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6758-200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国家标准(GB)】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08 16:59:16
- GB/T16758-2008
- 现行
标准号:
GB/T 16758-2008
标准名称: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7-03-14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77 MB
替代情况:
替代GB/T 16758-1997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代替GB/T 16758-1997《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本标准规定了排风罩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设计原则、技术要求、测定方法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为控制尘毒等有害物源使用的排风罩。本标准与GB/T 16758-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更新了部分定义;——调整了某些排风罩的类别;——修改了排风罩测定方法中的部分条款。 GB/T 16758-2008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16758-2008

部分标准内容:
ICS13.3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58—2008
代替GB/T16758-1997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xhaust hood2008-12-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10-01实施
本标准代替GB/T16758—1997《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本标准与GB/T16758-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更新了部分定义;
调整了某些排风罩的类别;
修改了排风罩测定方法中的部分条款。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GB/T16758—2008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院、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建中、赵容、唐治亚、郭金峰、姜亢、王勇毅、鲍金玲。本标准1997年3月14日首次发布,2008年第一次修订。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6758—1997。
1范围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16758—2008
本标准规定了排风罩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设计原则、技术要求、测定方法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为控制尘毒等有害物源使用的排风罩。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2138袋式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GB5015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exhausthood
排风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处,捕集和控制有害物的通风部件。3.2
吹风量blowairrate
单位时间内从吹风口吹出的空气量。3.3
fexhaust airrate
排风量
单位时间内从排风罩排出的空气量。3.4
hoodentryloss
排风罩阻力
气流通过排风罩时的全压降(压力损失)。3.5
coefficientof entry
排风罩阻力系数
排风罩的阻力与测定断面动压的比值。3.6
罩口风速hoodfacevelocity
罩口处有效断面上的平均风速。3.7
控制点capturepoint
有害物放散直到耗尽最初能量,放散速度降低到环境中无规则气流速度大小时的位置。3.8
控制距离capturedistance
控制点到罩口中心的距离。
GB/T16758—2008
控制风速
capture velocity
将控制点处的有害物吸人罩内所需的最小风速。3.10
设置距离
distancefromapushnozzletoanexhausthood吹、吸风口之间的距离。
4分类
4.1密闭罩
将有害物源密闭在罩内的排风罩。4.1.1局部密闭罩
只将工艺设备放散有害物的部分加以密闭的排风罩(见图1)。排风口;
2——罩体;
3-—观察口;
排风口;
5—遮尘帘,
6—罩体;
产尘设备。
图1局部密闭罩
4.1.2整体密闭罩
将放散有害物的设备大部分或全部密闭的排风罩(见图2)。1—排风口;
2——罩体;
一产尘设备。
图2整体密闭罩
4.1.3大容积密闭罩
GB/T16758—2008
在较大范围内将放散有害物的设备或有关工艺过程全部密闭起来的排风罩(见图3)。1—排风口;
2——密闭室;
一产尘设备。
图3大容积密闭罩
4.1.4排风柜
三面围挡一面散开或装有操作拉门工作孔的柜式排风罩(见图4)。1
一排风口;
2—罩体;
观察窗;
4工作孔.
