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TB铁路运输标准】 铁路路基病害分类及评定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27 19:03:17
  • TB/T2818-199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TB/T 2818-1997

  • 标准名称:

    铁路路基病害分类及评定

  • 标准类别: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zip .pdf
  • 下载大小:

    15.16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TB/T 2818-1997.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ailway roadbed diseases.
1范围
TB/T 2818规定了铁路路基病害的划分原则、病害类型、各种病害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病害分级与评定。
TB/T 2818适用于铁路路基病害的评定、分类及整治。
2术语
2.1 基床一路基上部受列车动荷载和水文.气候环境变化有效影响的一层。具体又分基床表层和底层。
2.2软化一土因含水量增大饱和或伴随体积膨胀,强度降低的现象。
2.3触变一粘性土受动力作用,抗剪强度瞬时降低或丧失的现象。
2.4 液化一饱和粉细砂土在动力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抗剪强度丧失,呈液态状的现象。
2.5冲蚀一路基受降雨、江、河水冲或渗流而造成的局部流失或破坏。
2.6冲沟一降水冲蚀边坡形成的沟槽。
2.7溜坍一路基边坡因水或风化及环境影响造成的浅层失稳.表层坍塌破坏。
2.8差异冻胀量一路基上相邻冻峰与冻谷的冻胀量差值。
3路基病害分类的原则
3.1 根据病害的突出现象与基本成因分类。
3.2在各病害 类型中根据成因或部位的差别,进一步细分。
3.了根据病害防治工作的 需要,同时照顾现场的习惯.
3.4本标准定 出的路基病害均与路基状态有关,包括路基本身状态不良造成路基不稳定、安全受到威胁。与路基状态无关者则不作为路基病害。
4路基病害类型
路基病害共分为14大类:
4.1翻浆冒泥
a)土质基床翻浆;
b)风化石质基床翻浆;
c)裂隙泉眼翻浆
4.2 下沉
a)基床下沉;
b)堤体下沉;
c)基底下沉。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2818-1997
铁路路基病害分类及评定
1997--07-10发布
1998—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
路基是铁路线路中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其状态关系到整个线路的质量。路基发生病害将破坏轨道的稳定,加大维修工作量,缩短上部结构寿命,影响行车安全。为了使铁路工务系统全面掌握路基技术设备状态,合理规划和有效地整治路基病害。根据<铁路路基病害分类科研成果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铁道部工务局提出。
本标准由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铁建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续萱杨灿文何连生邵不彦。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铁路路基病害分类及评定
TB/T2818-1997
本标准规定了铁路路基病害的划分原则、病害类型、各种病害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病害分级与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铁路路基病害的评定、分类及整治。2术语
2.1基床一一路基上部受列车动荷载和水文、气候环境变化有效影响的一层。具体又分基床表层和底层。
