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海洋调查规范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2 00:25:12
  • GB/T12763.10-200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2763.10-2007

  • 标准名称:

    海洋调查规范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10:Submarin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7-08-13
  • 实施日期:

    2008-02-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18.94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 中标分类号:

    综合>>基础学科>>A45海洋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平装大16开 页数:48, 字数:83
  • 标准价格:

    32.0 元
  • 出版日期:

    2008-02-01
  • 计划单号:

    20030326-T-418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2007-08-13
  • 起草人:

    李家彪、吴庐山、翟国军、于晓果、邱燕、谢锡君、吴自银、何水原
  • 起草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州地质调查局和海军航保部
  • 归口单位: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 提出单位:

    国家海洋局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主管部门:

    国家海洋局
  • 相关标签:

    海洋 规范 海底 地形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部分规定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基本内容、方法、资料整理及调查结果的要求。 GB/T 12763.10-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T12763.10-2007
本部分规定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基本内容、方法、资料整理及调查结果的要求。
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分为11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对应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
本部分为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的第10部分。
本部分与GB/T12763 的第1 部分、GB/T12763 的第7 部分和GB/T12763 的第8 部分配套使用。
本部分的附录B和附录E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D 和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起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家彪、吴庐山、翟国军、于晓果、邱燕、谢锡君、吴自银、何水原。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12319-1998 中国海图图式
GB12327-1998 海道测量规范
GB12898-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DZ/T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
IHOS-44:1998 IHOStandardsforHydrographicSurveys(国际海道测量规范)
前言Ⅲ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一般规定1
4.1 调查目的与内容1
4.2 技术设计2
4.3 调查的技术要求2
4.4 资料检查与验收3
4.5 调查成果3
4.6 资料归档4
5 单波束测深4
5.1 技术要求4
5.2 水位观测5
5.3 测前准备5
5.4 海上测量5
5.5 资料整理7
5.6 数据处理7
5.7 数据成图7
5.8 准确度评估7
6 多波束测深8
6.1 技术要求8
6.2 水位观测8
6.3 测前准备9
6.4 海上测量9
6.5 资料整理11
6.6 数据处理11
6.7 数据成图11
6.8 准确度评估12
7 侧扫声纳测量12
7.1 技术要求12
7.2 测前准备13
7.3 海上测量13
7.4 资料整理14
7.5 数据处理与成图14
8 浅地层剖面测量14
8.1 技术要求14
8.2 测前准备16
8.3 海上测量16
8.4 资料整理17
8.5 数据处理与解释17
9 海底地形图和地貌图编绘18
9.1 一般规定18
9.2 图式图廓18
9.3 成图准确度要求18
9.4 海底地形图编绘18
