms
图5用于测量结合抖动的4种指针调整测试序列223
kbit/s
kbit/s
139264
kbit/s
比特率容差
±50×10-6
±20×10-
±15×10-6
20dB/dec
20dB/dec
20dB/dec
YD/T 877—-1996
表3映射抖动和组合抖动规范
滤波器特性
20dB/dec
20dB/dec
20dB/dec
100kHz
20dB/dec
800kHz
-20dB/dec
3500kHz
--20dB/dec
最大峰一峰抖动
UI (p-p)
映射抖动
结合抖动
这些值待国际标准确定。
20.4UI极限值对应于图4a、b、c所示指针测试序列;0.075UI极限值对应于图4a、b、c、d所示指针测试序列。且 T2>0.75s,T3-2ms 。
30.4UI极限值对应于图4a、b、c所示指针测试序列;0.75UI极限值对应于图4d所示指针测试序列;0.075UI极限值对应于图 4a、b、c、d所示指针测试序列。T,和T:的值待将来国际标准确定(目前暂用T2=34ms,Ta=0.5ms)。假设相反极性的指针调整在时间上是充分扩展的,即调整周期大于解间步器的时间常数。4这些值为建议值,需进一步研究。5表中的值仅当网络中提供通道的所有网络单元都保持在同步状态时才有效。620dB/dec表示20dB/dec。
4.2STM-1电接口
4.2.1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
SDH物理接口(SPI)应至少能容纳按图6模板所施加的输人抖动和漂移,模板的各项参数值如表4所示。
斜率为20dB/dec
抖动和源移频率(对数)
图6SDH设备的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STM
(18μs)
STM-1/2800
YD/T 877—1996
表4SDH设备STM-1电接口输人抖动和漂移容限的参数UI(pp)
(2μs)
[(0.25μs)
1.2×10-51.78X10-41.6X10-3|1.56×10-20.12519.3 5006.565[1.50.15
HzkHzkHzMH
若用STM-1信号同步SETS,则SETS应能容纳出现于STM-1信号中的最大绝对抖动和漂移,尤其是漂移。漂移可用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和其对时间的一阶和二阶导数来规范。4.2.2输出抖动和漂移产生
输出抖动和漂移产生定义为设备无输人抖动和漂移时,在其输出口的抖动和漂移量。输出抖动和漂移应满足图?所示的短期稳定度要求。104
观测时间上限(X)有待进一步研究。2证实MTS性能满足本模板的条件有待进一步。300ns
LLLL LL L
可接收范围
10°X10
3由于认为抖动和漂移分布具有白噪声特性,采用RMS测量是恰当的。图7抖动和漂移短期稳定度要求
当使用SETS时,输出抖动和漂移取决于SETG的固有特性和同步输人的特性。当设备采用环路定时方式时,输出抖动和漂移取决于经4.2.3所述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过滤后的输入抖动和漂移。
漂移的要求可用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和其对时间的一阶和二阶导数来规范。输出抖动的指标取决于抖动和漂移的分界。
当测量滤波器采用12kHz高通滤波器时,复用设备的输出抖动的均方根(RMS)值不得>0.01U1。4.2.3抖动和漂移传递
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系指输出抖动与外加输入抖动之比值随频率变化的函数关系,取决于设备是否同步和设备的同步方式。
当设备不同步时,输出抖动和漂移仅由内部振荡器决定,传递特性已没有意义。当设备同步时,抖动和漂移传递特性由SETG的滤波特性决定。SETG的滤波特性又随设备是采用环路定时同步方式还是使用同步设备定时源(SETS)而异。采用环路定时方式的SDH设备的定时功能框图如图8所示。
通常采用正弦输人滤波器来测量抖动传递特性,但它不适用于测量某些有非线性定时发生器的设备,对于后者,要采用基予宽带抖动的新测量方法。225
数据人
定时恢复
数据出
定时出
YD/T877
指针解码
頔相位
指针编码
1本单元向缓存器提供恢相位和间隙时钟。AUPTR
缓存器
指针处理器
2本单元中的同步设备定时发生器(SETG)的特性可与 SETS 中使用的 SETG的特性有所不同。图8采用环路定时方式的SDH设备的定时功能框图5误码性能
SDH复用设备应能“无误码”运行,即在设计所考虑的工作条件范围内运行时对低于(3~5)×10x比特进行误码监测且误码为0时,BER<10-×的概率可优于 95%~99%,暂定X≥12。SDH系统的误码性能要求应符合YD/T768的规范。226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78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YD/T1793-2008 2GHz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533.1-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设备
- YD/T1488-2006 400/1800MHz SCDMA 无线接入系统:频率间隔为 500kHz 的系统测试方法
- YD/T1368.2-2008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2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
- YD/T178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指南技术要求
- YD/T1791-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交互应用技术要求
- YDB006-2007 下一代网络(NGN)中 PSTN/ISDN 仿真业务技术要求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