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化工行业标准(HG) >>
- HG/T 3041-2009 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化工行业标准(HG)】 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9-13 08:41:55
- HG/T3041-2009
- 现行
标准号:
HG/T 3041-2009
标准名称:
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标准类别:
化工行业标准(HG)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9-12-04 -
实施日期:
2010-06-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3.89 MB
替代情况:
替代HG/T 3041-1999采标情况:
ISO 2929:2002 IDT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两组最大工作压力为1.0MPa装、卸液体烃类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这两类软管设计用于: (1)芳烃体积含量不超过50%、含氧化合物含量达到15%的燃油。 (2)工作温度范围为-30℃~ 70℃,静态贮存温度范围为-50℃~ 70℃。 注:软管用于-30℃以下的温度时宜经制造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协商。 本标准不适用于LPG系统、航空燃油系统、燃油站系统或海上使用的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HG/T 3041-2009 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HG/T3041-2009

部分标准内容:
ICS75.200;83.140.40
备案号:27265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3041—2009
代替HG/T3041-1999
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Rubber hoses and hose assemblies for bulk fuel by truck-Specification(ISO2929:2002,IDT)
2009-12-04发布
2010-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HG/T3041—2009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2929:2002《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一一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2929:2002(E)。本标准第2章引用的GB/T3512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188:1998,本标准所涉及的试验方法与国际标准一致。
本标准第2章引用的GB/T1690、GB/T7528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1817:2005、ISO8330:1998,本标准所涉及的试验方法及词汇与国际标准一致。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代替HG/T3041-1999《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本版标准与HG/T3041一1999比较,章条结构及技术内容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区别如下:一标准名称改为《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见本版标准);修改了软管的分类(1999年版第4章,本版第4章);一增加了对软管材料和结构的要求(本版第5章);软管公称内径的尺寸和公差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最小弯曲半径和工作中盘卷鼓的最小外径的要求(1999年版表1,本版表1);一增加了同心度及内衬层(本版6.2)和外覆层最小厚度的要求(本版6.4);一增加了用于内衬层和外覆层的混炼胶的物理性能要求(本版表2):一修改了对成品软管的物理性能要求,增加了耐真空试验(SD组),增加了燃烧性能试验,增加了软管组合件的物理性能要求(本版表3)。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管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1)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新飞宇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莱州市橡塑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家新、张迎新、徐锦诚、姜接军。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HG/T3041-1989;