9.5 海底地貌图编绘19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水位观测与预报2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班报表24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海底地形图整饰格式27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地貌分类系统28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地貌形态成因类型30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地貌图图例系统36
图C.1 海底地形图整饰格式27
图F.1 地貌形态与结构37
图F.2 补充图例40
表1 海底地形地貌测线网调查中的测线间距要求3
表2 等深线类型划分18
表3 地形图分层设色的RGB代码19
表B.1 单波束测深班报表24
表B.2 多波束测深班报表24
表B.3 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班报表25
表B.4 侧扫声纳测量班报表25
表B.5 浅地层剖面测量班报表26
表B.6 单道地震测量班报表26
表D.1 地貌分类系统表28
表F.1 地貌形态成因类型3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763.10—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Specification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10 :Submarin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2007-08-1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2-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一般规定
调查目的与内容
技术设计
调查的技术要求
资料检查与验收
调查成果
资料归档
单波束测深
技术要求
水位观测
测前准备
海上测盘
资料整理
数据处理
数据成图
准确度评估
多波束测深
技术要求
水位观测
测前准备
海上测量
资料整理
数据处理
数据成图
准确度评估
侧扫声纳测量
技术要求
测前准备
海上测量·
资料整理·
7.5数据处理与成图·
浅地层剖面测量
技术要求
测前准
GB/T12763.10—2007
GB/T12763.10—2007
8.3海上测量
8.4资料整理….
8.5数据处理与解释·
9海底地形图和地貌图编绘
一般规定
图式图率
成图准确度要求.
海底地形图编绘
9.5海底地貌图编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规范性附录)
水位观测与预报
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班报表
海底地形图整饰格式
地貌分类系统
地貌形态成因类型
地貌图图例系统
海底地形图整饰格式
地貌形态与结构
补充图例
海底地形地貌测线网调查中的测线间距要求等深线类型划分
地形图分层设色的RGB代码
单波束测深班报表
多波束测深斑报表
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斑报表
侧扫声纳测量班报表
浅地层剖面测量班报表
单道地震测量班报表
地貌分类系统表
地貌形态成因类型
....24
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分为11部分: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第4部分:海水化学要素调查;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一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一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一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GB/T12763.10—2007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对应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本部分为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的第10部分。本部分与GB/T12763的第1部分、GB/T12763的第7部分和GB/T12763的第8部分配套使用。
本部分的附录B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附录A、附录C、附录D和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起草。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家彪、吴庐山、翟国军、于晓果、邱燕、谢锡君、吴自银、何水原。Ⅲ
1范围
海洋调查规范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T12763.10—2007
本部分规定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基本内容、方法,资料整理及调查成果的要求。本部分适用于1:10万~1:100万比例尺的海底地形地貌调套,更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地貌调查也可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12319—1998中国海图图式
GB12327—1998海道测量规范
