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机械行业标准(JB) >>
- JB/T 10990-2010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 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GGH)

【机械行业标准(JB)】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 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GGH)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22 07:37:22
- JB/T10990-2010
- 现行
标准号:
JB/T 10990-2010
标准名称: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 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GGH)
标准类别:
机械行业标准(J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10-02-1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4.75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湿法烟气脱硫回转式烟气换热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性能验收试验,清洁、油漆、包装、运输和储存。本标准适用于湿法烟气脱硫回转式烟气换热器。 JB/T 10990-2010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 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GGH) JB/T10990-2010

部分标准内容:
ICS13.030.40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 10990—2010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
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GGH)
Special equipment of wet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system-Rotatory gas gas heater (RGGH)2010-02-11发布
2010-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
结构要求.
仪表控制
电气要求..
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要求
烟气换热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性能验收试验
测量时间及具体步骤
测量项目
性能试验的条件
烟气换热器性能计算方法
测点位置选取的要点
6清洁、油漆、包装、装卸、运输与贮存目
附录A(资料性附录)烟气换热器换热元件的分类和比较A.1按镀糖瓷工艺分类
A.2按换热元件形状分类
表1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参数要求表3正式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表4符号及说明
表5测点位置要求
JB/T10990—2010
JB/T10990—-2010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前言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环境保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MIF/TC7)归口。本标准委托机械工业环境保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规划总院、阿尔斯通上海分公司、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基武。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JB/T10990-—2010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GGH)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湿法烟气脱硫回转式烟气换热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性能验收试验,清洁、油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湿法烟气脱硫回转式烟气换热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55—2008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EC60034-1:2004,IDT)GB/T1576一2008工业锅炉水质
DL/T5072一1997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低泄漏风机purgefan
采用烟气换热器出口处净烟气作为介质在原烟气和净烟气之间制造高气压区,从而减少原烟气向净烟气的直接泄漏的设备。
密封风机sealingairfan
采用空气作为介质,加压后通往烟气换热器各部位,减少烟气向转子、外壳等部件泄漏的设备。3.3
吹灰器sootblower
采用压缩空气或者过热蒸汽作为介质,定期在线吹扫换热元件表面,保持换热面清洁的设备。3.4
