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煤炭行业标准(MT) >>
- MT 711-1997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煤炭行业标准(MT)】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2 20:50:34
- MT711-1997
- 现行
标准号:
MT 711-1997
标准名称: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标准类别:
煤炭行业标准(MT)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7-12-30 -
实施日期:
1998-07-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61.99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的产品型式、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以下简称自救器)。 MT 711-1997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MT711-1997

部分标准内容:
MT711—1997
本标准的制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部分参考了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有关标准。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传洪、许东升、张振华、车仁智。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负责解释。481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Self-rescuer of isolated and copressed oxygenMT 711—1997
本标准规定了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的产品型式、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以下简称自救器)。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91—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527--83硫化橡胶物理试验方法的—般要求GB/T528-92硫化橡胶和热塑性橡胶拉伸性能的测定GB/T531一92硫化橡胶邵尔A硬度试验方法GB/T 1226—86
GB/T1410—89
一般压力表bzxz.net
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GB/T 2423.17—8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
GB 2890—-82
GB/T 3512—83
橡胶热空气老化试验方法
GB 3836. 1 ---83
GB 5099—85
GB 8982--88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
,通用要求
钢质无缝气瓶
医用氧气
GB/T 10111—88
利用随机数殷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HG 4-841--81
硫化橡胶脆性温度的测定方法
MT 454—95
3定义
压缩氧气呼吸器和压缩氧自救器用二氧化碳吸收剂氢氧化钙技术条件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额定防护时间nominal protection time在规定作功功率条件下,自救器符合防护性能要求的公称使用时间。3.2防护时间protection time
在规定作功功率条件下,自救器符合防护性能要求的实际使用时间。3.3 高压系统 high pressure system包括氧气瓶、氧气瓶开关、减压器、手动补给阀和压力指示计等高压部分及其连接件所形成的高压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97-12-30批准482
1998-07-01实施
气路。
3.4呼吸系统breathing system
MT 711 -- 1997
包括口具(面罩)、鼻夹、呼吸导管、气囊、排气阀和供氧装置等及其连接件与佩戴者呼吸器官所形成的起呼吸保护作用的系统。
3.5定量供氧oxygen delivery by constant flow高压氧气经减压器减压后,通过节流孔以规定的流量连续向呼吸系统供氧。3.6手动补给供氧oxygen delivery by manual switch用手按动,使手动补给阀直接向呼吸系统供氧。3.7自动补给供氧oxygen delivery by demand valve呼吸系统内压力下降到规定压力值时,自动补给阀自动开启向呼吸系统供氧。4产品型式、分类
4.1型式
以高压容器充填压缩氧气作为氧气源的再生隔绝式自救器。4.2分类
4.2.1按供氧方式分为:
定量供氧型;
定量供氧、手动补给供氧兼用型;定量供氧、自动补给供氧兼用型;定量供氧、手动补给供氧和自动补给供氧兼用型。4.2.2自救器按呼吸方式分为循环式和往复式两种。4.2.3按额定防护时间分为四种,其基本参数如表1。表1
作功功率
技术要求
额定防护时间
氧气瓶额定压力
氧气储量
≥140
5.1产品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5.2适用环境条件:
自救器在下列环境中使用时应能可靠地起到保护作用:气体及含量:CO
0~10%;
0~~2%;
HS 0~1%;
NO2 0~1%;
CO2 0~100%;
CH4 0~100%,
N2 0~100%;
浮尘在10g/m2以下。
大气压力:70~125kPa;
整机质量
相对湿度:0~~98%(25℃);
温度:—10~叶40℃。
5.3防护性能:
5.3.1吸气中氧气浓度
MT 711 -- 1997
