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标准(GB)】 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密闭呼吸计中需氧量的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8 04:06:19
- GB/T19276.1-2003
- 现行
标准号:
GB/T 19276.1-2003
标准名称:
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密闭呼吸计中需氧量的方法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3-08-25 -
实施日期:
2004-0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810.34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在试验条件下将试验材料曝置于由活性污泥、堆肥或土壤配制成的水性培养液中,并通过测量密闭呼吸计内消耗的氧气量来测定材料包括含添加剂的塑料的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 GB/T 19276.1-2003 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采用测定密闭呼吸计中需氧量的方法 GB/T19276.1-2003

部分标准内容:
GB/T19276.1-—2003/IS014851:1999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4851:1999《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密闭呼吸计中需氧量的方法》英文版)。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中心生物分解材料工作组在1999年~2002年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试验,在验证试验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 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绿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起草,天津丹海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云宣、王世和、张先炳、陈学军、孔力、刘嘉藩、杨惠娣、陈家琪、叶新建,毛国玉、徐凤霞、刘彩霞。
GB/T19276.1--2003/ISO14851:1999引言
随着塑料使用量的增加,回收和处理已变成一个热点,但塑料要完全回收是困难的。另外,·些难回收的塑料如渔具、农业用覆盖物和水溶性的聚合物等,常常从封闭的垃圾处理循环系统中泄漏到环境中去。采用可生物分解材料是解决这类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被送至堆肥设备的产品或包装材料应尽可能地生物分解。所以测定这些材料可能的生物分解能力和获得在自然环境中它们生物分解能力的指标就很重要。为了规范测定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特制定本标准警告:废水、活性污泥、土壤及堆肥中可能含有潜在致病菌因此·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处理毒性试验化合物或性质未知的化合物时须特别小心。1范围
GB/T19276.1--2003/IS014851:1999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密闭呼吸计中需氧量的方法本标准规定了在试验条件下将试验材料曝置于由活性污泥、堆肥或士壤配制成的水性培养液中,并通过测量密闭呼吸计内消耗的氧气量来测定材料包括含添加剂的塑料的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如果采用未经适当处理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物时,本试验仅模拟在自然含水环境中的生物分解过程;如果使用混合的或预曝置的接种物时,本方法可用来测定试验材料潜在的生物分解性能。本标准采用的试验条件并不一定为产生最大生物分解性能的最佳条件,但本标准设计上是用来测定材料的潜在生物分解能力或表示自然环境中材料的生物分解性能。通过计算碳平衡量可提高对生物分解性能评估的准确度(可选项,见附录E)。本方法适用于以下材料:
一天然和(或)合成聚合物、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一含有如增塑剂、颜料或其他化合物等添加剂的塑料材料;水溶性聚合物;
在试验条件下,不会对接种物内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的材料,抑制作用可应用抑制控制或其他适当方法来测得。如果试验材料对接种物有抑制作用时,可在较低的试验浓度下使用其他接种物或已预曝置的接种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开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SO8245:1999水质总有机碳(T()C)及溶解有机碳(D()C)的测定指南ISO9439:1999水质水性培养液中有机化合物最大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二氧化碳释放试验
IS10634:1995水质用于连续测定难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生物分解能力培养液的配制与处理的指导原则
IS0/TR15462:1997水质生物分解能力的选择性试验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最终需氧生物分解ultimate aerobic biodegradation在有氧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CO)、水(H.))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和新的生物质。
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
废水好气处理时,在溶解氧的存在下,由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繁殖而产生的生物质。一
GB/T19276.1—2003/ISO14851:19993.3
活性污泥中的悬浮固体浓度concent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s in an activated sludge已知体积的活性污泥经过滤或离心后,于105℃下干燥至恒重所得到的固体量。3.4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demand,BOD在特定条件下,试验材料在水中由于需氧生物氧化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以每毫克或克试验材料吸收氧气的毫克数表示(mg吸收氧气/mg或g试验材料)。3.5
理论需氧量theoretical oxygen demand,ThOD将试验材料完全氧化所需氧气的理论最大值,可由分子式计算得到,以每毫克或克试验组分吸收氧气的毫克数表示(mg吸收氧气/mg或g试验组分)。3.6
