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1598-1999 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

【国家标准(GB)】 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7 01:12:30
- GB/T11598-1999
- 现行
标准号:
GB/T 11598-1999
标准名称:
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9-11-11 -
实施日期:
2000-06-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20 MB
标准ICS号:
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电信系统>>33.040.01电信系统综合中标分类号:
通信、广播>>通信网>>M19通信网设备互通技术要求和通信网借口
替代情况:
GB/T 11598-1989采标情况:
idt ITU-T X.75:1996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在不同类型的公用网络之间提供网际数据传送业务的互连链路信令系统的特性和操作。它允许传送呼叫控制、网络控制信息和用户业务量。本标准适用于在不同国家的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之间的所有链路,以及在建议X.300中规定的使用ISDN的国际链路的某些情况。这些包括ISDN和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之间的链路和建议X.31中规定的ISDN之间的通过分组交换数据传送业务的链路。它也能用于那些两个公用网络在同一个国家的链路。 GB/T 11598-1999 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 GB/T11598-1999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1598—1999
idtITU-TX.75:1996
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
Packet-switched signalling system between publicnetworks providing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1999-11-11发布
2000-06-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11598—1999
本标准等同采用ITU-TX.75:1996标准建议。标准中使用的格式和编码参照了ISO/8583(标准建议):1987的格式和编码,编写格式遵循了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本标准定义了在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本标准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通篇统一名词术语:
“呼叫连接”分组一→“呼叫接通”分组;“通过量”一“吞吐量”,
“封闭用户群”→“闭合用户群”,“出口封闭用户群”→“有出口的闭合用户群”“RPOA”-→“ROA””
第二章主要是增加了“超级”模式和选择性重发机制。第三章和第四章在呼叫请求和入呼叫分组中对地址块的格式进行了修改。第五章主要是去掉了“在线设施登记设施”。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F为标准的附录,附录G~附录J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引用的标准如下:
GB/T11595—1999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idtITU-TX.25:1996)ITU-T建议G.703分层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ITU-T建议G.704用于主要和次要层次每级的同步顿结构ITU-T建议G.732工作在2048kbit/s基本PCM复用设备的特性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提出。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靳军、包仕波、胡琳、陈晓晖、张晓喧、黄亮。本标准委托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解释。I
GB/T11598—1999
ITU-T前言
由于各国已建立了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所以需要制定一些国际互通的标准。ITU-T考虑到:
(a)建议X.1规定了以分组方式操作的数据终端设备的特定用户业务类别,建议X.2规定了用户设施,建议X.25,X.28,X.29,X.31和X.32规定了DTE/DCE物理层接口特性,建议X.96规定了呼叫进行信号。
(b)建议X.92为分组交换数据传输业务规定了用于国际接续的逻辑链路A1和G1;(c)建议X.300,X.301和X.302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之间互通以及公用数据网和其他公用网之间互通的一般原则和安排;
(d)建议X.320,X.322,X.323和X.325叙述了各种网络之间互通的情况,(e)建议X.180规定了有关国际闭合用户群的管理安排,而建议X.181规定了有关国际永久虚电路的管理安排:
(f)有关网关/数据交换转换局的信令终端(STE)接口建议的基本单元分别规定如下:物理层一一用于建立、保持和拆除信令终端接口上的物理链路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特性,链路层一一通过信令终端转接的接口互换数据的链路接入规程;分组层一一在信令终端接口上交换含有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的分组时使用的分组格式和信令规程。
(g)在X.134,X.135,X.136和X.137规定了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的业务质量参数,
(h)建议X.110,X.121,E.164和E.166/X,122描述了公用网络包括ISDN的路由原则和编号方案,
致认为:
1)关于各单元的信令和数据传送规程的基本系统结构,应当符合本标准引言中基本系统结构的规定,