2.2软化-土因含水量增大饱和或伴随体积膨胀,强度降低的现象。2.3触变--粘性土受动力作用,抗剪强度瞬时降低或丧失的现象。2.4液化一—饱和粉细砂土在动力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抗剪强度丧失,呈液态状的现象。
冲蚀一一路基受降雨、江、河水冲或渗流而造成的局部流失或破坏。2.5
冲沟一—降水冲蚀边坡形成的沟槽。2.6
溜一一路基边坡因水或风化及环境影响造成的浅层失稳,表层塌破坏。2.75
差异冻胀量一—路基上相邻冻峰与冻谷的冻胀量差值。2.8
3路基病害分类的原则
根据病害的突出现象与基本成因分类。3.1
3.2在各病害类型中根据成因或部位的差别,进一步细分。3.3根据病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同时照顾现场的习惯,3.4本标准定出的路基病害均与路基状态有关,包括路基本身状态不良造成路基不稳定、安全受到威胁。与路基状态无关者则不作为路基病害。4路基病害类型
路基病害共分为14大类:
4.1翻浆冒泥
a)土质基床翻浆;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1997-07--10批准1998-01-—01实施
b)风化石质基床翻浆;
c)裂隙泉眼翻浆。
4.2下沉
a)基床下沉;
b)堤体下沉;
c)基底下沉。
.3外挤
a)路肩隆起;
b)路肩外挤;
c)边坡外膨。
4.4冻害
a)表层冻害;
b)深层冻害。
4.5边坡溜
a)堤坡溜;
b)堑坡溜。
4.6边坡冲刷
a)边坡淘刷;
b)边坡冲沟。
4.7陷穴
a)黄土陷穴;
b)岩溶洞穴;
c)盐蚀溶洞;
d)墓穴兽洞。
4.8滑坡
a)边坡深层滑动;
b)路基滑移;
c)山体滑坡。
4.9水浸路基。
4.10泥石流。
4.11排水不良
a)排水设施不良;
b)排水设施不足。
4.12危岩与崩塌落石。
4.13风化剥落。
4.14其它病害
a)风蚀路基;
b)沙害;
TB/T28181997
c)雪害;
d)冰锥、冰丘。
5各种病害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TB/T2818-1997
5.1翻浆冒泥
翻浆冒泥是一定条件的含粘粒、粉粒的基床表层土,在水和列车反复振动的作用下,发生软化或触变、液化,形成泥浆。列车通过时轨枕上下起伏使泥浆受挤压抽吸而通过道床孔隙向上翻冒,造成道碴脏污、板结进而使道床降低或丧失弹性,轨道几何尺寸变化,危及行车安全。翻浆冒泥分为土质基床翻浆、风化石质基床翻浆和裂泉眼翻浆。5.7.1土质基床翻浆
5.1.1.1粘粒和粉粒含量达80%以上、粉粒多于粘粒、塑性指数大于12、液限大于32%的粘性土,在地表水或地下水作用下,浸润软化或液化,形成泥浆,在列车动力作用下翻冒。5.1.1.2主要特征
a)首先在钢轨接头处出现翻浆,逐渐蔓延扩大,雨季后仍延续一段时间。b)泥浆较稠,浆从轨枕端及轨枕中呈柱状或片状连续翻出,泥浆颜色一般与基床土质一致或稍深,上翻泥浆基本上来自基床。c)在雨季或翻浆期间轨道几何尺寸发生明显的变化。d)基床表层部分软化,其下土质仍较坚硬。5.1.2风化石质基床翻浆
5.1.2.1岩石基床为泥质的风化物,其粘、粉粒含量高,在地表水和列车作用下形成泥浆上翻为风化石质基床翻浆。
5.1.2.2主要特征
同土质基床翻浆,只是泥浆会更稀些,软弱层厚度不超过60cm。5.1.3裂隙泉眼翻浆
5.1.3.1基床土在裂隙水(或泉水)和列车动力作用下,被冲蚀软化从而形成的翻浆称为裂隙泉眼翻浆。
5.1.3.2主要特征
a)几乎终年都有翻浆现象。
b)初期仅从裂隙及泉眼处开始,随时间延续扩散至较大范围,泥浆呈条状或漏斗状,柱状翻出,泥浆较稀。
c)轨道几何尺寸有变化。
d)多出现于山区和丘陵地区线路上。注:基床翻浆冒泥与道床翻浆不同,应予以区别,有关道床翻浆的主要特征见附录A。5.2下沉
下沉为由于路基土密实度不足或地基松软,在水、荷重、自重及振动作用下发生局部或较大面积的竖向变形。一般经过列车运行一段时间后,下沉会趋于缓解。但有时因荷重增加或水的作用使沉降速率加大。局部下沉也会造成陷槽使线路不平顺。下沉分为基床下沉、堤体下沉和基底下沉、3
5.2.1基床下沉
TB/T2818-1997
5.2.1.1由于基床本身填料的密实度不足、土质不良或由于线路荷重增加而造成的基床面高程局部或大范围的降低,只限于基床本身的单纯性压缩,并应注意区分伴有基面高程变化的其它类型病害。
5.2.1.2主要特征