—HG/T3041—1999。
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HG/T30412009
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熟悉正规实验室操作规程。本标准无意涉及因使用本标准可能出现的所有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和健康制度并确保符合国家法规是使用者的贵任。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两组最大工作压力为1.0MPa装、卸液体烃类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这两类软管设计用于:
a)芳烃体积分数不超过50%、含氧化合物含量达到15%的燃油;b)工作温度范围为~30℃~+70℃,静态贮存温度范围为-50℃~+70℃。注:软管用于一30℃以下的温度时宜经制造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协商。本标准不适用于LPG系统、航空燃油系统、燃油站系统或海上使用的软管和软管组合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528—2009,idtISO37:2005)
GB/T1690—2006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modISO1817:2005)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GB/T3512-2001,eqvISO188:1998)
3橡胶、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液压试验方法(GB/T55632006,idtISO1402:GB/T5563
GB/T5564-2006橡胶、塑料软管低温屈挠试验(idtISO4672:1997)GB/T5565橡胶或塑料软管及纯胶管弯曲试验(idtISO1746:1998)GB/T5567橡胶、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耐吸扁性能的测定(GB/T5567—2006,idtISO7233:1991)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术语(GB/T7528—2002,modISO8330,1998)GB/T7528
GB/T9572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电阻的测定(GB/T9572—2001,idtISO8031:1993
GB/T9573
3橡胶、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尺寸测量方法(GB/T9573—2003,idtISO4671:1999)
GB/T9867--2008硫化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旋转辊筒式磨耗机法)(idtISO4649:2002)GB/T24134-2009
9橡胶和塑料软管静态条件下耐臭氧性能的评价(GB/T24134一2009,idtISO7326:2006)
GB/T14905#
橡胶和塑料软管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GB/T14905—2009,idtISO8033:2006)1
HG/T3041-2009
3术语和定义
GB/T752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分类
软管分为下列两组:
D组:输送软管,在某种条件下可用于低真空传输(见表3的表注);a)
SD组:抽吸和输送软管,用螺旋线增强。b)
以上两组都可以是:
用金属线导电的软管,用M作为标志;a)
b)用胶料导电的软管,用α作为标志。5材料和结构
如果是有芯法制作的软管,则不应使用颗粒型的隔离剂。软管应品质均匀、无孔隙、无气眼、无外来杂质和其他缺陷。软管应包括:
耐烃类燃油的内衬层;
圆织、编织或螺旋缠绕纺织材料构成的增强层;嵌人螺旋增强层(仅SD组);
两根或多根低阻值金属导线(仅M级);耐磨、耐户外暴晒、耐烃类燃油的外覆橡胶层。e)
6尺寸
公称内径、内径、外径和公差,工作中盘卷直径和最小弯曲半径6.1
当按GB/T9573测量时,内径和外径及其公差应符合表1中给出的值。当按GB/T5565测量时,最小弯曲半径值应符合表1中给出的值。注:GB/T5565不适用测定内径80mm以上的软管。表1尺寸
最小弯曲半径
单位为毫米
工作中盘卷鼓的最小外径
6.2同心度
HG/T30412009