风帘系统scavengingsystem
采用烟气换热器出口处净烟气作为介质,在转子由原烟气侧转入净烟气侧前将转子中夹带的原烟气置换掉,从而减少间接泄漏。
扇形板驱动装置sectorplatedriveunit烟气换热器转子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蘑菇状热变形,装在热端扇形板上的电动执行机构根据烟气温度和锅炉载荷自动调节热端扇形板的角度和位置,使泄漏间隙面积降至最小。4技术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应保证满足性能设计参数。4.1.2烟气换热器在正常运行及定期吹灰下不应发生压力损失异常升高的情况。JB/T109902010
4.1.3烟气换热器换热组件的清扫介质为水、压缩空气或过热蒸汽。清扫介质从两个方向(冷端和热端)清洁加热组件。清洗水具有低压和高压两个级别,高压冲洗水泵应能实现在线清洗,一般情况下,两台烟气换热器设一台高压冲洗水泵。4.1.4烟气换热器轴承采用可靠的油浴润滑。为防止灰尘及水的进入,轴承箱(罩)采用可靠的密封装置,并且易于检修。
4.1.5烟气换热器换热元件、密封件及易损件等应易于拆卸。4.1.6烟气换热器配置围带或中心驱动装置。每台烟气换热器设有含两台电动机的驱动装置,驱动方式分为围带驱动和中心驱动两种,围带驱动烟气换热器通常采用一台主驱动双速电动机,一台备用单速电动机,正常运转时采用全速驱动,高压水洗时为保证水洗效果采用半速运转。中心驱动方式主、备电动机各配备一台变频器,实现软起动和低速水洗。如果主驱动电动机退出工作,通过集散控制系统自动切换起动备用电动机,防止转子停转。同时设有主、备电动机故障时报警及保护的装置。4.1.7烟气换热器的驱动电动机应配备保安电源,且采用空气冷却形式。4.1.8烟气换热器进出口烟道与脱硫系统其他烟道的连接处要求采用非金属膨胀节。4.1.9烟气换热器配套的高压水泵。高压水泵轴封采用可靠的密封装置。泵与电动机安装在一个刚性结构的公用底盘上,应配备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如联轴器保护罩)。高压水泵叶轮及轴承箱应便于检修并且对管路、阀门不造成影响。叶轮或轴承箱的检修应不需要移动电动机。
高压水泵安装有切断阀、逆止阀(如必要)和吸入、排出压力表、联轴器提供可拆卸的防护罩。高压水泵吸入管道上安装有过滤器和底阀。4.1.10烟气换热器配套的密封风系统和低泄漏烟风系统。烟气换热器配备密封风系统及低泄漏烟风系统,作为减少原烟气向净烟气泄漏以及烟气向转子、外壳等部件泄漏的措施。
低泄漏密封风机与电动机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底盘上,应配备有必要的保护装置。风机与电动机采用刚性连接,直接驱动。
风机选用耐磨、防腐的材料,其相应连接的管道及其管件也应考虑耐磨、防腐的措施。4.1.11吹灰、冲洗系统。
4.1.11.1清扫装置应能保证烟气换热器压损值在合理的范围内,清扫装置应为伸缩或摆动式,每台烟气换热器设上下双台吹灰器。
4.1.11.2吹灰器应设有防止喷嘴堵塞的措施。4.1.11.3吹灰器安装在原烟气侧顶部和底部上,包括三相齿轮电动机(380V,50Hz)、吹扫介质进气管的所有阀门、控制盘、管道、钢构件、吹灰器的密封系统。吹灰器与烟气直接接触部分(包括喷嘴)采用00Cr17Ni14Mo2不锈钢材质,并且喷嘴不易被灰堵塞。4.1.11.4当换热元件通道堵灰不能通过正常吹扫被清洗时,可采用高压水在线冲洗,或停机采用低压水进行彻底清洗。
4.1.11.5对于采用蒸汽作为吹灰介质的场合,吹扫时蒸汽干度须大于95%,起动吹灰器时需采用疏水系统排尽之前吹扫时残留蒸汽的冷凝水,并在喷嘴初始位置配备挡板,防止蒸汽残液对换热元件造成冲击。
4.1.12保温和油漆。
根据DL/T5072进行保温结构设计和油漆。并在设备表面合适位置提供安装保温材料的紧固件。油漆表面质量要求(除衬鳞片树脂或安装保温的表面外):除锈等级:Sa2.5;
底漆干膜厚度:>100um;
运输保护漆干膜厚度:60μm~80μm。4.1.13隔声措施。
JB/T10990—2010
距离上述所有设备1m远的噪声不超过85dB(A),吹灰器吹扫、在线高压水洗时除外。4.1.14标识。
低泄漏风系统、密封风系统的烟风道上应有烟气、空气流向的标记。4.2结构要求
4.2.1烟气换热器宜采用径向、轴向和旁路密封系统、双密封配置和扇形板驱动装置等措施的组合将原烟气至净烟气侧直接泄漏降至最小。4.2.2烟气换热器应设有清洗系统,换热器下侧的连接烟道上应配备冷凝液和冲洗水的排水系统,不充许有积水。
4.2.3烟气换热器设置应有停转报警装置。4.2.4烟气换热器配有转子顶起装置。4.2.5烟气换热器出厂前将进行重要部件的预组装检查。4.3仪表控制
4.3.1提供的仪表和控制设备,应在设计规定的工况条件下,安全、可靠、准确地运行。4.3.2提供的仪表和控制设备有良好的性能以便于整个装置安全无故障运行和监视。在需要防火的地方使用仪表和控制设备为防爆型。4.3.3,带刻度的温度计只用于就地指示,精度不低于1.5%,采用可抽芯、万向型。必要时为无振动安装,使显示仪表远离振动场所。4.3.4随烟气换热器本体提供的测温元件宜采用热电阻或热电偶型。其中用于电动机线圈的铂热电阻使用寿命与电动机一致。
所有测温元件其引出线带防水接线盒。所有测温元件根据管路/容器相应条件来选择连接型式。试验测点预留,测点安装插座并有封堵。4.3.5吹灰控制:
吹灰器就地控制箱,吹灰的程控逻辑在就地或远控实现。就控箱预留与集散控制系统的接口端子,吹灰系统可以接受集散控制系统的起/停指令,并将状态信号反馈给集散控制系统。就地控制箱上设“就地/远控”转换开关。
烟气换热器控制系统的工艺参数及设备状态送入脱硫集散控制系统,远控能实现对整套装置的整体启、停及监视。
4.3.6烟气换热器与外系统的信号接口形式及数量应满足集散控制系统系统要求。4.3.7就地控制箱及就地仪表接线箱采用户外型结构,防护等级不低于IP56。4.3.8压力/压力损失测量:
压力测点位置根据相应管路或容器的规范要求确定。所有压力/差压测点都装配连接压力表计的管接头和隔离阀。安装在变送器前的仪表阀,使变送器与差压隔离,并能实现变送器的就地校正和调零。4.3.9压差升高的报警及回复:
