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
- DZ/T 0216-2010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 DZ/T0216-2010
- 现行
标准号:
DZ/T 0216-2010
标准名称: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标准类别: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zip .pdf下载大小:
5.97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DZ/T 0216-2010.Specifications for coalbed methane resources/reserves.
1范围
DZ/T 0216规定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分级标准及定义、储量估算方法、储量评价标准和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
DZ/T 0216适用于地面勘查开采的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和报告编写;可以作为煤层气资源/储量管理、矿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储量估算评审开发方案及中长期规划编制的依据。.煤层气资源区域调查、资源评价,或采用其他方式勘查开采煤层气的资源/储量估算和报告编写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相关备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下列文件中各款所有的修改或修订版与本标准不相抵触的书可适用。
GB/T 212-2908为的工业分析方法
GB/T 217-2008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GB/T 6949-998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
GB/T 1361-2003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GB/T 19492-2004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
GB/T 19550-7008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
GB/T 195604-2008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
DZ/T 02E0-2002煤、泥炭地质勘套规范
DZ/T 0217-2005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又适用于本标准。
3.1
煤层气coalhedanathane(简称 CBM)
赋存在煤层中,原始更存状态以吸附在煤基质粒表面为主,以醉离于煤割理、裂隙和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为辅,并以甲烧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本标准规定需要估算资源/睹量的主要是吸附气。
3.2
煤层气资源量coalbelighane resources

部分标准内容:
备案号
规2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216-—2010
代替DZ/T0216—2002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coalbed methaneresources/reserves2011-01-1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11-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与分级.
5.1分类
5.2分级
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
6.1储量起算条件和估算单元
6.2储量估算方法
7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用和取值7.1体积法参数确定
7.2数值模拟法和产量递减法参数的确定7.3储量估算参数取值
8煤层气储量评价
8.1地质综合评价
8.2经济评价··
8.3探明储量报告
DZ/T0216-—2010
煤层气储量估算参数名称、单位、符号及取值有效位数的规定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煤层气探明储量估算储层的基本井距要求煤层气探明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12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是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DZ/T0216—2010
本标准修订起草人:仲伟志、张延庆、钱大都、赵庆波、胡爱梅、李明宅、韩征、王勃、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本标准代替了DZ/T0216—2002
DZ/T0216—2010
煤层气是重要的洁净能源。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可以促进我国煤层气资源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合理利用,遇制煤矿瓦斯灾害,保护大气环境。为了适应煤层气的勘查、开发和资源/储量管理的需要,2002年12月17日,由国土资源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形式发布了《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于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
经过7年多的实施,该规范起到
了推动煤层气发展的作用,同时暴露出一些缺欠。2008年1月29日,国上资滤部委托部咨询研究中心对该规范进标研究修订,形成本标准。综准同时废止。
本标准实施之日,原
1范围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
DZ/T0216—2010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分级标准及定义、储量估算方法、储量评价标准和储量报告的编写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勘查开采的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和报告编写:可以作为煤层气资源/储量管理,矿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储量估算评审开发方案及中长期规创编制的依据。煤层气资源区域调查、资源评价,或采用其他方式勘查开采煤层气的资源/储量估算和报告编写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相关务款通守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下列文件中各款所有的修改或修订版与本标准不相抵触的的可适用。GB/T2122008
GB/T217
GB/T6949
GB/T136
分析方法
的工业
煤的真相文
对密度测定方
煤的视
相对密度测
GB/T194
GB/T195
GB/T195
DZ/T021
天然气
的组成
004石油头
天然气资
008煤层4
2008煤的商
DZ/T0217
3术语和定义
煤、泥发
石油天
气相色谱
源/储量分类
创定方法
温吸附试验方法
勘查规范
下列术语和用于本标准
十算规范
煤层气coalthane(简
