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标准(GB)】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8 04:04:11
- GB/T19277-2003
- 现行
标准号:
GB/T 19277-2003
标准名称: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3-08-25 -
实施日期:
2004-0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591.76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一种测定方法,用于将材料作为有机化合物在受控的堆肥化条件下,通过测定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来确定其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同时测定在试验结束时材料的崩解程度。本方法模拟混入城市固体废料中有机部分的典型需氧堆肥处理条件。试验材料曝置在堆肥产生培养土中,在温度氧浓度和湿度都受到严格检测和控制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堆肥。本方法测定试验材料中碳转化成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转化百分率。 GB/T 19277-2003 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 GB/T19277-2003

部分标准内容: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本标准等同采用IS014855:1999《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测定采
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英文版)。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中心生物可分解材料工作组在1999年~2002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试验,在验证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市绿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丹海股份有限公司、揭阳斯普林降解制品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云宣、陈学军、孔、力、王世和、张先炳、刘嘉藩、陈家琪、叶新建、毛国玉、李金惠、杨惠娣、刘彩霞。
GB/T19277—2003/IS014855:1999引言
随着塑料使用量的增加,回收和处理已变成一个热点。但塑料要完全回收是困难的,另外,一些难回收的塑料如渔具、农业用覆盖物和水溶性的聚合物等,常常从封闭的垃圾处理循环系统中泄漏到环境中去。采用可生物分解材料是解决这类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被送至堆肥设备的产品或包装材料应尽可能地生物分解。所以测定这些材料可能的生物分解能力和获得在自然环境中它们生物分解能力的指标就很重要。为了规范测定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方法,特制定本标准。
警告:废水、活性污泥、土壤和堆肥中可能含有潜在致病菌,因批,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处理毒性试验化合物或性质未知的化合物时须特别小心。1
1范围
GB/T 192772003/IS0 14855:1999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本标准规定了一种测定方法,用于将材料作为有机化合物在受控的堆肥化条件下,通过测定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来确定其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同时测定在试验结束时材料的崩解程度。本方法模拟混入城市固体废料中有机部分的典型需氧堆肥处理条件。试验材料曝置在堆肥产生的培养土中,在温度、氧浓度和湿度都受到严格检测和控制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堆肥。本方法测定试验材料中碳转化成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转化白分率,本标准所述的条件并不总是相当于出现最大生物分解时的最佳条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SO5663:1994水质凯氏定氮法(硒矿化作用法)ISO8245:1999水质总有机碳(TOC)和溶解有机碳(TOC)的测定指南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最终需氧生物分解
ultimate aerobic biodegradation在有氧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O2)、水(H,O)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
堆肥化composting
产生堆肥的一种需氧处理方法。注;堆肥是混合物生物分解得到的有机土壤调节剂。该混合物主要由植物残余组成,有时也含有一些有机材料和-定的无机物。
崩解disintegration
材料物理断裂成为极其细小的碎片。3.4
总半固体fotaldrysolids
将已知体积的材料或堆肥在105℃温度下干燥至恒重所得到的固体量。3.5
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
将已知体积的材料或堆肥的总于固体量减去在大约550℃温度下焚烧后得到的残留固体量所得的差。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3.6
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theoretical amount of evolved carbon dioxide,ThCO2试验材料完全氧化时所能生成的二氧化碳理论最大值,可由分子式计算得到,以每克或每毫克试验材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的毫克数表示(mgCO2/g或mg试验材料)。3.7
迟滞阶段lag phase
从试验开始一直到微生物适应(或选定了)分解物,并且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程度已经增加至最大生物分解率10%时所需要的天数。3.8
最大生物分解率maximumlevelofbiodegradation试验中,试验材料不再发生生物分解时的生物分解程度,以百分率表示。3.9
生物分解阶段biodegradationphase从迟滞阶段结束至达到最大生物分解率的90%时所需的天数。3.10
苹稳阶段plateauphase免费标准bzxz.net
从生物分解阶段结束至试验结束时所需的天数。4原理
