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电子行业标准(SJ) >>
- SJ 3227-1989 电子设备用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电子行业标准(SJ)】 电子设备用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5 09:30:15
- SJ3227-1989
- 现行
标准号:
SJ 3227-1989
标准名称:
电子设备用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标准类别:
电子行业标准(SJ)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89-03-20 -
实施日期:
1989-03-25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70.77 KB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部标准SJ3227-89
电子设备用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1989-03-20发布
1989-03-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部标准电子设备用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SJ3227-89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设备用热管(以下简称热管)的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热管的温度及其分布、起动性能、倾角(β)的测量和传热性能的计算。
2引用标准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总则GB2421
GB2903
GB4993
3术语
3.1热管
铜一康钢热电偶丝及分度表
镍铬一一康铜热电偶丝及分度表镍铬一-考铜热电偶丝及分度表
种在真空状态下,利用工质自行蒸发与冷凝的高效、低热阻传热装置(见图1所示)
3.2重力热管
利用重力场作用,使冷凝液返回蒸发端的传热装置,其结构特点是冷凝端置于蒸发端之上。
不装设吸液芯的重力热管,称之为二相流热虹吸管。3.3热源
用于热管蒸发端加热的装置。
3.4冷源
用于热管冷凝端冷却的装置。
3.5蒸发端
热管受热的区段。
3.6绝热段
热管不参予热交换的区段,
3.7冷凝端
热管受冷却的区段,
3.8工作温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1989-03-20批准1989-03-25实施
指热管内蒸汽的平均温度
3.9起动性能
SJ3227--89
在规定条件下,施加热源后热管达到温度稳定的时间。3.10倾角(B)
热管相对于水平或垂直的倾斜角度,3.11传热性能
表征热管传热的能力,包括传热量和传热限,3.12传热限
表征热管传热能力的极限,包括粘性限、沸腾限、声速限及毛细限等。4热管的典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热管一般分蒸发端、绝热段和冷凝端三个工作区段,其典型结构见图1所示。Q进
管壳吸液芯
植冷凝液回流
蒸发端
绝热蝎
冷资足端
图1热管典型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其工作原理为:当蒸发端受热时,通过管壁使湿润于吸液芯内的工质蒸发,蒸汽在蒸发端和冷凝端之间所形成的压差的作用下流向冷凝端,并经外部冷源的冷却将蒸汽冷凝为液体,释放汽化潜热,冷凝液靠吸液芯毛细力的作用,返回蒸发端,形成传热的循环过程,
5测试方法
5.1热性能参数
热管的热性能主要有温度及其分布、起动性能、传热性能以及倾角(β)的改变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S.2测试环境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2421中正常的试验大气条件的规定。
5.3退度测盘
5.3.1目的
SJ3227-89
测量出热管各端(段)的温度及其分布。5.3.2内容
测量热管蒸发端、绝热段、冷凝端、蒸汽、热源、冷源及环境的温度值,5.3.3测量装置
温度测量装置及设备,其连接框图如图2、图3所示。环蕴度
热发测
5.3.4测量设备
蒸汽流
传感器
冷眼漏
图2测量装置及设备连接框图
,加热用的热源装暨,其功率变化范围应不大于士5%。显示
b.冷却用的冷源装置,其冷却剂的流速变化率应不大于±5%。c。温度传感器及显示仪表,其测量允许误差应不大于土1%.5.3.5测量步骤
按图2、图3分别在蒸发端与冷凝端上装设热源和冷源,并沿热管的轴向设置温度传感器并与显示仪表相连接,启动热源与冷源装置,测量各部位的温度值,b.根据热源的种类及冷源的冷却形式,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和显示仪表,按图2、图3所示进行布设与连接,分别监测热源与冷源的温度值。距热管试件周围200mm处(见图2、图3)),设置环境温度测量点,测量其环境c.
