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汽车上光蜡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2-24 12:32:46
  • GB/T23437-2009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23437-2009

  • 标准名称:

    汽车上光蜡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9-03-31
  • 实施日期:

    2009-11-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 .pdf
  • 下载大小:

    8.46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社会学、 服务、公司(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行政、运输>>运输>>03.220.20道路运输
  • 中标分类号:

    公路、水路运输>>公路运输>>R16公路车辆使用、维护与维修

关联标准

  • 采标情况:

    NEQ JIS K 2236:1997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23页
  • 标准价格:

    24.0 元
  • 出版日期:

    2009-11-01
  • 计划单号:

    20076395-T-348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2009-03-31
  • 起草人:

    刘莉、焦健、张?、刘胜生、王静、胡正云
  • 起草单位: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平驰实业有限公司、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归口单位:

    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提出单位:

    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发布部门:

    交通运输部
  • 主管部门:

    交通运输部
  • 相关标签:

    汽车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上光蜡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汽车车身涂层表面使用的上光蜡的生产和检验,但不适用于“非防水性上光蜡”、车身涂层修补蜡以及涂层抛光剂。 GB/T 23437-2009 汽车上光蜡 GB/T23437-2009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03.2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3437—2009
汽车上光蜡
Polishforautomobiles
2009-03-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11-01实施
GB/T23437--2009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分类·
5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6检验规则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附录F(规范性附录)
附录G(规范性附录)
附录H(规范性附录)
附录I(规范性附录)
附录J(规范性附录)
附录K(规范性附录)
上光蜡试样的制备方法
上光蜡密度测定法
上光蜡pH值测定法
上光蜡光泽度增加值测定法
上光蜡稳定性检验法
上光蜡金属腐蚀性检验法
上光蜡对橡胶影响检验法
上光蜡对汽车表面涂层影响检验法上光蜡对塑料影响检验法
上光蜡的涂布展开容易度测定法上光蜡擦拭容易度测定法
GB/T23437—2009
本标准对应于JISK2236:1997《汽车上光蜡》,与JISK2236:1997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本标准与JISK2236的技术性差异为:-根据我国国情,取消了JISK2236中挥发性、防水性和耐候性的技术要求。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I、附录J和附录K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7)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平驰实业有限公司、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莉、焦健、张旸、刘胜生、王静、胡正云。1范围
汽车上光蜡
GB/T23437—2009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上光蜡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汽车车身涂层表面使用的上光蜡的生产和检验,但不适用于“非防水性上光蜡”、车身涂层修补蜡以及涂层抛光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531
GB/T699
GB/T4985