本测定方法在模拟的强烈需氧堆肥条件下,测定试验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和崩解程度。使用的培养土来自于稳定的、腐熟的堆肥,如可能,从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机物的堆肥中获取,试验材料与培养士混合,导人静态堆肥容器。在该容器中,混合物在规定的温度、氧浓度和湿度下进行强烈的需氧堆肥。试验周期不超过6个月。在试验材料的需氧生物分解过程中,二氧化碳、水、矿化无机盐及新的生物质都是最终生物分解的产物。在试验中连续监测、定期测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累计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试验材料在试验中实际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该材料可以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理论量之比为生物分解百分率。根据实际测量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的理论释放量。生物分解百分率不包括已转化为新的细胞生物质的碳量,因为它在试验周期内不代谢为二氧化碳。此外,在试验结束时可以确定试验材料的崩解程度,也可以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失。5试验环境
微生物的培养应放在容器或室内、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没有任何会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蒸汽,并保持恒温58℃士2℃。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材料的熔点很低,则可以选择其他温度,但试验期间该温度要保持恒定在士2℃。如有温度变化,应当进行调节,并且要在试验报告中明确注明。6试剂
使用分析纯级试剂。
使用薄层色谱级(TIC)纤维素作为正控制参比材料,粒度小于20μm。7仪器
确定所有的器Ⅲ完全清洗干净,尤其不能附着任何有机物或毒性物质。7.1堆肥容器
采用玻璃容器或不影响堆肥效果的其他材料制成的器皿,要保证气体均勾往上流出,并要满足8.22
GB/T19277--2003/IS014855:1999和8.3的要求,其容积视试验材料而异,但至少要2L。如果只是定性分析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可选用容积较小的容器。如果试验要求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失,则应称取每一个堆肥容器的空重。7.2供气系统
能够以预定的流量向每一个堆肥容器输送干燥的或水饱和的、或者无二氧化碳的(如果需要)空气。该空气流量应在试验期间提供充分的需氧条件(见附录A)。7.3测定二氧化碳的分析仪器
用于直接测定二氧化碳,或者用碱性溶液完全吸收后再通过测定溶解无机碳(DIC)来计算二氧化碳量(见附录A)。如果用连续红外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直接测量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量,需要精确控制并测量空气流量。
7.4气密管
用于连接堆肥容器与空气系统和二氧化碳测量系统。7.5 pH 计
7.6分析仪器
用于测定干固体(在105℃)、挥发性固体(在550℃)、总有机碳,用于材料的元素分析,必要时,还用于测定溶解无机碳(DIC)。
7.7关平(可选项)
用于测定盛放了堆肥和试验材料的试验容器的质量,其量程一般为3kg~5kg,精确到0.01g。7.8分析仪器(可选项)
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浓度、湿度、挥发性脂肪酸和总氮含量(来用ISO5663:1994凯氏定氮法)。8程序
8.1培养土制备
正常运行的需氧堆肥装置产生的充分曝气的堆肥可以用作培养土。培养土应均匀、没有大的惰性物质,比如玻璃、石块、金属件。手工去除这些杂质后用孔径0.5cm~1.0cm的筛子将堆肥进行筛选。注1:为了保证微生物的多样性,建议使用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机物在堆肥装置中产生的堆肥。堆肥肥龄最好2个月~4个月。没有这样的堆肥,则可采用园林和农田废料,或者园林废料和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混合物在堆肥装置中产生的堆肥。
注2;为了尽可能维持良好的曝气条件,建议加人多孔、惰性或难以生物分解的结构性材料,以阻止堆肥在试验期间粘连和堵塞。测定培养土中的总干固体含量和挥发性固体含量。总干固体含基应当是湿固体量的50%~55%,挥发性固体含量不超过于固体量30%,或不超过湿固体量的15%。必要时,在使用堆肥前加水,或进行适当的十燥(比如用干燥空气对堆肥进行曝气处理),从而对水分含量进行适当调节。制备1份培养土与5份无离子水的混合液,将它们充分震荡均匀后立即测pH值,其值应在7.0~9.0之间。注3:为了进一步表征培养土,可以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另外再测定总有机碳、总氮或脂肪酸含量。在试验期间用可生物分解参比材料(见6),再测定空白容器释放的二氧化碳,从而来检验培养土的活性。在试验结束时,参比材料应至少分解70%(见10)。在试验开始的10d内,容器内的培养土相对每克挥发性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大约为50mg~150mg(见10)。如果二氧化碳释放量太高,则堆肥应当曝气几天,再用于新的试验。如果活性太小,则应选用其他堆肥作培养土。8.2准备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
按照ISO8245测定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总有机碳(TOC),以每克总干固体的总有机碳的克数来表示。或者,如果材料不含有无机碳,则可以用元素分析法测定其含碳量。试验材料应含有足够的有机碳,以便产生适合于测定所需的二氧化碳。一般,每个容器50g总干固体至少含有20g总有机碳。如果要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火,则应当测定试验材料的总干固体含量和挥发性固体含量。注:试验期间测定的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质量损失,可用作补充资料。如附录C的示例,在试验开始时测定试验材料的挥发性固体含量,将它与试验结束时的挥发性固体含进行对比。3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试验材料的型式包括粒状、粉末状、薄膜、或简单形状(比如哑铃型)。每一件试样的最大表面积大约为2cm×2cm。如果试样原件超过该尺寸,则应加以减小。8.3试验步骤
至少推备下列数量的堆肥容器(见7.1):a)3个装试验材料的容器;
b)3个装参比材料的容器;
c)3 个空白容器。
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试验混合物的量,取决于试验材料的性质和堆肥容器的尺寸。培养土的干重与试验材料的干重比大约为6:1。应保证每个容器中堆肥的量都相同。如果加人惰性材料(见8.1注2)则不考虑该比例。试验混合物的体积不得大于堆肥容器容积的3/4,以留下足够的顶部空间,使得试验混合物能够进行人工振荡。一个大约3L的容器,可装人约600g总干固体的培养土和约100g干固体的试验材料。试验混合物水分含量约50%(见8.1)。混合物应感到有点发粘,或者用手稍稍一压有游离水出来。如有必要,可适当加水或用干燥空气进行爆气处理来调节混合物的水分含量。将混合物充分混匀后装人堆肥容器。
注1:试验混合物中的有机碳与氮的比(C:N)应适当,以保证进行良好的堆肥,其值在10~~40之间。必要时可以用尿素来进行调节。从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总有机碳(TOC)可以计算出有机碳含量。用试验混合物的代表性试样可以测定总氮含量(采用ISO5663规定的凯氏法测定)。把堆肥容器放置在58℃土2℃的试验环境中(见5),用水饱和的、没有二氧化碳的空气进行曝气。将空气通过灌满氢氧化钠溶液的洗瓶就可以得到所需的水饱和的、没有二氧化碳的空气(见附录A)。注2:如果直接测量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可以使用一般的空气,而不是没有二氧化碳的空气。此时,建议测量每一个容器进出口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了校正,将出口的二氧化碳浓度减去进口的二氧化碳浓度。应当采用足够大的空气流量,以保证在整个试验期间每一个堆肥容器都能维持气条件。应当定期检查(可采用空气流量计)每一个出口的空气流量,以保证系统任何部分都没有泄漏。注3:定期测量堆肥容器排出气中的氧气浓度有助于维持曝气条件,氧气浓度应不低于6%。第一个星期应当密切监测氧气浓度,至少每天测量2次,以后,测量次数可以减少。必要时.调节空气流量。参比材料的处理方法与试验材料的处理方法相同。空白容器只含培养土。空白容器与试验材料容器中培养土的总于固体的量应当相等。
