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30 04:21:36
  • HJ442-2008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HJ 442-2008

  • 标准名称: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

  • 标准类别: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8-11-04
  • 实施日期:

    2009-01-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569.84 K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标准价格:

    0.0 元
  • 出版日期:

    2009-01-01

其他信息

  • 起草单位: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 相关标签:

    近岸 海域 环境监测 规范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了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站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等各个环节以及监测方案和监测报告编制的一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近海岸的海洋水质监测、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海洋生物监测、潮间带生态监测、海洋生物体污染残留量监测等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以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陆域直排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赤潮多发区环境监测等专题监测。近岸海域环境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等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HJ 442-2008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 HJ442-2008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442—2008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
Specificationforoffshoreenvironmentalmonitoring(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08-11-04发布
2009-01-01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
适用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监测方案.
海上调查采样安全保障要求.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数据记录与处理
监测报告,
环境质量例行监测
专题监测.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年度报告书格式与内容水文气象项目观测方法
水质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沉积物质量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监测项目分析方法,海洋生物分析方法
连续流动比色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氨连续流动比色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的硝氮和亚硝氮.自动比色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活性磷酸盐连续流动比色法测定河口与近岸海水中溶解态硅酸盐(规范性附录)
原子荧光法测定近岸海域海水中的硒14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规范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的规定,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内容包括: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沉积物质量监测、海洋生物监测、潮间带生态监测、海洋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监测等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以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陆域直排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赤潮多发区环境监测等专题监测的监测方案、断面及站位布设、监测时间与频率、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样品采集与管理、数据记录与处理、监测结果评价、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监测报告的编制和采样人员安全保障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11月4日批准。本标准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适用范围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站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等各个环节以及监测方案和监测报告编制的一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近岸海域的海洋水质监测、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海洋生物监测、潮间带生态监测、海洋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监测等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以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陆域直排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赤潮多发区环境监测等专题监测。近岸海域环境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等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3097
GB4883
GB8170
GB11607
GB12763
GB17378
GB18421
GB18668
GB/T4789.3
GB/T7467
GB/T11893
GB/T11894
GB/T11895
GB/T11911
GB/T11912
GB/T11913
GB/T12998
GB/T12999
GB/T13192
海水水质标准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数值修约规则
渔业水质标准
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监测规范
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海洋沉积物质量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水质苯并(a)花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水质
铁、锰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水质
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水质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
GB/T13193
GB/T13198
GB/T13909
GB/T17826
HY/T069
3术语和定义
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水质六种特定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海洋生物分类代码
赤潮监测技术规程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近岸海域offshorearea
与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大陆海岸、岛屿、群岛相毗连,《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规定的领海外部界限向陆一侧的海域。渤海的近岸海域,为自沿岸低潮线向海一侧12海里以内的海域。3.2特征参数characteristicparameten本标准引用的特征参数是指大型海岸工程在施工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海域环境质量的污染物;明显改变岸线和海底地形的水文动力要素(如海流、水深):生态敏感目标生物。
