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
- 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 000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 000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1-28 15:23:53
- DZ/T0167-1995
- 现行
标准号:
DZ/T 0167-1995
标准名称: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 000
标准类别: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1996-01-07 -
实施日期:
1996-06-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3.14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中低山、丘陵区、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制裁量检查,样品多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 DZ/T 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 000 DZ/T0167-1995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0167—19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000
1996-01-0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6-06-01实施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设计书的编写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样品库·
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
异常查证
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
地球化学记录卡(补充件)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各种编码代号(补充件)
1:200000区域化探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质量评定办法(参考件)附录D1:200000区域化探样品多元素分析质量等级评分办法(参考件)附录E
附录F
开源幅监控样质量监控图(补充件)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封面、靡页格式(补充件)..附录G区域化探样品分析方法推荐表(参考件)附录H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格式(补充件)附录I计算机在地球化学编图中的应用(参考件)附录丁
附录K
三层套合方差分析(参考件)
区域地球化学元素丰度计算的统计处理方案(参考件)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000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DZ/T0167-1995
1.1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中低山、丘陵区、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1.2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进行的1:20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亦可供比例尺1:500000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2引用标准
GB9649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DZ/T0075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1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3总则
3.1区域化探属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之一,应覆盖全部可工作的我国国土面积。它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金属或非金属成矿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并为基础地质研究等领域提供某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常按国际分幅范围部署测区。我国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200000,交通很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同时也采用1:500000,它们的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0.25~1点/km2和0.04~0.10点/km
3.2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a,中低山、丘陵地区(见图1);b.具有各类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所谓具有待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高寒山区,西藏西部的高寒湖沼荒漠、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云南西南及海南岛等地的热带雨林,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这类地区的区域化探工作应针对各类自然地理景观条件制定特殊的工作方法。3.3区域化探采用的方法原则上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允许在不同景观区在采样介质和工作方法上有所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01-07批准1996-06-01实施
干旱荒漠区
高寒湖沼区
4设计书的编写
DZ/T0167-1995
黄土高原
高寒山区
岩溶区
热带雨林区
冲积平原
内地及沿海低山
丘陵区
图1地理景观分区示意图
4.1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一般应由承担本项区域化探工作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4.2在编写区域化探设计书前,应做好如下工作: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待别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区域化a.
探资料:
研究测区内水系分布情况及采样点布局的可行性;根据前人在本测区内进行的化探工作资料,确定在本区进行区域化探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c.
以前未进行过化探工作,也没有相邻地区化探资料可供参考,则应考虑派人到工区进行实地踏勘,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区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提出在本测区内进行区域化d.
探工作的实施方案。
4.3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4.4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
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方法试验结果及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中拟测定的元素及分析方法的选用、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2
编图方法等;
DZ/T0167-1995
d、重要异常的查证:包括拟采用的查证方法、配备什么现场分析手段、查证程度、提交异常查证的成果图件、简报等;