当按GB/T9573测量时,基于内径与外覆层的外侧之间的总指示器读数的同心度,对于公称内径为76及以下的软管不应大于1.0mm,对于公称内径大于76的软管不应大于1.5mm。6.3长度公差
当按GB/T9573测量时,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长度公差应在±1%以内。6.4内村层和外覆层的最小厚度
当按GB/T9573测量时,所有软管内衬层的最小厚度应为1.5mm。对于公称内径为50以下的软管,外覆层的最小厚度应为1.5mm。对于公称内径大于50的软管,外覆层的最小厚度应为2.0mm。7物理性能
7.1橡胶混炼胶
当用表2所列方法测定时,用于内衬层和外覆层的混炼胶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2中给出的值。试验应使用取自软管的试样或另外硫化的试片,该试片的厚度为2mm,试片的硫化程度与生产软管的硫化程度相同。
2橡胶混炼胶的物理性能
拉伸强度(最小)/MPa
拉断伸长率(最小)/%
耐液体体积变化率(最大)/%
耐磨性(相对体积损失,最大)/mm3热老化
拉伸强度变化率/%
拉断伸长率变化率/%
7.2成品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内村层
外毅层
试验方法
GB/T528(哑铃试样)1型
GB/T528(铃试样)1型
GB/T1690-2006(液体3中40℃浸泡72h)GB/T1690-2006(B液中40℃浸泡48h)GB/T9867-2008方法A
GB/T3512(箱式热空气法70℃×7d)当用表3中所列方法测定时,成品软管和软管组合件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3中给出的值。3
HG/T3041—2009
验证压力
长度变化
最大验证压力下
0.08MPa(真空)
验证压力下最大扭转变化
耐真空(仅SD组)
—0.08MPa,10min(见表注)
爆破压力(最小)
层间黏合强度
初始值(最小)
与燃油接触后(最小)
耐臭氧[40℃,相对湿度(55士
10)%,(50士5)mPa臭氧分压,伸长20%
曲挠性能
20℃~30℃
电阻(最大)
在最小弯曲半径和0.07MPa
的内压下软管外径的变形(仅D
组,最大)
燃烧性能试验
验证压力
爆破压力(最小)
电阻(最大)
接头装配安全性
表3成品软管和软管组合件的物理性能要求
软管试验
1.5MPa,无泄漏或其他异常现象D组:0%~8%
SD组:0%~10%
SD组:2%
无结构损坏
在2倍放大下观察,无龟裂
无永久变形或可见的结构损坏,无电阻增大,电连续性无衰减,并应符合验证压力的要求M级:1020/根
2级:105n/根
当移去燃烧火焰时,无燃烧,无可见发光及流体泄漏
软管组合件试验
1.5MPa,无泄漏或其他异常现象4MPa
M级:1020/组合件
n级:10°0/组合件
无泄漏,无管接头拔脱位移
试验方法
GB/T5563
GB/T5563
GB/T5563
GB/T5567
GB/T5563
附录A(A.1)
附录A(A.2)
GB/T24134-—2009方法3
附录B
CB/T55642006的方法B
GB/T9572
GB/T5565
附录C
GB/T5563
GB/T5563
GB/T9572
附录D
注:D组软管中较小规格,例如公称内径51以下的,可用于真空用途,压力降为一0.03MPa。8电阻
8.1概述
相应电阻的软管和软管组合件应按8.2或8.3获得。在按GB/T5563所述进行液压试验期间和之后,应保持每根软管从一端到另一端的电连续性;应保持每根软管组合件从一端接头到另一端接头的电连续性。8.2M级
应将两根螺旋铺放的低阻值连接导线合并到软管的结构中。当给D组软管装配接头芯管时,连接线应折叠到软管内腔里,置于内衬层和芯管尾之间,并且延伸到内腔里的长度约为管接头芯管尾插人软管内腔部分的1/3。当给SD组软管装配管接头芯管时,电连接应如D组用连接导线,或用带有或不带有连接导线的螺旋线取得。
HG/T3041-—2009
当按GB/T9572测定时,对于软管沿连续导线的电阻,或对于软管组合件管接头间的电阻,每根不应超过1X102α。当用该方法获得电连续性时,软管应以符号“M\标记。8.32级
在此结构中,电传导材料应合并到软管内衬层中。当给这种软管装配接头时,管接头芯管与导电层的电阻,或对于软管组合件管接头间的电阻,每根不应超过1×106α。当用该方法获得电连续性时,软管应以符号“Q”标记。9试验类型
作为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部分进行的试验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生产验收试验在附录F中给出,仅作为建议。型式试验是证实产品满足本标准全部要求所需要的试验。例行试验是那些在每个软管或软管组合件上必须进行的试验。生产验收试验是按批进行的试验。型式试验
应进行型式试验以便提供制造和设计软管的方法满足本标准的所有材料、结构和试验要求的证据。型式试验应至少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或当制造方法、生产或材料发生变化时进行。软管的数量、规格及组别/等级的选择应覆盖所有设计验证适用的软管,该信息应在报告中陈述。11标记
11.1软管
每根软管都应在外覆层上标记有下列易识别的耐久的信息,间隔不应超过2m:制造商名称或标志,例如;Man;a)
本标准的编号和年号,例如HG/T3041一2009;组别,例如:D;