GB/T9724
GB13042
橡胶袖珍硬度计压人硬度试验方法(GB/T531--1999,idtISO7619:1986)优质炭素结构钢
石油蜡针人度测定法(GB/T4985--1998,idtASTMD1321:1995)化学试剂pH值测定通则(GB/T9724--2007,ISO6353-1:1982,NEQ)包装容器气雾罐(GB13042--1998,ncqDIN55500)GB/T23436-2
汽车风窗玻璃清洗液(JISK2398:2001,NEQ)SH/T0084
冷却系统化学溶液对汽车上有机涂料影响的试验方法SH0164石油产品包装、储运及货验规则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汽车上光蜡
polishforautomobiles
由蜡、表面活性剂、溶剂等组成的化合物,易于附着在汽车涂层表面,能增加汽车涂层的光泽度及耐磨性。
4分类
按汽车上光蜡外观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见表1。表1汽车上光蜡种类和状态
1\蜡(WH)
2\蜡(WS)
3\蜡(WL)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常温时表面不易变形,按GB/T4985测其针入度不大于120个单位的蜡胶状或糊状的黏稠体蜡
能从福特黏度杯中流出的蜡。气雾剂产品按3\蜡评价汽车上光蜡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表2。本标准的试验要求试验室环境温度为20℃士15℃、湿度为65%士20%,试验用试样按附录A的方法制备。1
GB/T23437-2009
密度(20℃)/(g/cm)
光泽度增加值/Gs
稳定性
对金属的腐蚀性(50℃
±2℃,48h±2h)
对橡胶的影响(50
2℃,120h±2h)
对汽车表面涂膜的
(50℃±2℃,6h
对塑料的影响
(50℃±2℃,12dh)
涂布展开容易度/g
擦拭容易度/次
检验规则
检验分类
表2汽车上光蜡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目
高温稳定性:
1#、2#(50℃±2,4h±0.5h)
3#(50℃城℃1h±0.5h)
低温移
℃,4h±0.5h)
镀锡铁皮
硬度变化/
天然橡胶
氟行橡胶
试片外观
丙烯酸金属烤漆蓝色)
氨基醇酸漆(白色或黑色)
聚乙烯树脂
ABS树脂
本产品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天检验。6.2型式检验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1#蜡(WH)
无分层现
象,水平放
置试管无
流出现象
无分层
技术要求
2蜡(WS)
3\蜡(WL)
无分层现象
无分层现象
无分层现象
无分层现象
无肉眼可见坑蚀和嗪面粗糙不平,无朗显变色现象
表面不发黏
、无炭黑析出无裂维
涂膜无刺落
无褶皱、无膨胀、无褪色
,无显著变形无褪色
表面无开裂,
型式检验是对产品质量的全面评价,一般情况下,每年应进行一次型式检验。型式检验项目为表2规定全部检验项且有下列情况之一发生时,应进行型式检验:产品鉴定定型时;
产品转产或转厂生产时;
试验方法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1
附录J
附录K
正式生产中,遇原料、生产工艺或操作规程作重大技术变动,可能影响产品结构、产品性能或产品内在质量时;
产品长期停产后的复产;
出厂检验的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无法确定造成差异的因素及对产品性能产生影响时;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用户有特殊要求时。
6.3出厂检验
产品交付分销商或交付用户前应按批次进行的检验。出厂检验项目:
密度;
-pH值;
光泽增加值;
一稳定性;
一涂布展开容易度;
擦拭容易度。
6.4组批
在原材料、工艺不变的条件下,每生产一釜或多釜混合均勾的产品为一个批次。6.5取样
GB/T23437--2009
从生产工艺相同,生产批次相同且质量相同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小包装产品,抽样数量见表3。表3汽车上光蜡的取样数量
小包装数量
301~600
601~1000
1001~5000
5001~10000
10001以上
注:取样数量也可以视生产能力确定。>
标志、包装、运输和购存
取样数量
单位为个
固体、膏状和液体三种类型产品均采用铁桶或塑料桶包装,其包装、标志、运输、贮存按SH0164执行,产品外包装上应标注产品类型、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对于气雾罐包装的液体上光蜡,气雾罐的质量、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应符合GB13042的要求。3
GB/T23437—2009
A.1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上光蜡试样的制备。仪器、材料与试剂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上光蜡试样的制备方法
烧杯:容量1000ml和2000mL。
具塞广口瓶:容量
刮板。
福特黏度杯A
恒温箱:能控制在50℃:
冷凝管:t
锥形瓶:2bo
温度计:
或300m
℃~100
试样的制鲁迈
固体蜡诺
用玻璃
当蜡词
为试验用试样。
亲的制备方法
勾地将蜡试样取出置手烧杯中,在50C保温2h。
却至室温后,按GB/T4985测其针入度人度在120个单位以下时,即可作消针
A.3.2膏状蜡试样备方法