e.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f、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4.5区域化探项目都应单独进行设计书的编写。设计书应由本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4.6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设计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5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5.1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5.2比例尺为1:200000的水系沉积物采样密度为1个点/km2。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可以适当放稀。已发现水系异常持续性短的地区,可适当加密到平均1~2个点/km2。5.3采样布局原则为:
a.采样点要分布均匀。要使1:50000地形图上按1km划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基本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3个以上空白小格。当采样密度平均为1一2个点/km2时,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要多于2个。采样点分布均匀并不意味着将采样点布置在采样格子中央,而应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见图2);Az比AI合理
Bz、C2比Bi.C:合理
图2小格内取样位置选定
b.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一公里长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取样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再取一个或几个样品。注意使每一个点都能控制自已特有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见图3);图3图中C为不必要的重复控制点c.最上游乘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三分之一平方公里,不大于三平方公里:d,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上述原则中a.、b.两条最重要。实际运用时应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平衡取舍。具体布点作法是:在1:50000地形图上将大于500m的水系勾出并作初步布点,这样可以全面观察布局的均匀性和是否3
DZ/T0167--1995
符合上述布点原则,然后加以调整。初步定下布局方案后,还可以允许采样人员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灵活作出一些变更。
5.4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淤泥、粉砂、细砂等物质。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可能存在的有机物,岸边塌积物及人工堆积物,特别是可能带来严重污染的人工堆积物。5.5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证足够的样品重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例如15m~3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采样重量视不同岩性地区、样品粒度分布状况而定。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但要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的重量大于120g。不进行组合样分析的样品,采样量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150g。5.6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或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在干的河道或很少水流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积之处采样。5.7选择采样地点时应注意避开厂矿、村镇、交通要道、路口可能带来的污染,在野外如果发现原布置的采样点在可能导致污染的下游,应挪至其上游。5.8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1:50000地形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3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至少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5.9统一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以便解释推断,并便于电子计算机的存储与检索,供长期利用与研究。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及说明(见附录A)。5.10记录卡中要求在野外现场填写的各列,必须在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允许在室内根据地形图和地质图填写其他各列,必须于当日或次日完成。5.11记录卡填写内容要求正确、齐全,学迹要求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5.12采样小组使用的1:50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一张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
5.13厚层运积物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及湖泊地区在未研制出合适的工作方法之前暂不采样。少量空格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用土壤样品或塘积物代替,在点位图上用符号标明。破碎丘陵地区水系不发育或基本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考虑用土壤测量取代。土壤测量可沿路线进行,尽量使路线穿过大部分方里网格,在每个取样小格(1km\)内,选择合适的层位在3~5个采样地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有水塘的地段,可接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方法,在水塘中及水塘入口处采集(冲积形成的)塘积物。使用土壤测量及塘积物采样的范围在点位图上和成果图上均应标明。5.14样品编号以4km2作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1:50000地形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注意应包含1:200000图幅边廓线的偶数方里网线)。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在每一个单位格子中划成四个1km2的小格标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为A、B、C、D。在每-个小格中集的第一号样品脚注为1,第二号样品脚注为2。这些号记录在1:50000底图上。例如在某图幅内,编号为3的一个采样大格中,采样小组沿水系向上采样的编号如图4。DZ/T0167-1995
图4以大格(含4个小格)为基础的样品编号方法5.15格子编号时先制作编号表。每大约50个号码为一批。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大格之编号,并在表上标明。在此大格内每个采样点上重复采样,并进行重复分析,故取3个号码作为此大格内重复取样及分析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为插入监控样编号之用(见表1)。表1
7监控样
15监控样
19重复样号
25重复采样格子
28监控样
35重复分析号
42监控样
47重复分析号
5.16按编号表在1:50000地形图上按4km2的方里网格依次编号,注意留出上述7个号码,不要编在图上。将重复样号(例:19号)也记在重复采样格子中(例:25号)(见图5)。8
阁重复采样格子
第二次采样
第二次分析号位置
监控样位置
第二次采样第一次分析号位置
第一次采样第二次分析号位置
图5根据编号表对采样地形图的编号DZ/T0167-1995
在底图下方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的号码,例如:重复样:
监控样:
25(11)