GB12898—19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IHOS-44:1998
3IHOStandardsforHydrographicSurveys(国际海道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
多波东测深multibeamechosounding采用发射、接收指向正交的两组声学换能器阵,获得垂直航向、由大量波束测深点组成的测深面,并在航行方向上形成由一系列测深部面构成的测深条带,从而实现高分辨率地形测盘的一种方法3.2
侧扫声纳测量旁扫声纳测量sidescansonarsurvey采用声学换能器对海底进行扫描,获得海底回波信号,实现海底地貌成像的一种物探调查方法。3.3
浅地层剖面测量subbottomprofilesurvey利用声波在海底以下介质中的透射和反射,采用声学回波原理,获得海底浅层结构声学剖面的一种物探调查方法。
4一般规定
4.1调查目的与内容
根据任务的要求实施调查,获取海底地形地貌数据,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校正和改正,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成图,编制调查区海底地形图和海底地貌图,揭示调查区海底地形地貌变化特征和规律,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海底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海底地形地貌调查作业内容包括:技术设计、仪器检验、刻前准备、海上量、数据处理与成图、资料检查验收与归档。
GB/T12763.10—2007
4.2技术设计
4.2.1资料收集
所收集的资料应包括
a)最新海底地形数据和最新出版的海底地形图、海图;b)最新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数据和最新出版的海底地貌图;c)潮位资料及其他测量有关的资料;d)助航标志及航行障碍物的情况,对收集的资料,应对其可靠性及准确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作出对资料采用与否的结论。4.2.2技术设计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
a)任务来源及测区概况;
前人调查研究状况及调查区地形地貌基本特征:b)
c)测区范围与调查比例尺;
测线布设与预计测线工作量;
调查船、仪器以及仪器检验项目和要求;e)
f)海上测量的技术要求;
数据处理、成图的技术要求;
进度安排、人员分工与质量保障措施,h)
期成巢与调查报告内容,
j)资料验收与经费概算:
k)相关图表(航行计划示意图、测线布设示意图、测线端点坐标表等)。技术设计书需装订成册,由设计人员签名、测量单位主管业务负责人签署意见后报批,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任务下达单位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4.3调查的技术要求
4.3.1调变的基本方式
调查的基本方式为走航连续测量。测量项目有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测量、浅地层面测量。
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采用不同比例尺的测线网方式调查或全覆盖方式调查。调查中应尽量采用多项目的综合调查;同一测区的调查,测线或测网布设应统一,使调查资料相互印证,以提高综合解释水平。
4.3.2调查的基本内容
海底地形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导航定位、水深测量、水位测量以及数据处理和成图。水深测量包括深度测量和一些必要的改正(吃水改正、声速改正、船姿改正、升沉改正和水位改正等)。海底地貌调查的基本内容包括,在海底地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海底侧扫声纳测量和浅地层韵面测量,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成图。4.3.3调查的比例尺与测线布设
在采用测线网方式进行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时,主测线采用垂直地形或构造总体走向布设,联络测线应尽量与主测线垂直,不同调查比例尺的主测线和联络测线的测线间距见表1。在采用全覆盖方式进行海底地形地貌调查时,多波束测深和侧扫声纳测量的主测线采用平行地形或构造总体走向布设,相邻测幅的重叠应不少于测幅宽度的10%,联络测线应不少于主测线总长度的5%,且至少布设1条跨越整个测区的联络测线。
相邻测区,不同类型仪器不同作业单位之间的测区结合部,在采用测线网方式调查时,应至少有一条重复检查测线,在采用全覆盖方式调查时,应有一定宽度的重叠区,以保证所测对象的检验和拼接。2
GB/T12763.10--2007
在海底构造复杂或地形起伏较大的海区,应加密测线,加密的程度以能完善地反映海底地形地貌变化为原则。
表1海底地形地貌测线网调查中的测线间距要求项
海底地形测量
海底侧扫声纳调查
海底浅层削面调查
4.3.4准确度
调查比例尺
1100万
1:50万
1:25万
1:10万
1-100万
1:50万
1:25万
1110万
1:100万
1150万
1125万
1:10万
导航定位采用DGPS定位准确度应优于10m。主测线间距×联络测线间距/km
10x100
20×100
10×50
20×100
10×50
在水深小于30m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3m;在水深大于30m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水深值的1%。
4.3.5测量基准与投影分幅
