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通信行业标准(YD) >>
- YD/T 1036-2000 帧中继网技术体制

【通信行业标准(YD)】 帧中继网技术体制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9 10:01:37
- YD/T1036-2000
- 现行
标准号:
YD/T 1036-2000
标准名称:
帧中继网技术体制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0-01-07 -
实施日期:
2000-04-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82 MB
替代情况:
YDN 009-1996采标情况:
ITU-T X.36 NEQ ITU-T X.76 NEQ ITU-T Q.922 NEQ ITU-T Q.933 ITU-T I.555 NEQ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帆中继网的网络结构、业务、接口、编号、信令、业务量控制、网络管理、计费、同步、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以及组网设备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帆中继网的组建、业务开放、设备开发和引进。 YD/T 1036-2000 帧中继网技术体制 YD/T1036-2000

部分标准内容:
YD/T1036-2000
本标准主要根据ITU-TX.36、X.76、Q.922、Q.933、I.555等建议和国内相关标准修订。“顿中继网技术体制》于1996年首次发布以后,赖中继网络和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恢中继网络已经发展为以ATM为核心的网络,恢中继接口已经具备了SVC功能。为了适应网络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委托电信传输研究所重新修订了内容,重点补充了与SVC有关的技术内容。在本标准的修订过程中,项目组除了研究国内外懒中继最新技术标准及资料外,还与国内外电信网络运营部门,设备开发研究部门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对协中继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代替YDN009--1996。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英桦、赵慧玲、高兰、吴光林、吴亨伟、李榴、马卫东。1601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中继网技术体制
Frame relay technical systemYD/T 1036--2000
代替YDN009—1996
本标准规定了中继网的网络结构、业务、接口、编号、信令、业务量控制、网络管理、计费、同步、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以及组网设备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中继网的组建、业务开放、设备开发和引进。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7611—19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宇接口参数GB/T7618-1987在数据通信领域中通常同集成电路设备一起使用的非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
GB7619-1987在数据通信领域中通常同集成电路设备一起使用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
GB3454--1982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GB3455—1982非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特性GB9412—-1988用于60~108kHz基群电路的48kbit/s的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GB9951--198834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GB/T11593一1989公用数据网上同步操作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
GB/T11594—1989公用数据网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GB11595一1985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
GB/T11599一1989设计同步V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在公用数据网上的使用
GB/T16653—1996用于懒模式承载业务的ISDN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YDN052—1997B-ISDNATM层规范
YDN053.4—1997ATM适配层(AAL)类型5规范YDN081-1998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一用户接人控制部分(点到点)
YDN083.1一1998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一适配层第一部分:业务特定面向连接协议(SSCOP)YDN083.3一1998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适配层第三部分:支持用户一网络接口的业务特定协调功能(UNI的SSCF)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惠产业部2000-01-07批准1602
2000-04-01实施
YD/T 1036-2000
YD/T 695—1993
电信交换设备耐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YD/T 891—1997
通过专用电路提供顿中继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数据网使用的数据终端(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YD/T 921--19971
