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 14681.2-2006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国家标准(GB)】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0 10:06:28
- GB14681.2-2006
- 现行
标准号:
GB 14681.2-2006
标准名称: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6-02-22 -
实施日期:
2006-12-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292.14 KB
替代情况:
替代GB 14681-1993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书号:
155066.1-27982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12, 字数:19千字标准价格:
12.0 元出版日期:
2006-08-11计划单号:
20021799-Q-609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部分规定了机车、动力车组前用电加温玻璃的玻璃结构、光学性能、加温系统、力学性能、绝缘性能、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记等。本部分适用于机车、动力车组前船用的电加温玻璃,也适用于其他部位和汽车挡风电加温玻璃。 GB 14681.2-2006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GB14681.2-2006

部分标准内容:
ICS81.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4681.2—2006
代替GB14681--1993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Electrically heated glazing materials for locomotives and ships-Part 2:Electrically heated glazing materials for locomotives2006-02-2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数碗防伪
2006-12-01实施
本部分第7.5条、第7.6条、第之.7条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GB14681《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船用矩形窗电加温玻璃;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本部分为GB14681《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的第2部分。GB 14681.2—2006
本部分与GB14681.1一2006《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第1部分:船用矩形窗电加温玻璃》共同代替GB14681-1993。
本部分与GB14681-1993《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增加了平面、曲面二种类型的玻璃(见第4.1.2条)。增加了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的对照表(见表1)。增加了对原材料的要求(见第5条)。增加了玻璃的圆角尺寸偏差和曲面玻璃的外形尺寸偏差的要求(见第7.1.1.2条、第7.1.1.3条)。
取消采用飞机玻璃检测方法制订的光学角偏差、光学畸变的性能指标(1993版的5.6.2条)。增加采用汽车玻璃检测方法制订的光畸变的性能指标(见第7.5.2条)。将耐热性按汽车玻璃的检测方法和相应技术指标进行规定(见第7.6.1条,第8.7.1条)。增加抗飞弹性能指标和试验方法(见第7.7.2条、第8.8.2条)。-取消颜色识别、抗冲击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的规定(1993版的5.6.3条、5.8.2条、6.6.3条、6.8.2条)。
本部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所。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郑州铁路物泰玻璃有限公司,秦皇岛耀华工业技术玻璃厂。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胡悦、汪如洋、王容、马军、龚蜀一、藏曙光、余兴州、肖强。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4681—1993。
1范围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GB14681.2—2006
本部分规定了机车、动车组前窗用电加温玻璃(以下简称电加温玻璃)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机车、动车组前窗用电加温玻璃。其他部位及汽车风挡电加温玻璃亦可参照使用。本部分不适用于飞机和船舶用电加温玻璃。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面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1214(所有部分)游标类卡尺GB/T1216外径千分尺(GB/T1216-2004,NEQISO3611:78)GB/T5137.1—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ISO3537:1999,MOD)GB/T5137.2—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ISO3538:1997,MOD)GB/T5137.3一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ISO3917:1999,MOD)