2)用于建立、保持和拆除信令终端接口上物理链路上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特性,应当符合本标准第1章:物理层信令终端之间/物理电路接口特性的规定;3)在物理电路上操作并在信令终端接口上提供可靠的分组传送机制的链路层规程,应当符合本标准第2章:信令终端之间的链路层规程的规定;4)在信令终端接口上交换呼叫信息和用户数据的分组信令规程,应当符合本标准第3章:信令终端之间的分组层规程的规定;
5)在信令终端接口上交换分组的分组格式,应当符合本标准第4章;虚呼叫和永久虚电路的分组格式的规定;
6)在信令终端接口上用户设施和网络公用设施的规程和格式,应当符合本标准第5章:用户设施和网络公用设施的规程和格式的规定。N
0引言
0.1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
Packet-switched signalling system between publicnetworks providing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GB/T11598—1999
idtITU-TX.75:1996
代替GB/T11598—1989
本标准规定了在不同类型的公用网络之间提供网际数据传送业务的互连链路信令系统的特性和操作。它允许传送呼叫控制、网络控制信息和用户业务量。本标准适用于在不同国家的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之间的所有链路,以及在建议X,300中规定的使用ISDN的国际链路的某些情况。这些包括ISDN和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之间的链路和建议X.31中规定的ISDN之间的通过分组交换数据传送业务的链路。它也能用于那些两个公用网络在同一个国家的链路。
每条网际链路由两个直接连通的各位于一个公用网络上的信令终端(STE)组成。两个STE之间的传送设备可以包括一条或组电路。每个STE与其条链路的一端相关,是公用网的交换机或交换功能的一部分。
本标准的某些部分只适用于某一限定范围的互通情况,这些在文中被清楚的指出。某些内容涉及在同一国家内的公用网之间的链路,而其他一些内容涉及在公用网中至少有一个公用网不是分组交换数据网的链路情况。
本标准包括的规程要素可以被用于支持互通情况下的网络层业务。0.2要素
信令系统由若干个功能独立的分别定义的通信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a)物理电路包括传输设备以及传输设备和信令终端之间的一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接口特性,并提供两个信令终端之间的信令传送机制:b)链路层规程在物理电路上操作,并在两个信令终端之间提供可靠的分组传送机制,而与所用的具体物理电路类型无关,
c)分组层规程使用链路层规程,并为两个信令终端之间的呼叫控制信息和用户通信业务的交换提供机制。
0.3基本系统结构
从要素角度看,由信令规程构成的基本系统结构示于图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11-11批准2000-06-01实施
高压功险
用户通务
注:适用于本标准的定义:
GB/T11598—1999
牙组层
变换机X联Y
图1信令规程的基本系统结构
a)STE-X是指在有关链路上所考虑的交换机的STE,b)STE-Y是指在有关链路上所考虑的另一个交换机的STE;c)STE-X/STE-Y接口缩写为X/Y接口,传练设善
d)两个网络之间可以使用多个X/Y接口。在这种情况下,每个X/Y接口均按本标准规定的物理层,链路层和分组层的格式和规程动作。
1物理层一一信令终端/物理电路接口的特性定义为物理层要素的信令终端/物理电路的接口特性,在承载速度为64kbit/s的物理电路上使用时,必须符合建议G.703的规定。通过双边协商,速率可选用2Mbit/s。对于2Mbit/s的速率,顿结构应符合建议G.704的规定。时隙0将用于故障检测(G.732)、告警指示和维护设施(环测)。为了具有与H12信道相同的结构,不使用时隙16。其余的30个时隙应该用作个1920kbit/s速率的比特流。更详细的信息见附录H。此外,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双边协商使用任何其他公认的数字电路速率(例如:1.544mbit/s,n倍64kbit/s的信道)。
虽然,经双方协商,可以将公认的任何其他速率暂时用于模拟电路,但在这种情况下,信令终端/物理电路接口的特性必须符合相关的V系列建议的规定。链路必须能够支持全双工操作。在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之间进行国际互通时,根据X92建议中的规定的虚拟参考连接,假定链路为数据链路A1和/或数据链路G1。2信令终端间的链路层规程
2.1应用范围和场合
2.1.1为了在两个信令终端间提供一个可靠的分组传输机制,有必要定义一个当使用单个或多个物理电路时能够接受分组并且向分组层传递分组的规程。若要使电路失效的影响不致破坏分组层的操作,多重的物理电路是必要的。
2.1.22.22.4所描述的单链路规程(SLP)用于通过单个物理电路进行数据交换,该电路是在两个STE之间与第一章的描述保持一致。当并行使用单个物理电路时,这个单链路规程在每个电路上独立使用,2.5所描述的多链路规程(MLP)可用于在多个并行链路上提供数据交换。另外,当使用单个物理电路时,主管部门也可以双边同意在一个链路上使用多链路规程。2.1.3每种传输设备都是全双工工作。2.1.4单链路规程(SLP)是基于X.25第二章所描述的链路接入规程。规程使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的原理和术语。多链路规程以ISO规定的多链路控制规程的原理和术语为基础。2
GB/T11598—1999
2.1.5对于每个使用的单链路规程(SLP),可使用超级模式(模32768)或扩展模式(模128)或非扩展模式(模8)。当使用超级模式时,使用SREJ恢复而不用REJ恢复。当使用扩展模式时,可使用REJ或SREJ恢复,但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当使用非扩展模式时,不使用SREJ恢复。序列号和恢复的关系是:
非扩展(模8)
REJ恢复(2.3.5.2.1)
SREJ恢复(2.3.5.2.2)
注:如果使用SREJ恢复,应不使用REJ恢复。扩展(模128)
预约时任选*
预约时任选”
超级(模32768)
这种链路规程使用模式的选择独立于所有其他的选择,并且独立于相应的分组层规程的模式选择。所有的选择都是双边约定的。
注:附录I提供了在长往返延迟的信道和/或速率高于64kbit/s的信道上传输的导则。2.2顿结构
2.2.1所有发送的顿与表1、表2和表3中格式之相一致。地址字段前的标志定义为开始标志。顿检验序列后的标志定义为结构标志。表1顿格式
比特传输次序
比特传输次序
FCS顿检验序列
NN1-32
比特传输次序
比特传输次序
FCS顿检验序列