3.3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environmentalcompliancefunctionzoneofoffshorearea是指为适应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依据近岸海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以及海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结合本行政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对近岸海域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环境保护目标而划定的海洋区域。3.4例行监测rountinemonitoring例行监测是确定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发展趋势的一种监测类别,是沿海地区环境监测部门依法实施的常规监测工作内容之一,具有较长的监测周期性。其监测任务般由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全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主要由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各成员单位共同承担。3.5专题监测specialsubjectmonitoring专题监测是基于为反映特殊区域、对象的环境状况和环境管理需求所开展的监测类别,从本质上与例行监测并没有质的区别,但其针对性和机动性强,往往与社会服务和环境管理有着更直接的关系。一般包括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陆域直排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赤潮多发区环境监测等方面。3.6应急监测
emergencymonitoring
应急监测是指在突发性海域污染损害事件发生后,立即实施对事发海域的污染物性质、强度、侵害影响范围、持续影响时间和资源损害程度等的短周期性监测。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准确掌握和通报事件发生后的污染动态和影响,为其善后处理和环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执法管理和经济索赔提供客观公正的环境评估报告。3.7科研监测scientificresearchmonitoring科研监测又称研究性监测,属于较高层次,水平和技术比较复杂的一种监测工作,是监测工作及其监测工作能力不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为开展污染物迁移变化趋势和规律的研究、海域环境容量的研究、环境质量新指标和监测新技术的研究等而进行的监测活动。
3.8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富营养化是指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在水中建立优势的过程。由于流域周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农业径流以及畜牧、水产、旅游的影响,可造成氮、磷、有机物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如湖泊、水库、海域),使浮游生物特别是某些特征性藻类等浮游生物异常繁殖,有机物的分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溶解氧降低,促使生物室息而死,大量的有机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氧化释放出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使水质变环发臭,使水体生态系统与水体功能受到损害与破坏,加速水体老化过程。3.9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浮游植物是一类自养性的浮游生物,多为单细胞植物,具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体,能吸收光能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自行制造有机体(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硅藻、甲藻、绿藻、蓝藻、金藻、黄藻以及藻类孢子等,它们是水域的主要生产者。3.1o浮游动物zooplankton
生活于水层中被动地移动的细小动物绕称为浮游动物。包括浮游的原生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和异足类、甲壳动物、毛颚动物、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以及其他门类中的个别浮游种类等。按个体大小可分为巨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中小型浮游动物和微型浮游动物。本标准中的大型浮游动物、中小型浮游动物分别指使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到的浮游动物。3.11底栖生物benthos
生活于水域底上、底内或接近于底上的动植物,统称为底栖生物。包括从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到鱼类的众多门类。本标准中的底上生物和底内生物分别指使用阿氏拖网和静力式采泥器采集到的底栖生物。
3.12微生物microorganism
指个体很小,一般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辨认的许多类群的生物,广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类病毒、原生动物及单细胞藻类。
3.13群落结构
communitystructure
是生物群落总体水平上的特征之一,也是群落一系列属性中最主要的一项。群落结构包括营养结构、空间结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时间结构(昼夜节律和季节性分布)和物种结构等各个方面。
3.14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指生态系统或群落中,数量多、出现频率高的物种。3.15种类多样性speciesdiversity指群落内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寡和不均匀性。3.16均匀度
evenness
是反映群落结构均匀性的指数。3.17丰度richness
是表示群落(或样品)中种类丰富程度的指数。3.18指示生物indicatororganism能标志一个水团或某种特殊环境的生物,3.19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residual levelofcontaminantinorganism生物通过直接吸收和(或)食物链摄取过程不断将污染物在体内累积的含量。如果污染物浓度超过一定的水平就会影响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阻碍生物的生长发育等。3.20潮间带intertidalzone,tidal zone大潮高潮线和大潮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地带,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海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区域范围3.21生境损耗ecologicalenvironmentaldepletion因受人类活动,使环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受到不正常的干扰,导致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和不良影响的一种生态现象。3.22赤潮harmfulalgalbloom
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并影响和危害其他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国际上称为“有害藻华”。
3.23赤潮生物harmfulalgalbloomorganism大量繁殖或高度密集时能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包括原生动物、甲藻、硅藻和金藻等大类。
3.24陆源直排海污染源land-basedpollutionsourcesdirectlydischargedintosea本标准所称的陆域直排海污染源是指通过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直接向海域排放污染物的污水排放单位,包括工业源、畜牧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市政污水排放口等。
3.25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assessmentmethodofsinglefactorpollutionindex是将某种污染物实测浓度与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水质类别的方法。在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中,某一监测站位的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等任一评价项目超过相应的国家(地方)评价标准的一类标准指标的(PI>1),即为二类质量,超过二类标准指标的,即为三类质量,如所采用的评价标准中规定其质量分为三类,则超过三类标准指标的即为劣三类质量,以此类推。其计算公式为:Pl,=C
式中:PI一某监测站位污染物i的污染指数:C某监测站位污染物i的实测浓度;So污染物i的评价标准。
pH污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PIpH =pH- pHsM |/D
(pHm+pHsn):
其中,pHsr=2
Ds=(pH-pHsa)
式中:PIpH一pH的污染指数;
pH一pH的实测浓度;
pHsu一海水pH标准的上限值:
pHsd一海水pH标准的下限值。
溶解氧污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PIpo=bZxz.net