赋存在煤层中,原存状态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于煤层水中为辅,并以甲
以游离于煤割理、裂隙和孔隙中或溶解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本标准规定需要估算资源/储量的主要是吸附气。 coalbeYhane resources
煤层气资源量
根据一定的地质和勘查工程依据估算的赋存于煤层中,当前或未来可开采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潜在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总量,按照有无探井工程控制,分为已发现储量和待发现的潜在资源量。3.3
煤层气储量
fcoalbedmethanereserves
toriginal coalbedmethaneinplace地质储量
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估算边界的煤层中的、有现实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总量。按勘查程度分为预测的、控制的和探明的三级。3.3.2
可采储量
recoverable reserves
地质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现行法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通过理论估算或类比1
DZ/T0216—2010
的方法算得,从已知煤层中可采出的煤层气总量。按勘查程度分为控制的和探明的两级。采收率参数可采用与国内外相同地质条件类比或数值模拟等其他方法取得。3.3.3
经济可采储量commercialrecoverablereserve可采储量的一部分。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理论估算或类比等方法算得的可采出煤层气总量。按勘查程度分为控制的和探明的两级。3.3.4
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developedinitialreserves累计产量所相应消耗的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一般可用累计产量除以采收率求得。3.3.5
剩余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简称剩余储量)remainderprovedinitialreserves(简称remainderreserves)
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之差为剩余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剩余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分为已建设产能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和未建设产能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已建设产能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是指正在或已完成建设的产能所占用的剩余探明经济可采储量。未建设产能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剩余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与已建设产能剩余经济可采储量之差。3.3.6
煤层气储量丰度coalbedmethanereserves abundance单位煤层含气面积内煤层气的储量。3.4
煤层气井coalbedmethanewell
探井,prospectingwell
采用钻井辅以测井和取心分析化验的方法,确定储层的深度、厚度、结构、煤质、煤岩、顶底板性质、含气量、气体成分、等温吸附性能等参数的工程井。3.4.2
参数井parameterwell
采用注入/压降或其他方法,以主要取得煤层渗透率、储层压力、表皮系数、调查半径、储层温度等参数为目的工程井。参数井一般应在完成探井工程的基础上部署。其工程布置及密度应达到划分勘查区内不同参数类型地质块段的目的,并满足估算控制可采储量所需参数的要求。3.4.3免费标准bzxz.net
排采井pre-productionwell
为取得产气量、气体成分、储层压力、产水量、水质及并间于扰试验为主要目的的工程井。排采井一般应在完成探井和参数井工程的基础上部署,其工程布置及密度应满足估算探明可采储量所需参数的要求。
4总则
严格煤层气勘查开发程序,鼓励运用新的、适用的技术方法和综合手段开展煤层气勘查开发工作。煤层气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其含气性、渗透性、储层压力和产能差异大,在勘查评价煤层气时应按照本标准要求合理部署工程,取全取准相关参数,科学估算资源/储量。作业者应结合煤层气勘查开发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储量评估、估算、复算和核算、对煤层的勘查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是煤层气勘查部署和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的重要依据。为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凡在煤炭详查(含详查)程度以上的工作区开展煤层气勘查的,在收集以往煤炭勘查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参数需要,可直接部署煤层气参数井和排采井。2
DZ/T0216—2010
凡在煤炭普查程度以下的工作区开展煤层气勘查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部署地震及探井工程,开展必要的煤田地质工作,其探井井距不大于附录B相应井距的下限要求。5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与分级
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通过项目的经济评价确定,经挤评价的具体内容参照DZ/T0217—2005执行。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级标准及其与勘探控制工程的对应关系见表1和表2。5.1分类
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类以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获得经济效益为原则,通过经济,技术评价,分为经济的、次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三类。5.1.1经济的
在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生产和销售煤层气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地质上可靠并且整个经营活动能够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HINA
5.1.2次经济的
在当前的经济技才
生产和销售煤层气活动暂时没有经济效益,值在经济技术条件改变或政性以转变为经济的
府给予扶持政策的条
5.1.3内蕴经济的
在当前的经活专术系件下,由于存在地质、经活、技米的不确定性,尚无专判断生产和销售煤层气是经济的还是不经的
5.2分级
C烤量分级以煤)
煤层气资酒
情量分为潜在自
度将煤层气资
的、控制的和按的属于已发现
5.2.1潜在的
料进行综合
根据区域
的地质认识程度为
气资源
控制的和换
质储量
据勘查开发工程网度和地质认识程其中潜在的房于待发现资源量,推断类比得到的煤层气资源量,费
资源量的可信系数小于0.1。
潜在资源量是煤层气资源的区域调查、资源评价和勘查设计的信
衣据。
5.2.2推断的
根据少量的甲
工程,初步认识煤层气资源
析得到的,储量的数为 0.