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悬浮或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所含有的总碳量。3.7
溶解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carbon,Doc溶解在水中、无法以特别相分离方法(如40000m·s-2离心分离15min或孔径0.2um~~0.45μm过滤膜过滤)而分离的有机碳。
迟滞阶段lagphase
从试验开始一直到微生物适应或选定了分解物,并且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程度已经增加至最大生物分解率10%时所需要的天数。
最大生物分解率maximumlevel of biodegradation试验中,试验材料不再发生生物分解时的生物分解程度,以百分率表示。3.10
生物分解阶段biodegradationphase从迟滞阶段结束至达到最大生物分解率的90%时所需的天数。3.11
平稳阶段plateauphase
从生物分解阶段结束至试验结束时所需的天数。3.12
预曝置pre-exposure
在试验材料的存在下对培养液进行的预培养,目的是通过适应和(或)选择微生物来增强培养液对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
前处理pre-conditioning
在没有试验材料存在的情况下,对培养液预培养,目的是使微生物适应试验条件以提高试验效果。4原理
在水性系统中利用好气微生物来测定材料的生物分解率。试验混合物包含一种无机培养基、有机碳浓度介于100mg/L~2000mg/L的试验材料(碳和能量的唯-来源),以及活性污泥或堆肥或活性土壤的悬浮液制成的培养液。此混合物在呼吸计内密封烧瓶中被搅拌培养一定时间,试验周期不能超2
GB/T19276.1—-2003/IS014851:1999过6个月。在烧瓶的上方用适当的吸收器吸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测量生化需氧量(BOD),例如,通过测量在呼吸计内烧瓶中维持一个恒定体积气体所需氧的体积或自动地或人工地测量体积或压强的变化(或两者兼测),可使用附录C中的呼吸计,同时也可使用如ISO10708里描述的两相密封瓶(见附录 D)。
生物分解的水平通过生化需氧量(BOD)和理论需氧量(ThOD)的比来求得,用百分率表示。在测定BOD过程中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硝化作用的影响。由生物分解曲线的平稳阶段的测定值,确定试验材料最大生物分解率。
此外,可选择性计算碳平衡量以对生物分解提供附加信息(见附录E)。与ISO9408不同的是,ISO9408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有机组分,而本标准特别地制订用于测定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
特殊要求影响到培养液、试验培养基的选择时可通过碳平衡量的计算来修正生物分解能力的评价。5试验环境
培养应在黑暗的或弱光的密闭空间中进行,该空间应没有抑制微生物繁殖的蒸汽,并保持恒温23℃土1℃,或根据使用的培养液和被评估的环境选择其他合适的温度。注:使用堆肥培养液时,适宜采用较高的温度。6试剂
使用分析纯级试剂。
6.1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不含毒性物质(特别是铜),溶解有机碳(DOC)含量≤2mg/L。6.2试验培养基
根据试验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试验培养基。例如:模拟自然环境时可使用标准的试验培养基;如果试验材料浓度较高时,可使用具有较高缓冲能力和培养基浓度的优化试验培养基6.2.1标准试验培养基
6. 2. 1. 1 溶液 A
溶解:
KH,PO,(无水)
K2HPO.(无水)
Na2 HPO4 * 2H20
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注:正确配制时,溶液的pH值应为7.4。6. 2. 1. 2溶液 B
溶解MgSO4·7Hz022.5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 2. 1.3溶液 C
溶解CaCl2·2H2O36.4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 2. 1. 4溶液 D
溶解FeCl3·6H200.25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 mI。为避免溶质析出,本溶液应在临用前配制,或在溶液中加人一滴浓HC1或一滴浓度为0.4g/L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水溶液。
6.2.1.5制备
在培养瓶中依次加人水(见6.1)500mL、溶液A10mL和溶液B、C、D各1mL,加水(见6.1)稀释GB/T 19276.1—2003/IS0 14851:1999至 1 000 ml。
6.2.2优化试验培养基
优化试验培养基经过高度缓冲并含较多无机营养物,在试验期间,即使试验材料总有机碳含量较高时,也应保持恒定的pH值。本培养基中含有磷(P)2 400 mg/I.和氮(N)50 mg/L,因此适合于含有有机碳浓度接近2000mg/L的试验材料。如果试验材料总有机碳含量更高或更低时,可增加或减少氮的含量,以维持碳氮比(C:N)为40:1。6.2. 2. 1 溶液 A
溶解:
KH,PO(无水)
Na2 HPO, · 2H.0
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2.2.2溶液B
溶解MgSO.·7HzO22.5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2.2.3溶液C
溶解CaC12·2H2036.4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L。6.2.2.4溶液 D
溶解FeCl·6H00.25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2.2.5溶液E(微量元素溶液,可选项)在10mLHC1溶液(25%,7.7mol/L)中按以下顺序溶解:ZnCle
MnCl2 · 4H.0
CoCl : 6H,0
CuCl * 2H,O
NiCl2 - 6H,O
Naz MoO - 2H,0
Na. W0, : 2H,0
Na2 Se0, - 5H20
100mg;
190mg;
240mg;
26 mg;
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
6.2.2.6溶液F(维生素溶液,可选项)在100ml.水(见6.1)中溶解:
维生素H(biotine)
烟酰胺(niacinamide)
对-氨基苯甲酸酯(p-aminobenzoate)泛酸(pantohthenic acid)
盐酸吡哆醛(pyridoxalhydrochloride)维生素Biz(cyanocobalamine)维生素 B(folie acid)
维生素Bz(riboflavin)
DL-硫辛酸(DI-thioctic acid)
二氯化硫胺(thiamine dichloride)4
1.0 mg。
GB/T 19276.1-2003/ISO 14851:1999或使用在100mL水(见6.1)中溶解酵母萃取物15mg的溶液。使用薄膜过滤器(见7.4)过滤溶液并灭菌。注:溶液E和F为可选顶,如果所用足够浓度的培养液例如活性污泥、土壤或堆肥等时,可以不选用。建议准备1 ml.的溶液冷藏备用。
