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船用救生衣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27 23:58:52
  • GB4303-2008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 4303-2008

  • 标准名称:

    船用救生衣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8-11-10
  • 实施日期:

    2009-05-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852.15 K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造船和海上建筑物>>船舶和海上建筑物综合>>47.020.50甲板设备和装置
  • 中标分类号:

    船舶>>舾装设备>>U27救生设备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27页
  • 标准价格:

    24.0 元
  • 出版日期:

    2009-05-01
  • 计划单号:

    20064273-Q-522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84-04-04
  • 起草人:

    黄锡安、包国平、高学峰、赵华、王磊
  • 起草单位:

    无锡兴泰船舶装备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 归口单位:

    全国船舶舾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提出单位: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主管部门: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 相关标签:

    船用 救生衣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是参照国际海事组织1974SOLAS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安全MSC.81(70)决议及海安会MSC.200(80)决议的相关试验要求进行修订的。本标准代替GB 4303-1984 《船用救生衣》。本标准规定了船用救生衣的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及贮存。本标准适用于船舶及海上设施用的成人救生衣的设计、制造与验收。本标准与GB 4303-1984相比,主要有下列变化:——增加了两种套头式救生衣的型式;——删除了对布料、浮材的尺寸规定;——删除了对救生衣重量和折叠后的外形尺寸的要求;——增加了对救生衣包布颜色的要求;——删除了对淳力材料的耐酸、耐碱等方面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修改了对浮力材料的其他要求和试验方法;——增加了对包布等材料的要求和检验方法;——修改了救生衣的系紧形式,由衣带式变为扣件式;——修改了对缝制加工质量的要求,增加了对化纤包布的缝制加工要求;——修改了救生衣的浸水性能及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评判准则;——删除了关于救生衣所用闭孔型泡沫塑料的测试方法的附录;——增加了关于成人基准试验装备(RTD)的附录。 GB 4303-2008 船用救生衣 GB4303-2008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47.02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4303-2008
代替GB4303—1984
船用救生衣
Marine lifejacket
2008-11-1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9-05-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分类和标记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成人基准试验装备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
A.1通则
A.3加工质量
浮力的要求和调整
GB4303—2008
本标准的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GB4303—2008