图4排风柜
4.2外部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近旁,依靠罩口的抽吸作用,在控制点处形成一定的风速排除有害物的排风罩。4.2.1上吸罩(顶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上部的外部罩(见图5)。4.2.2下吸罩(底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下部的外部罩(见图6)。奏
图5上吸罩
GB/T16758—2008
4.2.3侧吸罩
图6下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侧面的外部罩(见图7),如设置在散发有害物的工业槽(电镀槽、酸洗槽等)边的外部罩(见图8)。
侧吸罩
3槽边罩
接受罩
被动地接受生产过程(如热过程、机械运动过程等)产生或诱导的有害气流的排风罩,如砂轮机的吸尘罩(见图9a))、高温热源上部的伞形罩(见图9b))等。a)
一排风口;
2砂轮。
图9接受罩
排风口:
热源。
4.4吹吸罩
利用吹风口吹出的射流和吸风口前汇流的联合作用捕集有害物的排风罩(见图10)。一吹风口;
2——吸风口;
3——产尘设备。
5气幕隔离罩
图10吹吸罩
利用气幕将含有害物的气流与洁净空气隔离的排风罩(见图11)。1千扰气流;
2——空气幕;
3-污染气流。
补风罩
气幕隔离罩
GB/T16758—2008
利用补风装置将室外空气直接送到排风口处的排风罩,如补风型排风柜等(见图12)。1
1补风管道;
一排风罩。
图12补风罩
GB/T16758--2008
5设计原则
5.1排风罩应能将有害物源放散的有害物予以捕集,在使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达到相应卫生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捕集效率,以较小的能耗捕集有害物。5.2对可以密闭的有害物源,应首先采用密闭的措施,尽可能将其密闭,用较小的排风量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5.3当不能将有害物源全部密闭时可设置外部罩,外部罩的罩口应尽可能接近有害物源。5.4当排风罩不能设置在有害物源附近或罩口至有害物源距离较大时,可设置吹吸罩。对于有害物源上挂有遮挡吹吸气流的工件或隔断吹吸气流作用的物体时应慎用吹吸罩。5.5排风罩的罩口外气流组织宜有利于有害气流直接进人罩内,且排气线路不应通过作业人员的呼吸带。
5.6外部罩、接受罩应避免布置在存在干扰气流之处。排风罩的设置应方便作业人员操作和设备维修。
6技术要求
6.1性能
排风罩的类型、结构形式应根据有害物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做到罩内负压或罩口风速均匀,排风量按防止有害物扩散至工作场所的原则确定,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经验数据或模型实验确定。6.2材质
6.2.1排风罩的材料应根据有害气体的温度、磨琢性、腐蚀性等条件选择。除钢板外,罩体材料可采用有色金属、工程塑料、玻璃钢等。6.2.2对设备振动小、温度不高的场合,可用小于或等于2mm薄钢板制作罩体;对于振动大、物料冲击大或温度较高的场合,宜用3mm~8mm厚的钢板制作。对于高温条件下或炉窑旁使用的排风罩,宜采用耐热钢板制作。对于捕集磨琢性粉尘的罩子,应采取耐磨措施。6.2.3在有酸、碱作用或存在其他腐蚀性条件的环境,罩体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或在材料表面作耐腐蚀处理。在可能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环境,罩体应采用防静电材料制作或在材料表面作防静电处理。
6.2.4排风罩应坚固耐用,其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拆装或受到振动、腐蚀、温度剧烈变化时变形和损坏。
6.3结构
6.3.1密闭罩应尽可能采用装配结构,观察窗、操作孔和检修门应开关灵活并且具有气密性,其位置应躲开气流正压较高的部位。罩体如必须连接在振动或往复运动的设备上,应采用柔性连接。密闭罩的吸风口应避免正对物料飞溅区,其位置应避开气流正压较高的部位,保持罩内均匀负压。吸风口的平均风速以基本上不吸走有用物料为准。6.3.2外部罩的罩口尺寸应按吸人气流流场特性来确定,其罩口与罩子连接管面积之比不应超过16:1,罩子的扩张角度宜小于60°,不应大于90。当罩口的平面尺寸较大而又缺少容纳适宜扩张角所需的垂直高度时,可以将其分成几个独立的小排风罩;对中等大小的排风罩,可在罩口内设置挡板、导流板或条缝口等。
6.3.3为提高捕集率和控制效果,外部罩可加法兰边。6.3.4对于悬挂高度H≤1.5VF(H为罩口至热源上沿的距离,F为热源水平投影面积)或H≤1m的接受罩,罩口尺寸应比热源尺寸每边扩大150mm~200mm;对于悬挂高度H>1.5F或H>1m的接受罩,应将计算所得的罩口处热射流直径增加为0.8H(H悬挂高度)作为罩口直径。6
加工要求bzxZ.net
排风罩的罩体应规则、无缝隙、无毛刺;罩体内壁应平整、光滑。7
测定方法
GB/T16758—2008
排风罩的测定内容应包括排风量、阻力、阻力系数和控制风速,其测定方法见附录A。7
GB/T16758—2008
A.1测定项目
A.1.1排风罩的排风量
A.1.2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A.1.3排风罩的控制风速
A.2排风量的测定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
A.2.1罩口风速测定法
A.2.1.1匀速移动法
A.2.1.1.1测定仪器
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0.3m/s~40m/s。A.2.1.1.2测定方法
对于开口面积小于0.3m2的排风罩口,可将风速仪沿整个罩口断面按图A.1所示的路线慢慢地匀速移动,移动时风速仪不得离开测定平面,此时测得的结果是罩口平均速度。此法最少进行三次,取其平均值,每次测定误差应在士5%以内。图A.1罩口平均风速测定路线
A.2.1.2定点测定法
A.2.1.2.1测定仪器
热电式风速计。
A.2.1.2.2测定方法