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吸气中氧气浓度应不低于21%。5.3.2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应不大于2.5%。5.3.3吸气中应无刺激性气味,其粉尘量不应使佩戴者呼吸受到影响。5.3.4吸气温度
额定防护时间内在20℃士3℃的环境温度下,吸气温度应不大于50℃。5.3.5通气阻力
防护性能试验后,清净罐的通气阻力应不大于200Pa。5.4气密性:
5.4.1高压气密性
高压系统经气密性试验,应不漏气。5.4.2低压气密性
呼吸系统经正压和负压气密性试验测定,其压力变化值应不大于50Pa;5.5供氧性能:
5.5.1定量供氧量
当氧气瓶压力为20~3MPa时,定量供氧量应不小于1.2L/min。5.5.2自动补给供氧量
当氧气瓶压力为20~5MPa时,供氧量应不小于60L/min。5.5.3手动补给供氧量
当氧气瓶压力为20~~5MPa时,供氧量应不小于60L/min。~5.5.4安全阀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应不大于1MPa。5.6封口带的开启力应为40~120N。5.7自救器本体从外壳内取出的拉出力应不大于100N。5.8耐温性能:
产品经高温、低温试验,所有零部件应不变形,不开裂,不发粘,不变硬,并应符合本标准5.4和5.5要求。
5.9耐跌落、滚动冲击性能:
5.9.1耐跌落冲击
产品经跌落试验,外壳和清净罐等应不变形,不开裂,并应符合本标准5.4要求。5.9.2耐滚动冲击
自救器经滚动冲击试验,应符合本标准5.4、5.5要求。5.10产品外观质量:
产品外壳表面的电镀层或涂漆层应色泽一致,无明显磕碰划伤和流痕。5.11零部件要求:
5.11.1自救器外罐要有足够强度,便于携带,便于清洗;封口带锁紧装置不能被意外的挂开;所有零件应保持清洁,口具应消毒,与氧气接触的零件应无油。5.11.2呼吸软管经气密试验应不漏气;软管应有弹性,产生变形时,呼吸应畅通。5.11.3气囊
a)气囊容积为4L以上;
b)经热水浸泡试验后,应不开裂;c)经气密性试验应不漏气。
5.11.4清净罐
a)经气密性试验应不漏气;
MT 711 - 1997
b)其结构应便于换药和清洗,并能防止药剂松动和偏斜。5.11.5氧气瓶和气瓶阀门
a)氧气瓶应符合GB5099的有关规定。b)阀门应开启、关闭灵活,不漏气,开启力为40~150N。5.11.6压力指示器
5.11.6.1压力指示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观察,指示的压力应为氧气瓶内的压力值,压力指示器表盘应用鲜明颜色划分为停止使用区域;工作压力区域和充填压力区域。区域内应有压力刻度和压力数值。5.11.6.2压力指示器应符合GB/T1226有关规定。5.11.7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
自动补给阀自动开启压力应为—100~—400Pa。5.11.8呼气阀、吸气阀
5.11.8.1呼气阀、吸气阀的逆向漏气量应不大于0.5L/min。5.11.8.2呼气阀、吸气阀的结构,应保证呼吸器阀片动作可靠。5.11.9排气阀
5.11.9.1排气阀的逆向气密性,在980Pa压力下,保持1min,压力下降值应不大于50Pa。5.11.9.2排气阀的排气压力为150~300Pa。5.11.10口具、鼻夹
5.11.10.1口具应便于咬紧,舒适,闭嘴时应严密。鼻夹弹簧夹紧力适中与鼻夹垫配合应可靠密封鼻孔,无异常痛苦,不能因激动、汗液而脱5.11.10.2
面罩应符合GB2890的规定。
5.11.12头带、脖带、腰带应结实,可方便地调节长度并可锁紧。5.12材料要求:
5.12.1金属材料
自救器的金属件应采用耐腐蚀的材料或经耐腐蚀处理的材料。材质应符合GB3836.1的规定。5.12.2橡胶材料
5.12.2.1口具、面罩、呼吸软管、气囊等橡胶材料经耐寒性和耐老化试验,应不粘、不沾、不裂、不变形;在常温下贮存使用3年以上。
5.12.2.2与皮肤接触的橡胶材料应对人体无害;与呼吸道相通的橡胶材料应无毒、无异味。5.12.3塑料材料
5.12.3.1所有塑料材料在常温下贮存使用3年,应不变形,不龟裂。5.12.3.2自救器外壳、清净罐和连接件等为塑料时,应有足够强度5.12.3.3塑料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其表面绝缘电阻值应小于1×10°Q。5.13二氧化碳吸收剂应符合MT454的规定。5.14氧气应符合GB8982的规定。6试验方法
6.1防护性能试验:
6.1.1仪器、设备
MT 711 - 1997
防护性能试验所用仿人呼吸装置如图1所示,除呼吸机外,装置气路总容积应不大于2L,从水分饱和器出口到三进这段管路应采取保温措施。18
I-呼吸机;2--
所用仪群,设备见表2
二氧化碳钢瓶,3、14—转子流量计,4呼气阀、吸气阀,5、17--湿式气体流量计,6缓冲袋,7鼓泡吸湿式水分饱和器:8-电加热器,9干湿球温度计:10-温度计;11水柱压力计;12--受检自救器;13-薄膜式气泵,15-~干燥塔:16-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18-热磁式氧气分析仪图1仿人呼吸装置示意图
仪器设备名称
呼暖机
二氧化碳钢瓶
转子流量计
湿式气体流量计
缓冲气袋
鼓泡吸湿式水分饱和器
呼气阀、吸气阀
汞接点温度计
电加热器
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
薄膜武气泵
呼吸量10-~40L/min,
规格要求和说明
吸频率10~30r/mm,呼吸比1*
压力 15 MPa,容积 30~50 L
测量范围0.024~0.24m/h,准确度2.5级额定流量0.5m/h,容积5L,准确度2.5级橡胶布制造,容积2~3 L
用有机玻璃按图2制作
用呼吸器吸气阀代替
测量范围0~100℃,分度值0.2℃劲率500~1000W,电压220V
测量范图0~10%,分度值0.2%
最大流量6L/min
仪器设备名称
温度计
水柱压力计
热磁式氧气分析仪
干燥塔
大气袋
MT 711—1997
表22(完)
规格要求和说明
0~100℃
,分度值
测量范围
0~50℃
测量范围—1.96~+1.96kPa,准确度3级测量范围0~100%,分度值2%
容积250mL,内装块状无水氟化钙$25
1一接进气管;2一补水瓶;3一接点温度计;4一接出气管;5一电加热器图2鼓泡吸湿式水分饱和器
6.1.2试验条件
试验所采用的各项参数如表3所示。功率
进气温度
MT 711 -- 1997
试验参数1)
进气湿度
95以上
吸量?