0N≤N1-40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基本操作(模8)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8比特
N比特
顿格式一
扩展操作(模128)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8比特
比特*)
N比特
a)含有序列号的顿格式为16比特;不含有序列号的顿格式为8比特(见注))。16至1
16比特
16至1
16比特
16至1
16比特
16至1
16比特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比特传输次序
比特传输次序
FCS 顿检验序列
GB/T11598—1999
表3顿格式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超级操作(模32768)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8比特
比特\
a)含有序列号的顿为32比特;没有序列号的顿为8比特。2.2.2标志序列
比特*
N比特
16至1
16比特
16至1
16比特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所有顿的开始和结束都是标志序列,标志序列由01111110组成。STE在发送多个标志序列时,应发送完整的和分离的8比特标志序列(见2.2.11)。个顿的开始标志。
2.2.3地址字段
标志可用作一个顿的结束标志,同时又作为下地址字段应由一个八比特组组成。它可以识别命令的接收者和响应顿的发送者。关于该字段的编码的描述在2.4.2。
2.2.4控制字段
控制字段应包含一个、两个或四个八比特组。这个字段的内容描述见2.3.2。2.2.5信息字段
个顿的信息字段(存在时)位于控制字段的后面(见2.2.4),在顿检验字段的前面(见2.2.7)。本标准所使用的信息字段中的各种编码和比特组见2.3.4.9、2.5.2和第四章。关于最大信息最大长度见2.3.4.9和2.4.9.5。2.2.6透明性
发送时,STE应检查两个标志序列之间帧的内容,其中包括地址、控制信息和FCS字段,应在所有的5个连续的“1”比特序列(包括FCS最后的5个比特)后面插入个0”比特,以保证不出现假的标志序列。接收时,STE应检查顿的内容,并且去掉任何紧随在5个连续“1”比特后面的“0”比特。2.2.7顿检验序列(FCS)字段
用于描述FCS的符号表示法是以循环码的特性为基础的,即像1000000100001的代码矢量可用多项式P(z)=α12十5+1来表示。这样,一个n元码字的元素即是n一1阶多项式的系数。在这应用中,这些系数可取0或1的数值,多项式的运算是用模2方式进行的。把在帧开始标志之后接收的第一个比特用作最高阶项的系数,便可生成表示一个顿内容的多项式。FCS字段应该是一个16位的比特序列。它应该是下面两项(模2)和的反码:1)(15+14+13+12+11+10++8+++5++3+2++1)被生成多项式16十x12十x+1(模2)除所得的余数,式中k是开始标志的最后一个比特和FCS第一个比特(不包括这两个比特)之间顿内存在的比特数,但不包括为透明性而插入的比特;和2)帧开始标志的最后一个比特和FCS第一个比特(不包括这两个比特)之间顿的内容(不包括为透明性而插入的比特)乘以16,再模2)除以生成多项式α16十12十5十1所得的余数。典型的实现方法是:在发送端把计算除法余数装置的寄存器的初始内容预置成全“1”,然后用生成多项式(上面已作介绍)去除地址字段、控制字段和信息字段以改变内容。所得余数的反码作为16位4
FCS发送出去。
GB/T11598—1999
在接收端,把计算余数装置的寄存器的初始内容预置成全“1”,在串行输入的受保护的比特和FCS乘以16,再(模2)除以生成多项式a16十12十5+十1,在传输无差错的情况下最后的余数为0001110100001111与16至。相对应)。注:附录H/X.25给出了一些说明的例子。2.2.8比特传输顺序
地址、命令、响应和序列号应该首先发低阶比特(例如,发送的序列号的第一个比特应该为加权值20)。
信息字段比特的发送顺序在第2章中没有规定。在向线路发送FCS时应从最高项的系数开始,这最高项系数位于FCS字段的比特位16(见表1、表2和表3)。注:在表4,5,6,7,8,9,10,11,12,13,14和16中,比特工被规定为低阶比特。2.2.9无效顿
无效顺的定义见2.3.5.3。
2.2.10顿放弃
通过发送至少连续七个“1”(中间不插入“0\)来实现一个帧的放弃。2.2.11顿间时间填充
顿间时间填充是在顿之间发送连续的标志(如多个八比特标志序列)来完成的(见2.2.2)。2.2.12链路信道状态
这里规定的链路信道是指一个方向的传输。2.2.12.1信道工作状态
当入信道或出信道正在分别接收或发送一个顿、一个丢弃序列或帧间的时间填充序列时,该信道被规定为处于工作状态。
2.2.12.2信道空闲状态
当输入或输出信道在一段时间内分别接收或发送至少15比特时间连续的1状态时,该信道被规定为处于空闲状态。
在输入信道上出现过长时间的空闲状态时STE的动作规定见2.3.5.5。2.3规程要素
2.3.1规程要素是指接收顿时所产生的动作个规程源于这些规程要素,其描述见2.4。2.2和2.3一起构成了链路正确管理的总要求。2.3.2控制字段格式和参数
2.3.2.1控制字段格式
控制字段包含一个命令或一个响应和序列号(适用时)。可以使用三种类型的控制字段格式(见表4、表5和表6)以完成有编号的信息传送(1格式)、有编号的监控功能(S格式)和无编号的控制功能(U格式)。2.3.2.1.1信息传送格式——1
I格式用于完成信息传送。N(S)、N(R)和P/F的功能是独立的,即每个I顿都有一个N(S)、一个N(R)和一个P比特,N(R)可用于对STE接收的更多的I顿进行确认或不进行确认。2.3.2.1.2监控格式——S
S格式用于完成数据链路的监控功能,如确认I帧、请求暂停I顿的发送。N(R)和P/F的功能相互独立,即每个监控的N(R)可用于对STE接收的更多的I帧进行确认或不进行确认,P/F比特可以置成0或1。
控制字段
I格式
s格式
U格式
GB/T11598—1999
表4控制字段格式
N(S)发送机发送序列号(比特2=低阶比特)N(R)发送机接收序列号(比特6=低阶比特)S监控功能比特
M修改功能比特
基本操作(模8)
P/F作为命令发送时为探询比特,作为响应发送时为终止比特(1=探询/终止)P探询比特(1=探询)
表5控制字段格式
控制字段的比特
I格式
s格式
U格式
控制字段的比特
I格式
s格式
U格式
第1个八比特组
扩展操作(模128)
第2个八比特组
控制字段格式一超级操作(模32768)前2个八比特组
10ssxxxX
P/FMMM
N(S)发送机发送序列号(比特2=低阶比特)N(R)发送机接收序列号(比特18=低阶比特)S监控功能比特
M修改功能比特
X备用,置0
P/F作为命令发送时为探询比特,作为响应发送时为终止比特(1=探询/终止)P·探询比特(1=探询)
2.3.2.1.3无编号格式一