国际赖中继PVC业务数据网络用户信息传送性能YD/T969-1998提供懒中继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数据网之间的网络一网络接口YD/T 976--1998B-ISDN 用户—网络接口(UNI)物理层规范YD/T1000--1999提供国际恢中继SVC业务的数据网的性能YD/T1002-1999
慎中继承载业务的互通
ITU-T建议E.164:1997国际公用电信编号计划ITU-T 建议 G.704:1991
基群和二次群系列级别所用的同步结构工作在2048kbit/s的基群PCM复用设备的特性ITU-T 建议 G.732:1988
ITU-T建议G.736:1993工作在2048kbit/s的同步数字复用设备的特性8448kbit/s正码速调整二次群数字复用设备技术要求ITU-T 建议 G,742:1993
使用正码速调整的34368kbit/s三次群和139264kbit/s四次群数字复ITU-T 建议G.751:19931
用设备技术要求
ITU-T 建议 G.821:1988
ITU-T建议1.233:1992
ITU-T 建议 I.365:1993
ITU-T建议I.370:1991
ITU-T建议1.372:1993
ITU-T 建议I.430:1993
ITU-T 建议 I. 431:1993
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部分的国际数字连接的误码性能顿模式承载业务
顿中继业务特定会聚子层(FR-SSCS)懒中继承载业务的拥塞管理
恢中继承载业务网络一网络间接口要求基本速率用户一网络接口第一层规范次群速率用户一网络接口第一层规范ITU-T建议Q.921:1997ISDN用户网络接口一数据链路层规范2用于顿模式承载业务的ISDN数据链路层规范ITU-T 建议 Q.922:1992
ITU-T建议Q.931:19931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1)一一用于基本呼叫控制的ISDN用户一网络接口第三层规范
ITU-T建议Q.933:19951号数字用户信令(DSS1)慎方式基本呼叫控制的信令规范ITU-T建议Q.2933:1996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赖中继业务信令规范ITU-T建议X.50:1988用于同步数字网之间国际接口的多路复用方式基本参数使用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测试环路的公用ITU-T 建议 X.150:1993
数据网维护测试原理
ITU-T建议X.213:1995网络业务定义3定义、符号及缩略语
B-ISDN
第5类ATM适配层
接人速率
异步传输模式
承诺的突发大小
超过的突发大小
后向显式拥塞通知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FR-SSCS
承诺的信息速率
YD/T 1036-2000
加强的链路层管理
公共部分会聚子层
命令/响应
信元丢失优先级
丢弃许可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
数据终端设备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
扩展地址
懒校验序列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
前向显式拥塞通知
顿中继
恢中继接人设备
顿中继业务特定会聚子层
综合业务数字网
国际电信联盟
互通功能
局域网
链路接人协议一平衡方式
懒模式承载业务链路接入过程
逻辑链路控制
线路终端
媒介接入控制
网络管理中心
网络一网络接口
网络服务访问点
网络终端
第2类网络终端
分组层协议
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简称分组网)净荷类型
永久虚电路
远程顿处理器
服务访问点
服务访问点标识符
分段和重组
信令终端
交换型永久虚电路
交换电路
测量时间间隔
终端设备
4网络结构
用户一网络接口
虚通路标识符
虚通道标识符
YD/T 1036—2000
顿中继网的结构根据网络的运营,管理和地理区域等因素逻辑上分为3层:国家级骨干网、省内网稚本地网,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国家级骨干网
省内网
本地网
4.1国家级骨于网
图1网络结构示意图
国家级骨干网的结构应为完全网状网,但考虑到目前业务需求和线路情况,可暂时采用不完全网状网结构,接以下方式组网。
根据业务流量流向、电路调用情况、管理等因素,设置若干个国家级骨干网汇接节点,其余节点为国家级骨干网普通节点。
国家级骨干网汇接节点之间采用完全网状网结构,负责汇接转接从属于它的省内网的业务,转接国家级骨于网节点间的业务。
国家级骨于网普通节点之间可暂时采用不完全网状网结构,负责汇接和转接从属于它的省内网的业务。一个国家级骨干网普通节点应至少与另外两个国家缀骨干网节点相连接,这两个节点中至少应有一个节点为国家级骨干网汇接节点。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线路情况的逐渐改善,国家级骨干网将逐渐过渡为完全网状网。4.2省内网
省内网由位于省内各城市和地区的多个节点组成,根据业务需要,省内网节点之间可采用不完全网状网或完全网状网结构。
根据业务流量流向、电路调用情况、管理等因素,可在省内网的多个节点中设置一个或几个省内网汇接节点,其余节点为省内网普通节点。一个省内网汇接节点应至少与两个国家级肾干网节点相连接,省内网非汇接节点应至少与-一个省内网汇接节点相连接。省内网汇接节点应与位于本省的国家级骨干网节点相连接,负责转接出人省网的业务,转接来自省网其他节点的业务,汇接和转接从属于它的本地网的业务,提供用户直接接人业务。省内网普通节点应至少与一个省内网汇接节点相连接,负贵汇接和转接从需于它的本地网的业务,提供用户直接接人业务。
4.3本地网
在省内城市和地区可根据业务需求组建本地网。本地网由本地的多个节点组成,根据业务需求,本1605
YD/T1036--2000
地网可采用完全网状网或不完全网状网结构。本地网节点原则上应直接与省内网节点相连接,也可根据业务流量流向、电路调用情况、管理等因素设置一一个或几个本地网汇接节点,与省内网汇接节点相连接,其余节点为本地网普通节点·应至少与一个本地网汇接节点相连接。也可以不设置汇接节点,本地网的节点直接与省内网节点相连接。本地网汇接节点负责转接出人本地网的业务,转接来自本地网其他节点的业务,并提供用户直接接人业务。
本地网普通节点应至少与一个本地网汇接节点相连接,主要负责提供用户直接接人业务。4.4直达路由设置
为了适应某些地区对外通信的特殊需要,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节点之间可按业务需要设置直达电路。
5业务
5.1顿中继业务定义及分类
中继业务是提供端到端的双向业务数据单元(SDU)传送并保持原顺序不变的一种承载业务:业务数据单元通过第2层PDU来传送,在网络中交换设备根据具有本地含义的逻辑标识符(DLCI)选路;用户一网络接口上可以建立多条到多个目的端点的交换虚电路(SVC)或永久虚电路(PVC)。顿中继业务包括两类:基本业务和用户选用业务。5.1.1基本业务
恢中继基本业务包括永久虚电路(PVC)业务和交换虚电路(SVC)业务。永久虚电路是指通过网管在懒中继用户终端之间建立固定的虚电路连接,并在其上提供数据传送服务。