吸颊率
1,15#0.05
CO,进入量
0.9±0.02
1)表中的呼极量、抽气量、CO,进入量的体积,均指101.3kPa,20℃的量值;本标准中出现的气体量均指此压力和温度下量值
2)呼吸量为呼吸机每分钟呼出气体量和二载化碳进入燃之和。充许使用等效的人佩戴试验进行,平地行走速度可按下式计算:320
式中:V—人行走速度,km/h;
G佩戴人体重,g:
G自救器重量,g,
320-16×20kg·km/h
16-一人劳动作功换算成物理功的换算系数。6.1.3试验步骤
6.1.3.1准备工作
a)按图1连接好仿人呼吸装置。2
b)通电预热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16和热磁式氧气分析仪18,标定二氧化碳分析仪和氧气分析仪。
C)在吸气回路金属管B处断开,堵住接三通管软管管口,开动呼吸机1按中等作功功率调节、标定呼吸量(为表2呼吸量与二氧化碳经换算后实际应进入量的差值),呼吸次数,呼气出口温度达到37土0.5℃,相对湿度不低于95%。打开二化碳钢瓶2的阀门,通入经换算后实际应进人二氧化碳量,检查呼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达到(4.0土0.1)%。开动薄膜气泵13,调节抽气量达到(1.15+0.05)L/min。恢复金属管B断开处。d)检查气璐气密性。在图1接口具处接水柱压力计,气路内建立1960Pa力,保持1min压力下降值应不大于98 Pa。
6.1.4操作步骤
a)将受检自救器12与图1仿人呼吸装置连接好,记录湿式气体流量计5和17的初读数。b)开动呼吸机1,同时打开二氧化碳钢瓶2的阀门,开动薄膜式气泵13,打开受检自救器12的氧气瓶阀门,并记录氧气压力,按秒表计时,开始试验。c)检验自始至终注意观察并保持二氧化碳进气量和抽气量,每隔5min记录一次吸气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呼气阻力和吸气阻力(作为检验试验后阻力的参考)及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度。d)吸气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中任一项参数出现不符合本标准规定值或到达额定防护时间时应立即停止试验。同时关闭二氧化碳钢瓶2的阀门、呼吸机1,薄膜式气泵13和加热器8,记录受检自救器12的氧气表压力值,并关闭氧气瓶阀门,记录湿式气体流量计5,17终读数和检验时间。e)立即按6.2测定清净罐试验后阻力。)检查二化碳进入量和抽气量是否符合本标规定值。6.1.5试验结果
防护时间;
吸气温度最高值;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值;
氧气浓度最低值。
6.2通气阻力的测定:
6.2.1测定装置和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3所示;
MT 711 -- 1997
b)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4~4m2/h,准确度2.5级。c)水柱压力计:测量范围0~1.170kPa,分度值9.8Pa。1
1——转子流量计,2--水柱压力计;3--清净罐图3清净罐通气阻力测定装置示意图6.2.2测定步骤
将经防护性能试验合格的清净罐取出按图3接好,向清净罐通以30L/min的稳定气流,观察水柱压力计压力值,通过下式计算通气阻力。R Ri R。
式中:R——一清净罐的通气阻力,PaRt——水柱压力计指示压力值,PaR。—装置不接清净罐时的压力值,Pa。6.3气密性试验:
6.3.1高压系统气密性
向高压系统内施加18~20MPa压力,在接头处涂肥皂水,检查是否漏气。6.3.2呼吸系统气密性
6.3.2.1仪器设备
呼吸系统气密性试验所用仪器设备如表4所示。表4
装置名称
氧气呼吸器检查仪
氧气呼吸器校验台
6.3.2.2负压气密性测定
仪表名称
水柱压力计
转子流量计
标准压力表
转子流量计
测量范围
-980~+1 176 Pa
0. 016~0. 16 m2/h
0.6~~6.0m/h
0~25 Pa
0~~~1. 6 MPa
0. 016~0. 16 m2/h
0. 6~6. 0 m3/h
准确度
(3)
分度值 9.8Pa
2、5级
MT 711 -- 1997
在呼吸系统内建立784Pa的负压,关闭气源开关,保持1min记录压力上升值。6.3.2.3正压气密性测定
封闭排气阀,在呼吸系统内建立980Pa正压,保持1min记录压力下降值。6.4供氧量的测定:
6.4.1仪器设备与表4相同。
6.4.2定量供氧量测定方法
在高压系统内压力为20~18MPa和5~3MPa时,用表4氧气呼吸器检查仪(或氧气呼吸器校验台)上的转子流量计A,分别测出其定量供氧量。6.4.3自动补给供氧量的测定
在高压系统内压力为20~18MPa和5~3MPa时,全启动自动补给阀,用表4氧气呼吸器检查仪(或氧气呼吸器校验台)上的转子流量计B,分别测出其自动补给供氧量。6.4.4手动补给供氧量的测定
在高压系统内压力为20~18MPa和5~3MPa时,启动手动补给阀,用表4呼吸器检查仪(或呼吸器校验台)上的转子流量计B,分别测出其手动补给供氧量。6.4.5安全阀开启压力的测定
向安全阀内通气,逐渐提高通气压力,用0~1.6MPa压力表测定安全阀开启时压力值。6.5封口带开启拉力和自救器本体拉出力的测定。6.5.1仪器
测力计:测量范围0~150N,分度值5N。6.5.2封口带开启拉力的测定
