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14:37:44
  • TB10001-1999
  • 已作废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TB 10001-1999

  • 标准名称: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 标准类别: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

  • 标准状态:

    已作废
  • 发布日期:

    1999-05-16
  • 实施日期:

    1999-09-01
  • 作废日期:

    2005-04-25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905.95 KB

标准分类号

  • 中标分类号:

    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工程>>P65铁路工程

出版信息

  • 页数:

    47页
  • 标准价格:

    26.0 元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TB 10001-1999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TB10001-1999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n subgrade of railwayTB10001--99
主编单位: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施行日期:1999年9月1日
关于发布《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等4个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通知
铁建设函【1999】157号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一99)、《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99)、《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TB1001799)和《铁路驼峰及调车场设计规范》TB10062--99)4个标准,经审查现批准发布,自1999年9月1日起施行。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J1-8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J3一85)(含1996年局部修订版)和《铁路桥渡勘测设计规范》(TBJ17一86)3个标准同时废止。《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99)中的图岩分级,采用了国家标准的分级排序,与原规范的围岩分类排序相反。《铁路工程地质技术规范》、《铁路隧道施工规范》及隧道衬砌标准设计图未修订发布之前,各单位在提供地质资料、设计文件和使用标准设计图及施工等过程中要注意新发布的图岩分级与原图岩分类的对应关系,避免发生错误。
以上标准由部建设管理司负贵解释,由铁道出版社和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组织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六日
本规范是根据铁道部铁建函[1997J54号文的要求,在《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J1一85,含1996年局部修订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规范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路肩高程、路基面形状和宽度、基床、路堤、路堑、路基排水、路基防护和改建与增建第二线路基共10章,并有列车和轨道荷载换算士柱高度及分布宽度、路基工程混凝土与砌体强度等级及适用范圈、填料分类和铁路用地等附录。本规范主要修订内容有:
(1)修订了“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表、“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表和“列车和轨道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表;
(2)删除了有关特殊路基和路基支挡结构物的有关设计内容,将其纳入相关三层次规范;(3)修订了路基面形状以及I级干线路肩宽度标准,4)修订了路基基床结构、填料及压实度标推;332
(5)新增了光面、预裂爆破技术和软弱松散岩质路堑边坡加固技术的有关设计原则和规定;(6)新增了土工合成材料、轻型防护结构等新材料、新技术在基床加固、路基排水以及坡面防护等方面的应用原则和标准;
(7)新增了“滨海路基”等特殊条件下路肩高程设计标准;(8)修订了“路基工程混凝土与体强度等级及适用范围”表;(9)修订了改建与增建第二线路基和铁路用地有关标准。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现带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资料寄交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兰州市和政路75号,邮政编码:730000),并抄送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北京市朝阳门外大街227号,邮政编码:100020),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包黎明、李善皋、朱群芳、龙锦永、赵厚生、胡焕民。333
1总 则 
