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5794-2009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国家标准(GB)】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9-23 17:05:45
- GB/T15794-2009
- 现行
标准号:
GB/T 15794-2009
标准名称: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9-03-27 -
实施日期:
2009-10-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4.25 MB
替代情况:
替代GB/T 15794-1995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稻飞虱越冬、灯光诱测、田间虫量、天敌以及危害状况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资料整理与归档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稻飞虱测报调查,有关研究及生产单位可参考执行。 GB/T 15794-2009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GB/T15794-2009

部分标准内容:
ICS 65.0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794—2009
代替GB/T15794—1995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of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for the rice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 and Sogatalla furcifera Horvath)2009-03-2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10-01实施
术语和定义
越冬调查
灯光诱测
田间虫量系统调查
田间卵量系统调查
大田虫情普查
主要天敌调查
危害状况普查
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报与归档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稻飞虱模式报表
稻飞虱
稻飞虱卵发育进度分级及卵寄生特征稻飞虱发生世代划分
稽飞虱发生程度分级
GB/T15794—2009
本标准代替GB/T15794一1995《稽飞虱测报调查规范》。本标准与GB/个15794一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
GB/T15794—2009
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调查范围、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践需要;
对诱测灯设置环境作数量化界定,提高诱虫效率,结果更具代表性;b)
采用分格记数法统计夏秋季灯下诱集虫量,“扫网法”或“目测法”调查越冬区秧田,水湿润瓷盘c)
内壁拍查稻飞虱法进行田间虫量调查,操作性更强、效率更高;d)
增加稽飞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为田间调查提高依据;增加稽飞虱发生情况模式报表,统一、规范数据上报方式e)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强、张跃进、刘宇。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5794—1995。
1范围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GB/T 15794—2009
本标准规定了稻飞虱越冬、灯光诱测、田间虫量、天敌以及危害状况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资料整理与归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稽飞虱测报调查,有关研究及生产单位可参考执行。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hibernate
稻飞虱冬季来临前通过迁飞方式,寻找低纬度稽区活动取食,避开冬季恶劣环境对其生存影响的行为。
越冬区hibernatingarea
稻飞虱能安全度过冬天的地区称为稽飞虱越冬区。通常指在北纬23°以南,冬季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持续天数常年不超过10d,且有水稻或再生稻、落粒自生稻生长的地区。
落粒自生稻
spontaneousrice
水稻收获时撒落在稻田或田上的稻谷自然萌发生长的水稻2.4
再生稻
ratooningrice
水稻收获后残留稻桩基部茎节萌发出的中低节位分葉,这些分葉最后能抽穗、扬花、结实。2.5
lowinstarnymph
低龄若虫
稻飞虱初孵若虫至发育至3龄(含3龄)以前的若虫2.6
advancedinstarnymph
高龄若虫
稻飞虱3龄以后若虫。
灯下高峰期及高峰日adultarisingpeakperiodanddateunderlighttrap根据灯诱结果:从出现稻飞虱成虫量突增日到高峰后突减日为止:为一个峰期,峰期中虫量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前一峰的突减日和后一峰的突增日之间相距3d以内(含3d)的,则计人同一个峰期。2.8
adult arising peak period and date in field田间成虫高峰期及高峰日
