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 11215-1989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国家标准(GB)】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5 22:44:20
- GB11215-1989
- 现行
标准号:
GB 11215-1989
标准名称: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89-03-31 -
实施日期:
1990-01-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526.19 KB
标准ICS号:
能源和热传导工程>>核能工程>>27.120.30裂变物质中标分类号: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采样、分析测试方法>>Z33放射性物质与放射强度分析测试方法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和应遵循的技术规定。本标准适用于应进行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企、事业单位。 GB 11215-1989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GB11215-1989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The gcncral regulation far environmentalradiologlcal assessmen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11215—89
本标准规定了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和应遵循的技术规定。日的是提高核辐射环境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改善环境质基,保证公众的辐射安全,本标准适用于应进行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企,来业单位,这类单位包括:核燃料循环系统的各个单位;
陆匕固定式核动力厂和核热电厂;拥有生产或操作量相应于中、乙级实验室(或操作场所)并向环境非放放射性物质的研充、应用c.
单位。
2术语
2.1环境质虽
股是指在个其体环境内,坏境的总体或某些环境要素(大气、水质、土块、生态等)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炎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种概念。环境质量的优劣表示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2.2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独测。按时间因求可分为环境质量回颅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预断评价)。2.3环境影响评价
在-项工程动工兴建以前对它的选止,设计以及在建设施下过程中和建成投产、退役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2. 4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
接照剂量标准和最优化原测对释放到坏境一定区域内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定和预测。
2.5源项
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数量,成分以及物化形态,2.B环境监测
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2.7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个体,种样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品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错。2.8指示生物
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03-16批准1990-01-01实施
GE11215 - 89
不同生物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有定的适应范围和反应特点。生物的适应范丽越小反应越典型,对环境因素的指示越有意义。
2:9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
对放射性污染比较感的指示生物。该种生物对某种或某几种放射性核素具有很离的浓集因了,而且伴随有某些特征生物学指标的变异。2.10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保证坏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其目的是为「避免于错误的监测数据造成环境保护的失误。
2.11剂量当量
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最H是D,α和 W的乘积,见式(1)所示:H- DQN
式中:D——吸收剂量:
Q——品质因数;
—其他修正因数的乘积\
注:I)目前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指定一12.12·有效剂量当量H
当所考虑的效应是随机性效应时,在全身受到非均勾照射的情况下,受到危险的各组织的剂量当量与相应的权重因子的乘积的总和,见式(2)所示:H.—
式中:H.
有效剂量当量;
组织和器官T所受的剂量当量;
权重因子。
2.13体剂量当量S
受照群体的各人群组平均每人所受剂量当量丑,(全身或任特定器官或组织的剂量当量)与各组成员数N,的乘积的总和,见式(3)所示:S
2.14关键人群组
从某一给定实践受到的照射在-定程度内是均勾的且高于受照射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人群组,称为关键人群组。他们受到的照射可用以量度该实践所产生的-个人剂量的上限:2.15关键核素
在某一给定实践所及到的各种照射途径中,就对人体的照射来说,其中的某一种核素比其他的核素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时,称作关键核素。2.16关键照射途径
在某一给定实践所涉及到的各种射途径中,就对人体的照射来说,其中的某一照射途径比其他的照射途径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时,称为关键照射途径:2.17大气稳定度等级
在污染气蒙学中,表征大气瑞流扩散状态的个基本系数。2.18混合层高度
在污染气象学中,地面上空某一给定区城污染物可发尘混合的垂直距离。3评价范围与评价子区
3.1评价区域
GB11215—89