1.0.1为统一铁路路基设计技术标准,使路基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最高行车速度140km/h,标准轨距新建及改建1、1、1级铁路的路基工程设计。1.0.3铁路路基是铁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和列车荷载的基础。路基工程作为土工结构物,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使之能抵抗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影响。1.0.4铁路列车竖向活载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标准活载,一般不计冲击力、离心力、制动力和摇摆力作用。轨道和列车荷载用换算土柱来代替,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1.0.5路基工程使用的混凝土、石料及其砌筑用水泥砂浆的最低强度等级及适用范围,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1.0.6路基工程设计应推广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推行机械化施工方法。1.0.7路基病害整治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整治,不留后患的原则,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案和有效的工程措施。
1.0.8路基设计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尽量减少破坏关然植被和山体平衡,在狭窄的河谷地段不应侵占河床。在地形陡峻地段、不良地质地段和狭窄的河谷地段,可视具体情况设置挡护工程。1.0.9研究路基重点工程方案时,应从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作全面考虑,并以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路基设计应避免高堤深堑,并应与桥、隧等建筑物作比较。1.0.10路基土石方调配,应移挖作填,减少施工方,节约用地。1.0.11路基工程应做好排水设计,确保排水通畅。1.0.12区间路基每隔500m左右应设置养路机械作业平台一处。单线铁路可在一侧或两侧交错设置,双线铁路两侧均应设置。
1.0.13岩石路堑可预留电缆沟槽;土质路基的路肩和边坡不应设置电缆沟槽,困难情况下必须设置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并及时回填夯实,确保路基的完整和稳定。在路基上设置其他杆架、管线等设备时,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的完整和稳定。1.0.14区间路基用地设计,应按本规范附录D的有关规定执行。1.0.15铁路路基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 路基 subgrade
经开挖和填筑而形成的直接支承轨道的基础结构。2.0.2 路堤 embankment
在原地面上,用土、石填筑的路基。2.0.3路堑cutting
自原地面向下开挖的路基。
2. 0.4 基床 subgrade bed
路基上部承受轨道、列车动力作用,并受水文气候变化影响而规定的一定深度。基床有表层与底层之分。
2.0.5路肩高程formationlevel(F.L.)路肩外缘的高程,有路肩设计高程和路肩施工高程之分。2.0.6压实系数compactingfactor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与击实试验得出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2.0.7 地基系数subgrade reaction coefficient由平板荷载试验测得的荷载强度与其相应下沉量的比值。2.0.8土工合成材料geosynthetics应用于岩土工程的合成材料产品的总称。2.0.9最优含水量optimummoisturecontent相应于最大干密度时土体的含水量。2.0.10边坡稳定安全系数stabilityfactorof slope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土体沿某一滑动面的抗滑力(矩)和滑动力(矩)之比值。3路肩高程
3.0.1路肩高程受洪水位或潮水位控制时,应根据下列规定确定设计洪水频率或重现期,以计算其设计水位。
设计洪水频率标准:I、1级铁路为1/100,1级铁路为1/50。1
若观测洪水(含调查洪水)频率小于上述设计洪水频率时,应按观测洪水频率设计。但当观测洪水频率小于下列频率时,应按下列频率设计:1、Ⅱ级铁路为1/300,级铁路为1/100。2在淤积严重或有特殊要求的水库地段,应在初步设计中拟定洪水频率标。3改建既有线与增建第二线的洪水频率,应根据多年运营和水害情况在初步设计时确定。4滨海路堤的设计潮水位,1、1级铁路采用重现期为100年一退的高潮位,I级铁路采用重现期为50年遐的高潮位。如滨海路堤兼做水运码头时,尚应按水运码头设计要求确定设计最低潮位:3.0.2滨河、河滩路堤的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雍水高(包括河道卡口或建筑物造成的水,河湾水面超高)加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加河床淤积影响高度,再加0.5m。其中波浪侵袭高与斜水流局部冲高应取二者中之大值。3.0.3水库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波浪侵袭高加水高(包括水库回水及边岸水),再加0.5m。当按规定洪水频率计算的设计水位低于水库正常高水位时,应采用水库正常高水位作为设计水位。