设计增压风机时,须考虑烟气换热器的两侧压力损失升高到初始值1.8倍以上的状况,并将压力损失初始值的1.5倍设为报警线,此时宜采用高压水清洗来降低压力损失。当高压水洗也难以有效降低压力损失时,可考虑投入低压水清洗来回复初始压差值。4.4电气要求
电动机基本性能保证值的应满足GB755要求。3
JB/T10990—2010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应比它所驱动的设备长期连续运行所需功率至少10%的设计穴余。电动机采用全封闭型式,各项性能指标均应不受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电动机防护等级采用IP54及以上等级。电动机应采用全封闭风冷型。电动机的绝缘等级为F级,按B级温升考虑。电动机轴承结构应是密封的,能隔绝污物和水,并不使油进入线圈。任何通风口的滤网应能拆装,并抗腐蚀。接线盒应能防日晒雨淋和抗腐蚀,至少为P56。4.5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要求
4.5.1在设计的工作容量范围内,均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并能达到规定的性能要求。在给定的设计条件下正常运行,烟气换热器及其配套的辅助设备整体设计使用寿命不低于30年(不包括易损件)。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设备连续运行时间不少于7000h,机械密封可连续运行8000h以上。驱动电动机设计使用寿命不少10年。导向及支撑轴承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80000h。4.5.2烟气换热器换热面积设计按照设计工况100%负荷进行计算后确定。应允许满负荷起动并能承受事故20min内的180℃烟气。
烟气换热器系统具有应对紧急停机的有效措施。烟气换热器系统能适应锅炉起动和停机,并能适应锅炉负荷30%~100%的变动。4.5.3100%负荷工况下入口原烟气温度大于或等于设计温度时,烟气换热器出口净烟气温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值以上,其他工况下的烟气换热器性能参数作为参考,但不作为性能考核依据。4.5.4所有与腐蚀介质接触的设备、部件都需防腐。烟气换热器受热面应考虑磨损及腐蚀等因素,蓄热元件应采用低碳钢(碳含量低于0.03%)外镀糖瓷,并且具有容易清洁的表面和外形。如果采用涂有塘瓷的钢板,钢板厚0.8mm,涂瓷采用浸入法或喷涂法工艺,涂层厚度单面不小于0.2mm。换热元件的使用寿命≥50000h。换热元件的高度由热平衡计算确定。考虑到烟气换热器的使用环境,换热元件的波形设计应能保证表面容易清洗。换热元件的波形介绍详见附录A。换热元件的设计使用寿命为50000h。烟气换热器推荐采用双密封与扇形板调整装置配合的型式将泄漏降低至最少。转子采用耐腐蚀低合金钢制成,并在设计厚度时考虑酸腐蚀余量。系统技术先进,所有设备的制造和设计符合安全可靠、连续有效运行的要求。4.5.5回转式烟气换热器应采用可靠的自校准球面滚柱轴承支承,并采用可靠的导向轴承,结构便于更换,由于轴承采用可靠的油浴润滑,不需要配置冷却系统。并保证不漏油渗油。在设计工况(100%负荷)及换热元件洁净状态下,回转式换热器整体的压降应低于保证值。4.5.6
换热元件的外形应易于清扫,并配备有必要的清扫装置以保证换热器合理的压力损失。4.5.7
入口管道的设计应保证烟气均匀地流过转子,并减少紊流。4.5.92
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参数要求(见表1)。表1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参数要求项目
泄漏率
压力损失
净烟气出口温度
性能要求
<1300Pa
>80 ℃
原烟气侧向净烟气侧的泄漏
标准大气压下原烟气侧与净烟气侧的压力损失之和换热元件表面处于清洁状态
对于海水脱硫等特殊场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出口温度要求对烟气换热器性能进行考核,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a)所有性能参数要求对应100%BMCR设计工况;b)如实测烟气流量、入口温度、压强与设计参数不同,需要按照烟气换热器性能修正曲线,对实测值进行修正作为考核依据;
c)当测量误差在以下允许范围内时,性能保证值有效:温度:实测温度土3℃;
原烟气泄漏率和压损:实测数值土10%。JB/T10990—2010
4.6烟气换热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4.6.1烟气换热器入口的烟气温度一般应控制在160℃以下,短时间出现高于180℃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但持续时间不可超过20min。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中雾滴含量不大于75mg/m3(标准状况)。4.6.2
高压及低压清洗水水质须满足GB/T1576要求。性能验收试验
5.1范围
通过测量实际烟气温度、烟气成分(硫氧化物含量)等得出温度效率、烟气泄漏,以检验烟气换热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2测量时间及具体步骤
初步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见表2。5.2.1
2初步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表2
载荷稳定
试验时间
控制室的温度、压力记录
烟气采样及分析
烟气流量测量
载荷:100%
dogo
正式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见表3。表3正式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时间
载荷稳定
试验时间
控制室的温度、压力记录
烟气采样及分析
烟气流量测量
载荷:100%
10次!
