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通信行业标准(YD)】 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时的准确度和可靠度性能值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02:05:42
  • YD/T857-1996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YD/T 857-1996

  • 标准名称:

    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时的准确度和可靠度性能值

  •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1996-07-11
  • 实施日期:

    1996-07-1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517.40 KB

标准分类号

  • 中标分类号:

    通信、广播>>通信网>>M15通信网性能指标及测试

关联标准

  • 采标情况:

    CCITT X. 136(1988 ) IDT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书号:

    155066.2-11185
  • 页数:

    16页
  • 标准价格:

    8.0 元
  • 出版日期:

    1996-07-11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鉴 于 :(a) X .1 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的国际用户业务类别;(b) X .2 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的国际数据传输业务和可选用户设施;(c) X .25建议规定了分组式终端通过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DTE和DCE间的接口;(d) X .75 建议规定了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数据网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e) X .323建议规定了在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间的交互工作的通用安排;(I) X .96 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呼叫进行信号;(9) X .110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国际路由选择原则和路由方案;(h) X .213建议定义了OSI网络层服务;(i) X .140建议定义了通过公用数据网进行通信的业务参数的通用质量;(j) X .134建议为定义分组交换性能参数规定了部分边界和分组层参考事件;(k) X .135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时的服务速度的性能值;(1) X .137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的可用性性能值。 YD/T 857-1996 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时的准确度和可靠度性能值 YD/T857-199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YD/T 857—1996
本标准等同于CCITTX。136(1988年版)。本标准为四个相关的CCITTX.134~X.137中的第三个,定义了国际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业务的准确度和可靠度性能值。
本标准的附录均为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戴继荣、戈利。1240
鉴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
业务时的准确度和可靠度性能值(a)X.1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的国际用户业务类别;YD/T857—1996
idt CCITT X. 136