第1章所列的a.b类各单位应以主要放射性污染物排放点为中心,半径80km范图作为评价区域。3.1.1评价半径的圆心应以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的主要排放点为中心米确定。3.1.2核电站以及核燃料循环的人,中型企业以80km半径为评价范围,3. 2 评价于区
3.2.1了区划分原则:评价子区应以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运输途径(气途径,水途径),结台单位所在地的环境特性来划分。
3.2.2子区划分方法:在评价范围内按一定距离划分同心圆,再按16个方位划分扇形区,两相邻同心圆与两相邻方位线国成小区域作为评价了区。4评价的剂量基本标准,指标和方法4.1核辐射环境质最评价的剂量基本标准4.1.1根据《辐射防护规定》中对公众成员的年有效剂量当量的基本限值,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剂量基本标准规定如下:
全身为1tnSv(某些年份允许5msv/a)。1.1.2第1章中所列的b类单位,其预示的关键组个人年平均有效剂量当量,在正常T况下不得大于0. 25 msv(25 mrem);第1 竞中所列的 a、c类单位在使用剂量基本标准时,要考虑台理的分配份额。4.2评价指标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来用的剂量评价指标为关键人群组的个人年有效剂录当量以及评价范阖内集体剂量当量。
4.3评价方法
4.3.1把环境的辐射照射减到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是核辑射环境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在个核辐射环境质最评价工作中,特别是评价结论的分析和建议中。4.3.2核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系预断评价,应选用合适的模式和参数以模式估算正常上况和事故工况下4.2条所述的两种剂量的量值。
4.3.3核摘射环境质基现状评价应以模式计算为土,并结合环境监测资料估算出常工说和事故工况下4. 2条所述的两种剂量的量值。4.3.4退役核设施的核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应包括核设施拆除过程和核设施到存后的辐射环境质量评价。前者采用4. 3. 3所述方法估第剂量;后者采用4. 3.2所述方法粘算剂量,4.3.5对核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核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执行。5基础资料
5.1概况
5.1.1概述单位名称、用水来源、职工人数、主要原料,十要产品、生产规模。5.1.2概述单位的主要设施及其位置提供单位总半面布置图(含生活区)。5.1.3,概述与放射性物质排放,处理,忙存有关的主要设施和主要工艺。5.2放射性废物处阐设施
5.2.1概述气态、液态和固态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处理净化能力,提供一度处理工艺流程图,
5.2.2列表给出液态,气态、固态放射性废物产生量、贮存量和排量。5. 3放射性物质的运输
GB 11215— 89
5.3.1成给出运输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形态、总量、活度(或比活度)、包装方式、装运路线等资料。5.3.2提供放射性物质卸载后车辆的残留放射性的测定数据,沾污状况、沿途民受照时间及人数的资料。
5.4固体废物贮存场(库)和液体废物贮存髓5.4.1概述废物设计贮存场或库的位置,建筑而积,贮存方式,与生物圈隔离的程度5.4.2概述固体废物的收集包装、埋藏和贮存情况。5.4.3概述临时废物(库)场的位,周国地域的环境特点,物中核素成分和数量。5.4.4提供废物贮存(库)场和(或)液体废物贮存大罐寿命及其周围土壤、岩石对核素沸留影响的典型分析结果。调查和分析放射性物质可能渗漏的情况。5.5区域自然环境
5.5.1地形
5.5.1.1简介单位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提供必要的地形图5.5.1.2提供单位的区域图.标山单位排放点位置及其距居民点的距离,5.5.2水文
5.5.2.1必须调查和收集度水受水体的水文学和水力学数,包括河宽,河探深、河道分布,水力坡度,水温.流速,流量(平均月流量、全年水期、干水期的流量).泥沙含量等资料。5.5.2.2对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单位,评价巾必须至少收集5km范围内地下水分布状况以及水位、流速、流向、流量的资料。5.5.2.3提供废水受纳水体的上要水化学特征(水质分类、pH值、硬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溶解氧(DO)、硫酸根,碳酸根等)的有艾资料。5.5. 3缘
5.5.3.1收集单位所在地气象概况资料,包括均、月均气温、湿度、降水量以及数年中气温,湿度、降水量的极端值变化资料。
5.5.3.2年少应收集年以.上的单位附近或当地气象台(站)的地面逐时观测资料,按照帕斯垒尔天气类型分类方法列表给出16个方位、不同大气稳定度案件下,长期的平均风速、风向的联合频率。5.5.3.3提供风玫瑰阁和降水风玫瑰图5.5.3.4给出不同大气稳定度下混合层商度的资料。5.5.3.5对需要进行事故工况下剂量估算的单位,应给出事故时的气象参数,5.6区域社会环境
5.6.1人口分布
5.6.1.1列表给出各评价子区的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和规划人口数,以及相应的各年婚组婴孔(小于1岁)幼儿(1~4岁)少年(5-~15岁)成人(人16岁)的人口数。5.6.1.2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标出10~15km范用内的重要城镇,工矿企业和水域娱乐场所(游泳、钓鱼)等,标出评价范围内10万人几以上城市,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疗养区的位置。5.6.2牛资源
5.6.2.1图示标出单位边界,水源分布,森林、植被、农、水利设施,交通线路和公园等。5.6.2.2必须收集评价范围内陆生和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期和销售地域和数量等资料。应给出陆生作物(粮食、蔬莱、孤果类、动物饲料),主要水生生物(鱼、虾,食用藻类)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销售地域和数量,
5.6.2.3应收集评价范固内主要食用家畜、家禽(猪、牛、羊、鸡、鸭)的商品提供量肉、奶,蛋)、销售地域和数站。
5.6.2.4对放射性碘排放量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对周围供奶家留饲料来源,品种,目消费量和产户评价范围内的份额进行调查,GB 11215—89
5.6.2.5应提供评价范围内务年龄组人群对上述产品的年消费量及其产白评价范国内的份额。5.6.3十地和水资源利用
5.6.3.1提供评价范围内现有土地利用状况以及规划上地利用状况的统计资料.必要时应收集对土地利而状况的历史变迁资料。