JB/T10990--2010
5.3测量项目
5.3.1温度测量
5.3.1.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5.3.1.2测量仪器
热电偶补偿导线;
数据记录器。
5.3.1.3测量方法
换热器入口和出口处的烟气温度,应使用烟气取样器通过放置在网格排列内的热电偶进行测量,数据记录器应以30min的间隔记录烟气温度。5.3.2硫氧化物含量测量
5.3.2.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5.3.2.2测量方法
对每个采样口进行烟气采样,通过滴定管逐一从每一测量点均匀吸取烟气。通过沉淀滴定法和/或浊度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5.3.3水分含量测量
5.3.3.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
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出口。
5.3.3.2测量方法
对每个烟道进行烟气采样,烟气从测量点吸取。通过水分吸收方法对采样烟气进行分析。5.3.4CO2和02测量
5.3.4.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
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出口。
5.3.4.2测量方法
对每个烟道进行烟气采样,烟气从测量点吸取。应用奥萨特分析仪对采样烟气(CO2/O2)进行分析。5.3.5烟气压力测量
5.3.5.1压力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5.3.5.2压差
原烟气侧;
净烟气侧。
5.3.5.3测量方法
压力和压差均应通过与烟气换热器连接的差压式压力计进行测量。5.3.6烟气流量测量
5.3.6.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
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出口。
5.3.6.2测量工具
皮托管和斜管压力计。
5.3.6.3测量方法
应通过皮托管逐一扫查测量每个测量点的动压力。通过动压力、烟气温度、静压和成分的测量值来计算烟气流量。5.3.7烟气脱硫控制室相关数据记录在测试期间,应每间隔30min记录脱硫控制室有关烟气换热器以下性能参数:a)烟气换热器入口/出口原烟气和净烟气温度:b)原烟气侧和净烟气侧压力损失;c)烟气中硫氧化物的含量;
d)烟气换热器入口原烟气流量和烟气换热器出口的净烟气流量:e)测试期间的工作载荷。
5.4性能试验的条件
5.4.1运行
在整个测量期间,电厂工作载荷应不变。在烟气温度和泄漏率测量期间不得进行吹灰操作。5.4.2测量
测量区需配备两套电源(220VAC、20A)。采样分析必须在化学实验室或无尘室内进行。5.5评估
5.5.1实测性能值的计算
根据5.6给出的性能值计算方法,通过以测量数据来计算实测性能值。JB/T10990—-2010
5.5.2性能评估
实测参数(烟气流量、温度、压力等)偏离设计参数时,应根据性能修正曲线将实测性能值换算为设计工况下性能值来进行评估。5.6烟气换热器性能计算方法
5.6.1符号及说明详见表4。
5.6.2计算公式。
5.6.2.1烟气泄漏:
烟气泄漏百分比(%)(原烟气侧→净烟气侧):L,= (Se2-Se1) / (Sa1-Sel) X100-5.6.2.2温度效率:bZxz.net
5.6.2.2.1原烟气侧效率(%):na= (Tal-Td2)) /(Tal-Tel) X100.5.6.2.2.2净烟气侧效率(%):ne= (Te2-Te1) / (Tal-Tel) X100..5.7测点位置选取的要点
5.7.1测点位置要求详见表5。
JB/T10990—2010
注:1 ppm=10。
原烟气入口
原烟气出口
净烟气入口
净烟气出口
测点间距示意图:
原烟气侧
净烟气侧
表4符号及说明
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原烟气温度
排出烟气换热器的原烟气温度
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温度
排出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温度
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原烟气的硫氧化物含量排出烟气换热器的原烟气的硫氧化物含量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的硫氧化物含量排出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的硫氧化物含量增压风机
表5测点位置要求
测点间距(A)
1000mm~1500mm
1 000 mm~1 300 mm
1000mm~1500mm
1000mm~1300mm
位置描述
与烟气换热器入口距离<5m
与烟气换热器出口距离>5m
与烟气换热器入口距离4~5m
与烟气换热器出口距离>5m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 10990—2010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
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GGH)
Special equipment of wet flue gas desulphurization system-Rotatory gas gas heater (RGGH)2010-02-11发布
2010-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
结构要求.
仪表控制
电气要求..