本地成虫羽化峰的确定是根据田间调查结果,成虫量出现最多的日期为田间高峰日,高峰日前成虫量突增至高峰日后虫量稳定的这段时期为田间高峰期2.9
产卵高峰ovipositionpeak
成虫高峰后,田间出现相应的卵量突增时,则为产卵高峰。1
GB/T15794—2009
若虫高峰nymphpeak
间出现初孵若虫突增现象,为卵孵化高峰。此后若虫数量继续增加。当间1龄~3龄若虫占田间总虫量50%~80%,则定为低龄若虫高峰期;高龄若虫比例达田间总虫量50%以上时,定为高龄若虫高峰期。
量numberofemergence
发生量
单位面积内稻飞虱卵、各龄若虫及成虫的数量,也称“虫口密度”。通常以百丛虫量和百株卵量来表示。100丛水稻中所含稻飞虱各龄若虫和成虫数量为百丛虫量,以“头/百丛”表示;100株水稻中所含的稽飞虱卵量为百株卵量,以“粒/百株”表示。2.12
发生面积及发生面积比例
area of emergence and proportion稻飞虱发生超过防治指标的稻田,均计算为稻飞虱发生面积;发生面积比例为稻飞虱发生面积占当地水稻种植面积的百分比。
冒穿hopperburn
当田间稻飞虱发生量达到一定程度(通常白背飞虱发生量>5000头/百丛,褐飞虱发生量>3000头/百丛)时,受害水稻基部茎杆变软、倒杆枯死,在田间形成塌陷的“坑”,或成片倒塌枯黄,称之为“冒穿”,也称为“穿顶”或“塌杆”。
越冬调查
3.1越冬调查地区
在稻飞虱越冬区进行。
3.2调查时间
2月中、下旬或春季耕翻前调查1次。3.3取样面积
在稽飞虱越冬适宜区,随机选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取落粒自生稻或再生稽田不少于100m2。3.4调查方法
3.4.1成、若虫发生量
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低龄和高龄若虫及长翅成虫、短翅成虫的雌、雄数量,并折算每667m2虫量,同时调查统计稻飞虱越冬面积比例。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中表A.1。3.4.2卵量
拔取稻苗25株~50株,剥查卵条和卵粒,折算百株有效卵粒。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1。4灯光诱测
4.1光源
用200W白炽灯作标准光源。已使用多年黑光灯诱测的地方,仍可继续使用黑光灯,光源为20W(波长为3650A)。
4.2观测灯设置
光源离地面1.5m,上方架设防雨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杀虫和集虫装置诱测灯安装应紧靠稻田,直径300m范围内无高度超过6m的建筑物和丛林,距路灯等干扰光源300 m~350m。
4.3开灯时间
GB/T15794—2009
从当地最早见虫年份的成虫初见期前10d开始,至常年成虫终见后10d结束。每天天黑前开灯,天明后关灯。
4.4观测方法
逐日对诱获的成虫计数,区别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类和性别,并记载其他种类飞虱诱集数量。当日诱虫总重量超过100g时,将所诱集的成虫均匀平铺于瓷盘内,用“十字交叉”法将成虫分为4等份,如1/4虫量仍超过100g时,继续等分,使1/4虫量低于100g后,再分类、记数。将各类型稻飞虱数量×4\(n为等分次数)即为各类总诱获量。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观测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2。5田间虫量系统调查
5.1调查地点及时间
5.1.1调查地点
调查在观察区内进行,观察区面积应在30hm2以上。选有代表性的类型田作固定系统调查田,并设立观测圃,观测圃面积不少于667m2。5.1.2调查时间
每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各调查一次。5.1.3秧田
5.1.4调查地区
常年秧田稻飞虱发生量较大的地区。5.1.5调查时段
苗三叶期始至拔秧前止。
5.1.6调查方法
以调查成虫为主。
选主要类型秧田3块。采用目测法或扫网法随机取样,每块田10个点。目测法,目测计数每0.25m2秧田内成虫数量;扫网法,用直径为53cm的捕虫网来回扫取宽幅为1m(0.5m2的面积)苗,统计捕虫网内成虫数量。折算为每1m2秧田的成虫量。结果记入附录A中表A.3。5.2大田
5.2.1调查时段
水稻移栽后,自诱测灯下出现第一次成虫高峰后开始,至水稻成熟收割前2d~3d结束。5.2.2取样方法
选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的各类型田3块~5块,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2丛。每块田的调查丛数可根据稽飞虱发生量而定a)每丛低于5头时,每块由查50丛以上;每丛5头~10头时,每块田查30丛~50丛;b)
每丛大于10头时,每块田查20丛30丛。c)
5.2.3拍查方法
采用33cmX45cm的白塘瓷盘作载体,用水湿润盘内壁。查虫时将盘轻轻插人稽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每点计数1次,计数各类飞虱不同翅型的成虫,以及低龄和高龄若虫数量。每次拍查计数后,清洗白塘瓷盘,再进行下次拍查。结果记入附录A中表A.4。6田间卵量系统调查
6.1调查时间
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于主害代成虫高峰后5d~7d各查1次。单季中稻和晚稻于主害代前一代和3
GB/T15794—2009
主害代成虫高峰后5d~7d分别各查1次。秧田每平方米成虫数量超过5头时,移栽前3d进行1次卵量调查。6.2取样方法
在观测区内选择不同类型田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2从,每从拔取分藤1株,主害代前一代取50株,主害代取20株。秧田采用棋盘式取样10点,每点10株。6.3调查方法