5.6.3.2概述评价范用内的水系分布,调查单位附近水系的人工利用状况,5.6.3.3收集5kn范围内居民饮用水源分布、水位、饮水人数、饮水量等资料。5.6.3.4收集评价范围内农田、森林、牧场灌溉用水来源、水量,灌溉作物种类面积等资料。5.6.3.5收集评价范围内动物饮用水求源,饮水量的有关资料。5.6.3.6在适当的图上标出排污沟,废物排放1「、废物库的位置。概述评价范围内的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概况,主要污染物及其数量。6源项
6.1气态、液态流出物和固体度物6.1.1气态流出物
6.1.1.1提供正常工况下气态流山物流基、核素成分、物化形态、年产生量和年排放量。6.1.1.2提供事故工况下,气态流出物的核素成分,物化形态、释放方式、持续时间、释放量。6.1.2液态流出物
6.1.2,1提供正常工况下:液态流出物流量、浓度(范围和均值),核素成分、年产生量,年排放量。6.1.2.2.提供事故工况下,被态流出物核素成分、释放方式,持续时则、释放量。6.1.3固体废物
6.1.3.1列表给出固体放射性废物的种类、数量,活度或比活度6.1.3.2必须调查利监测本单位固休废物库或贮:存场所与生物圈的隔离程度.分析可能的谬漏情况及其核素成分,核素释放途径。
6.2流出物监测
6.2.1-般规定
6.2.1.1取样分析监测方法应采用标准方法或经实践检验过的成熟方法。6.2.1.2描述监测装置及其性能(探测限,能量相依性,测量方法,刻度方法.流基,效率等),6.2.1.3测定仪器采用国家计量传递系统发放的标准源或经有关计量单位核定的标准源标定,以保证有足够的准确度,
6.2.2监测要求
6.2.2.1在核设施运行时,气态流出物烟图和液念流出物主要排放口的监测应采用连续取样(或累积)监测,其最小探测限应满足核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要求。6.2.2.2烟肉监测取样头的设计和安装应考虑气流流速、取样代表性,气载放射性粒子的吸附等因索。6.2.2.3液态流出物连续取样(或累积)监测中应考虑水流速度,取样代表性和探测器的交文沾污等因素。
6.2.2.4提供气态流出物各监测点的位臀、监测频度、核素及其年释放率。提供采样头设计示意图。6.2.2.5提供液态流出物各监测点的位算,监测频率、核素成分及其年排放率。7环境监测
7.1一般规定
7.1-1应按照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制定环境监测计划。7.1.2制订环境监测计划应充分利用单位运行前的本底资料,充分考虑到」的大气和水传输途径的特点,尽可能做到科学上先进,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体现环境监测的最优化。GB 11215—89
7.1.3监测介质应以空气、水、土壤和食用动植物(陆生和水生)为主要介质结合评价的需要可适当扩大。
7.1.4监测点的布置应体现“鉴别监测”(来源于本单位以外同种核素对人体的剂量责献为最小)和“三关键”(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人群组)的原则,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用性。7.1.5监测额度应根据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环境介质的稳定性、污染源的特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秘规律来具体确定。
7.1.6采样、监测分析方法应采用标准方法或国内的成熟方法其最小探测限应保证至少低于相应的排放限值的十分之bzxZ.net
7.1.7在环境临测的全过程中(从采样到给出结果),必须实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样本总数量的10%。
7.1.8对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和监测结果必须按规定的统一格式整理,建立档案、长期保存。7.2辐射本底资料
7.2.1对大、中型核企业必须提供运行前的天然贯穿辐射水平和主要环境介质中重要核素含量的本底资料。为使调查结果能反映出本底的变化规律,至少应殊得两年的调查数据。7.2.2提供核设施运行后逐年的照射量率和主要环境介质中重要核素含的变化资料。提供核设施运行时环境监测对照点的位置。7.3临测技术
7.3.1采样监测
7.3.1.1给出实验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描述测量装及其性能(探测限,能战相依性等)。7.3.1.2提供分析测量的样品名称,取样量,采样地点,频度、样品数目、核素及其涨度(范围、均、标耀误差)
7.3.2就地监测
7.3.2.1描述所使用的测量仪表,装臀度其性能。7.3.2.2提供监测点分布及其监测结果,绘制必要的图表7. 3. 3生物监测
7.3.3.1描述所采用的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的名称及其对污染物的反应特性,7.3.3.2提供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的检验结果。8剂量评价
8.1正常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的环境影响8. 1. T照射途径
8. 1. 1.1 气途径
气态流出物的浸没外照射(β,Y)和地面沉积外照射;吸入污染空气的内照射;气载流山物经食物链转移途径的内照射。
8. 1. 1. 2 水途径
岸边照射:污染水或的水浸没照射饮用污染水产生的内照射;食用污染水中水产品的内照射:食用污灌作物的内照射。
8.1.1.3其他途径
。固体废物:固体度物的外照射及其他途径的射,含效射性物质的废料的再利用。b.敢射性物质的运输。
8.2事故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的环境影响8.2.1概述本单位发生的放射性释放到环境的事故.事故分类,事故排放方式、事故持续时间。列表给出释放到环境的核素成分,状态及其总量。GB1121589
8.2.2分析类事效发生的频度、照射途径以及造成的摄害环境的后果(包括牛念损害后果)。8.3剂量估算
8.3.1气途径
8.3.1.1结合本单位自然环境特点和气象条件,选用合适的人气扩敬模式和环境转移参数,估算地面沉积率、大气扩散因了。
8.3.1.2采用年平均气象条件,估算正常运行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经气途径造成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集体年有效剂量当量。
8.3.1.3对事故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经气途径的剂量估算,应采用事故时气象参数或本地区短期最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根据事故排放方式,选用合适的扩撒模式,估算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当量,集体有效剂量当量
8.3-2水途径
8.3.2.1结合单位所在地水体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扩散模式,提供度水受纳水体的帮释因了和有关参数。必要时给出水休中十要核素的沉积因子。8.3.2.2.采用度水变纳水体年平均流量,计算放射性核素在不同河段水体中的平均淤度,估算核设施正常运行工况放射性物质释放经水途径造成的人群组年有效剂量当量。8.3.2.3根据当地水域的水生物资源,结合照射途径,选用合适的计算模式,生物浓集因子和有关参数,估算废水受纳水域中有意义的水生动,植物体内重要核索的浓度和辐照剂量。8.3.2.4采用事故性液态排放的受纳水体水文调查资料,计算放射性核素在不同剂段水体中的平均滚度,估算核设施事故工说下放射性物质释经水途径选成的人群组的有效剂量当量。8.3.3其他途径