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要求
烟气换热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性能验收试验
测量时间及具体步骤
测量项目
性能试验的条件
烟气换热器性能计算方法
测点位置选取的要点
6清洁、油漆、包装、装卸、运输与贮存目
附录A(资料性附录)烟气换热器换热元件的分类和比较A.1按镀糖瓷工艺分类
A.2按换热元件形状分类
表1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参数要求表3正式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表4符号及说明
表5测点位置要求
JB/T10990—2010
JB/T10990—-2010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前言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环境保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MIF/TC7)归口。本标准委托机械工业环境保护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电力规划总院、阿尔斯通上海分公司、武汉凯迪电力环保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基武。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JB/T10990-—2010
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专用设备回转式烟气换热器(RGGH)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湿法烟气脱硫回转式烟气换热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性能验收试验,清洁、油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湿法烟气脱硫回转式烟气换热器。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755—2008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EC60034-1:2004,IDT)GB/T1576一2008工业锅炉水质
DL/T5072一1997火力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低泄漏风机purgefan
采用烟气换热器出口处净烟气作为介质在原烟气和净烟气之间制造高气压区,从而减少原烟气向净烟气的直接泄漏的设备。
密封风机sealingairfan
采用空气作为介质,加压后通往烟气换热器各部位,减少烟气向转子、外壳等部件泄漏的设备。3.3
吹灰器sootblower
采用压缩空气或者过热蒸汽作为介质,定期在线吹扫换热元件表面,保持换热面清洁的设备。3.4
风帘系统scavengingsystem
采用烟气换热器出口处净烟气作为介质,在转子由原烟气侧转入净烟气侧前将转子中夹带的原烟气置换掉,从而减少间接泄漏。
扇形板驱动装置sectorplatedriveunit烟气换热器转子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蘑菇状热变形,装在热端扇形板上的电动执行机构根据烟气温度和锅炉载荷自动调节热端扇形板的角度和位置,使泄漏间隙面积降至最小。4技术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应保证满足性能设计参数。4.1.2烟气换热器在正常运行及定期吹灰下不应发生压力损失异常升高的情况。JB/T109902010
4.1.3烟气换热器换热组件的清扫介质为水、压缩空气或过热蒸汽。清扫介质从两个方向(冷端和热端)清洁加热组件。清洗水具有低压和高压两个级别,高压冲洗水泵应能实现在线清洗,一般情况下,两台烟气换热器设一台高压冲洗水泵。4.1.4烟气换热器轴承采用可靠的油浴润滑。为防止灰尘及水的进入,轴承箱(罩)采用可靠的密封装置,并且易于检修。
4.1.5烟气换热器换热元件、密封件及易损件等应易于拆卸。4.1.6烟气换热器配置围带或中心驱动装置。每台烟气换热器设有含两台电动机的驱动装置,驱动方式分为围带驱动和中心驱动两种,围带驱动烟气换热器通常采用一台主驱动双速电动机,一台备用单速电动机,正常运转时采用全速驱动,高压水洗时为保证水洗效果采用半速运转。中心驱动方式主、备电动机各配备一台变频器,实现软起动和低速水洗。如果主驱动电动机退出工作,通过集散控制系统自动切换起动备用电动机,防止转子停转。同时设有主、备电动机故障时报警及保护的装置。4.1.7烟气换热器的驱动电动机应配备保安电源,且采用空气冷却形式。4.1.8烟气换热器进出口烟道与脱硫系统其他烟道的连接处要求采用非金属膨胀节。4.1.9烟气换热器配套的高压水泵。高压水泵轴封采用可靠的密封装置。泵与电动机安装在一个刚性结构的公用底盘上,应配备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如联轴器保护罩)。高压水泵叶轮及轴承箱应便于检修并且对管路、阀门不造成影响。叶轮或轴承箱的检修应不需要移动电动机。