在自救器开启搬手端5mm处拴上一铁钩,用管形测力计的挂钩钩住铁钩,与自救器的上盖成80°~90°夹角拉开封口带,读出封口带开启时拉力值。6.5.3自救器本体拉出力的测定
用管形测力计的挂钩钩住自救器的头带或脖带,从测力计上读出拉出自救器本体时的拉力值。6.6耐温性试验:
6.6.1仪器设备
高低温试验箱:温度控制范围为-40~+100℃,分度值为2℃。6.6.2耐温性试验方法
将自救器整机放在一20℃试验箱内16h,取出立即放在60℃的试验箱内16h,冷却至室温(20土2)℃,检查各部件是否变硬、发粘、变形和开裂,再按本标准6.3和6.4试验。6.7跌落试验:
将自救器从1.0m高处自由跌落到混凝土地面上,下、正、侧三个面各跌落一次,检查自救器外壳和清净罐等是否开裂和变形,再按本标准6.3试验。6.8滚动试验:
6.8.1仪器设备
滚动试验箱:用厚18~~20mm松木板制做的内尺寸为300mm×300mm×300mm方木箱,以对角线为轴,转速为60 r/min。
6.8.2将单台自救器整机放入本箱内,经过10min的滚动试验后,按本标准6.3和6.4试验。6.9呼吸软管气密性试验:
在呼吸软管内建立1.5kPa正压,放入水中检查是否漏气。6.10气囊热水浸泡和气密性试验:a)将气囊进气口和出气口堵住,在(65士5)℃热水中浸泡6h取出擦干,观察粘接处是否开胶;b)在气囊内建立起980Pa正压,浸入水中检查是否漏气。490
6.11清净罐气密性试验:
MT 711- 1997
在罐内建立起980Pa正压,浸入水中检查是否漏气。6.12氧气瓶和气瓶阀门试验:
6.12.1氧气瓶试验方法,按GB5099和国家劳动人事部1979年颁发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的方法进行。
6.12.2气瓶阀门开启力测定
用管形测力计挂钩钩住距阀门搬手(手轮)端10mm处拴的铁丝,与阀门搬手(手轮)成切线方向拉动,读出打开阀门时测力计指示值。6.13压力指示器试验:
按GB/T1226规定的方法进行。
6.14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测定:把自救器置于水平位置,打开氧气瓶,从口具以8~12L/min流量从呼吸系统抽气,观察自动补给阀开启供氧时水柱压力计指示的压力值。6.15呼气阀、吸气阀逆向漏气量的测定。6.15.1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4所示;
1—转子流量计:2-水柱瓶;3---吸气阀(呼气阀);4—湿式气体流量计图4呼气阀、吸气阀逆向漏气量测定装置示意图b)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016~~0.16m/h,准确度2.5级;c)水柱瓶:水柱压力值980Pa,分度值9.8Pa;d)湿式气体流量计:额定流量0.5m/h,容量5L,准确度2.5级。6.15.2测定方法
将呼气阀(或吸气阀)逆向接到装置的气路上,通入流量为1.2土0.1L/min稳定气流,使通气压力保持(980士10)Pa,测定1min漏入湿式气体流量计的气体量。6.16呼气阀、吸气阀通气阻力的测定。6.16.1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5所示;
MT 711—1997
1-转子流量计;2一水柱压力计,3—受检呼气阀(吸气阀)图5呼气阀、吸气阀通气阻力测定装置示意图b)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4~4m2/h,推确度2.5级;c)水柱压力计:测量范围0~1200Pa,分度值10Pa。6.16.2测定方法
向呼气阀(或吸气阀)通入流量为30L/min稳定气流,记录水柱压力计的指示值,减去装置自身阻力,即为通气阻力。
6.17排气阀逆向气密性的测定。6.17.1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6所示;
1一检验箱?2密封接头:3—受检排气阀:4水柱压力计图6排气阀逆向气密性测定装置示意图b)水柱压力计:测量范围0~1200Pa,分度值9.8Pa;c)检验箱:为刚体,容积为2.5±0.2L。6.17.2测定方法
将排气阀逆向接在密封接头上,使检验箱保持980Pa压力,关闭气源,记录1min内水柱压力计压力下降值。
6.18排气阀排气压力的测定。
6.18.1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7所示;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的制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并部分参考了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有关标准。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本标准由煤炭工业部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传洪、许东升、张振华、车仁智。本标准委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负责解释。481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
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