本标准是参照国际海事组织1974SOLAS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安会MSC.81(70)决议及海安会MSC.200(80)决议的相关试验要求进行修订的。本标准代替GB4303—1984《船用救生衣》。本标准与GB4303一1984相比,主要有下列变化:增加了两种套头式救生衣的型式;删除了对布料、浮材的尺寸规定;删除了对救生衣重量和折叠后的外形尺寸的要求;增加了对救生衣包布颜色的要求;删除了对浮力材料的耐酸、耐碱等方面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修改了对浮力材料的其他要求和试验方法;增加了对包布等材料的要求和检验方法;修改了救生衣的系紧形式,由衣带式变为扣件式修改了对缝制加工质量的要求,增加了对化纤包布的缝制加工要求;修改了救生衣的浸水性能及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评判准则;删除了关于救生衣所用闭孔型泡沫塑料的测试方法的附录;增加了关于成人基准试验装备(RTD)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提出。本标准由全国船舶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无锡兴泰船舶装备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锡安、包国平、高学峰、赵华、王磊。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4303—1984。
1范围
船用救生衣
GB4303—2008
本标准规定了船用救生衣(以下简称救生衣)的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船舶及海上设施用的成人救生衣的设计、制造与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250—1995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dtISO105/A02.1993)GB251—1995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idtISO105/A03:1993)GB/T3920
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GB/T3920-—2008,ISO105-X12:2001,纺织品
GB/T5714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海水色牢度(GB/T5714-1997,eqvISO105-E02:1994)色牢度试验耐人造气候色牢度:氙弧(GB/T8430—1998,eqvISO105-GB/T8430
纺织品
B04:1994)
ISO92271990人造环境中的腐蚀试验盐雾试验ISO12402-7个人漂浮装置第7部分:材料和部件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AATCC30-1999抗菌性:纺织品材料评定:耐霉菌防腐烂IMOA.658(16)救生设备用逆向反光材料的使用与装配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净高度freeboard
水面与救生衣穿着人员嘴最下端的垂直距离,即水面与穿着人员不闭嘴将无法呼吸位置的距离。如果嘴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则指测量至嘴的最低端(见图1)。3.2
面平面角度faceplaneangle
前额和下巴最前端所在平面与水平面间的角度(见图1)。3.3
驱干角度torsoangle
肩膀与髋骨最前端所在直线与垂线之间的角度(见图1)。3.4
倾侧角listangle
左右肩膀所在直线与水平面的角度,或当仅头部倾斜时,穿过双耳的直线与水平面的角度。1
GB4303—2008
4分类和标记
4.1分类
图1静平衡位置
救生衣按照常见的结构型式分为下列四种型式:a)
一背心式救生衣;
4.2型式
套头式单面救生衣;
套头式带领子救生衣;
套头式普通救生衣。
4.2.1背心式救生衣的型式见图2。LA6
衣灯、带及衣灯袋;
一粘扣;
反光带;
4——浮绳及袋;
口哨、带及口哨袋;
扣件:
水平面
7—定位带;
缚带:
9—提环;
包布;
浮材。
图2背心式救生衣
单位为旁米
4.2.2套头式单面生衣的型式见图3。AbZxz.net
1——浮绳及袋:
2—一口哨、带及口哨袋;
一提环;
包布;
反光带;
衣灯、带及衣灯袋;
7——缚带;
定位带:
9扣件;
浮材。
图3套头式单面救生衣
套头式带领子救生衣的型式见图4。6
1一衣灯、带及衣灯袋;
2——浮绳及袋;
3———口哨、带及口哨袋;
4——反光带;
5—缚带;
定位带;
7—扣件;
包布:
9浮材;
提环。
图4套头式带领子救生衣
GB4303—2008
GB4303—2008
4.2.4套头式普通救生衣的型式见图5。A
衣灯、带及衣灯袋;
反光带;
3浮绳及袋;
4——缚带;
5—定位带;
4.3标记示例
背心式救生衣标记为:
6扣件;
7——口哨、带及口哨袋;
8—提环;
9—包布;
浮材。
图5套头式普通救生衣
救生衣GB4303—2008
套头式带领子救生衣标记为:
救生衣GB4303—2008
5要求
5.1材料
5.1.1包布、缚带和缝线
5.1.1.1包布、缚带和缝线应耐腐蚀,不应受到海水、油类或真菌侵袭的影响。5.1.1.2包布、缚带和缝线应耐日晒、不易褪色,色牢度应达到GB250—1995和GB251—1995规定的要求:抗光照性能应不低于5级,抗摩擦性能应不低于3级,抗海水性能应不低于4级。5.1.1.3包布、缚带和缝线的强度要求见表1。表1包布、缚带和缝线的强度