高压水泵安装有切断阀、逆止阀(如必要)和吸入、排出压力表、联轴器提供可拆卸的防护罩。高压水泵吸入管道上安装有过滤器和底阀。4.1.10烟气换热器配套的密封风系统和低泄漏烟风系统。烟气换热器配备密封风系统及低泄漏烟风系统,作为减少原烟气向净烟气泄漏以及烟气向转子、外壳等部件泄漏的措施。
低泄漏密封风机与电动机分别安装在各自的底盘上,应配备有必要的保护装置。风机与电动机采用刚性连接,直接驱动。
风机选用耐磨、防腐的材料,其相应连接的管道及其管件也应考虑耐磨、防腐的措施。4.1.11吹灰、冲洗系统。
4.1.11.1清扫装置应能保证烟气换热器压损值在合理的范围内,清扫装置应为伸缩或摆动式,每台烟气换热器设上下双台吹灰器。
4.1.11.2吹灰器应设有防止喷嘴堵塞的措施。4.1.11.3吹灰器安装在原烟气侧顶部和底部上,包括三相齿轮电动机(380V,50Hz)、吹扫介质进气管的所有阀门、控制盘、管道、钢构件、吹灰器的密封系统。吹灰器与烟气直接接触部分(包括喷嘴)采用00Cr17Ni14Mo2不锈钢材质,并且喷嘴不易被灰堵塞。4.1.11.4当换热元件通道堵灰不能通过正常吹扫被清洗时,可采用高压水在线冲洗,或停机采用低压水进行彻底清洗。
4.1.11.5对于采用蒸汽作为吹灰介质的场合,吹扫时蒸汽干度须大于95%,起动吹灰器时需采用疏水系统排尽之前吹扫时残留蒸汽的冷凝水,并在喷嘴初始位置配备挡板,防止蒸汽残液对换热元件造成冲击。
4.1.12保温和油漆。
根据DL/T5072进行保温结构设计和油漆。并在设备表面合适位置提供安装保温材料的紧固件。油漆表面质量要求(除衬鳞片树脂或安装保温的表面外):除锈等级:Sa2.5;
底漆干膜厚度:>100um;
运输保护漆干膜厚度:60μm~80μm。4.1.13隔声措施。
JB/T10990—2010
距离上述所有设备1m远的噪声不超过85dB(A),吹灰器吹扫、在线高压水洗时除外。4.1.14标识。
低泄漏风系统、密封风系统的烟风道上应有烟气、空气流向的标记。4.2结构要求
4.2.1烟气换热器宜采用径向、轴向和旁路密封系统、双密封配置和扇形板驱动装置等措施的组合将原烟气至净烟气侧直接泄漏降至最小。4.2.2烟气换热器应设有清洗系统,换热器下侧的连接烟道上应配备冷凝液和冲洗水的排水系统,不充许有积水。
4.2.3烟气换热器设置应有停转报警装置。4.2.4烟气换热器配有转子顶起装置。4.2.5烟气换热器出厂前将进行重要部件的预组装检查。4.3仪表控制
4.3.1提供的仪表和控制设备,应在设计规定的工况条件下,安全、可靠、准确地运行。4.3.2提供的仪表和控制设备有良好的性能以便于整个装置安全无故障运行和监视。在需要防火的地方使用仪表和控制设备为防爆型。4.3.3,带刻度的温度计只用于就地指示,精度不低于1.5%,采用可抽芯、万向型。必要时为无振动安装,使显示仪表远离振动场所。4.3.4随烟气换热器本体提供的测温元件宜采用热电阻或热电偶型。其中用于电动机线圈的铂热电阻使用寿命与电动机一致。
所有测温元件其引出线带防水接线盒。所有测温元件根据管路/容器相应条件来选择连接型式。试验测点预留,测点安装插座并有封堵。4.3.5吹灰控制:
吹灰器就地控制箱,吹灰的程控逻辑在就地或远控实现。就控箱预留与集散控制系统的接口端子,吹灰系统可以接受集散控制系统的起/停指令,并将状态信号反馈给集散控制系统。就地控制箱上设“就地/远控”转换开关。
烟气换热器控制系统的工艺参数及设备状态送入脱硫集散控制系统,远控能实现对整套装置的整体启、停及监视。
4.3.6烟气换热器与外系统的信号接口形式及数量应满足集散控制系统系统要求。4.3.7就地控制箱及就地仪表接线箱采用户外型结构,防护等级不低于IP56。4.3.8压力/压力损失测量:
压力测点位置根据相应管路或容器的规范要求确定。所有压力/差压测点都装配连接压力表计的管接头和隔离阀。安装在变送器前的仪表阀,使变送器与差压隔离,并能实现变送器的就地校正和调零。4.3.9压差升高的报警及回复:
设计增压风机时,须考虑烟气换热器的两侧压力损失升高到初始值1.8倍以上的状况,并将压力损失初始值的1.5倍设为报警线,此时宜采用高压水清洗来降低压力损失。当高压水洗也难以有效降低压力损失时,可考虑投入低压水清洗来回复初始压差值。4.4电气要求
电动机基本性能保证值的应满足GB755要求。3
JB/T10990—2010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应比它所驱动的设备长期连续运行所需功率至少10%的设计穴余。电动机采用全封闭型式,各项性能指标均应不受室外气候变化的影响。电动机防护等级采用IP54及以上等级。电动机应采用全封闭风冷型。电动机的绝缘等级为F级,按B级温升考虑。电动机轴承结构应是密封的,能隔绝污物和水,并不使油进入线圈。任何通风口的滤网应能拆装,并抗腐蚀。接线盒应能防日晒雨淋和抗腐蚀,至少为P56。4.5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要求