GB/T9056金属直尺(GB/T9056—2004,NEQISO546680)GB9656汽车安全玻璃
GB11614浮法玻璃
GB17841
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
GJB500
飞机玻璃术语
GJB961-1990飞机电加温玻璃电热性能检测方法GJB 1258—1991
聚乙烯醇缩丁醛中间膜
飞机玻璃乌撞试验方法
GJB2464-1995
3术语和定义
GJB500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部分。3.1
电热丝电加温玻璃glazingelectricallyheatedbywire以电热丝作为加温元件的电加温玻璃。3.2
导电膜电加温玻璃glazingelectricallyheatedbyfilm以导电膜作为加温元件的电加温玻璃。3.3
叠差mismatch
构成电加温玻璃的各层玻璃间的相互偏移。GB14681.2—2006
色点colorparticle
电加温玻璃胶合层中带色的点状杂质,3.5
汇流条busbar
使电加温玻璃整个加温元件形成闭合回路的金属导电带,其位置在加温元件两端。3.6
普速车玻璃glazingforordinary-speedlocomotives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以下的机车,动车组用玻璃。3.7
高速车玻璃glazingforhigh-speedlocomotive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及其以上的机车、动车组用玻璃。4产品分类和标记
4.1产品种类
4.1.1电加温玻璃按加温元件不同分两种:WL一电热丝电加温玻璃;
EL一导电膜电加温玻璃。
4.1.2每种类型的电加温玻璃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型式:A型一平面玻璃;
B型一曲面玻璃。
4.1.3玻璃按机车、动车组的运行速度分为普速车玻璃和高速车玻璃。4.2标记
4.2.1标记方式
由三部分组成:产品种类;
原材料种类及厚度:T一钢化玻璃F-浮法玻璃
B一半钢化玻璃
P-PC板,
标准号。
4.2.2标记示例
-块厚度为5mm的钢化玻璃和一块厚度为4mrm的钢化玻璃层合后的电热丝电加温玻璃标记如下:
WL T5 T4GB 14681
5材料要求
5.1原片玻璃应符合GB11614汽车级要求。5.2钢化玻璃应符合GB9656的要求。5.3半钢化玻璃应符合GB17841的要求。5.4国产胶片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应符合GJB1258的要求;进口胶片应符合相应技术条件的要求。
5.5电加温元件(电热丝或金属导电膜)应符合订货技术条件要求。5.6PC板应符合相应产品技术条件的要求。2
6使用环境
GB14681.2-2006
6.1电加温玻璃应在环境温度-50℃~70℃,玻璃内外温差不大于65℃的条件下使用。6.2相应于机车的垂向和纵向存在着频率1Hz~50Hz的正弦振动。在正常情况下,振动加速度不大于3m/s,短时重复出现的振动加速度不大于10m/s2。因机车连挂时的冲击,沿机车纵向激起的振动加速度不大于30m/s。
技术要求
电加温玻璃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相应条款的规定。7.1尺寸偏差
7.1.1外形尺寸偏差
7.1.1.1平面电加温玻璃的外形尺寸偏差为_,mm,长度大于1200mm时,外形尺寸偏差为_gmm,7.1.1.2平面电加温玻璃的圆角尺寸偏差为-2mm。7.1.1.3曲面电加温玻璃的外形尺寸偏差由供需双方商定。7.1.2厚度偏差
电加温玻璃的厚度偏差(平均厚度与公称厚度之差)为士1 mm。7.2叠差
电加温玻璃的叠差不得超过2.0mm。7.3弯曲度
平面电加温玻璃的弯曲度不得大于0.2%。表1主要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条款检验项目
外形尺寸公差
厚度偏差
弯曲度
外观质量
可见光透射比
光畸变
耐热性
耐辐照性
耐凝性
抗穿透性
抗飞弹性
实际总功率或加温元件电阻
绝缘电阻
耐电热冲击性
耐电热性
加温均匀性
高速列车
技术要求
普速列车
试验方法
GB14681.2—2006
7.4外观质量
在1m2内,玻璃中存在的缺陷不得超出表2的规定,除裂和破边外,周边15mm范围内不作规定。
表2外观质量
气泡d≤1.0mm
条纹、波纹、雾斑
发纹状擦伤
轻划伤
缺陷种类
麻点,破点d<0.5mm
长×宽×深
1.0mm×1.0mm×1.0mm以下
1.0mm×1.0mmX1.0mm
10mmX3mmX2.5mm
胶合层气泡d≤2mm
色点d≤2.5mm
绒毛与发丝
胶合层变色
分散存在
不允许
充允许数量
在光学性能允许范围内存在
不允许
分散存在
4条,每条长不超过100mm
分散存在
分散存在
5个,每边不超过2个
5个,其间距不小于50mm,在汇流条和玻璃贴合处及汇流条两边10mm内不作规定
分散存在
分散存在
不得影响使用
注:分散存在指在任一200mm圆内所产生的缺陷数量不多于5处。d为缺陷的最大宽度。7.5光学性能
7.5.1透射比
按8.6.1进行试验后,电加温玻璃的透射比不得小于70%。7.5.2光畸变
按8.6.2进行试验后,电加温玻璃的光畸变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光畸变
注,平面玻璃不透明的区域或距周边100mm范围内不作规定。曲面玻璃不透明的区域或距周边150mm范围内不作规定。
7.6耐环境稳定性
7.6.1耐热性
按8.7.1进行试验后,每块试样允许存在裂口,但超出边部或裂口20mm的部分不能产生气泡、脱胶或其他缺陷。
7.6.2耐辐照性bzxZ.net
按8.7.2进行试验后,不可产生显著变色、气泡等缺陷。同时,电加温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降低值按式(1)计算的结果不得大于5%,且辐照后试样的透射4
比不得小于70%:
式中:
一透射比降低值,%;
T辐照前试样的透射比;
T,—辐照后试样的透射比。
7.6.3耐湿性
T, - T2
GB14681.2—2006
.(1)