Self-rescuer of isolated and copressed oxygenMT 711—1997
本标准规定了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的产品型式、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以下简称自救器)。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91—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527--83硫化橡胶物理试验方法的—般要求GB/T528-92硫化橡胶和热塑性橡胶拉伸性能的测定GB/T531一92硫化橡胶邵尔A硬度试验方法GB/T 1226—86
GB/T1410—89
一般压力表bzxz.net
固体绝缘材料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试验方法GB/T 2423.17—8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
GB 2890—-82
GB/T 3512—83
橡胶热空气老化试验方法
GB 3836. 1 ---83
GB 5099—85
GB 8982--88
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
,通用要求
钢质无缝气瓶
医用氧气
GB/T 10111—88
利用随机数殷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HG 4-841--81
硫化橡胶脆性温度的测定方法
MT 454—95
3定义
压缩氧气呼吸器和压缩氧自救器用二氧化碳吸收剂氢氧化钙技术条件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额定防护时间nominal protection time在规定作功功率条件下,自救器符合防护性能要求的公称使用时间。3.2防护时间protection time
在规定作功功率条件下,自救器符合防护性能要求的实际使用时间。3.3 高压系统 high pressure system包括氧气瓶、氧气瓶开关、减压器、手动补给阀和压力指示计等高压部分及其连接件所形成的高压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97-12-30批准482
1998-07-01实施
气路。
3.4呼吸系统breathing system
MT 711 -- 1997
包括口具(面罩)、鼻夹、呼吸导管、气囊、排气阀和供氧装置等及其连接件与佩戴者呼吸器官所形成的起呼吸保护作用的系统。
3.5定量供氧oxygen delivery by constant flow高压氧气经减压器减压后,通过节流孔以规定的流量连续向呼吸系统供氧。3.6手动补给供氧oxygen delivery by manual switch用手按动,使手动补给阀直接向呼吸系统供氧。3.7自动补给供氧oxygen delivery by demand valve呼吸系统内压力下降到规定压力值时,自动补给阀自动开启向呼吸系统供氧。4产品型式、分类
4.1型式
以高压容器充填压缩氧气作为氧气源的再生隔绝式自救器。4.2分类
4.2.1按供氧方式分为:
定量供氧型;
定量供氧、手动补给供氧兼用型;定量供氧、自动补给供氧兼用型;定量供氧、手动补给供氧和自动补给供氧兼用型。4.2.2自救器按呼吸方式分为循环式和往复式两种。4.2.3按额定防护时间分为四种,其基本参数如表1。表1
作功功率
技术要求
额定防护时间
氧气瓶额定压力
氧气储量
≥140
5.1产品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5.2适用环境条件:
自救器在下列环境中使用时应能可靠地起到保护作用:气体及含量:CO
0~10%;
0~~2%;
HS 0~1%;
NO2 0~1%;
CO2 0~100%;
CH4 0~100%,
N2 0~100%;
浮尘在10g/m2以下。
大气压力:70~125kPa;
整机质量
相对湿度:0~~98%(25℃);
温度:—10~叶40℃。
5.3防护性能:
5.3.1吸气中氧气浓度
MT 711 -- 1997
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吸气中氧气浓度应不低于21%。5.3.2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在额定防护时间内吸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应不大于2.5%。5.3.3吸气中应无刺激性气味,其粉尘量不应使佩戴者呼吸受到影响。5.3.4吸气温度
额定防护时间内在20℃士3℃的环境温度下,吸气温度应不大于50℃。5.3.5通气阻力
防护性能试验后,清净罐的通气阻力应不大于200Pa。5.4气密性:
5.4.1高压气密性
高压系统经气密性试验,应不漏气。5.4.2低压气密性
呼吸系统经正压和负压气密性试验测定,其压力变化值应不大于50Pa;5.5供氧性能:
5.5.1定量供氧量
当氧气瓶压力为20~3MPa时,定量供氧量应不小于1.2L/min。5.5.2自动补给供氧量
当氧气瓶压力为20~5MPa时,供氧量应不小于60L/min。5.5.3手动补给供氧量