4.5.1在设计的工作容量范围内,均能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并能达到规定的性能要求。在给定的设计条件下正常运行,烟气换热器及其配套的辅助设备整体设计使用寿命不低于30年(不包括易损件)。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设备连续运行时间不少于7000h,机械密封可连续运行8000h以上。驱动电动机设计使用寿命不少10年。导向及支撑轴承设计使用寿命不少于80000h。4.5.2烟气换热器换热面积设计按照设计工况100%负荷进行计算后确定。应允许满负荷起动并能承受事故20min内的180℃烟气。
烟气换热器系统具有应对紧急停机的有效措施。烟气换热器系统能适应锅炉起动和停机,并能适应锅炉负荷30%~100%的变动。4.5.3100%负荷工况下入口原烟气温度大于或等于设计温度时,烟气换热器出口净烟气温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值以上,其他工况下的烟气换热器性能参数作为参考,但不作为性能考核依据。4.5.4所有与腐蚀介质接触的设备、部件都需防腐。烟气换热器受热面应考虑磨损及腐蚀等因素,蓄热元件应采用低碳钢(碳含量低于0.03%)外镀糖瓷,并且具有容易清洁的表面和外形。如果采用涂有塘瓷的钢板,钢板厚0.8mm,涂瓷采用浸入法或喷涂法工艺,涂层厚度单面不小于0.2mm。换热元件的使用寿命≥50000h。换热元件的高度由热平衡计算确定。考虑到烟气换热器的使用环境,换热元件的波形设计应能保证表面容易清洗。换热元件的波形介绍详见附录A。换热元件的设计使用寿命为50000h。烟气换热器推荐采用双密封与扇形板调整装置配合的型式将泄漏降低至最少。转子采用耐腐蚀低合金钢制成,并在设计厚度时考虑酸腐蚀余量。系统技术先进,所有设备的制造和设计符合安全可靠、连续有效运行的要求。4.5.5回转式烟气换热器应采用可靠的自校准球面滚柱轴承支承,并采用可靠的导向轴承,结构便于更换,由于轴承采用可靠的油浴润滑,不需要配置冷却系统。并保证不漏油渗油。在设计工况(100%负荷)及换热元件洁净状态下,回转式换热器整体的压降应低于保证值。4.5.6
换热元件的外形应易于清扫,并配备有必要的清扫装置以保证换热器合理的压力损失。4.5.7
入口管道的设计应保证烟气均匀地流过转子,并减少紊流。4.5.92
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参数要求(见表1)。表1烟气换热器基本性能参数要求项目
泄漏率
压力损失
净烟气出口温度
性能要求
<1300Pa
>80 ℃
原烟气侧向净烟气侧的泄漏
标准大气压下原烟气侧与净烟气侧的压力损失之和换热元件表面处于清洁状态
对于海水脱硫等特殊场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出口温度要求对烟气换热器性能进行考核,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a)所有性能参数要求对应100%BMCR设计工况;b)如实测烟气流量、入口温度、压强与设计参数不同,需要按照烟气换热器性能修正曲线,对实测值进行修正作为考核依据;
c)当测量误差在以下允许范围内时,性能保证值有效:温度:实测温度土3℃;
原烟气泄漏率和压损:实测数值土10%。JB/T10990—2010
4.6烟气换热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4.6.1烟气换热器入口的烟气温度一般应控制在160℃以下,短时间出现高于180℃的情况是可以接受的,但持续时间不可超过20min。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中雾滴含量不大于75mg/m3(标准状况)。4.6.2
高压及低压清洗水水质须满足GB/T1576要求。性能验收试验
5.1范围
通过测量实际烟气温度、烟气成分(硫氧化物含量)等得出温度效率、烟气泄漏,以检验烟气换热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2测量时间及具体步骤
初步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见表2。5.2.1
2初步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表2
载荷稳定
试验时间
控制室的温度、压力记录
烟气采样及分析
烟气流量测量
载荷:100%
dogo
正式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见表3。表3正式测量(温度和烟气泄漏测量)时间
载荷稳定
试验时间
控制室的温度、压力记录
烟气采样及分析
烟气流量测量
载荷:100%
10次!