8.3.3.1固体废物
根据本单位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的实际状况,估算固体废物对人所致的外照射剂量。b。固体废物经淋溶或其他过程可能进入坏境介质和地下水的,应估算其对人所造成的剂最。。估算由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料(钟、饪废矿石、废渣、煤灰渣等>的再利用对人所造成的剂量。d.提供命放射性物质的废料中的核蒙成分、最大比活度、利用方式、计算模式和剂量转换因子。8.3.3.2放射性物质的运输
估算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对人产生的外照射剂量,8.3.4荆量估算结果的表征
8.3.4.1按照8.3.18.3.2所列的各种途径,汇总给出气途径、水途移和其他途径对公众成员中关链人群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当基
8.3.4.2按内、外照射的有效剂量当蛋,汇总给本单位正常运行工说利事故工记下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公众成员中关链人群组的年有效剂虽当量。8.3.4.3给出评价范围内集体有效剂量当量,9评价结论和建议
9.1按照国家规定的核辐射环境剂量基本标准,结合本单位合理的分配份额,对8.3.4剂量估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并预测核辐射环境质的发展趋势,作出本单位核辅射环境质虚的结论。确定关键人群组、关键核素、关键照射途径9.2应对8.3.4估算的剂量结果与本地区天然本底辐照剂量进行比较。9.3依据把环境的辐射照射减到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的原则,提出适合于本单位的剂量营理自标值进行环境治理的最优化分析。9.4在充分搜集国内外同类型单位核辐射环境管理、核辆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的基础上,通过8.3.1剂试估算结果分析,应找出本单位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管理上的薄别环节,提出明确的环境治理对策G11215-89
和加强誉理的有效措施以及核辐射环境治理工程上的建议。9.5通过事故环境影响的分析,应提出减少和防止事故的预防措施,制定切实叫行的事故应急环保措施。
10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管理10.1对拟建核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按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和审批程序进行。
10.2大、中型核设施退役前应编制退投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主管部门环保机构审核签署意现后,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时抄报核设施所在地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小型核设施的退役环境影响报告+报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批。10.3对已批准投产的操作放射性物质的企事业单位,由本单位组织或委托有资格承担核辐射环境评价工作的单位编制核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定期报给环境保护部门和本系统上级环境保护机构。10.年根据国家经济建段和全国环境规划的需婴,国家和各省、白治区,首辑市环境保护部门有校要求国家务主管部门环保机构提交本系统的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各系统主管部门应负黄组织实施并提交报告。
10.5国家各主管部门的环保机构,有权要求其所管辖的各营运单位提交木单位的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各营运单位的主管部门应负责组织实施并提交报告。GB11215-89
附录A
评价指标的附加说明
(补充件)
A1对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碘和稀有气体的核设施和放射性操作场所,除本标准1.2条所列的评价指标外,尚需考虑甲状腺和皮肤的器官、组织剂量,不应超过GB8703&辐射防扩规定》中对公众成员的器官、组织所规定的剂量限值。
A2对大、中型核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除估算本标准4.2条所列的值外,还要预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文化古迹、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温泉疗养区等的影响应重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特别要注意分析那些可能造成环境不可逆转的有害影响,评价可能采取的减缓有害影响的工程措施及其效。
A3对核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孝虑化学污染物和温排水的环境影响分析,其评价标准按国家相应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B
个人有效剂量当量的附加说明
(参考件)
对单个器官的照射剂量,应按照器官应的相对危险度权重因子卵与组织或器官的年剂量当量(mSv)积求和,即三HIt,W的取值见表B1。表BI
器宫的相对危险度权重因子
组织或器官
红骨髓
甲状腺
骨袁面
其组织
注:1)指其余五个接受最高剂量当量的组织或官,每一个的相对危险度权重因于W取0,06,所有其他瓣下的组织所受的照射可忽略不计。
附加说明:
GB11215-89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核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书田,谢建伦,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The gcncral regulation far environmentalradiologlcal assessmen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GB11215—89
本标准规定了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原则和应遵循的技术规定。日的是提高核辐射环境质评价工作的科学性,改善环境质基,保证公众的辐射安全,本标准适用于应进行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企,来业单位,这类单位包括:核燃料循环系统的各个单位;
陆匕固定式核动力厂和核热电厂;拥有生产或操作量相应于中、乙级实验室(或操作场所)并向环境非放放射性物质的研充、应用c.