交换虚电路是指在两个懒中继用户之间通过虚呼叫建立虚电路,网络在建立好的虚电路上提供数据信息的传送服务,用户终端通过呼叫清除操作来终止虚电路。5.1.2用户选用业务
例如闭合用户群、SVC呼叫缩位拨号等,具体规定待定。5.2恢中继业务的应用示例
5.2.1局域网互连
懒中继最典型的应用是进行局域网互连。快中继可以为要求进行互连的局域网用户提供高速率、低时延、适合突发性数据传送信道。局域网互连应用如图2所示。路由器
路由器
注:VC为虚电路。
5.2.2虚拟专用网
顿中继网
图2局域网互连应用示例
路由器
顿中继网可为大用户提供虚拟专用网业务,即利用慎中继网的部分网络资源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分区,接人这个分区的用户共享分区内的网络资源,分区内设置相对独立的网管机构,使这些资源的管理相对独立于整个帧中继网之外,形成一个虚拟专用网。虚拟专用网应用如图3所示。1606
网管设备B
网售设备C
YD/T 1036—2000
O网管设备A
网管设备D
注:网管设备 A为顿中继网的管理设备,管理所有网络资源。网管设备 B.C、D为虚拟专用网的网络资源,分别管理属于它们的相应虚拟专用网网络资源。图3虚拟专用网应用示例
6接口
6.1接口协议模型
顿中继UNI和NNI接口数据传送协议模型如图4所示。上层
链路层
物理层
6.2物理层
6.2.1UNI物理层接口
链路层
物理层
链路层
物理层
链路居
物理层
恢中继用户网络接口协议栈结构用户设备与公用赖中继网络的物理层接口分述如下。6.2.1.1X.21接口
1)数据信号速率
链路层
物理层
数据信号速率为:9.6kbit/s、14.4kbit/s、19.2kbit/s、28.8kbit/s、33.6kbit/s、48kbit/s以及N×64kbit/s(N 1-~31)。
2)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T7618或GB7619的规定;接口机械特性应符合ISO4903的规定(15针1607
YD/T 1036-2000
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详见GB11593一1989中2.1的规定。3)功能特性
用户设备与DCE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11594的规定。4)操作规程
进人操作阶段的规程应按GB11593—1989中5.2所述的规定,在GB11593—1989中2.5给出的未准备好状态被认为是非操作状态,较高层可看作是故障状态。5)故障检测与测试环路
故障检测原理应按GB11593—1989中2.6所述的规定。测试环路的定义和使用测试环路进行维护测试的原理应符合X。150的有关规定。测试环路及使用规程的说明在GB11593—1989中7中规定。6)信号码元定时
信号码元定时应符合GB11593--1989中2.6.3的规定。6.2.1.2 X.21bis 接口
1)数据信号速率
用户设备的数据信号速率为:9.6kbit/s、14.4kbit/s、19.2kbit/s、28.8kbit/s,33.6kbit/s.48kbit/s.64kbit/s以及N×64kbit/s(N=1-31)。2)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当速率≤33.6kbit/s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3455的规定(25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也可按GB/T7618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37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bzxZ.net
当速率≥48kbit/s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9412的规定,其机械特性应符合ISO2593的规定(34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也可按GB7619或GB/T7618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37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这两种接口配暨不能互连工作。详见GB/T11599一1989中1.2。
3)功能特性
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3454的规定,参见GB/T11599-1989的表1。4)操作规程
在操作阶段,当电路107处于接通状态,并且电路105,106,108和109(如提供这些电路)处于接通状态时,电路103和104处于数据交换操作状态。当电路107处于断开状态或电路105,106,108或109中的任何一条处于断开状态时,可认为是在非操作状态,较高层可看作是故障状态。5)故障检测与测试环路
故障检测原理,测试环路的说明和使用规程应符合GB/T11599—1989中3.1~~3.3的规定。6)信号码元定时
信号码元定时应符合GB/T11599—1989中3.4的规定。6.2.1.3V系列接口
V系列接口包括V.10、V.11V.24、V.28、V.35等。1)数据信号速率
数据信号速率为:9.6kbit/s、14.4kbit/s、19.2kbit/s、28.8kbit/s、33.6kbit/s、48kbit/s以及N×64kbit/s(N=1~31)。
2)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当速率≤33.6kbit/s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3455的规定(25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也可按GB/T7618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37针DTE/DCE接口连接1608
器和插针分配)。
YD/T 1036--2000
当速率≥48kbit/s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9412的规定,其机械特性应符合ISO2593的规定(34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也可按GB7619或GB/T7618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37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这两种接口配置不能互连工作。详见GB/T11599一1989中1.2。
3)功能特性
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3454的规定,参见GB/T115991989中的表1。4)操作规程