8.4培养阶段
在试验期间定期用气相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或红外分析仪测量每个堆肥容器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者按照ISO8245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测量溶解无机碳(DIC),作为累计放出的二氧化碳量(见附录A)。测量的次数取决于所用的方法、所需的生物分解曲线的精度以及试验材料的可生物分解性。如果采用直接测量法,在生物分解阶段至少每天测量2次,时间间隔大约6h,在平稳阶段,每天至少测量1次。如果采用累计法,则在生物分解阶段每天测量溶解无机碳1次,在平稳阶段,每周测量2次。
堆肥容器每周振荡一次,防止板结,保证微生物与试验材料充分接触。注1:建议先断开供气系统,然后振荡堆肥容器。应经常进行直观检查,保证堆肥容器中试验混合物的湿度适当,没有任何游离水或料块。一般,堆肥容器顶部没有冷凝水说明系统处于很干燥的状态。可以用适当的仪器测量水分含量并将其保持在大约50%(见8.1)。用湿空气或于空气可以调节系统至所需的水分含量。从进气口排水或加水可以使水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每周振荡一次堆肥容器有助于保证水分的均勾分布。如果进行调节,则应当密切监测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堆肥容器每周振荡时及试验期结束时,应当记录堆肥性状直观观察结果,比如结构、水分含量、色泽、霉菌生成、排放气的气味,以及试验材料的崩解程度。堆肥周期不超过6个月,温度要保持58℃土2℃,这是实际堆肥处理的代表性温度。如果还能观测到明显的生物分解现象,则试验期应当延长到恒定平稳阶段为止。如果平稳阶段提前出现,则可以缩短4
试验周期。
试验开始后,应定期测量pH值(见8.1)。GB/T 19277—2003/IS0 14855:1999注2:如果pH值低于7.0,是因为容易分解的试验材料迅速分解使堆肥酸化,这会抑制材料的生物分解。此时,建议测量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检查堆肥容器中组分的酸化情况。如果每千克总干固体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超过2名,则由于酸化及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该试验必须视作无效。要防止酸化,可增加所有堆肥容器中堆肥的量,或者减少试验材料、增加堆肥,再重复试验。8.5结束试验
如果要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失(见8.2注),则称重每一个盛放试验混合物的堆肥容器。从每个容器取出试验混合物的试样。测定总干固体和挥发性固体。记录每次试验材料性状直观观察结果的详细情况,以确定其崩解程度。注:建议进一步研究剩下的试验材料,比如测量有关的物理性质、化学组分及照相。9计算与结果的表示
9.1计算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
按式(1)计算每个堆肥容器中试验材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ThCO,),以克(g)表示:ThCO2 = MTOT X CTOT X 44/12
式中:
试验开始时加人堆肥容器的试验材料中的总干固体,单位为克(g);MTOT
CroT——试验材料中总有机碳与总于固体的比,单位为克每克(g/g);44和12—一分别表示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碳的相对原子质量。9.2计算生物分解百分率
..........( 1)
每个测量期间用方程式(2)根据累计放出的二氧化碳的量,计算试验材料生物分解百分率D(%):D, = {(CO2)T - (CO2)B//1hCO2 X 100..式中:
器);
(2)
每个含有试验混合物的堆肥容器累计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CO,)B一一空白容器累计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平均值,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ThCOz一一试验材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如果每个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20%,则计算平均生物分解百分率,否则,单独使用每一个堆肥容器的数值。
9.3计算质量损失
根据挥发性固体含量,按示例计算质量损失,见附录C。9.4结果表示
填好每天有关试验材料、参比材料和空白材料的测量值和计算值的表格,见附录E。将每一个含有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堆肥容器及空白堆肥容器放出的累计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时间作曲线(见附录B),作出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生物分解曲线(生物分解百分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见附录B)。如果各个测量值的偏差不超过20%,则采用平均值,否则,作出每一个堆肥容器的生物分解曲线。
从生物分解曲线的平坦部分读取平均生物分解率值,将它标为最终试验结果。如果试验材料由离散的物片组成,则应定性描述试验材料的崩解程度。如果可能,还可以进一步提供其他资料,如照片、相关物理性质的实测值。10结果的有效性
只有试验符合下列事项,才可认为有效:5
GB/T19277--2003/IS014855:1999a)45d后参比材料的生物分解率超过70%;b)在试验结束时每个堆肥容器的生物分解百分率之间的相对偏差不超过20%c)在培养前10d内,空白容器中培养土产生50mg~150mgCOz/g挥发性固体(平均值)。11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当列出所有有关资料,尤其是下列资料:a)引用的标准;
b)所有标识和描述试验材料所需的资料,比如:干固体含量、挥发性固体含量、有机碳含量、形状或外观;
标识和描述试验参比材料所需的任何资料及其有机碳含量;c)
堆肥容器的容积、试验材料、参比材料和培养土的量,以及用来测定二氧化碳和碳的仪器的主d)
要特征;
堆肥的资料,比如来源、肥龄、接种日期、存储、处理、稳定、总干固体、挥发性固体、悬浮液的e)
pH值、总氮含量或挥发性脂肪酸;f)每一个堆肥容器测出的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生物分解百分率及其平均值,可以采用图表形式,也可以采用曲线形式,以及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最终生物分解程度和培养土的活性(空白容器10d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
在试验期间和试验结束后培养土和试验材料的直观检查的结果,如水分含量、霉菌生长、色g)
泽、结构、气味、崩解程度以及物理测量值和/或照片:在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后每一个堆肥容器的质量如测量质量损失,则注明详细的质量损失h)
