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

【国家标准(GB)】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
- GB/T12763.6-2007
- 现行
标准号:
GB/T 12763.6-2007
标准名称: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6:Marine biological survey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7-10-17 -
实施日期:
2008-0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48.09 MB
替代情况:
替代GB/T 12763.6-1991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生物调查的一般规定、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采样、样品分析及资料整理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 海洋生物调查 GB/T12763.6-2007
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生物调查的一般规定、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采样、样品分析及资料整理的基本要素和方法。
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分为11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第4部分:海洋化学要素调查;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对应于GB/T12763-1991是新增部分。
本部分为GB/T12763 的第6 部分,并代替GB/T12763.6-1991《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生物调查》。
本部分与GB/T12763.6-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调整了本部分的总体框架,增加了12 潮间带生物调查、规范性附录潮间带生物调查中潮位测量法和几种设备图(见附录E)和资料性附录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见附录G);将1991年版的规范性附录海水中叶绿素a、b、c 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移至修改后的5 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测定中(1991年版的附录A;本版的5.2.2);将原版的第四篇浮游生物调查修改后细分为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8 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和9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三章,其中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为新增的调查项目;
---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在3 术语和定义中,增加和修改了有关术语(1991 年版的3.4 和3.7;本版的3.2、3.3、3.4、3.5、3.8、3.9、3.10和3.11);同时每个术语都增补了对应的英语名称;
---在4 一般规定中,调查项目和主要仪器设备两条分别增补了新的测项和新的仪器设备(1991年版的5.1和6;本版的4.2.1和4.3);在本版的表1采水层次中增加了200m 以深的采水层次(见4.2.4.1);进一步规定了调查次数,细化了调查季度的时间(1991 年版的5.5.2;本版的4.2.5);修改和扩展了实验室的使用范围(1991年版的6.2.1,本版的4.3.2);根据本次修订后的《海洋调查规范 第1部分:总则》GB/T12763.1-2007的规定,航次报告和调查成果报告由原来的技术负责人编写修订为分别由首席科学家和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写(1991年版的9.2.1和9.2.2,本版的4.6.1.4和4.6.1.5)等;
---在5 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测定中,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粒度分级测定和海洋新生产力(15N 示踪法)测定(见5.2.3、5.4和5.5);
---在6 微生物调查中,增加了SYBR GreenI直接计数法、DAPI直接计数法、细菌体积测定、3H?亮氨酸示踪法测定细菌生产量、生态呼吸率测定、细菌比生长率、倍增时间和世代时间的计算和微生物分类鉴定(见6.3.4.1.1.1、6.3.4.1.1.3、6.3.4.1.1.4、6.3.4.2.1.2、6.3.4.2.2.2、6.3.4.3和6.3.5);
---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为新增的章;
---在8 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中,增加了网具类型,修改了连续观测频率、样品处理、样品编号和制图取值标准(1991年版的20.1.2、19.6、20.3.4、21.1和22.6;本版的8.2.1.1、8.1.1.3、8.2.3.2、8.3.1和8.4.4);
---在9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中,修改了采集网具和丰度计算公式(1991年版的20.1.2和22.4;本版的9.2.1.1和9.4.1);
---在10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中,增加了深拖光学系统和深海底栖生物拖网和大型底栖生物海底照相、录像与潜水采样(10.2.1.2.5和附录C.4);
---在11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中,增加了潜水取样、潮间带采芯样、硅溶胶Ludox-TM 离心漂浮法和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多元统计分析(见11.2.1.6 和11.2.2.2、11.2.2.1、11.3.4和附录D.4);修改了采样设备(1991年版的28.1;本版的11.2.1);
---12 潮间带生物调查为新增的章;
---在13 污损生物调查中,修改了技术要求内容(1991年版的31;本版的13.1.1),增加了调查要素和水泥试板用于海岸港工建设的污损生物调查(13.1.2和13.2.1.1.1c));
---在14 游泳动物调查中,将性腺成熟系数和摄食饱满系数纳入资料整理(1991年版的37.3.1.5和37.3.1.6;本版的14.4.2.4和14.4.2.5)。修改和增加了一些重要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和鱼类含脂量的划分标准(见本版的附录F.1.2、附录F.1.3、附录F.1.4、附录F.1.6、附录F.1.7、附录F.1.8和附录F.3);修改了游泳生物拖网网型(1991年版的附录F7;本版的附录F.4);
