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06 13:20:07
  • GB/T16751.3-199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6751.3-1997

  • 标准名称: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1997-03-04
  • 实施日期:

    1997-10-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52.25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医药卫生技术>>11.020医学科学和保健装置综合
  • 中标分类号:

    医药、卫生、劳动保护>>医药>>C10医药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书号:

    155066.1-13987
  • 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96, 字数:184千字
  • 标准价格:

    40.0 元
  • 出版日期:

    2004-04-11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97-03-04
  • 复审日期:

    2004-10-14
  • 起草单位:

    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
  • 归口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发布部门:

    国家技术监督局
  • 主管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13种常用治则和1037种常用治法及其定义。治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意疗法、饮食疗法等。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卫生统计、医政管理、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 GB/T 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 GB/T16751.3-1997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1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
Clinic termi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erapeutic methods1997-03-04发布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7-10-01实施
GB/T16751.3-1997
引用标准
解表法
涌吐法
攻下法
表里双解法
和解法
清热法
理气法
理血法
祛湿法
润燥法
补益法
温里法
祛署法
治风法
祛痰法
开窍法
驱虫法
安神法
消导法
固涩法
治痛疡法
治五官法
其他治法
针灸疗法
推拿疗法
外治疗法
饮食疗法
意疗法
杂疗法
附录A(提示的附录)治法拼音索引附录B(提示的附录)治法笔画索引目
GB/T16751.3-1997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律,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术,满足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交流的需要,必须遵循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中医疾病、证候、治法三个部分,分别规定了中医临床常见疾病、证候、治则治法的基本术语及其概念。鉴于中医英译名的原则、方法不尽一致,故本标准仅提出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中文部分,英文对应词暂未列出。本标准是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第三部分,规定了中医临床常用治则与治法及其定义,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意疗法、饮食疗法等,计1050条。本标准中列有部分同义词,临床诊疗时,提倡使用正名,避免使用同义词。治法中用方括号[]所括起的部分,表示放在括号中间的词可以代替部分前面的词。治法中用圆括号()所括起的部分,表示可以省略。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提示的附录。鉴于中医学理论渊博,实践性强,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使中医学术不断充实、完善。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研究所,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肛肠科等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学院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文锋、王永炎、陈士奎、陈佑邦、潘筱秦、吴厚新、蔡涂、李乾构、晃恩祥、胡铁城、郭志强、景录先、靳琦、李国栋。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解释。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
Clinic termi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erapeutic methodsGB/T.16751.3-1997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临床13种常用治则和1037种常用治法及其定义。治法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意疗法、饮食疗法等。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卫生统计、医政管理、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5657一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ZY/T00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则
