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通信行业标准(YD)】 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服务速度(时延和通过量)的性能值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02:03:41
  • YD/T859-1996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YD/T 859-1996

  • 标准名称:

    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服务速度(时延和通过量)的性能值

  •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1996-07-11
  • 实施日期:

    1996-07-1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754.48 KB

标准分类号

  • 中标分类号:

    通信、广播>>通信网>>M15通信网性能指标及测试

关联标准

  • 采标情况:

    CCITT X.135(1988) IDT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页数:

    19页
  • 标准价格:

    19.0 元
  • 出版日期:

    1996-07-11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中规定的服务速度参数将用于与CCITT X.25 和CCITT X.75 一致的国际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业务的规划和实施。 YD/T 859-1996 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服务速度(时延和通过量)的性能值 YD/T859-199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YD/T859—1996
本标准等同于CCITTX.135(1988年版)。言
本标准为四个相关的CCITTX.134X.137中的第二个,定义了国际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业务服务速度(时延和通过量)的性能值。本标准的附录均为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规划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邮电部数据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戈利、黄建。1268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服务速度(时延和通过量)的性能值CCITT:
鉴于:
(a)建议X.1规定了在公用数据网上国际用户业务类别;(b)建议X.2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国际数据传输业务和任选用户设施;859—1996
idtCCITTX.135
(c)建议X.25规定了分组式终端通过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DTE和DCE间的接口;(d)建议X.75规定了提供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数据网间的分组交换信令系统;(e)建议X.323规定了在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之间交互工作的一般安排;(f)建议X.96规定了公用数据网的呼叫进行信号;(g)建议X.110规定了公用数据网上国际的路由选择原则和路由方案;(h)建议X.213定义了OSI网络层服务;(i)建议X.140定义了通过公用数据网进行通信的业务参数的通用质量:(i)建议X.134为定义分组交换性能参数规定了部分边界和分组层参考事件(k)建议X.136规定了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时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包括阻塞)性能值;
(1)建议X.137规定了公用数据网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时的可用性性能值。一致建议:
(1)本标准中规定的服务速度参数将用于与CCITTX.25和CCITTX.75一致的国际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业务的规划和实施。
(2)在这些业务中,本标准规定的性能值将被作为在此规定的条件下最坏情况的限值。1引言
1.1本标推是定义国际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业务性能参数和性能值的对应于四个CCIITX.134~X.137系列中的第二个标准。图1说明了这四个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1.2CCITTX.134把一个虚连接划分成一些基本段,这些段的边界与CCITTX.25和CCITTX.75的接口相关联。CCITTX.134定义了基本段的特定集合,称为虚连接部分,其性能值将被规定。CCITTX.134还定义了-一组分组层参考事件(PE),这些参考事件为性能参数的定义提供了基础。基本段由网络段和电路段组成。每种情况下,它们是由物理的数据终端设备(DTE)或数据交换设备(DSE)接口来定边界的。虚连接部分或者是作为国内部分,或者是国际部分标识。当通过一个段边界的一个分组改变了分组层接口状态时,则定义为发生了每个PE。1.3为了可比性和完整性,分组交换网的性能在CCITTX.140定义的3×3性能矩阵的情况下进行考虑。在这个矩阵中,标识了三种独立于协议的数据通信功能,即:接入、用户信息传送和脱开。这些通用功能是与符合CCITTX.25和CCITTX.75分组交换虚呼叫业务中的呼叫建立、数据(以及中断)传送,呼叫拆线相一致的。每个功能都相对于三个有关的通用性能要素(或\性能准则),即:速度、准确度和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1996-07-11批准1996-07-11实施
YD/T 859—1996
靠度来考虑。这些准则分别表示为完成功能相关的时延或速率、准确程度和确实程度。1.4本标准定义了与三种数据通信功能任-一种相关的协议特定的服务速度的参数和值。CCITTX.136定义了协议特定的与其每种功能相关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参数和值。本标准和CCITTX.136的参数称为“原始参数”,以强调说明是从分组层参考事件直接得出的。CCITT X.134
网络段
分组网
物理接口
用户信息
业务可用
物理接口
物理接口
电路段
(X.25或X.75)
物理接口
(分组层参考事件)
准确度
可靠度
CCITT X.136
原始参数值
CCITT X.137
业务不可用
图1分组交换业务性能描述框架
1.5一个相关的二态模型为描述总的服务可用性提供了基础。给定的可用性函数可以把预定服务时间期间的原始参数集的一个子集性能值与相应的服务运行中断门限相比较,从而将服务归类为“可用”的(无服务运行中断)或不可用”的(有服务运行中断)。CCITTX.137规定了可用性函数并且定义了表征二进制随机过程结果的可用性参数和值。1.6本标准规定了四个服务速度参数:一个接入参数(呼叫建立时延),两个用户信息传送参数(数据分组的传送时延和通过能力),一个脱开参数(拆线指示时延)。每个参数都适用于一个虚连接的任何基本段或部分。这种通用性使得上述参数在性能分配和串接中很有用处。1.7本标准规定了两种类型的国内部分和国际部分的时延和通过量的值(表1)。对数据终端设备的性能值未加规定,但是本标准定义的参数可作为规范,以帮助用户建立起网络性能与服务质量(参见CCITTX.140)之间的定量关系。1270
部分类型
国内A类
国内B类
国际A类
国际B类
YD/T859—1996
表1规定性能值的虚连接部分类型典型特征
通过一个接人网络段的地面连接通过一个接入网络段与一个卫星电路连接;或通过一个接入网络段与一个或多个转接网段连接
通过一个直接的地面网间电路段连接通过两个卫星电路和一个转接网段连接;或通过个卫星电路和两个或多个转接网段连接
注:为类型B部分规定的值也可用于没有明确定义为A或B类型的虚连接部分。1.8对表1中列出的每个虚连接部分类型规定了呼叫建立时延、数据分组传送时延、通过能力和拆线指示时延的最坏情况平均值和95%概率值,“最坏情况”指的是在正常忙时在用于提供国际分组交换业务的性能最差的虚连接部分所得到的性能值,通常情况下虚连接部分的性能将会优于本标推中所规定的“最坏情况”的值1。对考虑更多的用户应用需求、网络性能和连通度增强的设计目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标准给出了将单个部分的性能值组合在一起估算端到端性能的数值方法。附录C给出了应用这些方法来获得两个特定假想参考连接的DTE到DTE的值。2呼叫建立时延