6.2.2.7制备
在培养瓶中先后加人水(见6.1)800ml、溶液A100mI.和溶液B、C、D各1mL(可选项,溶液E和F各1mI)中,然后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测量其pH值。注:正确配制时,溶液的pH值应为7.0士0.2。6.3焦磷酸盐溶液
溶解无水NaaP.O,2.66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4二氧化碳吸收剂
最好为碱石灰颗粒或其他适宜的吸收剂。7仪器和设备
所有玻璃器皿必须清洗干净,尤其不能含有有机物或毒性物质。除需要实验室常用仪器外,还需要下列装置:7.1密闭呼吸计
装有搅拌器和其他必需配备的试验容器(玻璃烧瓶),并放置在恒温箱或者自动调温装置(如水浴)中,示例见附录 C。
注:能准确测定生化需氧量的任何呼吸计均可使用。若为自动连续测量及补氧装置,则可避免生物分解过程中缺氧或抑制微生物活性的情形发生。也可使用两相密闭瓶取代呼吸计(见附录ID)。7.2分析仪器
例如测量总有机碳(TO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仪器(符合ISO)8245)。7.3测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的分析仪器注:建议先作定性试验确认是否有硝化反应发生。如果在试验培养基中发现有硝酸盐/亚硝酸盐时,则需使用适当的方法如离子色谱法作定量试验。7.4过滤器设备
离心分离机或带有明显不吸收也不释放有机碳的过滤膜(0.45μm孔径)的过滤装置。7.5分析天平(常规实验室装置)7.6pH计(常规实验室装置)
8程序
8.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应已知质量且含有足量的碳,以使产生的生化需氧量(BOD)能被使用的呼吸计检测到。由化学分子式或由光素分析测定理论需氧量(ThOD)(见附录A)和总有机碳(TOC)(ISO)8245)。使用的试验材料浓度至少为100mg/L,相当于ThOD170mg/L.或TOC60mig/L。只有当呼吸计具有足够灵敏度时才可使用较低的浓度。试验材料的最大浓度受供给呼吸计氧气量和所用的试验培养基的限制。当使用优化试验培养基(6.2.2)时,试验材料浓度应使TOC不超过2000mg/L,即碳氮比(C:N)约为40:1。如需要测定更高浓度时,则增加试验培养基中的氮含量。注1:如要模拟自然环境中生物分解过程时,推荐使用标准培养基和浓度为100mg/l.的试验材料。注2:试验材料最好为粉末状,也可是膜、碎片、颗粒或成型制品。试验材料的形状会影响其生物分解能力。如果用不同种类的材料作比较,最好采用相同的形状。如果试验材料为粉未或颗粒时.应使用粒径分布窄的粒子,建议最大粒径为250um。同时、所使用试验仪器的尺寸大小也应以试验材料的形状而定。要保证不会由于试验条件(如选用的搅拌的型式)而出现明显的机械偏差。试验材料的加工过程(例如混合物加工成粉末)应不5
GB/T 19276.1—2003/ISO 14851: 1999会明显地影响材料的分解行为。可以选择性记录聚合物试验材料的氢(H)、氧(O)、氮(N)、磷(P)和硫(S)的含量及试验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如利用液相色谱法(参考ASTMD3536:1991或任何其他适用的标准方法)来测定。试验材料最好不含添加剂,如增塑剂。如果试验材料中确实含有此类添加剂时,在评估聚合材料本身的生物分解能力时,也需要有关添加剂的生物分解能力的资料。有关处理难溶于水的化合物的详情,请参考难溶于水的试验材料的处理,见ISO10634。8.2参比材料
使用苯胺和/或有明确定义的可生物分解聚合物(如微结晶纤维素粉末,无灰纤维素滤纸或聚β羟基丁酸酯)作为正控制参比材料,总有机碳(TOC)含量、形状和尺寸都尽量和试验材料相同。可选用与试验材料相同形状的不可生物分解的聚合物(如聚乙烯)作为负控制参比材料。8.3培养液的制备
培养液来自于主要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内的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从活性的有氧环境中获得,可用于较广范围地域多种材料的测试。另外,土壤和(或)堆肥的悬浮液也能用作培养液,对于某些试验材料来说,真菌的活性对于生物分解很重要。当需要测定废弃处理系统内的生物分解能力时,应从该系统(环境)中收集培养液。
可按8.3.1和8.3.2制备培养液,或由它们的混合物制备。如果在使用前培养液的内生呼吸量过高时,可在使用前通过通风方式稳定培养液。恒定试验温度(见5)。注:测定所使用培养液的菌落种数(colony-formingunit,cfu)可能很有帮助,试验用混合物最好含有10°cfu/mL。8.3.1来源于污水处理厂的培养液从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或主要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工厂收集活性污泥样品,搅拌均匀,于需氧的环境下妥善保存样品,且最好在收集的当天(至少在72h内)使用。在使用前测定悬浮物的浓度(见ISO11923),必要时可通过沉淀方式来浓缩污泥,以便使加人到试样中的污泥体积最小。加人合适体积污泥使最后混合物中悬浮固体浓度范围在30mg/L~1 000 mg/L。
注1:当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分解过程或当进行碳平衡量测定时(见附录E),建议培养液中悬浮物的浓度为30mg/L。当固体物质会影响碳平衡置的测定时,建议按以下步骤制备培养液:取500mL活性污泥于搅拌器,中速(或适宜的高速)搅拌2min,使其均匀。静置至上层的液体中不含大量的悬浮物(至少30min)。将足量的上层液体轻轻倒人测试容器中,以得到浓度(V/V)为1%~5%的培养液。避免带人污泥粒子。注2:培养液可以进行前处理。但是一般不使用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尤其在模拟自然环境中生物分解行为的标准试验时不应使用。依照试验目的,也可使用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但在试验报告中应清楚地阐明(例如:生物分解百分率一X%,使用了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并详细说明预曝置的方式。预曝置的培养液可通过在不同的条件下在实验室进行适宜的生物分解试验来获得(见ISO/TR15462),也可从环境条件相近的场所(例如被污染的场所或工业废弃物处理场)中收集得到。8.3.2来源于土壤或堆肥的培养液将10g未经灭菌的肥沃土壤或来自于处理有机废物的堆肥厂的堆肥,放人100mL试验培养基中或焦磷酸盐溶液(见6.3)(常用于土壤微生物)中。静置30min,用粗糙多孔的滤纸过滤悬浮液,将滤液倒人试验容器中,以得到菌种浓度(V/V)为1%~~5%的培养液,必要时可以增加培养液的量,但这可能在建立碳平衡量时产生问题。使用堆肥可增加试验容器中真菌的数量,提高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此时,应在试验报告中指明所用堆肥的状态(例如:熟肥,50℃热态堆肥)。如果需要较高浓度的培养液,可在试验培养基中加人较多量的土壤或堆肥,加水(见6.1)稀释至适当的培养浓度。
8.4试验步骤
准备下列数量的烧瓶(试验瓶):a)两个盛装试验材料的烧瓶(符号Fr);b)两个用于空白试验烧瓶(符号FB);6
GB/T19276.1—2003/IS014851:1999c)一个使用参比材料用于检测培养液活性的烧瓶(符号Fc);另外,如果需要的话:
d)一个用于检查试验材料中可能出现的非生物分解作用或非微生物变化作用如水解的烧瓶(符号F)。在F,中的试验溶液应先经过灭菌,例如高压灭菌(用高压消毒锅)或加人一种适宜的毒性无机化合物来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例如用浓度为10g/L.的HgCl2溶液,用量为5ml./L。如果必要时,在试验过程中加人等量的毒性物质;e)一个装有与试验材料相同状态的非生物可分解聚合物(如PE)用于负控制的烧瓶(符号F~);f)一个用于检查试验材料对微生物活性可能存在的抑制作用的烧瓶(符号F,),应注意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中的碳与培养基中氮的比率(C:N)至少为40:1,必要时可增加氮的量。按表1中所列内容,往试验瓶中加人适量的培养液(见8.3)。测量瓶内的pH值,将其调至pH=7。将二氧化碳吸收剂加入到呼吸计(见附录C)的呼吸器中。按表1所示,往相应的实验瓶中分别加入试验材料(见8.1)、参比材料和负控制材料(见8.2)。如果要测定碳平衡量(见附录E),可在培养期开始和结束时分别从每个烧瓶或从单独设置的烧瓶中取出足量已知体积的培养液用于测定溶解有机碳(DOC)和生物质。当调整最终体积或计算试验结果时要考虑到移出的体积。
把烧瓶放在恒定温度的环境中,且使所有的容器达到试验温度,连接密封试验瓶,把它们放人呼吸计中,开动搅拌器。记录仪表上必要的读数(如手动情况下),并检查耗氧记录仪是否运行正常(自动呼吸计)。也可使用附录D所述的两相密闭瓶。表1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最后分配表试验瓶
Ff试验瓶
Fr 试验瓶
FB空白瓶
FB空白瓶
Fc.培养液检测瓶
Fs非生物分解检测瓶(可选项)Fr抑制控制瓶(可选项)
F负控制瓶(可选项)
试验材料
参比材料
当生化需氧量(BOD)达到稳定阶段后并预计没有更进一步的生物分解时,结束试验。培养液
最大试验周期为6个月。在进行长期试验时应特别注意试验系统,如试验容器与连接处的密封性等。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在试验结束时,立即测定烧瓶F中(见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或者取适当样品保存待测。用这些值去修正由于硝化作用所产生的生物分解程度的偏差(见附录B)。注:烯丙基硫腺(甲醛)(allythiourea)只有在短时间的培养液培养过程中,可抑制硝化作用,因为它是生物分解的。因此不推荐添加烯丙基硫脲来预防硝化作用。经验表明,当不使用抑制剂时,如培养液浓度(V/V)较低[约1%情况下,即使在长期培养期间,也不会发生硝化作用。9计算与结果的表达
9.1计算
使用适当的呼吸计,依照仪器指示的使用方法读取每个烧瓶氧气的消耗量。按式(1)计算单位试验材料的生化需氧量(BOD.)7
GB/T 19276.1—2003/ISO 14851:1999式中:
BOD,=4
BOD.—单位试验材料的BOD值,以每克试验材料的毫克数表示,单位为毫克/克(mg/g);BOD,一在时间t时包含试验材料的烧瓶F的BOD值,单位为毫克/升(mg/I.);BODBt——在时间t时空白Fε的BOD值,单位为毫克/升(mg/L);Prc烧瓶Fr的反应混合物中试验材料的浓度,单位为毫克/升(mg/L)。按式(2)计算生物分解百分率Dt,BOD、
D,= ThOD
以相同方式计算参比材料烧瓶F的BOD值和生物分解百分率,再计算非生物分解校正值烧瓶Fs、抑制控制烧瓶F,和负控制烧瓶F~的BOD值和生物分解百分率。注:ThOD的求法见附录A,如果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测得的浓度较大时,应考虑因为硝化作用引起的氧气消耗量(见附录B)。如要计算碳平衡量,则使用附录E给出的资料。9.2结果的表达与解释
将每个烧瓶各个测定周期的BOD值和生物分解百分率编辑成表。对每个容器,以时间为横坐标对BOD与生物分解百分率作图。如果各个测量值的偏差不超过20%,则采用平均值,否则,作出每个堆肥容器的生物分解曲线。
生物分解率的最大值由生物分解曲线平稳阶段的平均值或最高值求得(例如:当曲线开始下降时或在平稳阶段缓慢增加时,来表征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程度)。如果已测定碳平衡量,这一测定结果则表示了总的生物分解程度。
试验材料的吸湿性和形状可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试验尽可能选用化学结构类似的材料来进行比较。
当试验结果显示较低生物分解率时,试验材料的毒性资料可能有助于结果的解释。10结果的有效性
只有试验符合下列事项,才可认为有效:(1)试验结束时,参比材料的生物分解百分率60%;(2)在试验结束时每只堆肥容器的生物分解百分率之间的相对偏差不超过20%;(3)在试验结束时空白烧瓶F的BOD不超过依据经验值的上限(这个值依赖于接种物的数量例如,干固体30mg/L,实验室间试验(interlablatorytest)结果显示BOD约在60mg/1.);如果抑制检测瓶F(如选用时)的生物分解百分率<25%,并没有观察到试验材料有明显的生物分解状况,可以认为试验材料具有抑制性;如果非生物分解检查瓶Fs(如选用时)的BOD值较大时(大约10%),可能已发生非生物分解过程;
负控制瓶F~(如选用时),应测试不到明显的BOD值;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使用另一预先调节或已曝置的培养液来重复本试验。11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依据标准;
b)能说明此项试验和参比材料的所有资料,包括它们的有机碳(TOC)含量、理论需氧量(ThOD)、化学组成、化学式(如果已知)、形状、状态、数量及浓度;8
GB/T19276.1--2003/1SO14851:1999主要试验参数,包括试验体积、所用培养基、培养温度及最终的pH值;所用培养液的来源及用量,包括预曝置的细节及所用堆肥的状态;d)
所使用的分析技术,包括呼吸计、T(OC、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测定;e)
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获得的所有试验结果(列表和图示),包括测得的B(O)D值、生物分解百分f)
率及这些参数相对于时间参数的各自曲线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迟滞阶段、生物分解阶段所用时间、达到最大生物分解百分率所用时间以及整个试验所用g
时间。
如有可选项的试验时,应增列下列内容:h)非生物分解检查瓶Fs、抑制控制瓶F及负控制瓶F的测试结果;碳平衡量的测定结果,例如包括:i)
1)以BOD为基准的生物分解率,估算试验材料中碳氧化成二氧化碳的量;2)在培养阶段由于水溶性物质而使培养液增加的DOC的量:试验过程中生物质内有机碳的增加量;3)
1)试验结束时,残余聚合物中的碳含量;测得的总碳量,用相对于试验材料的含碳量的百分率来表示。5
经过培养的试验混合物中的菌落种数(cfu/mL);j
k)任何其他相关数据(如:样品的初始相对分子质量,残余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GB/T 19276.1--2003/ISO 14851 : 1999A.1ThOD的计算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理论需氧量(ThOD)
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化合物CH,Cl.N.S,P,NanaO。,如果已知它的化学组成或者可以经过元素分析测得时,可用下式计算ThOD:ThOD
16(2c+0.5(h
—cl —3n)+3s+2. 5p+0. 5na —o)M.
