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884-1996 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设备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通信行业标准(YD)】 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设备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01:02:14
- YD/T884-1996
- 已作废
标准号:
YD/T 884-1996
标准名称:
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设备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已作废-
发布日期:
1996-12-04 -
实施日期:
1997-03-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17 MB
替代情况:
被YD/T 1214-2002代替 被YD/T 1215-2002代替采标情况:
neq ETSI GSM 11.10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9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网移动台设备射频、音频指标的定义、要求及测试方法。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采用TDMA技术的900M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的入网测试、仲裁测试和性能测试,也可作为生产厂家、运营部门和维修部门对设备进行适量检验和性能测试的参考标准。 YD/T 884-1996 9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设备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YD/T884-1996

部分标准内容:
YD/T 884—1996
本标准是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化委员会(ETSI)GSM建议(1992年发布,第阶段冻结版本)11.1003
10版本编写的,在技术上与该建议等效由于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时应符合标准格式的规定,因此除在最前面增加了前言外,还增加了第1、2、3、5章。第4、6、7、8、9章参考GSM建议11.10,具体对应关系为:第4章参考GSM建议11.10附录1。第6章参考GSM建议11.10I.3。
第7章参考GSM建议11.10I.4。
第8章参考GSM建议11.10I.2.2。第9章参考GSM建议11.101.11。
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起草。本标准起草人:王晓云姜梅苏锋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9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设备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YD/T 884—1996
本标准规定了9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网移动台设备射频、音频指标的定义、要求及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采用TDMA技术的900M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的入网测试、仲裁测试和性能测试,也可作为生产厂家、运营部门和维修部门对设备进行适量检验和性能测试的参考标准。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应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CCITT 建议 P.34
CCITT 建议 P.51
CCITT 建议 P.76
CCITT 建议 P.79
CCITT建议 G.122
CCITT 建议 G.223
CCITT 建议 G.714
CCITT 建议 O.132
CCITT 建议 O. 131
3符号与缩略语
1988年蓝皮书免提电话机的传输特性1988年蓝皮书仿真耳和仿真嘴
1988年蓝皮书响度评定值的测定基本原理1988年蓝皮书响度评定值的计算1988年蓝皮书国内系统对国际连接的稳定性、发话回声和受话回声的影响1988年蓝皮书关于电话假设参考电路躁声计算的假设1988年蓝皮书适用于四线音频接口的PCM信道的编码侧和解码侧分开的性能特征
1988年蓝皮书使用伪随机噪声测试信号的量化失真测量设备1988年蓝皮书使用正弦测试信号的量化失真测试设备ARFCN:绝对射频频道号
ARL:声参考电平
BCCH:广播控制信道
BER:比特误码率
BFI:坏顿指示
BSS:基站子系统
DAI:数字音频接口
DTX:非连续发射
ERL:回波损耗
ERP:耳参考点
EQ50:多径条件50km/h
FER:顿擦除率
FACCH:快速随路控制信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12-04批准1997-03-01实施
HT100:丘陵地区100km/h
LRGP:响度评定值保护环
MRP:嘴参考点
MS;移动台
RA250;郊区 250km/h
RBER:残余比特误码率
RLR:接收响度评定值
SACCH:慢速随路控制信道
SDCCH:独立专用控制信道
SID:静寂描述顿
SLR:发送响度评定值
SS:系统模拟器
STMR:侧音掩蔽评定值
TAL:电话声耦合损耗
TCH/F:全速率业务信道
TCH/H:半速率业务信道
TU50:城区50km/h
TU3:城区 3km/h
4测试条件
4.1正常测试条件
YD/T 884--1996
本标准所涉及的移动台的电性能参数,除另行指定的特殊情况外,均应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测试。4.1.1正常温湿度条件
正常温、湿度测试条件应是下列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任意组合条件:?温度:15~35℃
?相对湿度:20%~75%
当上述测试条件不具备时,应将测试过程中的实际温度和相对湿度记录在检验报告中。4.1.2电源条件
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设备的电源应由测试电源代替。测试电源的内阻应尽可能低,以便可以忽略电源内阻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在被测设备的输入端进行测量,对于以组合电池供电的设备,测试电源的接入点应尽可能靠近电池供电端子。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被测设备的标称供电电压,其供电电压的准确度也应符合被测设备所规定的标称供电电压的允差。
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具有一定的稳定度,在测试过程中,其供电电压相对于初始供电电压的稳定度应保持在士3%的范围内。
