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9723-1988 化学试剂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国家标准(GB)】 化学试剂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27 07:44:43
- GB/T9723-1988
- 已作废
标准号:
GB/T 9723-1988
标准名称:
化学试剂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已作废-
发布日期:
1988-09-05 -
实施日期:
1989-04-01 -
作废日期:
2008-04-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71.32 KB
替代情况:
替代HG 3-1013-1976;被GB/T 9723-2007代替采标情况:
≈ISO 6353/1-82 GM29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化学试剂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Chemical reagent
Geaeral rules for flame atoml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UDC 543.06 :54 - 41
GB 9728-88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试剂火焰(乙炔一空气)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仪器的要求和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化学试剂中部分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2引用标准
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GB4470
GB6682
GB6819
方法廉理
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实验室用水规格
溶解乙炔
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的光,通过火焰中样品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吸收的大小与火焰中原子浓度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o=K.I·N
A =log
式中 AbzxZ.net
吸光度,
人射光通量,
透射光通量,
K—吸收系数,
吸收程长度,
N—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原子浓度。(1)
当吸收程长度/与吸收系数K一定时,吸光度A与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原子浓度N成正比。利用此定律可进行定量分析。
4试剂及材料
试验中所用水应符合GB.6682中二级水或三级水的规格。试验中所用试剂的纯度应在分析纯以上。试验中所用乙快应符合GB6819之规定。5仪器
5.1光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1988-06-20批准1989~04-01实施
GB 9728-88
本标准规定使用空心阴极灯。光源辐射出的光,在通过火焰之前必须经过调制,即用机械方式或电学方式使光以一定的频率断续地发射。5.2原子化系统
主要由雾化器、雾化室和燃烧器组成。本系统要求各组件能耐腐蚀,噪音小,性能稳定,应有安全泄压装置,废液排放流畅。
5.3分光系统
由光栅(或棱镜)以及若干块反射镜组成。波长范围为200.~860nm。5.4检测系统
由光电倍增管、放大器及读数装置组成。放大器的工作频率和光源的调制频率同步。6测定
6.1测定条件的选择
6.1.1光源灯电流
在整机有足够稳定性的前提下,应使用较小的灯电流。6.1.2观察高度
调节燃烧器,使光源辐射出的光通过火焰中原子浓度较大的部分。6.1.3火焰
根据待测元素的性质,可选用氧化性火焰或还原性火焰。6.1.4通带
使共搬线和非共搬线分开。对谱线简单的元素可使用较宽的通带,谱线复杂的元素可使用较窄的通带。同时注意人射光通量@不能太弱。6.1.5待测元素的特征浓度及检出极限按附录A(补充件)规定的方法测定。6.1.6非特征衰减(背景吸收)
在测定高浓度基体的溶液时,有时会产生非特征衰减(背景吸收),由于背景吸收的吸光度与原子吸收的吸光度叠加,造成分析误差。非特征衰减(背景吸收)的检定法和校正法见附录B(补充件)。6.1.7其他千扰
样品中共存物对待测元素可能存在干扰。减少或消除干扰的方法见附录C,《补充件)。6.2测定方法
6.2.1工作曲线法
按产品标准的规定,配制四至五个浓度成比例的标准溶液,以水或溶剂调零,在规定的仪器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吸光度。以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制工作曲线。同时配制适当浓度的样品溶液,在上述条件下测定吸光度,并在工作曲线上查出样品溶液中待测无素的浓度1(见图1)。待测元素的浓度应在工作曲线范围内。164
GB 97 23 --88
样品溶液吸光度
待测元素浓度
标准溶液浓度e,μg /mL
此方法适用于主体无干扰情况下的测定。注:1)该浓度也可根据測定的吸光度用回归方程法计算。6.2.2标准加人法
称取适量样品(或处理后的样品溶液),称准至0.01g。溶于水或其他溶剂,稀释至规定体积。量取相同体积的上述溶液,共四份,(1)份不加标准溶液,(2)、(3)、(4)份分别加人成比例的标准溶液,均用水或溶剂稀释至100mL。以空白溶液调零,在规定的仪器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吸光度。以加人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将曲线反向延长与横轴相交,交点X即为待测元素的浓度1)(见图2)。待测元素在所测的浓度范围内应与吸光度成线性关系。待测元素标准加入的浓度应和样品稀释后待测元素规格量的浓度相当,且第(2)份中加入待测元素的浓度应是该元素检出极限的20倍。(4)
