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DZ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 : 50000)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2-27 20:27:16
  • DZ/T0190-2015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DZ/T 0190-2015

  • 标准名称: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 : 50000)

  • 标准类别: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zip .pdf
  • 下载大小:

    25.73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DZ/T 0190-2015.Specif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 geological exploration(1 : 50000).
1范围
DZ/T 0190规定了区域环境地质勘查过程中应用遥感技术的原则与方法。包括工作程序、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内容、野外核查验证、地质环境因子的遥感影像信息增强处理方法、资料整理和成果编审等要求。
DZ/T 0190适用于1 : 50 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的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GB/T 1596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DZ 55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DZ/T 0157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图规范(1:50000)
3总则
3.1目的
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工作目的是:获取更加准确的某些环境地质信息,为区域环境地质勘查设计书编写、野外调查、综合分析研究提供资料,减少外业工作量,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区域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质量和应用效益。
3.2 任务
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工作任务是:制作遥感影像图,从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和分析反映勘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的信息,编制相应的遥感解译地质图件;对遥感图像解译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3.3遥感工作部署
遥感工作应在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前期进行部署。在审查项目设计前,应提供遥感初步解译图件和文字说明,并将其作为设计书中工作量布置的依据。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190—2015
代替DZ/T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
技术规定(1:50000)
Specif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forregionalenvironment geological exploration(1 : 50 000)2015-07-2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15-10-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遥感工作部署:
遥感工作方式
工作程序
基本工作方法·
工作精度要求
工作成果
设计书编审
设计书编制方式·
设计书编制依据
设计书编写的总体要求,
设计书审批
5准备工作
资料准备
遥感影像图制作.
野外踏勘与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地质环境遥感解译
遥感解译的原则
地质环境因子遥感解译步骤
遥感解译内容…·
遥感动态监测
野外核查验证·
目的·
核查验证点、线布设
野外核查验证工作量
野外核查验证工作验收
8地质环境因子的遥感影像信息增强处理8.1
遥感影像信息增强处理的目的wwW.bzxz.Net
准备工作
编制处理方案
DZ/T0190—2015
DZ/T0190——2015
处理的时间
地质环境因子影像信息增强处理常用方法8.5
地质环境因子的变化信息增强处理常用方法8.6
9最终遥感解译成果资料整理
9.1基本要求
成果图制作
成果图地理底图
解译成果图分类
10遥感解译成果编审
遥感解译成果报告…
遥感解译成果图·
10.3遥感解译成果验收
10.4成果资料汇交归档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典型地质环境因子遥感影像特征记录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因子分类表