19(21)
35(12)
47(22)
意即将来送交分析的样品25号为在25号大格内采集的样品,19号为在25号格子内来的重复样,35号为从25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47号为从19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11)表示第1次采样第1次分析;(12)表示第1次采样第2次分析;(22)表示第2次采样第2次分析。
上述重复采样号、重复分析号、监控样号的位置在各1:50000图幅中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5.17重复采样和重复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个1:200000图幅上采样与分析误差的起伏是否会影响或掩盖地球化学变化。5.18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选择哪个大格作重复采样,在编号图上预先固定。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使格子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和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5.19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沾污。采集用的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都要经过洗涤才能使用。如采集湿的水系沉积物要挤出一部分水份,套上塑料袋使湿样品隔开。5.20采样小组每日采样结束后,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野外样品加工组加工。5.21野外样品加工
5.21.1样品加工组负责样品干燥、过筛、填写样品签、装瓶或纸袋、填写交样品库的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号图、装箱送样等。
5.21.2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可在日光下干燥或于50℃下烘干。在干燥过程中要及时揉搓样品,以免粘土物质胶结在一起。为使粘土胶结的颗粒解体,干燥后的样品可用木槌适当敲打。5.21.3样品干燥后,用60目不锈钢筛过筛。将小于60目筛孔部分收集于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天于120克。
5.21.4塑料瓶或纸袋上除应标有样品号外,还应有1:50000图幅号。5.21.5样品加工流程(见图6)。5.21.6为提高分析质量,要采取减少分析工作量的措施。将每一个大格中的样品各取25g,等重量组合,1个组合样品重量应为100g。组合样品由野外样品加工组或样品库有关人员制备。5.21.7组合样编号流程(见图7)(以H-50-130-B幅第24号大格中共采4个样品为例)。6
DZ/T0167-1995
日晒或低烘干
经宽操搓,防止固结
用本桦轻击把硬结团块敲碎
60目不锈钢充分过筛
>60自的筛上部分弃去
对角线折送法
当样品重量很大时,
可用缩分法达到要求
样品标签号码要正确无误
按1:50000图幅样品顺序号装,
各瓶之间应有软隔挡层
过60日筛样品
H-50-130-B
K-52-4
K-52-4-A
样品加工流程
H50430-B
样品库
各分出1025g组合
样品库
H-50-130-B
组合样
细磨加工及分析
揉碎或龄碎
装箱人库
H50-130-B
样品库
图7组合样编号流程图
H-50-130-E
样品库
DZ/T0167-1995
5.21.8从样品库提取样品进行组合时,应摇振均匀后取样。5.21.9重复采样的样品组合方法与上述样品组合方法相同。为了便于重份分析,可将重复采样格子中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的组合样,再用四分法各自分成两个样品。5.21.10组合重复样的流程(见图8)。过60日筛样品
H-50-130-B
样品库
H-50-130-B
样品库
H-50-130-B
H-50-130-B
H-50-130-B
细磨加工及分析
H-50-130-B
样品库
H-50-130-B
样品库
H-50-130-B
H-50-130-B
H-50-130-B
细磨加工及分析
图8组合重复样流程图
6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1高寒山区指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部、甘青交界祁连山、新疆昆仑山、天山等地的年平均气温≤0℃的高山区。这些地区是我国地质研究和经济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区域化探在该区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圈定从地质与国民经济观点来看最有远景的成矿区,及大型、特大型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6.1.2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6.1.3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1个点/4~16km2范围内选择。在交通特别困难的地区采样密度可在1个点/16~36km2范围内选择。6.1.4布点原则
6.1.4.1根据采样密度选择布点位置:a.1个点/4~8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12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中和三级水系上游区段;
b.1个点/16km\,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3km的-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中和三级水系的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5km的一级水系亦应布点:c.1个点/25~36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级水系中,以及长度超过4km的一、二级水系沟口和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
羽状水系分布区,一般只在长度超过2~5km的水系沟口上方采样。长度超过5km的水系可加取样点。羽状水系密集时,可在2~3个水系沟口取样,然后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适中水系或最大水系,并在记录中注明;也可按一定间距,选择支沟采样。6.1.4.2要考采样点控制汇水盆地面积的均匀性。6.1.4.3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50%以上。8
DZ/T0167-1995
6.1.4.4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域面积一般不小于所用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2倍。
6.1.4.5注意减少行走路线及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6.1.5布点时,可先在野外用地形图上标出水系,兼顾上述各条原则在图上初步布点。a,1个点/4~16km2采样密度,可选用1t100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2km的水系;
b.1个点/25~36km采样密度,可选用1:200000或1:100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4km的水系。6.1.6采样点按网格编号。网格大小的选择应与采样密度相适应。原则上每个网格内至少有一个采样点。
a.1个点/4~8km,可选用16km2网格;b.1个点/16ktm2,可选用64km2或36km2网格;c.1个点/25~36km2,可选用64km2或100km2网格。在图上以图幅为单位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按顺序编排格子号。格子内的样品号用阿拉伯字码并用英文字每脚注。如兰号格中一号样品,记为3A;二号样品记为3B。6.1.7编排格子号时注意留下插入监控样及重复取样格子号。重复取样格子不预先固定,可以灵活安排。重复采样应为总采样量的2%~3%。由不同人、不同时间采取。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不同地质、地貌特征和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6.1.8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粉砂、细砂、淤泥等物质,但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和含泥炭较多的淤泥。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20~50m)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样品重量应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200g。6.1.9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选择有利沉积物聚积的水流变缓处、河道转弯内侧、大石背后等部位。在高寒山区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的“过渡带”,在干河道或很少流水的河道中取样时,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如河道很宽可横切河道多点采样,并注意风成物质干扰。