对于矩形排风罩,按罩口断面的大小,把它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每个小块的中心处测量其气流速度。断面面积大于0.3m2的罩口,可分成9~12个小块测量,每个小块的面积小于0.06m2(见图A.2a));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0.3m2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测量(见图A.2b));对于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见图A.2c));对于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见图A.2d))。最少测定三次,至少取得三组数据,罩口风速为至少三组数据分别求得风速的平均值。8
a)较大矩形罩
c)条缝罩
A.2.1.2.3结果计算
图A.2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按式(A.1)计算:+= ++ ++
式中:
-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U1 ,V2,U3,*\*,Un
罩口各测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测点总数。
b)排风罩的排风量按式(A.2)计算:Q=F
式中:
Q—排风罩的排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F—排风罩罩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元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A.2.2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法A.2.2.1测定仪器
标准毕托管及倾斜微压计。
A.2.2.2测定位置
GB/T16758-—2008
b)较小矩形罩
d)圆形罩
(A.1)
(A.2)
在连接排风罩的直风管上,距连接口为3D~5D(D为连接风管直径)处作为测定断面,在此断面上开设互成90的两个测定孔,在孔口接上直径为25mm、长度为15mm左右的短管,并装上丝堵。测定时将测定断面划分成若干个等面积同心环,测定位置按GB/T12138的规定。A.2.2.3测定方法
标准毕托管与倾斜微压计的连接方法应与图A.3所示相同,按上述测点位置逐个测量各点的动压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58—2008
代替GB/T16758-1997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xhaust hood2008-12-1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10-01实施
本标准代替GB/T16758—1997《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本标准与GB/T16758-199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更新了部分定义;
调整了某些排风罩的类别;
修改了排风罩测定方法中的部分条款。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GB/T16758—2008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院、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建中、赵容、唐治亚、郭金峰、姜亢、王勇毅、鲍金玲。本标准1997年3月14日首次发布,2008年第一次修订。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6758—1997。
1范围
排风罩的分类及技术条件
GB/T16758—2008
本标准规定了排风罩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设计原则、技术要求、测定方法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为控制尘毒等有害物源使用的排风罩。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2138袋式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GB50155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exhausthood
排风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处,捕集和控制有害物的通风部件。3.2
吹风量blowairrate
单位时间内从吹风口吹出的空气量。3.3
fexhaust airrate
排风量
单位时间内从排风罩排出的空气量。3.4
hoodentryloss
排风罩阻力
气流通过排风罩时的全压降(压力损失)。3.5
coefficientof entry
排风罩阻力系数
排风罩的阻力与测定断面动压的比值。3.6
罩口风速hoodfacevelocity
罩口处有效断面上的平均风速。3.7
控制点capturepoint
有害物放散直到耗尽最初能量,放散速度降低到环境中无规则气流速度大小时的位置。3.8
控制距离capturedistance
控制点到罩口中心的距离。
GB/T16758—2008
控制风速
capture velocity
将控制点处的有害物吸人罩内所需的最小风速。3.10
设置距离
distancefromapushnozzletoanexhausthood吹、吸风口之间的距离。
4分类
4.1密闭罩
将有害物源密闭在罩内的排风罩。4.1.1局部密闭罩
只将工艺设备放散有害物的部分加以密闭的排风罩(见图1)。排风口;
2——罩体;
3-—观察口;
排风口;
5—遮尘帘,
6—罩体;
产尘设备。
图1局部密闭罩
4.1.2整体密闭罩
将放散有害物的设备大部分或全部密闭的排风罩(见图2)。1—排风口;
2——罩体;
一产尘设备。
图2整体密闭罩
4.1.3大容积密闭罩
GB/T16758—2008
在较大范围内将放散有害物的设备或有关工艺过程全部密闭起来的排风罩(见图3)。1—排风口;
2——密闭室;
一产尘设备。
图3大容积密闭罩
4.1.4排风柜
三面围挡一面散开或装有操作拉门工作孔的柜式排风罩(见图4)。1
一排风口;
2—罩体;
观察窗;
4工作孔.