3.0.4未设防浪胸墙的滨海路堤,其路肩商程应高出设计高潮水位加波浪侵袭高(波浪爬高)加不小于0.5m的安全高度;当路堤顶设有防浪胸墙时,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高潮水位以上不小于0.5m。3.0.5地下水水位和地面积水水位较高地段的路基,其路肩高程应高出最高地下水水位或最高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再加0.5m。3.0.6季节冻土地区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冻前地下水水位或冻前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加有害冻胀深度,再加0.5m。3.0.7盐渍土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最高地下水水位或最高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加蒸发强烈影响深度,再加0.5m。当盐溃土路基有季节性冻害时,应按本规范第3.0.6条和本条的规定分别计算路肩高程,取二者中之大值。
3.0.8当路基采取降低水位、设置毛细水隔断层等措施时,路肩高程可不受本规范第3.0.5条、第3.0.6条和第3.0.7条规定的限制。路基面形状和宽度
4.1路基面形状
4.1.1路基面应根据基床土质设路拱或做成平面。其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渗水土和用封闭层处理的路基面应设路拱。路拱形状为三角形,单线路基的路拱高0.15m,一次修筑双线路基的路拱高0.2m,底宽等于路基面宽度。曲线加宽时,仍保持三角形。2渗水士和岩石(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mm地区的易风化泥质岩石除外)的路基面均为平面。其路肩应高于非渗水土路基的路肩,高出尺寸△h按式(4.1.1)计算。Ah =(h—hi)+△
式中h,-非渗水土路基的道床厚度(m);h——渗水土路基的道床厚度(m);△--一轨下路拱高度(m)。
4.1.2渗水土、岩石路基与非渗水土路基连接时,路基面应以渗水土由非渗水土路基的路肩高程向渗水土路肩施工高程顺坡,其长度不应小于10m。4.2路基面宽度
4.2.1区间路基面宽度应根据铁路等级、正线数目、线间距、远期采用的轨道类型、路基面形状、曲线加宽、路肩宽度等由计算确定。
路肩宽度:1级铁路,一般情况下,路堤不应小于0.8m,路堑不应小于0.6m,困难条件下,路堤不得小于0.6m,路壁不得小于0.4m;1级铁路的路堤不得小于0.6m,路堑不得小于0.4m,重级铁路的路堤和路堑均不得小于0.4 m。直线地段的路基面宽度,应按表4.2.1采用。表 4. 2. 1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m)单
特重型
次重型
次重型
非渗水土
路基面宽度
海水土、岩石
路基面宽度
非渗水土
路基面宽度
海水土、岩石
路基面宽度
非渗水土
路基面宽度
续表4.2.1
渗水土、岩石
路基面宽度
非渗水土
路基面宽度
渗水土、岩石
路基面宽度
表中宽度值系按非无缝线路道床顶宽计算,当铺设无缝线路时,特重型与重型轨道路基面宽度均应增加0.2m,次重型轨道注:1
路面宽度均应增加0.3m:
2困难条件下,当路肩宽度为路堤0.6m、路堑0.4m时,1级铁路路基面宽度可减小0.4m,3单线路自线路中心沿轨枕底面水平至路堑边坡的距离,一边不应小于3.5m(曲线地段系指曲线外侧),双线路堑两边均不应小于3.5m;
4表中的非水土是指黏性土(填料中的细粒土)、粉砂(填料中的黏砂、粉砂)以及黏性土含量大于等于15%的碎石类土、砂类土(填料中的岩块和粗粒土,但粗粒土中黏砂、粉砂除外),5年平均降水量大于400 mm地区的易风化泥质岩石,可按非渗水土一栏考虑。区间单线曲线地段的路基面宽度,应在曲线外侧按表4.2.2的数值加宽,加宽值在缓和曲线范4. 2.2
围内线性递减。
表4.2. 2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m)铁路等级
曲线半径R
800R≤1000
100016006 000R≤600
600R800
80010002000路基面外侧加宽值
区间双线曲线地段的路基面加宽值,应根据线间距、外轨超高、道床宽度及其坡度、路拱形状等计算确定。
5.1基床结构
5.1.1路基基床应分为表层及底层,其厚度应符合表5.1.1的规定。表 5.1.1基床表层及底层厚度(m)铁路等级
注:基床厚度以路肩施工高程为计算起点。1级
5.1.2路堤基床为渗水土而其下部为非渗水土时,非渗水土层顶面应设4%横向排水坡。路堑基床表层换填渗水土时,其底层项面应设4%横向排水坡。5.1.3陡坡地段的半填半挖路基,路基面以下1m基床范围内应予以挖除换填,填料应符合基床土的要求。挖方顶面应设4%的向外排水坡。5.2路堤基床
5.2.1基床表层填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优先选用A组填料(填料组别见本规范第6.1.1条),其次为B组填料,但颗粒粒径不得大于150mm。
2当选用B组填料中的砂黏土时,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地区,其塑性指数不得大于12,液限不得大于32%。
3当不得不使用C组填料中的细粒土含量大于30%的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和细粒土中的粉土、粉黏土时,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地区,其塑性指数不得大于12,液限不得大于32%。4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填料,应采取土质改良措施。5严禁使用D、E组填料作为基床表层填料。5.2.2基床底层的填料可选用A、B、C组填料。当不得不使用D组填料时,必须采取加固或改良措施。5.2.3基床土的压实度,对细粒土和黏砂、粉砂应采用压实系数或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对粗粒土(黏砂、粉砂除外)应采用相对密度或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对碎石类土和块石类混合料应采用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其值不应小于表5.2.3的规定值。表5.2.3基床士的压实度
填料类别
压实指标
压实系数 Kh
地基系数 Kgo
妖路穿级
(MPa/cm)
相对密度 D,
细粒土和
黏砂、粉砂
1、I级
细砂、中砂、
粗砂、砾砂
砾石类
碎石类
、I、I级
块石类
混合料
压实指标
压实系数Kh
地基系数 K30
填料类别
峡路等级
(MPa/cm)
相对密度 D
细粒土和