(3)
加人标准溶演放度,μg /mL
此方法适用于主体干扰不大时的测定,但不能消除非特性衰减引起的干扰。注:1)该浓度也可根据测定的吸光度用回方程法计算。6.2.3基体配制法
称取适量样品(或处理后的样品溶液),称准至0.01g。溶于水或溶剂,稀释至100mL。另取四至五份与样品溶液浓度相同的基体溶液,分别加入浓度成比例的待测元素标准溶液,稀释至100mL。以基体溶液调零,在规定的仪器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吸光度。按工作曲线法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6.2.4待测元素百分含量的计算
待测元素含量按式(2)计算:
式中:X-—待测元素的百分含量,%,C
GB 9723-88
c.V× 10-6
由曲线上查出样品中被测元素之浓度,μg/mL,V一一样品溶液之体积,mL,
一样品质量,各。
精密度
在测定次数不少于11次情况下,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安全事项
仪器的燃烧器上方要安装排风装置。8.2
两种气源离仪器适当距离。经常检查管道,防止气体泄漏,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定。166
(2)
特征浓度的测定方法
GB 97 23 --88
附录A
特征浓度和检出极限的测定方法(补充件)
配制一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其浓度应在线性范围内,调节仪器至最佳条件,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特征浓度按式(A1)计算:
式中:C特征浓度,μg /mL-
Ac标准溶液之浓度,μg/m.
一标准溶液之吸光度。
A2检出极限的测定方法
0.0044 x 4c
(A1)
配制一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A,使其溶液的吸光度在仪器最佳条件下为0.003左右,在上述条件下,点火,吸人水,燃烧2~3min以达到热平衡状态,节读数装置(检流计、数字显示器或记录器)的基线(或零点)至最平稳。然后交替读取水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各十次以上,由此计算出标准偏差。另配制一待測元素的标准溶液C,并使其溶液的吸光度为0.1左右,在上述测定条件下,测定标准溶液C的吸光度。
检出极限按式(A2.)计算:
式中:D--检出极限,μg/mL,
-标准溶液C之浓度,μg/mL,
S—标准偏差,
标准溶液C之吸光度:
X,—每次测定时标准溶液A吸光度与空白(水)吸光度之差值,X——n次吸光度差值的平均值
测定次数。
(A2)
B1检定方法
B1.1连续光谱灯检定方法
GB 9728--88
附录B
非特征衰减(背景吸收)的检定和校正方法(补充件)
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处,保持通带及仪器其他条件不变,用连续光谱灯代替空心阴极灯作光源,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如产生明显的吸收,表明存在非特征衰减。连续光谱灯可用氛灯(紫外区)或钨丝灯(可见区)。
B1.2非吸收线检定方法
在待测元素特征波长邻近选择一非吸收线,保持仪器条件不变(可适当改变灯电流)的情况下,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如产生明显的吸收,表明存在非特征衰减。非吸收线可以是待测元素的谱线,也可以是其他元素的谱线(详见表B1、表B2)。B1.3基体溶液检定方法
配制一个基体溶液,使其浓度与样品溶液浓度相同,在测定样品溶液的条件下,测定基体溶液的吸光度。如有明显的吸收,表明存在非特征衰减。B2校正方法
B2.1在第B1.1条情况下,从空心阴极灯测得的样品溶液吸光度减去连续光谱灯测得的样品溶液吸光度,其差值即为真实的原子吸光度。若仪器装有适当的光源,可以进行自动校正。B2.2在第B1.2条情况下,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处测得的样品溶液吸光度减去其邻近非吸收线处测得的样品溶液吸光度,其差值即为真实的原子吸光度。B2.3在第B1.3条情况下,从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减去基体溶液的吸光度,其差值即为真实的原子吸光度。
表B1待测元素的非吸收线
被测元素
共搬吸收波长
非吸收线波长
被测元素本身的非吸收线
被测元素
适当稀释样品溶液。
GB 9723 --88
其他元素的非吸收线
共振吸收波长
消除或减少干扰的方法
(补充件)
非吸收线波长
元素的非吸收线
加人释放剂、络合剂、保护剂及电离缓冲剂等,以消除某些化学干扰和电离干扰。使用相同的溶剂或保持同样的酸碱度,以消除物理干扰。用沉淀、萃取等方法预先分离出干扰离子或待測元素。采用标准加人法。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化学试剂总厂归口。本标准由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负贵起草。nm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化工部部标准HG3-101376《化学试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通则》作废。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化学试剂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Chemical reagent
Geaeral rules for flame atoml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UDC 543.06 :54 - 41