推断地质储量:
5.2.3控制的
在推断的基础上,
查设计的
布状况,大部分储层参数是根据类比或区域资料分探井工程,同时部署参数并或在探井中增加参数测试的方法,取得了含气量、渗透率、储层压力等基我效,基本查明了煤层的地质特征和储层及其含气性的展布规律,通过类比和储层数值模拟等方法了解了典型地质背景下煤层气单共一能情况和开采技术条件。由于工程井数量有限,不足以完全了解整个块段估算范围内的气体赋存条件和产气潜能,储量的可信系数为0.5左右。
控制地质储量是提交探明地质储量和编制开发概念设计的依据。5.2.4探明的
在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加密探井工程,并实施煤层气井排采,查明了煤层的地质特征、储层及其含气性的展布规律和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储层物性、产能、压力系统和流体性质等);证实了勘查范围内的煤层气储量及可采性。储量的可信系数为0.7~0.9。探明地质储量是编制开发方案、规划、矿业权人经济活动和储量管理的依据。5.2.5:其他
次经济可采储量的分类、分级可参照DZ/T0217—2005。3
DZ/T0216-—2010
6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
煤层气潜在资源量可依据其他地质勘查成果综合分析估算。煤层气储量估算按照以下规定进行。6.1储量起算条件和估算单元
6.1.1储量起算条件
以探井井距为基本井距确定煤层气勘查程度,勘查程度是估算储量的基础,参数井的参数和排采井的产能是估算储量的重要条件。表2中所给出的各级储量勘查程度和认识程度是储量估算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煤层气储量估算以单井产量下限为起算标准。单井产量应达到起算标准并连续生产不少于3个月。只有在煤层气井产气量达到起算标准的区块才可以估算探明储量。根据国内现有经济、技术水平,所确定的单井平均产量下限值见表3。单并产量首先应通过排采取得,在条件允许的区块可采用地质条件类比或数值模拟等其他方法取得。表1煤层气资源/储量分类与分级体系分级
煤层气总资源量
已开发探明经济可采储量
特征工程
已建设
经济可
采储量
未建设
经济可
采储量
探明的
开发并网
地质可靠性
已发现的
排采井
控制的
参数井
待发现的
推断的
潜在的
潜在资源量
没有施工探井,依靠其他
勘探成果综合分析
储量分级
勘查程度
认识程度
表2各级煤层气储量勘查程度和认识程度要求探明的
井距:探井井距达到附录B的
要求;在有物探工程控制的情况下,当煤层稳定构造简单,井距可以适当放宽;参数井和排采井的部署应从实际地质条件出发,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取全相关参数资料录取:勘查目的层全部取
心,煤心和顶底板收获率达到相关规程要求:取全取准排采参数;获得了煤质、含气盘、气水性质、储层物性、压力等资料
产能:垂直井单井产气量满足
表3规定,连续生产不少于3个
月,取得了关于气井压力、产气量、产水量及随时间变化规律等可靠资料,其他类型的井可类比合理折算
在控制的基础上,煤层构造形
态清楚,煤层厚度、埋深、变质程度、含气量、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等分布变化清楚,提交相应比例尺储量估算图件;储量参数研究深人,选值可靠;经过排采取得了生产曲线,获得了气井产能认识;进行了开发概念设计和数值模
拟,经济评价,开发是经济的
控制的
井距:探井井距不超过附录B
规定距离的2倍;在有物探工程
控制的情况下,当煤层稳定构造简单,井距可以适当放宽:参数井的部署应从实际地质条件出发,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取全相关
资料录取:勘查目的层全部取
心,煤心和顶底板收获率达到相关规程要求;取全取准并获得了煤质、含气量、气水性质、储层物性、压力等资料
产能:通过类比或储层数值模
拟等方法获得
在推断的基础上,煤层构造形
态、煤层厚度、埋深、变质程度、含气量、含气饱和度等情况基本清楚,提交相应比例尺储量估算图件;进行了储量参数研究,选值基本可靠
表3探明储量起算单并产量下限标准煤层埋深
500~1000
6.1.2储量估算单元
直井单井平均产量
DZ/T02162010
推断的
有一定的探井和/或物探工程
资料录取:关键部位有探井控
制,煤层有取心资料,获得了煤质、含气量、气水性质、储层物性等资料
初步了解了煤层构造形态、地
层层序、厚度、煤岩煤质、变质程度、含气量等分布变化,提交相应比例尺储量估算图件;初步确定了储量参数,结合区域资料初步开展地质评价
其他井型单井平均产量
可根据工程及产能进行合理折算储量估算平面上一般以块段为基本估算单元,纵向上一般以单一煤层(组)为估算单元,对于勘查程度相同、储层特点一致、可合并开采的煤层可合并估算单元,但煤层数据应分层统计。6.1.3储量估算边界
储量估算单元的边界,应在矿业权范围内,由查明的各类地质边界,如断层、煤层及煤类变化、含气量下限、煤层净厚下限(0.5m~0.8m)等确定,对煤层组估算单元的边界可根据实际条件做适当调整:若未查明地质边界,主要由达到产量下限的煤层气井确定,也可由矿权区边界、自然地理边界或合理外5
DZ/T0216-—-2010