续表5.2.3
细砂、中砂、
黏砂、粉砂
I、I级
粗砂、砾砂
砾石类
碎石类
I、「、I级
注:1Kh为重型击实试验的压实系数;2K3o为 30 cm直径荷数板试验得出的地基系数,一般取下沉量为 0.125cm的载强度。1.0
块石类
混合料
5.2.4高度小于基床厚度的低路堤,基床表层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的土质及其密度应符合本规范第5.2.1条和第5.2.3条的规定。基床底层厚度范围内天然地基为冲积细粒土时,其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值不得小于1 MPa。
5.3路堑基床
5.3.1基床表层土,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0mm地区,当为易风化的泥质岩石和塑性指数大于12、液限大于32%的黏性土时,应采取换填或士质改良等措施。5.3.2基床表层土的压实度不应小于本规范表5.2.3的规定值,否则应采取压实措施。5.3.3基床底层为软弱土层时,其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值不得小于1MPa。5.4基床加固措施
5.4.1基床加固应根据土质及其密度、降水量、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深度、加固材料来源等,经比选采用适宜的加固措施。
5.4.2基床加固措施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1就地碾压一一路堑基床表层和低路堤基床表层范围内天然地基土的密度不能满足本规范表5.2.3的规定时,可采用重型碾压机械进行碾压。2换土或土质改良*当基床土不能满足本规范第5.2.1条、第5.2.2条和第5.3.1条的规定时,可采用换土或在土中加入石灰、水泥、砂、炉渣等掺和料的土质改良措施。3加强排水一一当基床土受水影响时,应增设地面或地下排水设备,拦截、引排或降低、疏干基床范围内的水。
4设置土工合成材料一一当降水量大,同时基床土为亲水性强的填料时,可在路基面铺设不透水的土工膜或复合土工膜当水源为地下水时,可在路基面铺设透水的无纺土工织物,当基床土为软弱土层时,可在基床表层铺设土工格室。当并存的诸因素均可诱发基床病害时,可采用上述措施的组合。5综合措施
6.1.1路堤填料根据土石的颗粒组成、颗粒形状、塑性指数及液限等,应分为岩块、粗粒土和细粒土三339
大类,见本规范附录C。按填料的性质及适用性,可分为下列五组:A组一—优质填料。包括硬块石,级配良好和细粒土含量小于15%的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砾砂、粗砂、中砂。B组一一良好填料。包括不易风化的软块石(胶结物为硅质或钙质),级配不良的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砾砂、粗砂、中砂,细粒土含量在15%~30%的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和细砂、黏砂、砂粉土、砂黏土。C组—般填料。包括易风化的软块石(胶结物为泥质),细粒土含量在30%以上的漂石土、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和粉砂、粉土、粉黏土。D组一不宜使用的差质填料。包括强风化及全风化的软块石、黏粉土和黏土。E组一一严禁使用的劣质填料。包括有机土。6.1.2路堤基床以下部位填料,宜选用A、B.C组填料。当选用D组填料时,应采取加固或改良措施。
6.1.3路堤浸水部位的填料,宜选用渗水土填料。当采用细砂、粉砂作填料时,应采取防止振动液化的措施。
6.1.4使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堤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全宽应以同一种填料填筑。当渗水土填在非渗水土上时,非渗水土层顶面应向两侧设4%的人字横坡,非渗水土填在渗水土上时,接触面可为平面;当上下两层填料的颗粒大小相差殊时,应在分界面上铺设垫层。当分层填筑有困难时,宜将渗水性弱的土填在堤心部分,两侧填筑渗水性强的土。6.2压实度
6.2.1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压实度,对细粒土和粗粒土中的黏砂、粉砂,应采用压实系数或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对粗粒土(黏砂、粉砂除外),应采用相对密度或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对碎石类土和块石类混合料,应采用地基系数作为控制指标。其值不应小于表6.2.1的规定值。表6.2.1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压实度填料类别
填筑部位
不漫水
漫水部
分及桥
涵缺口
压实指标
压实系数Kh
地基系数K30
埃路等级
(MPa/cm)
相对密度 D.
压实系数Kh
地基系数 Kso
(MPa/cm)
相对密度D.
细粒土和
黏砂、粉砂
I、I级
细砂、中砂、
粗砂、砾砂
砾石类
碎石类
I、I、I级
块石类
混合料
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压实系数可按表列数值减小0.05;注:1在
2桥梁缺口指桥台背后上方长度不小于桥台高度加 2 m 的范阐,涵洞缺口指涵洞两侧每边不小于涵洞孔径2 倍的范画6.2.2施工控制含水量的范围,应根据填料性质、要求的压实度和机械压实能力综合确定。细粒土和粗粒土中黏砂、粉砂填筑时的含水量应接近最优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时,可采取疏干晾晒或加水湿润等措施。
6.2.3路堤边坡高度大于20m时,应根据填料、边坡高度等加宽路基面,其每侧加宽值6应按式(6.2. 3)计算。
式中c-—沉降比,细粒土约为0.01~0.02,粗粒土约为0.005~0.015,硬块石约为0.005~0.01,软块石约为0.015~0.025;
h—-路堤边坡高度(m),
m-道床边坡坡率,特重型、重型、次重型及中型轨道m一1.75,轻型轨道m=1.5。6.3边坡形式和坡度