单位。
2术语
2.1环境质虽
股是指在个其体环境内,坏境的总体或某些环境要素(大气、水质、土块、生态等)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炎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种概念。环境质量的优劣表示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2.2环境质量评价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独测。按时间因求可分为环境质量回颅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预断评价)。2.3环境影响评价
在-项工程动工兴建以前对它的选止,设计以及在建设施下过程中和建成投产、退役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2. 4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
接照剂量标准和最优化原测对释放到坏境一定区域内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定和预测。
2.5源项
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数量,成分以及物化形态,2.B环境监测
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2.7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个体,种样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品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错。2.8指示生物
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03-16批准1990-01-01实施
GE11215 - 89
不同生物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都有定的适应范围和反应特点。生物的适应范丽越小反应越典型,对环境因素的指示越有意义。
2:9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
对放射性污染比较感的指示生物。该种生物对某种或某几种放射性核素具有很离的浓集因了,而且伴随有某些特征生物学指标的变异。2.10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保证坏境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其目的是为「避免于错误的监测数据造成环境保护的失误。
2.11剂量当量
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最H是D,α和 W的乘积,见式(1)所示:H- DQN
式中:D——吸收剂量:
Q——品质因数;
—其他修正因数的乘积\
注:I)目前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指定一12.12·有效剂量当量H
当所考虑的效应是随机性效应时,在全身受到非均勾照射的情况下,受到危险的各组织的剂量当量与相应的权重因子的乘积的总和,见式(2)所示:H.—
式中:H.
有效剂量当量;
组织和器官T所受的剂量当量;
权重因子。
2.13体剂量当量S
受照群体的各人群组平均每人所受剂量当量丑,(全身或任特定器官或组织的剂量当量)与各组成员数N,的乘积的总和,见式(3)所示:S
2.14关键人群组
从某一给定实践受到的照射在-定程度内是均勾的且高于受照射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人群组,称为关键人群组。他们受到的照射可用以量度该实践所产生的-个人剂量的上限:2.15关键核素
在某一给定实践所及到的各种照射途径中,就对人体的照射来说,其中的某一种核素比其他的核素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时,称作关键核素。2.16关键照射途径
在某一给定实践所涉及到的各种射途径中,就对人体的照射来说,其中的某一照射途径比其他的照射途径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时,称为关键照射途径:2.17大气稳定度等级
在污染气蒙学中,表征大气瑞流扩散状态的个基本系数。2.18混合层高度
在污染气象学中,地面上空某一给定区城污染物可发尘混合的垂直距离。3评价范围与评价子区
3.1评价区域
GB11215—89
第1章所列的a.b类各单位应以主要放射性污染物排放点为中心,半径80km范图作为评价区域。3.1.1评价半径的圆心应以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的主要排放点为中心米确定。3.1.2核电站以及核燃料循环的人,中型企业以80km半径为评价范围,3. 2 评价于区
3.2.1了区划分原则:评价子区应以释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运输途径(气途径,水途径),结台单位所在地的环境特性来划分。
3.2.2子区划分方法:在评价范围内按一定距离划分同心圆,再按16个方位划分扇形区,两相邻同心圆与两相邻方位线国成小区域作为评价了区。4评价的剂量基本标准,指标和方法4.1核辐射环境质最评价的剂量基本标准4.1.1根据《辐射防护规定》中对公众成员的年有效剂量当量的基本限值,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剂量基本标准规定如下:
全身为1tnSv(某些年份允许5msv/a)。1.1.2第1章中所列的b类单位,其预示的关键组个人年平均有效剂量当量,在正常T况下不得大于0. 25 msv(25 mrem);第1 竞中所列的 a、c类单位在使用剂量基本标准时,要考虑台理的分配份额。4.2评价指标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来用的剂量评价指标为关键人群组的个人年有效剂录当量以及评价范阖内集体剂量当量。
4.3评价方法
4.3.1把环境的辐射照射减到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是核辑射环境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在个核辐射环境质最评价工作中,特别是评价结论的分析和建议中。4.3.2核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系预断评价,应选用合适的模式和参数以模式估算正常上况和事故工况下4.2条所述的两种剂量的量值。