对于交流供电的设备,正常测试电压应为设备设计时所表明的标称交流电压。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准确度应符合被测设备的标称允差,测量电源的频率允差应在士1Hz范围内。对于铅酸蓄电池调压供电的设备,正常测试电压应为电池标称电压的1.1倍。4.2极端测试条件
极端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测试应在下列温度范围的上下限温度上进行:-20℃~+55℃
测试箱内的相对湿度应予以控制,以便不出现过分凝结水。对于以交流市电供电的设备,极端测试电压应为交流市电标称供电电压士10%。2
YD/T884—1996
对于以铅酸蓄电池调压供电的设备,极端测试电压应为蓄电池标称电压的1.3倍或0.9倍。对于以非调压电池供电的设备,高极端测试电压应为正常测量电压;低极端测试电压应为:·锂电池:0.85倍于电池标称电压·汞或镍铬电池:0.9倍于电池标称电压·其它类型电池:设备厂商标明的最低工作电压低极端电压应为设备生产厂商和受权检验机构协商一致的电压。该低极端电压应记录在检验报告和技术案卷中。
4.3振动要求
在对MS进行振动测试时,采用以下频率/幅度:频率
10Hz~20Hz
ASD(加速度谱密度)
0.05g\/Hz
20Hz~150Hz0.005g(20Hz处),其它—3dB/倍频程4.4极端温度条件的测试过程
在进行测量之前,使被测设备在气候箱内达到热平衡。在温度保持期间,应关断被测设备电源。若不用测量方法检查热平衡,应至少有一小时的温度持续时间或受权检验机构确定的持续时间。对气候箱内的湿度应进行控制,以便不出现过分的凝结水。在进行高温测量之前,应将被测设备放进并保留在气候箱内,直至达到热平衡。在发射状态(非DTX)将设备开启1min,随后在空闲状态开启4min。此后,设备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对于低温测量,应将设备保留在气候箱内,直至达到热平衡,而后将设备开至空闲状态,保持1min时间。此后,设备应满足规定的要求。4.5一般测试条件
4.5.1跳频方式的频率选择
跳频测量要求在21MHz带宽中有38个可用频点:频道规定为:
ARFCN=10+4Xn,n取0,1,26;
及ARFCN=10+7Xm,m取值为0,114。在仿真衰落的条件下,可用的频率范围可根据衰落仿真器的带宽另行选择。4.5.2理想的无线电条件
·无多径传播;
·MS功率控制级为7,
·用于发射机测试时,输入MS的射频电平为十63dBμVemf);·用于接收机测试时,MS的输入射频电平为十28dBμV(emf)。4.5.3室外测试场点及天线布置
室外测试场点应在一水平或地面上,场点应有一直径不小于5m的地平面,中央一绝缘支柱可在水平面旋转360°,该支柱可将测试样机支出地面1.5m。测试时应在距样机半波长或3m(取大者)处架设测试或置换天线。在安装和测试时还应特别谨慎,尽量减少测试场点附近的物体或地面的反射对测试结果造成的影响。当进行辐射项目的测试时,测试天线可用于测量测试样机或置换天线的辐射,这类测试天线应连接一测试接收机,接收机应能够调谐于任一测试频点,并可精确测量其输入端的相对电平。建议测试天线应采用有显著方向性的天线,沿测量轴的天线尺寸不得超过测试距离的20%。测试接收机性能或辐射性能时,必要情况下需使用置换天线作为发射天线,天线装在支柱上呈水平或垂直使用,其中心高度应在1~4m间可变。此天线应为半波偶极子天线(谐振于测试频率),或一短偶极子或一喇叭辐射体(1~4GHz),非半波偶极子天线应按半波偶极子天线进行校准。该天线的中心应与它所替换的3
YD/T884—1996
测试样机的参考点相吻合,此参考点即为样机(具有内装天线)体积的中心或外接天线的连接点。偶极子的最低端距地面应不少于30cm。
置换天线用于接收机测试时,它应连接校准的测试接收机,用于辐射测试时置换天线应连接一标准的信号发生器,测试接收机与信号发生器应工作在被测频率并须通过适当的匹配或平衡网路接至关线。4.5.4微波暗室
建议采用微波暗室作测试场点。微波暗室能够模拟自由空间环境,可用它作为室内测试场点替代上述室外测试场点。
微波暗室应有10m长、5m宽、5m高。墙与天花板应涂敷上1m厚的射频吸波材料,地上铺设能承受测试设备和操作员的1m厚吸波材料。室中长中轴上3~~5m的测量距离可测量上至10GHz的频率。4.5.5天线耦合器
此设备用来将场强感应到内装天线MS上或用来接收从该类MS辐射的信号。对每一种MS和天线耦合器的组合都必须确定路径损耗值,这一过程的说明见7.3.2。检测机构可使用自已的天线耦合器或根据要要求生产厂商提供适合其产品设备的相应耦合器。天线耦合器应具备下列特性:
·在测试频率上应为502的阻抗;·耦合损耗不超过30dB;
·耦合器在要求的功率范围内为线性;·作为频率函数的耦合损耗,在任一所测频率上导致的测量误差不得超过2dB;*在温度范围一25℃~十60℃,耦合器的特性参数不发生变化。天线耦合器在正常和极端条件下的特性需得到测试机构的认可。4.5.6临时天线接头
如果要测试的MS没有永久的外接50Q天线接头,则仅以测试为目的,可将测试样机进行适当改进,使其连接一502的临时天线接头,这样测试就可在这一种改进的样机上进行,但这不适用于辐射测试。临时天线接头应具备下列特性:·临时天线接头的连接方法应能保证在测试中可靠并可重复地连接;·天线接头在接收和发送频段内标称阻抗应为50Q,最大损耗应<10dB;·连接电路应尽可能宽带,并不应含有非线性或有源设备;·在一25℃~十60℃温度范围内,接头特性参数应不发生明显变化。4.5.7标准测试信号
测试设备应生成下列测试信号。Cx信号表示有用信号,Ix信号表示无用信号。C。信号:无调制连续载频信号。C,信号:一种已调制的标准GSM信号。可根据不同的测试,选择相应的信道编码并决定是否设置加密模式。当该信号用于非跳颊方式时,不用的7个时隙应包含空位突发脉冲,它们的功率电平相对于占用的时隙是可变的。
I。信号:未调制的连续载频信号。Ii信号:一种类似GSM信号的结构的GMSK调制的射频信号,各调制比特均直接从随机或伪随机数据流导出。
I信号:具有有效训练序列的标准GSM信号。各数据比特应从随机或伪随机数据流导出。5测试设备
移动台的入网测试采用国际上各测试中心统一使用的测试设备,即德国R&S公司生产的系统模拟器(FTA SS)。
6发射机的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6.1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
6.1.1 定义
YD/T884—1996
发射机的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是指测得的实际频率、相位与理论期望的频率、相位之差。6.1.2指标
频率误差应<1×10-7。
相位误差均方根值(RMS)值应<5°,峰值误差不超过20。6.1.3测试方法
a)MS连接到SS(系统模拟器),具有天线接头的MS可直接相连;具有内装天线且无法接外接天线的MS可通过改造,连接临时天线接头进行测试。b)SS产生一个对MS的呼叫,MS应答。SS指令MS为跳频模式,并激活加密模式,跳频带宽见4.5.1。c)SS指令MS完成业务信道的环回(信道译码器输出至信道编码器输入),并产生标准测试信号C1。d)SS对从MS接收到的突发脉冲信号计算出MS实际发射的频率和相位值,并根据已知的比特模式和规范中调制器的定义计算出期望的频率和相位值,从而得出MS的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e)对20个不必是连续的脉冲重复d)项。f)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S指令MS输出最大功率电平,重复d)和e)项。g)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S指令MS输出功率级15,重复d)和e)项。h)将MS安装在个振动平台上(振动要求见4.4.3),在振动期间,重复a)至g)项。i)将MS置于相对h)项中所用平面正交的两个振动平台上,在每个正交平面重复h)项。i)将MS置于气候试验室,在下述极端测试电压与环境温度的组合条件下(见4.2)重做d)项至g)项:温度:高高?低 低