---修改和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海洋生物调查、分析记录表格式(1991 年版的附录G;本版的附录H)。
---本部分应与GB/T12763.1和GB/T12763.7配套使用。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 和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 和附录H 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负责修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参加修订。
本部分的主要起草和修订人:张玉生、杨清良、陈瑞祥、朱明远、叶德赞、宁修仁、林景宏、戴燕玉、江锦祥、张志南、李荣冠、黄宗国、郑成兴、郑元甲、赵宪勇、吕瑞华、陆斗定、史君贤、蔡昱明、林茂和周红。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发布情况为:
---GB/T12763.6-199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276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4014 蚕丝、合成纤维筛网
GB/T12763.1 海洋调查规范 第1部分:总则
GB/T12763.7 海洋调查规范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处理
GB17378.7 海洋监测规范 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前言Ⅶ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一般规定3
4.1 技术设计3
4.2 调查要求3
4.3 调查和分析仪器设备4
4.4 采样4
4.5 样品分析5
4.6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5
5 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测定6
5.1 技术要求和测定要素6
5.2 海水浮游植物色素测定6
5.3 海洋初级生产力(14C 示踪法)测定10
5.4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粒度分级测定11
5.5 海洋新生产力(15N 示踪法)测定12
5.6 资料整理14
6 微生物调查18
6.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18
6.2 采样19
6.3 样品分析19
6.4 资料整理29
7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30
7.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30
7.2 采样30
7.3 样品分析32
7.4 资料整理33
8 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34
8.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34
8.2 采样35
8.3 样品分析36
8.4 资料整理37
9 鱼类浮游生物调查38
9.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38
9.2 采样38
9.3 样品分析40
9.4 资料整理40
10 大型底栖生物调查41
10.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41
10.2 采样41
10.3 样品分析43
10.4 资料整理44
11 小型底栖生物调查44
11.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44
11.2 采样45
11.3 样品分析46
11.4 资料整理48
12 潮间带生物调查48
12.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48
12.2 采样49
12.3 样品分析51
12.4 资料整理51
13 污损生物调查52
13.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52
13.2 采样52
13.3 样品分析54
13.4 资料整理55
14 游泳动物调查56
14.1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56
14.2 采样57
14.3 样品分析58
14.4 资料整理6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微生物最可能数(MPN)计数及其检索表63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浮游生物样品编号、生物量测定、计数和鱼类浮游生物网具66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大型底栖生物固定液配制、样品编号和海底照相与录像71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小型底栖生物样品分离、计算和几种仪器设备图73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潮间带生物调查中潮位测量法和几种设备图79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游泳动物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含脂量及拖网网型83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选做) 89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海洋生物调查采样和分析记录表格式98
参考文献158
图B.1 双鼓网图69
图B.2 北太平洋网图70
图D.1 小型底栖生物分样器结构府面观和侧面观示意图76
图D.2 砂质样品封闭淘洗装置示意图76
图D.3 海冰法分选小型生物示意图77
图D.4 不同体型桡足类的转换系数77
图D.5 携带配套的水下呼吸器(SCUBA)等装置的潜水员示意图78
图E.1 潮汐水位曲线图解法曲线80
图E.2 直接测量法曲线80
图E.3a) 覆盖面积计数框80
图E.3b) 岩石定量采样框80
图E.4 滩涂定量采样框81
图E.5 漩涡分选装置81
图E.6 过筛器82
图F.1 双船底层有翼单囊A 型拖网网图86
图F.2 双船底层有翼单囊B型拖网网图87
图F.3 单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图88
图G.1 调查专用底层拖网网图95
图G.2 调查专用变水层拖网网图96
图G.3 声学仪器校正标准目标的悬挂示意图97
表1 采水层次3
表2 HPLC 梯度洗脱程序10
表3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样水层30
表4 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31
表5 大中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样水层34