图4排风柜
4.2外部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近旁,依靠罩口的抽吸作用,在控制点处形成一定的风速排除有害物的排风罩。4.2.1上吸罩(顶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上部的外部罩(见图5)。4.2.2下吸罩(底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下部的外部罩(见图6)。奏
图5上吸罩
GB/T16758—2008
4.2.3侧吸罩
图6下吸罩
设置在有害物源侧面的外部罩(见图7),如设置在散发有害物的工业槽(电镀槽、酸洗槽等)边的外部罩(见图8)。
侧吸罩
3槽边罩
接受罩
被动地接受生产过程(如热过程、机械运动过程等)产生或诱导的有害气流的排风罩,如砂轮机的吸尘罩(见图9a))、高温热源上部的伞形罩(见图9b))等。a)
一排风口;
2砂轮。
图9接受罩
排风口:
热源。
4.4吹吸罩
利用吹风口吹出的射流和吸风口前汇流的联合作用捕集有害物的排风罩(见图10)。一吹风口;
2——吸风口;
3——产尘设备。
5气幕隔离罩
图10吹吸罩
利用气幕将含有害物的气流与洁净空气隔离的排风罩(见图11)。1千扰气流;
2——空气幕;
3-污染气流。
补风罩
气幕隔离罩
GB/T16758—2008
利用补风装置将室外空气直接送到排风口处的排风罩,如补风型排风柜等(见图12)。1
1补风管道;
一排风罩。
图12补风罩
GB/T16758--2008
5设计原则
5.1排风罩应能将有害物源放散的有害物予以捕集,在使工作场所有害物浓度达到相应卫生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提高捕集效率,以较小的能耗捕集有害物。5.2对可以密闭的有害物源,应首先采用密闭的措施,尽可能将其密闭,用较小的排风量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
5.3当不能将有害物源全部密闭时可设置外部罩,外部罩的罩口应尽可能接近有害物源。5.4当排风罩不能设置在有害物源附近或罩口至有害物源距离较大时,可设置吹吸罩。对于有害物源上挂有遮挡吹吸气流的工件或隔断吹吸气流作用的物体时应慎用吹吸罩。5.5排风罩的罩口外气流组织宜有利于有害气流直接进人罩内,且排气线路不应通过作业人员的呼吸带。
5.6外部罩、接受罩应避免布置在存在干扰气流之处。排风罩的设置应方便作业人员操作和设备维修。
6技术要求
6.1性能
排风罩的类型、结构形式应根据有害物源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做到罩内负压或罩口风速均匀,排风量按防止有害物扩散至工作场所的原则确定,也可根据实测数据、经验数据或模型实验确定。6.2材质
6.2.1排风罩的材料应根据有害气体的温度、磨琢性、腐蚀性等条件选择。除钢板外,罩体材料可采用有色金属、工程塑料、玻璃钢等。6.2.2对设备振动小、温度不高的场合,可用小于或等于2mm薄钢板制作罩体;对于振动大、物料冲击大或温度较高的场合,宜用3mm~8mm厚的钢板制作。对于高温条件下或炉窑旁使用的排风罩,宜采用耐热钢板制作。对于捕集磨琢性粉尘的罩子,应采取耐磨措施。6.2.3在有酸、碱作用或存在其他腐蚀性条件的环境,罩体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或在材料表面作耐腐蚀处理。在可能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环境,罩体应采用防静电材料制作或在材料表面作防静电处理。
6.2.4排风罩应坚固耐用,其材料应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拆装或受到振动、腐蚀、温度剧烈变化时变形和损坏。
6.3结构
6.3.1密闭罩应尽可能采用装配结构,观察窗、操作孔和检修门应开关灵活并且具有气密性,其位置应躲开气流正压较高的部位。罩体如必须连接在振动或往复运动的设备上,应采用柔性连接。密闭罩的吸风口应避免正对物料飞溅区,其位置应避开气流正压较高的部位,保持罩内均匀负压。吸风口的平均风速以基本上不吸走有用物料为准。6.3.2外部罩的罩口尺寸应按吸人气流流场特性来确定,其罩口与罩子连接管面积之比不应超过16:1,罩子的扩张角度宜小于60°,不应大于90。当罩口的平面尺寸较大而又缺少容纳适宜扩张角所需的垂直高度时,可以将其分成几个独立的小排风罩;对中等大小的排风罩,可在罩口内设置挡板、导流板或条缝口等。
6.3.3为提高捕集率和控制效果,外部罩可加法兰边。6.3.4对于悬挂高度H≤1.5VF(H为罩口至热源上沿的距离,F为热源水平投影面积)或H≤1m的接受罩,罩口尺寸应比热源尺寸每边扩大150mm~200mm;对于悬挂高度H>1.5F或H>1m的接受罩,应将计算所得的罩口处热射流直径增加为0.8H(H悬挂高度)作为罩口直径。6