电压:低高?低高
6.2多径与干扰条件下的频率误差6.2.1 定义
多径与干扰条件下的频率误差是指移动台在存在多普勒频移、多径接收和干扰等条件下的载频频率误差。
6.2.2指标
在全部测试条件下,每个突发脉冲相对载频的频率误差应小于表1所规定的值。表1每个突发脉冲相对载频的频率误差传播条件
6.2.3测试方法
允许的频率误差
±300Hz
±175Hz
±135Hz
±95Hz
a)设SS衰落功能为RA250,服务小区BCCH在MS的输入电平为20dBμV(emf)。SS建立与MS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60~65之间),SS在呼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MS的第一个突发脉冲。
SS建立6个相邻小区BCCH,信号电平应为14~60dBμV(emf),其确切电平及每个信号的射频频道号不作严格规定,但必须遵循如下规则:,若邻近小区BCCH电平置于最大值,则该BCCH射频频道号不能靠近服务小区BCCH或TCH的射5
频频道号(应相隔5个频道)。
YD/T 884—1996
·6个相邻小区的BCCH中,有2个可设在频带边缘。在符合上述规则的前提下,6个小区BCCH的电平与频道号可在测试过程中不断改变。b)SS将服务小区BCCH与TCH电平设为11dBμV(emf)(对手持MS)或99dBμV(emf)(其它类MS),经30s使MS稳定于这些条件。c)SS捕捉MS发来的TCH中的突发脉冲,在测试中,监视MS发来的状态消息,检查MS是否正确地测量了周围小区的BCCH发送电平。d)SS分别计算出实际和期望的相位和频率,从而确定单个突发脉冲的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e)在另外5个业务信道突发脉冲上重复c)至d)项,每两个突发脉冲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0s。f)SS释放呼叫,并将服务小区BCCH的电平增加到20dBuV(emf)。设衰落功能为HT100,在一业务信道上建立对MS的呼叫,输入电平为20dBμV(emf)。SS应在呼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MS的第一个发射突发脉冲。
g)重复b)至e)项。
h)SS释放呼叫。设衰落功能为TU50,在一业务信道上建立对MS的呼叫,输入电平为20dBuV(emf)。SS应在呼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MS的第一个发射突发脉冲。i)重复b)至e)项。
j)SS释放呼叫并将服务小区BCCH的电平增加到28dBuV(emf)。设衰落功能为TU3,在-一业务信道上建立对MS的呼叫,输入电平为28dBμV(emf)。SS应在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 MS的第一个发射突发脉冲。
k)在激活信道的标称载频上,SS向MS输入两不相关的干扰信号,这两个干扰信号需经TU3衰落,输入电平为18dBμV(emf),以随机数据调制(包括训练序列比特)。1)经过100s让MS稳定于这些条件。m)重做c)至e)项,但e)中时间测量扩展为200s,测试的突发脉冲数增加为20个。n)在频道号为1)至5)和120至124上,重做a)至m)项。o)在下述极端电压与温度的组合条件下(见4.2),重复h)与i)项。温度:高高低低
电压:低 高 低 高
6.3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与突发脉冲定时6.3.1定义
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是指发射机载频功率在一个突发脉冲的有用信息比特时间上的平均值。突发脉冲定时是指移动台接收和发送间的时间间隙。在时间提前量为0的情况下,移动台应在接收到相应突发脉冲后延迟3个脉冲周期后发射信号。6.3.2指标
a)在正常与极端测试条件下,每个频率的各个功率等级上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都应处于表2所示的容限内。
b)相同频率及相同测试条件下,两相邻功率控制级的TX载频峰值。功率的差值应不少于0.5dB且不多于3.5dB。功率控制级功率电平为单调序列。c)正常与极端测试条件下,各功率控制级下的功率/时间包络应落在图1和图2所示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内。
d)发射突发脉冲定时的时间误差为±1bit传输时间(土3.69μs)6.3.3测试方法
6.3.3.1具有天线头MS的测试
a)将MS连接至SS,SS建立与MS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60至65之间),MS应答,功率控6
功率(dB)
F10+8+10-
YD/T 884-1996
(147比特)
542、8
+10+8+10-
时间(μs)
注,对载题功率小于34dBm的发射机,若一70dB的绝对电平低于一36dBm,则以-36dBm取代—70dB。
t功率(dB)
突发脉冲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
(87比特)
时间(μs)
F10+8-+10-
+10+8-+10-
注:对载频功率小于 34dBm的发射机,若一70dB的绝对电平低于一36dBm,则以—36dBm取代—70dB
图2接入突发脉冲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制级设为最大功率级,时间提前量为 0。b)测量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SS对MS发射的突发脉冲幅度采样后,识别出14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训练序列比特13室14的跃变点,并经该点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发射机载频蜂值功率,此功率值为OdB参考。
c)测量突发脉冲定时。将(b)中识别出的跃变点与 SS发送给MS的突发脉冲中相应的跃变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
d)测试功率/时间包络。SS将在(b)中得到的功率采样点排列在图1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e)SS指令MS为功率控制级的每一级(见表2),重复 b)至d)项。功率
YD/T884—1996
表2SS指令MS为功率控制级的每一级功率
控制级
发射机载频
蜂值功率
—般测试条件
±3dB*
±3dB*
±3dB*
极端测试条件
±4dB*
±4dB *
±4dB*
±4dB*
注:*)对于每一功率级的最高功率控制级,正常测试条件下最大容限为士2.0dB,极端条件下的最大容限为士2. 5dB。f)在频道号为1至5、30至35、90至95和120至124的频道上,SS设置MS为最大功率控制级,重复b)至d)项。