情况;
i)试验结果不合格的理由。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试验系统原理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恒定低压输送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或压缩空气。如果使用压缩空气,则将它通过适当的二氧化碳吸收系统来除去二氧化碳。如果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则空气应同时增湿。可使用一个含有氢氧化钡溶液的吸收器来显示是否存在二氧化碳。9
空气;
无二氧化碳的空气;
排放气;
顶部空间;
试验混合物:
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化碳吸收系统;
8·—堆肥容器;
二氧化碳测量系统。
图A.1试验系统布置
用来曝气处理堆肥容器中试验混合物的空气最好从该容器的底部导人,并且尽可能均匀分布。如果产生生物分解,则产生的二氧化碳就随排放气排出。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测量,如用连续红外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此时,应当精确地测量空气流量。视测量仪器而异,可以用冷却的方法去除空气中的水分。如果几个堆肥容器同时连接一台测量仪器,则需要使用适当的气体开关。每一个容器排放气可以用20g/L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采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或用滴定等方法来测定溶解无机碳(DIC),以确定二氧化碳的量。GB/T19277—2003/ISO14855:1999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表示释放的二氧化碳及生物分解的曲线示例300-+
二氧化碳释放量(g/容器);
2-——时间(d);
试验材料;
空白。
1一::生物分解率(%)
2--时间(d);
3—-迟滞阶段;
4—-生物分解阶段;
5—平稳阶段;
平均生物分解率(65%)。
释放的二氧化碳曲线
生物分解曲线
(资料性附录)
测量质量损失示例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测量堆肥处理期间试验材料中有机物质的质量损失可以提供定性资料,它有助于说明主要从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测量值导出的生物分解率。下列方法就是根据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时试验材料和接种堆肥中的挥发性固体的测量值,计算出质量损失。缩写:com一培养土,mat一试验材料,mix一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混合物,ves=试验容器,wat=水下标:w=潮湿材料,d一总干固体,v=挥发性固体,d/w=总于固体与潮湿材料之比,v/d一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deg=分解的试验材料,f=试验容器,s一试验开始,e一试验结束,y=空试验容器(空重),a二增加检查,add=加的水,B=空白(仅培养土),m=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混合物,mean=平均值。
1.称重每一个空试验容器,得出空重(ves,);2、取约10 g试验材料,测定其潮湿材料质量(matw)、总干固体(mata)和挥发性固体(mat),计算出总干固体与潮湿材料质量之比(matd/w)、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mat/a);3.用试验开始时加人的潮湿材料的质量数值(matwfs),按式(C.1)计算每一个试验容器的总挥发性固体(matus),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mat vfs = mat wfs X matd/w X matvid.(C. 1)
4.在试验开始前,取约10og培养土,测定其潮湿材料质量(comw)、总干固体(comds)和挥发性固体(coms),计算总干固体与潮湿材料质量之比(comds/ws)、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comvs/ds);5.用在试验开始时每一个试验容器加入的堆肥的潮湿材料质量数据(comwfs),按式(C.2)计算每一个试验容器中堆肥的总挥发性固体(comvf),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comvfs = com wfs X com ds/ws X com vs/ds(C. 2 )
6,在试验开始时和试验结束时称重每一个盛装培养土与试验材料的试验混合物的容器及只盛装培养土的空白容器[(vesms和vesBs)和(veSme和vesBe),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7.用式(C.3)计算加人堆肥容器的试验材料(matwts)、培养土(comwfs)和水(matad)的正确数量(veSam),用式(C.4)计算加人空白容器的试验混合物的数量(esab):ves am = esy + ves ms vesy + com wfs +mat wfs +rat addCeSaB=
vesy + com wfs +matade
8.每个容器按式(C.5)计算它在试验结束时剩下的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潮湿混合物质量(mixwfe),空白容器用式(C.6)计算它在试验结束时剩下的培养土的质量(comwBe),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
mit wfe esme - vesy
com wB veS Be
9.在试验结束时从每一个试验容器中取大约10g试验混合物的代表性的试样,测定其潮湿材料质量(mirwe)、总干固体(mitde)和挥发性固体(mirve),计算出总干固体与潮湿材料质量之比(micde/we)、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mizvele),用相同的方法确定空白容器中总干固体与潮湿材料质量之比(comde/we)、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comve/de);10.按式(C.7)计算试验结束时每-个试验混合物中挥发性固体(miavfe),按照方程式(C.8)计算每一个空白容器培养土的挥发性固体(com),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mitvfe mir wfe X mix de we X mix vedecom vle = com wba X com de/ we X com ve/ide(C.7)
GB/T19277—2003/IS014855:199911.计算试验结束时空白容器中平均挥发性固体量(comvBemean);12.按式(C.9)计算试验结束时每-个试验容器中试验材料挥发性固体量(mutve),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
matvie-mixvfe
13.按式(C.10),根据挥发性固体量计算每一个试验容器中已分解的试验材料量(matde),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
mat deg = mat vfs
matufe
.( C. 10 )
14.按式(C.11),根据试验材料挥发性固体的质量损失计算每一个试验容器中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率 Dv:
Dy = mat deg X 100/mat vf
15.计算生物分解率的平均值(Dv,mean);16.如果需要的话,用同样的方法根据参比材料的质量损失计算生物分解率。10
.( C. 11 )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英文版)。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中心生物可分解材料工作组在1999年~2002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试验,在验证试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市绿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丹海股份有限公司、揭阳斯普林降解制品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系、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云宣、陈学军、孔、力、王世和、张先炳、刘嘉藩、陈家琪、叶新建、毛国玉、李金惠、杨惠娣、刘彩霞。
GB/T19277—2003/IS014855:1999引言
随着塑料使用量的增加,回收和处理已变成一个热点。但塑料要完全回收是困难的,另外,一些难回收的塑料如渔具、农业用覆盖物和水溶性的聚合物等,常常从封闭的垃圾处理循环系统中泄漏到环境中去。采用可生物分解材料是解决这类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被送至堆肥设备的产品或包装材料应尽可能地生物分解。所以测定这些材料可能的生物分解能力和获得在自然环境中它们生物分解能力的指标就很重要。为了规范测定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方法,特制定本标准。
警告:废水、活性污泥、土壤和堆肥中可能含有潜在致病菌,因批,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处理毒性试验化合物或性质未知的化合物时须特别小心。1
1范围
GB/T 192772003/IS0 14855:1999受控堆肥条件下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和崩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方法本标准规定了一种测定方法,用于将材料作为有机化合物在受控的堆肥化条件下,通过测定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来确定其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同时测定在试验结束时材料的崩解程度。本方法模拟混入城市固体废料中有机部分的典型需氧堆肥处理条件。试验材料曝置在堆肥产生的培养土中,在温度、氧浓度和湿度都受到严格检测和控制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堆肥。本方法测定试验材料中碳转化成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的转化白分率,本标准所述的条件并不总是相当于出现最大生物分解时的最佳条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SO5663:1994水质凯氏定氮法(硒矿化作用法)ISO8245:1999水质总有机碳(TOC)和溶解有机碳(TOC)的测定指南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最终需氧生物分解
ultimate aerobic biodegradation在有氧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O2)、水(H,O)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的生物质。
堆肥化composting
产生堆肥的一种需氧处理方法。注;堆肥是混合物生物分解得到的有机土壤调节剂。该混合物主要由植物残余组成,有时也含有一些有机材料和-定的无机物。
崩解disintegration
材料物理断裂成为极其细小的碎片。3.4
总半固体fotaldrysolids
将已知体积的材料或堆肥在105℃温度下干燥至恒重所得到的固体量。3.5
挥发性固体volatile solids
将已知体积的材料或堆肥的总于固体量减去在大约550℃温度下焚烧后得到的残留固体量所得的差。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3.6
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theoretical amount of evolved carbon dioxide,ThCO2试验材料完全氧化时所能生成的二氧化碳理论最大值,可由分子式计算得到,以每克或每毫克试验材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的毫克数表示(mgCO2/g或mg试验材料)。3.7
迟滞阶段lag phase
从试验开始一直到微生物适应(或选定了)分解物,并且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程度已经增加至最大生物分解率10%时所需要的天数。3.8
最大生物分解率maximumlevelofbiodegradation试验中,试验材料不再发生生物分解时的生物分解程度,以百分率表示。3.9
生物分解阶段biodegradationphase从迟滞阶段结束至达到最大生物分解率的90%时所需的天数。3.10
苹稳阶段plateauphase免费标准bzxz.net
从生物分解阶段结束至试验结束时所需的天数。4原理
本测定方法在模拟的强烈需氧堆肥条件下,测定试验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和崩解程度。使用的培养土来自于稳定的、腐熟的堆肥,如可能,从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机物的堆肥中获取,试验材料与培养士混合,导人静态堆肥容器。在该容器中,混合物在规定的温度、氧浓度和湿度下进行强烈的需氧堆肥。试验周期不超过6个月。在试验材料的需氧生物分解过程中,二氧化碳、水、矿化无机盐及新的生物质都是最终生物分解的产物。在试验中连续监测、定期测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累计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试验材料在试验中实际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与该材料可以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理论量之比为生物分解百分率。根据实际测量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可以计算出二氧化碳的理论释放量。生物分解百分率不包括已转化为新的细胞生物质的碳量,因为它在试验周期内不代谢为二氧化碳。此外,在试验结束时可以确定试验材料的崩解程度,也可以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失。5试验环境
微生物的培养应放在容器或室内、在黑暗或弱光下进行,没有任何会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蒸汽,并保持恒温58℃士2℃。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材料的熔点很低,则可以选择其他温度,但试验期间该温度要保持恒定在士2℃。如有温度变化,应当进行调节,并且要在试验报告中明确注明。6试剂
使用分析纯级试剂。
使用薄层色谱级(TIC)纤维素作为正控制参比材料,粒度小于20μm。7仪器
确定所有的器Ⅲ完全清洗干净,尤其不能附着任何有机物或毒性物质。7.1堆肥容器