推的井控储量估算线等确定。煤层含气量下限如表4,也可根据具体条件通过论证进行调整,如煤层厚度不同时应适当调整。
表4煤层含气量下限标准
褐煤-长烙煤
气煤-瘦煤
贫煤-无烟煤
6.2储量估算方法
6.2.1地质储量估算
6.2.1.1体积法
变质程度(R。mx)
基本方法,适
体积法是煤层气地质储量估算的代和储层条件的
块勘查程度、地质条
体积法的估算
式中:
G——煤层
(1)或公司
储量,10°m
积,km\;
内认识,也取决
空气干燥基含气量
气储量的估算其精度取决于对区各个级别煤房
关参数的精度和数量。
=0.01AhDdr
煤层净厚度
煤的空燥基视密度(煤的容重
煤的空
煤的干燥
煤的干燥光
煤的空气干
基含气量
基视密度
含气量
模高公分含量,%;
一煤的空气干煤基
6.2.1.2类比法
产率,%。
.....(1)
..(2)
(3)
主要利用国内外已开发气日或邻近气田的地质参数和工程参数进行类比得出。估算时要绘制出已开发区关于生产特性和储量相关关系的典型曲线,求得类比目标区的储量参数再配合其他方法进行储量估算。类比法可用于潜在的资源量、推断的和控制的地质储量估算。类比内容主要是储层厚度、埋深、煤质、煤岩、含气量、渗透率、储层压力、储层压力梯度等,并且类比目标应优于类比对象。
6.2.2可采储量估算
6.2.2.1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已获得的储层参数、工程参数和实际的生产数据(或试采数据)进行拟合匹配,最后获取气井的预计生产曲线和可采储量。a)数值模拟软件选择:必须能够模拟煤储层的独特双孔隙特征和气、水两相流体的3种流动方式(解吸、扩散和渗流)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煤体岩石力学性质和力学表现等。储层描述:是对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和平面展布特征的研究,是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描述应b)
该包括基础地质、储层物性、含气性、储层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等4个方面的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的描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用于产能预测。6
DZ/T0216—2010
c)历史拟合与产能预测:利用储层模拟工具对所获得的储层地质和工程参数进行估算,将估算所得气、水产量及压力值与气井实际产量值和实测压力值进行历史拟合。当模拟的气、水产量动态与气井实际生产动态相匹配时,即可建立气藏模型获得产气量曲线,预测未来的煤层气产量并获得最终的煤层气累计产量,即煤层气可采储量。根据资料的掌握程度和估算精度,数值模拟法的估算结果可作为控制可采储量和探明可采储量。6.2.2.2产量递减法
产量递减法是通过研究煤层气井的产气规律、产量、压力、液面等生产特征、分析气井的开采特征和历史资料来预测储量,一般是在煤层气井经历了产气高峰并开始稳产或出现递减后,利用产量递减曲线的斜率对未来产量进行估算。
足以下几个条件:
a)所选用的生产曲
可以明确界定
产量递减法实际上是煤层气井生产特征外推法,运用产量递减法必须满映型的代表意义;
产量-时间曲线上在
气面积
气高峰后至少有3
除值于市场减缩
修并、检泵或
必须有效排
线斜率值判影响。
产量递减法可以用于探明可采储量的估起提高储量估算精
体积法和数值模拟
6.2.2.3采收率
算气田采收车
可采储量是通
式中:
煤层气可采储量,10°m
煤层气
采收率,
货储量,10°m
通过以
煤层气采收率(R)
类比法:根据
数值模拟法:在
以上稳定的气产
量递减曲线余率值;
电表水处理等非地
质原因造成的量变化对递减曲
算,特别是在气并
来估算,估算公式为:
儿种方法估
开发阶段,产量递减法可以配合生产
(4)
气田或邻近气田的地质参数和工程参数进行类比得出。来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气田特征和开发概设计建立模型,并经历史拟合对煤层气储层进行重新错述后模拟估算得出。R,=GpL/Gh
式中:
GpL—气井累计气体产量,10
并控范围内的地质储量,10m
等温吸附曲线法:在等温吸附曲线上通过废弃压力所对应的可采储量估算得出。R,=(Cg—C,)/C
式中:
C,原始储层条件下的煤层含气量,m/t;C—废弃压力条件下的煤层含气量,m/t。d),产量递减法:在已获得稳定递减斜率的产量递减曲线上估算得出。R,=GpL/Gw
式中:
GpL——气井累计气体产量,10°m;Gw——并控范围内的地质储量,10°m。(5)
·(6)
(7)
DZ/T0216—2010
7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选用和取值7.1体积法参数确定
7.1.1煤层含气面积
含气面积是指单井煤层气产量达到起算标准的煤层分布面积。应充分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地震和煤样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煤层分布的地质规律和几何形态,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圈定,储层的井控程度应达到附录B和表2所规定的储层基本井距要求。含气面积边界确定原则如下:a)查明的各类地质边界,如断层、煤层及煤类变化、含气量下限、煤层净厚下限等。b)