后2个八比特组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U格式用于提供附加的数据链路控制功能。这种格式不包含序列号,但包含一个可以置成0或1的P/F比特。对于基本操作(模8)、扩展操作(模128)和超级操作(模32768),无编号命令和响应的编码在表7、8和9中定义。对于基本操作(模8)、扩展操作(模128)和超级操作(模32768),无编号U顿用一个单独的八比特控制字段。
2.3.2.2控制字段参数
与控制字段格式有关的各种不同的参数在下面描述。2.3.2.2.1模数
每个I顿均按顺序编号,编号可以从0到模数减1(模数”即是序列号模数)。这模数为8、128或6
GB/T11598—1999
32768,序列号就在这整个模数范围中循环。2.3.2.2.2发送状态变量V(S)
发送状态变量V(S)表示按顺序要发送的下一个I顿的序列号,V(S)可以取0到模数减1之中的任何值。每发送一个连续的I顿,V(S)值都要增加1,但是它超过最后接收到的信息顿或监控帧的N(R)的数目不能大于待确认的1顿的最大数值()。值将在下面2.4.9.6中予以规定。2.3.2.2.3发送序列号N(S)
只有I顿才含有N(S),即被发送的顿的发送序列号。在要发送一个按序排列的I顿时,N(S)值需与发送状态变量V(S)的值相等。
2.3.2.2.4接收状态变量V(R)
接收状态变量V(R)表示下一个按顺序要接收的I顿的序列号。V(R)可以取0到模数减1之中的任何值。每当接收到一个无差错的、按序排列的I顿而这I顿的发送序列号N(S)与接收状态变量V(R)相等时,V(R)值便增加1。
2.3.2.2.5接收序列号N(R)
除F比特置0的SREJ顿以外的所有I顿和监控顿都应合有N(R),即下一个期待接收的I顿的发送序列号。在要发送一个上述类型的顿时,应置N(R)值等于接收状态变量V(R)的当前值。N(R)表示发送这N(R)的STE已正确地接收了序列号为NR)-2.3.2.2.6探询/终止比特(P/F)
1及其以前的所有I顿。
所有的顿都含有探询/终止比特(P/F)。在命令中,P/F比特为P比特。在响应顿中,P/F比特为F比特。
2.3.3探询/终止比特的功能
STE使用置成1的探询比特来分别请求(探询)STE的响应。STE使用置成1的终止比特分别表示STE请求(探询)的命令发送的响应顿。P/F比特的用法将在下面2.4.3中叙述。2.3.4命令和响应
STE将支持表7、表8和表9示出的所有命令和响应。那些修改符功能比特的编码在表4、5和6中标出但在表7、8和9中没有定义的,可作为“未规定或未实现的”命令和响应的控制字段处理。命令与响应规定如下:
表7命令和响应
信息传送
1(信息)
RR(接收准备好)
无编号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SABM(置异步平衡方式)
DISC(断开)
RR(接收准备绪)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FRMR(顿拒绝)
UA(无编号确认)
DM(断开方式)
基本操作(模8)
信息传送
无编号
1(信息)
RR(接收准备好)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GB/T11598—1999
扩展操作(模128)
表8命令和响应—
RR(接收准备好)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SREJ(选择性拒绝)
SABME(置异步平衡方式)
DISC(断开)
FRMR(顿拒绝)
UA(无编号确认)
DM(断开方式)
表9命令和响应
信息传送I(信息)
RR(接收准备好)
无编号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SM(设置方式)
DISC(断开)
2.3.4.1信息(1)命令
RR(接收准备好)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SREJ(选择性拒绝)
FRMR(顿拒绝)
UA(无编号确认)
DM(断开方式)
超级操作(模32768)
12345678
1000000
000000000
000000000
000000000
1011000
000000000
1100P011
1100P010
1110F001
1100F110
1111F000
信息(1)命令的功能是在数据链路上传输含有信息字段的按序编号的顿。2.3.4.2接收准备好(RR)的命令和响应接收准备好(RR)的监控顿由STE用以:1)表示它准备接收一个I顿;和2)对以前接收到的序列编号等于和小于N(R)一1的I顿进行确认。8
10至16
18至32
RR顿可用以表示清除由同一个STE在早些时候发送一个RNR顿所报告的占线状态。除了指示STE的状态之外,STE还可使用P比特置1的RR命令来查询另一个STE的状态。2.3.4.3接收未准备好(RNR)的命令和响应接收未准备好(RNR)监控顿由STE用以表示忙状态,即暂时不能接受更多的输入I顿。RNR顿对序列号等于和小于N(R)一1的I帧进行确认。对N(R)编号的I帧和随后接收的任何I顿(如果存在的话)不进行确认,这些I的接受状况将在以后的信息交换中指出。除了指示STE的状态之外,P比特置1的RNR命令可由STE用以询问另一个STE的状态。2.3.4.4拒绝(REJ)命令和响应
GB/T11598—1999
拒绝(RED)监控顿由STE用以请求发送从N(R)编号顿开始的I顿,REI顿对序列号等于和小于N(R)一1的帧进行确认。等待初始发送的另外一些I可在重发的I顿之后发送。在任何时候,在给定的信息传送方向上,只能建立一个REJ异常状态。在接收到N(S)等于REJ顿的N(R)的I顿后,这REJ异常状态便能消除(复位)。REJ顿可用以表示清除由同一个站(STE)在早些时候发送一个RNR顿所报告的忙状态。除了指示STE的状态之外,P比特置1的REJ命令可由STE用以询问另一个STE的状态。2.3.4.5选择性拒绝(SREJ)响应
选择性拒绝(SREJ)监控顿由一个STE用于请求一个或多个(不必连续)I顿的重发。SREJ顿的控制字段的N(R)字段应包含将要重发的最先I顿的序列号,并且如果还有需要重发的I顿,信息字段应按升序包含其余需重发的I顿的序列号(如:对模128来说,127大于126且0大于127;对模32768来说,32767大于32766且0大于32767)。就扩展操作(模128)而言,信息字段应按表10描述的进行编码,对于每个需重发的独立的1顿使用一个八比特组,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需重发的序号连续的1顿序列使用两个八比特组的跨度表。对于独立I帧的情况,它们在信息字段中的标识用适当的N(R)值前置一个0比特组成。对于跨度表的情况,信息字段的标识由跨度表中的第一个I顿的N(R)值前置后一个I顿的N(R)值前置一个1比特组成的八比特组。个1顿中的最大比特数)的值。