此计算假设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氢转化成水,磷转化成五氧化二磷,硫转化成正六价氧化状态,卤素以卤化氢形式脱除。氮磷硫的氧化物必须经过分析确认,此计算还假设氮成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于硝化作用的影响见附录B。
A.2示例:聚(β羟基丁酸酯)(PHB)综合化学式:CH.O2,C=4,H-6,0=2;相对分子质量M,=86ThOD = 16(2 × 4 + 0. 5 × 6 - 2)86
ThOD=1.674 4 mg/mg PHB=1 674. 4 mg/g PHBA.3示例:聚乙烯/淀粉/丙三醇的混合物组分
聚乙烯
丙三醇
化学式
(C2 H4),
(CgHioO,),
ThOD/(mg/g)
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mg/瓶
ThOD/(mg/瓶)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翁云宣、王世和、张先炳、陈学军、孔力、刘嘉藩、杨惠娣、陈家琪、叶新建,毛国玉、徐凤霞、刘彩霞。
GB/T19276.1--2003/ISO14851:1999引言
随着塑料使用量的增加,回收和处理已变成一个热点,但塑料要完全回收是困难的。另外,·些难回收的塑料如渔具、农业用覆盖物和水溶性的聚合物等,常常从封闭的垃圾处理循环系统中泄漏到环境中去。采用可生物分解材料是解决这类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被送至堆肥设备的产品或包装材料应尽可能地生物分解。所以测定这些材料可能的生物分解能力和获得在自然环境中它们生物分解能力的指标就很重要。为了规范测定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特制定本标准警告:废水、活性污泥、土壤及堆肥中可能含有潜在致病菌因此·处理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处理毒性试验化合物或性质未知的化合物时须特别小心。1范围
GB/T19276.1--2003/IS014851:1999水性培养液中材料最终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采用测定密闭呼吸计中需氧量的方法本标准规定了在试验条件下将试验材料曝置于由活性污泥、堆肥或士壤配制成的水性培养液中,并通过测量密闭呼吸计内消耗的氧气量来测定材料包括含添加剂的塑料的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方法。如果采用未经适当处理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物时,本试验仅模拟在自然含水环境中的生物分解过程;如果使用混合的或预曝置的接种物时,本方法可用来测定试验材料潜在的生物分解性能。本标准采用的试验条件并不一定为产生最大生物分解性能的最佳条件,但本标准设计上是用来测定材料的潜在生物分解能力或表示自然环境中材料的生物分解性能。通过计算碳平衡量可提高对生物分解性能评估的准确度(可选项,见附录E)。本方法适用于以下材料:
一天然和(或)合成聚合物、共聚物或它们的混合物;一含有如增塑剂、颜料或其他化合物等添加剂的塑料材料;水溶性聚合物;
在试验条件下,不会对接种物内微生物产生抑制作用的材料,抑制作用可应用抑制控制或其他适当方法来测得。如果试验材料对接种物有抑制作用时,可在较低的试验浓度下使用其他接种物或已预曝置的接种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开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ISO8245:1999水质总有机碳(T()C)及溶解有机碳(D()C)的测定指南ISO9439:1999水质水性培养液中有机化合物最大需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二氧化碳释放试验
IS10634:1995水质用于连续测定难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生物分解能力培养液的配制与处理的指导原则
IS0/TR15462:1997水质生物分解能力的选择性试验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最终需氧生物分解ultimate aerobic biodegradation在有氧条件下,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CO)、水(H.))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和新的生物质。
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
废水好气处理时,在溶解氧的存在下,由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繁殖而产生的生物质。一
GB/T19276.1—2003/ISO14851:19993.3
活性污泥中的悬浮固体浓度concent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s in an activated sludge已知体积的活性污泥经过滤或离心后,于105℃下干燥至恒重所得到的固体量。3.4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demand,BOD在特定条件下,试验材料在水中由于需氧生物氧化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以每毫克或克试验材料吸收氧气的毫克数表示(mg吸收氧气/mg或g试验材料)。3.5
理论需氧量theoretical oxygen demand,ThOD将试验材料完全氧化所需氧气的理论最大值,可由分子式计算得到,以每毫克或克试验组分吸收氧气的毫克数表示(mg吸收氧气/mg或g试验组分)。3.6
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悬浮或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所含有的总碳量。3.7
溶解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carbon,Doc溶解在水中、无法以特别相分离方法(如40000m·s-2离心分离15min或孔径0.2um~~0.45μm过滤膜过滤)而分离的有机碳。
迟滞阶段lagphase
从试验开始一直到微生物适应或选定了分解物,并且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程度已经增加至最大生物分解率10%时所需要的天数。
最大生物分解率maximumlevel of biodegradation试验中,试验材料不再发生生物分解时的生物分解程度,以百分率表示。3.10
生物分解阶段biodegradationphase从迟滞阶段结束至达到最大生物分解率的90%时所需的天数。3.11
平稳阶段plateauphase
从生物分解阶段结束至试验结束时所需的天数。3.12
预曝置pre-exposure
在试验材料的存在下对培养液进行的预培养,目的是通过适应和(或)选择微生物来增强培养液对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
前处理pre-conditioning
在没有试验材料存在的情况下,对培养液预培养,目的是使微生物适应试验条件以提高试验效果。4原理