表6 大中型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35
表7 鱼类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39
表8 试板种类、规格及数量53
表A.1 最可能数(MPN)计数法(15管)菌数检索表63
表B.1 双鼓网构造与规格69
表B.2 北太平洋网构造与规格70
表D.1 小型底栖生物的换算系数表74
表F.1 双船底层有翼单囊B型拖网网具第7段~第24段编结规格87
表G.1 鱼类目标强度与体长关系参考值94
表H.1 叶绿素采样记录表98
表H.2 叶绿素(萃取荧光法)测定记录表99
表H.3 叶绿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记录表100
表H.4 叶绿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记录表101
表H.5 初级生产力采样、过滤、测定记录表102
表H.6 新生产力采样、过滤、测定记录表103
表H.7 微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104
表H.8 海洋水体病毒、细菌数量直接计数记录表105
表H.9 细菌菌体大小测定记录表106
表H.10 水样、泥样微生物培养计数和菌株分离记录表107
表H.11 水样细菌生产力记录表108
表H.12 水样细菌异养活性测定记录表109
表H.13 样品细菌最可能数(MPN)记录表110
表H.14 浮游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111
表H.15 浮游生物垂直分层拖网采样记录表112
表H.16 浮游生物样品登记表113
表H.17 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细胞数量记录表114
表H.18 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标本个数计数记录表115
表H.19 采水浮游生物标本个数计数记录表116
表H.20 浮游植物(孢囊)细胞记录表117
表H.21 浮游动物体积分数测定记录表118
表H.22 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测定记录表119
表H.23 浮游动物干重生物量测定记录表120
表H.24 浮游动物个体计数记录表121
表H.25 夜光藻个体计数记录表122
表H.26 鱼类浮游生物海上采集记录表123
表H.27 鱼类浮游生物标本登记表124
表H.28 鱼类浮游生物计数记录表125
表H.29 鱼类浮游生物数量统计表126
表H.30 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127
表H.31 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128
表H.32 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129
表H.33 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130
表H.34 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131
表H.35 小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132
表H.36 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1 133
表H.37 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2 134
表H.38 小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135
表H.39 潮间带生物野外采集记录表136
表H.40 潮间带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137
表H.41 潮间带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138
表H.42 潮间带生物种类分布表139
表H.43 潮间带生物主要种类垂直分布表140
表H.44 潮间带生物统计表141
表H.45 微型污损生物记录表142
表H.46 船舶污损生物记录表143
表H.47 浮标污损生物记录表144
表H.48 码头、桩柱污损生物记录表145
表H.49 污损生物分析记录表146
表H.50 污损生物种类记录表147
表H.51 游泳动物拖网卡片148
表H.52 鱼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149
表H.53 虾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150
表H.54 蟹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151
表H.55 头足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152
表H.56 游泳动物数量统计表153
表H.57 鱼类体长测定统计表154
表H.58 鱼类体重测定统计表155
表H.59 鱼类怀卵量记录表156
表H.60 声学调查观测记录表157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763.6-—2007
代替GB/T12763.6—1991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Part 6 : Marine biological survey2007-08-1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2-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一般规定
技术设计
调查要求
调查和分析仪器设备
样品分析
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
5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测定…5.1技术要求和测定要素
5.2海水浮游植物色素测定
5.3海洋初级生产力(14C示踪法)测定目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粒度分级测定5.4
海洋新生产力(15N示踪法)测定5.5
资料整理
微生物调查: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采样·
样品分析
资料整理·
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7.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样品分析·
资料整理
8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
8.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8.3样品分析
资料整理:
9鱼类浮游生物调查
9.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9.2采样·
样品分析
GB/T12763.6-2007
GB/T12763.6—2007
资料整理