6.1.10野外采样注意事项、记录、样品加工和分析同“内地及沿海中低山区”的有关规定。6.1.11采样点应正确标绘在野外工作用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3mm。每个采样点在野外均应留有标志。每日野外结束后要将手图上的采样点若墨编号,以直径2mm的小圆圈标示采样点。同时将手图上的采样点转绘到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底图。转点误差在图上应小于0.5mm。6.1.12样品在野外过60目筛。取筛下部分100g送实验室分析。另取筛下部分100g送交样品库保存。样品装在特制的样品瓶或纸袋内,并标出样品号和所在的1:100000或1:200000图幅号。6.1.13在前述的“过渡带”地区,样品如工时可根据风成物质的干扰情况决定所选粒级。如青海选用一20日~十120目(即一0.9mm~十0.125mm)粒级。6.1.14一般只作单点样分析。大致以50个号码为一小批,一个1:100000或1:200000图幅为一大批,进行送样分析。每一小批中留出7个号码,分别插入一个重复样(可编成密码)、二个重复分析(可编成密码)和四个监控样。
6.1.15成图比例尺
1个点/4~8km2、1个点/16km2、1个点/25km2和1个点/36km的采样密度,其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和异常图的成图比例尺为1:500000;6.1.16地球化学图一般采用原始数据直接勾绘等量线图。6.1.17在异常筛选评序的基础上,应对重点异常进行检查。异常检查的目的:肯定异常是否存在,进一步圈定水系沉积物异常范围及浓集中心,追索异常源,考察异常赋存的地质环境和表生环境,并对异常作出有无进一步工作意义的初步评价。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000
1996-01-0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6-06-01实施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引用标准
设计书的编写下载标准就来标准下载网
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样品库·
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
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
异常查证
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
地球化学记录卡(补充件)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各种编码代号(补充件)
1:200000区域化探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质量评定办法(参考件)附录D1:200000区域化探样品多元素分析质量等级评分办法(参考件)附录E
附录F
开源幅监控样质量监控图(补充件)地球化学图说明书封面、靡页格式(补充件)..附录G区域化探样品分析方法推荐表(参考件)附录H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格式(补充件)附录I计算机在地球化学编图中的应用(参考件)附录丁
附录K
三层套合方差分析(参考件)
区域地球化学元素丰度计算的统计处理方案(参考件)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比例尺1:200000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DZ/T0167-1995
1.1本规范对区域地球化学勘查(简称区域化探)工作的基本任务,工作性质,设计书的编写,中低山、丘陵区、特殊景观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加工和样品库,区域化探中的岩石样品采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样品多元素分析及质量监控、质量评估,地球化学图和原始图件的编制,异常查证,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的编写等作了规定,确立了统一标准。1.2本规范主要适用于地质矿产行业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进行的1:200000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工作,亦可供比例尺1:500000的同类工作或其他行业进行类似工作时参考使用。2引用标准
GB9649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DZ/T0075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1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
3总则
3.1区域化探属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之一,应覆盖全部可工作的我国国土面积。它的主要工作目的是发现由金属或非金属成矿区(带)、矿田和大、中型矿床以及某些地层、构造和火成岩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所引起的省的、区域的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并为基础地质研究等领域提供某些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常按国际分幅范围部署测区。我国常用工作比例尺为1:200000,交通很不发达的边缘地区同时也采用1:500000,它们的采样密度(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例)分别为:0.25~1点/km2和0.04~0.10点/km
3.2按地理特点和区域化探工作条件,可把我国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地区:a,中低山、丘陵地区(见图1);b.具有各类特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所谓具有待殊地理景观条件的边缘地区主要是指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森林沼泽、内蒙古(大青山南坡除外)、甘肃兰州以西、宁夏、新疆、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周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青海、西藏、新疆、川西、甘肃祁连山等地的高寒山区,西藏西部的高寒湖沼荒漠、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岩溶,云南西南及海南岛等地的热带雨林,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以及内地沿海冲洪积平原区等。这类地区的区域化探工作应针对各类自然地理景观条件制定特殊的工作方法。3.3区域化探采用的方法原则上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但允许在不同景观区在采样介质和工作方法上有所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01-07批准1996-06-01实施
干旱荒漠区
高寒湖沼区
4设计书的编写
DZ/T0167-1995
黄土高原
高寒山区
岩溶区
热带雨林区
冲积平原
内地及沿海低山
丘陵区
图1地理景观分区示意图
4.1设计书是化探工作的施工依据,一般应由承担本项区域化探工作的单位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书编写。
4.2在编写区域化探设计书前,应做好如下工作:收集与测区有关的地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资料,待别要收集和本测区有关的区域化a.