a)轨道在较长时期内有连续下沉,线路水平方向变化明显,有水影响将加速变形。b)多数发生在路堤地段。
c)多发生在新运营的线路上。
d)如土质不良则可能转化为外挤病害。5.2.2堤体下沉
5.2.2.1由于路堤填土不实,压实不足而造成的堤体压缩下沉。5.2.2.2主要特征
a)路堤土压实不足,在自重下较长期压缩下沉。b)多发生在新运营的线路上。
c)路堤断面缩小,路肩宽度变窄。5.2.3基底下沉
5.2.3.1由于基底土质不良且筑路时处理不当,或由于线路荷重增加而造成地基面高程的降低。
5.2.3.2主要特征
a)地基面高程在较长时期内持续降低b)多数发生在新线及路堤地段。c)一般下沉区较大。Www.bzxZ.net
d)地下水位的降低会加速下沉。e)基底下沉一般不造成道碴陷槽现象。5.3外挤
基床内的土经常处于软塑状态,在列车荷载的作用下,基床土发生剪切破坏,发生外挤变形。外挤是因基床强度不足引起,在基床内的影响深度较大。外挤分为路肩隆起、路肩外挤和边坡外藏。5.3.1路肩隆起
5.3.1.1基床土处于软塑状态,基床发生剪切破坏,在路肩单侧或双侧向上隆起的变形为路肩隆起。
5.3.1.2主要特征
a)路肩横向隆起成土,影响路基排水。b)基床内有明显的剪切面。
c)轨道有连续下沉或突然下沉,常需添碴起道,轨道几何尺寸变化大d)春融期间和雨季较严重。
e)随时间延续,变形逐渐发展。5.3.2路肩外挤
TB/T2818-1997
5.3.2.1基床内的土经常处于软塑状态,而基床下部某一深度处存在刚卧层或密实土层,沿交界面发生路肩侧向挤出的变形。5.3.2.2主要特征
a)轨道严重沉落,轨道几何尺寸有显著变化,常需添碴起道b)单侧或两侧侧沟被挤裂或塌,影响排水,有时路肩向外塌。c)春融期间及雨季较严重。
d)随时间延续,变形逐渐发展。e)当下卧硬层为斜层时,路肩向一侧外移,5.3.3边坡外
5.3.3.1在粘性土或粉土路堤上,受水和列车动力影响,路基局部变形向边坡方向发展,而使边坡中下部向外藏出为边坡外藏。5.3.3.2主要特征
a)一般发生在较高的路堤上。
b)在路基边坡的中上部位有明显的局部外,路肩或边坡上有裂缝。c)轨道几何尺寸有变化,由均匀缓慢向快速发展。d)发展结果有时可能造成边坡塌。5.4冻害
路基在土质、水、温度的不利组合下,出现不均匀冻胀,导致轨道几何尺寸变化称为冻害。冻害分为表层冻害和深层冻害。5.4.1表层冻害
5.4.1.1表层冻害指发生在基床土体临界冻结深度上半部分的冻害,或冻结深度小的地区发生的冻害。因下列原因而造成线路不均勾冻胀。a)道渣陷槽或侧沟积水。
b)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土体的不均匀浸湿,基床表层土较快冻结,地下水不连续向上集聚。
c)路基表层土质不均匀。
5.4.1.2主要特征
a)冬季初期较显著,冻胀高度较小。b)轨道隆起,线路纵部面凹凸不平。c)解冻时回落较快。
d)冻胀及解冻过程中轨道几何尺寸变化。e)解冻过程中可能出现翻浆冒泥5.4.2深层冻害
5.4.2.1深层冻害产生冻害的部位较深,多兼因地下水位较高,冻结过程中不断出现冰层而引起。
5.4.2.2主要特征
a)冻害产生的时间较晚,直到冻胀末期冻胀高度不断增长且总冻胀高度大。b)轨道几何尺寸变化显著,解冻时回落较缓慢。5
TB/T2818-1997
c)解冻过程中可能出现翻浆冒泥或外挤变形。5.5边坡溜
5.5.1边坡溜指粘土质边坡表层受地表水下渗或地下水影响,使表层土含水饱和失去稳定而形成的边坡浅层溜滑或塌。
边坡溜对于路堤其溜范围不超过轨枕端部,对于路堑地段边坡的溜不影响到基床的稳定性。
5.5.2边坡溜分为堤坡溜和坡溜。5.6边坡冲刷
较高大的土质路堑、路堤边坡、岸坡(滨河、河滩、海滩和水库(塘)的路堤边坡)或严重风化的软质岩石边坡受到水流的冲蚀、冲刷作用而形成冲沟或冲坑为边坡冲刷。边坡冲刷分为边坡淘刷和边坡冲沟。5.6.1边坡淘刷
5.6.1.1边坡淘刷是指路堤边坡或岸坡受地表径流冲刷而形成的局部冲蚀,危及边坡稳定。5.6.1.2主要特征
a)雨季时较严重。
b)由小范围逐渐发展,病害严重时可造成边坡溜塌。5.6.2边坡冲沟
5.6.2.1边坡冲沟是指土质或严重风化的软质岩石边坡受水流的冲蚀、冲刷作用而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冲沟或鸡爪沟,继续发展会影响边坡稳定。5.6.2.2主要特征
a)一般伴有排水设备不足或失效。b)黄土地区、南方地区较多见。c)病害严重时可发展为边坡溜。5.6.3石质路堑边坡受水流冲蚀而形成的病害应归入风化剥落。较平缓的路堑边坡受冲刷可不作为路基病害。