野外核查验证记录表
DZ/T0190--2015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与DZ/T0195—1997《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GB/T14158一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共同构成了支撑本标准修订工作的基础性国家和行业标准。本标准代替DZ/T0190—199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本标准以DZ/T0190—1997为基础,结合了当前对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的相关要求,与DZ/T0190—199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3.5.1设计书编审;
修改了1997年版3.6中信息源的采用和解译方法内容(见3.6.1);修改了1997年版3.6中发挥遥感资料动态分析的内容(见3.6.2);增加了解译图斑面积量测精度的内容(见3.7);-增加了设计书编制方式(见4.1);修改了1997年版5.3中5.3.1、5.3.2、5.3.3中已经过时的遥感图像收集内容(见5.1中5.1.1和5.1.2及5.1.3);
修改了1997年版5.2.2对所收集到的成果资料进行管理的内容(见5.1.6.2);删除了1997年版5.4、5.5、5.6和5.7中与当前遥感工作方法不相适应的内容:增加了5.2遥感影像图制作;
增加了5.3.2地质环境因子分类的内容;删除了1997年版5.8.1中野外建立标志的重点;删除了1997年版5.8.2中目前不再适用的工作方法(见5.3.4);增加了初步解译后进行野外踏勘的内容(见6.2.1.3);修改了1997年版6.2.2详细解译的任务(见6.2.2);修改了1997年版6.3.3遥感解译环境地质因子的属性赋予(见6.1.2);增加了遥感解译内容和地质环境因子分类表(见6.3和附录B);修改了1997年版6.5.2多期遥感资料对比方法的内容(见6.4.2);删除了1997年版6.6和6.6.1中有关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内容;删除了1997年版6.6.2中有关遥感图像计算机处理识别的内容:增加了1997年版7.2中的核查验证内容,由3条增加为5条(见7.2);-增加了1997年版7.3.2中需要安排核查验证的地段,由5条增加为6条(见7.3.3);-增加了对地质环境因子变化信息的核查验证要求(见7.3.5);一增加了对野外核查验证填写“野外检查验证记录表”的要求(见7.3.4和7.3.5)。修改了1997年版7.4.1、7.4.2和7.4.3中对野外核查验证图斑数量要求(见7.4.1、7.4.2和7.4.3);
-增加了对地质环境条件不同地区解译正确率的要求(见7.4.4);删除了1997年版8.1b)条对遥感图像光学处理方法的要求;增加了对地质环境因子演变遥感解译成果图和区域地质环境遥感调查监测综合评价图的提交要求(见9.4);
一删除了1997年版附录A和附录B;Ⅲ
DZ/T0190—2015
-增加了附录A地质环境因子遥感影像特征记录表、附录B地质环境因子分类表和附录C野外检查验证记录表。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本标准起草人:张振德、余江宽、曾福年。本标准代替了DZ/T0190-1997。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Z/T0190—1997。
DZ/T0190--2015
DZ/T0190—199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发布以来,通过深人实施,在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2000年以来,由于遥感新技术、新方法在环境地质调查领域的应用,DZ/T0190一1997在应用过程中也逐渐遇到了一些与当前新的技术工作方法不相适应的问题。此外,DZ/T0190—1997编写的依据GB/T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已经修订出版了GB/T1.1一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为了与GB/T1.1一2009相一致,以及适应当前开展区域环境地质遥感调查工作的需要,有必要对DZ/T0190—1997进行修订。
1范围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90—2015
本标准规定了区域环境地质勘查过程中应用遥感技术的原则与方法。包括工作程序、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内容、野外核查验证、地质环境因子的遥感影像信息增强处理方法、资料整理和成果编审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的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T1596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DZ55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T0157地质图地理底图编图规范(1:50000)3总则
3.1目的