溢度,
.若有必要,应将温度传感器置于热管蒸汽空间内(见图2所示),测量其蒸汽溢度值。当温度传感器不易埋设时,可将所测得的绝热段平均温度值,近似作为蒸汽温度值。
e.测量所获得的温度数据,应按附录A的格式记录。5.4起动性能的测试
5.4.1目的
确定热管在规定环境条件见5.2条)下起动工作的性能。5.4.2内容
测量热管自施加热源功率开始至达到温度稳定的起止时间。3
5.4.3测试装置(见5.3.3条)
5.4.4测试设备
温度测量设备(见5.3.4条)
SJ3227-89
计时装置,其精度误差应不大于土1s.x-y函数记录仪,其精度等级应不低于1级,5.4.5测试步骤
8,将热源功率预调至规定值,启动热源并记录下开起时间,b.按5.3.5条步骤a设置温度传感器及连接显示仪表,监测蒸发端与冷凝端的温度值待温度达到稳定后,记录下起止所用的时间,c。环境温度测盘(见5.3.5条c)。d,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应按附录A的格式记录,5.5倾角(B)的测试
5.5.1日的
测试倾角(见图3)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影响,5.5.2内容
改变热管相对于水平或垂直的倾斜角β,测盘热管的传热能力。5.5.3测试装置
倾角(B)测试装臀及设备。其连接框图如图3所示热管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流量计
5.5.4测试设备
传感器
图3测试装置及设备连接框图
8.温度测量设备(见5.3.4条)
b,流量计,其测量允许误差应不大于士1%。c.量角器,精度应不低于±1°
环境温度
5.5.5测试步骤
2_按图 3 将装设有热源和冷源的热管安装于可变倾角的测试装置上,并与测试设备相连接,
SJ3227—89
b.当热管温度达到稳定后,按30°、45°和60°相继改变热管的倾斜角(β),并按5.3条的规定测量其温度值。
c.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应按附录A的格式记录5.6传热性能的计算
根据附录A记录的测试数据,分别计算热管的传热量和传热限。5.6.1传热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Q=m·C(t-t)
式中:Q——传热量,w;
m—冷却剂流量,kg/s;
C冷却剂的定压比热,J/kg·K;t—冷却剂的出口温度,;
t冷却剂的进口温度,℃。
5.6.2传热限(最大传热量)按下式进行计算:2KA(I+n)cose.F1
Qmex·len=3
式中:Qmax—热管所能传递的最大热量,W;吸液芯渗透率,m\;
一吸液芯横截面积,m2;
reA有效毛细半径,m;
1—热管总长,m;
6一一工质与吸液芯结构固体表面间的接触角;。ler热管的有效长度,m;
式中:1蒸发端长度,m;
1~绝热段长度,m;
1。-冷凝端长度,m;
体积力压差与有效毛细压差之比:+l.+
TeA·D·sind
_reA·l..cosp
2Hcoso
2Hcoso
式中:D.
一吸液芯外径,m;
中一一热管轴向与加速度失量的夹角H-
毛细高度,m;
(2)
式中:
SJ3227-89
一工质的表面张力系数,N/m;
pl工质的密度,kg/m;
g—重力加速度,m/s
F—液体流动压降与液汽流动压降和之比;Frm
1+ y.p1.32K.4w
式中:uvμ分别为蒸汽和液体的动力粘度,N·S/m;Pv蒸汽的密度,kg/m;
Dy蒸汽通道的水力直径,m:
Av蒸汽通道截面积,m?;
N,-工质的物性参数(液体传输系数)N-P..o
式中:a—工质的汽化潜热,J/kg。热管正常运行的条件是:
Q.1≤Qm:1
5.6.3热管传热量及传热限的计算结果,应按附录A的格式记录或给出6-
(kg/s)
起动时间
传热性能
附加说明
###值
感馨应
蒸发端
冷疑端
蒸汽流
环境蕴度
温度达到稳定
传热量
传热限
S.1322789
附录A
测试数据记录表
(补充件)
起动状态
正常状态
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标准化研究所提出。30°
倾斜角