探资料:
研究测区内水系分布情况及采样点布局的可行性;根据前人在本测区内进行的化探工作资料,确定在本区进行区域化探合理工作方法。如果测区c.
以前未进行过化探工作,也没有相邻地区化探资料可供参考,则应考虑派人到工区进行实地踏勘,同时选择若干已知矿区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和方法试验结果,在符合本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提出在本测区内进行区域化d.
探工作的实施方案。
4.3设计书应提交主管部门审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执行,设计书未经批准,不得施工。4.4设计书应包括的内容:
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测区的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方法试验结果及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样品中拟测定的元素及分析方法的选用、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2
编图方法等;
DZ/T0167-1995
d、重要异常的查证:包括拟采用的查证方法、配备什么现场分析手段、查证程度、提交异常查证的成果图件、简报等;
e.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f、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4.5区域化探项目都应单独进行设计书的编写。设计书应由本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4.6在设计书的实施过程中,如发现设计规定与实际情况不符,有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时,应提出书面修改补充意见报请原设计审批单位批准后实施。5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5.1内地及沿海中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化探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5.2比例尺为1:200000的水系沉积物采样密度为1个点/km2。工作条件十分困难的地区可以适当放稀。已发现水系异常持续性短的地区,可适当加密到平均1~2个点/km2。5.3采样布局原则为:
a.采样点要分布均匀。要使1:50000地形图上按1km划出的采样格子(称小格)中的绝大多数(95%以上)小格内都有采样点分布,应做到基本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连续3个以上空白小格。当采样密度平均为1一2个点/km2时,小格内样品数一般不要多于2个。采样点分布均匀并不意味着将采样点布置在采样格子中央,而应将采样点布置在每一个格子中能最大限度控制汇水面积处(见图2);Az比AI合理
Bz、C2比Bi.C:合理
图2小格内取样位置选定
b.采样点主要分布在二级水系中和一级水系口上。适当考虑水系长度,超过一公里长的一级水系,除在水系口上取样外,还可以进入水系再取一个或几个样品。注意使每一个点都能控制自已特有的汇水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控制(见图3);图3图中C为不必要的重复控制点c.最上游乘样点控制的汇水盆地面积一般不小于三分之一平方公里,不大于三平方公里:d,要考虑不同自然地理地质条件下异常的持续性。上述原则中a.、b.两条最重要。实际运用时应分清主次、统筹兼顾、平衡取舍。具体布点作法是:在1:50000地形图上将大于500m的水系勾出并作初步布点,这样可以全面观察布局的均匀性和是否3
DZ/T0167--1995
符合上述布点原则,然后加以调整。初步定下布局方案后,还可以允许采样人员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按上述原则灵活作出一些变更。
5.4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淤泥、粉砂、细砂等物质。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可能存在的有机物,岸边塌积物及人工堆积物,特别是可能带来严重污染的人工堆积物。5.5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及保证足够的样品重量,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例如15m~30m)进行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采样重量视不同岩性地区、样品粒度分布状况而定。可以在野外用不锈钢筛过筛,也可以回驻地使样品干燥后过筛。但要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的重量大于120g。不进行组合样分析的样品,采样量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150g。