材料名称
5.1.2逆向反光带
项目名称
抗拉破断强度(经向和纬向)
抗拉破断强度
逆向反光带的材料应满足IMOA.658(16)的要求。5.1.3浮力材料
5.1.3.1形状
浮力材料不应是松散的颗粒状材料。4
≥784N/块
≥1600N/根
≥19.6N/根
5.1.3.2耐高低温稳定性
承受10个高低温循环后,浮力材料应无结构上的改变,5.1.3.3浮力损失
GB4303—2008
浸水1d后及7d后,在柴油中浸渍过的浮力材料的浮力减小应不大于10%,未在柴油中浸渍过的浮力材料的浮力减小应不大于5%,且不应有皱缩、开裂、膨胀、分解等损坏迹象。5.1.3.4抗拉破断强度
浮力材料抗拉破断强度应不小于140kPa,在经历10个高低温循环和浸渍柴油24h之后抗拉破断强度的减少应不大于25%。
5.2外观
5.2.1救生衣包布颜色应为橙红色。5.2.2救生衣应能正反两面无差别穿着。若只能单面穿着,应在救生衣上明示。5.2.3救生衣的系固应采用扣件形式。5.2.4救生衣的配件不应有尖角、毛刺等导致穿着者受伤的缺陷,5.2.5救生衣应具备用于不同的救生衣在水中相互连接、系固的可释放浮绳或其他装置。5.2.6救生衣应具备用于将穿着者从水中拉到救生筱上或救助艇中的提拉装置或附件。5.2.7救生衣所适用的胸围的范围应不小于700mm且不大于1350mm。5.2.8穿着人员在水中处于静平衡状态时,水面以上的救生衣外表面所贴逆向反光带的总面积应不少于400cm。
5.3加工质量
5.3.1救生衣包布缝边的向里折进应不小于10mm。5.3.2救生衣的明缝线距离边缘应不小于3mm,并且缝线不应有跳针。5.3.3救生衣机缝线密度每50mm长度内不应少于棉布20针、化纤16针,缝线端部应打回结。5.3.4救生衣缚带端头镶人包布的长度不应少于30mm。编缚带应不少于3趟缝线。5.4属具
5.4.1每件救生衣应配备细索系牢的哨笛一只。5.4.2每件救生衣应配备细索系牢的示位灯一只,示位灯应满足SOLAS规范及其修正案的要求。5.5耐高低温性能
在承受10个高低温循环后,救生衣不应有皱缩、开裂、膨胀、分解等损坏。5.6浮力损失
救生衣在淡水中浸24h后,其浮力损失不应超过5%。5.7耐油
在0#柴油中浸泡24h后,救生衣不应有皱缩、开裂、膨胀、分解等损坏。5.8耐燃烧
救生衣过火2s后,不应持续燃烧或继续熔化。5.9强度
5.9.1救生衣衣身以及每一图提环均应能承受3200N的作用力30min而不损坏。5.9.2救生衣肩部应能承受900N的作用力30min而不损坏。5.10穿着
5.10.1无指导情况下,应有75%的穿着人员在1min内可以正确地穿上救生衣。5.10.2经指导后以及恶劣天气着装条件下,100%的穿着人员应在1min内可以正确地穿上救生衣。5.11浸水性能
5.11.1复正
穿着人员穿着救生衣后,平均复正翻转时间应不大于穿着成人基准试验装备(RTD)时的平均复正5
GB4303—2008
翻转时间。者有“不翻转”情况,“不翻转”的次数应不超过穿RTD时的次数。RTD的要求见附录A。5.11.2静平衡
穿着人员穿着选定救生衣静平衡后应符合下列要求:a)净高度:所有穿若人员的平均净高应不小于穿着RTD时的平均净高;躯干角度:所有穿着人员的平均躯干角应不小于穿着RTD时的平均角度减去5;b)
面平面(头)角度:所有穿着人员的平均面角应不小于穿着RTD时的平均角度减去5°;d)
倾侧角:综合净高度、驱干角度、面平面角度的制约,在救生衣灯实际安装到位的情况下,救生衣示位灯的上半球体应可见。
5.11.3落水和跳水
穿着人员落水及跳水后,救生衣应符合下列要求:a)“使穿着人员浮出水面并保持脸朝上,且所有穿着人员离开水面的净高度不应小于5.11.2的规定;
b)不发生移动或对穿着人员造成伤害;c)
没有影响其浸水性能或浮力的破损;d)不对其附件造成破坏。
5.11.4稳性
穿着人员人水后,救生衣不应左右摇摆而使穿着人员的脸没人水中,穿着选定救生衣、恢复至稳定的脸朝上似胎儿状姿势的穿着人员人数,应至少与穿者RTD时同样状态的穿者人员人数相同。5.11.5游泳和出水
游泳25m后,能够攀上救生筱或爬上高出水面300mm的刚性平台的穿救生衣的穿着人员人数应不少于不穿救生衣情况下的穿着人员人数的2/3。6试验方法
6.1材料
6.1.1包布、缚带和缝线
6.1.1.1按ISO9227:1990规定的方法进行盐雾试验:按AATCC30—1999规定的方法进行纺织材料防酶防腐性的评定。结果应符合5.1.1.1的要求。若可提供有相应检验项目的材料质量证明,盐雾试验可以免做;若有化纤织物的材料质量证明,霉菌试验可以免做。6.1.1.2救生衣包布、缚带和缝线的色牢度按下列要求进行试验:a)按GB/T3920规定的方法进行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按GB/T5714规定的方法进行耐海水色牢度试验;b)
c)按GB/T8430规定的方法进行耐气候色牢度试验。结果应符合5.1.1.2的要求。
若可提供有相应检验项目的材料质量证明,上述试验可以免做。6.1.1.3救生衣包布、缚带和缝线的抗拉破断强度按下列方法进行:试验试样数:包布5块(经向2块、纬向3块)、缝线3根、缚带3根;试样尺寸为:包布200mm×50mm/块、缝线500mm/根、缚带200mm/根;试验机速度为(100士10)mm/min,记录破断强度。结果应符合5.1.1.3的要求。若可提供有相应检验项目的材料质量证明,试验可以免做。6.1.2逆向反光带
以检查材料质量证明的方式检验救生衣逆向反光带的材料,结果应符合5.1.2的要求。6
6.1.3浮力材料
6.1.3.1试样选取