用刮板将蜡试梯
即可作为试验用试样。
A.3.3液体蜡试样的制备
定量置
℃℃)下放置2h后,
在室温(20
取出一定量蜡试样置烧新具塞广口瓶中,用玻璃棒搅拌均为,在室(20℃士5℃)下放置2h后,能从福特黏度杯中流出的,即可作为试验用试样。A.3.4气雾剂试样的制备方法
在气雾罐上开一个合适小孔,将其中一定量蜡溶液倒人烧杯中,混合均匀后转移至一个200mL或300mL的锥形瓶中,在50℃士5℃的恒温浴中加热,试验装置见图A.1。A.3.4.1将加热到50℃左右的样品在锥形瓶内搅拌30min,使样品内的挥发性组分充分排出。A.3.4.2将锥形瓶中试样冷却至室温,注入广口瓶中,加盖,放于低温阴暗处保存。使用时需先将其搅拌均匀再用。
A.3.4.3如经过A.3.4.1和A.3.4.2步骤后,样品中仍存在气泡,可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气泡完全消失。
冷却水出口
温度计
搅拌子
冷却水进口
锥形烧瓶
恒温水浴
磁力搅拌器
GB/T23437—2009
注1:为了保证取样的安全性,试验前可先将气雾罐冷却,然后再在罐体表面开孔,孔的大小以能将液体样品倒出为宜。
注2:气雾剂产品中推进剂的种类和用量各不相同,如果单独使用液化气体如:二氧化碳、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或其他混合气体等作为推进剂的产品,可以省略A3.4.1的操作。注3:对于使用低沸点溶剂作为推进剂的产品,可能沸点高于50℃,因此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加热温度。
图A.1气雾剂产品中推进剂气体的排除装置GB/T23437—2009
B.1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上光蜡的密度。B.2方法概要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上光蜡密度测定法
将一定量按附录A制备的试样装人已称重的比重杯,在规定的温度下恒温静置后称重。B.3仪器与设备
B.3.1天平:分格值0.01g。
B.3.2比重杯:容积100mL,铜制镀铬或不锈钢材质,重量不超过200g,形状和技术参数见图B.1。单位为毫米
一杯;
溢流孔;
滚花。
图B.1比重杯技术参数
恒温浴:能控制到20℃士0.5℃的恒温精度。B.4试验步骤
B.4.1比重杯容积的测定
B.4.1.1用蒸发后无残余物的溶剂清洗,将比重杯内外表面清洗干净,并将其干燥后冷却至室温。在室温下称重,精确至0.01g。
GB/T23437—2009
B.4.1.2将温度为20℃的蒸馏水注满比重杯,盖上杯盖,始终保持溢流孔散开,严格防止操作过程中在杯中产生气泡。
B.4.1.3将比重杯放在20℃士0.5℃的恒温水浴中约1h取出,迅速用滤纸擦干溢流孔周围的溢出物及比重杯的外部,不允许再擦去此后的溢出物。立刻称量盛满水的比重杯,精确至0.01g。应尽量加快称量速度,以使溢流孔处及溢出的水分蒸发引起的质量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注意操作比重杯时,应带上洁净、干燥的绵制手套,避免手直接接触使比重杯升温引起水的溢出。B.4.21#蜡密度的测定
将蜡试样在50℃土2℃加热至熔化,分2次~3次加人比重杯至容积的80%~90%,充分振动,使试样内不产生气泡或孔洞。按B.4.1.3的步骤称重后,迅速用温度为20℃士0.5℃的蒸馏水将比重杯注满,再次称重。再重复测量两次。B.4.32#蜡密度的测定
将蜡试样在50℃士2℃加热至熔化,注满比重杯,充分振动,使试样不产生气泡或孔洞。室温下冷却比重杯,在试样未凝固前盖上杯盖,擦去溢出的蜡试样,按B.4.1.3的步骤称重。再重复测量两次。B.4.43#蜡密度的测定
在不高于20℃的温度下将蜡试样注满比重杯,严禁试样中产生气泡。盖上杯盖,擦去溢出的试样,按B.4.1.3的步骤称重。再重复测量两次。B.5计算
B.5.1比重杯的容积V。按式(B.1)计算。V。= (M -Mo)
式中:
V。—比重杯的容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M。——比重杯的质量,单位为克(g);M,—注满水后比重杯的质量,单位为克(g));d——20℃水的密度,0.99820g/cm2。B.5.21#蜡的密度dw按式(B.2)计算。(M,-M)
(V。-Vi)
[V = (M-M)]
式中:
dwH—1蜡密度(20℃),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M一一比重杯加人试样时的质量,单位为克(g);M。——比重杯的质量,单位为克(g);M2一一比重杯加人水后,试样、水、比重杯的总质量,单位为克(g);V。一比重杯的容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V.
一比重杯中水的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20℃水的密度,0.99820g/cm。d
B.5.32#蜡的密度dws按式(B.3)计算。(M-M)
式中:
d-—2#或3#蜡密度(dws或dw)(20℃),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B.1)
GB/T23437--2009
M—一比重杯中加人试样时的质量,单位为克(g);M。比重杯的质量,单位为克(g);V。—比重杯的容积,单位为立方厘米(cm\)。B.5.43蜡的密度dw按式(B.3)计算。报告
报告试样密度。取两次重复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精确到0.01g/cm。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