5.7陷穴
陷穴是指路基下及其附近存在洞穴,其塌可引起基床和道床突然沉落,轨道悬空,中断行车,甚至造成列车颠覆。
陷穴病害分为黄土陷穴、岩溶洞穴、盐蚀溶洞和墓穴兽洞等。5.7.1黄土陷穴
5.7.1.7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因其结构疏松,遇有比较集中的雨水或人为水流而形成的陷穴。黄土陷穴形成暗洞、暗沟,体积可达数百、数千方。位于路基下或其附近的陷穴可造成塌陷。坡顶或坡面的陷穴则易引起塌方。5.7.1.2对路基有危胁的黄土陷穴多出现在新黄土地层和以此为填料的填土中,主要分布在坡顶靠近坡肩或不平整的坡面上、路基面下。根据水的补给情况陷穴有的可能成为不发展的暗洞,有的则会迅速发展。
5.7.2岩溶洞穴
位于岩溶地区的路基,因石灰岩受水的长期溶蚀、水文地质条件改变或其他不利荷载作用6
TB/T2818-1997
形成岩溶洞穴及洞内充填物流失,引起岩溶洞穴顶板塌,使路堤或路堑塌陷5.7.3盐蚀溶洞
5.7.3.1在盐湖地区地表形成岩盐层,修建路基后由于淡水或低矿化度水的浸入溶蚀盐层,产生溶洞。溶洞的规模有大有小,形状多样。5.7.3.2溶洞按形态特征有:
a)洞壁井状直立:
b)洞壁自上向下逐渐向中心收缩呈漏斗形;c)在小范围内有数个明洞密集在一起形成蜂窝状的明洞群;d)洞口呈长条状。
5.7.3.3溶洞的分布与地下水的状态与补给、隔水顶板的结构等有关,有一定规律5.7.4墓穴兽洞
路基下存在未经处理的墓穴或兽类活动的洞穴等,在水流的长期冲刷浸泡或列车动载作用下,洞穴顶板会逐渐塌,或突然塌陷。墓穴兽洞分布无一定规律,不易准确定位。5.8滑坡
滑坡病害指影响路基稳定的土(岩)体滑动。分为边坡的深层滑动、路基滑移及山体滑坡。5.8.1边坡的深层滑动
5.8.1.1边坡深层滑动是指边坡丧失稳定性,坡体沿剪切破坏面滑动。5.8.1.2主要表现为坡顶有沿边坡方向的弧形裂缝,严重的会贯通,甚至产生错台。边坡中下部有挤出变形迹象。较高的路堑和路堤边坡均可能发生。5.8.2路堤滑移
5.8.2.7路堤滑移是指当地面有一定横坡,路堤沿原地面或其它部位存在的软弱带产生的整体移动。
5.8.2.2主要表现是线路方向不断地缓慢变化,轨道下沉,严重的可破坏轨道结构、威胁列车安全运行。
5.8.3山体滑坡
5.8.3.1山体滑坡是指山区路基由于地下水活动、河流冲刷、人工切坡、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带)向下的滑动。5.8.3.2山体滑坡根据滑体岩性、厚度、所切斜坡的层次等有多种分类,作为路基病害,不再进行细分。
5.9水浸路基
水浸路基指实际浸水超过设计水位的路基,被水浸或淹没.引起-一定的沉降或局部塌,当路堤缺乏足够的防护和加固设备时,导致路基稳定性受到影响或破坏。5.10泥石流
5.70.7在山区或山前地带因暴雨、冰雪融化而形成的急骤水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沿一定通道急速排泄,至沟口平缓地带大量固体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这种特殊的洪流称为泥石流。
5.10.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陡峻的地形,丰富的固体物质和足够的水源5.10.3根据泥石流所处地貌位置,流域形态特征,流态性质和物质组成,流域面积和固体物7
TB/T2818-1997
质储备以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等可以有多种组合。作为路基病害不再细分。5.11排水不良
5.11.1由于排水条件不良或不足,使路基上或路基以外的雨水进入路基体内或冲毁路基体,导致路基质量恶化或稳定性不足。5.11.2排水不良分为排水设施不良和排水设施不足。5.11.3排水设施不良是指排水设施虽具备,但遵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阻塞、铺砌被破坏、挡水给被夷平等,不能正常发挥排水作用5.11.4排水设施不足是指路基应有的排水设施没有设置或不完备,满足不了排水要求。5.12危岩与崩塌落石
5.12.1危岩
在外界因素(降水、强风、搬动等)影响下,山坡及路堑边坡上可能失稳而威行车安全的孤石或岩石块体为危岩。多指数量不多而体积较大的岩块。5.12.2崩塌落石