g)SS指令MS在60至65之间的一频道上产生一个接入突发脉冲,SS进行采样后,确定8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为同步序列未位比特跃变点前5个数据比特处,该点也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该发射载频峰值功率,此功率值为odb参考。h)SS将g)中识别出的定时参考点与SS发出的公共控制信道上的定时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i)SS将ε)中得到的采样点排列在图2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
j)SS修改服务小区BCCH上的控制数据,将MS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功率置为功率级10,重做g)至i)项。
k)在极端测试条件下(见4.2),重复测试a)至i)项。温度:高高低低
电压:高低高低
6.3.3.2对具有内装天线MS的测试a)将MS置于微波暗室或室外测试场点的隔离支架上。将一连接SS的测试天线也置于微波暗室或测试场点,距MS应至少3m。
b)SS建立与MS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60至65之间),MS应答呼叫,功率控制级设为MS最大功率,时间提前量为0。
c)测量接收到的发射机的载频功率峰值。SS对MS发射的突发脉冲的幅度进行采样后,识别出147个8
YD/T 884-1996
有用比特的中心,即训练比特13至14的跌变点,并以该点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在这147个有用比特上接收到的发射机载频功率峰值,此功率为OdB参考,d)测试功率/时间包络。SS将功率采样值的排列在图1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b)项中测定的定时参考点。
e)测量突发脉冲定时。SS将b)中的跃变点与MS接收突发脉冲中相应的切变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
f)SS指令MS为功率控制级的每一级(见表2),重复c)至e)项。g)在频道号为1至5、30至35、90至95和120至124的频道上,SS设置MS为最大功率控制级,重复c)至e)项。
h)SS指令MS在60至65之间的一频道上产生一个接入突发脉冲,SS进行采样后,确定8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为同步序列末位比特跃变点前5个数据比特处,该点也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从MS接收到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此功率值为OdB参考。i)SS将h)中得到的采样点排列在图2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
i)SS将h)中识别出的定时参考点与SS发出的公共控制信道上的定时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k)SS修改服务小区BCCH上的控制数据,将MS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功率置为功率级10,重复h)至j)项。
1)将MS转动n*45°n取值为1~7,每转动一个角度,对h)和g)中的所有频道重做c),SS将MS设置为最高功率控制级。
m)用一副连接RF发生器,谐振于发射频带中部频率(902.5MHz)的半波偶极子天线替代测试MS。n)调节RF发生器的输出功率,重新产生f)(最大功率控制级)、g)和i)项中记录的接收到的发射机载频功率的指示值(W)。将这些值排列成矩阵,矩阵的列代表MS的8种取向,行表示b)和f)项中的规定峰值,记下发生器传给半波偶极子天线的各个功率的5个频道。即Pnc为记录的功率值,其中n为MS转动取向,c为频道号。
对于每一频号,计算如下:
Pac(输入半波偶极子的功率 W)=PnePac(TXdBm)=10lg(Pac)+30+2.15o)根据每一频道八个转动方向平均的实际蜂值功率(n)项中计算所得)可确定相应各功率控制级的实际峰值功率。
同理,可求得h)和k)中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P)将另外-一个测试样机安装上临时天线接头,并将该接头连接至SS,将测试样机放入气候箱内。q)在正常条件下,重新测试b)项至k)项。对每一频道上一般突发脉冲和接入脉冲的所有功率控制级的功率电平做记录。f)项中只在功率控制级10和15进行测试。将o)中得到的测试结果与上述记录比较后可得出临时天线接头的校准系数。r)在下述极端条件下(见4.2),重做测试b)至k)项,f)项中只要求功率控制级为10和15。温度:高高低低
电压:高低高低
s)用q)中得出的校准系数,计算极端测试条件下的蜂值功率。6.4输出射频频谱
6.4.1定义
输出RF功率谱是由于调制和功率切换等原因由MS在标称载频的邻近边带上产生的射频频谱,它包括调制频谱和切换瞬态频谱。
6.4.2指标
YD/T 884—1996
a)调制边带上的功率电平(即测量方法中g)和h)项测得的值)应不超出表3中的值。b)功率切换边带上的功率电平(j)和)测得的值)应不超过表4中的值。c)在接收频段935~960MHz上的最大电平(n)项中测得值)应不超过:·一71dBm(1级MS)
·~79dBm(2、3、4、5级MS)
3调制边带上的功率电平
功率控制级
功率控制级
功率电平
功率电平
6.4.3测试方法
在距标称颊率的所列偏置处(kHz)测量的相对载频功率的最大电平(dB)200
天线接头
表4功率切换边带上的功率电平
内装天线
距载频不同偏置处的最大功率(dBm)400kHz
600kHz
1200kHz
≥600
天线接头「内装天线
1800kHz
a)若MS具有天线接头,则直接连接SS。若MS具有内装天线且无法接外天线时,则通过改造样机连接临时天线接头进行测试。
b)SS发出一个对MS的呼叫,MS应答。SS指令MS进入跳频模式,其中包括3个频道,频道号分别处于1至5、60至65和120至124之间。注:这里虽然是对处于跳频模式的MS进行测试,但各次测试只针对单个频道。c)SS指令MS将其RX解码器输出环回至TX编码器输入。d)SS指令MS工作于加密模式,
YD/T884—1996
e)SS给MS发送电平为23dBuV(emf)的标准测试信号C1,并将从MS接收到的TX信号输入其内部的频谱分析仪。
频谱分析仪的中心频率调为频道号为60~65之间的跳频频道上。f)SS指令MS工作于最大功率控制级。频谱分析仪的设置如下:·零扫频宽度
·分辨带宽:30kHz
·视频带宽:30kHz
“控制选通”频谱分析仪的视频信号,使突发脉冲申串的比特87~132中至少40个比特所产生的频谱为唯一的被测频谱。
频谱分析仪应对200个以上这样的突发脉冲进行测试,并取平均。g)在下述频率上测量功率电平:FT
FT+100kHz
FT+200kHz
FT+250kHz
FT+200kHzX N
FT--- 100kHz
FT --- 200kHz
FT --250kHz
FT-200kHzXN
N2,3,4,5,6,7,8,9
FT为RF频道标称中心频率。
h)对于功率控制级15,重做FT士1.8MHz频带内的测试。i)将频谱分析仪的设置调整为:·零扫频宽度
·分辨带宽:30kHz
·视频带宽:100kHz
·峰值保持
ji)指令MS为最大功率控制级,在下述频率上测量功率电平:FT+400kHz
FT+600kHz
FT+1. 2MHz
FT+1. 8MHz
FT-400kHz免费标准bzxz.net
FT-600kHz
FT-1. 2MHz
FT-1.8MHz