在操作阶段,当电路107处于接通状态,并且电路105,106,108和109(如提供这些电路)处于接通状态时,电路103和104处于数据交换操作状态。当电路107处于断开状态或电路105,106,108或109中的任何一条处于断开状态时,可认为是在非操作状态,较高层可看作是故障状态。5)故障检测与测试环路
故障检测原理、环路测试以及电路 107、109、113和 114的使用方法参考相应 V系列建议。6)信号码元定时
参考相应V系列建议。
6.2.1.4G系列接口
物理电路接口特性应符合GB7611的规定。a)64kbit/s同向型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64kbit/s
比特率容差:100×10-6
2)电气特性
64kbit/s同向型接口的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2.2.1~~2.2.4的规定。3)功能特性
64kbit/s同向型接口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2.1.2及2.1.3的规定。b) NX64kbit/s(N=1~31)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NX64kbit/s(N=1~31)比特率容差:50×10-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NX64kbit/s接口电气特性要求按GB7611对2048kbit/s接口的规定。3)功能特性
NX64kbit/s接口的顿结构按G.704的规定。4)故障检测
故障状态的说明及相应措施应按G.732的规定。c)2048kbit/s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2048kbit/s
比特率容差:50×10-6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YD/T 1036—2000
2048kbit/s接口的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3.2的规定。3)功能特性
2048kbit/s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3.3的规定。4)故障检测
故障状态的说明及相应措施应按G.732的规定。d)8448kbit/s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8448kbit/s
比特率容差:30×10-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4.2的规定。3)功能特性
接口功能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4.3的规定。4)故障检测
故障状态的说明及相应措施应按G.742的规定。e)34368kbit/s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34368kbit/s
比特率容差:20×10-6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34368kbit/s接口的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5.2~5.4的规定。3)功能特性
应符合G.751的相关规定。
4)故障检测
故障状态的说明及相应措施应符合G.751的规定。6.2.1.51系列接口
a)BRI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192kbit/s
比特率容差:100ppm(自由振荡方式)代码:100%占空比(脉冲宽度)的伪三进制码。详见I.430:1993中5.5及1.430:1993中的图4。2)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I.430:1993第8节的规定。接口连接器和触点的指配按I.430.1993中第10节表9的规定。
3)功能特性
接口功能特性应符合1.430:1993第5节的规定。4)接口规程
接口规程特性应符合1.430:1993第6节的规定。5)维护特性
接口维护特性应符合I.430:1993第7节中的规定。6)供电
YD/T 1036—2000
接口供电要求按I.430:1993第9节的规定b)PRI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2048kbit/s
比特率容差:50×10-6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基本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3.2.1及3.2.2的规定,选用1202接口标称阻抗;抖动、容许的纵向电压、输出信号平衡、对地阻抗应符合1.431:1993中5.35.7的规定。3)接口功能特性
应符合I.431,1993中第3节的规定。懒结梅应符合I.431:1993中5.2的规定。4)接口规程
应符合I.431;1993中第5.8的规定。5)维护特性
应符合1.431:1993中第5.9的规定。6)接口机械特性
接口连接器及布线应符合1.431.1993第6、7节的规定。7)定时
应符合1.431:1993中5.3的规定。8)供电
接口供电要求应符合1.431:1993第8节的规定。6.2.2网络一网络接口
赖中继网络一网络物理层主要采用速率为2M~34.368Mbit/s的V.35或G.703接口。6.2.2.1V.35接口
物理电路的特性应符合GB9412--1988中1.10及附录C和GB9951的规定。6.2.2.2G系列接口
物理电路接口特性应符合GB 7611的规定。a)2048kbit/s接口
见4.2.1.4的3)。
b)8448kbit/s接口
见4.2.1.4的4)。
c)34368kbit/s接口
参见4.2.1.4的5)。
6.3核心链路层协议
慎中继PVC连接通过管理平面建立,SVC连接通过控制平面建立,在建立起来的连接上,U平面的数据传送协议堆栈如图4所示,数据链路层规程应符合下列规定。6.3.1协议功能
顿中继UNI和NNI接口核心链路层的协议功能如下:一颤定界、定位和透明性;
使用顿头地址字段完成数据链路的复用/解复用;进行传输差错检测(但不纠错);一检测传输顿在\0”比特插人之前和删除之后是否由整数个字节构成;一检测顿长是否正确;
拥塞控制功能。
6.3.2赖格式
YD/T1036—2000
赖中继UNI和NNI接口的顿格式如图 5所示,网络中各节点内的顿中继处理模块根据顿头中的DLCI对每个顿进行寻址。
6.3.2.1标志字段
(高位字节)
(低位字节)
(第一字节)
(第二字节)
顿中继的顿格式
八位组
标志字段的值为\01111110”,用于进行恢定界。在地址字段之前的标志为开始标志,在顿校验序列之后的标志为结束标志。标志字段还用作恢间填充。6.3.2.2地址字段
地址字段用于区分不同的懒中继连接,实现慎复用,仅具有本地意义。地址字段采用两个字节,也可由传输双方协商决定选用3或4字节。地址字段的格式如图6所示。8
DLCI高阶部分
DLCI低阶部分
FECNBECN
图6地址字段格式
DLCI值用于标识用户一网络接口处的一条虚电路,它的分配见表1。表1DLCI值的分配