GB 9728-88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试剂火焰(乙炔一空气)原子吸收光谱法对仪器的要求和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化学试剂中部分微量杂质元素的测定。2引用标准
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GB4470
GB6682
GB6819
方法廉理
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实验室用水规格
溶解乙炔
从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的光,通过火焰中样品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吸收。吸收的大小与火焰中原子浓度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o=K.I·N
A =log
式中 AbzxZ.net
吸光度,
人射光通量,
透射光通量,
K—吸收系数,
吸收程长度,
N—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原子浓度。(1)
当吸收程长度/与吸收系数K一定时,吸光度A与火焰中待测元素的原子浓度N成正比。利用此定律可进行定量分析。
4试剂及材料
试验中所用水应符合GB.6682中二级水或三级水的规格。试验中所用试剂的纯度应在分析纯以上。试验中所用乙快应符合GB6819之规定。5仪器
5.1光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1988-06-20批准1989~04-01实施
GB 9728-88
本标准规定使用空心阴极灯。光源辐射出的光,在通过火焰之前必须经过调制,即用机械方式或电学方式使光以一定的频率断续地发射。5.2原子化系统
主要由雾化器、雾化室和燃烧器组成。本系统要求各组件能耐腐蚀,噪音小,性能稳定,应有安全泄压装置,废液排放流畅。
5.3分光系统
由光栅(或棱镜)以及若干块反射镜组成。波长范围为200.~860nm。5.4检测系统
由光电倍增管、放大器及读数装置组成。放大器的工作频率和光源的调制频率同步。6测定
6.1测定条件的选择
6.1.1光源灯电流
在整机有足够稳定性的前提下,应使用较小的灯电流。6.1.2观察高度
调节燃烧器,使光源辐射出的光通过火焰中原子浓度较大的部分。6.1.3火焰
根据待测元素的性质,可选用氧化性火焰或还原性火焰。6.1.4通带
使共搬线和非共搬线分开。对谱线简单的元素可使用较宽的通带,谱线复杂的元素可使用较窄的通带。同时注意人射光通量@不能太弱。6.1.5待测元素的特征浓度及检出极限按附录A(补充件)规定的方法测定。6.1.6非特征衰减(背景吸收)
在测定高浓度基体的溶液时,有时会产生非特征衰减(背景吸收),由于背景吸收的吸光度与原子吸收的吸光度叠加,造成分析误差。非特征衰减(背景吸收)的检定法和校正法见附录B(补充件)。6.1.7其他千扰
样品中共存物对待测元素可能存在干扰。减少或消除干扰的方法见附录C,《补充件)。6.2测定方法
6.2.1工作曲线法
按产品标准的规定,配制四至五个浓度成比例的标准溶液,以水或溶剂调零,在规定的仪器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吸光度。以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制工作曲线。同时配制适当浓度的样品溶液,在上述条件下测定吸光度,并在工作曲线上查出样品溶液中待测无素的浓度1(见图1)。待测元素的浓度应在工作曲线范围内。164
GB 97 23 --88
样品溶液吸光度
待测元素浓度
标准溶液浓度e,μg /mL
此方法适用于主体无干扰情况下的测定。注:1)该浓度也可根据測定的吸光度用回归方程法计算。6.2.2标准加人法
称取适量样品(或处理后的样品溶液),称准至0.01g。溶于水或其他溶剂,稀释至规定体积。量取相同体积的上述溶液,共四份,(1)份不加标准溶液,(2)、(3)、(4)份分别加人成比例的标准溶液,均用水或溶剂稀释至100mL。以空白溶液调零,在规定的仪器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吸光度。以加人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将曲线反向延长与横轴相交,交点X即为待测元素的浓度1)(见图2)。待测元素在所测的浓度范围内应与吸光度成线性关系。待测元素标准加入的浓度应和样品稀释后待测元素规格量的浓度相当,且第(2)份中加入待测元素的浓度应是该元素检出极限的20倍。(4)
(3)
加人标准溶演放度,μg /mL
此方法适用于主体干扰不大时的测定,但不能消除非特性衰减引起的干扰。注:1)该浓度也可根据测定的吸光度用回方程法计算。6.2.3基体配制法
称取适量样品(或处理后的样品溶液),称准至0.01g。溶于水或溶剂,稀释至100mL。另取四至五份与样品溶液浓度相同的基体溶液,分别加入浓度成比例的待测元素标准溶液,稀释至100mL。以基体溶液调零,在规定的仪器条件下,分别测定其吸光度。按工作曲线法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6.2.4待测元素百分含量的计算
待测元素含量按式(2)计算:
式中:X-—待测元素的百分含量,%,C
GB 9723-88
c.V× 10-6
由曲线上查出样品中被测元素之浓度,μg/mL,V一一样品溶液之体积,mL,
一样品质量,各。
精密度
在测定次数不少于11次情况下,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5%。安全事项
仪器的燃烧器上方要安装排风装置。8.2
两种气源离仪器适当距离。经常检查管道,防止气体泄漏,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定。166
(2)
特征浓度的测定方法
GB 97 23 --88
附录A
特征浓度和检出极限的测定方法(补充件)
配制一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其浓度应在线性范围内,调节仪器至最佳条件,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
特征浓度按式(A1)计算:
式中:C特征浓度,μg /mL-
Ac标准溶液之浓度,μg/m.