呼叫建立时延仅适用于分组交换网的虚呼叫能力。首先定义在单个段边界B,观察到的呼叫建立时延,在此基础上再定义在两个段边界(B;,B,)之间的呼叫建立时延。对于前者,呼叫建立时延包括边界B,端的被叫用户侧的所有虚连接段的时延和被叫用户的响应时间。对于后者,呼叫建立时延只包括在两个段边界B,和B,间的时延。对在两个段边界观察到的呼叫建立时延的值均作了规定。2.1对在单个段边界上呼叫建立时延的定义在一个段边界B:上的呼叫建立时延是用CCITTX.134两个分组层参考事件(PE)来定义的。它是指从一个呼叫请求或一个入呼叫分组在B,创建一个PE开始到相应呼叫连接分组或呼叫接受分组(接受虚呼叫)返回到边界B,并创建PE为止的一段时间。在一个段边界上的呼叫建立时延二(t一t)这里:t1=第一个PE发生的时间,ts一第二个 PE发生的时间。
在一个虚连接内,两个PE可以出现在任何同个段边界上。分组的一致性取决于相关的边界,如图2所示。第一个分组是呼叫请求分组,第二个是相应的呼叫连接分组,它们出现在除与被叫DTE接入电路段关联的两个边界外的每一个边界上。出现在与被叫DTE接入电路段相关联的两个边界上的第个分组是入呼叫分组,第二个分组是呼叫接受分组,用于测量每个段边界上呼叫建立时延的X.134的PE在表2中标识。
1)补充说明1列出的时延和通过量值是从特定的连接在特定的时间上测到的数值,仅仅作为说明目的,1271
一呼叫请求
其中:CR—bZxz.net
一入呼叫
YD/T859—1996
国内部分
CA——呼叫接受
呼叫连接
国内部分
[国际部分
BsBu-2
注:(t1)和(t3,)可在任何虚连接部分的主叫侧和被叫侧观察到。图2呼叫建立时延事件
表2测量呼叫建立时延的分组层参考事件(PE)CCITTX.134分组层参考
主叫DTE接入电路段
被叫 DTE接人电路段
网间电路段
起始PE
2(CCITT X. 25)
1(CCITT X. 25)
1(CCITT X.75)
注:在此表中,PE的编号参照CCITT X.134中的表1和表2。2.2在两个段边界间的呼叫建立时延的定义数据
段边界
T0701260--86
结束PE
3(CCITT X. 25)
4(CCITT X. 25)
2(CCITT X. 75)
对于一个特定的邀呼叫,呼叫建立时延可以在一个边界B:上测量,也可以在远离主叫DTE的另个边界B,上测量。所得到的差值是两个边界之间一个或多个虚连接段所给出的呼叫建立时延。1272
YD/T859—1996
在两边界之间的呼叫建立时延时间={d,-d2)此处:d,二在边界B,测得的时延;d.一在边界B,测得的时延。
端到端呼叫建立时延就是在两个DTE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之间的呼叫建立时延。这种端到端时延不包括被叫用户的响应时间。国内部分呼叫建立时延是指划定国内部分的两个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之间的呼叫建立时延。国际部分呼叫建立时延就是划定国际部分的两个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2)之间的呼叫建立时延,2.3数值
表3定义了表1中所示的四种虚连接部分类型的最坏情况的呼叫时延值,在附录C中还计算了两个假想的参考连接中DTE到DTE的呼叫建立时延值。所有这些值以且仅以下列假设为基础\:a)被观察的虚连接的正常忙时负载情况。“正常忙时负载”作为一种业务量描述的定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b)不使用CCITTX.25中定义的任何任选用户设施、且不发送任何呼叫用户数据的一次基本呼叫;
c)在指定部分之外的实体的链路层窗口是打开的(不受流量控制)。定义的时延值包括平均值和95%的概率值。平均值是呼叫建立时延分布的期望值。95%概率值是一个数值,95%的呼叫建立时延值都处于这个数值之下。在CCITTX.136条件下的不成功的呼叫建立尝试均不在本标准内,并在CCITTX.136中另行讨论。表3虚连接部分的最坏情况呼叫建立时延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统计值
平均值,ms
95%,ms
X.1用户的
业务类别
1000+X
1500+X
1600+X
2100+X
表4表3的X值
kbit/s
表3中,X的值取决于国内部分内接入电路的信号速率。表4向CCITTX.1规定的8~11类服务的用户提供了X的值。其他信号速率下的X值可以由公式(1)计算出3):1)其他条件下的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超长接入线路和/或接入电路的传输设备的过长时延的情况下,可能要超过这些值。
2)这些X值并非是想用来表示接入电路段的时延性能,因为这些值不包括传播时延、复用时延或重传的影响。3)本公式假定经过接入电路的每个呼叫建之分组按25个八位位组传输,其中包括5个八位位组的顿开销,5个八位位组的分组头和15个八位位组的DTE地址信息。1273