DLCI范围
16~991
虚电路标识符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主要根据ITU-TX.36、X.76、Q.922、Q.933、I.555等建议和国内相关标准修订。“顿中继网技术体制》于1996年首次发布以后,赖中继网络和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恢中继网络已经发展为以ATM为核心的网络,恢中继接口已经具备了SVC功能。为了适应网络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委托电信传输研究所重新修订了内容,重点补充了与SVC有关的技术内容。在本标准的修订过程中,项目组除了研究国内外懒中继最新技术标准及资料外,还与国内外电信网络运营部门,设备开发研究部门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对协中继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体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代替YDN009--1996。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英桦、赵慧玲、高兰、吴光林、吴亨伟、李榴、马卫东。1601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中继网技术体制
Frame relay technical systemYD/T 1036--2000
代替YDN009—1996
本标准规定了中继网的网络结构、业务、接口、编号、信令、业务量控制、网络管理、计费、同步、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以及组网设备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中继网的组建、业务开放、设备开发和引进。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7611—19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网络数宇接口参数GB/T7618-1987在数据通信领域中通常同集成电路设备一起使用的非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
GB7619-1987在数据通信领域中通常同集成电路设备一起使用的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
GB3454--1982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电路定义表GB3455—1982非平衡双流接口电路的电特性GB9412—-1988用于60~108kHz基群电路的48kbit/s的数据传输的调制解调器GB9951--198834插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GB/T11593一1989公用数据网上同步操作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
GB/T11594—1989公用数据网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GB11595一1985用专用电路连接到公用数据网上的分组式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
GB/T11599一1989设计同步V系列调制解调器接口的数据终端设备(DTE)在公用数据网上的使用
GB/T16653—1996用于懒模式承载业务的ISDN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YDN052—1997B-ISDNATM层规范
YDN053.4—1997ATM适配层(AAL)类型5规范YDN081-1998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一用户接人控制部分(点到点)
YDN083.1一1998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一适配层第一部分:业务特定面向连接协议(SSCOP)YDN083.3一1998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技术规范--适配层第三部分:支持用户一网络接口的业务特定协调功能(UNI的SSCF)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惠产业部2000-01-07批准1602
2000-04-01实施
YD/T 1036-2000
YD/T 695—1993
电信交换设备耐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YD/T 891—1997
通过专用电路提供顿中继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数据网使用的数据终端(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之间的接口YD/T 921--19971
国际赖中继PVC业务数据网络用户信息传送性能YD/T969-1998提供懒中继数据传输业务的公用数据网之间的网络一网络接口YD/T 976--1998B-ISDN 用户—网络接口(UNI)物理层规范YD/T1000--1999提供国际恢中继SVC业务的数据网的性能YD/T1002-1999
慎中继承载业务的互通
ITU-T建议E.164:1997国际公用电信编号计划ITU-T 建议 G.704:1991
基群和二次群系列级别所用的同步结构工作在2048kbit/s的基群PCM复用设备的特性ITU-T 建议 G.732:1988
ITU-T建议G.736:1993工作在2048kbit/s的同步数字复用设备的特性8448kbit/s正码速调整二次群数字复用设备技术要求ITU-T 建议 G,742:1993
使用正码速调整的34368kbit/s三次群和139264kbit/s四次群数字复ITU-T 建议G.751:19931
用设备技术要求
ITU-T 建议 G.821:1988
ITU-T建议1.233:1992
ITU-T 建议 I.365:1993
ITU-T建议I.370:1991
ITU-T建议1.372:1993
ITU-T 建议I.430:1993
ITU-T 建议 I. 431:1993
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一部分的国际数字连接的误码性能顿模式承载业务
顿中继业务特定会聚子层(FR-SSCS)懒中继承载业务的拥塞管理
恢中继承载业务网络一网络间接口要求基本速率用户一网络接口第一层规范次群速率用户一网络接口第一层规范ITU-T建议Q.921:1997ISDN用户网络接口一数据链路层规范2用于顿模式承载业务的ISDN数据链路层规范ITU-T 建议 Q.922:1992