4.3.3核摘射环境质基现状评价应以模式计算为土,并结合环境监测资料估算出常工说和事故工况下4. 2条所述的两种剂量的量值。4.3.4退役核设施的核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应包括核设施拆除过程和核设施到存后的辐射环境质量评价。前者采用4. 3. 3所述方法估第剂量;后者采用4. 3.2所述方法粘算剂量,4.3.5对核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核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执行。5基础资料
5.1概况
5.1.1概述单位名称、用水来源、职工人数、主要原料,十要产品、生产规模。5.1.2概述单位的主要设施及其位置提供单位总半面布置图(含生活区)。5.1.3,概述与放射性物质排放,处理,忙存有关的主要设施和主要工艺。5.2放射性废物处阐设施
5.2.1概述气态、液态和固态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处理净化能力,提供一度处理工艺流程图,
5.2.2列表给出液态,气态、固态放射性废物产生量、贮存量和排量。5. 3放射性物质的运输
GB 11215— 89
5.3.1成给出运输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形态、总量、活度(或比活度)、包装方式、装运路线等资料。5.3.2提供放射性物质卸载后车辆的残留放射性的测定数据,沾污状况、沿途民受照时间及人数的资料。
5.4固体废物贮存场(库)和液体废物贮存髓5.4.1概述废物设计贮存场或库的位置,建筑而积,贮存方式,与生物圈隔离的程度5.4.2概述固体废物的收集包装、埋藏和贮存情况。5.4.3概述临时废物(库)场的位,周国地域的环境特点,物中核素成分和数量。5.4.4提供废物贮存(库)场和(或)液体废物贮存大罐寿命及其周围土壤、岩石对核素沸留影响的典型分析结果。调查和分析放射性物质可能渗漏的情况。5.5区域自然环境
5.5.1地形
5.5.1.1简介单位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提供必要的地形图5.5.1.2提供单位的区域图.标山单位排放点位置及其距居民点的距离,5.5.2水文
5.5.2.1必须调查和收集度水受水体的水文学和水力学数,包括河宽,河探深、河道分布,水力坡度,水温.流速,流量(平均月流量、全年水期、干水期的流量).泥沙含量等资料。5.5.2.2对有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单位,评价巾必须至少收集5km范围内地下水分布状况以及水位、流速、流向、流量的资料。5.5.2.3提供废水受纳水体的上要水化学特征(水质分类、pH值、硬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溶解氧(DO)、硫酸根,碳酸根等)的有艾资料。5.5. 3缘
5.5.3.1收集单位所在地气象概况资料,包括均、月均气温、湿度、降水量以及数年中气温,湿度、降水量的极端值变化资料。
5.5.3.2年少应收集年以.上的单位附近或当地气象台(站)的地面逐时观测资料,按照帕斯垒尔天气类型分类方法列表给出16个方位、不同大气稳定度案件下,长期的平均风速、风向的联合频率。5.5.3.3提供风玫瑰阁和降水风玫瑰图5.5.3.4给出不同大气稳定度下混合层商度的资料。5.5.3.5对需要进行事故工况下剂量估算的单位,应给出事故时的气象参数,5.6区域社会环境
5.6.1人口分布
5.6.1.1列表给出各评价子区的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和规划人口数,以及相应的各年婚组婴孔(小于1岁)幼儿(1~4岁)少年(5-~15岁)成人(人16岁)的人口数。5.6.1.2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标出10~15km范用内的重要城镇,工矿企业和水域娱乐场所(游泳、钓鱼)等,标出评价范围内10万人几以上城市,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疗养区的位置。5.6.2牛资源
5.6.2.1图示标出单位边界,水源分布,森林、植被、农、水利设施,交通线路和公园等。5.6.2.2必须收集评价范围内陆生和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期和销售地域和数量等资料。应给出陆生作物(粮食、蔬莱、孤果类、动物饲料),主要水生生物(鱼、虾,食用藻类)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销售地域和数量,
5.6.2.3应收集评价范固内主要食用家畜、家禽(猪、牛、羊、鸡、鸭)的商品提供量肉、奶,蛋)、销售地域和数站。
5.6.2.4对放射性碘排放量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对周围供奶家留饲料来源,品种,目消费量和产户评价范围内的份额进行调查,GB 11215—89
5.6.2.5应提供评价范围内务年龄组人群对上述产品的年消费量及其产白评价范国内的份额。5.6.3十地和水资源利用
5.6.3.1提供评价范围内现有土地利用状况以及规划上地利用状况的统计资料.必要时应收集对土地利而状况的历史变迁资料。
5.6.3.2概述评价范用内的水系分布,调查单位附近水系的人工利用状况,5.6.3.3收集5kn范围内居民饮用水源分布、水位、饮水人数、饮水量等资料。5.6.3.4收集评价范围内农田、森林、牧场灌溉用水来源、水量,灌溉作物种类面积等资料。5.6.3.5收集评价范围内动物饮用水求源,饮水量的有关资料。5.6.3.6在适当的图上标出排污沟,废物排放1「、废物库的位置。概述评价范围内的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概况,主要污染物及其数量。6源项
6.1气态、液态流出物和固体度物6.1.1气态流出物
6.1.1.1提供正常工况下气态流山物流基、核素成分、物化形态、年产生量和年排放量。6.1.1.2提供事故工况下,气态流出物的核素成分,物化形态、释放方式、持续时间、释放量。6.1.2液态流出物
6.1.2,1提供正常工况下:液态流出物流量、浓度(范围和均值),核素成分、年产生量,年排放量。6.1.2.2.提供事故工况下,被态流出物核素成分、释放方式,持续时则、释放量。6.1.3固体废物
6.1.3.1列表给出固体放射性废物的种类、数量,活度或比活度6.1.3.2必须调查利监测本单位固休废物库或贮:存场所与生物圈的隔离程度.分析可能的谬漏情况及其核素成分,核素释放途径。
6.2流出物监测
6.2.1-般规定
6.2.1.1取样分析监测方法应采用标准方法或经实践检验过的成熟方法。6.2.1.2描述监测装置及其性能(探测限,能量相依性,测量方法,刻度方法.流基,效率等),6.2.1.3测定仪器采用国家计量传递系统发放的标准源或经有关计量单位核定的标准源标定,以保证有足够的准确度,
6.2.2监测要求