一标准溶液之吸光度。
A2检出极限的测定方法
0.0044 x 4c
(A1)
配制一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A,使其溶液的吸光度在仪器最佳条件下为0.003左右,在上述条件下,点火,吸人水,燃烧2~3min以达到热平衡状态,节读数装置(检流计、数字显示器或记录器)的基线(或零点)至最平稳。然后交替读取水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各十次以上,由此计算出标准偏差。另配制一待測元素的标准溶液C,并使其溶液的吸光度为0.1左右,在上述测定条件下,测定标准溶液C的吸光度。
检出极限按式(A2.)计算:
式中:D--检出极限,μg/mL,
-标准溶液C之浓度,μg/mL,
S—标准偏差,
标准溶液C之吸光度:
X,—每次测定时标准溶液A吸光度与空白(水)吸光度之差值,X——n次吸光度差值的平均值
测定次数。
(A2)
B1检定方法
B1.1连续光谱灯检定方法
GB 9728--88
附录B
非特征衰减(背景吸收)的检定和校正方法(补充件)
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处,保持通带及仪器其他条件不变,用连续光谱灯代替空心阴极灯作光源,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如产生明显的吸收,表明存在非特征衰减。连续光谱灯可用氛灯(紫外区)或钨丝灯(可见区)。
B1.2非吸收线检定方法
在待测元素特征波长邻近选择一非吸收线,保持仪器条件不变(可适当改变灯电流)的情况下,测定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如产生明显的吸收,表明存在非特征衰减。非吸收线可以是待测元素的谱线,也可以是其他元素的谱线(详见表B1、表B2)。B1.3基体溶液检定方法
配制一个基体溶液,使其浓度与样品溶液浓度相同,在测定样品溶液的条件下,测定基体溶液的吸光度。如有明显的吸收,表明存在非特征衰减。B2校正方法
B2.1在第B1.1条情况下,从空心阴极灯测得的样品溶液吸光度减去连续光谱灯测得的样品溶液吸光度,其差值即为真实的原子吸光度。若仪器装有适当的光源,可以进行自动校正。B2.2在第B1.2条情况下,在待测元素的特征波长处测得的样品溶液吸光度减去其邻近非吸收线处测得的样品溶液吸光度,其差值即为真实的原子吸光度。B2.3在第B1.3条情况下,从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减去基体溶液的吸光度,其差值即为真实的原子吸光度。
表B1待测元素的非吸收线
被测元素
共搬吸收波长
非吸收线波长
被测元素本身的非吸收线
被测元素
适当稀释样品溶液。
GB 9723 --88
其他元素的非吸收线
共振吸收波长
消除或减少干扰的方法
(补充件)
非吸收线波长
元素的非吸收线
加人释放剂、络合剂、保护剂及电离缓冲剂等,以消除某些化学干扰和电离干扰。使用相同的溶剂或保持同样的酸碱度,以消除物理干扰。用沉淀、萃取等方法预先分离出干扰离子或待測元素。采用标准加人法。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试剂分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化学试剂总厂归口。本标准由上海化学试剂研究所负贵起草。nm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化工部部标准HG3-101376《化学试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通则》作废。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51-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1438.2-2008 锥柄麻花钻 第2部分:莫氏锥柄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21078.1-2023 金融服务 个人识别码管理与安全 第1部分:基于卡系统的PIN基本原则和要求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2650-2022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冲击试验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