10大型底栖生物调查
10.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0.2采样
10.3样品分析
10.4资料整理
11小型底栖生物调查
11.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1.2采样
11.3样品分析
11.4资料整理
12潮间带生物调查
12.1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2.2采样
12.3样品分析
12.4资料整理
13污损生物调查www.bzxz.net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3.3样品分析
13.4资料整理
游泳动物调查
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样品分析
资料整理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规范性附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附录F(规范性附录)
附录G(资料性附录)
附录H(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图B.1双鼓网图
图B.2北太平洋网图
微生物最可能数(MPN)计数及其检索表浮游生物样品编号、生物量测定、计数和鱼类浮游生物网具大型底栖生物固定液配制、样品编号和海底照相与录像小型底栖生物样品分离、计算和几种仪器设备图潮间带生物调查中潮位测量法和几种设备图游泳动物性腺成熟度、摄食强度、含脂量及拖网网型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选做):海洋生物调查采样和分析记录表格式,图D.1小型底栖生物分样器结构府面观和侧面观示意图图D.2砂质样品封闭淘洗装置示意图图D.3
海冰法分选小型生物示意图
不同体型桡足类的转换系数
携带配套的水下呼吸器(SCUBA)等装置的潜水员示意图潮汐水位曲线图解法曲线
直接测量法曲线
图E.3b)
覆盖面积计数框
岩石定量采样框
滩涂定量采样框
漩涡分选装置
过筛器
双船底层有翼单囊A型拖网网图
双船底层有翼单囊B型拖网网图
单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图
调查专用底层拖网网图
调查专用变水层拖网网图
声学仪器校正标准目标的悬挂示意图采水层次
HPLC梯度洗脱程序
表3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样水层表4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大中型浮游生物垂直分段采样水层表5
大中型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鱼类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3试板种类、规格及数量
表H:1
最可能数(MPN)计数法(15管)菌数检索表双鼓网构造与规格
北太平洋网构造与规格
小型底栖生物的换算系数表
双船底层有翼单囊B型拖网网具第7段第24段编结规格.鱼类目标强度与体长关系参考值叶绿素采样记录表
叶绿素(萃取荧光法)测定记录表叶绿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记录表叶绿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记录表初级生产力采样、过滤、测定记录表新生产力采样、过滤、测定记录表微生物现场采样记录表
海洋水体病毒、细菌数量直接计数记录表细菌菌体大小测定记录表
水样、泥样微生物培养计数和菌株分离记录表水样细菌生产力记录表
GB/T12763.6—2007
GB/T12763.6-2007
水样细菌异养活性测定记录表
样品细菌最可能数(MPN)记录表浮游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
浮游生物垂直分层拖网采样记录表浮游生物样品登记表
微微型光合浮游生物细胞数量记录表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标本个数计数记录表采水浮游生物标本个数计数记录表浮游植物(孢囊)细胞记录表…浮游动物体积分数测定记录表
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测定记录表浮游动物干重生物量测定记录表..
浮游动物个体计数记录表
夜光藻个体计数记录表
鱼类浮游生物海上采集记录表
鱼类浮游生物标本登记表
鱼类浮游生物计数记录表
鱼类浮游生物数量统计表·
大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大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大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种类分布记录表小型底栖生物海上采样记录表·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1
小型底栖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2
小型底栖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
潮间带生物野外采集记录表
潮间带生物定量分析记录表
潮间带生物定性分析记录表
潮间带生物种类分布表
潮间带生物主要种类垂直分布表潮间带生物统计表
微型污损生物记录表
船舶污损生物记录表
浮标污损生物记录表
码头、桩柱污损生物记录表
污损生物分析记录表
污损生物种类记录表
游泳动物拖网卡片
鱼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
:116
:118
:122
:125
:130
:133
:137
虾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
蟹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
头足类生物学测定记录表
游泳动物数量统计表
鱼类体长测定统计表
鱼类体重测定统计表
鱼类怀卵量记录表
声学调查观测记录表
GB/T12763.6—2007
GB/T12763《海洋调查规范》分为11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第4部分:海洋化学要素调查;
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第9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第11部分:海洋工程地质调查。GB/T12763.6—2007
其中第9部分、第10部分和第11部分对应于GB/T12763一1991是新增部分。本部分为GB/T12763的第6部分,并代替GB/T12763.61991《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
调查》。