剥查取样稻株,并镜检卵条和卵粒,记录未孵化有效卵粒数、寄生卵数、孵化卵粒数以及卵胚胎发育进度。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5。寄生卵和卵的发育进度按照附录C识别。7大田虫情普查
7.1普查时间
主害前一代二、三龄若虫盛期普查一次,主害代防治前和防治10d后各普查一次,共查3次。7.2调查取样
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面积不少于1hm。每块田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5点~10点,每点2丛。7.3调查方法
同5.2.2,5.2.3计数不同翅型成虫、高龄若虫和低龄若虫,计算褐飞虱百分率。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6。
8主要天敌调查
8.1捕食性天敌调查
在系统调查田中选主要类型由一块,每月的10日、20日、30日调查一次,结合系统调查进行,以查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为主,有条件时将蜘蛛区别种类。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7。8.2寄生性天敌调查
在各代成虫主峰期进行,每代抽查雌成虫及高龄若虫50头,先目测螯蜂寄生虫数,再抽查线虫寄生虫数,计算寄生率。
卵期寄生性天敌调查结合卵量调查进行。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7。9危害状况普查
于各类水稻黄熟期前进行,采用大面积巡视目测法,记录调查区内有“冒穿”出现的田块数和面积,折合净“冒穿”面积,计算占调查区田块和面积的百分比。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8。10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报与归档10.1稻飞虱世代命名
世代以成虫为起点,命名方法如下:用中文数字标出全国统一划分的世代,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出相应的地方称呼世代,如:统世代为第四代,地方相应世代为第二代,写成“第四(2)代”。适用于除海南南部以外的所有非周年繁殖的发生区。wwW.bzxz.Net
各地稽飞虱世代划分参考附录D。10.2发生程度分级
10.2.1分级方法
分5级,以加权平均发生量确定各发生程度级别。2发生程度分级
发生程度分级参见附录E。计算公式如式(1)。Zc.×T
式中:
S——加权平均百丛虫量;
各虫量数字段平均虫量;
T——所调查的各虫量数字段对应田块数;10.3
虫情实时汇报
稻飞虱系统调查和普查虫情按照附录B实时汇报。调查数据记载与归档
GB/T15794—2009
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填入相应表内,年末将资料进行整理,正式填人附录A,归档保存;并将稻飞虱发生统计数据、防治基本情况、发生特点和原因填人附录A中表A.9、表A.10、表A.1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794—2009
代替GB/T15794—1995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of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for the rice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Stal and Sogatalla furcifera Horvath)2009-03-2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10-01实施
术语和定义
越冬调查
灯光诱测
田间虫量系统调查
田间卵量系统调查
大田虫情普查
主要天敌调查
危害状况普查
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报与归档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
稻飞虱模式报表
稻飞虱
稻飞虱卵发育进度分级及卵寄生特征稻飞虱发生世代划分
稽飞虱发生程度分级
GB/T15794—2009
本标准代替GB/T15794一1995《稽飞虱测报调查规范》。本标准与GB/个15794一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
GB/T15794—2009
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调查范围、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践需要;
对诱测灯设置环境作数量化界定,提高诱虫效率,结果更具代表性;b)
采用分格记数法统计夏秋季灯下诱集虫量,“扫网法”或“目测法”调查越冬区秧田,水湿润瓷盘c)
内壁拍查稻飞虱法进行田间虫量调查,操作性更强、效率更高;d)
增加稽飞虱发生程度分级指标,为田间调查提高依据;增加稽飞虱发生情况模式报表,统一、规范数据上报方式e)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强、张跃进、刘宇。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5794—1995。
1范围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GB/T 15794—2009
本标准规定了稻飞虱越冬、灯光诱测、田间虫量、天敌以及危害状况的调查方法和测报资料整理与归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稽飞虱测报调查,有关研究及生产单位可参考执行。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hibernate
