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农业行业标准(NY)】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24 16:41:10
  • NY/T1233-2006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NY/T 1233-2006

  • 标准名称: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 标准类别:

    农业行业标准(NY)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6-12-06
  • 实施日期:

    2007-02-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6.80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农业>>农业和林业>>65.020.40绿化和造林
  • 中标分类号:

    农业、林业>>林业>>B61种子、苗水、苗圃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页数:

    51页
  • 标准价格:

    32.0 元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的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行政区域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 NY/T 1233-2006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NY/T1233-200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65.02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1233—2006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Rules For Monitoring of Rangeland Resources and Ecology2006-12-06发布
2007-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本标准的附录A、B、C、D.E.FG、H、IJ、K、L、M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NY/T1233—2006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旭疆、邢旗、雍世鹏、刘德福、苏和、高娃、李新一、谷锦柱、陈全功、刘桂香、余鸣、昊新宏、董永平。
httn·//wwwfoodmate.ne1范围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的内容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行政区域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
NY/T1233—2006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377天然草原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T22601全国行政区划编码标准NY/T635天然草原合理载畜量的计算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草原Rangeland
本标准所称草原,是指由饲用植物和食草动物为主的生物群落及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生物土地资源,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3.2
草原资源Rangelandresources
在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可供草业生产利用的土地和生物。3.3
草原生态基况Ecologicalconditionofrangeland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草原与环境因子、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表现,即人类利用、环境影响下草原所表现的状况。
3S技术3Stechnology
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的技术总称。3.5
地面监测Groundmonitoring
采用GPS定位技术获取草原的动态信息,包括定位监测和路线监测的地面调查方法。3.6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Monitoring of rangeland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应用3S技术,采用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进行周期性观测与评价。
NY/T1233—2006
草原雪灾Rangeland snow disaster由干过量降雪造成草原畜牧业损先的自然灾害3.8
草原早灾Rangeland drought disaster由于持续少雨,草原牧草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造成草原资源损失的自然灾害。3.9
草原火灾Rangeland firedisaster由于天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章原火烧造成的灾害。4总纲
4.1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重点类型、分区及重点监测区域4.1.1重点监测类型
第一级草原类具有相同水热大气候带特征和地带性的草原植被特征,或具有广域分布的隐域性特征的草原,各类之间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特性有质的差异。第二级草原型在草原类的范围内,草群植物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生境条件相似,利用方式致的草原。草原型是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的基本单位。在全国各类草原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其生态区域,确定重点监测类型。草原类型分类系统按照《中国草地资源》分类系统。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监测类型参见附录A表Al.