采用玻璃容器或不影响堆肥效果的其他材料制成的器皿,要保证气体均勾往上流出,并要满足8.22
GB/T19277--2003/IS014855:1999和8.3的要求,其容积视试验材料而异,但至少要2L。如果只是定性分析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可选用容积较小的容器。如果试验要求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失,则应称取每一个堆肥容器的空重。7.2供气系统
能够以预定的流量向每一个堆肥容器输送干燥的或水饱和的、或者无二氧化碳的(如果需要)空气。该空气流量应在试验期间提供充分的需氧条件(见附录A)。7.3测定二氧化碳的分析仪器
用于直接测定二氧化碳,或者用碱性溶液完全吸收后再通过测定溶解无机碳(DIC)来计算二氧化碳量(见附录A)。如果用连续红外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直接测量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量,需要精确控制并测量空气流量。
7.4气密管
用于连接堆肥容器与空气系统和二氧化碳测量系统。7.5 pH 计
7.6分析仪器
用于测定干固体(在105℃)、挥发性固体(在550℃)、总有机碳,用于材料的元素分析,必要时,还用于测定溶解无机碳(DIC)。
7.7关平(可选项)
用于测定盛放了堆肥和试验材料的试验容器的质量,其量程一般为3kg~5kg,精确到0.01g。7.8分析仪器(可选项)
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浓度、湿度、挥发性脂肪酸和总氮含量(来用ISO5663:1994凯氏定氮法)。8程序
8.1培养土制备
正常运行的需氧堆肥装置产生的充分曝气的堆肥可以用作培养土。培养土应均匀、没有大的惰性物质,比如玻璃、石块、金属件。手工去除这些杂质后用孔径0.5cm~1.0cm的筛子将堆肥进行筛选。注1:为了保证微生物的多样性,建议使用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有机物在堆肥装置中产生的堆肥。堆肥肥龄最好2个月~4个月。没有这样的堆肥,则可采用园林和农田废料,或者园林废料和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混合物在堆肥装置中产生的堆肥。
注2;为了尽可能维持良好的曝气条件,建议加人多孔、惰性或难以生物分解的结构性材料,以阻止堆肥在试验期间粘连和堵塞。测定培养土中的总干固体含量和挥发性固体含量。总干固体含基应当是湿固体量的50%~55%,挥发性固体含量不超过于固体量30%,或不超过湿固体量的15%。必要时,在使用堆肥前加水,或进行适当的十燥(比如用干燥空气对堆肥进行曝气处理),从而对水分含量进行适当调节。制备1份培养土与5份无离子水的混合液,将它们充分震荡均匀后立即测pH值,其值应在7.0~9.0之间。注3:为了进一步表征培养土,可以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另外再测定总有机碳、总氮或脂肪酸含量。在试验期间用可生物分解参比材料(见6),再测定空白容器释放的二氧化碳,从而来检验培养土的活性。在试验结束时,参比材料应至少分解70%(见10)。在试验开始的10d内,容器内的培养土相对每克挥发性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大约为50mg~150mg(见10)。如果二氧化碳释放量太高,则堆肥应当曝气几天,再用于新的试验。如果活性太小,则应选用其他堆肥作培养土。8.2准备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
按照ISO8245测定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总有机碳(TOC),以每克总干固体的总有机碳的克数来表示。或者,如果材料不含有无机碳,则可以用元素分析法测定其含碳量。试验材料应含有足够的有机碳,以便产生适合于测定所需的二氧化碳。一般,每个容器50g总干固体至少含有20g总有机碳。如果要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火,则应当测定试验材料的总干固体含量和挥发性固体含量。注:试验期间测定的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质量损失,可用作补充资料。如附录C的示例,在试验开始时测定试验材料的挥发性固体含量,将它与试验结束时的挥发性固体含进行对比。3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试验材料的型式包括粒状、粉末状、薄膜、或简单形状(比如哑铃型)。每一件试样的最大表面积大约为2cm×2cm。如果试样原件超过该尺寸,则应加以减小。8.3试验步骤
至少推备下列数量的堆肥容器(见7.1):a)3个装试验材料的容器;
b)3个装参比材料的容器;
c)3 个空白容器。
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试验混合物的量,取决于试验材料的性质和堆肥容器的尺寸。培养土的干重与试验材料的干重比大约为6:1。应保证每个容器中堆肥的量都相同。如果加人惰性材料(见8.1注2)则不考虑该比例。试验混合物的体积不得大于堆肥容器容积的3/4,以留下足够的顶部空间,使得试验混合物能够进行人工振荡。一个大约3L的容器,可装人约600g总干固体的培养土和约100g干固体的试验材料。试验混合物水分含量约50%(见8.1)。混合物应感到有点发粘,或者用手稍稍一压有游离水出来。如有必要,可适当加水或用干燥空气进行爆气处理来调节混合物的水分含量。将混合物充分混匀后装人堆肥容器。
注1:试验混合物中的有机碳与氮的比(C:N)应适当,以保证进行良好的堆肥,其值在10~~40之间。必要时可以用尿素来进行调节。从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总有机碳(TOC)可以计算出有机碳含量。用试验混合物的代表性试样可以测定总氮含量(采用ISO5663规定的凯氏法测定)。把堆肥容器放置在58℃土2℃的试验环境中(见5),用水饱和的、没有二氧化碳的空气进行曝气。将空气通过灌满氢氧化钠溶液的洗瓶就可以得到所需的水饱和的、没有二氧化碳的空气(见附录A)。注2:如果直接测量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则可以使用一般的空气,而不是没有二氧化碳的空气。此时,建议测量每一个容器进出口的二氧化碳浓度。为了校正,将出口的二氧化碳浓度减去进口的二氧化碳浓度。应当采用足够大的空气流量,以保证在整个试验期间每一个堆肥容器都能维持气条件。应当定期检查(可采用空气流量计)每一个出口的空气流量,以保证系统任何部分都没有泄漏。注3:定期测量堆肥容器排出气中的氧气浓度有助于维持曝气条件,氧气浓度应不低于6%。第一个星期应当密切监测氧气浓度,至少每天测量2次,以后,测量次数可以减少。必要时.调节空气流量。参比材料的处理方法与试验材料的处理方法相同。空白容器只含培养土。空白容器与试验材料容器中培养土的总于固体的量应当相等。
8.4培养阶段
在试验期间定期用气相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或红外分析仪测量每个堆肥容器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者按照ISO8245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测量溶解无机碳(DIC),作为累计放出的二氧化碳量(见附录A)。测量的次数取决于所用的方法、所需的生物分解曲线的精度以及试验材料的可生物分解性。如果采用直接测量法,在生物分解阶段至少每天测量2次,时间间隔大约6h,在平稳阶段,每天至少测量1次。如果采用累计法,则在生物分解阶段每天测量溶解无机碳1次,在平稳阶段,每周测量2次。