个1比特组成,并且紧随一个由跨度表中的最个SREJ顿中的比特数应不超出参数N1(就超级操作(模32768)而言,信息字段应按表11描述的进行编码,对于每个需重发的独立的1顿使用两个八比特组,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需重发的序号连续的I顿序列使用四个八比特组的跨度表。对于当的N(R)值前置一个0比特组成。对于跨度表的情况,独立I顿的情况,它们在信息字段中的标识由适当它们在信息字段中的标识由跨度表中的第一个I顿的N(R)值前置一个1比特的八比特组合由跨度表中的最后一个I顿的N(R)值前置一个1比特组成的八比特组构成。一个SREJ顿中的比特数应不超出参数N1(一个I顿中的最大比特数)的值。如果一个SREJ中的P/F比特置1,那么直到N(R)一1编号的I顿被看作是已证实的。如果个SREJ帧中的P/F比特置0,那么SREJ帧控制字段中的N(R)不表示对I顿的证实。接收一个SREJ顿的后续规程在2.4.6.6中定义。表10以模128编号的控制字段和信息编码标志
01111110
8比特
16比特
15比籽
I顿的
赔中1腰所女巾
就一个
「岚的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GB/T 11598—1999
idtITU-TX.75:1996
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
Packet-switched signalling system between publicnetworks providing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1999-11-11发布
2000-06-01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GB/T11598—1999
本标准等同采用ITU-TX.75:1996标准建议。标准中使用的格式和编码参照了ISO/8583(标准建议):1987的格式和编码,编写格式遵循了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本标准定义了在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本标准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通篇统一名词术语:
“呼叫连接”分组一→“呼叫接通”分组;“通过量”一“吞吐量”,
“封闭用户群”→“闭合用户群”,“出口封闭用户群”→“有出口的闭合用户群”“RPOA”-→“ROA””
第二章主要是增加了“超级”模式和选择性重发机制。第三章和第四章在呼叫请求和入呼叫分组中对地址块的格式进行了修改。第五章主要是去掉了“在线设施登记设施”。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F为标准的附录,附录G~附录J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引用的标准如下:
GB/T11595—1999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idtITU-TX.25:1996)ITU-T建议G.703分层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ITU-T建议G.704用于主要和次要层次每级的同步顿结构ITU-T建议G.732工作在2048kbit/s基本PCM复用设备的特性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提出。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靳军、包仕波、胡琳、陈晓晖、张晓喧、黄亮。本标准委托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解释。I
GB/T11598—1999
ITU-T前言
由于各国已建立了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所以需要制定一些国际互通的标准。ITU-T考虑到:
(a)建议X.1规定了以分组方式操作的数据终端设备的特定用户业务类别,建议X.2规定了用户设施,建议X.25,X.28,X.29,X.31和X.32规定了DTE/DCE物理层接口特性,建议X.96规定了呼叫进行信号。
(b)建议X.92为分组交换数据传输业务规定了用于国际接续的逻辑链路A1和G1;(c)建议X.300,X.301和X.302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之间互通以及公用数据网和其他公用网之间互通的一般原则和安排;
(d)建议X.320,X.322,X.323和X.325叙述了各种网络之间互通的情况,(e)建议X.180规定了有关国际闭合用户群的管理安排,而建议X.181规定了有关国际永久虚电路的管理安排:
(f)有关网关/数据交换转换局的信令终端(STE)接口建议的基本单元分别规定如下:物理层一一用于建立、保持和拆除信令终端接口上的物理链路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特性,链路层一一通过信令终端转接的接口互换数据的链路接入规程;分组层一一在信令终端接口上交换含有控制信息和用户数据的分组时使用的分组格式和信令规程。
(g)在X.134,X.135,X.136和X.137规定了提供分组交换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的业务质量参数,
(h)建议X.110,X.121,E.164和E.166/X,122描述了公用网络包括ISDN的路由原则和编号方案,
致认为:
1)关于各单元的信令和数据传送规程的基本系统结构,应当符合本标准引言中基本系统结构的规定,
2)用于建立、保持和拆除信令终端接口上物理链路上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特性,应当符合本标准第1章:物理层信令终端之间/物理电路接口特性的规定;3)在物理电路上操作并在信令终端接口上提供可靠的分组传送机制的链路层规程,应当符合本标准第2章:信令终端之间的链路层规程的规定;4)在信令终端接口上交换呼叫信息和用户数据的分组信令规程,应当符合本标准第3章:信令终端之间的分组层规程的规定;
5)在信令终端接口上交换分组的分组格式,应当符合本标准第4章;虚呼叫和永久虚电路的分组格式的规定;
6)在信令终端接口上用户设施和网络公用设施的规程和格式,应当符合本标准第5章:用户设施和网络公用设施的规程和格式的规定。N
0引言
0.1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网之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
Packet-switched signalling system between publicnetworks providing 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sGB/T11598—1999
idtITU-TX.75:1996
代替GB/T11598—1989