4.1.2监测区的划分
根据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区划分的依据和原则,对草原资源进行监测区的划分。监测区划分为三级,即区、亚区及小区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分区参见附录A表A14.1.3重点监测区域
根据草原生态变化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包括:江河源区、风沙源区、水土流失区、湿地区等作为重点监测区域:
草原资源与生态重点监测区域参见附录A表A1。4.2监测技术路线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以3S技术和地面调查方法相结合,提取草原资源与生态的动态信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典型区调查与路线调查相结合,重点区域与重点类型相结合,以草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为总体目标,构建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系统(见附录B图B.1、附录C图C.1
4.3监测方式
4.3.1常规监测
按规定的监测时间、监测周期、监测内容获取草原资源与生态信息,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存贮、传递与查询等信息服务。
4.3.2专题监测
针对草原资源与生态突发性问题或重点监测区域特别设置的专项监测。4.4监测方法
4.4.1地面监测
定位监测:在草原重点类型、重点监测区域和工程重点监测区域,以长期定位样地的方式,观测草原群落及生态因子变化,分析草原资源和生态变化规律,积累地面资料和基础数据。2
NY/T1233—2006
路线监测:按选定的路线监测草原资源空间变异状况,为宏观掌握草原资源与生态变化及草原利用管理现状,积累地面资料和基础数据。地面监测技术细节与方法,见附录D(以下地面监测同)。4.4.2遥感监测
以遥感技术为支撑,从区域和景观尺度监测草原资源与生态变化,结合地面样方对草原状况进行时空动态的监测与评估。
遥感监测技术细节与方法见附录E(以下遥感监测同)。4.5监测流程
包括基础数据准备、背景资料和统计资料收集、数据输人、遥感信息获取、地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统计汇总与图件处理、分析评价、编写监测报告、结果输出及发布等技术环节。监测流程见附录F图F.1,统计汇总与图件处理方法见附录G4.6监测尺度与周期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尺度、空间分辨率和周期,见附录H表H.1。5草原资源面积监测
5.1目的与任务
通过遥感、地面监测等方法,确定监测区域内的草原类型,获取草原类型、面积及其动态变化并分析原因。
5.2内容与指标
内容:获取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的相关资料,建立解译标志,订正草原分布范围,确定草原类型,与历史数据比较分析面积变化及原因。指标:草原类、草原型、草原总面积、可利用面积、面积变化值、变化率。5.3方法
5.3.1确定草原类型
草原类型面积可用地面监测结合遥感监测方法获得。地面监测:通过固定样地、路线调查获取的植被组成以及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资料确定草原类型及其分布界线,选择典型样地资料作为遥感监测的样本或在地形图上勾绘边界并数字化。确定草原类型参照中国草地资源》分类系统。遥感监测:可采用数字分析和目视判读两种方式。数字分析利用地面调查样方资料在影像上读取样本的波谱特征,使用计算机自动影像分类的方法划分草原类型,经图斑合并,栅格一矢量转换形成类型边界。目视判读综合影像的色调、形状,空间组合等规律,结合地面调查及相关资料,在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勾绘图斑边界并确定草原类型。解译标志的建立方法见附录E。5.3.2图幅接边
不同工作区域的边界需要进行接合,接边内容分为图形接边和属性接边,图形接边指相邻图幅图斑界线的闭合处理,属性接边指相邻图幅图斑所属草原类型的协调。5.3.3统计汇总与图件处理
对监测结果进行面积平差,统计不同草原类型面积,计算可利用面积,并进行数据汇总。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监测数据,获得草原面积变化数据,进行成因分析。5.4验证
抽取图上图斑、界线及其空间位置,利用地面调查方法,进行实地验证,判断图斑定性和定位是否准确、失量图边界是否准确,图幅接边误差是否符合要求等。草原类型遥感判读解译精度,即定性判对率和定位准确率应90%。NY/T1233—2006
5.5结果
草原类型面积和可利用面积统计数据:草原类型及其面积分布图:草原面积变化评价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
6草原第一性生产力监测
6.1目的与任务
监测草原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动态,评估草原承载能力,定期发布草奇平衡状况,预测预报天然牧草生产量和草原理论载畜量。生产力监测是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的基础之一,其结果是其他监测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指标。
6.2内容与指标
内容:利用样地监测、路线监测获取草原第一性生产力的数据:利用监测区域内遥感影像数据,建立植被指数估产模型,估算草原第一性生产力:评估草畜平衡。指标:地上生物量、产草量、其他饲草饲料供给量,利用率,植被指数、载量。6.3方法
6.3.1计算草原地上生物量及产草量地上生物量用地面监测结合遥感监测方法获得。地面监测:通过定位监测路线监测获取地上生物量测定数据,利用草原类型图接照不同草原类型的利用率计算产草量,得出监测区域草原第一性生产力分布状况和汇总数据。样地和样方测定内容见附录I表I.1~I.4,表I.10。地上生物量测定的具体方法见附录D。遥感监测:按照不同的草原类型从遥感影像中提取活用的植被指数,利用植被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不同区域估产模型,在草原类型图基础上,计算草原地上生物量,产草量由地上生物量结合利用率计算。植被指数提取方法见附录E。6.3.2估算理论载畜量
根据产草量、年变率,日食量标准其他饲草伺料供给量,计算得出理论载奇量(计算方法参见NYT635。
6.3.3统计汇总与图件制作
统计汇总草原第一性生产力和草备平衡数据,按照草原第一性生产力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H表H.2进行等级划分,以草原资源类型图为基础,编绘章原资源等级图。牧草适口性及营养成分依草原面积监测每3年~5年调查分析1次,调查内容见附录1表I.11~1.12.