测量和成图应遵循以下要求;
a)坐标系统采用\WGS-84坐标系统”;b)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深度基准面的高度从当地平均海面起算,一般应与国家高程基准进行联测:
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远离大陆的岛、礁,其高程基准可采用当地平均海面;d)时钟系统采用GMT时间;
e)参考椭球体采用WGS-84椭球体”;f2
投影采用墨卡托投影,分福采用自由分幅:基准纬度根据调查与成图区域确定,以尽量减少图幅交形为原则。g)
4.4资料检查与验收
资料检查与验收的内容和程序:任务执行单位应对原始资料、数据处理与成图、准确度评定、数字信息的合理性以及资料的完a)
整性进行全面检查;
资料检查合格后进行验收,资料验收结果须作文字评语,参加验收者签字,单位盖章,作为调b)
查成果鉴定验收和资料归档的内容之一4.5调查成果
4.5.1原始记录
包括导航定位记录,各类模拟、数字记录与实测参数,记录表(薄)及航迹图和各种监视记录面图等。这些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是调查的初级成果。4.5.2基础图件
对调查获得的数据经室内处理、分析与计算,按成图比例尺要求,编制基础图件。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的基础图件包括海底水深图、地形图、地貌图、扫影像平面图和浅地层面图等。3
GB/T12763.10—2007
4.5.3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
任务要求与技术设计:调查任务的来源和目的、调查海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海区的自然状况、a)
调查项目内容和测线布设、工作量和内外业工作安排、组织分工和协作情况等;海上调查与资料整理:海上调查的工作方法、仪器设备性能及检验情况、导航定位手段和保障b)
情况、工作量统计和工作完成情况,原始资料的完整性、调查数据的准确度和质量评估、调查资料的整理方法、成果资料的质量评价等:资料分析与解释,资料分析方法及其依据、各要素的分布特征、规律和综合分析等,d)结论与建议。
4.6资料归档
归档内容包括:
调查任务书,或合同书、委托书等;a)
b):课题论证报告,技术设计、方案报告及其审批意见;课题调查实施计划、站位表和测线布设图等:d)
调查原始记录;
计算、分析整理的成果数据报表及说明:e
各种图表、图件(包括底图)、照片及文字说明;R):航次报告和专题总结报告;h)调查报告及成果验收书;
i)课题成员及经费结算表。
归档要求归档文件内容齐全、完整,签字手续完备。归档单位原则上为调查任务执行的科技档案室,本单位无科技档案室的,交上一级科技档案室,或任务书、合同书规定的档案室。5单波束测深
5.1技术要求
5.1.1技术设计
5.1.1.1资料收集
所收集的资料应包括:
a)最新出版的海底地形图和海图:b)验潮站和水文站资料;
c)助航标志及航行障碍物的情况:d)其他与测量有关的资料。
对收集的资料,应对其可靠性及准确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做出对资料采用与否的结论。5.1.1.2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
a)根据任务书和4.2.2要求制定技术设计书;b)根据技术设计书和调查海区情况制订测量实施方案,并应说明验潮站的布设和水准点的分布及联测要求;
c):技术设计书和测量实施方案经专家和主管部门审批,然后付诸实施。5,12测量准确度
在单波束测深过程中,导航定位准确度应优于10m。在水深小于30m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0.3m在水深大于30m时,水深测量准确度应优于水深值的1%4
5.1.3测量比例尺与测线布设
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确定海底地形测量比例尺:测线布设按4.3.3执行。5.1.4测量手段
GB/T12763.10-—2007
定位是测深的主要内容,定位仪采用DGPS定位仪,其数据更新率应不低于1Hz,定位准确度满足5.1.2的要求,DGPS基准台的平面位置准确度应符合国家GPSE级网的要求。测深仪选择应考虑深度的测量范围、测深准确度、分辨率和检测可靠性等因素。地貌复杂海区,应选择垂直指向角小的单波束测深仪:港湾、航道和沿岸测量应选用浅水单波束测深仪,近海测量一般选用量程适中的单波束测深仪,远海测量则选用深水单波束测深仪。其主要技术指标应达到;a)测深准确度:测量准确度符合5.1.2的要求;b)换能器波束垂直指向角:不大于30c)适航性:当船速不小于10kn,测量船横据不大于10°纵摇不大于5°的情况下仪器能正常工作;
d)记录方式:数字记录方式或模拟记录方式。5.2水位观测
验潮站水位观测准确度应优于5cm,时间准确度应优于1min。沿岸至20km以内的近海海域应采用实测水位观测资料;当沿验潮站不能控制测区水位变化时,可利用自动验潮仪、高精度差分GPS测量水位或潮汐数值预报方法预报水位。验潮站布设、水准联测和水位观测按附录A执行。5.3测前准备
5.3.1测深仪检验
测深仪检验包括:
a)停泊稳定性试验
试验场必须选择在水深大于5m的海底平坦处,连续开机时闻不得少于2h:试验中,每隔5min比对--次水深,水深比对限差应在0.3m以内。对于非固定安装的测深仪,应利用检查板(BarCheck)进行检查比对。
b)航行试验
当测深仪换能器安装后或变换位置时都应进行航行试验。试验时,选择水深变化较大的海区,检验测深仪在不同深度和不同航速下工作是否正常。5.3.2DGPS定位仪检验
DGPS定位仪检验要求:
a)测前应进行不少于12h的定点准确度比对试验及稳定性试验,来样间隔1s;b)测前在已知点上应进行不少于30min的比对试验,采样间隔1s;c)卫星仰角应不小于5°
5.4海上测量
5.4.1航行要求
航行要求包括:
a)调查船尽量保持匀速、直线航行;b)船只在线测量时,航向变化应不大于5/min:遇特殊情况必须停船,转向或变速时,应及时通知测量值班室,来取应急措施:e)更换测线时,尽量缓慢转弯;d)实际航线与计划测线的偏离应不大于测线间距的25%。5.4.2深度测量
深度测量要求:
a)测深时,应进行定位和水深数据的实时综合采集与记录,数据采集可按等时或等距方式采集,5
GB/T12763.10—2007
定位点间隔应不小于图上1mm;
对于海底地形变化剧烈的地区,须作加密测量,加密的程度以完善反映海底地形为原则b)
岛屿、明礁、干出礁、灯塔等助航标志及人工建筑物,深度测量测至水深5m等深线或离其图上c
距离1.5cm处。
5.4.3深度改正数测定和计算
测深仪测深时,应定仪器的总改正数。总改正数包括以下各项改正数的代数和:声速改正数、吃水改正数以及潮位改正数。
a)测区于水深为0m~20m时,采用校对法直接求测深仪总改正数,可用水听器或检查板对测深仪进行校正。校对仪器时,深仪器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海况平静,船只处于漂泊和平稳状态下进行;
b)测区水深大于20m时,测深仪声速改正数利用实时声速测量或水文资料计算。5.4.4补测或重测
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补测或重测:8)测深仪漏测测线长度超过图上2.5mm时,均应补测,在地貌复杂海区,不得发生漏测现象;实际航线与计划测线的偏离超过测线间距的25%时:b
主、检比对超过5.8.1的规定要求时,验潮站水位观测不符合5.2要求时。d)
5.4.5水深拼接测量和比对
不同时期、不同单位和不同设备施测的相邻图幅之间,必须进行拼接测量和重合点比对,具体要求如下:
在拼接处应至少重叠一条测深线,a)
b)重叠测深线布设方法:每幅图应各自从拼接的图廊线起向外1cm以内的区域中布设一条比对线,
图幅水深拼接比对中,主、检水深重合点比对超过5.8.1的要求,或虽未超限,但存在系统误差c
以及对测量成果质量有疑间时,均应分析原因正确处理,或报告上级业务部门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写入技术总结。
5.4.6数据记录
数据记录包括:
定位信息采用数字记录方式采集,定位仪数据输出应设置为最高更新率;a
b)水深信息采用数字记录方式采集,记录应采集全部水深信息,模拟记录需同时提供打印剖面:数据备份包括全部原始数据文件,数据备份必须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并及时编写记录。5.4.7测量质量监控
测量质量监控要求:
技术负责人应经常检查测量资料的质量情况;电
b)值班人员要实时监视仪器工作状态,检查数据记录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数据记录质量是否良好;
c)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处量。5.4.8班报
班报记录的内容和格式参见附录B中表B.1具体要求:海岸带调查区每隔15min记录一次班报,陆架区调查区每隔30min记录一次班报,深海调查a)
区每隔1h记录一次班报,测线开始、结束必须记录时间、测线号:遇到仪器发生故障、船只干扰等特殊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并记录班报;b)
值班人员必须对记录质量进行自检,现场记录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各栏内容必须按要求填写:6
GB/T12763.10—2007
d)班组长要对班报记录进行不定期抽查,技术负责人要对每个作业周期的班报记录进行全面检查。
5.5资料整理
5.5.1现场资料整理
应在作业现场对所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测量数据质量做出初步评价。资料整理的内容如下:
a)有效测线完整性检查:
b)结合航迹水深点图,确定水深补测和加密;e)各种纸质打印资料整理、装订和会签,d)数据备份。
5.5.2现场资料检查
作业组应对全天的班报记录和测量数据进行检查和浏览,检查班报记录和测量记录是否究整、数据质量是否可靠,并进行数据备份。检查情况应记入当天的班报记录。海上测量工作结束后,作业组应对所获得的测量资料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内业数据处理。
5.6数据处理
5.6.1一般要求
数据处理应采用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数据处理软件。数据处理各阶段均应进行交叉检查,确保数据成果无误。测量成果应按统一格式输出,装订整齐美观,会签齐全,同时还应形成统一格式文件,并附数字成果说明文档,以磁盘或光盘形式提交,磁盘或光盘标签注记清楚。5.6.2定位数据处理
当定位中心与测深中心二者水平位置不重合时,须根据测定的偏心距进行测点位置归算,别除定位粗差点。
5.6.3水深数据处理
水深数据处理应包括换能器吃水改正、声速改正和水位改正。当水深大于200m时,可不进行水位改正。
5.7数据成函
5.7.1图件种类
图件种类包括:测线航迹图、实测水深图和海底地形图。5.7.2图件绘制
实测水深图和海底地形图依据海底地形离散数据文件,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方法绘制。5.8准确度评估
5.8.1重合点水深比对限整
由重合点水深(两点相距图上1.0mm以内)所列出的不符值数列的处理步骤如下:首先对不符值进行系统误差及粗差检验,别除系统误差和粗差后,其主检不符值限差为:水深小于30m时为0.6m,水深大于30m时为水深的2%。超限的点数不得超过参加比对总点数的10%。5.8.2准确度估计指标
利用主测线与联络测线交点水深不符值,进行水深测量准确度估计,其估计指标的计算公式为:M=士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