式中:R——信号速率,kbit/s。YD/T859—1996
X=400/R
表3中定义的呼叫建立时延值将用作规划国际部分的分组交换业务最坏情况的限值。从一条虚连接上得到的实际时延性能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包括期望和实际提供的业务量、内部网络拓扑以及网问电路段的信号速率。每种因素对最坏情况值的偏离,都可改善性能。对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的总的呼叫建立时延平均值可以通过将表3中给定的单个部分的平均值相加直接计算出来。从单个95%概率的时延值计算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的总的呼叫建立时延的95%概率值的方法在附录C中描述。
3数据分组传送时延
数据分组传送时延关系到数据分组的成功传送,并且适用于分组交换网的虚呼叫和永久虚电路能力。它仅在一对段边界之间定义。3,1数据分组传送时延的定义
数据分组传送时延是从一个数据分组在一个特定边界B;创建一个PE开始,到同一数据分组在另一个边界B;创建后-个PE终止的一段时间。用于测量每一段边界上数据分组传送时延的给定CCITTX.134的PE在表5中给出。
数据分组传送时延一(t2一t1)
这里:一第一个PE发生的时间;t2=第二个 PE发生的时间。
表5测量数据分组传送时延的分组层参考事件(PE。)X.134分组层参考
电路段
源接入电路段
目的接入电路段
网间电路段
起始/结束PE
10a(X.25)
端到端数据分组传送时延是在两个DTE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间的单向时延。国内部分的数据分组传送时延是在划定国家部分的两个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间的时延。国际部分数据分组传送时延是划定国际部分的两个边界(如图2中的边界B和B,-2)之间的时延。3.2数值
表6定义了在表1中给定的四个虚连接部分类型每个类型的最坏情况的数据分组的传送时延值。给定两个假想的参考连接,其DTE到DTE间的数据分组传送时延值在附录C中计算得出。所有的这些时延值以且仅以下列假设\为基础:a)被观察的虚连接处于正常忙时负载的条件下。“正常忙时负载”作为业务量描述定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b)用户数据字段长度为128个八位位组。c)数据链路和分组层的窗口在规定部分的接收DTE一侧是开着的。定义的时延值包括平均值和95%的概率值。平均值是数据分组传送时延分布的期望值。95%概率值是一个数值,95%的数据分组传送时延值都处于这个值之下。在CCITTX.136的条件下的不成功数1)其他条件下的数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于超长接入电路和/或在接入电路部分传输设备过长时延时,有可能超过这些值。
YD/T 859--1996
据分组传送尝试不在本标准内,并在CCITTX.136中另行讨论。表6虚连接部分的最坏情况数据分组传送时延虚连接部分类型
统计值
平均值,ms
95%,ms
在表6中,Y值取决于国内部分中接人电路段的信号速率。表7给出了CCITTX.1规定的8~11用户业务类别的Y值。其他信号速率的·Y值可由公式(2)计算得到2):Y=1088/R
式中:R—信号速率,kbit/s。
表7表6的Y值
X.1用户的业务类别
kbit/s
表6给出的数据分组的传送时延值将用作规划国际分组交换业务中作为最坏情况的限值。在一个虚连接部分中所得到的实际时延性能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期望与实际提供的业务量、内部网络拓扑以及网间电路段的信号速率。每种因素对最坏情况的偏离,都可改善性能。对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的总的数据分组传送时延平均值可以通过将表6中给定的单个部分的平均值相加直接计算出来。从单个95%概率的时延值计算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的总的数据分组传送时延的95%概率值的方法在附录C中描述。通过量参数
本章定义了三个通过量参数:通过量、稳态通过量和通过能力,并规定了通过能力的值。4.1通过量的定义
一个虚连接段的通过量是在单位时间内在一个方向上通过此段成功传送的用户数据比特数”。所谓成功传送是指在传送过程中无用户数据比特的丢失、添加和变异。1)并非想用这些Y值来表示接入电路段的时延性能,因为这些数值不包括广播时延、复用时延或重传的影响。2)该公式假定通过接入电路段传送的数据分组为136个八位位组,5个八位位组顿开销,3个八位位组的分组头和128个八位位组的用户数据。