FT为RF频道标称中心频率。在各个频率上的测量时间应至少包括10个突发脉冲的传输时间。k)对功率控制级7和11,重复j)项。1)将e)项中频谱分析仪调谐为频道号为1至5的一跳频频道上,重复f)、g)、i)和j)项中功率控制级改为 11。
m)将频谱分析仪调谐在频道号为120至124之间的一跳频频道上,重复f)、g)、i)至j)项,j)项中功率控制级改为11。
n)分辨带宽置为100kHz,重复f)项。在935至960MHz频带内测量功率电平,测试频率间隔为200kHz,在每一测试频点上,都应分别在MS工作的三个跳频频率上进行测量,测量的突发脉冲数至少为50个,然后在此基础上取平均。
o)将MS置于气候试验室。在下述极端条件下(见4.2),重做e)~g)、i)和j)项,j)项中MS功率控制级为11。
温度:高高低低
电压:高低高?低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是根据欧洲电信标准化委员会(ETSI)GSM建议(1992年发布,第阶段冻结版本)11.1003
10版本编写的,在技术上与该建议等效由于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时应符合标准格式的规定,因此除在最前面增加了前言外,还增加了第1、2、3、5章。第4、6、7、8、9章参考GSM建议11.10,具体对应关系为:第4章参考GSM建议11.10附录1。第6章参考GSM建议11.10I.3。
第7章参考GSM建议11.10I.4。
第8章参考GSM建议11.10I.2.2。第9章参考GSM建议11.101.11。
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起草。本标准起草人:王晓云姜梅苏锋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9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设备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YD/T 884—1996
本标准规定了9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网移动台设备射频、音频指标的定义、要求及测试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采用TDMA技术的900MHz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移动台的入网测试、仲裁测试和性能测试,也可作为生产厂家、运营部门和维修部门对设备进行适量检验和性能测试的参考标准。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应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CCITT 建议 P.34
CCITT 建议 P.51
CCITT 建议 P.76
CCITT 建议 P.79
CCITT建议 G.122
CCITT 建议 G.223
CCITT 建议 G.714
CCITT 建议 O.132
CCITT 建议 O. 131
3符号与缩略语
1988年蓝皮书免提电话机的传输特性1988年蓝皮书仿真耳和仿真嘴
1988年蓝皮书响度评定值的测定基本原理1988年蓝皮书响度评定值的计算1988年蓝皮书国内系统对国际连接的稳定性、发话回声和受话回声的影响1988年蓝皮书关于电话假设参考电路躁声计算的假设1988年蓝皮书适用于四线音频接口的PCM信道的编码侧和解码侧分开的性能特征
1988年蓝皮书使用伪随机噪声测试信号的量化失真测量设备1988年蓝皮书使用正弦测试信号的量化失真测试设备ARFCN:绝对射频频道号
ARL:声参考电平
BCCH:广播控制信道
BER:比特误码率
BFI:坏顿指示
BSS:基站子系统
DAI:数字音频接口
DTX:非连续发射
ERL:回波损耗
ERP:耳参考点
EQ50:多径条件50km/h
FER:顿擦除率
FACCH:快速随路控制信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12-04批准1997-03-01实施
HT100:丘陵地区100km/h
LRGP:响度评定值保护环
MRP:嘴参考点
MS;移动台
RA250;郊区 250km/h
RBER:残余比特误码率
RLR:接收响度评定值
SACCH:慢速随路控制信道
SDCCH:独立专用控制信道
SID:静寂描述顿
SLR:发送响度评定值
SS:系统模拟器
STMR:侧音掩蔽评定值
TAL:电话声耦合损耗
TCH/F:全速率业务信道
TCH/H:半速率业务信道
TU50:城区50km/h
TU3:城区 3km/h
4测试条件
4.1正常测试条件
YD/T 884--1996
本标准所涉及的移动台的电性能参数,除另行指定的特殊情况外,均应在正常条件下进行测试。4.1.1正常温湿度条件
正常温、湿度测试条件应是下列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任意组合条件:?温度:15~35℃
?相对湿度:20%~75%
当上述测试条件不具备时,应将测试过程中的实际温度和相对湿度记录在检验报告中。4.1.2电源条件
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设备的电源应由测试电源代替。测试电源的内阻应尽可能低,以便可以忽略电源内阻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在被测设备的输入端进行测量,对于以组合电池供电的设备,测试电源的接入点应尽可能靠近电池供电端子。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被测设备的标称供电电压,其供电电压的准确度也应符合被测设备所规定的标称供电电压的允差。
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应具有一定的稳定度,在测试过程中,其供电电压相对于初始供电电压的稳定度应保持在士3%的范围内。
对于交流供电的设备,正常测试电压应为设备设计时所表明的标称交流电压。测试电源的供电电压准确度应符合被测设备的标称允差,测量电源的频率允差应在士1Hz范围内。对于铅酸蓄电池调压供电的设备,正常测试电压应为电池标称电压的1.1倍。4.2极端测试条件
极端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测试应在下列温度范围的上下限温度上进行:-20℃~+55℃
测试箱内的相对湿度应予以控制,以便不出现过分凝结水。对于以交流市电供电的设备,极端测试电压应为交流市电标称供电电压士10%。2
YD/T884—1996
对于以铅酸蓄电池调压供电的设备,极端测试电压应为蓄电池标称电压的1.3倍或0.9倍。对于以非调压电池供电的设备,高极端测试电压应为正常测量电压;低极端测试电压应为:·锂电池:0.85倍于电池标称电压·汞或镍铬电池:0.9倍于电池标称电压·其它类型电池:设备厂商标明的最低工作电压低极端电压应为设备生产厂商和受权检验机构协商一致的电压。该低极端电压应记录在检验报告和技术案卷中。
4.3振动要求
在对MS进行振动测试时,采用以下频率/幅度:频率
10Hz~20Hz
ASD(加速度谱密度)
0.05g\/Hz
20Hz~150Hz0.005g(20Hz处),其它—3dB/倍频程4.4极端温度条件的测试过程