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工作目的是:获取更加准确的某些环境地质信息,为区域环境地质勘查设计书编写、野外调查、综合分析研究提供资料,减少外业工作量,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区域环境地质勘查成果的质量和应用效益。
3.2任务
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工作任务是:制作遥感影像图,从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和分析反映勘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特征的信息,编制相应的遥感解译地质图件;对遥感图像解译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3.3遥感工作部署
遥感工作应在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前期进行部署。在审查项目设计前,应提供遥感初步解译图件和文学说明,并将其作为设计书中工作量布置的依据3.4遥感工作方式
3.4.1当遥感工作作为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部分时,遥感工作应贯穿于地质勘查工作的全过程,服务于设计书编写、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及成果报告编制等各个环节。遥感地质人员应直接参与完成地质勘查最终成果图件和成果报告的编制。DZ/T0190—2015
3.4.2当要求遥感工作作为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项自的一个课题时,遥感工作除应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全过程服务外,还应独立提交遥感解译图件和遥感调查成果报告。3.5工作程序
3.5.1设计书编审:按项目下达单位的设计书编写要求编制设计书、审查设计书。3.5.2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遥感影像图制作、野外踏勘与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3.5.3地质环境遥感解译:可划分为初步解译、详细解译和综合解译三个步骤,分别服务于地质勘查工作的设计书编制、野外调查和成果图编制三个阶段的工作。遥感影像信息的增强处理工作应与遥感解译工作相配合进行。
3.5.4野外核查验证:补充修正遥感详细解译成果,为综合遥感解译编图做准备。野外核查验证工作宜与地质勘查的野外调查工作结合进行。3.5.5遥感解译成果编图和成果报告编写。3.5.6成果验收。
3.6基本工作方法
3.6.1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工作的遥感影像数据包括航天、航空两种资料。尽可能采用多种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计算机图像信息增强处理技术,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地质环境因子信息。
3.6.2开展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工作应充分发挥遥感资料多时相的特点,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监测地质环境因子的演变。
3.7工作精度要求
3.7.1最小上图图斑精度
地质环境因子解译图斑面积大于或等于4mm的可上图表示;线状地物长度大于或等于2cm的可上图表示,不同上图图斑的最小间隔应大于0.5mm;上图水系宽度大于0.5mm的可用双线表示,小于0.5mm的可用单线表示。不同地质环境因子的图斑精度可根据影像的可解译程度做具体规定。
3.7.2图斑面积量算精度
3.7.2.1面积量算应以国际标准图幅为基本控制范围,利用不同的系统统计模块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汇总。3.7.2.2量算图幅内各统计单元的面积,应在各统计单元的量算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间的误差符合公式(1)时,以图幅理论面积为一级控制,对各统计单元的量算面积进行比例平差,得到每个统计单元的控制面积。
IF1/<0.0025P1
式中:
F,各统计单元的量算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相减允许误差;P,——图幅理论面积。
.....(1)
3.7.2.3量算各统计单元内的专题要素图斑面积,应在图斑量算面积之和与各统计单元控制面积间的误差符合公式(2)时,以各统计单元控制面积为二级控制,对统计单元内的图斑量算面积进行比例平差。
式中:
IF:1≤0.0810000%
F:一统计单元内的图斑量算面积之和与统计单元控制面积相减允许误差;M地形图比例尺的分母;
P2—统计单元控制面积。
3.8工作成果
DZ/T0190—2015
...(2)
3.8.1进行遥感解译时应充分参考利用已有的地质资料,遥感解译成果应通过野外核查验证补充修改后,才能提供作为编制正式成果图件的依据。当遥感解译成果在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规律和特征上与常规地质勘查成果有较大出入时,应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相互印证,以现场实地调查结论为准。