(b)X.2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的国际数据传输业务和可选用户设施,(c)X.25建议规定了分组式终端通过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DTE和DCE间的接口,(d)X.75建议规定了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数据网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e)X,323建议规定了在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间的交互工作的通用安排;(f)X.96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呼叫进行信号:(g)X.110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国际路由选择原则和路由方案:(h)X.213建议定义了OsI网络层服务;(i)X.140建议定义了通过公用数据网进行通信的业务参数的通用质量;(i)X.134建议为定义分组交换性能参数规定了部分边界和分组层参考事件;(k)X.135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时的服务速度的性能值;(1)X.137建议规定了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的可用性性能值。一致建议:
(1)在本标准中规定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参数将被用于与 CCITT X.25和 CCITT X.75相一致的国际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业务的规划和实施:(2)在这些业务中,本标准所规定的性能值将被作为是在此规定的条件下的最坏情况的限值。1引
1.1本标准是定义国际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业务性能参数和值的四个CCITTX.134~X.137系列中的第三个。图1说明了四个建议的适用范围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2CCITTX.134把-一个虚连接分成一些基本段,这些段的边界与CCITTX.25和CCITTX.75的接口相关联。CCITTX.134定义了基本段的特定集合,称为虚连接部分,其性能值将被规定。CCITTX134还定义了一组分组层参考事件(PE),这些参考事件为性能参数的定义提供了基础。基本段由网络段和电路段组成。每种情况下,它们是由物理数据终端设备(DTE)或数据交换设备(DCE)接口来定边界。虚连接部分或者是作为国内部分,或者是作为国际部分来标识。当通过一个段边界的一个分组改变了分组层接口状态时,则定义为发生了每个PE。1.3为了可比性和完整性,分组交换网的性能在CCITTX.140定义的3×3性能矩阵的情况下进行考虑。在这个矩阵中,标识了三种独立于协议的数据通信功能,即接入,用户信息传送和脱开。这些通用功能是与符台CCITTX.25和CCITTX.75的分组交换虚呼叫业务中的呼叫建立、数据(和中断)传送,呼叫拆线相一致。每个功能都相对于三个有关的通用性能要素(或“性能准则”):速度、准确度和可靠度来考虑。这些性能准则分别表示为完成功能相关的时延或速率,准确程度和确实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07-11批准1996-07-11实施
CCITT X. 134
物理接口
网络段
分组网
用户信息
可用业务
YD/T857--1996
物理接口
(分组层参考事件)
电路段
(CCITT X.25或X.75)
物理接口
物理接口
准确度
可靠度
CCITT X, 136
原始参数值
CCITT X.137
不可用业务
图1分组交换业务性能描述框架
1.4定义了与三种数据通信功能任一种相关的协议特定的服务速度的参数和值。本标准定义了协议特定的与每种功能相关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参数和值。本标准和CCITTX.135的参数称为“原始参数”,以强调说明是从分组层参考事件直接得出的。1.5一个相关的二态模型为描述总的服务可用性提供了基础。给定的可用性函数可以把预定服务时间期间的“原始参数”集的个子集性能值与相应的服务运行中断门限比较,从而将服务归类为“可用”(无服务运行中断)或“不可用”的(有服务运行中断)。CCITTX.137规定了可用性菡数和定义了表征二进制随机过程结果的可用性参数和值。1.6在本标准中定义的八个准确度和可靠度参数为:两个接入参数(呼叫建立差错概率和呼叫建立失败概率),五个用户信息传送参数(残错率、复位激励概率、复位概率、过早断开激励概率和过早断开概率)和一个脱开参数(呼叫拆线失败概率)。八个参数都适用于虚连接的任何基本段或部分。这种通用性使得上述参数在性能分配和串接中很有用处。1.7本标准为两种类型的国内和国际部分规定了准确度和可靠度(表1)值,数据终端设备的性能值没有规定,但在本标准中定义的参数可作为规范,以帮助用户建立起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见CCITTX1242
140)间的定量关系。
YD/T 857—1996