6.2.2.1在核设施运行时,气态流出物烟图和液念流出物主要排放口的监测应采用连续取样(或累积)监测,其最小探测限应满足核射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要求。6.2.2.2烟肉监测取样头的设计和安装应考虑气流流速、取样代表性,气载放射性粒子的吸附等因索。6.2.2.3液态流出物连续取样(或累积)监测中应考虑水流速度,取样代表性和探测器的交文沾污等因素。
6.2.2.4提供气态流出物各监测点的位臀、监测频度、核素及其年释放率。提供采样头设计示意图。6.2.2.5提供液态流出物各监测点的位算,监测频率、核素成分及其年排放率。7环境监测
7.1一般规定
7.1-1应按照环境质量评价的要求制定环境监测计划。7.1.2制订环境监测计划应充分利用单位运行前的本底资料,充分考虑到」的大气和水传输途径的特点,尽可能做到科学上先进,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体现环境监测的最优化。GB 11215—89
7.1.3监测介质应以空气、水、土壤和食用动植物(陆生和水生)为主要介质结合评价的需要可适当扩大。
7.1.4监测点的布置应体现“鉴别监测”(来源于本单位以外同种核素对人体的剂量责献为最小)和“三关键”(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人群组)的原则,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用性。7.1.5监测额度应根据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环境介质的稳定性、污染源的特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秘规律来具体确定。
7.1.6采样、监测分析方法应采用标准方法或国内的成熟方法其最小探测限应保证至少低于相应的排放限值的十分之bzxZ.net
7.1.7在环境临测的全过程中(从采样到给出结果),必须实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样本总数量的10%。
7.1.8对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和监测结果必须按规定的统一格式整理,建立档案、长期保存。7.2辐射本底资料
7.2.1对大、中型核企业必须提供运行前的天然贯穿辐射水平和主要环境介质中重要核素含量的本底资料。为使调查结果能反映出本底的变化规律,至少应殊得两年的调查数据。7.2.2提供核设施运行后逐年的照射量率和主要环境介质中重要核素含的变化资料。提供核设施运行时环境监测对照点的位置。7.3临测技术
7.3.1采样监测
7.3.1.1给出实验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描述测量装及其性能(探测限,能战相依性等)。7.3.1.2提供分析测量的样品名称,取样量,采样地点,频度、样品数目、核素及其涨度(范围、均、标耀误差)
7.3.2就地监测
7.3.2.1描述所使用的测量仪表,装臀度其性能。7.3.2.2提供监测点分布及其监测结果,绘制必要的图表7. 3. 3生物监测
7.3.3.1描述所采用的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的名称及其对污染物的反应特性,7.3.3.2提供放射性污染指示生物的检验结果。8剂量评价
8.1正常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的环境影响8. 1. T照射途径
8. 1. 1.1 气途径
气态流出物的浸没外照射(β,Y)和地面沉积外照射;吸入污染空气的内照射;气载流山物经食物链转移途径的内照射。
8. 1. 1. 2 水途径
岸边照射:污染水或的水浸没照射饮用污染水产生的内照射;食用污染水中水产品的内照射:食用污灌作物的内照射。
8.1.1.3其他途径
。固体废物:固体度物的外照射及其他途径的射,含效射性物质的废料的再利用。b.敢射性物质的运输。
8.2事故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的环境影响8.2.1概述本单位发生的放射性释放到环境的事故.事故分类,事故排放方式、事故持续时间。列表给出释放到环境的核素成分,状态及其总量。GB1121589
8.2.2分析类事效发生的频度、照射途径以及造成的摄害环境的后果(包括牛念损害后果)。8.3剂量估算
8.3.1气途径
8.3.1.1结合本单位自然环境特点和气象条件,选用合适的人气扩敬模式和环境转移参数,估算地面沉积率、大气扩散因了。
8.3.1.2采用年平均气象条件,估算正常运行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经气途径造成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集体年有效剂量当量。
8.3.1.3对事故工况下放射性物质释放经气途径的剂量估算,应采用事故时气象参数或本地区短期最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根据事故排放方式,选用合适的扩撒模式,估算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当量,集体有效剂量当量
8.3-2水途径
8.3.2.1结合单位所在地水体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扩散模式,提供度水受纳水体的帮释因了和有关参数。必要时给出水休中十要核素的沉积因子。8.3.2.2.采用度水变纳水体年平均流量,计算放射性核素在不同河段水体中的平均淤度,估算核设施正常运行工况放射性物质释放经水途径造成的人群组年有效剂量当量。8.3.2.3根据当地水域的水生物资源,结合照射途径,选用合适的计算模式,生物浓集因子和有关参数,估算废水受纳水域中有意义的水生动,植物体内重要核索的浓度和辐照剂量。8.3.2.4采用事故性液态排放的受纳水体水文调查资料,计算放射性核素在不同剂段水体中的平均滚度,估算核设施事故工说下放射性物质释经水途径选成的人群组的有效剂量当量。8.3.3其他途径
8.3.3.1固体废物
根据本单位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的实际状况,估算固体废物对人所致的外照射剂量。b。固体废物经淋溶或其他过程可能进入坏境介质和地下水的,应估算其对人所造成的剂最。。估算由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料(钟、饪废矿石、废渣、煤灰渣等>的再利用对人所造成的剂量。d.提供命放射性物质的废料中的核蒙成分、最大比活度、利用方式、计算模式和剂量转换因子。8.3.3.2放射性物质的运输
估算放射性物质运输过程对人产生的外照射剂量,8.3.4荆量估算结果的表征
8.3.4.1按照8.3.18.3.2所列的各种途径,汇总给出气途径、水途移和其他途径对公众成员中关链人群组的年平均有效剂量当基
8.3.4.2按内、外照射的有效剂量当蛋,汇总给本单位正常运行工说利事故工记下放射性物质释放对公众成员中关链人群组的年有效剂虽当量。8.3.4.3给出评价范围内集体有效剂量当量,9评价结论和建议