本标准由东南大学、机械电子部电子标准化研究所负资起草,5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电子设备用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1989-03-20发布
1989-03-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部标准电子设备用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SJ3227-89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设备用热管(以下简称热管)的热性能参数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热管的温度及其分布、起动性能、倾角(β)的测量和传热性能的计算。
2引用标准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总则GB2421
GB2903
GB4993
3术语
3.1热管
铜一康钢热电偶丝及分度表
镍铬一一康铜热电偶丝及分度表镍铬一-考铜热电偶丝及分度表
种在真空状态下,利用工质自行蒸发与冷凝的高效、低热阻传热装置(见图1所示)
3.2重力热管
利用重力场作用,使冷凝液返回蒸发端的传热装置,其结构特点是冷凝端置于蒸发端之上。
不装设吸液芯的重力热管,称之为二相流热虹吸管。3.3热源
用于热管蒸发端加热的装置。
3.4冷源
用于热管冷凝端冷却的装置。
3.5蒸发端
热管受热的区段。
3.6绝热段
热管不参予热交换的区段,
3.7冷凝端
热管受冷却的区段,
3.8工作温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1989-03-20批准1989-03-25实施
指热管内蒸汽的平均温度
3.9起动性能
SJ3227--89
在规定条件下,施加热源后热管达到温度稳定的时间。3.10倾角(B)
热管相对于水平或垂直的倾斜角度,3.11传热性能
表征热管传热的能力,包括传热量和传热限,3.12传热限
表征热管传热能力的极限,包括粘性限、沸腾限、声速限及毛细限等。4热管的典型结构及工作原理
热管一般分蒸发端、绝热段和冷凝端三个工作区段,其典型结构见图1所示。Q进
管壳吸液芯
植冷凝液回流
蒸发端
绝热蝎
冷资足端
图1热管典型结构及工作原理示意图其工作原理为:当蒸发端受热时,通过管壁使湿润于吸液芯内的工质蒸发,蒸汽在蒸发端和冷凝端之间所形成的压差的作用下流向冷凝端,并经外部冷源的冷却将蒸汽冷凝为液体,释放汽化潜热,冷凝液靠吸液芯毛细力的作用,返回蒸发端,形成传热的循环过程,
5测试方法
5.1热性能参数
热管的热性能主要有温度及其分布、起动性能、传热性能以及倾角(β)的改变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S.2测试环境条件
除另有规定外,热管热性能参数测试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2421中正常的试验大气条件的规定。
5.3退度测盘
5.3.1目的
SJ3227-89
测量出热管各端(段)的温度及其分布。5.3.2内容
测量热管蒸发端、绝热段、冷凝端、蒸汽、热源、冷源及环境的温度值,5.3.3测量装置
温度测量装置及设备,其连接框图如图2、图3所示。环蕴度
热发测
5.3.4测量设备
蒸汽流
传感器
冷眼漏
图2测量装置及设备连接框图
,加热用的热源装暨,其功率变化范围应不大于士5%。显示
b.冷却用的冷源装置,其冷却剂的流速变化率应不大于±5%。c。温度传感器及显示仪表,其测量允许误差应不大于土1%.5.3.5测量步骤
按图2、图3分别在蒸发端与冷凝端上装设热源和冷源,并沿热管的轴向设置温度传感器并与显示仪表相连接,启动热源与冷源装置,测量各部位的温度值,b.根据热源的种类及冷源的冷却形式,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和显示仪表,按图2、图3所示进行布设与连接,分别监测热源与冷源的温度值。距热管试件周围200mm处(见图2、图3)),设置环境温度测量点,测量其环境c.