在水性系统中利用好气微生物来测定材料的生物分解率。试验混合物包含一种无机培养基、有机碳浓度介于100mg/L~2000mg/L的试验材料(碳和能量的唯-来源),以及活性污泥或堆肥或活性土壤的悬浮液制成的培养液。此混合物在呼吸计内密封烧瓶中被搅拌培养一定时间,试验周期不能超2
GB/T19276.1—-2003/IS014851:1999过6个月。在烧瓶的上方用适当的吸收器吸收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测量生化需氧量(BOD),例如,通过测量在呼吸计内烧瓶中维持一个恒定体积气体所需氧的体积或自动地或人工地测量体积或压强的变化(或两者兼测),可使用附录C中的呼吸计,同时也可使用如ISO10708里描述的两相密封瓶(见附录 D)。
生物分解的水平通过生化需氧量(BOD)和理论需氧量(ThOD)的比来求得,用百分率表示。在测定BOD过程中必须考虑可能发生的硝化作用的影响。由生物分解曲线的平稳阶段的测定值,确定试验材料最大生物分解率。
此外,可选择性计算碳平衡量以对生物分解提供附加信息(见附录E)。与ISO9408不同的是,ISO9408是使用各种不同的有机组分,而本标准特别地制订用于测定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
特殊要求影响到培养液、试验培养基的选择时可通过碳平衡量的计算来修正生物分解能力的评价。5试验环境
培养应在黑暗的或弱光的密闭空间中进行,该空间应没有抑制微生物繁殖的蒸汽,并保持恒温23℃土1℃,或根据使用的培养液和被评估的环境选择其他合适的温度。注:使用堆肥培养液时,适宜采用较高的温度。6试剂
使用分析纯级试剂。
6.1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不含毒性物质(特别是铜),溶解有机碳(DOC)含量≤2mg/L。6.2试验培养基
根据试验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试验培养基。例如:模拟自然环境时可使用标准的试验培养基;如果试验材料浓度较高时,可使用具有较高缓冲能力和培养基浓度的优化试验培养基6.2.1标准试验培养基
6. 2. 1. 1 溶液 A
溶解:
KH,PO,(无水)
K2HPO.(无水)
Na2 HPO4 * 2H20
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注:正确配制时,溶液的pH值应为7.4。6. 2. 1. 2溶液 B
溶解MgSO4·7Hz022.5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 2. 1.3溶液 C
溶解CaCl2·2H2O36.4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 2. 1. 4溶液 D
溶解FeCl3·6H200.25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 mI。为避免溶质析出,本溶液应在临用前配制,或在溶液中加人一滴浓HC1或一滴浓度为0.4g/L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水溶液。
6.2.1.5制备
在培养瓶中依次加人水(见6.1)500mL、溶液A10mL和溶液B、C、D各1mL,加水(见6.1)稀释GB/T 19276.1—2003/IS0 14851:1999至 1 000 ml。
6.2.2优化试验培养基
优化试验培养基经过高度缓冲并含较多无机营养物,在试验期间,即使试验材料总有机碳含量较高时,也应保持恒定的pH值。本培养基中含有磷(P)2 400 mg/I.和氮(N)50 mg/L,因此适合于含有有机碳浓度接近2000mg/L的试验材料。如果试验材料总有机碳含量更高或更低时,可增加或减少氮的含量,以维持碳氮比(C:N)为40:1。6.2. 2. 1 溶液 A
溶解:
KH,PO(无水)
Na2 HPO, · 2H.0
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2.2.2溶液B
溶解MgSO.·7HzO22.5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2.2.3溶液C
溶解CaC12·2H2036.4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L。6.2.2.4溶液 D
溶解FeCl·6H00.25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2.2.5溶液E(微量元素溶液,可选项)在10mLHC1溶液(25%,7.7mol/L)中按以下顺序溶解:ZnCle
MnCl2 · 4H.0
CoCl : 6H,0
CuCl * 2H,O
NiCl2 - 6H,O
Naz MoO - 2H,0
Na. W0, : 2H,0
Na2 Se0, - 5H20
100mg;
190mg;
240mg;
26 mg;
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
6.2.2.6溶液F(维生素溶液,可选项)在100ml.水(见6.1)中溶解:
维生素H(biotine)
烟酰胺(niacinamide)
对-氨基苯甲酸酯(p-aminobenzoate)泛酸(pantohthenic acid)
盐酸吡哆醛(pyridoxalhydrochloride)维生素Biz(cyanocobalamine)维生素 B(folie acid)
维生素Bz(riboflavin)
DL-硫辛酸(DI-thioctic acid)
二氯化硫胺(thiamine dichloride)4
1.0 mg。
GB/T 19276.1-2003/ISO 14851:1999或使用在100mL水(见6.1)中溶解酵母萃取物15mg的溶液。使用薄膜过滤器(见7.4)过滤溶液并灭菌。注:溶液E和F为可选顶,如果所用足够浓度的培养液例如活性污泥、土壤或堆肥等时,可以不选用。建议准备1 ml.的溶液冷藏备用。
6.2.2.7制备
在培养瓶中先后加人水(见6.1)800ml、溶液A100mI.和溶液B、C、D各1mL(可选项,溶液E和F各1mI)中,然后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测量其pH值。注:正确配制时,溶液的pH值应为7.0士0.2。6.3焦磷酸盐溶液
溶解无水NaaP.O,2.66g于水(见6.1)中,加水(见6.1)稀释至1000ml。6.4二氧化碳吸收剂
最好为碱石灰颗粒或其他适宜的吸收剂。7仪器和设备
所有玻璃器皿必须清洗干净,尤其不能含有有机物或毒性物质。除需要实验室常用仪器外,还需要下列装置:7.1密闭呼吸计
装有搅拌器和其他必需配备的试验容器(玻璃烧瓶),并放置在恒温箱或者自动调温装置(如水浴)中,示例见附录 C。
注:能准确测定生化需氧量的任何呼吸计均可使用。若为自动连续测量及补氧装置,则可避免生物分解过程中缺氧或抑制微生物活性的情形发生。也可使用两相密闭瓶取代呼吸计(见附录ID)。7.2分析仪器
例如测量总有机碳(TO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仪器(符合ISO)8245)。7.3测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的分析仪器注:建议先作定性试验确认是否有硝化反应发生。如果在试验培养基中发现有硝酸盐/亚硝酸盐时,则需使用适当的方法如离子色谱法作定量试验。7.4过滤器设备
离心分离机或带有明显不吸收也不释放有机碳的过滤膜(0.45μm孔径)的过滤装置。7.5分析天平(常规实验室装置)7.6pH计(常规实验室装置)
8程序