在进行测量之前,使被测设备在气候箱内达到热平衡。在温度保持期间,应关断被测设备电源。若不用测量方法检查热平衡,应至少有一小时的温度持续时间或受权检验机构确定的持续时间。对气候箱内的湿度应进行控制,以便不出现过分的凝结水。在进行高温测量之前,应将被测设备放进并保留在气候箱内,直至达到热平衡。在发射状态(非DTX)将设备开启1min,随后在空闲状态开启4min。此后,设备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对于低温测量,应将设备保留在气候箱内,直至达到热平衡,而后将设备开至空闲状态,保持1min时间。此后,设备应满足规定的要求。4.5一般测试条件
4.5.1跳频方式的频率选择
跳频测量要求在21MHz带宽中有38个可用频点:频道规定为:
ARFCN=10+4Xn,n取0,1,26;
及ARFCN=10+7Xm,m取值为0,114。在仿真衰落的条件下,可用的频率范围可根据衰落仿真器的带宽另行选择。4.5.2理想的无线电条件
·无多径传播;
·MS功率控制级为7,
·用于发射机测试时,输入MS的射频电平为十63dBμVemf);·用于接收机测试时,MS的输入射频电平为十28dBμV(emf)。4.5.3室外测试场点及天线布置
室外测试场点应在一水平或地面上,场点应有一直径不小于5m的地平面,中央一绝缘支柱可在水平面旋转360°,该支柱可将测试样机支出地面1.5m。测试时应在距样机半波长或3m(取大者)处架设测试或置换天线。在安装和测试时还应特别谨慎,尽量减少测试场点附近的物体或地面的反射对测试结果造成的影响。当进行辐射项目的测试时,测试天线可用于测量测试样机或置换天线的辐射,这类测试天线应连接一测试接收机,接收机应能够调谐于任一测试频点,并可精确测量其输入端的相对电平。建议测试天线应采用有显著方向性的天线,沿测量轴的天线尺寸不得超过测试距离的20%。测试接收机性能或辐射性能时,必要情况下需使用置换天线作为发射天线,天线装在支柱上呈水平或垂直使用,其中心高度应在1~4m间可变。此天线应为半波偶极子天线(谐振于测试频率),或一短偶极子或一喇叭辐射体(1~4GHz),非半波偶极子天线应按半波偶极子天线进行校准。该天线的中心应与它所替换的3
YD/T884—1996
测试样机的参考点相吻合,此参考点即为样机(具有内装天线)体积的中心或外接天线的连接点。偶极子的最低端距地面应不少于30cm。
置换天线用于接收机测试时,它应连接校准的测试接收机,用于辐射测试时置换天线应连接一标准的信号发生器,测试接收机与信号发生器应工作在被测频率并须通过适当的匹配或平衡网路接至关线。4.5.4微波暗室
建议采用微波暗室作测试场点。微波暗室能够模拟自由空间环境,可用它作为室内测试场点替代上述室外测试场点。
微波暗室应有10m长、5m宽、5m高。墙与天花板应涂敷上1m厚的射频吸波材料,地上铺设能承受测试设备和操作员的1m厚吸波材料。室中长中轴上3~~5m的测量距离可测量上至10GHz的频率。4.5.5天线耦合器
此设备用来将场强感应到内装天线MS上或用来接收从该类MS辐射的信号。对每一种MS和天线耦合器的组合都必须确定路径损耗值,这一过程的说明见7.3.2。检测机构可使用自已的天线耦合器或根据要要求生产厂商提供适合其产品设备的相应耦合器。天线耦合器应具备下列特性:
·在测试频率上应为502的阻抗;·耦合损耗不超过30dB;
·耦合器在要求的功率范围内为线性;·作为频率函数的耦合损耗,在任一所测频率上导致的测量误差不得超过2dB;*在温度范围一25℃~十60℃,耦合器的特性参数不发生变化。天线耦合器在正常和极端条件下的特性需得到测试机构的认可。4.5.6临时天线接头
如果要测试的MS没有永久的外接50Q天线接头,则仅以测试为目的,可将测试样机进行适当改进,使其连接一502的临时天线接头,这样测试就可在这一种改进的样机上进行,但这不适用于辐射测试。临时天线接头应具备下列特性:·临时天线接头的连接方法应能保证在测试中可靠并可重复地连接;·天线接头在接收和发送频段内标称阻抗应为50Q,最大损耗应<10dB;·连接电路应尽可能宽带,并不应含有非线性或有源设备;·在一25℃~十60℃温度范围内,接头特性参数应不发生明显变化。4.5.7标准测试信号
测试设备应生成下列测试信号。Cx信号表示有用信号,Ix信号表示无用信号。C。信号:无调制连续载频信号。C,信号:一种已调制的标准GSM信号。可根据不同的测试,选择相应的信道编码并决定是否设置加密模式。当该信号用于非跳颊方式时,不用的7个时隙应包含空位突发脉冲,它们的功率电平相对于占用的时隙是可变的。
I。信号:未调制的连续载频信号。Ii信号:一种类似GSM信号的结构的GMSK调制的射频信号,各调制比特均直接从随机或伪随机数据流导出。
I信号:具有有效训练序列的标准GSM信号。各数据比特应从随机或伪随机数据流导出。5测试设备
移动台的入网测试采用国际上各测试中心统一使用的测试设备,即德国R&S公司生产的系统模拟器(FTA SS)。
6发射机的技术指标及测试方法
6.1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
6.1.1 定义
YD/T884—1996
发射机的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是指测得的实际频率、相位与理论期望的频率、相位之差。6.1.2指标
频率误差应<1×10-7。
相位误差均方根值(RMS)值应<5°,峰值误差不超过20。6.1.3测试方法
a)MS连接到SS(系统模拟器),具有天线接头的MS可直接相连;具有内装天线且无法接外接天线的MS可通过改造,连接临时天线接头进行测试。b)SS产生一个对MS的呼叫,MS应答。SS指令MS为跳频模式,并激活加密模式,跳频带宽见4.5.1。c)SS指令MS完成业务信道的环回(信道译码器输出至信道编码器输入),并产生标准测试信号C1。d)SS对从MS接收到的突发脉冲信号计算出MS实际发射的频率和相位值,并根据已知的比特模式和规范中调制器的定义计算出期望的频率和相位值,从而得出MS的频率误差和相位误差。e)对20个不必是连续的脉冲重复d)项。f)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S指令MS输出最大功率电平,重复d)和e)项。g)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S指令MS输出功率级15,重复d)和e)项。h)将MS安装在个振动平台上(振动要求见4.4.3),在振动期间,重复a)至g)项。i)将MS置于相对h)项中所用平面正交的两个振动平台上,在每个正交平面重复h)项。i)将MS置于气候试验室,在下述极端测试电压与环境温度的组合条件下(见4.2)重做d)项至g)项:温度:高高?低 低
电压:低高?低高
6.2多径与干扰条件下的频率误差6.2.1 定义
多径与干扰条件下的频率误差是指移动台在存在多普勒频移、多径接收和干扰等条件下的载频频率误差。
6.2.2指标
在全部测试条件下,每个突发脉冲相对载频的频率误差应小于表1所规定的值。表1每个突发脉冲相对载频的频率误差传播条件
6.2.3测试方法
允许的频率误差
±300Hz
±175Hz
±135Hz
±95Hz
a)设SS衰落功能为RA250,服务小区BCCH在MS的输入电平为20dBμV(emf)。SS建立与MS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60~65之间),SS在呼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MS的第一个突发脉冲。
SS建立6个相邻小区BCCH,信号电平应为14~60dBμV(emf),其确切电平及每个信号的射频频道号不作严格规定,但必须遵循如下规则:,若邻近小区BCCH电平置于最大值,则该BCCH射频频道号不能靠近服务小区BCCH或TCH的射5
频频道号(应相隔5个频道)。
YD/T 884—1996