5.6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或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之处。在间歇性水流地区,在干的河道或很少水流的河道中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在水流变缓处、水流停滞处、转石背后及河道转弯的内侧有较多细粒物质聚积之处采样。5.7选择采样地点时应注意避开厂矿、村镇、交通要道、路口可能带来的污染,在野外如果发现原布置的采样点在可能导致污染的下游,应挪至其上游。5.8采样点应正确地标绘在1:50000地形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3mm。为便于质量检查和异常检查,原则上每个采样点均应留有标志,至少每条水系的最上游采样点必须留有标志。5.9统一使用标准化的野外记录卡、用代码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及周围环境特征,以便解释推断,并便于电子计算机的存储与检索,供长期利用与研究。野外记录卡的格式及说明(见附录A)。5.10记录卡中要求在野外现场填写的各列,必须在现场用2H或3H铅笔填写。允许在室内根据地形图和地质图填写其他各列,必须于当日或次日完成。5.11记录卡填写内容要求正确、齐全,学迹要求工整、清晰。不准重抄和涂改,发现记录有误,只能将原记录代码划去,在其左上方写上正确的代码。5.12采样小组使用的1:50000地形图手图,每日野外工作结束后要将采样点着墨,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采样点,写上样品号。同时要根据手图将其全部内容转绘到一张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位底图。转点误差应小于0.5mm。
5.13厚层运积物覆盖区、黄土覆盖区及湖泊地区在未研制出合适的工作方法之前暂不采样。少量空格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用土壤样品或塘积物代替,在点位图上用符号标明。破碎丘陵地区水系不发育或基本采不到水系沉积物样品,可考虑用土壤测量取代。土壤测量可沿路线进行,尽量使路线穿过大部分方里网格,在每个取样小格(1km\)内,选择合适的层位在3~5个采样地点采集,组合成一个样品。有水塘的地段,可接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方法,在水塘中及水塘入口处采集(冲积形成的)塘积物。使用土壤测量及塘积物采样的范围在点位图上和成果图上均应标明。5.14样品编号以4km2作为单位格子(大格),事先按1:50000地形图幅的偶数方里网为界将单位格子编号(注意应包含1:200000图幅边廓线的偶数方里网线)。编号顺序自左至右再自上而下。在每一个单位格子中划成四个1km2的小格标号顺序自左至右自上而下为A、B、C、D。在每-个小格中集的第一号样品脚注为1,第二号样品脚注为2。这些号记录在1:50000底图上。例如在某图幅内,编号为3的一个采样大格中,采样小组沿水系向上采样的编号如图4。DZ/T0167-1995
图4以大格(含4个小格)为基础的样品编号方法5.15格子编号时先制作编号表。每大约50个号码为一批。在其中任取一个号码为重复采样大格之编号,并在表上标明。在此大格内每个采样点上重复采样,并进行重复分析,故取3个号码作为此大格内重复取样及分析编号。另任取4个号码,为插入监控样编号之用(见表1)。表1
7监控样
15监控样
19重复样号
25重复采样格子
28监控样
35重复分析号
42监控样
47重复分析号
5.16按编号表在1:50000地形图上按4km2的方里网格依次编号,注意留出上述7个号码,不要编在图上。将重复样号(例:19号)也记在重复采样格子中(例:25号)(见图5)。8
阁重复采样格子
第二次采样
第二次分析号位置
监控样位置
第二次采样第一次分析号位置
第一次采样第二次分析号位置
图5根据编号表对采样地形图的编号DZ/T0167-1995
在底图下方注明重复样及监控样的号码,例如:重复样:
监控样:
25(11)
19(21)
35(12)
47(22)
意即将来送交分析的样品25号为在25号大格内采集的样品,19号为在25号格子内来的重复样,35号为从25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47号为从19号样品中分出的子样,为进行重份分析用。(11)表示第1次采样第1次分析;(12)表示第1次采样第2次分析;(22)表示第2次采样第2次分析。
上述重复采样号、重复分析号、监控样号的位置在各1:50000图幅中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5.17重复采样和重复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各个1:200000图幅上采样与分析误差的起伏是否会影响或掩盖地球化学变化。5.18重复采样应由不同人在不同时间进行。选择哪个大格作重复采样,在编号图上预先固定。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使格子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和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单元。5.19采集的样品要防止沾污。采集用的新布袋及装过样品的布袋都要经过洗涤才能使用。如采集湿的水系沉积物要挤出一部分水份,套上塑料袋使湿样品隔开。5.20采样小组每日采样结束后,填好送样单将样品交野外样品加工组加工。5.21野外样品加工