8.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应已知质量且含有足量的碳,以使产生的生化需氧量(BOD)能被使用的呼吸计检测到。由化学分子式或由光素分析测定理论需氧量(ThOD)(见附录A)和总有机碳(TOC)(ISO)8245)。使用的试验材料浓度至少为100mg/L,相当于ThOD170mg/L.或TOC60mig/L。只有当呼吸计具有足够灵敏度时才可使用较低的浓度。试验材料的最大浓度受供给呼吸计氧气量和所用的试验培养基的限制。当使用优化试验培养基(6.2.2)时,试验材料浓度应使TOC不超过2000mg/L,即碳氮比(C:N)约为40:1。如需要测定更高浓度时,则增加试验培养基中的氮含量。注1:如要模拟自然环境中生物分解过程时,推荐使用标准培养基和浓度为100mg/l.的试验材料。注2:试验材料最好为粉末状,也可是膜、碎片、颗粒或成型制品。试验材料的形状会影响其生物分解能力。如果用不同种类的材料作比较,最好采用相同的形状。如果试验材料为粉未或颗粒时.应使用粒径分布窄的粒子,建议最大粒径为250um。同时、所使用试验仪器的尺寸大小也应以试验材料的形状而定。要保证不会由于试验条件(如选用的搅拌的型式)而出现明显的机械偏差。试验材料的加工过程(例如混合物加工成粉末)应不5
GB/T 19276.1—2003/ISO 14851: 1999会明显地影响材料的分解行为。可以选择性记录聚合物试验材料的氢(H)、氧(O)、氮(N)、磷(P)和硫(S)的含量及试验材料的相对分子质量,如利用液相色谱法(参考ASTMD3536:1991或任何其他适用的标准方法)来测定。试验材料最好不含添加剂,如增塑剂。如果试验材料中确实含有此类添加剂时,在评估聚合材料本身的生物分解能力时,也需要有关添加剂的生物分解能力的资料。有关处理难溶于水的化合物的详情,请参考难溶于水的试验材料的处理,见ISO10634。8.2参比材料
使用苯胺和/或有明确定义的可生物分解聚合物(如微结晶纤维素粉末,无灰纤维素滤纸或聚β羟基丁酸酯)作为正控制参比材料,总有机碳(TOC)含量、形状和尺寸都尽量和试验材料相同。可选用与试验材料相同形状的不可生物分解的聚合物(如聚乙烯)作为负控制参比材料。8.3培养液的制备
培养液来自于主要处理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厂内的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从活性的有氧环境中获得,可用于较广范围地域多种材料的测试。另外,土壤和(或)堆肥的悬浮液也能用作培养液,对于某些试验材料来说,真菌的活性对于生物分解很重要。当需要测定废弃处理系统内的生物分解能力时,应从该系统(环境)中收集培养液。
可按8.3.1和8.3.2制备培养液,或由它们的混合物制备。如果在使用前培养液的内生呼吸量过高时,可在使用前通过通风方式稳定培养液。恒定试验温度(见5)。注:测定所使用培养液的菌落种数(colony-formingunit,cfu)可能很有帮助,试验用混合物最好含有10°cfu/mL。8.3.1来源于污水处理厂的培养液从正常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或主要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工厂收集活性污泥样品,搅拌均匀,于需氧的环境下妥善保存样品,且最好在收集的当天(至少在72h内)使用。在使用前测定悬浮物的浓度(见ISO11923),必要时可通过沉淀方式来浓缩污泥,以便使加人到试样中的污泥体积最小。加人合适体积污泥使最后混合物中悬浮固体浓度范围在30mg/L~1 000 mg/L。
注1:当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分解过程或当进行碳平衡量测定时(见附录E),建议培养液中悬浮物的浓度为30mg/L。当固体物质会影响碳平衡置的测定时,建议按以下步骤制备培养液:取500mL活性污泥于搅拌器,中速(或适宜的高速)搅拌2min,使其均匀。静置至上层的液体中不含大量的悬浮物(至少30min)。将足量的上层液体轻轻倒人测试容器中,以得到浓度(V/V)为1%~5%的培养液。避免带人污泥粒子。注2:培养液可以进行前处理。但是一般不使用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尤其在模拟自然环境中生物分解行为的标准试验时不应使用。依照试验目的,也可使用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但在试验报告中应清楚地阐明(例如:生物分解百分率一X%,使用了经过预曝置的培养液)并详细说明预曝置的方式。预曝置的培养液可通过在不同的条件下在实验室进行适宜的生物分解试验来获得(见ISO/TR15462),也可从环境条件相近的场所(例如被污染的场所或工业废弃物处理场)中收集得到。8.3.2来源于土壤或堆肥的培养液将10g未经灭菌的肥沃土壤或来自于处理有机废物的堆肥厂的堆肥,放人100mL试验培养基中或焦磷酸盐溶液(见6.3)(常用于土壤微生物)中。静置30min,用粗糙多孔的滤纸过滤悬浮液,将滤液倒人试验容器中,以得到菌种浓度(V/V)为1%~~5%的培养液,必要时可以增加培养液的量,但这可能在建立碳平衡量时产生问题。使用堆肥可增加试验容器中真菌的数量,提高材料的生物分解能力。此时,应在试验报告中指明所用堆肥的状态(例如:熟肥,50℃热态堆肥)。如果需要较高浓度的培养液,可在试验培养基中加人较多量的土壤或堆肥,加水(见6.1)稀释至适当的培养浓度。
8.4试验步骤
准备下列数量的烧瓶(试验瓶):a)两个盛装试验材料的烧瓶(符号Fr);b)两个用于空白试验烧瓶(符号FB);6
GB/T19276.1—2003/IS014851:1999c)一个使用参比材料用于检测培养液活性的烧瓶(符号Fc);另外,如果需要的话:
d)一个用于检查试验材料中可能出现的非生物分解作用或非微生物变化作用如水解的烧瓶(符号F)。在F,中的试验溶液应先经过灭菌,例如高压灭菌(用高压消毒锅)或加人一种适宜的毒性无机化合物来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例如用浓度为10g/L.的HgCl2溶液,用量为5ml./L。如果必要时,在试验过程中加人等量的毒性物质;e)一个装有与试验材料相同状态的非生物可分解聚合物(如PE)用于负控制的烧瓶(符号F~);f)一个用于检查试验材料对微生物活性可能存在的抑制作用的烧瓶(符号F,),应注意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中的碳与培养基中氮的比率(C:N)至少为40:1,必要时可增加氮的量。按表1中所列内容,往试验瓶中加人适量的培养液(见8.3)。测量瓶内的pH值,将其调至pH=7。将二氧化碳吸收剂加入到呼吸计(见附录C)的呼吸器中。按表1所示,往相应的实验瓶中分别加入试验材料(见8.1)、参比材料和负控制材料(见8.2)。如果要测定碳平衡量(见附录E),可在培养期开始和结束时分别从每个烧瓶或从单独设置的烧瓶中取出足量已知体积的培养液用于测定溶解有机碳(DOC)和生物质。当调整最终体积或计算试验结果时要考虑到移出的体积。
把烧瓶放在恒定温度的环境中,且使所有的容器达到试验温度,连接密封试验瓶,把它们放人呼吸计中,开动搅拌器。记录仪表上必要的读数(如手动情况下),并检查耗氧记录仪是否运行正常(自动呼吸计)。也可使用附录D所述的两相密闭瓶。表1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的最后分配表试验瓶
Ff试验瓶
Fr 试验瓶
FB空白瓶
FB空白瓶
Fc.培养液检测瓶
Fs非生物分解检测瓶(可选项)Fr抑制控制瓶(可选项)
F负控制瓶(可选项)
试验材料
参比材料
当生化需氧量(BOD)达到稳定阶段后并预计没有更进一步的生物分解时,结束试验。培养液
最大试验周期为6个月。在进行长期试验时应特别注意试验系统,如试验容器与连接处的密封性等。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在试验结束时,立即测定烧瓶F中(见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或者取适当样品保存待测。用这些值去修正由于硝化作用所产生的生物分解程度的偏差(见附录B)。注:烯丙基硫腺(甲醛)(allythiourea)只有在短时间的培养液培养过程中,可抑制硝化作用,因为它是生物分解的。因此不推荐添加烯丙基硫脲来预防硝化作用。经验表明,当不使用抑制剂时,如培养液浓度(V/V)较低[约1%情况下,即使在长期培养期间,也不会发生硝化作用。9计算与结果的表达