·6个相邻小区的BCCH中,有2个可设在频带边缘。在符合上述规则的前提下,6个小区BCCH的电平与频道号可在测试过程中不断改变。b)SS将服务小区BCCH与TCH电平设为11dBμV(emf)(对手持MS)或99dBμV(emf)(其它类MS),经30s使MS稳定于这些条件。c)SS捕捉MS发来的TCH中的突发脉冲,在测试中,监视MS发来的状态消息,检查MS是否正确地测量了周围小区的BCCH发送电平。d)SS分别计算出实际和期望的相位和频率,从而确定单个突发脉冲的相位误差和频率误差。e)在另外5个业务信道突发脉冲上重复c)至d)项,每两个突发脉冲间隔时间应不少于20s。f)SS释放呼叫,并将服务小区BCCH的电平增加到20dBuV(emf)。设衰落功能为HT100,在一业务信道上建立对MS的呼叫,输入电平为20dBμV(emf)。SS应在呼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MS的第一个发射突发脉冲。
g)重复b)至e)项。
h)SS释放呼叫。设衰落功能为TU50,在一业务信道上建立对MS的呼叫,输入电平为20dBuV(emf)。SS应在呼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MS的第一个发射突发脉冲。i)重复b)至e)项。
j)SS释放呼叫并将服务小区BCCH的电平增加到28dBuV(emf)。设衰落功能为TU3,在-一业务信道上建立对MS的呼叫,输入电平为28dBμV(emf)。SS应在叫建立过程中捕捉来自 MS的第一个发射突发脉冲。
k)在激活信道的标称载频上,SS向MS输入两不相关的干扰信号,这两个干扰信号需经TU3衰落,输入电平为18dBμV(emf),以随机数据调制(包括训练序列比特)。1)经过100s让MS稳定于这些条件。m)重做c)至e)项,但e)中时间测量扩展为200s,测试的突发脉冲数增加为20个。n)在频道号为1)至5)和120至124上,重做a)至m)项。o)在下述极端电压与温度的组合条件下(见4.2),重复h)与i)项。温度:高高低低
电压:低 高 低 高
6.3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与突发脉冲定时6.3.1定义
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是指发射机载频功率在一个突发脉冲的有用信息比特时间上的平均值。突发脉冲定时是指移动台接收和发送间的时间间隙。在时间提前量为0的情况下,移动台应在接收到相应突发脉冲后延迟3个脉冲周期后发射信号。6.3.2指标
a)在正常与极端测试条件下,每个频率的各个功率等级上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都应处于表2所示的容限内。
b)相同频率及相同测试条件下,两相邻功率控制级的TX载频峰值。功率的差值应不少于0.5dB且不多于3.5dB。功率控制级功率电平为单调序列。c)正常与极端测试条件下,各功率控制级下的功率/时间包络应落在图1和图2所示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内。
d)发射突发脉冲定时的时间误差为±1bit传输时间(土3.69μs)6.3.3测试方法
6.3.3.1具有天线头MS的测试
a)将MS连接至SS,SS建立与MS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60至65之间),MS应答,功率控6
功率(dB)
F10+8+10-
YD/T 884-1996
(147比特)
542、8
+10+8+10-
时间(μs)
注,对载题功率小于34dBm的发射机,若一70dB的绝对电平低于一36dBm,则以-36dBm取代—70dB。
t功率(dB)
突发脉冲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
(87比特)
时间(μs)
F10+8-+10-
+10+8-+10-
注:对载频功率小于 34dBm的发射机,若一70dB的绝对电平低于一36dBm,则以—36dBm取代—70dB
图2接入突发脉冲的功率/时间包络框架制级设为最大功率级,时间提前量为 0。b)测量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SS对MS发射的突发脉冲幅度采样后,识别出14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训练序列比特13室14的跃变点,并经该点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发射机载频蜂值功率,此功率值为OdB参考。
c)测量突发脉冲定时。将(b)中识别出的跃变点与 SS发送给MS的突发脉冲中相应的跃变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
d)测试功率/时间包络。SS将在(b)中得到的功率采样点排列在图1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e)SS指令MS为功率控制级的每一级(见表2),重复 b)至d)项。功率
YD/T884—1996
表2SS指令MS为功率控制级的每一级功率
控制级
发射机载频
蜂值功率
—般测试条件
±3dB*
±3dB*
±3dB*
极端测试条件
±4dB*
±4dB *
±4dB*
±4dB*
注:*)对于每一功率级的最高功率控制级,正常测试条件下最大容限为士2.0dB,极端条件下的最大容限为士2. 5dB。f)在频道号为1至5、30至35、90至95和120至124的频道上,SS设置MS为最大功率控制级,重复b)至d)项。
g)SS指令MS在60至65之间的一频道上产生一个接入突发脉冲,SS进行采样后,确定8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为同步序列未位比特跃变点前5个数据比特处,该点也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该发射载频峰值功率,此功率值为odb参考。h)SS将g)中识别出的定时参考点与SS发出的公共控制信道上的定时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i)SS将ε)中得到的采样点排列在图2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
j)SS修改服务小区BCCH上的控制数据,将MS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功率置为功率级10,重做g)至i)项。
k)在极端测试条件下(见4.2),重复测试a)至i)项。温度:高高低低
电压:高低高低
6.3.3.2对具有内装天线MS的测试a)将MS置于微波暗室或室外测试场点的隔离支架上。将一连接SS的测试天线也置于微波暗室或测试场点,距MS应至少3m。
b)SS建立与MS的通信(业务信道的射频频道号在60至65之间),MS应答呼叫,功率控制级设为MS最大功率,时间提前量为0。
c)测量接收到的发射机的载频功率峰值。SS对MS发射的突发脉冲的幅度进行采样后,识别出147个8
YD/T 884-1996
有用比特的中心,即训练比特13至14的跌变点,并以该点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在这147个有用比特上接收到的发射机载频功率峰值,此功率为OdB参考,d)测试功率/时间包络。SS将功率采样值的排列在图1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b)项中测定的定时参考点。
e)测量突发脉冲定时。SS将b)中的跃变点与MS接收突发脉冲中相应的切变点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
f)SS指令MS为功率控制级的每一级(见表2),重复c)至e)项。g)在频道号为1至5、30至35、90至95和120至124的频道上,SS设置MS为最大功率控制级,重复c)至e)项。