DO,-DO/(DO, -DO,),DO≥ DO,
10-9DO/DO,,DO式中:PIpo一溶解氧的污染指数:DO一溶解氧的实测浓度;
DOs一溶解氧的评价标准:
DOf一为饱和溶解氧。
4监测方案
资料准备
监测方案编制前,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a)监测海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资料;b)监测海域的污染源资料,包括陆域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监测海域的海洋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资料:d)
监测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e
监测海域环境监测历史资料。
4.2编制原则
监测方案的编制遵循以下原则:满足监测任务所规定达到的要求:a)
符合相关监测技术标准:
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成果:
立足现有监测设备和人员条件;d)
实用性和操作性强。
4.3基本内容及要求
4.3.1监测目的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一般分为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应急监测和科研监测等。根据监测任务的要求,阐明监测任务的由来、性质、监测目的和要达到的目标等。4.3.2监测范围和站位设置
根据监测目的和性质,明确监测范围,一般以经纬度框定,特定区域也可以用地名表述。在监测范围内设置合理的监测站位,监测站位必须标明站位号码,并明确具体的经纬度监测站位的布设以能真实反映监测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和空间趋势为前提,以最少量的站位所获得的监测结果能满足监测自标为原则。监测站位布设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a)一定的数量和密度,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入海河口、重要渔场和养殖区、自然保护区、海上废弃物倾倒区、环境敏感区),能总体反映监测海域环境全貌;b)
污染源分布和海域污染状况:
兼顾海域环境质量站位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关系;d)兼顾各类环境介质站位的相互协调。环境质量监测站位布设一般采用网格法,环境功能区监测站位一般设在环境功能区的中心位置,污染影响监测站位布设一般采用收敛型集束式(近似扇形)。监测站位布设时还应注意:陆域直排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和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等专题监测的对照站位应设在基本不受该类污染源或海岸工程的污染影响处,并避开主要航线、锚地、海上经济活动频紧区、排污口附近海区:沉积物质量监测站位布设时要考虑入海径流和潮汐作用的影响,一般与水质监测站位相一致;生物监测站位依据污染源、生物栖息环境状况,与水质、沉积物质量站位相协调,4.3.3监测内容、项目及其分析方法根据监测自的和性质,确定监测内容。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监测内容一般包括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海洋生物及潮间带生态监测、生物体污染物残留量和简易水文气象等。6
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海域的环境特征,选择监测项目。监测项目选择的参考原则为:
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的海域主要超标污染指标和不易被微生物分解并能使海洋动a
植物发生病变的污染物应作为首选监测项目:污染物入海量大,且被历年监测调查证实的海域主要污染物应选为监测项目:b)
监测海域特征污染物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确定的潜在主要污染物应选为监测项目;c
选择的监测项目,在实施阶段有可靠、成熟的监测方法和监测设备支持,并能保证获得有意义的监测结果;
e)监测所获得的数据要有可评价的标准或可通过比较分析能作出确定的解释和判断,否则这类参数所获得的监测结果将失去其现实意义(科研监测除外)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选择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分析方法。首先选用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其次选用统一分析方法或行业分析方法。如尚无上述分析方法时,可采用ISO、美国EPA和日本JIS方法体系等其他等效分析方法,但应经过验证合格,其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应能达到质量控制要求。
4.3.4监测频率
根据监测目的、性质和内容,确定监测频率与时间。4.3.5进度安排
根据监测任务的需要,明确监测过程中准备工作、外业采样、实验室分析、数据汇总整理、报告编写、成果鉴定或验收等各阶段的时间进度安排。4.3.6组织分工
根据监测内容和项目,明确监测任务各承担单位或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一般分单位间的组织分工和单位内各工作岗位的组织分工。明确项目总负责人或首席科学家、各工作岗位的负责人和责任人及其职责和任务。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注意事项与安全保障要求4.3.7数据管理
根据监测报告制度、或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或与监测任务委托方签定的技术合同要求,对监测任务承担单位提出监测资料内容、形式和时间的上报或归档要求。4.3.8质量保证
对监测工作全过程,包括准备工作、样品采集、处理和运输、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规定质量保证措施。对于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应特别注意监测用船和采样设备的防污处理。
4.3.9监测成果形式
根据监测任务的要求,明确监测成果的形式,一般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监测任务委托方确定。
4.3.10经费预算
根据监测内容、项目、监测频次和预计样品数量,估算监测所需经费。一般包括监测用船租用(含油料消耗)、外业作业人员的旅差与伙食补贴等、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监测方案和监测报告编制、不可预计费(基于海上作业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税金等。5海上调查采样安全保障要求
5.1海上采样人员安全要求
a)出海调查人员应熟悉所用船舶的船舶应变部署系统,掌握应变部署和自救办法,掌握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b)采样作业须待到船舶稳定后方可进行:c)采样作业期间,在船航操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救生衣,并带好安全帽,任何人员禁止穿拖鞋上甲板;
d)夜间作业,甲板上每个岗位至少二人,禁止单独上甲板操作;e)在每个作业区各设安全监督员一名,其职责为监督和督促工作人员按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f)航次期间,船舶靠泊港口、码头后,所有人员不准随意上岸,需上岸的人员须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方可上岸,并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回船,并须3人以上结伴同行。5.2海上调查采样注意事项
a)船舶到监测站位前5分钟,各采样岗位有关人员应进入准备状态:b)海上作业必须防风浪装击,甲板上堆存的装备、物品必须用绳索捆绑固定,必要时加盖防雨布;
c)实验室仪器、试剂等均应预先固定,防止翻倒,玻璃器血等要防止滑落、打翻;d)防火、防爆、设备保护及事故救护等应遵守船舶的各项安全管理规定。6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6.1基本要求
6.1.1组织机构
从事海洋环境监测的机构须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具备全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运行机制,执行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的规定和要求,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6.1.2人员
a)进行海洋环境监测的监测人员须经过技术培训,具备资格证书方可上岗;没有上岗证的人员,只能在持证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其工作质量由持证人负责。b)从事海上作业及分析的科研人员必需经过海上安全的专门训练。6.1.3仪器设备
a)所有在监测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等监测仪器须进行检定、校准或核查,且在有效期内使用;b)船用仪器设备必须在出航前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采样设备必须采取防站污措施:d)配备足够的备用仪器设备。
6.1.4监测用船
a)充分的安全性能,特别对于非专业监测船,要求在适航的条件下使用:b)要求船体结构牢固,抗浪性强,续航力大于一周和航速满足采样要求,开展生物监测的要求装有可变螺距和减摇装置,具有稳定的2~3节慢速性能;c)合适的样品采集用甲板及机械设备;d)准确可靠的导航定位系统和通讯系统8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