6.3.1路堤边坡形式和坡度应根据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高度、列车荷载和地基工程地质条件等确定。
当地基条件良好,边坡高度不大于表6.3.1范围时,其边坡形式和坡度应按表6.3.1采用。表6.3.1路堤边坡形式和坡度
边坡高度(m)
填料类别
细粒土
粗粒土(细砂、粉砂、黏
砂除外)、碎石土、卵石
土、漯石土
硬块石
注:1如有可靠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全部坡度
边坡坡度
上部坡度
下部坡度
2填料用粒径大于 25 cm 的不易风化的块石、边坡干翻时,其边坡坡度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3填料为易风化的软块石时,其边坡坡度应按风化后土质边坡设计。边坡形式
折线型
折线型
直线型
直线型
6.3.2路堤边坡高度大于表6.3.1所列的数值时,其超出的下部边坡形式和坡度,应根据填料的性质由稳定分析计算确定,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应为1.15~1.25,边坡形式宜用阶梯型6.3.3路堤坡脚外应设置不小于2m宽的天然护道。在经济作物区高产田地段,当能保证路堤稳定时,可设宽度不小于1m的人工护道或设坡脚墙。6.4地基表层处理
6.4.1稳定斜坡上地基表层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面横坡缓于1:10时,路堤可直接填筑在天然地面上。但路堤高度小于基床厚度的地段,应清除地表草皮。Www.bzxZ.net
2地面横坡为l:10~1:5时,应清除草皮。3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1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子保留,即在原地面挖台阶后填筑路堤。6.4.2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必须检算路堤整体沿基底及基底下软弱层滑动的稳定性,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得小于1.25。否则应采取改善基底条件或设置支挡结构物等防滑措施。陡坡路堤靠山侧应设排水设备,并采取防谬加固措施。6.4.3基底有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应采取拦截引排至基底范围以外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填料等猎施。
6.4.4地基表层为松散土层,其天然密度小于本规范表6.2.1的规定值时,若松土厚度不大于0.3m,应将原地表碾压密实若松土厚度大于0.3m,应将松土翻挖,分层回填压实或采取其他地基加固措施,341
碾压后的密度应满足本规范表6.2.1的规定。6.4.5地基表层为软弱土层,其标准贯入锤击数N值小于4或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小于1MPa时,应根据软弱土层的性质、厚度、含水量、地表积水深度等,采取排水疏干、挖除换填、抛填片石或填砂砾石等地基加固措施。
6.5取土坑设置
6.5.1取土坑的设置,应根据各地段所需取土数量,并结合路基排水、地形、土质、施工方法、节约用地等,作出统一规划。
6.5.2取土坑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形平坦地段,宜设在路堤一侧。当地面横坡陡于1:10时,宜设在路堤上侧。2桥头河滩路堤,取土坑必须设在下游侧。3兼作排水的取土坑,应确保水流通畅排出。其深度不宜超过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并应与桥涵进口高程相衔接;其纵坡不应小于2%,平坦地段亦不应小于1%。4当取土坑较深时,坡脚至取土坑距离应保证路堤边坡稳定,取土坑内侧壁应适当防护。6.5.3良田地段,当路堤填方数量大而集中,且地下水水位较高时,可远运或集中取土。7路
7.1土质路堑
7.1.1土质路堑边坡形式及坡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土的性质、边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和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边坡高度不大于20m时,边坡坡度可按表7.1.1设计。表 7.1.1土质路堑边坡坡度
黏土、粉质黏土、塑性指数大于3的粉土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砾砂
卵石土、碎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别
胶结和密实
注:1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土路堑边坡形式及坡度应按(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有关规定执行:2 有可靠的资料和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边坡坡度
1+1~11.5
1 + 1. 5~1 + 1. 75
1 0. 5~1 1
1+1~1:1.5
7.1.2路堑边坡高度大于20:m时,其边坡形式及坡度应按本规范第7.1.1条有关规定并结合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确定,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应为 1.15~1.25。7.1.3在碎石类土、砂类土及其他土质路堑中,应在侧沟外侧设置平台,其宽度应视边坡高度和土的性质决定,不宣小于1m。当边坡全部设防护固工程时,可不设平台。7.1.4不同地层组成的较深路堑,宜在边坡中部或不同地层分界处设置平台,并在平台上设置截水沟或挡水墙,平台宽度不宜小于2m。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边坡平台上可不设截水沟,但应设置向坡脚方向不小于4%的排水横坡,平台宽度不宜小于1m。34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