h)SS指令MS在60至65之间的一频道上产生一个接入突发脉冲,SS进行采样后,确定87个有用比特的中心,即为同步序列末位比特跃变点前5个数据比特处,该点也作为定时参考点。SS计算出从MS接收到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此功率值为OdB参考。i)SS将h)中得到的采样点排列在图2的包络框架中作吻合性测试,包络框架的中心为被测脉冲的定时参考点。
i)SS将h)中识别出的定时参考点与SS发出的公共控制信道上的定时相比较,得出突发脉冲定时。k)SS修改服务小区BCCH上的控制数据,将MS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功率置为功率级10,重复h)至j)项。
1)将MS转动n*45°n取值为1~7,每转动一个角度,对h)和g)中的所有频道重做c),SS将MS设置为最高功率控制级。
m)用一副连接RF发生器,谐振于发射频带中部频率(902.5MHz)的半波偶极子天线替代测试MS。n)调节RF发生器的输出功率,重新产生f)(最大功率控制级)、g)和i)项中记录的接收到的发射机载频功率的指示值(W)。将这些值排列成矩阵,矩阵的列代表MS的8种取向,行表示b)和f)项中的规定峰值,记下发生器传给半波偶极子天线的各个功率的5个频道。即Pnc为记录的功率值,其中n为MS转动取向,c为频道号。
对于每一频号,计算如下:
Pac(输入半波偶极子的功率 W)=PnePac(TXdBm)=10lg(Pac)+30+2.15o)根据每一频道八个转动方向平均的实际蜂值功率(n)项中计算所得)可确定相应各功率控制级的实际峰值功率。
同理,可求得h)和k)中接入突发脉冲的发射机载频峰值功率。P)将另外-一个测试样机安装上临时天线接头,并将该接头连接至SS,将测试样机放入气候箱内。q)在正常条件下,重新测试b)项至k)项。对每一频道上一般突发脉冲和接入脉冲的所有功率控制级的功率电平做记录。f)项中只在功率控制级10和15进行测试。将o)中得到的测试结果与上述记录比较后可得出临时天线接头的校准系数。r)在下述极端条件下(见4.2),重做测试b)至k)项,f)项中只要求功率控制级为10和15。温度:高高低低
电压:高低高低
s)用q)中得出的校准系数,计算极端测试条件下的蜂值功率。6.4输出射频频谱
6.4.1定义
输出RF功率谱是由于调制和功率切换等原因由MS在标称载频的邻近边带上产生的射频频谱,它包括调制频谱和切换瞬态频谱。
6.4.2指标
YD/T 884—1996
a)调制边带上的功率电平(即测量方法中g)和h)项测得的值)应不超出表3中的值。b)功率切换边带上的功率电平(j)和)测得的值)应不超过表4中的值。c)在接收频段935~960MHz上的最大电平(n)项中测得值)应不超过:·一71dBm(1级MS)
·~79dBm(2、3、4、5级MS)
3调制边带上的功率电平
功率控制级
功率控制级
功率电平
功率电平
6.4.3测试方法
在距标称颊率的所列偏置处(kHz)测量的相对载频功率的最大电平(dB)200
天线接头
表4功率切换边带上的功率电平
内装天线
距载频不同偏置处的最大功率(dBm)400kHz
600kHz
1200kHz
≥600
天线接头「内装天线
1800kHz
a)若MS具有天线接头,则直接连接SS。若MS具有内装天线且无法接外天线时,则通过改造样机连接临时天线接头进行测试。
b)SS发出一个对MS的呼叫,MS应答。SS指令MS进入跳频模式,其中包括3个频道,频道号分别处于1至5、60至65和120至124之间。注:这里虽然是对处于跳频模式的MS进行测试,但各次测试只针对单个频道。c)SS指令MS将其RX解码器输出环回至TX编码器输入。d)SS指令MS工作于加密模式,
YD/T884—1996
e)SS给MS发送电平为23dBuV(emf)的标准测试信号C1,并将从MS接收到的TX信号输入其内部的频谱分析仪。
频谱分析仪的中心频率调为频道号为60~65之间的跳频频道上。f)SS指令MS工作于最大功率控制级。频谱分析仪的设置如下:·零扫频宽度
·分辨带宽:30kHz
·视频带宽:30kHz
“控制选通”频谱分析仪的视频信号,使突发脉冲申串的比特87~132中至少40个比特所产生的频谱为唯一的被测频谱。
频谱分析仪应对200个以上这样的突发脉冲进行测试,并取平均。g)在下述频率上测量功率电平:FT
FT+100kHz
FT+200kHz
FT+250kHz
FT+200kHzX N
FT--- 100kHz
FT --- 200kHz
FT --250kHz
FT-200kHzXN
N2,3,4,5,6,7,8,9
FT为RF频道标称中心频率。
h)对于功率控制级15,重做FT士1.8MHz频带内的测试。i)将频谱分析仪的设置调整为:·零扫频宽度
·分辨带宽:30kHz
·视频带宽:100kHz
·峰值保持
ji)指令MS为最大功率控制级,在下述频率上测量功率电平:FT+400kHz
FT+600kHz
FT+1. 2MHz
FT+1. 8MHz
FT-400kHz免费标准bzxz.net
FT-600kHz
FT-1. 2MHz
FT-1.8MHz
FT为RF频道标称中心频率。在各个频率上的测量时间应至少包括10个突发脉冲的传输时间。k)对功率控制级7和11,重复j)项。1)将e)项中频谱分析仪调谐为频道号为1至5的一跳频频道上,重复f)、g)、i)和j)项中功率控制级改为 11。
m)将频谱分析仪调谐在频道号为120至124之间的一跳频频道上,重复f)、g)、i)至j)项,j)项中功率控制级改为11。
n)分辨带宽置为100kHz,重复f)项。在935至960MHz频带内测量功率电平,测试频率间隔为200kHz,在每一测试频点上,都应分别在MS工作的三个跳频频率上进行测量,测量的突发脉冲数至少为50个,然后在此基础上取平均。
o)将MS置于气候试验室。在下述极端条件下(见4.2),重做e)~g)、i)和j)项,j)项中MS功率控制级为11。
温度:高高低低
电压:高低高?低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 YD/T1786-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保护技术要求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785-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总体技术要求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793-2008 2GHz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网元管理系统(EMS)功能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533.1-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1部分: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设备
- YD/T1368.2-2008 2GHz TD-S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方法 第2部分网络兼容性测试
- YD/T1787-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指南技术要求
- YD/T1488-2006 400/1800MHz SCDMA 无线接入系统:频率间隔为 500kHz 的系统测试方法
- YD/T1791-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交互应用技术要求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