3)用户数据比特指的是CCITTX.25或CCITTX.75分组层中数据分组的用户数据字段比特(在分组层以上的协议和数据)。在分组层或分组层以下层中的所有规程所引起的成恢、路由选择、比特填充、差错控制和其他协议字段均不包括在内。
假设:
YD/T 859—1996
a)数据分组A。是通过输入边界B;的一完整分组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分组;b)接着,个有序数据分组(A1,Az,,A)形成了继A。之后通过输入边界B的下一个完整的分组序列,
c)数据分组A。是通过输出边界B,时的第一个完整分组序列的最后一个分组;d)分组A,,Az,,A㎡组成第二个通过输出边界B;的完整分组序列。用于测量通过量的CCITTX.134的PE与在测量数据分组传送时延的PE相同,如表5所示。令:t=A。在B:处创建PE的发生时间;tz=A在B:处创建PE的发生时间;t3一A。在B,处创建PE的发生时间;t,=A㎡在B;处创建PE的发生时间;f(A,)=分组A,中用户数据的比特数;那么,大小为的通过量测量值定义如下:Zf(A.)
通过量测量值=MAX[(,t),(t)
CCITTX.136定义了连续数据分组不成功传送的条件。在通过量性能评估中,只应包括成功的通过量测量值。
4.2稳态通过量的定义
虚连接的稳态通过量是指在虚连接上统计恒定负载条件下,随着观察周期增长而收敛的值;假定是成功的传送,在虚连接的每一一对段边界上测量,稳态通过量都是相同的。因此,假定在传送过程中无用户数据比特的丢失、增加或变异,那么,在一条虚连接之中的任一个单个段边界上都能进行稳态通过量的测量:
稳态通过量测量值一
(t2—t))
这里,tz和f(A,)如上定义\。
换句话说,应用上述等式可以计算出采用不同定义的t和情况下的稳态通过量。时间t和t2能够在测量前选定。在这种情况下,让(A1,A2-A)是在t时或在t之后但在t2之前的时间内通过边界B(在一个方向上所创建的PE)的所有虚连接数据分组的集合,那么仍可以用上述等式来测量稳态通过量。
4.3通过能力的定义
令B,和B,为两个虚连接段边界。假定稳态通过量可由从B:到B,的数据分组流估算出来。假定在B,和B,虚连接段之间有统计恒定负载L。那么,该段在负载L下的通过能力定义为所有的虚连接参数设置和性能选择以及在B:和B,外负载的组合的最大稳态通过量值。用测量稳态通过量的方法可以测量一个段在边界B,和B,之间的通过能力。然而,测量通过能力要求B.和B,之外的部分,在各自对应的负载下,其通过能力要比待测的通过能力高得多。由于给定了在B,和B,之间统计上的恒定负载L,给定了一组检测安排,对通过能力来说任何测量的稳态通过量都是一个较低的界限。为了提高估算精度,要应用B:和B,外的不同检测安排重复实验(参看附录B)。
端到端通过能力是在两个DTE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之间的通过能力。国内部分通过能力1)测量稳态通过量的辅助信息在附录B中提供。1276
YD/T 859—1996
是指划定国内部分的两个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s)之间的通过能力。国际部分通过能力是划定国际部分的边界(例如图2中的Bs与Bn-2)间的通过能力。4.4数值
表8定义了表1中给定的4个虚连接部分类型中每种类型的最坏情况通过能力的值。两个假想参考虚连接的DTE到DTE的通过能力的值在附录C中进行计算1”。所有数值都以且仅以下列假设为基础:
a)被观察到的虚连接处于正常忙时负载状态。所谓“正常忙时负载”作为业务量描述的定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接入电路段无其他业务量。b)接入电路段的信号速率为9600bit/s。对较低接入电路段信号速率的通过能力的规定值的适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c)-个用户数据字段长度为128个八位位组。请求的通过量等级为9600bit/s(注意:最后应用到呼叫中的通过量等级可能会比请求的通过量等级要低)。d)在接入电路段上,分组层窗口尺寸为2,数据链路层窗口尺寸为7。e)D比特未使用(D=0)。
f)这些值适用于任何传送的方向。g)在观测期间,不存在不可用性(见CCITTX.137的定义)。h)在观测期间,无复位或过早断开现象发生(见CCITTX.136的定义)。i)通过能力的抽样大小为200个分组(在4.2规定的第一种测量技术情况下),或2min(在4.2中规定的另一种测量技术情况下)。表8虚连接部分的最坏情况下通过能力的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统计值
平均值,bit/s
95%.bit/s