本部分与GB/T12763.6--199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调整了本部分的总体框架,增加了“12潮间带生物调查”、规范性附录“潮间带生物调查中潮位测量法和几种设备图”(见附录E)和资料性附录“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见附录G);将1991年版的规范性附录“海水中叶绿素a、b、c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移至修改后的“5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测定”中(1991年版的附录A;本版的5.2.2);将原版的“第四篇浮游生物调查”修改后细分为“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8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和“9鱼类浮游生物调查”三章,其中“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为新增的调查项目:
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在“3术语和定义”中,增加和修改了有关术语(1991年版的3.4和3.7;本版的3.2、3.3、3.4、3.5、3.8、3.9、3.10和3.11);同时每个术语都增补了对应的英语名称;在“4一般规定”中,调查项目和主要仪器设备两条分别增补了新的测项和新的仪器设备(1991年版的5.1和6;本版的4.2.1和4.3);在本版的\表1采水层次”中增加了200m以深的采水层次(见4.2.4.1);进一步规定了调查次数,细化了调查季度的时间(1991年版的5.5.2;本版的4.2.5);修改和扩展了实验室的使用范围(1991年版的6.2.1,本版的4.3.2);根据本次修订后的《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12763.1一2007的规定,航次报告和调查成果报告由原来的技术负责人编写修订为分别由首席科学家和项目负责人主持编写(1991年版的9.2.1和9.2.2,本版的4.6.1.4和4.6.1.5)等;在“5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测定”中,增加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粒度分级测定”和“海洋新生产力(15N示踪法)测定”(见5.2.3、5.4和5.5);在“6微生物调查”中,增加了“SYBRGreenI直接计数法”、“DAPI直接计数法”、“细菌体积测定”、“3H-亮氨酸示踪法”测定细菌生产量、“生态呼吸率测定”、“细菌比生长率、倍增时间和GB/T12763.6—2007
世代时间的计算”和“微生物分类鉴定”(见6.3.4.1.1.1、6.3.4.1.1.3、6.3..4.1.1.4、6.3.4.2.1.2、6.3.4.2.2.2、6.3.4.3和6.3.5);“7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调查”为新增的章;在“8大、中型浮游生物调查”中,增加了网具类型,修改了连续观测频率、样品处理、样品编号和制图取值标准(1991年版的20.1.2、19.6、20.3.4、21.1和22.6;本版的8.2.1.1、8.1.1.3、8.2.3.2、8.3.1和8.4.4);
一在“9鱼类浮游生物调查”中,修改了采集网具和丰度计算公式(1991年版的20.1.2和22.4;本版的9.2.1.1和9.4.1);
-在“10大型底栖生物调查”中,增加了“深拖光学系统和深海底栖生物拖网”和“大型底栖生物海底照相、录像与潜水采样”(见10.2.1.2.5和附录C.4);在“11小型底栖生物调查”中,增加了“潜水取样”“潮间带采芯样”“硅溶胶Ludox-TM离心漂浮法”和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多元统计分析(见11.2.1.6和11.2.2.2、11.2.2.1、11.3.4和附录D.4);修改了采样设备(1991年版的28.1;本版的11.2.1);“12潮间带生物调查”为新增的章;-在“13污损生物调查”中,修改了技术要求内容(1991年版的31;本版的13.1.1),增加了调查要素和水泥试板用于海岸港工建设的污损生物调查(13.1.2和13.2.1.1.1c));在“14游泳动物调查”中,将“性腺成熟系数”和“摄食饱满系数”纳人“资料整理”(1991年版的37.3.1.5和37.3.1.6;本版的14.4.2.4和14.4.2.5)。修改和增加了一些重要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和鱼类含脂量的划分标准(见本版的附录F.1.2、附录F.1.3、附录F.1.4、附录F.1.6、附录F.1.7、附录F.1.8和附录F.3);修改了游泳生物拖网网型(1991年版的附录F7;本版的附录F.4);
-修改和增加了资料性附录“海洋生物调查、分析记录表格式”(1991年版的附录G;本版的附录H)。
一本部分应与GB/T12763.1和GB/T12763.7配套使用。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和附录H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负责修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参加修订。
本部分的主要起草和修订人:张玉生、杨清良、陈瑞祥、朱明远、叶德赞、宁修仁、林景宏、戴燕玉、江锦祥、张志南、李荣冠、黄宗国、郑成兴、郑元甲、赵宪勇、吕瑞华、陆斗定、史君贤、蔡昱明、林茂和周红。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发布情况为:-GB/T12763.6—1991。
1范围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T12763.6—2007
GB/T12763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生物调查的一般规定、技术要求和调查(测定)要素、采样、样品分析及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本部分适用于海洋环境基本要索调查中的海洋生物调查。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2763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14014蚕丝、合成纤维筛网
GB/T12763.1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处理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3术语和定义
GB/T15919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12763的本部分。3.1
叶绿素chlorophyll
自养植物细胞中一类很重要的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主要物质。叶绿素a(Chl a)是其中的主要色素。3.2
初级生产力primaryproductivity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通常以单位时间(年或天)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产生的有机物(一般以有机碳表示)的质量计算,相当于该时间内相同面积(或体积)中的初级生产量。[GB/T15919—1995,定义2.210]3.3
碳同化数carbonassimilationnumber指植物光合色素的光合作用效率。在CO2与光照度充足的条件下,单位质量叶绿素与每小时所同化的碳量之比[常用“碳(毫克)/叶绿素(毫克)/小时”表示」。[GB/T15919—1995,定义2.217]3.4