6.3.4测算草畜平衡
根据草原理论载畜量与现实载畜量的比较,评估草畜平衡现状,提出草畜平衡对策。6.4验证
在不同估产区布设样点,通过实地抽查进行精度检验,评价草原生产力遥感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估产与实际产量误差应在15%以内。6.5结果
草原第一性生产力分布数据:草畜平衡状况数据:草原资源等级图:草畜平衡图:草原生产力分析评价报告:草畜平衡分析评价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7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与灾害监测7.1草原退化监测
7.1.1目的与任务
NY/T1233—2006
对退化草原的分布、面积和程度进行监测,定期提供草原退化动态数据和退化分布图:找出草原退化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7.1.2内容与指标
内容:获取草原植物群落中优良牧草种类变化状况、退化草原类型、面积、产草量、空间分布及动态状况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退化的影响。指标:盖度变化、高度变化、频度变化、产草量变化、植物种数变化、毒害草变化、指示植物变化、一年生植物种数变化、退化等级:地表特征:利用现状等。7.1.3方法
以草原资源调查和定位研究资料为本底资料,确定不同监测区域内草原退化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地面监测数据为依据,在遥感影像上标定不同退化等级的地面样本,结合植被、降水量、土壤等数据,利用判读、分类或其他影像处理方法,获得草原退化的范围。样地和样方测定内容见附录I表1.1一I.4,表1.10.
将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及地面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草原退化趋势和人类活动影响。本底资料及等级划分标准按GB/T19377执行。7.1.4验证
草原退化监测验证方法同本标准5.4验证。7.1.5结果
草原退化分级数据:草原退化分布图:草原退化发展趋势分析与评估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7.2草原沙化监测
7.2.1目的与任务
获得草原沙化的现状和变化数据。编制草原资源沙化现状分布图;提供草原沙化动态数据:对照历史资料,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草原沙化发展趋势的影响。7.2.2内容与指标
内容:草原沙化植物群落特征、组成结构、指示植物变化和地上生物产量动态状况;地表状况和沙丘形态特征;草原沙化面积及空间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沙化的影响。指标:植物群落变化指标同草原退化监测指标,其他指标有表土厚度、覆沙厚度、风蚀深度、沙化地段比例、沙化时间、沙化程度、沙丘形态,沙丘移动速度、丘间距、丘盆比、丘高等。7.2.3方法
以草原资源调查和定位研究资料为本底资料,确定不同监测区域内草原沙化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地面监测数据为依据,在遥感影像上标定不同沙化等级的地面样本,结合植被、地表特征等数据,利用判读、分类或其他影像处理方法,获得草原沙化的范围。草原沙化样地和形态记载见附录1表1.1~1.6。将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及地面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草原沙化趋势和人类活动影响。本底资料及等级划分标准按GB/T19377执行。7.2.4验证
草原沙化验证同本标准5.4验证。7.2.5结果
草原沙化面积统计表:草原沙化分布图:草原沙化发展趋势分析评估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7.3草原盐渍化监测
7.3.1目的与任务
获得草原土壤盐渍化现状、动态,编制草原土壤盐渍化现状分布图;提供草原土壤盐渍化动态数据和分析评价,找出草原土壤盐渍化动态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分析。7.3.2内容与指标
NY/T1233—2006
内容:草原土壤盐渍化的类型与空间分布:草原土壤盐渍化的植被群落特征、组成结构、指示植物变化和地上产草量动态:地表特征和土壤含盐量:人类经济活动对草原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指标:植物群落变化监测指标同草原退化监测指标。其他指标有土壤类型、土壤含盐量、土壤PH、盐碱指示植物优势度、盐碱斑面积比例;盐渍化程度。7.3.3方法
以草原资源调查和原生盐生植被等资料为本底资料,确定不同监测区域内草原盐渍化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地面监测数据为依据,建立盐渍化草原影像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标定不同盐渍化等级的地面样本,结合植被、降水量、土壤含盐量等数据,利用判读、分类或其他影像处理方法,获得草原盐渍化的范围。草原盐渍化样地记载见附录I表I.1~I.5.表I.7将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及地面调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草原盐渍化趋势和人类活动影响。本底资料及等级划分标准按GB/T19377执行。7.3.4验证