浮力材料按下列要求选取试样:GB4303—2008
a)A类试样选取8个救生衣浮力材料试样进行6.1.3.2~6.1.3.4的试验:试样应为边长不小于300mm的正方形,厚度应与救生衣中采用浮材的厚度相同,若救生衣的总厚度是由多层材料组成,则试样应为最薄的材料。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均应记录各试样的尺寸。b)B类试样选取2个55mm×25mm×10mm的救生衣浮力材料材试样进行6.1.3.2、6.1.3.5的试验。
6.1.3.2形状
以目测的方法来检验救生衣浮力材料的形状,结果应符合5.1.3.1的要求。6.1.3.3高低温稳定性
救生衣浮力材料高低温稳定性试验的步骤为:a)按6.5规定的试验步骤,取6个A类试样进行10个高低温循环试验;b)在10个循环结束后,检查试样外部质量:c
试验过的A类试样取2个切开,检查内部结构质量。结果应符合5.1.3.2的要求。
6.1.3.4浮力损失
救生衣浮力材料浮力损失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a)经过上述高低温循环试验后未切开的4个A类试样(其中的2个应先按6.7的方法进行柴油浸渍试验)和未经任何试验的2个A类试样作浮力损失试验;b)
浮力损失试验应在淡水中进行,试样应浸人水下1.25m,历时7d;c)在浸水1d后及7d后,分别测量并记录每一试样的浮力(N)。结果应符合5.1.3.3的要求。
6.1.3.5抗拉破断强度
取2个B类试样进行由6.5规定的高低温循环试验步骤和之后的6.7规定的柴油浸渍试验步骤组成的组合试验,在组合试验前、后分别测试材料的抗拉破断强度。抗拉破断强度试验的具体步骤为:将试样垂直置于上下夹具中进行测试,试样断裂后读取并记录载荷值,并按照公式(1)计算抗拉破断强度。P
ar=bxd
式中:
6,—抗拉破断强度,单位为兆帕(MPa);P一一试样测试时最大载荷,单位为牛顿(N):b—试样宽度,单位为毫米(mm);d—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结果应符合5.1.3.4的要求。
6.2外观
用目测方法检查救生衣外观质量,结果应符合5.2.1~5.2.6的要求。用通用量具检查救生衣适用的胸围尺寸,结果应符合5.2.7的要求。6.3加工质量
用目测方法和通用量具检查加工质量,结果应符合5.3的要求。6.4属具
6.4.1用目测方法检查哨笛,结果应符合5.4.1的要求。..4-..:
....(1)
GB4303—2008
6.4.2用目测和检查证书的方式检查救生衣灯,结果应符合5.4.2的要求。6.5高低温循环
将试样交替地放置在最低温度为十65℃的高温试验环境下和最高温度为一30℃的低温试验环境下历时8h,但交替循环无需一个接一个进行,按下述程序为重复一个高低温循环试验:a)将救生衣放人温室,在最低温度为十65℃的高温环境中,连续8h;b)8h后,将试样从温室中取出,并在20℃士3℃的常温条件下散开放置24h;将救生衣放人冷室,在最高温度为一30℃的低温环境中,连续8h;c)
d)8h后,将试样从冷室中取出,并在20℃士3℃的常温条件下开放置24h。重复10个高低温循环试验后,检查救生衣外观,结果应符合5.5的要求。6.6浮力损失
设备:淡水槽1个、通用质量量具1台(精度0.02kg)、不吸水网篮1个、重物1块(其重量应使挂重物的网篮在装人救生衣后不露出水面)。将救生衣刚好浸没在淡水水面以下,分别测量在浸人时及浸人24h后的浮力。试验按下列步骤进行:
a)将秤悬放于水槽正上方。网篮挂好重物,悬于水槽中部,浸没水中并挂在秤上,此时记下重量Wi。
将救生衣放在网篮里,重复步骤a),救生衣浸水5min后,记下重量W2。b)
c)保持24h后,再记下重量W:。按公式(2)和公式(3)计算救生衣浮力损失:W-W,-Wz
W,W.Wz×100
式中:
W—救生衣的浮力,单位为千克(kg);W,网篮和重物在水中的重量,单位为千克(kg);W。——网篮、重物和救生衣在水中的重量,单位为千克(kg);W,浮力损失的比率,%(取两位有效数字);W——浸没于水中24h后,网篮、重物和救生衣在水中的重量,单位为千克(kg)。结果应符合5.6的要求。
6.7耐油
(2)
....(3)
将救生衣水平浸入0*柴油100mm深处,历时24h后检查外观,结果应符合5.7的要求。6.8耐燃烧
将一个300mmX350mm×60mm的试验盘置于无风之处,在试验盘里装人10mm深的淡水,接着倒人汽油,使总深度不低于40mm。点燃汽油使其自由燃烧30s。然后,使救生衣的底部高出试验盘上边缘250mm,以直立、向前、自由吊起的状态将救生衣移过火焰,救生衣过火时间应为2s,离开火焰后检查救生衣外观。结果应符合5.8的要求。6.9强度
6.9.1衣身和提环的强度
将救生衣先在水中浸置2min,然后取出按实际人员穿着的方法扣好并挂起。在系紧缚带的救生衣部分以及救生衣的提环上分别施加不小于3200N的作用力,见图6,并保持30min。结果应符合5.9.1的要求。
a)背心式救生衣
C—简体(直径为125mm);
G——试验载荷。
6.9.2肩部强度
图6救生衣衣身强度试验
b)套头式救生衣
GB4303—2008
将救生衣浸人水中浸置2min,然后取出并按实际人员穿着的方法系紧在拟人模型上,模型及主要尺寸见图7,在救生衣的肩部施加不小于900N的作用力,见图8,并保持30min,结果应符合5.9.2的要求。
单位为毫米
填入浮力材料
图7教生衣肩部提拉部位试验模型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