3.8.2当遥感工作作为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部分时,遥感工作成果应作为地质勘查成果的组成部分;当要求遥感工作作为地质勘查项目的一个课题时,遥感工作应单独编制遥感解译成果图和成果报告。遥感成果的编制应以科学性、实用性为原则,立足于遥感影像,应体现遥感技术多源、多时相的特点。
4设计书编审
4.1设计书编制方式
4.1.1当遥感工作作为区域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组成部分时,遥感工作设计应与地质勘查工作设计一同编写,形成总体设计书。
4.1.2当要求遥感工作作为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项目的一个课题时,可单独编制遥感工作设计书。4.2设计书编制依据
编制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工作设计书,应以上级主管部门或任务委托单位下达给地质勘查项目的任务书和合同书为依据。4.3设计书编写的总体要求
4.3.1设计书编写应在收集和充分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设计书内容应目的明确、方法恰当、布置合理、措施具体,设计书所附图表应齐全、美观。
4.3.2设计书应按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布的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提纲的要求编制。内容通常包括:目的任务、工作区范围、区域环境地质概况、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遥感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工作部署及工作量、工作期限、工作进度、预期成果、组织管理、经费预算。4.4
设计书审批
设计书应报上级主管部门或任务委托单位审查批准之后实施。3
DZ/T0190—2015
5准备工作
5.1资料准备
5.1.1遥感影像资料
进行1:50000区域环境地质遥感解译,应使用比例尺大于1:25000的遥感影像图。1:25000遥感影像图制作应选用空间分辨率优于2.5m的多光谱卫星遥感数据。如使用航摄影像,比例尺也应大于1:25000;应使被解译的地质环境因子在相应比例尺遥感图像上显示纹理清晰,特征明显。同时,应根据被解译地质环境因子的图像显示效果选择遥感数据获取的季节。5.1.2多时相遥感图像资料
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的地区,应收集季节一致的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遥感监测应根据监测目标的演变速率,选择适宜的时间间隔。被监测的地质环境因子在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上应有较明显的变化,能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地质环境因子的变化数据,达到遥感监测自的。5.1.3遥感影像数据的质量评定
对收集或购置的遥感影像数据应进行质量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图像反差度、清晰度以及云量,噪声程度等。选用的图像应影像清晰、反差适中、色调(色彩)层次丰富,工作区内无云覆盖或云覆盖少于5%,且不能覆盖主要地物;分散的云层,其总和不应多于10%。5.1.4地形资料
地形资料应收集比例尺等于或大于1:50000最新地形资料,以及相应比例尺的高程数据资料。5.1.5已有成果资料
区域环境地质遥感工作开展之前,必须充分收集和熟悉前人已有的成果资料。应根据项目工作内容着重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a)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分布、工农业布局、土地利用状况资料:b)区域地貌、基础地质资料;
c)水文气象、土壤、植被资料;d)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区域稳定性、岩土体特征、动力地质作用、地质灾害资料:e)物化探及地物波谱特征资料。5.1.6已有资料的整理与评价
5.1.6.1对已有资料应进行整理编录,编录内容包括:资料和附图名称、比例尺、编著者和出版单位、日期、主要内容等,并进行参考利用价值评价。参考利用价值分为可直接利用、重要参考、一般参考、无参考价值等5.1.6.2对可直接利用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资料,宜单独保管,便于解译参考和资料间的相互印证。5.2遥感影像图制作
5.2.1图像预处理
噪声处理
当遥感影像存在明显噪声时,应进行噪声处理。一般选用高斯滤波、平滑滤波、自适应滤波方法进行噪声处理。
5.2.1.2波段配准
DZ/T01902015
当遥感影像不同波段之间的地理错位表现为整体位置平移时,应选用坐标平移方法进行影像波段配准。当遥感影像不同波段之间的地理错位表现为坐标旋转、缩放或扭曲变形时,应通过选取影像控制点进行波段配准。
5.2.2影像融合
5.2.2.1影像配准
5.2.2.1.1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与较低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处理时,应首先对二者进行影像配准。