草原盐渍化监测验证同本标准5.4验证。7.3.5结果
草原土壤盐渍化数据:草原土壤盐渍化分布图;草原土壤盐渍化发展趋势分析评估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
7.4草原雪灾监测
7.4.1目的与任务
依据草原雪灾时空分布特点,结合监测手段的可行性,获得草原雪灾发生范围、程度和动态。实时或准实时监测草原雪灾的发展趋势。7.4.2内容与指标
内容:获取雪情、草情、畜情三个方面指标,进行草原雪灾的综合评估。见附录H表H.3。指标:实际载畜量、积雪面积比、积雪深度比、积雪日数、性童死亡数、性畜死亡率、雪灾等级等。见附录H表H.4。
7.4.3方法
利用草原第一性生产力、畜群分布,草原保护建设及畜牧业生产等统计数据,雪灾地区现场调查等本底资料,结合遥感数据生成雪灾区域分布图。雪灾调查见附录I表1.8。依据草原雪灾时空分布特点,需在雪情、草情、畜情方面,进行草原雪灾的综合评估。雪情指标:选定积雪面积比(在冬春放牧地或全年放牧地中,积雪面积占整个冬春放牧地或全年放牧地的比例)、积雪深度比(积雪深度与牧草高度的比)和积雪日数(天)为雪情指标。依据遥感数据参考当地草原基本情况(牧草高度、草原总面积、冬春放牧地面积、全年放牧地面积等)计算实际积雪深度、积雪面积比、积雪深度比、积雪日数三项指标。草情指标:以冬放牧地或全年放牧地的实际载畜量与理论载畜量(含补饲量)的比较值,即草畜平衡作为衡量指标。
畜情指标:由雪灾直接引起的性畜死亡率等指标。以雪灾指数作为草原雪灾的综合评价指标:加权值依各因子在雪灾综合资料评判中的作用而递增。7.4.4监测结果
草原雪灾数据统计;草原雪灾分布图:草原雪灾发展趋势分析、评估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7.5草原旱灾监测
7.5.1目的与任务
获得草原旱灾的发生范围、危害程度、持续时间等数据。7.5.2内容与指标
NY/T1233—2006
内容:获取草原现实降水以及土壤、植被的水分数据,对比其正常年份同期数据,得出草原于早程指标:植物群落变化监测指标同草原第一性生产力监测指标,其他指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植被指数、热惯量等。
7.5.3方法
根据时空差异,草原旱灾监测可采用三种方法。7.5.3.1植被指数法
利用遥感资料计算得到植被指数,建立实测牧草产量与植被指数的关系模型。利用植被指数数值图生成牧草产量等级图,比较牧草产量与常年值的差异程度,依此评定干旱程度,见附录H表H.5。最后预测旱灾发生区域和程度。
样地和样方测定内容见附录I表1.11.47.5.3.2气象要素法
根据前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与多年平均值的比较,确定旱灾的范围和程度。用降水的标准差,计算干旱指数Z,并且与牧草特征及放牧情况结合确定旱灾等级。Z-R-Ri
式中:
Ri—当年降水量:
R年平均降水量:
6年降水量的标准差
Z<1正常年:1.5>Z>1偏早年:2>7>1.5中早年;5>Z>2重早年7.5.3.3表观热惯量法
通过午夜和中午两次的遥感数据计算出反映土壤含水量和表观热惯量,然后建立实测土壤含水量与表观热惯量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表观热惯量数值图生成土壤含水量等级图,最后确定早灾发生区域和程度,同时计算中午前后获取影像的植被指数。7.5.4监测结果
受灾区域、干旱程度等数据:干旱发生分布图:草原早灾发展趋势分析,编写评估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
7.6草原火灾监测
7.6.1目的与任务
及时发现草原火情,实时或准实时监测草原火情的发展趋势,为草原防火,灭火部门提供草原火情信息。
7.6.2内容与指标
内容:获得草原火险地理位置、明火面积等状况;根据火情与草原类型、水文条件、草原利用现状等相美信息,建立预警整和火行为模型,监测草原火情及其发展趋势指标:可燃物种类、高度、盖度、产量,可燃物含水量和土壤水分等:火情实地调查内容包括:火情发生地理位置、烟雾状况、起火和灭火时间、原因、过火面积,经济损失等。7.6.3方送
对遥感影像中的热红外波段数据进行分析,提取火源信息,经相关资料复合判断,确定者火点,进一步判断火灾发展趋势过火面积及地上生物量损失。7.6.4监测结果
提供草原火灾数据统计,草原火灾分布图;草原火灾评估,报告格式见附录M。7
NY/T1233—2006
7.7草原鼠害(啮齿动物危害)监测7.7.1目的与任务
通过地面调查结合遥感监测等手段,掌握鼠害发生现状和动态,实时监测鼠害发展趋势,及时向各级政府和群众发出鼠情预报。
7.7.2内容与指标
内容:鼠种的组成及分布;鼠类危害面积、对草原牧草的破坏程度;害鼠地理分布与自然生存环境条件的关系预测其发生期,危害程度,防治适期。指标:鼠类组成、优势害鼠密度、鼠洞(土丘)密度、鼠害发生的面积、发生区、发生期、防治期、牧草盖度产草量、牧草损失率。
7.7.3方法
7.7.3.1地面监测
观测鼠类的组成及分布,鼠种密度,牧草被啃食情况等。监测方法见农业部[1990农(牧)字第30号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规程。
7.7.3.2遥感监测
利用遥感监测获得的影像像元植被指数值一一地面生物量关系模式,并结合地面调查确定鼠害发生区域、面积和受灾程度
7.7.4结果
草原鼠害数据;草原鼠害分布图:草原鼠害发生及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7.8草原虫害监测
7.8.1目的与任务
通过地面调查结合遥感监测等手段,掌握虫害发生现状和动态,实时监测害虫发展的趋势。及时向各级政府和群众发出虫情预报。7.8.2内容与指标
内容:获得草原害虫种类组成发生区、发生期、发生量及与牧草长势、地上生物量、牧草生育期、季节以及气象相互关系;预测其发生期,危害程度,防治朗值,防治适期。指标:害虫种类、优势种类、虫源基数、虫口密度、虫态、发生区、发生期、防治期、牧草盖度、产草量、牧草产量损失率。