本标准规定了在不同类型的公用网络之间提供网际数据传送业务的互连链路信令系统的特性和操作。它允许传送呼叫控制、网络控制信息和用户业务量。本标准适用于在不同国家的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之间的所有链路,以及在建议X,300中规定的使用ISDN的国际链路的某些情况。这些包括ISDN和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之间的链路和建议X.31中规定的ISDN之间的通过分组交换数据传送业务的链路。它也能用于那些两个公用网络在同一个国家的链路。
每条网际链路由两个直接连通的各位于一个公用网络上的信令终端(STE)组成。两个STE之间的传送设备可以包括一条或组电路。每个STE与其条链路的一端相关,是公用网的交换机或交换功能的一部分。
本标准的某些部分只适用于某一限定范围的互通情况,这些在文中被清楚的指出。某些内容涉及在同一国家内的公用网之间的链路,而其他一些内容涉及在公用网中至少有一个公用网不是分组交换数据网的链路情况。
本标准包括的规程要素可以被用于支持互通情况下的网络层业务。0.2要素
信令系统由若干个功能独立的分别定义的通信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a)物理电路包括传输设备以及传输设备和信令终端之间的一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接口特性,并提供两个信令终端之间的信令传送机制:b)链路层规程在物理电路上操作,并在两个信令终端之间提供可靠的分组传送机制,而与所用的具体物理电路类型无关,
c)分组层规程使用链路层规程,并为两个信令终端之间的呼叫控制信息和用户通信业务的交换提供机制。
0.3基本系统结构
从要素角度看,由信令规程构成的基本系统结构示于图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11-11批准2000-06-01实施
高压功险
用户通务
注:适用于本标准的定义:
GB/T11598—1999
牙组层
变换机X联Y
图1信令规程的基本系统结构
a)STE-X是指在有关链路上所考虑的交换机的STE,b)STE-Y是指在有关链路上所考虑的另一个交换机的STE;c)STE-X/STE-Y接口缩写为X/Y接口,传练设善
d)两个网络之间可以使用多个X/Y接口。在这种情况下,每个X/Y接口均按本标准规定的物理层,链路层和分组层的格式和规程动作。
1物理层一一信令终端/物理电路接口的特性定义为物理层要素的信令终端/物理电路的接口特性,在承载速度为64kbit/s的物理电路上使用时,必须符合建议G.703的规定。通过双边协商,速率可选用2Mbit/s。对于2Mbit/s的速率,顿结构应符合建议G.704的规定。时隙0将用于故障检测(G.732)、告警指示和维护设施(环测)。为了具有与H12信道相同的结构,不使用时隙16。其余的30个时隙应该用作个1920kbit/s速率的比特流。更详细的信息见附录H。此外,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双边协商使用任何其他公认的数字电路速率(例如:1.544mbit/s,n倍64kbit/s的信道)。
虽然,经双方协商,可以将公认的任何其他速率暂时用于模拟电路,但在这种情况下,信令终端/物理电路接口的特性必须符合相关的V系列建议的规定。链路必须能够支持全双工操作。在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之间进行国际互通时,根据X92建议中的规定的虚拟参考连接,假定链路为数据链路A1和/或数据链路G1。2信令终端间的链路层规程
2.1应用范围和场合
2.1.1为了在两个信令终端间提供一个可靠的分组传输机制,有必要定义一个当使用单个或多个物理电路时能够接受分组并且向分组层传递分组的规程。若要使电路失效的影响不致破坏分组层的操作,多重的物理电路是必要的。
2.1.22.22.4所描述的单链路规程(SLP)用于通过单个物理电路进行数据交换,该电路是在两个STE之间与第一章的描述保持一致。当并行使用单个物理电路时,这个单链路规程在每个电路上独立使用,2.5所描述的多链路规程(MLP)可用于在多个并行链路上提供数据交换。另外,当使用单个物理电路时,主管部门也可以双边同意在一个链路上使用多链路规程。2.1.3每种传输设备都是全双工工作。2.1.4单链路规程(SLP)是基于X.25第二章所描述的链路接入规程。规程使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规定的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规程的原理和术语。多链路规程以ISO规定的多链路控制规程的原理和术语为基础。2
GB/T11598—1999
2.1.5对于每个使用的单链路规程(SLP),可使用超级模式(模32768)或扩展模式(模128)或非扩展模式(模8)。当使用超级模式时,使用SREJ恢复而不用REJ恢复。当使用扩展模式时,可使用REJ或SREJ恢复,但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当使用非扩展模式时,不使用SREJ恢复。序列号和恢复的关系是:
非扩展(模8)
REJ恢复(2.3.5.2.1)
SREJ恢复(2.3.5.2.2)
注:如果使用SREJ恢复,应不使用REJ恢复。扩展(模128)
预约时任选*
预约时任选”
超级(模32768)
这种链路规程使用模式的选择独立于所有其他的选择,并且独立于相应的分组层规程的模式选择。所有的选择都是双边约定的。
注:附录I提供了在长往返延迟的信道和/或速率高于64kbit/s的信道上传输的导则。2.2顿结构
2.2.1所有发送的顿与表1、表2和表3中格式之相一致。地址字段前的标志定义为开始标志。顿检验序列后的标志定义为结构标志。表1顿格式
比特传输次序
比特传输次序
FCS顿检验序列
NN1-32
比特传输次序
比特传输次序
FCS顿检验序列
0N≤N1-40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基本操作(模8)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8比特
N比特
顿格式一
扩展操作(模128)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8比特
比特*)
N比特
a)含有序列号的顿格式为16比特;不含有序列号的顿格式为8比特(见注))。16至1
16比特
16至1
16比特
16至1
16比特
16至1
16比特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比特传输次序
比特传输次序
FCS 顿检验序列
GB/T11598—1999
表3顿格式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超级操作(模32768)
12345678
8比特
12345678
8比特
比特\
a)含有序列号的顿为32比特;没有序列号的顿为8比特。2.2.2标志序列
比特*
N比特
16至1
16比特
16至1
16比特
12345678
01111110
12345678
01111110