5.21.1样品加工组负责样品干燥、过筛、填写样品签、装瓶或纸袋、填写交样品库的送样单及编制样品号图、装箱送样等。
5.21.2装在布袋中的样品可在日光下干燥或于50℃下烘干。在干燥过程中要及时揉搓样品,以免粘土物质胶结在一起。为使粘土胶结的颗粒解体,干燥后的样品可用木槌适当敲打。5.21.3样品干燥后,用60目不锈钢筛过筛。将小于60目筛孔部分收集于塑料瓶或纸袋中,其重量应天于120克。
5.21.4塑料瓶或纸袋上除应标有样品号外,还应有1:50000图幅号。5.21.5样品加工流程(见图6)。5.21.6为提高分析质量,要采取减少分析工作量的措施。将每一个大格中的样品各取25g,等重量组合,1个组合样品重量应为100g。组合样品由野外样品加工组或样品库有关人员制备。5.21.7组合样编号流程(见图7)(以H-50-130-B幅第24号大格中共采4个样品为例)。6
DZ/T0167-1995
日晒或低烘干
经宽操搓,防止固结
用本桦轻击把硬结团块敲碎
60目不锈钢充分过筛
>60自的筛上部分弃去
对角线折送法
当样品重量很大时,
可用缩分法达到要求
样品标签号码要正确无误
按1:50000图幅样品顺序号装,
各瓶之间应有软隔挡层
过60日筛样品
H-50-130-B
K-52-4
K-52-4-A
样品加工流程
H50430-B
样品库
各分出1025g组合
样品库
H-50-130-B
组合样
细磨加工及分析
揉碎或龄碎
装箱人库
H50-130-B
样品库
图7组合样编号流程图
H-50-130-E
样品库
DZ/T0167-1995
5.21.8从样品库提取样品进行组合时,应摇振均匀后取样。5.21.9重复采样的样品组合方法与上述样品组合方法相同。为了便于重份分析,可将重复采样格子中第一次采样和第二次采样各自组成的组合样,再用四分法各自分成两个样品。5.21.10组合重复样的流程(见图8)。过60日筛样品
H-50-130-B
样品库
H-50-130-B
样品库
H-50-130-B
H-50-130-B
H-50-130-B
细磨加工及分析
H-50-130-B
样品库
H-50-130-B
样品库
H-50-130-B
H-50-130-B
H-50-130-B
细磨加工及分析
图8组合重复样流程图
6特殊景观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
6.1.1高寒山区指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南部、四川西部、甘青交界祁连山、新疆昆仑山、天山等地的年平均气温≤0℃的高山区。这些地区是我国地质研究和经济开发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区域化探在该区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圈定从地质与国民经济观点来看最有远景的成矿区,及大型、特大型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6.1.2高寒山区区域化探工作方法以水系沉积物测量方法为主。6.1.3水系沉积物测量的采样密度一般可在1个点/4~16km2范围内选择。在交通特别困难的地区采样密度可在1个点/16~36km2范围内选择。6.1.4布点原则
6.1.4.1根据采样密度选择布点位置:a.1个点/4~8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12km的一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中和三级水系上游区段;
b.1个点/16km\,采样点主要布置在长度超过3km的-级水系沟口、二级水系中和三级水系的中上游区段,长度超过5km的一级水系亦应布点:c.1个点/25~36km2,采样点主要布置在二级水系中,以及长度超过4km的一、二级水系沟口和三级水系中上游区段。
羽状水系分布区,一般只在长度超过2~5km的水系沟口上方采样。长度超过5km的水系可加取样点。羽状水系密集时,可在2~3个水系沟口取样,然后组合成一个样品.采样点标在适中水系或最大水系,并在记录中注明;也可按一定间距,选择支沟采样。6.1.4.2要考采样点控制汇水盆地面积的均匀性。6.1.4.3采样点有效控制面积应占测区总面积50%以上。8
DZ/T0167-1995
6.1.4.4最上游采样点控制的汇水域面积一般不小于所用采样密度平均控制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大于其2倍。
6.1.4.5注意减少行走路线及劳动强度,采样点尽量布置在易通行处。6.1.5布点时,可先在野外用地形图上标出水系,兼顾上述各条原则在图上初步布点。a,1个点/4~16km2采样密度,可选用1t100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2km的水系;
b.1个点/25~36km采样密度,可选用1:200000或1:100000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在图上标出所有长度超过4km的水系。6.1.6采样点按网格编号。网格大小的选择应与采样密度相适应。原则上每个网格内至少有一个采样点。