3.1急则治标
与缓则治本相对而言。在大出血、暴泻、剧痛等标症甚急的情况下,应及时救治标病,如止血、止泻、止痛等,然后治其本病的治疗原则。3.2
缓则治本
与急则治标相对而言。在病势缓和、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以调理、补益为主的治疗原则。3.3
标本兼[同]治
在病证出现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疗原则。3.4因时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时令气候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3.5因地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地域环境等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3.6因人制宜
在治病时,应考虑到病人体质等个体差异,而选择适宜的方法、药物等进行治疗的原则。3.7
扶正祛达邪
对于正虚为主、因虚而实的病证,应采取扶助正气为主,使正气加强,从而达到驱除病邪目的的治疗原则。
3.8扶正固[培]本
对于正气亏虚的病证,宜采用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03-04批准1997-10-01实施
3.9祛邪扶[安]正
GB/T16751.3-1997
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取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而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
3.10攻补兼施
对于虚实夹杂,或虚实病情相当的病证,可采用既扶正又祛邪,即祛邪与扶正并重的治疗原则。3.10.1先攻后补
先攻邪后培补的治疗原则,用于体弱正虚而又有急须攻下或攻破之症的病证。3.10.2先补后攻
先补虚后攻邪的治疗原则,用于需攻破或攻下而又正虚体弱不堪攻的病证。3.10.3寓攻于补
为治疗虚实夹杂病证的一种策略。一指将攻邪目的寓寄于补正之中,通过补正为主,待正气来复而能驱邪以愈病。-·指在补益方药中,适当加入一、二味攻邪之品,使扶正而不留邪。同义词:补中寓攻
3.10.4寓补于攻
为治疗虚实夹杂病证的一种策略。一指通过攻邪,使邪去而正安,最后达到补益的目的。一指将少量补益之品夹于大队攻伐药之内,使攻邪而不伤正。同义词:攻中寓补
3.11正[逆]治法
为常规的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亦即逆病性而施治。如用寒以治热、用热以治寒、实证用攻、虚证用补等。3.11.1寒者热之
对于寒性的病证,使用温热的方药进行治疗。即热以祛寒。3.11.2热者寒之
对于热性的病证,使用寒凉的方药进行治疗。即寒凉清热。3.11.3虚则补之
对于虚弱性的病证,使用补益的方药进行治疗。3.11.4实则泻之
对于性质属实的病证,使用攻泻的方药进行治疗。3.12反[从]治法
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用正治法发生格拒时,采用与表面症状相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亦即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类。3.12.1寒因寒用
用寒凉药物治疗真热假寒证的方法。3.12.2热因热用
用温热药物治疗真寒假热证的方法。3.12.3塞因塞用
用补益或固涩的方药,治疗因正虚所致闭塞不通病症的方法。3.12.4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方药,治疗因邪实所致呕泻崩漏等病症的方法。3.13调理[平整]阴阳
利用药物或食物气味性能的偏胜,或情志的属性,或针灸补泻作用等,以纠正阴阳的偏胜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协调的治疗原则。2
4解表法
4.1辛温解表[发汗]
GB/T16751.3-1997
用味辛性温的方药,以发散风寒,适用于风寒束表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发表散寒
4.1.1发汗解表
通过发汗以解除表邪,适用于邪袭卫表证的治疗方法。4.1.2
疏风散寒
运用辛温发散的方药,以祛风散寒,适用于风寒表证的治疗方法。4.1.31
散寒清肺
具有发散表寒、清泄肺热作用,适用于表寒肺热证的治疗方法。4.2辛凉解[透]表
用味辛性凉的方药,以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犯表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疏散风热
4.3辛凉清热
用味辛性凉的方药,以解表清热,适用于卫气同病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解表清热
4.3.1疏风清[泄]热
具有疏散风邪,清泄邪热作用,适用于风热外袭证、风热犯表证、风热郁滞肌肤证的治疗方法。4.3.2透表清热免费标准bzxz.net
具有发表清热作用,适用于卫气同病证的治疗方法。4.3.3解肌清热
具有清热解肌作用,适用于热毒蕴结肌肤证、气分证等的治疗方法。4.3.4
解表[疏风]清肺
具有解表及清除肺热作用,适用于风热犯肺证的治疗方法。疏邪解[透]表
泛指具有祛散表邪作用,适用于邪气在表的治疗方法。4.4.1疏风解表
具有疏散风邪作用,适用于风邪犯表证的治疗方法。4.4.2
疏风宣肺
具有疏散风邪,宣发肺气作用,适用于邪郁肺卫证及风邪袭肺证的治疗方法。4.4.3疏风和营
具有疏散风邪,和营解表作用,适用于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和营解表
4.4.4、解肌发表
具有发散解表作用,适用于邪在肌表所致证候的治疗方法。4.5疏风[解表]透疹
运用疏散风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疾病。4.5.1解肌透疹
运用清热解毒、疏散肌表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疾病。
4.5.2解毒透疹
运用解毒散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透疹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麻疹、风疹等疾病。4.6疏表通经