稻飞虱冬季来临前通过迁飞方式,寻找低纬度稽区活动取食,避开冬季恶劣环境对其生存影响的行为。
越冬区hibernatingarea
稻飞虱能安全度过冬天的地区称为稽飞虱越冬区。通常指在北纬23°以南,冬季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持续天数常年不超过10d,且有水稻或再生稻、落粒自生稻生长的地区。
落粒自生稻
spontaneousrice
水稻收获时撒落在稻田或田上的稻谷自然萌发生长的水稻2.4
再生稻
ratooningrice
水稻收获后残留稻桩基部茎节萌发出的中低节位分葉,这些分葉最后能抽穗、扬花、结实。2.5
lowinstarnymph
低龄若虫
稻飞虱初孵若虫至发育至3龄(含3龄)以前的若虫2.6
advancedinstarnymph
高龄若虫
稻飞虱3龄以后若虫。
灯下高峰期及高峰日adultarisingpeakperiodanddateunderlighttrap根据灯诱结果:从出现稻飞虱成虫量突增日到高峰后突减日为止:为一个峰期,峰期中虫量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前一峰的突减日和后一峰的突增日之间相距3d以内(含3d)的,则计人同一个峰期。2.8
adult arising peak period and date in field田间成虫高峰期及高峰日
本地成虫羽化峰的确定是根据田间调查结果,成虫量出现最多的日期为田间高峰日,高峰日前成虫量突增至高峰日后虫量稳定的这段时期为田间高峰期2.9
产卵高峰ovipositionpeak
成虫高峰后,田间出现相应的卵量突增时,则为产卵高峰。1
GB/T15794—2009
若虫高峰nymphpeak
间出现初孵若虫突增现象,为卵孵化高峰。此后若虫数量继续增加。当间1龄~3龄若虫占田间总虫量50%~80%,则定为低龄若虫高峰期;高龄若虫比例达田间总虫量50%以上时,定为高龄若虫高峰期。
量numberofemergence
发生量
单位面积内稻飞虱卵、各龄若虫及成虫的数量,也称“虫口密度”。通常以百丛虫量和百株卵量来表示。100丛水稻中所含稻飞虱各龄若虫和成虫数量为百丛虫量,以“头/百丛”表示;100株水稻中所含的稽飞虱卵量为百株卵量,以“粒/百株”表示。2.12
发生面积及发生面积比例
area of emergence and proportion稻飞虱发生超过防治指标的稻田,均计算为稻飞虱发生面积;发生面积比例为稻飞虱发生面积占当地水稻种植面积的百分比。
冒穿hopperburn
当田间稻飞虱发生量达到一定程度(通常白背飞虱发生量>5000头/百丛,褐飞虱发生量>3000头/百丛)时,受害水稻基部茎杆变软、倒杆枯死,在田间形成塌陷的“坑”,或成片倒塌枯黄,称之为“冒穿”,也称为“穿顶”或“塌杆”。
越冬调查
3.1越冬调查地区
在稻飞虱越冬区进行。
3.2调查时间
2月中、下旬或春季耕翻前调查1次。3.3取样面积
在稽飞虱越冬适宜区,随机选取5个样点,每个样点取落粒自生稻或再生稽田不少于100m2。3.4调查方法
3.4.1成、若虫发生量
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低龄和高龄若虫及长翅成虫、短翅成虫的雌、雄数量,并折算每667m2虫量,同时调查统计稻飞虱越冬面积比例。调查结果记入附录A中表A.1。3.4.2卵量
拔取稻苗25株~50株,剥查卵条和卵粒,折算百株有效卵粒。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1。4灯光诱测
4.1光源
用200W白炽灯作标准光源。已使用多年黑光灯诱测的地方,仍可继续使用黑光灯,光源为20W(波长为3650A)。
4.2观测灯设置
光源离地面1.5m,上方架设防雨罩,下方装集虫漏斗、杀虫和集虫装置诱测灯安装应紧靠稻田,直径300m范围内无高度超过6m的建筑物和丛林,距路灯等干扰光源300 m~350m。
4.3开灯时间
GB/T15794—2009
从当地最早见虫年份的成虫初见期前10d开始,至常年成虫终见后10d结束。每天天黑前开灯,天明后关灯。
4.4观测方法
逐日对诱获的成虫计数,区别白背飞虱、褐飞虱种类和性别,并记载其他种类飞虱诱集数量。当日诱虫总重量超过100g时,将所诱集的成虫均匀平铺于瓷盘内,用“十字交叉”法将成虫分为4等份,如1/4虫量仍超过100g时,继续等分,使1/4虫量低于100g后,再分类、记数。将各类型稻飞虱数量×4\(n为等分次数)即为各类总诱获量。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观测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2。5田间虫量系统调查
5.1调查地点及时间
5.1.1调查地点
调查在观察区内进行,观察区面积应在30hm2以上。选有代表性的类型田作固定系统调查田,并设立观测圃,观测圃面积不少于667m2。5.1.2调查时间
每月的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各调查一次。5.1.3秧田
5.1.4调查地区
常年秧田稻飞虱发生量较大的地区。5.1.5调查时段
苗三叶期始至拔秧前止。
5.1.6调查方法
以调查成虫为主。
选主要类型秧田3块。采用目测法或扫网法随机取样,每块田10个点。目测法,目测计数每0.25m2秧田内成虫数量;扫网法,用直径为53cm的捕虫网来回扫取宽幅为1m(0.5m2的面积)苗,统计捕虫网内成虫数量。折算为每1m2秧田的成虫量。结果记入附录A中表A.3。5.2大田
5.2.1调查时段
水稻移栽后,自诱测灯下出现第一次成虫高峰后开始,至水稻成熟收割前2d~3d结束。5.2.2取样方法
选品种、生育期和长势有代表性的各类型田3块~5块,采用平行双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2丛。每块田的调查丛数可根据稽飞虱发生量而定a)每丛低于5头时,每块由查50丛以上;每丛5头~10头时,每块田查30丛~50丛;b)
每丛大于10头时,每块田查20丛30丛。c)
5.2.3拍查方法