在地势陡峻、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坡上,因长期受风化侵蚀或地震及其它外力的影响,岩体或土体突然脱离母体,在自重作用下,发生急剧地向下倾倒、崩落、翻滚和跳跃等现象称为崩塌。落石指个别岩块从悬崖陡坡上突然坠落的现象。5.13风化剥落
5.13.1风化剥落指风化的石质或老黄土路堑边坡,在风化及外力因素影响下,成片或块体剥落,从而危及行车安全。
5.13.2风化剥落多指因地形、地质原因而造成的体积较小而数量较多的风化岩石剥落。5.14其它病害
5.14.1风蚀路基
风蚀路基指位于大风区的铁路路堤受风力的作用,路肩和路面被吹蚀,使轨枕头外露.轨道不稳定。加重巡道及养路作业的困难,严重时可威胁行车安全甚至造成行车事故。风蚀路基区段与铁路沿线大风的分布地区一致。5.14.2沙害
沙害指风砂流的堆积、吹蚀(掏蚀)作用对铁路线路设备的破坏或流沙上道影响行车的现象。
5.14.3雪害
降雪或积雪被风吹移至路基上,堆积、埋没线路,危及行车安全。5.14.4冰堆、冰丘
冰锥指严寒地区地表土层冻结,由于地下水的补给,冻结层下的水自地表溢出使地面上形成的锥形冰体。地下水自冰锥顶不断溢出使冰锥扩大。临近线路的冰锥会危及行车安全。冰丘指严寒地区地表土层冻结,由于地下水的补给,冻结的地壳隆起成丘状,冰丘内未冻水的不断补给成为承压水,集聚一定应力后爆裂,危及行车安全。6路基病害分级及评定
6.1病害等级的划分原则
TB/T2818—1997
6.1.1按病害严重程度划分等级,划分等级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a)对行车安全的威胁程度;
b)整治的难易程度:
c)病害的发展趋势。
6.1.2路基病害按其严重程度分为以下三级:1级严重病害:路基出现变异和缺陷,有危及行车安全的特征,并在发展中,应立即进行整治或临时加固、看守。
1级中等严重病害:路基有正在发展的变异和缺陷,将会危胁行车安全,应在近期安排大修处理。
置级轻微病害:出现变异和缺陷趋势,应列入维修计划。6.1.3以各特征指标对病害严重程度所起的作用S:之和S作为评定病害等级的划分分值。6.1.4一般病害按类型制定分级标准,有的同一病害类型中相互差别较大,则按细分类分别制定分级标准。
6.2病害等级判别
6.2.1翻浆冒泥
取翻浆到达的位置作为翻浆冒泥的基本特征指标,而翻浆类型、翻浆季节和病害延长为辅助指标。
S.按表1取值:
翻浆到达位置
翻浆类型
翻浆延续期(月)
翻浆延长L(m)
按下式计算S值:
病害等级:
I级S≥140
1级100≤直级S<100
6.2.2下沉
未翻智到轨枕底
少数翻冒到轨枕底
土质基床翻浆S2=30
风化石质基床翻浆
普遍翻冒到道床顶面
S,-100
裂隙泉眼翻浆
当S4>30时,取30
S=S+S2+S3+S
取轨面年下沉量和日下沉量二者之一为特征指标。S.按表2取值:
轨面年下沉量D(mm)
轨面日下沉量D2(mm)
下沉类型
按下式计算S值:
Si=D/3
S2=10D2
基床下沉、堤体下沉S3=50
基底下况Sg-100
病害等级:
1级≥200
1级110≤8<200
级S<110
6.2.3外挤
6.2.3.1路肩隆起
TB/T2818-1997
S=Max(Sr,s)+s3
选取路肩隆起高度和轨面用下沉量作为基本特征指标,病害延长作为辅助特征指标S按表3取值
路购降起高度(mm)
轨面日下须量02(mm)
辆富延长L(m)
按下式计算S值:
病害等级:
1级S≥130
1级80≤S<130
亚级S<80
6.2.3.2路肩外挤
Sy=10b
S21002
3-5VLE30
S-8:++S
路肩外挤以轨面下沉量为基本特征指标,以病害延长作为辅助特征指标S.按表4取值:
轨面年下沉量D(am)
轨面日下流量D(mm)
病害延长L(m)
按下式计算S值:
病害等级:
I级S≥160
1级70≤S160
垂级S<70
6.2.3.3边坡外
Sj=Dr/3
S2=10D2
Sm3V月30
sMax(si,S)+S3
以边坡外藏程度作为基本特征指标,轨面沉落量、是否有道碴出露或消渗泥水和路堤高度作为辅助特征指标,由于本病害一旦发现外即已处于危险状态,因此不设重级。S:按表5取值: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TB铁路运输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