加工要求bzxZ.net
排风罩的罩体应规则、无缝隙、无毛刺;罩体内壁应平整、光滑。7
测定方法
GB/T16758—2008
排风罩的测定内容应包括排风量、阻力、阻力系数和控制风速,其测定方法见附录A。7
GB/T16758—2008
A.1测定项目
A.1.1排风罩的排风量
A.1.2排风罩的阻力及阻力系数
A.1.3排风罩的控制风速
A.2排风量的测定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排风罩的测定方法
排风罩的排风量可以通过测定罩口平均风速的方法求得,也可以通过测定排风罩连接风管内测定断面的平均风速的方法得到。
A.2.1罩口风速测定法
A.2.1.1匀速移动法
A.2.1.1.1测定仪器
叶轮式风速仪,测定范围:0.3m/s~40m/s。A.2.1.1.2测定方法
对于开口面积小于0.3m2的排风罩口,可将风速仪沿整个罩口断面按图A.1所示的路线慢慢地匀速移动,移动时风速仪不得离开测定平面,此时测得的结果是罩口平均速度。此法最少进行三次,取其平均值,每次测定误差应在士5%以内。图A.1罩口平均风速测定路线
A.2.1.2定点测定法
A.2.1.2.1测定仪器
热电式风速计。
A.2.1.2.2测定方法
对于矩形排风罩,按罩口断面的大小,把它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块,在每个小块的中心处测量其气流速度。断面面积大于0.3m2的罩口,可分成9~12个小块测量,每个小块的面积小于0.06m2(见图A.2a));断面面积小于或等于0.3m2的罩口,可取6个测点测量(见图A.2b));对于条缝形排风罩,在其高度方向至少应有两个测点,沿条缝长度方向根据其长度可以分别取若干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见图A.2c));对于圆形排风罩,则至少取4个测点,测点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m(见图A.2d))。最少测定三次,至少取得三组数据,罩口风速为至少三组数据分别求得风速的平均值。8
a)较大矩形罩
c)条缝罩
A.2.1.2.3结果计算
图A.2各种形式罩口测点布置
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按式(A.1)计算:+= ++ ++
式中:
-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U1 ,V2,U3,*\*,Un
罩口各测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测点总数。
b)排风罩的排风量按式(A.2)计算:Q=F
式中:
Q—排风罩的排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F—排风罩罩口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元排风罩罩口平均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A.2.2排风罩连接风管内平均风速测定法A.2.2.1测定仪器
标准毕托管及倾斜微压计。
A.2.2.2测定位置
GB/T16758-—2008
b)较小矩形罩
d)圆形罩
(A.1)
(A.2)
在连接排风罩的直风管上,距连接口为3D~5D(D为连接风管直径)处作为测定断面,在此断面上开设互成90的两个测定孔,在孔口接上直径为25mm、长度为15mm左右的短管,并装上丝堵。测定时将测定断面划分成若干个等面积同心环,测定位置按GB/T12138的规定。A.2.2.3测定方法
标准毕托管与倾斜微压计的连接方法应与图A.3所示相同,按上述测点位置逐个测量各点的动压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51-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1438.2-2008 锥柄麻花钻 第2部分:莫氏锥柄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2650-2022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冲击试验
- GB/T32113-2015 口腔护理产品中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