采用33cmX45cm的白塘瓷盘作载体,用水湿润盘内壁。查虫时将盘轻轻插人稽行,下缘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每点计数1次,计数各类飞虱不同翅型的成虫,以及低龄和高龄若虫数量。每次拍查计数后,清洗白塘瓷盘,再进行下次拍查。结果记入附录A中表A.4。6田间卵量系统调查
6.1调查时间
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于主害代成虫高峰后5d~7d各查1次。单季中稻和晚稻于主害代前一代和3
GB/T15794—2009
主害代成虫高峰后5d~7d分别各查1次。秧田每平方米成虫数量超过5头时,移栽前3d进行1次卵量调查。6.2取样方法
在观测区内选择不同类型田块,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点取2从,每从拔取分藤1株,主害代前一代取50株,主害代取20株。秧田采用棋盘式取样10点,每点10株。6.3调查方法
剥查取样稻株,并镜检卵条和卵粒,记录未孵化有效卵粒数、寄生卵数、孵化卵粒数以及卵胚胎发育进度。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5。寄生卵和卵的发育进度按照附录C识别。7大田虫情普查
7.1普查时间
主害前一代二、三龄若虫盛期普查一次,主害代防治前和防治10d后各普查一次,共查3次。7.2调查取样
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面积不少于1hm。每块田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5点~10点,每点2丛。7.3调查方法
同5.2.2,5.2.3计数不同翅型成虫、高龄若虫和低龄若虫,计算褐飞虱百分率。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6。
8主要天敌调查
8.1捕食性天敌调查
在系统调查田中选主要类型由一块,每月的10日、20日、30日调查一次,结合系统调查进行,以查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为主,有条件时将蜘蛛区别种类。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7。8.2寄生性天敌调查
在各代成虫主峰期进行,每代抽查雌成虫及高龄若虫50头,先目测螯蜂寄生虫数,再抽查线虫寄生虫数,计算寄生率。
卵期寄生性天敌调查结合卵量调查进行。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7。9危害状况普查
于各类水稻黄熟期前进行,采用大面积巡视目测法,记录调查区内有“冒穿”出现的田块数和面积,折合净“冒穿”面积,计算占调查区田块和面积的百分比。调查结果记人附录A中表A.8。10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报与归档10.1稻飞虱世代命名
世代以成虫为起点,命名方法如下:用中文数字标出全国统一划分的世代,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注出相应的地方称呼世代,如:统世代为第四代,地方相应世代为第二代,写成“第四(2)代”。适用于除海南南部以外的所有非周年繁殖的发生区。wwW.bzxz.Net
各地稽飞虱世代划分参考附录D。10.2发生程度分级
10.2.1分级方法
分5级,以加权平均发生量确定各发生程度级别。2发生程度分级
发生程度分级参见附录E。计算公式如式(1)。Zc.×T
式中:
S——加权平均百丛虫量;
各虫量数字段平均虫量;
T——所调查的各虫量数字段对应田块数;10.3
虫情实时汇报
稻飞虱系统调查和普查虫情按照附录B实时汇报。调查数据记载与归档
GB/T15794—2009
每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数据及时填入相应表内,年末将资料进行整理,正式填人附录A,归档保存;并将稻飞虱发生统计数据、防治基本情况、发生特点和原因填人附录A中表A.9、表A.10、表A.11。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44059.1-2024 医用气体管道系统 第1部分: 压缩医用气体和真空用管道系统
- GB/T14625.2-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2部分:反弹高度测定方法
- GB/T14625.3-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3部分:动态耐冲击试验方法
- GB/T14039-2002 液压传动 油液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
- GB18466-2005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GB7911.1-1987 热固性树脂装饰层压板 技术条件
- GB/T8477-2008 浙江中白猪
- GB/T26449-2010 辐射式水力旋流分级机组
- GB/T4995-2014 联运通用平托盘 性能要求和试验选择
- GB/T5009.46-2003 乳与乳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4706.26-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离心式脱水机的特殊要求
- GB5413.1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游离生物素的测定
- GB15146.4-1994 反应堆外易裂变材料的核临界安全含易裂变物质水溶液的钢质管道交接的核临界安全准则
- GB12115-1989 高频信号发生器测试方法
- GB/T14625.5-2008 篮球、足球、排球、手球试验方法 第5部分:圆周长、圆周差的测量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