公称内径,例如38;
最大工作压力,单位:MPa,例如:1;e)
导电等级,例如M;
制造的季和年,例如:3Q08。
示例Man/HG/T3041-2009/D/38/WP1/M/3Q08。11.2软管组合件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管接头应永久标记如下信息:
a)制造商或装配者的名称或识别标记;b)装配日期。
HG/T3041-2009
A.1黏合强度
(规范性附录)
层间黏合强度的试验方法
对软管进行GB/T14905描述的黏合强度试验(对于SD组软管,平行于增强螺旋线切取试样),测定黏合强度值,用kN/m表示。
a)内衬层和增强层间;
b)增强层和外覆层间;
c)增强层间。
与燃油接触后的黏合强度
从测试软管上切取测量长度大约为300mm的一段,密封一端。按GB/T1690一2006规定用液体3注人试样,封盖项部。在(20±5)℃下调节试样(168±2)h。按A.1测定层间黏合强度。
(规范性附录)
20℃下曲挠性能的试验方法
在(20士5)℃下绕试验鼓上盘卷空软管,该鼓的外径如表B.1所示。伸开软管并检查可见结构损坏和永久变形。检查电连续性是否变化。
软管的内径/mm
100/101.5
曲绕性能试验用鼓的外径
HG/T3041—2009
试验鼓的外径/mm
HG/T3041—2009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燃烧试验方法
警告:应注意确保本试验是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人员进行了足够的防火、防止吸入燃烧产生的烟和(或)有毒物危险的防护。C.1程序
注:本试验可用一个限定公称内径(最好为25)的标准软管进行。由此得到的结果可适用于本规格及以上的软管,只要结构材料与所有这些规格的相同。如图C.1所示,弯曲软管组合件成U形,半径为外径的10~15倍。用GB/T1690—2006规定的液体F填充软管组合件。暴露软管组合件于来自本生灯10mm内径灯管的裸露火焰3min,切断通往本生灯的气流。本生灯与软管组合件间的距离应如图C.1所示。C.2评价
检查软管组合件:
a)当移去火焰时它是否还有火焰;b)在移去火焰2min后是否可见发光:在完成该程序(即在检查是否发光后的另外2min)后是否有可见的泄漏迹象。单位为毫米
$19.0±0.5
-弯曲半径,10~15倍外径;
3—-软管组合件;
-GB/T1690—2006所规定的液体F;一丙烷(LPG),5kPa。
图C.1燃烧试验布置图
±10.0±0.5
D.1试样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管接头装配安全性试验方法
试验一根完整软管组合件,长1m,包括软管和管接头。D.2程序
以水为试验介质。升高试验压力至1.5MPa并保持2min。HG/T3041-—2009
降低所施加的压力至0.07MPa。升高压力到1MPa,保持2min,检查有无泄漏。降低所施加的压力到0.07MPa。
升高压力至1.5MPa,保持2min,检查有无泄漏。降低所施加的压力至0.07MPa。D.3评价
检查软管组合件:
在完成该程序及其过程中,是否有可见的泄漏迹象;a)
管接头是否发生了拔脱移动。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备案号:27265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3041—2009
代替HG/T3041-1999
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Rubber hoses and hose assemblies for bulk fuel by truck-Specification(ISO2929:2002,IDT)
2009-12-04发布
2010-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言
HG/T3041—2009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2929:2002《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一一规范》(英文版)。
本标准等同翻译ISO2929:2002(E)。本标准第2章引用的GB/T3512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188:1998,本标准所涉及的试验方法与国际标准一致。
本标准第2章引用的GB/T1690、GB/T7528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1817:2005、ISO8330:1998,本标准所涉及的试验方法及词汇与国际标准一致。