当氧气瓶压力为20~~5MPa时,供氧量应不小于60L/min。~5.5.4安全阀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应不大于1MPa。5.6封口带的开启力应为40~120N。5.7自救器本体从外壳内取出的拉出力应不大于100N。5.8耐温性能:
产品经高温、低温试验,所有零部件应不变形,不开裂,不发粘,不变硬,并应符合本标准5.4和5.5要求。
5.9耐跌落、滚动冲击性能:
5.9.1耐跌落冲击
产品经跌落试验,外壳和清净罐等应不变形,不开裂,并应符合本标准5.4要求。5.9.2耐滚动冲击
自救器经滚动冲击试验,应符合本标准5.4、5.5要求。5.10产品外观质量:
产品外壳表面的电镀层或涂漆层应色泽一致,无明显磕碰划伤和流痕。5.11零部件要求:
5.11.1自救器外罐要有足够强度,便于携带,便于清洗;封口带锁紧装置不能被意外的挂开;所有零件应保持清洁,口具应消毒,与氧气接触的零件应无油。5.11.2呼吸软管经气密试验应不漏气;软管应有弹性,产生变形时,呼吸应畅通。5.11.3气囊
a)气囊容积为4L以上;
b)经热水浸泡试验后,应不开裂;c)经气密性试验应不漏气。
5.11.4清净罐
a)经气密性试验应不漏气;
MT 711 - 1997
b)其结构应便于换药和清洗,并能防止药剂松动和偏斜。5.11.5氧气瓶和气瓶阀门
a)氧气瓶应符合GB5099的有关规定。b)阀门应开启、关闭灵活,不漏气,开启力为40~150N。5.11.6压力指示器
5.11.6.1压力指示器的安装位置应便于观察,指示的压力应为氧气瓶内的压力值,压力指示器表盘应用鲜明颜色划分为停止使用区域;工作压力区域和充填压力区域。区域内应有压力刻度和压力数值。5.11.6.2压力指示器应符合GB/T1226有关规定。5.11.7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
自动补给阀自动开启压力应为—100~—400Pa。5.11.8呼气阀、吸气阀
5.11.8.1呼气阀、吸气阀的逆向漏气量应不大于0.5L/min。5.11.8.2呼气阀、吸气阀的结构,应保证呼吸器阀片动作可靠。5.11.9排气阀
5.11.9.1排气阀的逆向气密性,在980Pa压力下,保持1min,压力下降值应不大于50Pa。5.11.9.2排气阀的排气压力为150~300Pa。5.11.10口具、鼻夹
5.11.10.1口具应便于咬紧,舒适,闭嘴时应严密。鼻夹弹簧夹紧力适中与鼻夹垫配合应可靠密封鼻孔,无异常痛苦,不能因激动、汗液而脱5.11.10.2
面罩应符合GB2890的规定。
5.11.12头带、脖带、腰带应结实,可方便地调节长度并可锁紧。5.12材料要求:
5.12.1金属材料
自救器的金属件应采用耐腐蚀的材料或经耐腐蚀处理的材料。材质应符合GB3836.1的规定。5.12.2橡胶材料
5.12.2.1口具、面罩、呼吸软管、气囊等橡胶材料经耐寒性和耐老化试验,应不粘、不沾、不裂、不变形;在常温下贮存使用3年以上。
5.12.2.2与皮肤接触的橡胶材料应对人体无害;与呼吸道相通的橡胶材料应无毒、无异味。5.12.3塑料材料
5.12.3.1所有塑料材料在常温下贮存使用3年,应不变形,不龟裂。5.12.3.2自救器外壳、清净罐和连接件等为塑料时,应有足够强度5.12.3.3塑料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其表面绝缘电阻值应小于1×10°Q。5.13二氧化碳吸收剂应符合MT454的规定。5.14氧气应符合GB8982的规定。6试验方法
6.1防护性能试验:
6.1.1仪器、设备
MT 711 - 1997
防护性能试验所用仿人呼吸装置如图1所示,除呼吸机外,装置气路总容积应不大于2L,从水分饱和器出口到三进这段管路应采取保温措施。18
I-呼吸机;2--
所用仪群,设备见表2
二氧化碳钢瓶,3、14—转子流量计,4呼气阀、吸气阀,5、17--湿式气体流量计,6缓冲袋,7鼓泡吸湿式水分饱和器:8-电加热器,9干湿球温度计:10-温度计;11水柱压力计;12--受检自救器;13-薄膜式气泵,15-~干燥塔:16-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18-热磁式氧气分析仪图1仿人呼吸装置示意图
仪器设备名称
呼暖机
二氧化碳钢瓶
转子流量计
湿式气体流量计
缓冲气袋
鼓泡吸湿式水分饱和器
呼气阀、吸气阀
汞接点温度计
电加热器
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
薄膜武气泵
呼吸量10-~40L/min,
规格要求和说明
吸频率10~30r/mm,呼吸比1*
压力 15 MPa,容积 30~50 L
测量范围0.024~0.24m/h,准确度2.5级额定流量0.5m/h,容积5L,准确度2.5级橡胶布制造,容积2~3 L
用有机玻璃按图2制作
用呼吸器吸气阀代替
测量范围0~100℃,分度值0.2℃劲率500~1000W,电压220V
测量范图0~10%,分度值0.2%
最大流量6L/min
仪器设备名称
温度计
水柱压力计
热磁式氧气分析仪
干燥塔
大气袋
MT 711—1997
表22(完)
规格要求和说明
0~100℃
,分度值
测量范围
0~50℃
测量范围—1.96~+1.96kPa,准确度3级测量范围0~100%,分度值2%
容积250mL,内装块状无水氟化钙$25
1一接进气管;2一补水瓶;3一接点温度计;4一接出气管;5一电加热器图2鼓泡吸湿式水分饱和器
6.1.2试验条件
试验所采用的各项参数如表3所示。功率
进气温度
MT 711 -- 1997
试验参数1)
进气湿度
95以上
吸量?