ITU-T建议Q.931:19931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1)一一用于基本呼叫控制的ISDN用户一网络接口第三层规范
ITU-T建议Q.933:19951号数字用户信令(DSS1)慎方式基本呼叫控制的信令规范ITU-T建议Q.2933:1996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赖中继业务信令规范ITU-T建议X.50:1988用于同步数字网之间国际接口的多路复用方式基本参数使用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测试环路的公用ITU-T 建议 X.150:1993
数据网维护测试原理
ITU-T建议X.213:1995网络业务定义3定义、符号及缩略语
B-ISDN
第5类ATM适配层
接人速率
异步传输模式
承诺的突发大小
超过的突发大小
后向显式拥塞通知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FR-SSCS
承诺的信息速率
YD/T 1036-2000
加强的链路层管理
公共部分会聚子层
命令/响应
信元丢失优先级
丢弃许可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
数据终端设备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
扩展地址
懒校验序列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
前向显式拥塞通知
顿中继
恢中继接人设备
顿中继业务特定会聚子层
综合业务数字网
国际电信联盟
互通功能
局域网
链路接人协议一平衡方式
懒模式承载业务链路接入过程
逻辑链路控制
线路终端
媒介接入控制
网络管理中心
网络一网络接口
网络服务访问点
网络终端
第2类网络终端
分组层协议
分组交换公用数据网(简称分组网)净荷类型
永久虚电路
远程顿处理器
服务访问点
服务访问点标识符
分段和重组
信令终端
交换型永久虚电路
交换电路
测量时间间隔
终端设备
4网络结构
用户一网络接口
虚通路标识符
虚通道标识符
YD/T 1036—2000
顿中继网的结构根据网络的运营,管理和地理区域等因素逻辑上分为3层:国家级骨干网、省内网稚本地网,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国家级骨干网
省内网
本地网
4.1国家级骨于网
图1网络结构示意图
国家级骨干网的结构应为完全网状网,但考虑到目前业务需求和线路情况,可暂时采用不完全网状网结构,接以下方式组网。
根据业务流量流向、电路调用情况、管理等因素,设置若干个国家级骨干网汇接节点,其余节点为国家级骨干网普通节点。
国家级骨干网汇接节点之间采用完全网状网结构,负责汇接转接从属于它的省内网的业务,转接国家级骨于网节点间的业务。
国家级骨于网普通节点之间可暂时采用不完全网状网结构,负责汇接和转接从属于它的省内网的业务。一个国家级骨干网普通节点应至少与另外两个国家缀骨干网节点相连接,这两个节点中至少应有一个节点为国家级骨干网汇接节点。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线路情况的逐渐改善,国家级骨干网将逐渐过渡为完全网状网。4.2省内网
省内网由位于省内各城市和地区的多个节点组成,根据业务需要,省内网节点之间可采用不完全网状网或完全网状网结构。
根据业务流量流向、电路调用情况、管理等因素,可在省内网的多个节点中设置一个或几个省内网汇接节点,其余节点为省内网普通节点。一个省内网汇接节点应至少与两个国家级肾干网节点相连接,省内网非汇接节点应至少与-一个省内网汇接节点相连接。省内网汇接节点应与位于本省的国家级骨干网节点相连接,负责转接出人省网的业务,转接来自省网其他节点的业务,汇接和转接从属于它的本地网的业务,提供用户直接接人业务。省内网普通节点应至少与一个省内网汇接节点相连接,负贵汇接和转接从需于它的本地网的业务,提供用户直接接人业务。
4.3本地网
在省内城市和地区可根据业务需求组建本地网。本地网由本地的多个节点组成,根据业务需求,本1605
YD/T1036--2000
地网可采用完全网状网或不完全网状网结构。本地网节点原则上应直接与省内网节点相连接,也可根据业务流量流向、电路调用情况、管理等因素设置一一个或几个本地网汇接节点,与省内网汇接节点相连接,其余节点为本地网普通节点·应至少与一个本地网汇接节点相连接。也可以不设置汇接节点,本地网的节点直接与省内网节点相连接。本地网汇接节点负责转接出人本地网的业务,转接来自本地网其他节点的业务,并提供用户直接接人业务。
本地网普通节点应至少与一个本地网汇接节点相连接,主要负责提供用户直接接人业务。4.4直达路由设置
为了适应某些地区对外通信的特殊需要,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节点之间可按业务需要设置直达电路。
5业务
5.1顿中继业务定义及分类
中继业务是提供端到端的双向业务数据单元(SDU)传送并保持原顺序不变的一种承载业务:业务数据单元通过第2层PDU来传送,在网络中交换设备根据具有本地含义的逻辑标识符(DLCI)选路;用户一网络接口上可以建立多条到多个目的端点的交换虚电路(SVC)或永久虚电路(PVC)。顿中继业务包括两类:基本业务和用户选用业务。5.1.1基本业务
恢中继基本业务包括永久虚电路(PVC)业务和交换虚电路(SVC)业务。永久虚电路是指通过网管在懒中继用户终端之间建立固定的虚电路连接,并在其上提供数据传送服务。
交换虚电路是指在两个懒中继用户之间通过虚呼叫建立虚电路,网络在建立好的虚电路上提供数据信息的传送服务,用户终端通过呼叫清除操作来终止虚电路。5.1.2用户选用业务
例如闭合用户群、SVC呼叫缩位拨号等,具体规定待定。5.2恢中继业务的应用示例
5.2.1局域网互连
懒中继最典型的应用是进行局域网互连。快中继可以为要求进行互连的局域网用户提供高速率、低时延、适合突发性数据传送信道。局域网互连应用如图2所示。路由器
路由器
注:VC为虚电路。
5.2.2虚拟专用网
顿中继网
图2局域网互连应用示例
路由器
顿中继网可为大用户提供虚拟专用网业务,即利用慎中继网的部分网络资源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分区,接人这个分区的用户共享分区内的网络资源,分区内设置相对独立的网管机构,使这些资源的管理相对独立于整个帧中继网之外,形成一个虚拟专用网。虚拟专用网应用如图3所示。1606
网管设备B
网售设备C
YD/T 1036—2000
O网管设备A
网管设备D
注:网管设备 A为顿中继网的管理设备,管理所有网络资源。网管设备 B.C、D为虚拟专用网的网络资源,分别管理属于它们的相应虚拟专用网网络资源。图3虚拟专用网应用示例
6接口
6.1接口协议模型
顿中继UNI和NNI接口数据传送协议模型如图4所示。上层
链路层
物理层
6.2物理层
6.2.1UNI物理层接口
链路层
物理层
链路层
物理层
链路居
物理层
恢中继用户网络接口协议栈结构用户设备与公用赖中继网络的物理层接口分述如下。6.2.1.1X.21接口
1)数据信号速率
链路层
物理层
数据信号速率为:9.6kbit/s、14.4kbit/s、19.2kbit/s、28.8kbit/s、33.6kbit/s、48kbit/s以及N×64kbit/s(N 1-~31)。