1.8对表1中列出的虚连接部分类型规定了八个准确度和可靠度参数的最坏情况下的值。“最坏情况”是指在正常忙时在用于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的性能最差的虚连接部分所得到的性能值。通常情况下虚连接部分的性能将会优于在本标准中规定的最坏情况下的值。对考虑更多的用户应用需求,网络性能和连通度增强的设计目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表1规定性能值的虚连接部分类型1)部分类型
国内A
国内B
国际A
国际B
通过一个接入网络段的地面连接典型特征
通过一个接入网络段与一个卫星电路的连接;或通过一个接入网络段和一个或多个转接网段连接通过一个直接的地面网间电路段的连接通过两颗卫星电路和一个转接网络段的连接;或通过一个卫星电路和两个或多个转接网络段连接1)为类型B部分规定的值也适用于没有明确标明为类型A或B的虚连接部分本标准也给出了将单个部分性能值组合在一起估算端到端性能的数值方法。在附录B中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得出两个特定的假想参考连接的DTE到DTE的值。2接人参数
本章规定了两种最坏情况下的接入参数值:呼叫建立差错概率和呼叫建立失败概率。呼叫建立差错和呼叫建立失败是在段边界对(B,B,)间定义的。B:是使呼叫尝试能够按路由正常到达的一组边界中的一个。图2标明了当在呼叫建立成功时发生在这些边界上的四个特定事件的序列。一次在该段上的呼叫建立尝试就是事件(a)的一次发生。一次在该段上成功的呼叫建立尝试是在200 s超时期间内2相关事件(a),(b),(c)和(d)的顺序发生。在本段内的呼叫建立差错和呼叫建立失败在下面定义。任何其他不成功的呼叫建立尝试是由本段之外的问题引起的,不在测量范围之内。2.1呼叫建立差错概率
呼叫建立差错概率适用于虚呼叫业务。它不适用于永久虚电路建立。本参数被用来测量在符合X.25和X.75建议的公用分组交换业务中的一般用户接入功能的准确度。2.1.1呼叫建立差错概率定义
呼叫建立差错概率是一个所有导致呼叫建立差错的呼叫尝试与总的呼叫尝试之比。参考图2,呼叫建立差错定义为在200s超时期间内事件(d)发生而事件(c)不发生的任何呼叫尝试的发生。
呼叫建立差错实质上是错号”情况。它在网络响应一个有效的呼叫请求,错误地建立一个到达并非在呼叫请求中指明的DTE为目标的虚呼叫,且不能在进入数据传送状态前纠正错误时发生。举例来说它有可能由网络操作员的管理或维护动作所引起。呼叫建立差错区别于成功的呼叫建立是通过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呼叫建立尝试期间原定的被叫用户未被联系和向数据通信会话层提交。1)图2a中分组层参考事件数目参见CCITTX.134中表1和表2。2)这段时间对应于CCITTX.25中定时器T21。1243
边界/事件
YD/T 857—1996
分组层参考事件(PE)
b事件序列
T0702670--87
图2在成功呼叫建立期间发生的分组层参考事件B
呼叫建立差错概率不适用于数据传送中的快速选择模式。在X.25中的可选用户呼叫重定向设施(包括寻线群,呼叫转移、呼叫改发预约、呼叫改发选择、呼叫转移或改发通知以及被叫线路地址改变通知)假定不用于本参数的计算之中。用于测量每个段边界上的呼叫建立差错概率的指定X.134PE在图2中标明。2.1.2数值
在本标准描述的条件下,每个网络部分对总的呼叫建立差错概率的影响不应超过在表2中的规定值。
表2连接部分的最坏情况的呼叫建立差错概率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统计值
2×10-5
2X10-5
1)类型A国际虚连接部分仅包括一条物理电路。它对呼叫建立差错概率的影响认为忽略不计。注:所有规定值均为暂定的。
2.2呼叫建立失败概率
呼叫建立失败概率只适用于虚呼叫业务。本参数是用来测量在符合CCITTX.25和X.75的公用1244
YD/T 857-1996
分组交换业务中一般用户的接入功能的可靠度。2.2.1呼叫建立失败概率定义
呼叫建立失败概率是所有导致呼叫失败的呼叫尝试与总的呼叫尝试之比。参考图2,呼叫失败定义为在200s超时期内观察到的下列情况之一的任何呼叫尝试\的发生:a)事件(b)和事件(d)均没有发生;b)事件(b)和事件(c)发生,但事件(d)没有发生。由于在该段之外的一个实体的一部分上的不正确执行或不执行结果而被该段拆线的呼叫尝试不在此列。用于测量在每个段边界上的呼叫建立失败概率的特定的X.134PE在图2中标明。2.2.2数值
在本标准描述的条件下,每个网络对总的呼叫建立失败概率的影响不应超过表3中的规定值。表3虚连接部分的最坏情况的呼叫建立失败概率的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统计值
5×10-3
1)类型A国际虚连接部分仅包括一条物理电路。它对呼叫建立差错概率的影响认为忽略不计。注:所有的规定值均为暂定的。2.2.3被排除的呼叫尝试
一次呼叫建立尝试也可能由于用户阻塞而导致失败。这种失败排除在网络性能测量之外。用户阻塞的例子包括下列各项:
a)始发或被叫用户发出拆线请求来拒绝呼叫建立尝试,b)被叫用户在连接期间生成呼叫接受分组延时过长导致超时之前连接没有建成。c)被叫DTE的所有逻辑信道均在使用中。3用户信息传送参数
本章规定了五个最坏情况下的用户信息传送参数值:残错率、复位激励概率、复位概率、过早断开激励概率和过早断开概率。这些参数描述了处在邀呼叫或永久虚电路的数据传送状态时观察到的损害情况。
3.1残错率