JB/T10990--2010
5.3测量项目
5.3.1温度测量
5.3.1.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5.3.1.2测量仪器
热电偶补偿导线;
数据记录器。
5.3.1.3测量方法
换热器入口和出口处的烟气温度,应使用烟气取样器通过放置在网格排列内的热电偶进行测量,数据记录器应以30min的间隔记录烟气温度。5.3.2硫氧化物含量测量
5.3.2.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5.3.2.2测量方法
对每个采样口进行烟气采样,通过滴定管逐一从每一测量点均匀吸取烟气。通过沉淀滴定法和/或浊度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5.3.3水分含量测量
5.3.3.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
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出口。
5.3.3.2测量方法
对每个烟道进行烟气采样,烟气从测量点吸取。通过水分吸收方法对采样烟气进行分析。5.3.4CO2和02测量
5.3.4.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
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出口。
5.3.4.2测量方法
对每个烟道进行烟气采样,烟气从测量点吸取。应用奥萨特分析仪对采样烟气(CO2/O2)进行分析。5.3.5烟气压力测量
5.3.5.1压力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和出口。5.3.5.2压差
原烟气侧;
净烟气侧。
5.3.5.3测量方法
压力和压差均应通过与烟气换热器连接的差压式压力计进行测量。5.3.6烟气流量测量
5.3.6.1测量位置和测量点
原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入口;
净烟气侧:烟气换热器出口。
5.3.6.2测量工具
皮托管和斜管压力计。
5.3.6.3测量方法
应通过皮托管逐一扫查测量每个测量点的动压力。通过动压力、烟气温度、静压和成分的测量值来计算烟气流量。5.3.7烟气脱硫控制室相关数据记录在测试期间,应每间隔30min记录脱硫控制室有关烟气换热器以下性能参数:a)烟气换热器入口/出口原烟气和净烟气温度:b)原烟气侧和净烟气侧压力损失;c)烟气中硫氧化物的含量;
d)烟气换热器入口原烟气流量和烟气换热器出口的净烟气流量:e)测试期间的工作载荷。
5.4性能试验的条件
5.4.1运行
在整个测量期间,电厂工作载荷应不变。在烟气温度和泄漏率测量期间不得进行吹灰操作。5.4.2测量
测量区需配备两套电源(220VAC、20A)。采样分析必须在化学实验室或无尘室内进行。5.5评估
5.5.1实测性能值的计算
根据5.6给出的性能值计算方法,通过以测量数据来计算实测性能值。JB/T10990—-2010
5.5.2性能评估
实测参数(烟气流量、温度、压力等)偏离设计参数时,应根据性能修正曲线将实测性能值换算为设计工况下性能值来进行评估。5.6烟气换热器性能计算方法
5.6.1符号及说明详见表4。
5.6.2计算公式。
5.6.2.1烟气泄漏:
烟气泄漏百分比(%)(原烟气侧→净烟气侧):L,= (Se2-Se1) / (Sa1-Sel) X100-5.6.2.2温度效率:bZxz.net
5.6.2.2.1原烟气侧效率(%):na= (Tal-Td2)) /(Tal-Tel) X100.5.6.2.2.2净烟气侧效率(%):ne= (Te2-Te1) / (Tal-Tel) X100..5.7测点位置选取的要点
5.7.1测点位置要求详见表5。
JB/T10990—2010
注:1 ppm=10。
原烟气入口
原烟气出口
净烟气入口
净烟气出口
测点间距示意图:
原烟气侧
净烟气侧
表4符号及说明
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原烟气温度
排出烟气换热器的原烟气温度
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温度
排出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温度
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原烟气的硫氧化物含量排出烟气换热器的原烟气的硫氧化物含量进入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的硫氧化物含量排出烟气换热器的净烟气的硫氧化物含量增压风机
表5测点位置要求
测点间距(A)
1000mm~1500mm
1 000 mm~1 300 mm
1000mm~1500mm
1000mm~1300mm
位置描述
与烟气换热器入口距离<5m
与烟气换热器出口距离>5m
与烟气换热器入口距离4~5m
与烟气换热器出口距离>5m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机械行业标准(JB)标准计划
- JB/T5729-1991 单排多轴木工钻床 精度
- JB/T6382.4-2007 锥密封焊接式60°密封管螺纹90°弯管接头
- JB/T9186-1999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规程
- JB/T6358-2006 带可换导柱可转位平底锪钻
- JB/T9853-1999 向上式凿岩机
- JB/T10296-2001 温室电气布线设计规范
- JB/T7273.7-1994 内波纹手轮
- JB/T6382.2-2007 锥密封焊接式55°非密封管螺纹90°弯管接头
- JB/T2967.2-2010 横截木工圆锯机 第2部分:精度
- JB/T7780.2-2008 铆钉型触头用线材机械物理性能试验方法 第2部分:硬度测量
- JB/T3771-2008 移动式压缩机底盘 技术条件
- JB/T7658.16-2006 氨制冷装置用辅助设备 第16部分:氨液过滤器
- JB/T4746-2002 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
- JB/T6067-1992 气相防锈塑料薄膜 技术条件
- JB/T6980.1-1993 塑料薄膜和纸压敏粘贴标牌 技术条件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