GB/T16751.3-1997
通过使用方药,或推拿、外治等,达到疏散表邪、舒畅经气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外邪束表,经气不利的病证。
4.7解表宣肺
具有发散表邪,宣发肺气作用,适用于邪在肺卫所致风寒袭肺证、风寒闭肺证的治疗方法。4.8调和营卫
通过解散风邪以治卫气,收敛益阴以治营气,使营卫恢复正常协调状态,适用于营卫不和证的治疗方法。
4.9祛湿解表
具有解散表邪、芳香化湿作用,适用于风湿袭表证的治疗方法。4.10理气解表
发散解表药与调理气机药并用,适用于外有表邪、内有气滞证候的治疗方法。4.11
扶正解表
泛指发散解表药与补养气血阴阳药并用,适用于气虚外感证、血虚外感证等的治疗方法。益气解表
解表药与补气药并用,适用于气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4.11.2
养血解表
解表药与补血药并用,适用于血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4.11.3
滋阴解表[发汗]
解表药与滋阴药并用,适用于阴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4.11.4助阳解表[发汗]
解表药与温阳药并用,适用于阳虚外感证的治疗方法。温经解表[发汗]
具有辛温解表与温通经脉作用,适用于风寒袭络、寒胜痛痹等证的治疗方法。5涌吐法
5.1涌吐痰涎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涎作用,适用于痰浊盛而病位偏上的病症的治疗方法。5.2涌吐风痰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涎作用,适用于风痰塞盛证的治疗方法。5.3涌吐痰食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痰食作用,适用于痰食互结证的治疗方法。5.4
涌吐宿食
通过催吐而达到祛除宿食作用,适用于食积证的治疗方法。5.5开关涌吐
通过催吐而达到开窍通闭作用,适用于痰浊巫盛所致神昏等的治疗方法。同义词:涌吐开关
6攻下法
6.1清热[泻火]攻下[通腑丁通便]清热药与攻下药并用,适用于大肠热结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苦寒攻[通]下;峻下热结6.2泻结行滞
GB/T16751.3—1997
攻下药与行气药并用,适用于热盛气滞腑实证的治疗方法。6.3温下实寒
温阳散寒药与通里攻下药并用,适用于阳虚寒凝便秘等病症的治疗方法,6.3.1温阳通便[下]
运用温阳祛寒、攻下通便作用的方药,治疗阳虚便秘等病症的方法。6.3.2攻下冷[寒]积
温阳散寒药与攻下药并用,治疗沉寒冷积所致病症的方法。6.4
润燥[肠]通便
增液润燥药与通下药并用,适用于肠燥津亏证、阴虚肠燥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增液通下[润肠];滋阴通[攻]下[便]6.5
益气通下[便]
通过补气而达到通便作用,适用于气虚所致便秘的治疗方法。6.6润肠泄热
滋阴润燥药与清热攻下药并用,适用于热结肠燥证的治疗方法。6.7
软坚润燥
具有软化坚硬、滋润燥结作用,适用于津亏燥结病证的治疗方法。6.8
泻[攻]下逐水
通过攻下以消除水饮,适用于水饮内停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同义词:攻逐水饮
6.8.1泻热逐水
运用具有清热、攻下、逐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热结水停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6.8.2破积逐水
运用具有破瘀散结、攻下逐水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水饮积聚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7表里双解法
7.1表里双解
泛指具有解除表邪和里邪作用,适用于表里同病的治疗方法。7.2解[发]表攻里[下]
解表药与攻下药并用,适用于表里俱实证的治疗方法。7.3解表清里
解表药与清里药并用,适用于表里俱热证或表寒里热证的治疗方法。7.4解表[发汗]温里
发汗解表药与温里祛寒药并用,适用于表里俱寒证或表热里寒证的治疗方法。8和解法
8.1和解表里
运用药性平和的方药以调理表里,适用于表里同病而较轻证候的治疗方法。8.1.1和解少阳
运用具有解表和里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少阳半表半里证的治疗方法。8.1.2和解透表[祛邪]
运用具有调和气机、发表透邪作用的方药,使邪气自里向表透达而愈病的治疗方法。8.1.3开[透]达膜原
运用具有宣散祛邪作用的方药,适用于邪伏膜原证的治疗方法。5
8.1.4驱邪截症
GB/T16751.3—1997
具有驱除症邪作用,以控制癌疾发作的治疗方法。8.2调和[理]肝脾
泛指通过疏肝健脾、调理气机,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郁脾虚证、肝旺脾虚证等的治疗方法。8.2.1疏肝理[和]脾
通过调理肝脾气机,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脾不和证的治疗方法。8.2.2疏肝健[补]脾
通过调理肝气、健运脾气而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郁脾虚证的治疗方法。8.2.3抑肝扶脾牌
通过泻肝理气、健运脾气而使肝脾协调,适用于肝旺脾虚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补脾泻肝;抑木扶土
8.3疏肝和胃
通过调理肝胃气机而使肝胃调和,适用于肝胃气滞、肝胃不和等证的治疗方法。8.3.1解郁和胃
通过解郁理气而使胃气健旺,适用于肝胃气滞、胃滞气逆等证的治疗方法。8.3.2抑肝和胃
通过泻肝理气而使胃气和调,适用于肝胃气滞、肝气犯胃等证的治疗方法。8.3.3泄肝和胃
通过清肝理气而使胃气和调,适用于肝热气滞、胃失和降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8.4调理[和]肠胃
通过调理肠胃气机而使肠胃和健,适用于胃肠气滞证的治疗方法。8.5调理[和]脾胃
通过调理脾胃气机而使脾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8.5.1健[补]脾[中]和[安]胃通过调补脾胃之气而使脾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8.5.2养胃和中