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代替HG/T3041-1999《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本版标准与HG/T3041一1999比较,章条结构及技术内容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区别如下:一标准名称改为《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见本版标准);修改了软管的分类(1999年版第4章,本版第4章);一增加了对软管材料和结构的要求(本版第5章);软管公称内径的尺寸和公差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最小弯曲半径和工作中盘卷鼓的最小外径的要求(1999年版表1,本版表1);一增加了同心度及内衬层(本版6.2)和外覆层最小厚度的要求(本版6.4);一增加了用于内衬层和外覆层的混炼胶的物理性能要求(本版表2):一修改了对成品软管的物理性能要求,增加了耐真空试验(SD组),增加了燃烧性能试验,增加了软管组合件的物理性能要求(本版表3)。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均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管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1)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新飞宇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莱州市橡塑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家新、张迎新、徐锦诚、姜接军。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HG/T3041-1989;
—HG/T3041—1999。
油槽车输送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HG/T30412009
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熟悉正规实验室操作规程。本标准无意涉及因使用本标准可能出现的所有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安全和健康制度并确保符合国家法规是使用者的贵任。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两组最大工作压力为1.0MPa装、卸液体烃类燃油用橡胶软管和软管组合件。这两类软管设计用于:
a)芳烃体积分数不超过50%、含氧化合物含量达到15%的燃油;b)工作温度范围为~30℃~+70℃,静态贮存温度范围为-50℃~+70℃。注:软管用于一30℃以下的温度时宜经制造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协商。本标准不适用于LPG系统、航空燃油系统、燃油站系统或海上使用的软管和软管组合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528—2009,idtISO37:2005)
GB/T1690—2006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modISO1817:2005)GB/T3512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GB/T3512-2001,eqvISO188:1998)
3橡胶、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液压试验方法(GB/T55632006,idtISO1402:GB/T5563
GB/T5564-2006橡胶、塑料软管低温屈挠试验(idtISO4672:1997)GB/T5565橡胶或塑料软管及纯胶管弯曲试验(idtISO1746:1998)GB/T5567橡胶、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耐吸扁性能的测定(GB/T5567—2006,idtISO7233:1991)
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术语(GB/T7528—2002,modISO8330,1998)GB/T7528
GB/T9572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电阻的测定(GB/T9572—2001,idtISO8031:1993
GB/T9573
3橡胶、塑料软管及软管组合件尺寸测量方法(GB/T9573—2003,idtISO4671:1999)
GB/T9867--2008硫化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旋转辊筒式磨耗机法)(idtISO4649:2002)GB/T24134-2009
9橡胶和塑料软管静态条件下耐臭氧性能的评价(GB/T24134一2009,idtISO7326:2006)
GB/T14905#
橡胶和塑料软管各层间粘合强度的测定(GB/T14905—2009,idtISO8033:2006)1
HG/T3041-2009
3术语和定义
GB/T752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分类
软管分为下列两组:
D组:输送软管,在某种条件下可用于低真空传输(见表3的表注);a)
SD组:抽吸和输送软管,用螺旋线增强。b)