按8.7.3进行试验后,超出边部10mm的部分不能产生变色、气泡、脱胶或其他缺陷。7.7力学性能
7.7.1抗穿透性
普速车玻璃按8.8.1进行试验,以6m的冲击高度进行试验,冲击后5s内钢球不可穿透试样。7.7.2抗飞弹性
高速车玻璃按8.8.2进行试验,按式(2)或由供需双方商定的冲击速度冲击制品,冲击后冲击体不得穿透制品,同时制品须保持在框架中。冲击速度:up=(Umax+160km/h)±20km/h式中:
-—冲击体冲击速度;
机车设计速度,km/h。
此项性能为定型设计时的必测项目。7.8电热性能
7.8.1实际总功率或加温元件电阻(2)
按8.9.1进行试验,其实际总功率或加温元件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但允许有10%的误差或供需双方商定。
7.8.2绝缘电阻
按8.9.1进行试验,各绝缘部位间的绝缘电阻不得小于50M。7.8.3耐电热冲击性
按8.9.2进行试验,在一50℃士2℃承受2h后,按产品要求通电15min。试验后玻璃仍能正常工作,其外观质量仍应符合7.4条的规定。7.8.4耐电热性
按8.9.3进行试验,在20℃士5℃下加上1.2倍额定电压,工作30min,试验后仍能正常工作,其外观质量仍应符合7.4条的规定。
7.8.5加温均匀性
按8.9.4进行试验时,玻璃的熔蜡时间不得大于10min或加温区各点温差不得大于10℃。8试验方法
8.1外形尺寸测量
产品的外形尺寸用符合GB/T9056规定的最小刻度为1mm的钢直尺或钢卷尺测量,若用户提供样板时可按样板检查。
8.2厚度测量
使用符合GB/T1216规定的最小刻度为0.02mm的外径千分尺或符合GB/T1214规定的游标卡尺测量玻璃每边中点的厚度,以4点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成品厚度,数值修约到小数后1位。8.3叠差测量
用符合GB/T9056规定的最小刻度为0.5mm的钢直尺测量两单片玻璃的最大错位值。GB 14681.2—2006
8.4弯曲度测量
将试样垂直立放,把钢直尺的直线边紧贴试样,用塞尺测量玻璃与钢直尺之间的缝隙,将此值除以测量边的边长即为弯曲度。
8.5外观质量检验
8.5.1在良好的漫射光条件下,距玻璃表面500mm左右处,用肉眼进行观察,必要时可借助于读数显微镜等测量工具检查玻璃表面缺陷和内部缺陷。8.5.2缺陷的直径取其相互垂直的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的算术平均值。8.5.3每块产品实际允许的缺陷数按式(3)计算:N-S.n
式中:
N-—每块产品实际允许的缺陷数(四舍五入取整数):S一玻璃的面积(距周边15mm范围内除外),m;一表2中规定的单位面积缺陷数。8.6光学性能
8.6.1透射比
(3)
取3块产品或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试样,按GB/T5137.2—2002中3.1条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产品或试样均符合7.5.1的要求方为合格。8.6.2光畸变
取4块产品,按GB/T5137.2一2002中3.3条的方法进行试验,4块产品均符合7.5.2的要求方为合格。
8.7耐环境稳定性
8.7.1耐热性
取3块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尺寸约为300mmX300mm的试样,按GB/T5137.3一2002中第6条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7.6.1的要求方为合格。1块试样符合要求时为不合格。
当2块试样符合要求时,则需再追加3块试样重做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要求时为合格。8.7.2耐辐照性
取3块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尺寸约为300mm×76mm的试样,按GB/T5137.3一2002中第5条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7.6.2的要求方为合格。1块试样符合要求时为不合格。
当2块试样符合要求时,则需再追加3块试样重做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要求时为合格。8.7.3耐湿性
取3块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尺寸约为300mmX300mm的试样,按GB/T5137.3一2002中第7条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7.6.3的要求方为合格。1块试样符合要求时为不合格。
当2块试样符合要求时,则需再追加3块试样重做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要求时为合格。8.8力学性能
8.8.1抗穿透性
取6块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300mm×300mm的试样在20℃士5℃下按GB/T5137.12002中第6条的方法进行试验,6块试样均符合7.7.1的要求方为合格。4块或4块以下试样符合要求时为不合格
当5块试样符合要求时,则需再追加6块试样重做试验,6块试样均符合要求时为合格。6
8.8.2抗飞弹性
8.8.2.1取3块制品进行试验,试验后3块制品必须全部符合7.7.2的要求。GB14681.2—2006
8.8.2.2冲击体为质量1000g土10g的圆柱体,冲击体与试验样品接触部分为半圆形,见图1。当冲击体在冲击过程中发生永久性破坏时,应及时更换冲击体。单位为毫米
A-A视图
(1)该部分可挖空以达到规定质量(2)半胃形冲击头
钢质冲击体末竭
铝合金冲击端
图1冲击体结构图
8.8.2.3采用GJB2464—1995标准中第5.3章的试验设备。8.8.2.4试样安装时,应以实车安装角安装在框架上。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试样保持在15℃~35℃。8.8.2.5将冲击体放入弹村壳中,装进空气炮管中,启动空气压缩机,当压力容器中的压力达到所需值时,打开空气释放机构,让划刀迅速划破堵气的涤纶薄膜,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使冲击体按一定速度射出炮口,通过测速装置,撞击试样。8.8.2.6试验后,检查和记录试验件的损伤程度并拍照。8.9电热性能