通过调补胃气而使中焦和健,适用于胃虚气滞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8.5.3调中和胃
通过调理中焦气机而使脾牌胃和健,适用于脾胃不和证的治疗方法。8.5.4和中缓急
运用具有缓急止痛和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中焦气机不和而挛急所致疼痛等病症的治疗方法。8.6调和[理]气血
运用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不和所致病症的方法。同义词:理气和血
8.7调气和营
运用具有理气和营作用的方药,治疗营气不和所致病症的方法。8.8平调寒热
运用具有清热、祛寒作用而性质较为平和的方药,适用于阴阳寒热不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8.8.1温清[寒温]并用
清热药与温阳药并用,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方法。8.8.2清上温中
清泄上焦热邪与温补脾胃阳气的方药并用,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法。8.8.3温中清肠
GB/T16751.3-1997
温补脾胃阳气药与清泄肠热药并用,适用于肠热胃寒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8.8.4
温下清上
清泄上焦热邪与温补脾肾阳气的方药并用,适用于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法。8.9分消走泄
通过清利小便、导泻大便等,使病邪得以分消的治疗方法。8.10分消上下
通过涌吐、祛痰等使病邪从上排出,通过清利二便使病邪从下排出,以达到愈病目的的治疗方法。8.11表里分消
通过发汗解表和清泄里实,使病邪从表里分消而达到愈病目的的治疗方法。8.12
调理[摄]冲任
运用具有调理冲任气血作用的方药,适用于冲任不调所致病症的治疗方法。9清热法
9.1清热泻[降]火
运用性寒味苦的方药,具有清除火热作用,适用于火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苦寒清热[泄火]
9.2辛寒清热[气]
运用性味辛散苦寒,具有清泄宣发邪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气分证、卫气同病证或里热仍有向外透达趋势之证候的治疗方法。
9.2.1清热透邪
运用辛凉之品,引邪热向外透达,适用于卫气同病证或气分证的治疗方法。9.2.2清热祛邪
泛指具有清泻邪热作用,适用于火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9.2.3
清热[泻火]养[滋]阴
清热药与滋阴药并用,适用于火热伤阴证的治疗方法。9.2.4清热泻火J止渴
通过清热泻火,以减少对阴液的耗伤,达到止渴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热盛津伤所致的口渴。9.3清[泄]热解[败]毒
通过清泻火热,达到解毒目的,适用于火[热]毒证、火毒流审证、火毒入络证的治疗方法。同义词:泻[清火解毒;清泻火毒9.4清热[气]凉血
运用具有凉血清热作用的方药,适用于血分证、血热炽盛证的治疗方法。9.4.1清热[气]凉营
具有清热凉营作用,适用于气营两证的治疗方法。9.4.2清热[泻火]止血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热盛动血证、血热动血证的治疗方法。9.4.3清热调经
通过清热泻火,起到调经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经行先期、量多等月经不调的治疗方法。9.4.4清热止带
通过清热泻火,起到止带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带下臭移等症的治疗方法。9.4.5解毒安胎
运用具有解毒作用的方药,达到安胎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毒攻胎气所致的病证。9.4.6清热[凉营]透疹
GB/T16751.3-1997
通过清热凉营,起到透疹作用,适用于热盛而疹透不畅病症的治疗方法。9.4.7
清热化斑
具有清热解毒化斑作用,适用于热盛动血证所致斑疹的治疗方法。9.4.8清热[泻火]消肿
具有清热泻火、散结消肿作用,适用于火热所致痛肿等病症的治疗方法。9.4.9清热行滞
清热药与理气行滞药并用,适用于气滞热塑证的治疗方法。9.4.10清热[泻火J止痛
通过清热泻火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火热灼所致的疼痛。9.4.11
清热散结止痛
通过清热解毒、消散塑结而达到止痛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热毒炽盛、气血塑滞所致疼痛。
9.4.12清热宣痹
运用清热祛邪的方药或外治法,达到宣通痹阻目的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热邪痹阻为主的病证。
9.5清[凉]营泄热
具有清除营分邪热作用,适用于营分证的治疗方法。9.5.1清营凉血
具有清营凉血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证的治疗方法。9.5.2清营透热
具有清热凉营作用,并使热邪通过气分透达,适用于气营两播证、营分证初期的治疗方法。同义词:透营转气
凉血清热[泻火]
具有清热凉血泻火作用,适用于血分证的治疗方法。9.5.4
凉血[营]化斑
具有清营凉血、解毒化斑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证所致斑疹的治疗方法。9.5.5解毒化斑
运用具清热解毒作用的方药或其他治法,达到化斑目的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具有发斑特征的病症。
9.5.6清营解毒
具有清解营分热毒作用,适用于热毒入营证的治疗方法。9.5.7凉血解毒
具有清解血分热毒作用,适用于毒入营血证的治疗方法。9.5.8凉血止血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血热动血证的治疗方法。9.5.9凉血养阴
具有清热凉血滋阴作用,适用于血热伤阴证的治疗方法。9.5.10凉血止痫
具有清热凉血止痢作用,适用于血热所致痫疾下血病症的治疗方法。9.5.11凉血润燥
清热凉血药与增液润燥药并用,适用于血热化燥证的治疗方法。9.6清宣[泄]郁热[火]]
具有清热泄火、理气解郁除烦作用,适用于气郁化火证、热扰心神证的治疗方法。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