吸颊率
1,15#0.05
CO,进入量
0.9±0.02
1)表中的呼极量、抽气量、CO,进入量的体积,均指101.3kPa,20℃的量值;本标准中出现的气体量均指此压力和温度下量值
2)呼吸量为呼吸机每分钟呼出气体量和二载化碳进入燃之和。充许使用等效的人佩戴试验进行,平地行走速度可按下式计算:320
式中:V—人行走速度,km/h;
G佩戴人体重,g:
G自救器重量,g,
320-16×20kg·km/h
16-一人劳动作功换算成物理功的换算系数。6.1.3试验步骤
6.1.3.1准备工作
a)按图1连接好仿人呼吸装置。2
b)通电预热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16和热磁式氧气分析仪18,标定二氧化碳分析仪和氧气分析仪。
C)在吸气回路金属管B处断开,堵住接三通管软管管口,开动呼吸机1按中等作功功率调节、标定呼吸量(为表2呼吸量与二氧化碳经换算后实际应进入量的差值),呼吸次数,呼气出口温度达到37土0.5℃,相对湿度不低于95%。打开二化碳钢瓶2的阀门,通入经换算后实际应进人二氧化碳量,检查呼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否达到(4.0土0.1)%。开动薄膜气泵13,调节抽气量达到(1.15+0.05)L/min。恢复金属管B断开处。d)检查气璐气密性。在图1接口具处接水柱压力计,气路内建立1960Pa力,保持1min压力下降值应不大于98 Pa。
6.1.4操作步骤
a)将受检自救器12与图1仿人呼吸装置连接好,记录湿式气体流量计5和17的初读数。b)开动呼吸机1,同时打开二氧化碳钢瓶2的阀门,开动薄膜式气泵13,打开受检自救器12的氧气瓶阀门,并记录氧气压力,按秒表计时,开始试验。c)检验自始至终注意观察并保持二氧化碳进气量和抽气量,每隔5min记录一次吸气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呼气阻力和吸气阻力(作为检验试验后阻力的参考)及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度。d)吸气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中任一项参数出现不符合本标准规定值或到达额定防护时间时应立即停止试验。同时关闭二氧化碳钢瓶2的阀门、呼吸机1,薄膜式气泵13和加热器8,记录受检自救器12的氧气表压力值,并关闭氧气瓶阀门,记录湿式气体流量计5,17终读数和检验时间。e)立即按6.2测定清净罐试验后阻力。)检查二化碳进入量和抽气量是否符合本标规定值。6.1.5试验结果
防护时间;
吸气温度最高值;
-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值;
氧气浓度最低值。
6.2通气阻力的测定:
6.2.1测定装置和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3所示;
MT 711 -- 1997
b)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4~4m2/h,准确度2.5级。c)水柱压力计:测量范围0~1.170kPa,分度值9.8Pa。1
1——转子流量计,2--水柱压力计;3--清净罐图3清净罐通气阻力测定装置示意图6.2.2测定步骤
将经防护性能试验合格的清净罐取出按图3接好,向清净罐通以30L/min的稳定气流,观察水柱压力计压力值,通过下式计算通气阻力。R Ri R。
式中:R——一清净罐的通气阻力,PaRt——水柱压力计指示压力值,PaR。—装置不接清净罐时的压力值,Pa。6.3气密性试验:
6.3.1高压系统气密性
向高压系统内施加18~20MPa压力,在接头处涂肥皂水,检查是否漏气。6.3.2呼吸系统气密性
6.3.2.1仪器设备
呼吸系统气密性试验所用仪器设备如表4所示。表4
装置名称
氧气呼吸器检查仪
氧气呼吸器校验台
6.3.2.2负压气密性测定
仪表名称
水柱压力计
转子流量计
标准压力表
转子流量计
测量范围
-980~+1 176 Pa
0. 016~0. 16 m2/h
0.6~~6.0m/h
0~25 Pa
0~~~1. 6 MPa
0. 016~0. 16 m2/h
0. 6~6. 0 m3/h
准确度
(3)
分度值 9.8Pa
2、5级
MT 711 -- 1997
在呼吸系统内建立784Pa的负压,关闭气源开关,保持1min记录压力上升值。6.3.2.3正压气密性测定
封闭排气阀,在呼吸系统内建立980Pa正压,保持1min记录压力下降值。6.4供氧量的测定:
6.4.1仪器设备与表4相同。
6.4.2定量供氧量测定方法
在高压系统内压力为20~18MPa和5~3MPa时,用表4氧气呼吸器检查仪(或氧气呼吸器校验台)上的转子流量计A,分别测出其定量供氧量。6.4.3自动补给供氧量的测定
在高压系统内压力为20~18MPa和5~3MPa时,全启动自动补给阀,用表4氧气呼吸器检查仪(或氧气呼吸器校验台)上的转子流量计B,分别测出其自动补给供氧量。6.4.4手动补给供氧量的测定
在高压系统内压力为20~18MPa和5~3MPa时,启动手动补给阀,用表4呼吸器检查仪(或呼吸器校验台)上的转子流量计B,分别测出其手动补给供氧量。6.4.5安全阀开启压力的测定
向安全阀内通气,逐渐提高通气压力,用0~1.6MPa压力表测定安全阀开启时压力值。6.5封口带开启拉力和自救器本体拉出力的测定。6.5.1仪器
测力计:测量范围0~150N,分度值5N。6.5.2封口带开启拉力的测定
在自救器开启搬手端5mm处拴上一铁钩,用管形测力计的挂钩钩住铁钩,与自救器的上盖成80°~90°夹角拉开封口带,读出封口带开启时拉力值。6.5.3自救器本体拉出力的测定