残错率适用于虚呼叫和永久虚电路两种业务。这个参数是用来测量符合CCITTX.25和CCITTX.75的公用分组交换业务中一般用户信息传送功能的准确度。3.1.1残错率定义
残错率是指总的不正确的、丢失的和额外的(例如重复的)用户数据比特与总的通过某一段边界传送的用户数据比特之比。
用户数据比特指在CCITTX.25或X,75分组层(分组层以上的协议和数据)数据分组中的用户数据字段的比特。成祯、路由选择、比特填充、差错控制和其他被分组层或低于分组层全部协议引人的协议字段不包括在内。
以上指明的数量间的关系在图3中被定义。不正确用户数据比特是那些在段边界之间传送时发生1)CCITTX.96建议对DTE向一指定的目的地重复呼叫尝试的频次加以限制。1245
YD/T 857
7—1996
变异的用户数据比特,即在虚连接部分的月的端一侧的段边界上测到二进制值的比特和源端一侧的段边界上测到的比特正好相反。丢失的用户数据比特是在一个段边界上传入虚连接部分但在无流控传输的200s内没有从其他边界上传出虚连接部分的比特。与复位和过早断开相关联的比特的丢失不包括在计算残错率之内。额外的用户数据比特是在一个段边界上传出虚连接部分但又不是以前从其他边界上传入虚连接部分的用户数据比特。额外用户数据比特包括重复的用户数据比特和错传的用户数据比特。
发送的用户数据比特
丢失的用户
数据比特
成功传送的
用户数据
接收的用户数据比特
不正确的
用户数据
发送或接收的总的用户数据比待(N)Ne+ Nt+ Nx
NNi+Ns+Nx+Nz
图3残错率的组成
额外的用户
数据比特
测量每一段边界上的残错率所使用的特定X.134PE在表4中标明。只有创建此指定的PE的数据分组的用户数据比特才在计算残错率估计值中被计入。表4测量残错率所用的分组层参考事件(PE)电路段
源接入电路段
目的接入电路段
网间电路段
起始/结束PE
10a(CCITT X. 25)
9a(CCITT X. 25)
5a(CCITT X.75)
实际上,在不详细了解各边界内问题的情况下,不可能区分出丢失,差错和额外比特的发生。附录A给出了一个简单、近似的计算残错率值的方法。其他等效或准确度更高的方法均可接受。3.1.2数值
在本标准中描述的条件下,每个网络部分对总的虚连接残错率的影响不应超过表5中的规定值。这些规定值基于假定数据分组长度为128个八位位组。1246wwW.bzxz.Net
统计值
YD/T 857—1996
表5虚连接部分最坏情况的残错率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2X10-10
1)类型A国际虚连接部分仅包括一条物理电路。它对残错率的影响认为可以忽略不计。注:所有规定的值均为暂定的。3.1.3残错率的组成
2×10-10
在某些应用中,除去总残错率外,为在图3中说明的单个失败结果作出规定概率限值可能是很重要的。在CCITTX.140中定义的一般用户信息差错、用户信息丢失、以及额外信息传递概率限定为下列柜应的用户数据面向比特的量度。用户数据比特差错率P1(E)是所有不正确用户数据比特(Ne)与总的正确传送的用户数据比特加不正确用户数据比特(Ns十N)之比。用户数据比特丢失率P,(L)是丢失用户数据比特总数(NL)和发送用户数据比特总数(Nr)之比。
额外用户数据传递率Pi(X)是(非请求的)额外用户数据比特总数(Nx)和测量中接收用户数据比特总数(NR)之比,
这些比值的分母的选定是用来保证每个被定义的概率是完全规范的,即,每个失败结果表示为与该结果发生的机会的总数成正比。残错率(RER)和上面定义的三个用户数据比特传送失败概率之间的数学关系如下:
(P(E)NE + N) + [P,(L)J[N) + (P,(X)INR)RER =
3.2复位参数
复位激励概率和复位概率是用来描述符合CCITTX.25和X.75建议的公用分组交换业务中一般用户信息传送功能的可靠度相关的参数。3.2.1复位激励概率定义
复位激励是在单个段边界上观察得到的。它是根据协议导致接受者\产生复位(或在PVC情况下,一次复位或重新开始)的任何事件或事件组合。复位激励的一个例子是在分组重发设施未预先约定时,DTE发送了拒绝分组。
在边界的一个段上的复位激励概率是在每虚连接秒那段产生和通过边界传送的复位激励的期望数目。
复位概率定义
1)为了定义性能值参数,定X.25DTE上的复位激励与X.25DCE上的复位激励等效。1247
段边界
段边界
X.25 X.25
YD/T 857-—1996
表6测量复位概率所用的分组层参考事件(PE)a由复位事件中得出的PE对
20(X, 25)
20(X. 25)J
10(X.75))
(20(X. 25)
[10(X. 75)
10(X.75))
b在PVC上复位事件引起的附加的PE对PE对
[20(X.25)24(X.25))
[20(X.25)12(X.75))或[24(X.25)10(X.75))(10(X.75)12(X.75))
当不存在外部复位激励时,两个分组离开本段(每个边界上一个),创建在表6中列出的CCITTX.134的分组层参考事件的任何一对时,定义为该段内已经产生了复位事件。一个虚连接段的复位概率是指在任何指定秒内在该段内产生的复位事件的概率。产生在某一段中的复位事件的估算方法为:计算出在测量期内离开本段的复位请求和复位指示分组的数目,减去在同一时期内进入该段的复位请求、复位指示分组的数目除以2,然后从这个结果中减去在这一时期内进入该段的所有复位激励数目。注:复位事件可能和分组的丢失有关。表6中标明了在每一段边界上用来测量复位激励概率的特定X.134PE。3.2.3数值