新生产力newproductivity
在真光层中再循环的氮为再生氮,由真光层之外提供的氮为新生氮。由再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再生生产力,由新生氮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称为新生产力。1
GB/T12763.6—2007
微生物microbe
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生理类型多样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生物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蓝细菌,属于真核生物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生物类的病毒、类病毒和病毒。3.6
细菌异养生长速率bacterialheterotrophicgrowthrate异养细菌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繁殖的速率。3.7
细菌异养活性bacterialheterotrophicactivity异养细菌进行生理代谢活动的能力。3.8
hbacterialproductivity
细菌生产力
单位时间内、单位水体所产生的细菌生物量。3.9
浮游生物plankton
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运动能力,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GB/T15919—1995,定义2.126]依个体的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粒径小于2μm的称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粒径为2μm~20μm的称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粒径为20μm~200μm的称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或netplankton);粒径为200μm~2o00μm的称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粒径为2000μm~20mm的称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粒径大于20mm的称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
此外,鱼类浮游生物(ichthyoplankton)即为鱼卵和仔稚鱼。3.10
底栖生物benthos
栖息在水域基底表面或底内的生物。在海洋中,这类生物自潮间带至水深大于万米以上的超深渊带(深海沟底部)都有分布,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生态类型,包括了大多数海洋动物门类,大型和微型定生海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GB/T15919—1995,定义2.150]]依个体的大小,凡被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所截留的生物,称为大型底栖生物(macrobenthos)。凡能通过孔径为0.5mm套筛网目,而被孔径为0.042mm所截留的生物,称为小型底栖生物(meiob-enthos)。
潮间带生物intertidalbenthos
生活在潮间带底表的植物和底表与底内的动物。3.12
污损生物foulingorganism
生长在船底、浮标、平台和海中一切其他设施表面或内部的生物。这类生物一般是有害的。[GB/T15919—1995,定义2.281]2
游泳动物nekton
GB/T12763.6—2007
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在水层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游动的动物。如鱼类、大型虾、蟹类、头足类及海洋哺乳动物等。
[GB/T15919—1995,定义2.146]4一般规定
4.1技术设计
根据调查任务进行技术设计,其内容包括调查断面、站位、项目、内容(含要索)、方法、时间、次数、专业配置、人员素质、船只、器材设备、预期成果等和调查计划编制。应特别注重海上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技术要求和措施保障。调查计划编制的要求见GB/T12763.1中的相关章节。4.2调查要求
4.2.1调查项目
海洋生物调查项目包括:叶绿素、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大、中型浮游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污损生物和游泳动物。必要时,应包括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4.2.2辅助参数
海洋生物调查时,应视需要确定与其有关的辅助参数,并同步进行观测。4.2.3调查方式
海洋生物调查方式包括:大面观测、断面观测和连续观测。4.2.4采样方法、采样种类
4.2.4.1采水样
适用于叶绿素浓度、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微生物,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生物等调查项目的水样采集。应按规定水层采样(见表1)。表 1 采水层次
测站水深范围
50~100
100~200
标准层次
表层、5、10、底层
表层、5、10、30、底层
表层、5、10、30、50、75、底层表层、5、10、30、50、75、100、150、底层表层、5、10、30、50、75、100、150、200注1:表层指海面下0.5m深度以内的水层。注2:水深小于50m时,底层为离底2m的水层。注3:水深在50~200m时,底层为离底5m的水层。注4:可根据调查的特殊需要,酌情增加200m以深的采水层次。注5:条件许可时,应充分考虑跃层和采集叶绿素次表层最大值所处的水层。4.2.4.2拖网采样
单位为米
底层与相邻标准层
的最小距离
适用于大、中型浮游生物、鱼类浮游生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动物调查和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等项目的采样。
4.2.4.3底质采样
适用于微生物、潮间带生物和大、小型底栖生物调查项目的采样。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5811-2010 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涤纶布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4806.9-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
- GB/T23639-2009 节能耐腐蚀钢制电缆桥架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42061-2022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