堆肥容器每周振荡一次,防止板结,保证微生物与试验材料充分接触。注1:建议先断开供气系统,然后振荡堆肥容器。应经常进行直观检查,保证堆肥容器中试验混合物的湿度适当,没有任何游离水或料块。一般,堆肥容器顶部没有冷凝水说明系统处于很干燥的状态。可以用适当的仪器测量水分含量并将其保持在大约50%(见8.1)。用湿空气或于空气可以调节系统至所需的水分含量。从进气口排水或加水可以使水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每周振荡一次堆肥容器有助于保证水分的均勾分布。如果进行调节,则应当密切监测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堆肥容器每周振荡时及试验期结束时,应当记录堆肥性状直观观察结果,比如结构、水分含量、色泽、霉菌生成、排放气的气味,以及试验材料的崩解程度。堆肥周期不超过6个月,温度要保持58℃土2℃,这是实际堆肥处理的代表性温度。如果还能观测到明显的生物分解现象,则试验期应当延长到恒定平稳阶段为止。如果平稳阶段提前出现,则可以缩短4
试验周期。
试验开始后,应定期测量pH值(见8.1)。GB/T 19277—2003/IS0 14855:1999注2:如果pH值低于7.0,是因为容易分解的试验材料迅速分解使堆肥酸化,这会抑制材料的生物分解。此时,建议测量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检查堆肥容器中组分的酸化情况。如果每千克总干固体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超过2名,则由于酸化及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该试验必须视作无效。要防止酸化,可增加所有堆肥容器中堆肥的量,或者减少试验材料、增加堆肥,再重复试验。8.5结束试验
如果要测定试验材料的质量损失(见8.2注),则称重每一个盛放试验混合物的堆肥容器。从每个容器取出试验混合物的试样。测定总干固体和挥发性固体。记录每次试验材料性状直观观察结果的详细情况,以确定其崩解程度。注:建议进一步研究剩下的试验材料,比如测量有关的物理性质、化学组分及照相。9计算与结果的表示
9.1计算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
按式(1)计算每个堆肥容器中试验材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ThCO,),以克(g)表示:ThCO2 = MTOT X CTOT X 44/12
式中:
试验开始时加人堆肥容器的试验材料中的总干固体,单位为克(g);MTOT
CroT——试验材料中总有机碳与总于固体的比,单位为克每克(g/g);44和12—一分别表示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碳的相对原子质量。9.2计算生物分解百分率
..........( 1)
每个测量期间用方程式(2)根据累计放出的二氧化碳的量,计算试验材料生物分解百分率D(%):D, = {(CO2)T - (CO2)B//1hCO2 X 100..式中:
器);
(2)
每个含有试验混合物的堆肥容器累计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CO,)B一一空白容器累计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平均值,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ThCOz一一试验材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理论释放量,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如果每个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20%,则计算平均生物分解百分率,否则,单独使用每一个堆肥容器的数值。
9.3计算质量损失
根据挥发性固体含量,按示例计算质量损失,见附录C。9.4结果表示
填好每天有关试验材料、参比材料和空白材料的测量值和计算值的表格,见附录E。将每一个含有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堆肥容器及空白堆肥容器放出的累计二氧化碳释放量相对时间作曲线(见附录B),作出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生物分解曲线(生物分解百分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见附录B)。如果各个测量值的偏差不超过20%,则采用平均值,否则,作出每一个堆肥容器的生物分解曲线。
从生物分解曲线的平坦部分读取平均生物分解率值,将它标为最终试验结果。如果试验材料由离散的物片组成,则应定性描述试验材料的崩解程度。如果可能,还可以进一步提供其他资料,如照片、相关物理性质的实测值。10结果的有效性
只有试验符合下列事项,才可认为有效:5
GB/T19277--2003/IS014855:1999a)45d后参比材料的生物分解率超过70%;b)在试验结束时每个堆肥容器的生物分解百分率之间的相对偏差不超过20%c)在培养前10d内,空白容器中培养土产生50mg~150mgCOz/g挥发性固体(平均值)。11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当列出所有有关资料,尤其是下列资料:a)引用的标准;
b)所有标识和描述试验材料所需的资料,比如:干固体含量、挥发性固体含量、有机碳含量、形状或外观;
标识和描述试验参比材料所需的任何资料及其有机碳含量;c)
堆肥容器的容积、试验材料、参比材料和培养土的量,以及用来测定二氧化碳和碳的仪器的主d)
要特征;
堆肥的资料,比如来源、肥龄、接种日期、存储、处理、稳定、总干固体、挥发性固体、悬浮液的e)
pH值、总氮含量或挥发性脂肪酸;f)每一个堆肥容器测出的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生物分解百分率及其平均值,可以采用图表形式,也可以采用曲线形式,以及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最终生物分解程度和培养土的活性(空白容器10d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
在试验期间和试验结束后培养土和试验材料的直观检查的结果,如水分含量、霉菌生长、色g)
泽、结构、气味、崩解程度以及物理测量值和/或照片:在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后每一个堆肥容器的质量如测量质量损失,则注明详细的质量损失h)
情况;
i)试验结果不合格的理由。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试验系统原理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恒定低压输送不含二氧化碳的空气或压缩空气。如果使用压缩空气,则将它通过适当的二氧化碳吸收系统来除去二氧化碳。如果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则空气应同时增湿。可使用一个含有氢氧化钡溶液的吸收器来显示是否存在二氧化碳。9
空气;
无二氧化碳的空气;
排放气;
顶部空间;
试验混合物:
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化碳吸收系统;
8·—堆肥容器;
二氧化碳测量系统。
图A.1试验系统布置
用来曝气处理堆肥容器中试验混合物的空气最好从该容器的底部导人,并且尽可能均匀分布。如果产生生物分解,则产生的二氧化碳就随排放气排出。排放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直接测量,如用连续红外分析仪或气相色谱仪,此时,应当精确地测量空气流量。视测量仪器而异,可以用冷却的方法去除空气中的水分。如果几个堆肥容器同时连接一台测量仪器,则需要使用适当的气体开关。每一个容器排放气可以用20g/L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采用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或用滴定等方法来测定溶解无机碳(DIC),以确定二氧化碳的量。GB/T19277—2003/ISO14855:1999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表示释放的二氧化碳及生物分解的曲线示例300-+