2)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T7618或GB7619的规定;接口机械特性应符合ISO4903的规定(15针1607
YD/T 1036-2000
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详见GB11593一1989中2.1的规定。3)功能特性
用户设备与DCE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11594的规定。4)操作规程
进人操作阶段的规程应按GB11593—1989中5.2所述的规定,在GB11593—1989中2.5给出的未准备好状态被认为是非操作状态,较高层可看作是故障状态。5)故障检测与测试环路
故障检测原理应按GB11593—1989中2.6所述的规定。测试环路的定义和使用测试环路进行维护测试的原理应符合X。150的有关规定。测试环路及使用规程的说明在GB11593—1989中7中规定。6)信号码元定时
信号码元定时应符合GB11593--1989中2.6.3的规定。6.2.1.2 X.21bis 接口
1)数据信号速率
用户设备的数据信号速率为:9.6kbit/s、14.4kbit/s、19.2kbit/s、28.8kbit/s,33.6kbit/s.48kbit/s.64kbit/s以及N×64kbit/s(N=1-31)。2)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当速率≤33.6kbit/s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3455的规定(25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也可按GB/T7618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37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bzxZ.net
当速率≥48kbit/s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9412的规定,其机械特性应符合ISO2593的规定(34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也可按GB7619或GB/T7618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37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这两种接口配暨不能互连工作。详见GB/T11599一1989中1.2。
3)功能特性
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3454的规定,参见GB/T11599-1989的表1。4)操作规程
在操作阶段,当电路107处于接通状态,并且电路105,106,108和109(如提供这些电路)处于接通状态时,电路103和104处于数据交换操作状态。当电路107处于断开状态或电路105,106,108或109中的任何一条处于断开状态时,可认为是在非操作状态,较高层可看作是故障状态。5)故障检测与测试环路
故障检测原理,测试环路的说明和使用规程应符合GB/T11599—1989中3.1~~3.3的规定。6)信号码元定时
信号码元定时应符合GB/T11599—1989中3.4的规定。6.2.1.3V系列接口
V系列接口包括V.10、V.11V.24、V.28、V.35等。1)数据信号速率
数据信号速率为:9.6kbit/s、14.4kbit/s、19.2kbit/s、28.8kbit/s、33.6kbit/s、48kbit/s以及N×64kbit/s(N=1~31)。
2)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当速率≤33.6kbit/s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3455的规定(25针DTE/DCE接口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也可按GB/T7618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37针DTE/DCE接口连接1608
器和插针分配)。
YD/T 1036--2000
当速率≥48kbit/s时,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9412的规定,其机械特性应符合ISO2593的规定(34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也可按GB7619或GB/T7618规定接口电气特性,按ISO4902规定机械特性(37针插针连接器和插针分配)。这两种接口配置不能互连工作。详见GB/T11599一1989中1.2。
3)功能特性
接口电路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3454的规定,参见GB/T115991989中的表1。4)操作规程
在操作阶段,当电路107处于接通状态,并且电路105,106,108和109(如提供这些电路)处于接通状态时,电路103和104处于数据交换操作状态。当电路107处于断开状态或电路105,106,108或109中的任何一条处于断开状态时,可认为是在非操作状态,较高层可看作是故障状态。5)故障检测与测试环路
故障检测原理、环路测试以及电路 107、109、113和 114的使用方法参考相应 V系列建议。6)信号码元定时
参考相应V系列建议。
6.2.1.4G系列接口
物理电路接口特性应符合GB7611的规定。a)64kbit/s同向型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64kbit/s
比特率容差:100×10-6
2)电气特性
64kbit/s同向型接口的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2.2.1~~2.2.4的规定。3)功能特性
64kbit/s同向型接口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2.1.2及2.1.3的规定。b) NX64kbit/s(N=1~31)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NX64kbit/s(N=1~31)比特率容差:50×10-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NX64kbit/s接口电气特性要求按GB7611对2048kbit/s接口的规定。3)功能特性
NX64kbit/s接口的顿结构按G.704的规定。4)故障检测
故障状态的说明及相应措施应按G.732的规定。c)2048kbit/s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2048kbit/s