5.2.2.1.2以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为参考图像,通过选取同名地物点,将多光谱影像投影到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上,使这两种遥感影像在地理位置上精确对准。影像控制点应分布均匀,影像的边缘部分要有控制点。配准误差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小于或等于1个像元,在山区可小于或等手1.5个像元。5.2.2.1.3影像重采样应采用立方卷积或双线性内插方法。5.2.2.2影像融合
5.2.2.2.1多光谱影像精确配准到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上后,进行影像融合处理。5.2.2.2.2影像融合处理一般采用高通滤波、小波变换、色度空间变换等方法。5.2.2.2.3为保证多光谱影像的光谱信息不失真,应使用光谱保真融合方法。5.2.2.3影像检查
影像融合后应检查影像是否出现重影、错位、失真等现象,检查影像纹理细节与色彩,判断融合前的影像处理是否合适,是否存在瑕症。5.2.3影像几何校正处理
5.2.3.1多项式校正
5.2.3.1.1在地形起伏不大、地形高差引起的遥感影像投影差较小的地区,如平原、丘陵地区,可以使用多项式模型校正方法,消去遥感影像的空间几何畸变,并将影像转换到地图投影系统上5.2.3.1.2选择大一个级次比例尺或同比例尺的线划地形图、数字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作为影像多项式校正的基础地形资料;选择经过卫星系统校正处理的遥感影像,作为多项式校正处理的基础遥感影像数据。
5.2.3.1.3以基础地形资料为基准,在基础遥感影像上,找出与其地物相匹配的、均能正确识别和准确定位的明显地物作为控制点,控制点应分布均匀,影像边缘部分应有控制点。纠正公式采用几何多项式[(n+1)(n+2)+2,当阶项n=2或更
模型,控制点个数与多项式阶项(n)有关,控制点个数最少应大于2
高时,一般要求每景控制点在20个以上,要求控制点拟合误差小于或等于1.5个影像像元。5.2.3.1.4影像重采样一般选择立方卷积或双线性内插方法。5.2.3.2影像正射校正
5.2.3.2.1在地形高差较大的山区,制作遥感影像图时,应对遥感影像进行正射处理,消去遥感影像的空间几何畸变,改正高差引起的影像投影差。5.2.3.2.2选择大一个级次比例尺或同比例尺的线划地形图、数字地形图或影像图,作为影像正射处理的基础地形资料:选择大一个级次比例尺或同比例尺数学高程模型DEM,作为影像正射处理的基础数学高程资料。如果数字高程模型与基础地形资料的数学基础不同,应先对这些地形数据做投影转换,选择1A级的遥感影像,作为正射处理的基础遥感影像数据。5
DZ/T0190—2015
5.2.3.2.3以基础地形资料为基准,在基础遥感影像上找出与地形资料上地物相匹配的、均能正确识别和准确定位的明显地物作为地面控制点。地面控制点应分布均匀,影像的边缘部分要有控制点分布,同时要考虑控制点在不同高程范围的分布。采用几何多项式模型时,控制点个数与多项式阶项(n)及地形情况相关,控制点个数最少应二倍于(n十1)(n十2)/2:要求控制点残差小于或等于1.5个影像像元5.2.3.2.4影像重采样一般选择立方卷积方法。5.2.4影像数字镶嵌处理
5.2.4.1当一幅影像图涉及多景遥感影像时,应在影像几何校正处理后进行影像镶嵌处理。5.2.4.2镶嵌经过儿何校正处理的遥感影像,一般不需要选取影像控制点。如果拼接线附近出现影像错位大于1个像元时,应在附近位置选择同名点作为镶嵌控制点。其控制点拟合中误差应小于1个像元,拟合多项式阶次应小手3次。5.2.4.3镶嵌拼接线应选择弯曲折线,以影像色彩变化较小处为镶嵌拼接线位置。当镶嵌影像之间存在色差时,应进行彩色匹配处理,以降低镶嵌影像之间的色彩差异。在拼接线两旁选用“加权平均值方法”进行羽化处理,进一步提高图像镶嵌的质量。5.2.4.4影像重采样一般选择双线性内插或立方卷积方法。5.2.5影像增强
5.2.5.1一般选用累积直方图上下频率截止方法增强图像反差。根据需要也可选择其他影像反差增强和空间信息增强方法,如分段线性拉伸、自适应增强、锐化处理、方向滤波处理等。5.2.5.2图像增强应适度,避免图像过度增强,特殊需要视情况而定。5.2.6影像切割
5.2.6.1按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的单个图幅范围切割遥感影像。5.2.6.2按照实际工作区的范围切割遥感影像。5.3野外踏勘与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5.3.1野外踏勘
野外踏勘应在遥感初步解译工作之后进行。任务是感性认识工作区的地貌和地质情况,深入了解工作区地质环境因子的分类构成及分类因子的分布现状和变化规律,建立分类因子的遥感解译标志。野外踏勘的路线应贯穿主要地质环境因子类型。5.3.2地质环境因子分类
地质环境因子分类应与国家、行业、部门制定的分类标准相一致,以便于成果间的对照研究。5.3.3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5.3.3.1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应与野外踏勘结合进行。在野外踏勘中,应仔细观察地质环境因子与遥感影像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并对照其他已有成果资料,根据色调(色彩)、儿何形状、大小、阴影、地形地貌、水系、影纹图案及其组合特征,建立解译标志。5.3.3.2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与使用的数据源类型、获取时相、地域条件有关。当这些条件不同时,对同一类型的因子应建立不同数据源、不同时相、不同地域的解译标志,为下一步开展遥感影像详细解译提供依据。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DZ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