以上两组都可以是:
用金属线导电的软管,用M作为标志;a)
b)用胶料导电的软管,用α作为标志。5材料和结构
如果是有芯法制作的软管,则不应使用颗粒型的隔离剂。软管应品质均匀、无孔隙、无气眼、无外来杂质和其他缺陷。软管应包括:
耐烃类燃油的内衬层;
圆织、编织或螺旋缠绕纺织材料构成的增强层;嵌人螺旋增强层(仅SD组);
两根或多根低阻值金属导线(仅M级);耐磨、耐户外暴晒、耐烃类燃油的外覆橡胶层。e)
6尺寸
公称内径、内径、外径和公差,工作中盘卷直径和最小弯曲半径6.1
当按GB/T9573测量时,内径和外径及其公差应符合表1中给出的值。当按GB/T5565测量时,最小弯曲半径值应符合表1中给出的值。注:GB/T5565不适用测定内径80mm以上的软管。表1尺寸
最小弯曲半径
单位为毫米
工作中盘卷鼓的最小外径
6.2同心度
HG/T30412009
当按GB/T9573测量时,基于内径与外覆层的外侧之间的总指示器读数的同心度,对于公称内径为76及以下的软管不应大于1.0mm,对于公称内径大于76的软管不应大于1.5mm。6.3长度公差
当按GB/T9573测量时,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长度公差应在±1%以内。6.4内村层和外覆层的最小厚度
当按GB/T9573测量时,所有软管内衬层的最小厚度应为1.5mm。对于公称内径为50以下的软管,外覆层的最小厚度应为1.5mm。对于公称内径大于50的软管,外覆层的最小厚度应为2.0mm。7物理性能
7.1橡胶混炼胶
当用表2所列方法测定时,用于内衬层和外覆层的混炼胶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2中给出的值。试验应使用取自软管的试样或另外硫化的试片,该试片的厚度为2mm,试片的硫化程度与生产软管的硫化程度相同。
2橡胶混炼胶的物理性能
拉伸强度(最小)/MPa
拉断伸长率(最小)/%
耐液体体积变化率(最大)/%
耐磨性(相对体积损失,最大)/mm3热老化
拉伸强度变化率/%
拉断伸长率变化率/%
7.2成品软管和软管组合件
内村层
外毅层
试验方法
GB/T528(哑铃试样)1型
GB/T528(铃试样)1型
GB/T1690-2006(液体3中40℃浸泡72h)GB/T1690-2006(B液中40℃浸泡48h)GB/T9867-2008方法A
GB/T3512(箱式热空气法70℃×7d)当用表3中所列方法测定时,成品软管和软管组合件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3中给出的值。3
HG/T3041—2009
验证压力
长度变化
最大验证压力下
0.08MPa(真空)
验证压力下最大扭转变化
耐真空(仅SD组)
—0.08MPa,10min(见表注)
爆破压力(最小)
层间黏合强度
初始值(最小)
与燃油接触后(最小)
耐臭氧[40℃,相对湿度(55士
10)%,(50士5)mPa臭氧分压,伸长20%
曲挠性能
20℃~30℃
电阻(最大)
在最小弯曲半径和0.07MPa
的内压下软管外径的变形(仅D
组,最大)
燃烧性能试验
验证压力
爆破压力(最小)
电阻(最大)
接头装配安全性
表3成品软管和软管组合件的物理性能要求
软管试验
1.5MPa,无泄漏或其他异常现象D组:0%~8%
SD组:0%~10%
SD组:2%
无结构损坏
在2倍放大下观察,无龟裂
无永久变形或可见的结构损坏,无电阻增大,电连续性无衰减,并应符合验证压力的要求M级:1020/根
2级:105n/根
当移去燃烧火焰时,无燃烧,无可见发光及流体泄漏
软管组合件试验
1.5MPa,无泄漏或其他异常现象4MPa
M级:1020/组合件
n级:10°0/组合件
无泄漏,无管接头拔脱位移
试验方法
GB/T5563
GB/T5563
GB/T5563
GB/T5567
GB/T5563
附录A(A.1)
附录A(A.2)
GB/T24134-—2009方法3
附录B
CB/T55642006的方法B
GB/T9572
GB/T5565
附录C
GB/T5563
GB/T5563
GB/T9572
附录D
注:D组软管中较小规格,例如公称内径51以下的,可用于真空用途,压力降为一0.03MPa。8电阻
8.1概述
相应电阻的软管和软管组合件应按8.2或8.3获得。在按GB/T5563所述进行液压试验期间和之后,应保持每根软管从一端到另一端的电连续性;应保持每根软管组合件从一端接头到另一端接头的电连续性。8.2M级
应将两根螺旋铺放的低阻值连接导线合并到软管的结构中。当给D组软管装配接头芯管时,连接线应折叠到软管内腔里,置于内衬层和芯管尾之间,并且延伸到内腔里的长度约为管接头芯管尾插人软管内腔部分的1/3。当给SD组软管装配管接头芯管时,电连接应如D组用连接导线,或用带有或不带有连接导线的螺旋线取得。
HG/T3041-—2009
当按GB/T9572测定时,对于软管沿连续导线的电阻,或对于软管组合件管接头间的电阻,每根不应超过1X102α。当用该方法获得电连续性时,软管应以符号“M\标记。8.32级
在此结构中,电传导材料应合并到软管内衬层中。当给这种软管装配接头时,管接头芯管与导电层的电阻,或对于软管组合件管接头间的电阻,每根不应超过1×106α。当用该方法获得电连续性时,软管应以符号“Q”标记。9试验类型
作为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部分进行的试验应符合附录E的规定。生产验收试验在附录F中给出,仅作为建议。型式试验是证实产品满足本标准全部要求所需要的试验。例行试验是那些在每个软管或软管组合件上必须进行的试验。生产验收试验是按批进行的试验。型式试验