9.1计算
使用适当的呼吸计,依照仪器指示的使用方法读取每个烧瓶氧气的消耗量。按式(1)计算单位试验材料的生化需氧量(BOD.)7
GB/T 19276.1—2003/ISO 14851:1999式中:
BOD,=4
BOD.—单位试验材料的BOD值,以每克试验材料的毫克数表示,单位为毫克/克(mg/g);BOD,一在时间t时包含试验材料的烧瓶F的BOD值,单位为毫克/升(mg/I.);BODBt——在时间t时空白Fε的BOD值,单位为毫克/升(mg/L);Prc烧瓶Fr的反应混合物中试验材料的浓度,单位为毫克/升(mg/L)。按式(2)计算生物分解百分率Dt,BOD、
D,= ThOD
以相同方式计算参比材料烧瓶F的BOD值和生物分解百分率,再计算非生物分解校正值烧瓶Fs、抑制控制烧瓶F,和负控制烧瓶F~的BOD值和生物分解百分率。注:ThOD的求法见附录A,如果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测得的浓度较大时,应考虑因为硝化作用引起的氧气消耗量(见附录B)。如要计算碳平衡量,则使用附录E给出的资料。9.2结果的表达与解释
将每个烧瓶各个测定周期的BOD值和生物分解百分率编辑成表。对每个容器,以时间为横坐标对BOD与生物分解百分率作图。如果各个测量值的偏差不超过20%,则采用平均值,否则,作出每个堆肥容器的生物分解曲线。
生物分解率的最大值由生物分解曲线平稳阶段的平均值或最高值求得(例如:当曲线开始下降时或在平稳阶段缓慢增加时,来表征试验材料的生物分解程度)。如果已测定碳平衡量,这一测定结果则表示了总的生物分解程度。
试验材料的吸湿性和形状可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试验尽可能选用化学结构类似的材料来进行比较。
当试验结果显示较低生物分解率时,试验材料的毒性资料可能有助于结果的解释。10结果的有效性
只有试验符合下列事项,才可认为有效:(1)试验结束时,参比材料的生物分解百分率60%;(2)在试验结束时每只堆肥容器的生物分解百分率之间的相对偏差不超过20%;(3)在试验结束时空白烧瓶F的BOD不超过依据经验值的上限(这个值依赖于接种物的数量例如,干固体30mg/L,实验室间试验(interlablatorytest)结果显示BOD约在60mg/1.);如果抑制检测瓶F(如选用时)的生物分解百分率<25%,并没有观察到试验材料有明显的生物分解状况,可以认为试验材料具有抑制性;如果非生物分解检查瓶Fs(如选用时)的BOD值较大时(大约10%),可能已发生非生物分解过程;
负控制瓶F~(如选用时),应测试不到明显的BOD值;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则使用另一预先调节或已曝置的培养液来重复本试验。11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a)依据标准;
b)能说明此项试验和参比材料的所有资料,包括它们的有机碳(TOC)含量、理论需氧量(ThOD)、化学组成、化学式(如果已知)、形状、状态、数量及浓度;8
GB/T19276.1--2003/1SO14851:1999主要试验参数,包括试验体积、所用培养基、培养温度及最终的pH值;所用培养液的来源及用量,包括预曝置的细节及所用堆肥的状态;d)
所使用的分析技术,包括呼吸计、T(OC、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测定;e)
试验材料和参比材料获得的所有试验结果(列表和图示),包括测得的B(O)D值、生物分解百分f)
率及这些参数相对于时间参数的各自曲线和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迟滞阶段、生物分解阶段所用时间、达到最大生物分解百分率所用时间以及整个试验所用g
时间。
如有可选项的试验时,应增列下列内容:h)非生物分解检查瓶Fs、抑制控制瓶F及负控制瓶F的测试结果;碳平衡量的测定结果,例如包括:i)
1)以BOD为基准的生物分解率,估算试验材料中碳氧化成二氧化碳的量;2)在培养阶段由于水溶性物质而使培养液增加的DOC的量:试验过程中生物质内有机碳的增加量;3)
1)试验结束时,残余聚合物中的碳含量;测得的总碳量,用相对于试验材料的含碳量的百分率来表示。5
经过培养的试验混合物中的菌落种数(cfu/mL);j
k)任何其他相关数据(如:样品的初始相对分子质量,残余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GB/T 19276.1--2003/ISO 14851 : 1999A.1ThOD的计算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理论需氧量(ThOD)
相对分子质量为M,的化合物CH,Cl.N.S,P,NanaO。,如果已知它的化学组成或者可以经过元素分析测得时,可用下式计算ThOD:ThOD
16(2c+0.5(h
—cl —3n)+3s+2. 5p+0. 5na —o)M.
此计算假设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氢转化成水,磷转化成五氧化二磷,硫转化成正六价氧化状态,卤素以卤化氢形式脱除。氮磷硫的氧化物必须经过分析确认,此计算还假设氮成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于硝化作用的影响见附录B。
A.2示例:聚(β羟基丁酸酯)(PHB)综合化学式:CH.O2,C=4,H-6,0=2;相对分子质量M,=86ThOD = 16(2 × 4 + 0. 5 × 6 - 2)86
ThOD=1.674 4 mg/mg PHB=1 674. 4 mg/g PHBA.3示例:聚乙烯/淀粉/丙三醇的混合物组分
聚乙烯
丙三醇
化学式
(C2 H4),
(CgHioO,),
ThOD/(mg/g)
组分含量
质量分数/%
mg/瓶
ThOD/(mg/瓶)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 GB/T7251.1-202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
- GB18436-2001 轮机日志和车钟记录簿
- GB12031-1989 洗涤剂中总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
- GB4706.19-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液体加热器的特殊要求
- 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 GB/T228.1-2021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 GB2682-1981 电工成套装置中的指示灯和按钮的颜色
- GB13077-2004 铝合金无缝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 GB/T3903.23-2008 鞋类 鞋跟和跟面试验方法 跟面结合力
- GB/T14625.4-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4部分:试验条件与试样准备
- GB12802.2-2004 电气绝缘用薄膜 第2部分:电气绝缘用聚酯薄膜
- GB9123.3-1988 PN1.0MPa(10bar)平面钢制管法兰盖
- GB/T22764.1-2008 低压机柜 第1部分:总规范
- GB/T3903.25-2008 鞋类 整鞋试验方法 鞋跟结合强度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