比特率容差:50×10-6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YD/T 1036—2000
2048kbit/s接口的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3.2的规定。3)功能特性
2048kbit/s的功能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3.3的规定。4)故障检测
故障状态的说明及相应措施应按G.732的规定。d)8448kbit/s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8448kbit/s
比特率容差:30×10-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4.2的规定。3)功能特性
接口功能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4.3的规定。4)故障检测
故障状态的说明及相应措施应按G.742的规定。e)34368kbit/s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34368kbit/s
比特率容差:20×10-6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34368kbit/s接口的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5.2~5.4的规定。3)功能特性
应符合G.751的相关规定。
4)故障检测
故障状态的说明及相应措施应符合G.751的规定。6.2.1.51系列接口
a)BRI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192kbit/s
比特率容差:100ppm(自由振荡方式)代码:100%占空比(脉冲宽度)的伪三进制码。详见I.430:1993中5.5及1.430:1993中的图4。2)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接口电气特性应符合I.430:1993第8节的规定。接口连接器和触点的指配按I.430.1993中第10节表9的规定。
3)功能特性
接口功能特性应符合1.430:1993第5节的规定。4)接口规程
接口规程特性应符合1.430:1993第6节的规定。5)维护特性
接口维护特性应符合I.430:1993第7节中的规定。6)供电
YD/T 1036—2000
接口供电要求按I.430:1993第9节的规定b)PRI接口
1)基本要求
标称比特率:2048kbit/s
比特率容差:50×10-6
代码:HDB3
2)电气特性
基本电气特性应符合GB7611-1987中3.2.1及3.2.2的规定,选用1202接口标称阻抗;抖动、容许的纵向电压、输出信号平衡、对地阻抗应符合1.431:1993中5.35.7的规定。3)接口功能特性
应符合I.431,1993中第3节的规定。懒结梅应符合I.431:1993中5.2的规定。4)接口规程
应符合I.431;1993中第5.8的规定。5)维护特性
应符合1.431:1993中第5.9的规定。6)接口机械特性
接口连接器及布线应符合1.431.1993第6、7节的规定。7)定时
应符合1.431:1993中5.3的规定。8)供电
接口供电要求应符合1.431:1993第8节的规定。6.2.2网络一网络接口
赖中继网络一网络物理层主要采用速率为2M~34.368Mbit/s的V.35或G.703接口。6.2.2.1V.35接口
物理电路的特性应符合GB9412--1988中1.10及附录C和GB9951的规定。6.2.2.2G系列接口
物理电路接口特性应符合GB 7611的规定。a)2048kbit/s接口
见4.2.1.4的3)。
b)8448kbit/s接口
见4.2.1.4的4)。
c)34368kbit/s接口
参见4.2.1.4的5)。
6.3核心链路层协议
慎中继PVC连接通过管理平面建立,SVC连接通过控制平面建立,在建立起来的连接上,U平面的数据传送协议堆栈如图4所示,数据链路层规程应符合下列规定。6.3.1协议功能
顿中继UNI和NNI接口核心链路层的协议功能如下:一颤定界、定位和透明性;
使用顿头地址字段完成数据链路的复用/解复用;进行传输差错检测(但不纠错);一检测传输顿在\0”比特插人之前和删除之后是否由整数个字节构成;一检测顿长是否正确;
拥塞控制功能。
6.3.2赖格式
YD/T1036—2000
赖中继UNI和NNI接口的顿格式如图 5所示,网络中各节点内的顿中继处理模块根据顿头中的DLCI对每个顿进行寻址。
6.3.2.1标志字段
(高位字节)
(低位字节)
(第一字节)
(第二字节)
顿中继的顿格式
八位组
标志字段的值为\01111110”,用于进行恢定界。在地址字段之前的标志为开始标志,在顿校验序列之后的标志为结束标志。标志字段还用作恢间填充。6.3.2.2地址字段
地址字段用于区分不同的懒中继连接,实现慎复用,仅具有本地意义。地址字段采用两个字节,也可由传输双方协商决定选用3或4字节。地址字段的格式如图6所示。8
DLCI高阶部分
DLCI低阶部分
FECNBECN
图6地址字段格式
DLCI值用于标识用户一网络接口处的一条虚电路,它的分配见表1。表1DLCI值的分配
DLCI范围
16~991
虚电路标识符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通信行业标准(YD)标准计划
- DZ/T0064.29-2021 地下水质分析方法 第29部分:锂量的测定火焰发射光谱法
- YD/T1757-2008 电信网和互联网管理安全等级保护检测要求
- YD/T1764-2008 IP 网络管理层功能要求
- YD/T1769-2008 光线路保护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 YD/T1759-2008 非核心生产单元安全防护检测要求
- YD/T1786-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业务保护技术要求
- YD/T1770-2008 接入网用室内外光缆
- YD/T1789-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终端/卡设备技术要求
- YD/T1765-2008 通信安全防护名词术语
- YD/T1121-2001 信息寻呼网络数据传输协议(FLEX 部分)
- YD/T1460.4-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4部分:微型光缆
- YD/T1460.5-2006 通信用气吹微型光缆及光纤单元 第5部分:高性能光纤单元
- YD/T1790-2008 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应用层接口技术要求
- YD/T1118.2-2001 光纤用二次被覆材料 第2部分:改性聚丙烯
- YD/T1533.2-2006 固定网多媒体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第2部分:多媒体消息业务接口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