8.9.1加温元件电阻、绝缘电阻、实际总功率取3块产品分别按GJB961一1990中第6,8,9章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产品均符合7.8.3的要求方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8.9.2耐电热冲击性
取3块产品分别按GJB961—1990中第13章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产品均符合7.8.1,7.8.2的要GB14681.2—2006
求方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8.9.3耐电热性
取3块产品分别按GJB961一1990中第11章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产品均符合7.8.4的要求方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8.9.4加温均匀性
按GJB961—1990中第10章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7.8.5的要求。每块产品均应经受此项检验。
检验规则
9.1检验分类
9.1.1出厂检验
检验项目为外形尺寸公差、厚度公差、外观质量、加温均匀性、绝缘电阻、实际总功率或加温元件电阻。
9.1.2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为本部分规定的全部技术要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a)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检验;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别时;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f)
9.2抽样与组批
产品的外形尺寸公差、厚度公差和外观质量按表4进行随机抽样。对产品所要求的其他技术性能应根据检验项目所要求的数量检验。当该产品批量大于500块时,以每500块为一批分批检验。当检验项目对性能不产生影响时,其试样可用来继续进行其他项目的试验。表4
批量范围
91~150
151~280
281~500
9.3判定规则
抽检数
合格判定数
不合格判定数
若产品的外形尺寸公差、厚度公差和外观质量的不合格品数等于或大于表4的不合格判定数,则认为该批产品中的该项要求不合格。产品其他技术要求的合格与否按本部分所规定的相应条款进行判定。8
若上述各项中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不合格。10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10.1标志
10.1.1产品标志
每块产品的右下角或左下角必须有永久性的标记、生产厂名或商标。10.1.2包装标志
GB 14681.2—2006
每个包装箱上应标明箱内包装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名、出厂日期。并贴上(或写上)“小心轻放、防潮、向上”的标志。10.2包装
10.2.1产品应用木箱或其他包装箱包装,玻璃应垂直立放在箱内,每块玻璃应用塑料布或纸包裹,玻璃与包装箱之间用不易引起玻璃划伤等外观缺陷的轻软材料填实。10.2.2包装箱内应放有合格证和装箱单,装箱单上应标明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和装箱日期。10.3运输
运输时,包装箱不得平放或斜放,长度方向应与车辆运动方向相同,应有防雨措施。10.4储存
产品应垂直储存在于燥的室内。GB14681.2-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GB14681.2—2006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bzcbs.com
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券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字数19千字2006年9月第一版2006年9月第一次印刷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4681.2—2006
代替GB14681--1993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Electrically heated glazing materials for locomotives and ships-Part 2:Electrically heated glazing materials for locomotives2006-02-2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数碗防伪
2006-12-01实施
本部分第7.5条、第7.6条、第之.7条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GB14681《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船用矩形窗电加温玻璃;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本部分为GB14681《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的第2部分。GB 14681.2—2006
本部分与GB14681.1一2006《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第1部分:船用矩形窗电加温玻璃》共同代替GB14681-1993。