应进行型式试验以便提供制造和设计软管的方法满足本标准的所有材料、结构和试验要求的证据。型式试验应至少每隔五年进行一次,或当制造方法、生产或材料发生变化时进行。软管的数量、规格及组别/等级的选择应覆盖所有设计验证适用的软管,该信息应在报告中陈述。11标记
11.1软管
每根软管都应在外覆层上标记有下列易识别的耐久的信息,间隔不应超过2m:制造商名称或标志,例如;Man;a)
本标准的编号和年号,例如HG/T3041一2009;组别,例如:D;
公称内径,例如38;
最大工作压力,单位:MPa,例如:1;e)
导电等级,例如M;
制造的季和年,例如:3Q08。
示例Man/HG/T3041-2009/D/38/WP1/M/3Q08。11.2软管组合件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管接头应永久标记如下信息:
a)制造商或装配者的名称或识别标记;b)装配日期。
HG/T3041-2009
A.1黏合强度
(规范性附录)
层间黏合强度的试验方法
对软管进行GB/T14905描述的黏合强度试验(对于SD组软管,平行于增强螺旋线切取试样),测定黏合强度值,用kN/m表示。
a)内衬层和增强层间;
b)增强层和外覆层间;
c)增强层间。
与燃油接触后的黏合强度
从测试软管上切取测量长度大约为300mm的一段,密封一端。按GB/T1690一2006规定用液体3注人试样,封盖项部。在(20±5)℃下调节试样(168±2)h。按A.1测定层间黏合强度。
(规范性附录)
20℃下曲挠性能的试验方法
在(20士5)℃下绕试验鼓上盘卷空软管,该鼓的外径如表B.1所示。伸开软管并检查可见结构损坏和永久变形。检查电连续性是否变化。
软管的内径/mm
100/101.5
曲绕性能试验用鼓的外径
HG/T3041—2009
试验鼓的外径/mm
HG/T3041—2009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燃烧试验方法
警告:应注意确保本试验是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人员进行了足够的防火、防止吸入燃烧产生的烟和(或)有毒物危险的防护。C.1程序
注:本试验可用一个限定公称内径(最好为25)的标准软管进行。由此得到的结果可适用于本规格及以上的软管,只要结构材料与所有这些规格的相同。如图C.1所示,弯曲软管组合件成U形,半径为外径的10~15倍。用GB/T1690—2006规定的液体F填充软管组合件。暴露软管组合件于来自本生灯10mm内径灯管的裸露火焰3min,切断通往本生灯的气流。本生灯与软管组合件间的距离应如图C.1所示。C.2评价
检查软管组合件:
a)当移去火焰时它是否还有火焰;b)在移去火焰2min后是否可见发光:在完成该程序(即在检查是否发光后的另外2min)后是否有可见的泄漏迹象。单位为毫米
$19.0±0.5
-弯曲半径,10~15倍外径;
3—-软管组合件;
-GB/T1690—2006所规定的液体F;一丙烷(LPG),5kPa。
图C.1燃烧试验布置图
±10.0±0.5
D.1试样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管接头装配安全性试验方法
试验一根完整软管组合件,长1m,包括软管和管接头。D.2程序
以水为试验介质。升高试验压力至1.5MPa并保持2min。HG/T3041-—2009
降低所施加的压力至0.07MPa。升高压力到1MPa,保持2min,检查有无泄漏。降低所施加的压力到0.07MPa。
升高压力至1.5MPa,保持2min,检查有无泄漏。降低所施加的压力至0.07MPa。D.3评价
检查软管组合件:
在完成该程序及其过程中,是否有可见的泄漏迹象;a)
管接头是否发生了拔脱移动。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上一篇: HG/T 2970-2009 工业用三氯化磷
- 下一篇: HG/T 2831-2009 工业磷酸二氢锰
- 热门标准
- 化工行业标准(HG)标准计划
- HG/T3685-2000 轿车子午线轮胎第一段成型机技术条件
- HG/T4059-2008 还原橄榄 T(C.I. 还原黑 25)
- HG3283-2002 矮壮素水剂
- HG/T3482-2003 化学试剂 氯化锂
- HG/T4074-2008 贮气柜用橡胶密封膜
- HG/T20519.4-1992 首页图
- HG/T3943-2007 聚氯乙烯树脂 甲苯含量的测定
- HG/T2066-2020 代替 HG/T 2066-2009 旋转辊筒式磨耗机
- HG/T2778-2020 代替HG/T 2778-2009 高纯盐酸
- HG/T2073-2020 代替 HG/T 2073-2009 阿克隆磨耗试验机
- HG/T3483-2003 化学试剂 四苯硼钠
- HG/T2306-2020 代替 HG/T 2306-2007 1-苯基-3-甲基-5-吡唑酮
- HG/T2122-2020 代替 HG/T 2122-2003 釜用机械密封辅助装置
- HG/T3482-2003 化学试剂 氯化锂
- HG/T2404-2020 代替 HG/T 2404-2008 橡胶配合剂沉淀水合二氧化硅在丁苯橡胶中的鉴定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