表中定义的值包括平均值和95%概率值。平均值是指通过能力分布的期望值。95%概率值是一个数值,95%的通过能力测量值都处于这个值之上。表8给出的通过能力的值将作为规划国际分组交换业务的最坏情况的限值。在一个虚连接部分获得的通过能力的实际值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期望与实际上提供的业务量、内部网络拓扑和网间电路段的信号速率。每种因素,对最坏情况下的偏离,都可以改善性能。此处定义的通过能力值不必与表6中定义的时延值同时测出。
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的通过能力的上界可以按如下方法从各个部分通过能力中得到。如果在边界B:和B,间-个部分在负载L,下有通过能力Ti,在边界B和B㎡间另一个部分在负载L2下有通过能力T2,并且这些部分是串接的,L,和L,不变,边界B,一B,那么这部分的通过能力为:T≤MIN[T,T]
估算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的通过能力的进一步资料在附录C中提供。1)其他情况下的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277
5拆线指示时延
YD/T 859—1996
拆线指示时延仅适用于分组交换网的虚呼叫能力。它仅在一对段边界之间定义。5.1拆线指示时延的定义
拆线指示时延是指从一个拆线请求分组或一个拆线指示分组在边界B:创建一个PE开始到相应的拆线请求或拆线指示分组在另一个边界B,创建后一个PE为止的一段时间。每一个边界上用于测量拆线指示时延的X.134指定的PE在表9中标识。拆线指示时延=(2一)
这里:t第一个PE发生时间:
ta一第二个 PE发生时间。
表9测量拆线指示时延的分组层参考事件(PE)CCITTX.134分组层参考
电路段
主拆的DTE 接入电路段
被拆的DTE接入电路段
网间电路段
起始/结束PE
6(CCITT X. 25)
5(CCITT X. 25)
3(CCITT X. 75)
端到端拆线指示时延是指在两个DTE边界(例如:图2中B和B.)间单向的时延。国内部分拆线指示时延是指划定国内部分的两个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之间的时延。国际部分拆线指示时延是指划定国际部分的两个边界(例如图2中的B,和B-2)之间的时延。5.2数值
表10定义了表1给定的四个虚连接部分类型中每种类型的最坏情况下拆线指示时延值。附录C对两个假想的参考连接的DTE到DTE的拆线指示时延进行了计算。所有值以且仅以下列假设\为基础:a)被观察的虚连接处于正常忙时负载的条件下。“正常忙时负载”的定义作为业务量描述的定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b)在规定部分的被拆线的DTE端的数据链路层窗口是打开的。c)不使用拆线请求分组的扩展格式。表10虚连接部分的最坏情况拆线指示时延值虚连接部分类型
统计值
平均值,ms
95%,ms
1050+z
定义的时延值包括平均值和95%概率值。平均值是指拆线指示时延分布的期望值,不包括超过规定的最大拆线指示时延的数值。95%概率值是一个数值,95%的拆线指示分组时延值都处于这个值之下。不成功的呼叫拆线尝试不在本标准内,并在CCITTX,136建议中另行讨论。表10中Z的值取决于国内部分内接入电路部分的信号速率。表11给出了CCITTX.1中规定的81)其他条件下的时延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若接人线路超长和/接入电路部分的传输设备的超长时延,可能超过此时延值。
~11用户业务类别的Z值1。
YD/T859—1996
其他信号速率下的2值可以用公式(3)计算出来2:Z=80/Rm
式中:R—信号速率,kbit/s。
(3)
表10给定的拆线指示时延值将作为规划分组交换业务最坏情况的限值。虚连接部分实际上获得的时延值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期望与实际上提供的业务量、内部网络拓扑和网间电路段的信号速率。每种因素,对最坏情况的偏离都可以改善性能。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拆线指示时延的总的平均值可以通过表10中规定的单个部分的平均值相加而直接计算出来。从单个95%概率值计算一组串接的虚连接部分总的拆线指示时延的95%概率值的方法将在附录C中描述。
表11表10中的Z值
X.1用户的业务类
kbit/s
1)这些Z值并非想用来表示接入电路段的时延性能,原因是这些值并不包括广播时延,复用时延或重传的影响。2)此公式假设通过接人电路段传送的每个呼叫拆线分组有10个八位位组组成:5个八位位组的顿开懒和5个八位位组的分组头信息。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