用管形测力计的挂钩钩住自救器的头带或脖带,从测力计上读出拉出自救器本体时的拉力值。6.6耐温性试验:
6.6.1仪器设备
高低温试验箱:温度控制范围为-40~+100℃,分度值为2℃。6.6.2耐温性试验方法
将自救器整机放在一20℃试验箱内16h,取出立即放在60℃的试验箱内16h,冷却至室温(20土2)℃,检查各部件是否变硬、发粘、变形和开裂,再按本标准6.3和6.4试验。6.7跌落试验:
将自救器从1.0m高处自由跌落到混凝土地面上,下、正、侧三个面各跌落一次,检查自救器外壳和清净罐等是否开裂和变形,再按本标准6.3试验。6.8滚动试验:
6.8.1仪器设备
滚动试验箱:用厚18~~20mm松木板制做的内尺寸为300mm×300mm×300mm方木箱,以对角线为轴,转速为60 r/min。
6.8.2将单台自救器整机放入本箱内,经过10min的滚动试验后,按本标准6.3和6.4试验。6.9呼吸软管气密性试验:
在呼吸软管内建立1.5kPa正压,放入水中检查是否漏气。6.10气囊热水浸泡和气密性试验:a)将气囊进气口和出气口堵住,在(65士5)℃热水中浸泡6h取出擦干,观察粘接处是否开胶;b)在气囊内建立起980Pa正压,浸入水中检查是否漏气。490
6.11清净罐气密性试验:
MT 711- 1997
在罐内建立起980Pa正压,浸入水中检查是否漏气。6.12氧气瓶和气瓶阀门试验:
6.12.1氧气瓶试验方法,按GB5099和国家劳动人事部1979年颁发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的方法进行。
6.12.2气瓶阀门开启力测定
用管形测力计挂钩钩住距阀门搬手(手轮)端10mm处拴的铁丝,与阀门搬手(手轮)成切线方向拉动,读出打开阀门时测力计指示值。6.13压力指示器试验:
按GB/T1226规定的方法进行。
6.14自动补给阀开启压力测定:把自救器置于水平位置,打开氧气瓶,从口具以8~12L/min流量从呼吸系统抽气,观察自动补给阀开启供氧时水柱压力计指示的压力值。6.15呼气阀、吸气阀逆向漏气量的测定。6.15.1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4所示;
1—转子流量计:2-水柱瓶;3---吸气阀(呼气阀);4—湿式气体流量计图4呼气阀、吸气阀逆向漏气量测定装置示意图b)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016~~0.16m/h,准确度2.5级;c)水柱瓶:水柱压力值980Pa,分度值9.8Pa;d)湿式气体流量计:额定流量0.5m/h,容量5L,准确度2.5级。6.15.2测定方法
将呼气阀(或吸气阀)逆向接到装置的气路上,通入流量为1.2土0.1L/min稳定气流,使通气压力保持(980士10)Pa,测定1min漏入湿式气体流量计的气体量。6.16呼气阀、吸气阀通气阻力的测定。6.16.1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5所示;
MT 711—1997
1-转子流量计;2一水柱压力计,3—受检呼气阀(吸气阀)图5呼气阀、吸气阀通气阻力测定装置示意图b)转子流量计:测量范围0.4~4m2/h,推确度2.5级;c)水柱压力计:测量范围0~1200Pa,分度值10Pa。6.16.2测定方法
向呼气阀(或吸气阀)通入流量为30L/min稳定气流,记录水柱压力计的指示值,减去装置自身阻力,即为通气阻力。
6.17排气阀逆向气密性的测定。6.17.1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6所示;
1一检验箱?2密封接头:3—受检排气阀:4水柱压力计图6排气阀逆向气密性测定装置示意图b)水柱压力计:测量范围0~1200Pa,分度值9.8Pa;c)检验箱:为刚体,容积为2.5±0.2L。6.17.2测定方法
将排气阀逆向接在密封接头上,使检验箱保持980Pa压力,关闭气源,记录1min内水柱压力计压力下降值。
6.18排气阀排气压力的测定。
6.18.1仪器设备
a)测定装置如图7所示;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煤炭行业标准(MT)标准计划
- MZ/T150-2020 行政区域界线数据交换格式
- MZ/T149-2020 行政区域界桩数据交换格式
- MT/T1131-2011 矿用以太网
- MT818.1-1999 煤矿用阻燃电缆 第1单:煤矿用移动类阻燃软电缆 第1部分:一般规定
- MT/T1063-2008 煤矿用带式输送机滚筒技术条件
- MT/T1064-2008 矿用窄轨架线式工矿电机车技术条件
- MT/T839-1999 石门揭穿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测定方法
- MT/T1119-2011 煤矿坑道钻探用往复式泥浆泵
- MT/T342.2-1994 常压固定床煤气发生炉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 MT/T1112-2011 煤矿图像监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MT/T1132-2011 管道式煤浆预处理器
- MT/T342.1-1994 冶金焦用七台河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 MT252-1991 煤矿水中钾离子和钠离子的测定方法
- MT/T603.2-1996 冶金焦用华蓥山矿务局煤技术条件
- MT/T782.2-1998 煤矿机电设备温度传感器开关量信号输出型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