边界未查明或煤层气井距边界大于规定井距时,以煤层气排采井外推划估算线。未查明边界或煤层气探明面积边界外推距离不大于附录B规定井距的0.5~1.0倍(附录B规定基本井距为1个井距),可按以下4种情况确定:1)仅有1口并达到产气下限值时,以此井为中心外推1/2井距划估算线;2)在有多口相邻井达到产气下限值时,若其中有两口相邻井井间距离超过3个井距,可分别以这两口井为中心外推1/2井距划估算线;3)在有多口相邻并达到产气下限值时,若其中有两口相邻井井间距离超过2个井距,但小于3个井距时,井间所有面积都计为探明面积,同时可以这两口井为中心外推1个井距作为探明面积边界估算线:
在有多口相邻井达到产气下限值,且井间距离都不超过两个井距时,探明面积边界可以边4
缘井为中心外推1个井距划估算线。由矿权区边界、自然地理边界或人为储量估算线等圈定时,探明面积边界距离产量达到起算标c)
准的煤层气井不大于附录B规定井距的0.5~1.0倍。d)不采用垂直井型确定含气面积边界的,可根据实际采用的井型工程及产能,参照上述原则进行合理折算。
7.1.2煤层净厚度
煤层净厚度是指扣除夹研层的煤层真厚度,又称为有效厚度。探明净厚度应按如下原则确定:应是经过煤层气井试采证实已达到储量起算标准;未进行试采的煤层应与邻井达到起算标准a)
的煤层是相同或相似的;
煤层净厚度应主要根据钻井、测井、录井综合解释成果确定;b)
单井煤层净厚度下限值为0.5m~0.8m(视含气量大小作调整,含气量大取低值,含气量小取c)
高值),夹研层起扣厚度为0.05m~0.10m。7.1.3煤质量密度
煤质量密度分为真煤质量密度和视煤质量密度,在储量估算中分别对应不同的含气量基准。测定方法见GB/T217—2008、GB/T6949-1998和GB/T212—2008。7.1.4煤层含气量
采用干燥无灰基(dry,ash-freebasis)或空气干燥基(air-drybasis)两种基准含气量近似估算煤层气储量,其换算关系可根据下式估算:Cd=Car(1-Md -A.)
式中:
Cad——煤的空气干燥基含气量,m/t;Car—煤的干燥无灰基含气量,m/t;M.d—煤的空气干燥基水分,%;一煤的空气干燥基灰分,%。
·(8)
煤层气储量应采用原煤基(in-situbasis)含气量估算。原煤基含气量应在空气干燥基含气量的基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DZ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标准计划
- DZ/T0184.11-1997 210Pb 地质年龄测定
- DZ/T0184.21-1997 天然水中氧同位素的二氧化碳 —— 水平衡法测定
- DZ/T0184.13-1997 硅酸盐及氧化物矿物中氧同位素组成的五氟化溴法测定
- DZ/T0184.14-1997 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196.6-19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感应类电法测井仪
- DZ/T0196.5-19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传导类电法测井仪
- DZ/T0184.12-1997 岩石、矿物中微量铅的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184.22-1997 硅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275.2-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 岩石薄片制样
- DZ/T0275.5-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5部分矿石光片鉴定
- DZ/T0064.22-1993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 感耦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铜、铅、锌、镉、锰、铬、镍、钴、钒、锡、铍及钛
- DZ/T0275.2-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 岩石薄片制样
- DZ/T0253.4-2014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动植物样品分析方法 第4部分:氟量的测定扩散-分光光度法
- DZ/T0275.1-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 DZ/T0275.3-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 矿石光片制样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