在本标准描述的条件下,每一网络部分对总的复位激励概率和复位概率的影响不应超过表7中的规定值。
表7虚连接部分最坏情况的复位激励概率和复位概率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统计值
复位激励概率
(每VC秒的复位激励)
复位概率
(每VC秒的复位)
2×10-5
2×10-5
1)类型A国际虚连接部分仅包括一条物理电路。它对复位激励概率的影响认为忽略不计。注:所有规定值均为暂定的。
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的复位激励概率和复位概率可以从如下所述的单个部分概率中估算出来假定在边界(B,B,)之间的复位概率是R1.复位激励概率为S1Si。假设在边界(B;,B,)之间的复位概率是R2,复位激励概率为S2,Sz,那么在一个虚连接在B,和B间通过B,的复位概率基本接近(R1十Rz+1248
YD/T 857-1996
S1,+S2,)。参见图4。在B;上的复位激励概率为Si在B上的复位激发概率为Szk。B;
图.4串接虚连接部分的复位激励概率和复位概率3.3过早断开参数
过早断开激励概率和过早断开概率是用来描述在符合CCITTX.25和X.75的公用分组交换网上一般用户信息传送的可靠度的相关参数。3.3.1过早断开激励概率定义
过早断开激励是在单个段边界上观察到的。它是根据协议导致接受者!产生拆线或重新开始的任何事件或事件组合。一个过早断开激励的例子是一个不正确分组类型传入虚连接段。过早断开激励仅适用于虚呼叫业务。
在边界的一个段上的过早断开徽励概率是在每连接秒内在该段内产生和通过边界传送的过早断开激励概率。
3.3.2过早断开概率定义
当不存在外部过早断开激励时,两个分组离开本段(每个边界上一个),产生在表8中列出的CCITTX.134分组层参考事件的任何一对时,定义为在本段内发生过早断开事件。过早断开事件仅适用于虚呼叫业务。
一个虚连接段的过早断开概率是在任何指定秒内在该段内产生一个呼叫过早断开事件的概率。表8测量过早断开概率的分组层参考事件(PE)(由过早断开事件引起的PE对)段边界
X.25 X.25
【5(X.25)5(X.25)J或[5(X.25)24(X.25))【2(X.25)3(X.75))或(5(X.25)12(X.75))或(24(X.25)3(X.75))【3(X.75)3(X.75))或[3(X.25)12(X,75))产生某一段内过早断开事件的估算方法为计算出在测量期间离开本段的拆线请求或拆线指示分组的数目,减去在同一时间内进入该段的拆线请求和拆线指示分组的数目除以2,然后从这个结果中减去该期间内进入该段的任何过早断开激励的数目。注:过早断开事件可能和分组的丢失有关,用来测量在每个段边界上的过早断开概率的特定X.134PE在表8中标明。1)为了定义性能值参数,假定 X。25DTE上的过早断开激励与X.25DCE上的过早断开激励等效的。1249
3.3.3数值
YD/T 857—1996
在本标准描述的条件下,每个网络部分对总的过早断开激励概率和过早断开概率的影响将不应超过在表9中规定的值
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的过早断开激励和过早断开概率可以用在第3.2.3条中描述的类似方法从单个部分概率中估算出来。
表9虚连接部分最坏情况过早断开激励概率和过早断开概率的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统计值
过早断开激励概率
(每VC秒过早断开激励)
过早断开概率
(每VC秒过早断开)
注;所有的规定值均为暂定的。10-7
5×10-6
4脱开性能一一呼叫拆线失败概率国内
呼叫拆线失败概率只适用于虚呼叫业务。这个参数用来测量符合CCITTX.25和X.75的公用分组交换业务一般脱开功能的准确度和可靠度。4.1呼叫拆线失败概率定义
呼叫拆线失败定义参考了在虚连接段的边界上(B,B)的事件。一个呼叫拆线尝试在一个拆线请求或拆线指示分组进入该段在B,上建立一个分组层参考事件时发生。呼叫拆线失败在180s内在B;上没有发生响应拆线指示分组层参考事件时发生,相关的PE在表10中列举。表10测量呼叫拆线失败概率的分组层参考事件(PE,)电路段
主拆DTE接入电路段
被拆 DTE 接人电路段
网间电路段
起始 PE
X.134分组层参考事件
结束 PE
5(X.25)(未发生)
3(X.75)(未发生)
虚连接段的呼叫拆线失败概率是一个呼叫拆线失败与总的呼叫拆线尝试之比。4.2数值
在本标准描述的条件下,每一虚连接部分对总的呼叫拆线失败概率的影响不应超过在表 11中的规定值。
统计值
YD/T 857--1996
虚连接部分最坏情况的呼叫拆线失败概率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2×10-5
1)类型A国际虚连接部分仅包括一条物理电路。它对呼叫拆线失败概率影响认为可以忽略不计。注:所有规定值均为暂定的。
4.3本地拆线证实
2X10-5
个段未能以拆线证实分组响应拆线请求或拆线指示分组的失败未在本标准中说明。这种情况发生的恢复机制在CCITT X.25和X.75协议中都有定义。在CCITT X.25接口的拆线证实是国内部分的事情。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