a.1个点/4~8km,可选用16km2网格;b.1个点/16ktm2,可选用64km2或36km2网格;c.1个点/25~36km2,可选用64km2或100km2网格。在图上以图幅为单位自左至右,自上而下按顺序编排格子号。格子内的样品号用阿拉伯字码并用英文字每脚注。如兰号格中一号样品,记为3A;二号样品记为3B。6.1.7编排格子号时注意留下插入监控样及重复取样格子号。重复取样格子不预先固定,可以灵活安排。重复采样应为总采样量的2%~3%。由不同人、不同时间采取。选择重复采样格子时要考虑不同地质、地貌特征和在图幅中较均匀分布。6.1.8尽量采集有利于多种元素聚积的粉砂、细砂、淤泥等物质,但避免采集淤泥表层和含泥炭较多的淤泥。为了提高每个采样点上样品的代表性,要在采样点附近一定范围内(20~50m)多点采集,合并为一个样品。样品重量应保证样品过60目筛后重量大于200g。6.1.9采样部位可选择在河床底部、河道岸边与水面接触处。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中要尽量选择有利沉积物聚积的水流变缓处、河道转弯内侧、大石背后等部位。在高寒山区与干旱、半干旱荒漠区的“过渡带”,在干河道或很少流水的河道中取样时,应主要在河床底部采样,如河道很宽可横切河道多点采样,并注意风成物质干扰。
6.1.10野外采样注意事项、记录、样品加工和分析同“内地及沿海中低山区”的有关规定。6.1.11采样点应正确标绘在野外工作用图上,定点误差在图上不大于3mm。每个采样点在野外均应留有标志。每日野外结束后要将手图上的采样点若墨编号,以直径2mm的小圆圈标示采样点。同时将手图上的采样点转绘到一张同比例尺地形图上,制成采样点底图。转点误差在图上应小于0.5mm。6.1.12样品在野外过60目筛。取筛下部分100g送实验室分析。另取筛下部分100g送交样品库保存。样品装在特制的样品瓶或纸袋内,并标出样品号和所在的1:100000或1:200000图幅号。6.1.13在前述的“过渡带”地区,样品如工时可根据风成物质的干扰情况决定所选粒级。如青海选用一20日~十120目(即一0.9mm~十0.125mm)粒级。6.1.14一般只作单点样分析。大致以50个号码为一小批,一个1:100000或1:200000图幅为一大批,进行送样分析。每一小批中留出7个号码,分别插入一个重复样(可编成密码)、二个重复分析(可编成密码)和四个监控样。
6.1.15成图比例尺
1个点/4~8km2、1个点/16km2、1个点/25km2和1个点/36km的采样密度,其原始数据图、地球化学图和异常图的成图比例尺为1:500000;6.1.16地球化学图一般采用原始数据直接勾绘等量线图。6.1.17在异常筛选评序的基础上,应对重点异常进行检查。异常检查的目的:肯定异常是否存在,进一步圈定水系沉积物异常范围及浓集中心,追索异常源,考察异常赋存的地质环境和表生环境,并对异常作出有无进一步工作意义的初步评价。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标准计划
- DZ/T0184.11-1997 210Pb 地质年龄测定
- DZ/T0184.21-1997 天然水中氧同位素的二氧化碳 —— 水平衡法测定
- DZ/T0184.13-1997 硅酸盐及氧化物矿物中氧同位素组成的五氟化溴法测定
- DZ/T0196.5-19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传导类电法测井仪
- DZ/T0184.14-1997 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196.6-1997 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感应类电法测井仪
- DZ/T0184.12-1997 岩石、矿物中微量铅的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184.22-1997 硅同位素组成的测定
- DZ/T0275.2-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 岩石薄片制样
- DZ/T0275.5-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5部分矿石光片鉴定
- DZ/T0275.2-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2部分 岩石薄片制样
- DZ/T0275.3-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3部分 矿石光片制样
- DZ/T0253.4-2014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动植物样品分析方法 第4部分:氟量的测定扩散-分光光度法
- DZ/T0275.1-2015 岩矿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 DZ∕T0209-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磷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