溢度,
.若有必要,应将温度传感器置于热管蒸汽空间内(见图2所示),测量其蒸汽溢度值。当温度传感器不易埋设时,可将所测得的绝热段平均温度值,近似作为蒸汽温度值。
e.测量所获得的温度数据,应按附录A的格式记录。5.4起动性能的测试
5.4.1目的
确定热管在规定环境条件见5.2条)下起动工作的性能。5.4.2内容
测量热管自施加热源功率开始至达到温度稳定的起止时间。3
5.4.3测试装置(见5.3.3条)
5.4.4测试设备
温度测量设备(见5.3.4条)
SJ3227-89
计时装置,其精度误差应不大于土1s.x-y函数记录仪,其精度等级应不低于1级,5.4.5测试步骤
8,将热源功率预调至规定值,启动热源并记录下开起时间,b.按5.3.5条步骤a设置温度传感器及连接显示仪表,监测蒸发端与冷凝端的温度值待温度达到稳定后,记录下起止所用的时间,c。环境温度测盘(见5.3.5条c)。d,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应按附录A的格式记录,5.5倾角(B)的测试
5.5.1日的
测试倾角(见图3)对重力热管传热性能影响,5.5.2内容
改变热管相对于水平或垂直的倾斜角β,测盘热管的传热能力。5.5.3测试装置
倾角(B)测试装臀及设备。其连接框图如图3所示热管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流量计
5.5.4测试设备
传感器
图3测试装置及设备连接框图
8.温度测量设备(见5.3.4条)
b,流量计,其测量允许误差应不大于士1%。c.量角器,精度应不低于±1°
环境温度
5.5.5测试步骤
2_按图 3 将装设有热源和冷源的热管安装于可变倾角的测试装置上,并与测试设备相连接,
SJ3227—89
b.当热管温度达到稳定后,按30°、45°和60°相继改变热管的倾斜角(β),并按5.3条的规定测量其温度值。
c.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应按附录A的格式记录5.6传热性能的计算
根据附录A记录的测试数据,分别计算热管的传热量和传热限。5.6.1传热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Q=m·C(t-t)
式中:Q——传热量,w;
m—冷却剂流量,kg/s;
C冷却剂的定压比热,J/kg·K;t—冷却剂的出口温度,;
t冷却剂的进口温度,℃。
5.6.2传热限(最大传热量)按下式进行计算:2KA(I+n)cose.F1
Qmex·len=3
式中:Qmax—热管所能传递的最大热量,W;吸液芯渗透率,m\;
一吸液芯横截面积,m2;
reA有效毛细半径,m;
1—热管总长,m;
6一一工质与吸液芯结构固体表面间的接触角;。ler热管的有效长度,m;
式中:1蒸发端长度,m;
1~绝热段长度,m;
1。-冷凝端长度,m;
体积力压差与有效毛细压差之比:+l.+
TeA·D·sind
_reA·l..cosp
2Hcoso
2Hcoso
式中:D.
一吸液芯外径,m;
中一一热管轴向与加速度失量的夹角H-
毛细高度,m;
(2)
式中:
SJ3227-89
一工质的表面张力系数,N/m;
pl工质的密度,kg/m;
g—重力加速度,m/s
F—液体流动压降与液汽流动压降和之比;Frm
1+ y.p1.32K.4w
式中:uvμ分别为蒸汽和液体的动力粘度,N·S/m;Pv蒸汽的密度,kg/m;
Dy蒸汽通道的水力直径,m:
Av蒸汽通道截面积,m?;
N,-工质的物性参数(液体传输系数)N-P..o
式中:a—工质的汽化潜热,J/kg。热管正常运行的条件是:
Q.1≤Qm:1
5.6.3热管传热量及传热限的计算结果,应按附录A的格式记录或给出6-
(kg/s)
起动时间
传热性能
附加说明
###值
感馨应
蒸发端
冷疑端
蒸汽流
环境蕴度
温度达到稳定
传热量
传热限
S.1322789
附录A
测试数据记录表
(补充件)
起动状态
正常状态
本标准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标准化研究所提出。30°
倾斜角
本标准由东南大学、机械电子部电子标准化研究所负资起草,50°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电子行业标准(SJ)标准计划
- SJ/T11403-2009 通信用激光二极管模块可靠性评定方法
- SJ/T10148.3-1991 电气简图的编制方法 系统图(框图)
- SJ/T11399-2009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芯片测试方法
- SJ2242-1982 散热器强制风冷热阻测试方法
- SJ/T11400-2009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 小功率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
- SJ/T11401-2009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产品系列型谱
- SJ/T11396-2009 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蓝宝石衬底片
- SJ20965-2006 光电器件用氧化铍陶瓷载体规范
- SJ/T11408-2009 软件构件 图形用户界面图元构件描述规范
- SJ/T11397-2009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用萤光粉
- SJ/T11407.1-2009 数字接口内容保护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系统结构
- SJ/T11410-2009 九针点阵式打印机芯通用规范
- SJ/T11395-2009 半导体照明术语
- SJ51919/5-2002 JGL30-2.5-01型舰用两芯多模光缆连接器详细规范
- SJ/T9555.6-1993 YC型音响设备用圆形连接器质量分等标准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