7.8.3方法wwW.bzxz.Net
7.8.3.1地面监测
直接观察害虫的发生和牧草物候变化,查明虫口密度、生活史与牧草生育期的关系,监测方法见农业部[1990农(牧)字第30号|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规程。7.8.3.2遥感监测
在虫害发生区,利用遥感影像像元植被指数值一一地面生物量等级关系模式,推算虫害发生区域、面积和受灾程度。
7.8.4结果
草原虫害数据:草原虫害分布图:草原虫害发生报告:应用物候现象,虫态历期和虫口密度等资料进行预报,报告格式见附录M。
8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效益监测
8.1目的与任务
按年度获得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类别、面积、空间分布、草原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及动态变化8
对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的效益进行评价8.2内容与指标
NY/T1233—2006
内容:收集或制作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布局图等图件资料:获取工程的计划任务量、实际完成量和保存量、植被盖度、高度、产草量及环境变化情况。指标:建设类型、建设面积、实施年限、治理措施、植被高度、植被盖度、产草量、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
8.3方法
采用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图像数据,辅助融合影像数据,叠加GPS定位的工程点位,通过典型地段调查,不同时期影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地面资料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在影像图上加以判读,勾绘其界线,掌握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现状,动态和分布状况。8.4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效益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的计划任务量、完成量、保存量:植物高度、盖度和产草量的变化;土壤的稳定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土、气候等生态因索的改善和自然灾害的减少或减轻等;分析建设项目的投人产出关系。工程完成评价见附录1表1.9。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建设评价标准参照不同项目验收的方法和标准。8.5验证
对草原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建设类型、面积及效益进行验证。遥感监测精度在平原区定性和定位的正确率≥90%,山区和丘陵区的定性和定位的正确率≥85%。8.6结果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统计数据;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分布图: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M。9
httn::
NY/T1233—2006
A.1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区的划分
以优势草原类型及其规律性组合为基础;以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特别是水热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充分考虑草原资源利用方向、生态环境建设保护途径、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式的共同性:力求保持各级分区界线与行政区界的协调性,便于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在实践中有效运行。A.2等级系统
第一级区以反映水平地带和垂直带水热条件的优势草原类划分草原生态监测区。全国共划分为7个草原生态监测区。
第二级亚区在草原生态监测区内由于区域内部水热条件的差异,或因地形与土壤基质不同引起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导致区域内草原类型的进一步分异,分化出草原类型亚区。亚区是草原区内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更趋一致的自然地区。第三级小区在草原生态监测亚区内由于草原型组合特点的差异,草原资源与环境更进一步分化,形成草原资源类型复合小区,为生态监测的基础空间单元。同一监测小区具有相同的草原生产条件和畜牧业经营方向。
A.3命名
第一级区地名+热量带+干湿条件+草原类:第二级亚区地名+地形条件或土壤基质+草原亚类:第三级小区地名+草原型。
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草原类型见表A.1。10
-+tnEode+o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农业行业标准(NY)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