9.1按照国家规定的核辐射环境剂量基本标准,结合本单位合理的分配份额,对8.3.4剂量估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并预测核辐射环境质的发展趋势,作出本单位核辅射环境质虚的结论。确定关键人群组、关键核素、关键照射途径9.2应对8.3.4估算的剂量结果与本地区天然本底辐照剂量进行比较。9.3依据把环境的辐射照射减到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的原则,提出适合于本单位的剂量营理自标值进行环境治理的最优化分析。9.4在充分搜集国内外同类型单位核辐射环境管理、核辆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的基础上,通过8.3.1剂试估算结果分析,应找出本单位污染环境的主要途径及管理上的薄别环节,提出明确的环境治理对策G11215-89
和加强誉理的有效措施以及核辐射环境治理工程上的建议。9.5通过事故环境影响的分析,应提出减少和防止事故的预防措施,制定切实叫行的事故应急环保措施。
10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管理10.1对拟建核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按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和审批程序进行。
10.2大、中型核设施退役前应编制退投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主管部门环保机构审核签署意现后,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时抄报核设施所在地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小型核设施的退役环境影响报告+报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审批。10.3对已批准投产的操作放射性物质的企事业单位,由本单位组织或委托有资格承担核辐射环境评价工作的单位编制核辐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报告,定期报给环境保护部门和本系统上级环境保护机构。10.年根据国家经济建段和全国环境规划的需婴,国家和各省、白治区,首辑市环境保护部门有校要求国家务主管部门环保机构提交本系统的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各系统主管部门应负黄组织实施并提交报告。
10.5国家各主管部门的环保机构,有权要求其所管辖的各营运单位提交木单位的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报告。各营运单位的主管部门应负责组织实施并提交报告。GB11215-89
附录A
评价指标的附加说明
(补充件)
A1对向环境释放放射性碘和稀有气体的核设施和放射性操作场所,除本标准1.2条所列的评价指标外,尚需考虑甲状腺和皮肤的器官、组织剂量,不应超过GB8703&辐射防扩规定》中对公众成员的器官、组织所规定的剂量限值。
A2对大、中型核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除估算本标准4.2条所列的值外,还要预测设施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文化古迹、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温泉疗养区等的影响应重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特别要注意分析那些可能造成环境不可逆转的有害影响,评价可能采取的减缓有害影响的工程措施及其效。
A3对核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孝虑化学污染物和温排水的环境影响分析,其评价标准按国家相应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B
个人有效剂量当量的附加说明
(参考件)
对单个器官的照射剂量,应按照器官应的相对危险度权重因子卵与组织或器官的年剂量当量(mSv)积求和,即三HIt,W的取值见表B1。表BI
器宫的相对危险度权重因子
组织或器官
红骨髓
甲状腺
骨袁面
其组织
注:1)指其余五个接受最高剂量当量的组织或官,每一个的相对危险度权重因于W取0,06,所有其他瓣下的组织所受的照射可忽略不计。
附加说明:
GB11215-89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核工业部提出。本标准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书田,谢建伦,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 GB/T42239.1-2022 洗涤用酶制剂 第1部分:碱性蛋白酶
- GB/T7251.1-2023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第1部分:总则
- GB/T5009.101-2003 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酯树脂及其成型品中锑的测定
- GB/T14048.2-2020 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2部分:断路器
- GB/T14625.3-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3部分:动态耐冲击试验方法
- GB/T2794-2013 胶黏剂黏度的测定 单圆筒旋转黏度计法
- GB/T4995-2014 联运通用平托盘 性能要求和试验选择
- GB50303-2015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T15338-1994 炭黑试验方法精密度和偏差的确认
- GB18030-2000 信息技术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
- GB7911.1-1987 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技术条件
- GB/T14625.2-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反弹高度测定方法
- GB/T27840-2011 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
- GB/T42394-2023 电气装置用电缆夹具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