二氧化碳释放量(g/容器);
2-——时间(d);
试验材料;
空白。
1一::生物分解率(%)
2--时间(d);
3—-迟滞阶段;
4—-生物分解阶段;
5—平稳阶段;
平均生物分解率(65%)。
释放的二氧化碳曲线
生物分解曲线
(资料性附录)
测量质量损失示例
GB/T19277—2003/ISO14855:1999测量堆肥处理期间试验材料中有机物质的质量损失可以提供定性资料,它有助于说明主要从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测量值导出的生物分解率。下列方法就是根据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时试验材料和接种堆肥中的挥发性固体的测量值,计算出质量损失。缩写:com一培养土,mat一试验材料,mix一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混合物,ves=试验容器,wat=水下标:w=潮湿材料,d一总干固体,v=挥发性固体,d/w=总于固体与潮湿材料之比,v/d一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deg=分解的试验材料,f=试验容器,s一试验开始,e一试验结束,y=空试验容器(空重),a二增加检查,add=加的水,B=空白(仅培养土),m=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混合物,mean=平均值。
1.称重每一个空试验容器,得出空重(ves,);2、取约10 g试验材料,测定其潮湿材料质量(matw)、总干固体(mata)和挥发性固体(mat),计算出总干固体与潮湿材料质量之比(matd/w)、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mat/a);3.用试验开始时加人的潮湿材料的质量数值(matwfs),按式(C.1)计算每一个试验容器的总挥发性固体(matus),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mat vfs = mat wfs X matd/w X matvid.(C. 1)
4.在试验开始前,取约10og培养土,测定其潮湿材料质量(comw)、总干固体(comds)和挥发性固体(coms),计算总干固体与潮湿材料质量之比(comds/ws)、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comvs/ds);5.用在试验开始时每一个试验容器加入的堆肥的潮湿材料质量数据(comwfs),按式(C.2)计算每一个试验容器中堆肥的总挥发性固体(comvf),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comvfs = com wfs X com ds/ws X com vs/ds(C. 2 )
6,在试验开始时和试验结束时称重每一个盛装培养土与试验材料的试验混合物的容器及只盛装培养土的空白容器[(vesms和vesBs)和(veSme和vesBe),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7.用式(C.3)计算加人堆肥容器的试验材料(matwts)、培养土(comwfs)和水(matad)的正确数量(veSam),用式(C.4)计算加人空白容器的试验混合物的数量(esab):ves am = esy + ves ms vesy + com wfs +mat wfs +rat addCeSaB=
vesy + com wfs +matade
8.每个容器按式(C.5)计算它在试验结束时剩下的试验材料和培养土的潮湿混合物质量(mixwfe),空白容器用式(C.6)计算它在试验结束时剩下的培养土的质量(comwBe),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
mit wfe esme - vesy
com wB veS Be
9.在试验结束时从每一个试验容器中取大约10g试验混合物的代表性的试样,测定其潮湿材料质量(mirwe)、总干固体(mitde)和挥发性固体(mirve),计算出总干固体与潮湿材料质量之比(micde/we)、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mizvele),用相同的方法确定空白容器中总干固体与潮湿材料质量之比(comde/we)、挥发性固体与总干固体之比(comve/de);10.按式(C.7)计算试验结束时每-个试验混合物中挥发性固体(miavfe),按照方程式(C.8)计算每一个空白容器培养土的挥发性固体(com),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mitvfe mir wfe X mix de we X mix vedecom vle = com wba X com de/ we X com ve/ide(C.7)
GB/T19277—2003/IS014855:199911.计算试验结束时空白容器中平均挥发性固体量(comvBemean);12.按式(C.9)计算试验结束时每-个试验容器中试验材料挥发性固体量(mutve),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
matvie-mixvfe
13.按式(C.10),根据挥发性固体量计算每一个试验容器中已分解的试验材料量(matde),单位为克每个容器(g/容器):
mat deg = mat vfs
matufe
.( C. 10 )
14.按式(C.11),根据试验材料挥发性固体的质量损失计算每一个试验容器中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率 Dv:
Dy = mat deg X 100/mat vf
15.计算生物分解率的平均值(Dv,mean);16.如果需要的话,用同样的方法根据参比材料的质量损失计算生物分解率。10
.( C. 11 )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14625.2-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反弹高度测定方法
- GB/T14625.3-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3部分:动态耐冲击试验方法
- GB/T14039-2002 液压传动 油液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
- GB18466-2005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7911.1-1987 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技术条件
- GB/T8477-2008 浙江中白猪
- GB/T26449-2010 辐射式水力旋流分级机组
- GB/T4995-2014 联运通用平托盘 性能要求和试验选择
- GB/T44059.1-2024 医用气体管道系统 第1部分: 压缩医用气体和真空用管道系统
- GB/T4789.25-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酒类检验
- GB/T5009.46-2003 乳与乳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5413.1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游离生物素的测定
- GB20550—2006 荧光灯用辉光启动器 第1部分—般要求与安全要求
- GB15146.4-1994 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的核临界安全含易裂变物质水溶液的钢质管道交接的核临界安全准则
- GB12115-1989 高频信号发生器测试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