所有顿的开始和结束都是标志序列,标志序列由01111110组成。STE在发送多个标志序列时,应发送完整的和分离的8比特标志序列(见2.2.11)。个顿的开始标志。
2.2.3地址字段
标志可用作一个顿的结束标志,同时又作为下地址字段应由一个八比特组组成。它可以识别命令的接收者和响应顿的发送者。关于该字段的编码的描述在2.4.2。
2.2.4控制字段
控制字段应包含一个、两个或四个八比特组。这个字段的内容描述见2.3.2。2.2.5信息字段
个顿的信息字段(存在时)位于控制字段的后面(见2.2.4),在顿检验字段的前面(见2.2.7)。本标准所使用的信息字段中的各种编码和比特组见2.3.4.9、2.5.2和第四章。关于最大信息最大长度见2.3.4.9和2.4.9.5。2.2.6透明性
发送时,STE应检查两个标志序列之间帧的内容,其中包括地址、控制信息和FCS字段,应在所有的5个连续的“1”比特序列(包括FCS最后的5个比特)后面插入个0”比特,以保证不出现假的标志序列。接收时,STE应检查顿的内容,并且去掉任何紧随在5个连续“1”比特后面的“0”比特。2.2.7顿检验序列(FCS)字段
用于描述FCS的符号表示法是以循环码的特性为基础的,即像1000000100001的代码矢量可用多项式P(z)=α12十5+1来表示。这样,一个n元码字的元素即是n一1阶多项式的系数。在这应用中,这些系数可取0或1的数值,多项式的运算是用模2方式进行的。把在帧开始标志之后接收的第一个比特用作最高阶项的系数,便可生成表示一个顿内容的多项式。FCS字段应该是一个16位的比特序列。它应该是下面两项(模2)和的反码:1)(15+14+13+12+11+10++8+++5++3+2++1)被生成多项式16十x12十x+1(模2)除所得的余数,式中k是开始标志的最后一个比特和FCS第一个比特(不包括这两个比特)之间顿内存在的比特数,但不包括为透明性而插入的比特;和2)帧开始标志的最后一个比特和FCS第一个比特(不包括这两个比特)之间顿的内容(不包括为透明性而插入的比特)乘以16,再模2)除以生成多项式α16十12十5十1所得的余数。典型的实现方法是:在发送端把计算除法余数装置的寄存器的初始内容预置成全“1”,然后用生成多项式(上面已作介绍)去除地址字段、控制字段和信息字段以改变内容。所得余数的反码作为16位4
FCS发送出去。
GB/T11598—1999
在接收端,把计算余数装置的寄存器的初始内容预置成全“1”,在串行输入的受保护的比特和FCS乘以16,再(模2)除以生成多项式a16十12十5+十1,在传输无差错的情况下最后的余数为0001110100001111与16至。相对应)。注:附录H/X.25给出了一些说明的例子。2.2.8比特传输顺序
地址、命令、响应和序列号应该首先发低阶比特(例如,发送的序列号的第一个比特应该为加权值20)。
信息字段比特的发送顺序在第2章中没有规定。在向线路发送FCS时应从最高项的系数开始,这最高项系数位于FCS字段的比特位16(见表1、表2和表3)。注:在表4,5,6,7,8,9,10,11,12,13,14和16中,比特工被规定为低阶比特。2.2.9无效顿
无效顺的定义见2.3.5.3。
2.2.10顿放弃
通过发送至少连续七个“1”(中间不插入“0\)来实现一个帧的放弃。2.2.11顿间时间填充
顿间时间填充是在顿之间发送连续的标志(如多个八比特标志序列)来完成的(见2.2.2)。2.2.12链路信道状态
这里规定的链路信道是指一个方向的传输。2.2.12.1信道工作状态
当入信道或出信道正在分别接收或发送一个顿、一个丢弃序列或帧间的时间填充序列时,该信道被规定为处于工作状态。
2.2.12.2信道空闲状态
当输入或输出信道在一段时间内分别接收或发送至少15比特时间连续的1状态时,该信道被规定为处于空闲状态。
在输入信道上出现过长时间的空闲状态时STE的动作规定见2.3.5.5。2.3规程要素
2.3.1规程要素是指接收顿时所产生的动作个规程源于这些规程要素,其描述见2.4。2.2和2.3一起构成了链路正确管理的总要求。2.3.2控制字段格式和参数
2.3.2.1控制字段格式
控制字段包含一个命令或一个响应和序列号(适用时)。可以使用三种类型的控制字段格式(见表4、表5和表6)以完成有编号的信息传送(1格式)、有编号的监控功能(S格式)和无编号的控制功能(U格式)。2.3.2.1.1信息传送格式——1
I格式用于完成信息传送。N(S)、N(R)和P/F的功能是独立的,即每个I顿都有一个N(S)、一个N(R)和一个P比特,N(R)可用于对STE接收的更多的I顿进行确认或不进行确认。2.3.2.1.2监控格式——S
S格式用于完成数据链路的监控功能,如确认I帧、请求暂停I顿的发送。N(R)和P/F的功能相互独立,即每个监控的N(R)可用于对STE接收的更多的I帧进行确认或不进行确认,P/F比特可以置成0或1。
控制字段
I格式
s格式
U格式
GB/T11598—1999
表4控制字段格式
N(S)发送机发送序列号(比特2=低阶比特)N(R)发送机接收序列号(比特6=低阶比特)S监控功能比特
M修改功能比特
基本操作(模8)
P/F作为命令发送时为探询比特,作为响应发送时为终止比特(1=探询/终止)P探询比特(1=探询)
表5控制字段格式
控制字段的比特
I格式
s格式
U格式
控制字段的比特
I格式
s格式
U格式
第1个八比特组
扩展操作(模128)
第2个八比特组
控制字段格式一超级操作(模32768)前2个八比特组
10ssxxxX
P/FMMM
N(S)发送机发送序列号(比特2=低阶比特)N(R)发送机接收序列号(比特18=低阶比特)S监控功能比特
M修改功能比特
X备用,置0
P/F作为命令发送时为探询比特,作为响应发送时为终止比特(1=探询/终止)P·探询比特(1=探询)
2.3.2.1.3无编号格式一
后2个八比特组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U格式用于提供附加的数据链路控制功能。这种格式不包含序列号,但包含一个可以置成0或1的P/F比特。对于基本操作(模8)、扩展操作(模128)和超级操作(模32768),无编号命令和响应的编码在表7、8和9中定义。对于基本操作(模8)、扩展操作(模128)和超级操作(模32768),无编号U顿用一个单独的八比特控制字段。
2.3.2.2控制字段参数
与控制字段格式有关的各种不同的参数在下面描述。2.3.2.2.1模数
每个I顿均按顺序编号,编号可以从0到模数减1(模数”即是序列号模数)。这模数为8、128或6
GB/T11598—1999
32768,序列号就在这整个模数范围中循环。2.3.2.2.2发送状态变量V(S)
发送状态变量V(S)表示按顺序要发送的下一个I顿的序列号,V(S)可以取0到模数减1之中的任何值。每发送一个连续的I顿,V(S)值都要增加1,但是它超过最后接收到的信息顿或监控帧的N(R)的数目不能大于待确认的1顿的最大数值()。值将在下面2.4.9.6中予以规定。2.3.2.2.3发送序列号N(S)
只有I顿才含有N(S),即被发送的顿的发送序列号。在要发送一个按序排列的I顿时,N(S)值需与发送状态变量V(S)的值相等。
2.3.2.2.4接收状态变量V(R)
接收状态变量V(R)表示下一个按顺序要接收的I顿的序列号。V(R)可以取0到模数减1之中的任何值。每当接收到一个无差错的、按序排列的I顿而这I顿的发送序列号N(S)与接收状态变量V(R)相等时,V(R)值便增加1。
2.3.2.2.5接收序列号N(R)
除F比特置0的SREJ顿以外的所有I顿和监控顿都应合有N(R),即下一个期待接收的I顿的发送序列号。在要发送一个上述类型的顿时,应置N(R)值等于接收状态变量V(R)的当前值。N(R)表示发送这N(R)的STE已正确地接收了序列号为NR)-2.3.2.2.6探询/终止比特(P/F)
1及其以前的所有I顿。
所有的顿都含有探询/终止比特(P/F)。在命令中,P/F比特为P比特。在响应顿中,P/F比特为F比特。
2.3.3探询/终止比特的功能
STE使用置成1的探询比特来分别请求(探询)STE的响应。STE使用置成1的终止比特分别表示STE请求(探询)的命令发送的响应顿。P/F比特的用法将在下面2.4.3中叙述。2.3.4命令和响应
STE将支持表7、表8和表9示出的所有命令和响应。那些修改符功能比特的编码在表4、5和6中标出但在表7、8和9中没有定义的,可作为“未规定或未实现的”命令和响应的控制字段处理。命令与响应规定如下:
表7命令和响应
信息传送
1(信息)
RR(接收准备好)
无编号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SABM(置异步平衡方式)
DISC(断开)
RR(接收准备绪)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FRMR(顿拒绝)
UA(无编号确认)
DM(断开方式)
基本操作(模8)
信息传送
无编号
1(信息)
RR(接收准备好)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GB/T11598—1999
扩展操作(模128)
表8命令和响应—
RR(接收准备好)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SREJ(选择性拒绝)
SABME(置异步平衡方式)
DISC(断开)
FRMR(顿拒绝)
UA(无编号确认)
DM(断开方式)
表9命令和响应
信息传送I(信息)
RR(接收准备好)
无编号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SM(设置方式)
DISC(断开)
2.3.4.1信息(1)命令
RR(接收准备好)
RNR(接收未准备好)
REJ(拒绝)
SREJ(选择性拒绝)
FRMR(顿拒绝)
UA(无编号确认)
DM(断开方式)
超级操作(模32768)
12345678
1000000
000000000
000000000
000000000
1011000
000000000
1100P011
1100P010
1110F001
1100F110
1111F000
信息(1)命令的功能是在数据链路上传输含有信息字段的按序编号的顿。2.3.4.2接收准备好(RR)的命令和响应接收准备好(RR)的监控顿由STE用以:1)表示它准备接收一个I顿;和2)对以前接收到的序列编号等于和小于N(R)一1的I顿进行确认。8
10至16
18至32
RR顿可用以表示清除由同一个STE在早些时候发送一个RNR顿所报告的占线状态。除了指示STE的状态之外,STE还可使用P比特置1的RR命令来查询另一个STE的状态。2.3.4.3接收未准备好(RNR)的命令和响应接收未准备好(RNR)监控顿由STE用以表示忙状态,即暂时不能接受更多的输入I顿。RNR顿对序列号等于和小于N(R)一1的I帧进行确认。对N(R)编号的I帧和随后接收的任何I顿(如果存在的话)不进行确认,这些I的接受状况将在以后的信息交换中指出。除了指示STE的状态之外,P比特置1的RNR命令可由STE用以询问另一个STE的状态。2.3.4.4拒绝(REJ)命令和响应
GB/T11598—1999
拒绝(RED)监控顿由STE用以请求发送从N(R)编号顿开始的I顿,REI顿对序列号等于和小于N(R)一1的帧进行确认。等待初始发送的另外一些I可在重发的I顿之后发送。在任何时候,在给定的信息传送方向上,只能建立一个REJ异常状态。在接收到N(S)等于REJ顿的N(R)的I顿后,这REJ异常状态便能消除(复位)。REJ顿可用以表示清除由同一个站(STE)在早些时候发送一个RNR顿所报告的忙状态。除了指示STE的状态之外,P比特置1的REJ命令可由STE用以询问另一个STE的状态。2.3.4.5选择性拒绝(SREJ)响应
选择性拒绝(SREJ)监控顿由一个STE用于请求一个或多个(不必连续)I顿的重发。SREJ顿的控制字段的N(R)字段应包含将要重发的最先I顿的序列号,并且如果还有需要重发的I顿,信息字段应按升序包含其余需重发的I顿的序列号(如:对模128来说,127大于126且0大于127;对模32768来说,32767大于32766且0大于32767)。就扩展操作(模128)而言,信息字段应按表10描述的进行编码,对于每个需重发的独立的1顿使用一个八比特组,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需重发的序号连续的1顿序列使用两个八比特组的跨度表。对于独立I帧的情况,它们在信息字段中的标识用适当的N(R)值前置一个0比特组成。对于跨度表的情况,信息字段的标识由跨度表中的第一个I顿的N(R)值前置后一个I顿的N(R)值前置一个1比特组成的八比特组。个1顿中的最大比特数)的值。
个1比特组成,并且紧随一个由跨度表中的最个SREJ顿中的比特数应不超出参数N1(就超级操作(模32768)而言,信息字段应按表11描述的进行编码,对于每个需重发的独立的1顿使用两个八比特组,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需重发的序号连续的I顿序列使用四个八比特组的跨度表。对于当的N(R)值前置一个0比特组成。对于跨度表的情况,独立I顿的情况,它们在信息字段中的标识由适当它们在信息字段中的标识由跨度表中的第一个I顿的N(R)值前置一个1比特的八比特组合由跨度表中的最后一个I顿的N(R)值前置一个1比特组成的八比特组构成。一个SREJ顿中的比特数应不超出参数N1(一个I顿中的最大比特数)的值。如果一个SREJ中的P/F比特置1,那么直到N(R)一1编号的I顿被看作是已证实的。如果个SREJ帧中的P/F比特置0,那么SREJ帧控制字段中的N(R)不表示对I顿的证实。接收一个SREJ顿的后续规程在2.4.6.6中定义。表10以模128编号的控制字段和信息编码标志
01111110
8比特
16比特
15比籽
I顿的
赔中1腰所女巾
就一个
「岚的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4806.9-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5811-2010 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涤纶布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23639-2009 节能耐腐蚀钢制电缆桥架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32113-2015 口腔护理产品中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