本部分与GB14681-1993《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增加了平面、曲面二种类型的玻璃(见第4.1.2条)。增加了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的对照表(见表1)。增加了对原材料的要求(见第5条)。增加了玻璃的圆角尺寸偏差和曲面玻璃的外形尺寸偏差的要求(见第7.1.1.2条、第7.1.1.3条)。
取消采用飞机玻璃检测方法制订的光学角偏差、光学畸变的性能指标(1993版的5.6.2条)。增加采用汽车玻璃检测方法制订的光畸变的性能指标(见第7.5.2条)。将耐热性按汽车玻璃的检测方法和相应技术指标进行规定(见第7.6.1条,第8.7.1条)。增加抗飞弹性能指标和试验方法(见第7.7.2条、第8.8.2条)。-取消颜色识别、抗冲击性能指标及检测方法的规定(1993版的5.6.3条、5.8.2条、6.6.3条、6.8.2条)。
本部分由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玻璃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玻璃所。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郑州铁路物泰玻璃有限公司,秦皇岛耀华工业技术玻璃厂。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胡悦、汪如洋、王容、马军、龚蜀一、藏曙光、余兴州、肖强。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4681—1993。
1范围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GB14681.2—2006
本部分规定了机车、动车组前窗用电加温玻璃(以下简称电加温玻璃)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机车、动车组前窗用电加温玻璃。其他部位及汽车风挡电加温玻璃亦可参照使用。本部分不适用于飞机和船舶用电加温玻璃。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面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1214(所有部分)游标类卡尺GB/T1216外径千分尺(GB/T1216-2004,NEQISO3611:78)GB/T5137.1—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1部分:力学性能试验(ISO3537:1999,MOD)GB/T5137.2—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2部分:光学性能试验(ISO3538:1997,MOD)GB/T5137.3一2002汽车安全玻璃试验方法第3部分:耐辐照、高温、潮湿、燃烧和耐模拟气候试验(ISO3917:1999,MOD)
GB/T9056金属直尺(GB/T9056—2004,NEQISO546680)GB9656汽车安全玻璃
GB11614浮法玻璃
GB17841
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
GJB500
飞机玻璃术语
GJB961-1990飞机电加温玻璃电热性能检测方法GJB 1258—1991
聚乙烯醇缩丁醛中间膜
飞机玻璃乌撞试验方法
GJB2464-1995
3术语和定义
GJB500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合于本部分。3.1
电热丝电加温玻璃glazingelectricallyheatedbywire以电热丝作为加温元件的电加温玻璃。3.2
导电膜电加温玻璃glazingelectricallyheatedbyfilm以导电膜作为加温元件的电加温玻璃。3.3
叠差mismatch
构成电加温玻璃的各层玻璃间的相互偏移。GB14681.2—2006
色点colorparticle
电加温玻璃胶合层中带色的点状杂质,3.5
汇流条busbar
使电加温玻璃整个加温元件形成闭合回路的金属导电带,其位置在加温元件两端。3.6
普速车玻璃glazingforordinary-speedlocomotives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以下的机车,动车组用玻璃。3.7
高速车玻璃glazingforhigh-speedlocomotive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及其以上的机车、动车组用玻璃。4产品分类和标记
4.1产品种类
4.1.1电加温玻璃按加温元件不同分两种:WL一电热丝电加温玻璃;
EL一导电膜电加温玻璃。
4.1.2每种类型的电加温玻璃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型式:A型一平面玻璃;
B型一曲面玻璃。
4.1.3玻璃按机车、动车组的运行速度分为普速车玻璃和高速车玻璃。4.2标记
4.2.1标记方式
由三部分组成:产品种类;
原材料种类及厚度:T一钢化玻璃F-浮法玻璃
B一半钢化玻璃
P-PC板,
标准号。
4.2.2标记示例
-块厚度为5mm的钢化玻璃和一块厚度为4mrm的钢化玻璃层合后的电热丝电加温玻璃标记如下:
WL T5 T4GB 14681
5材料要求
5.1原片玻璃应符合GB11614汽车级要求。5.2钢化玻璃应符合GB9656的要求。5.3半钢化玻璃应符合GB17841的要求。5.4国产胶片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应符合GJB1258的要求;进口胶片应符合相应技术条件的要求。
5.5电加温元件(电热丝或金属导电膜)应符合订货技术条件要求。5.6PC板应符合相应产品技术条件的要求。2
6使用环境
GB14681.2-2006
6.1电加温玻璃应在环境温度-50℃~70℃,玻璃内外温差不大于65℃的条件下使用。6.2相应于机车的垂向和纵向存在着频率1Hz~50Hz的正弦振动。在正常情况下,振动加速度不大于3m/s,短时重复出现的振动加速度不大于10m/s2。因机车连挂时的冲击,沿机车纵向激起的振动加速度不大于30m/s。
技术要求
电加温玻璃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相应条款的规定。7.1尺寸偏差
7.1.1外形尺寸偏差
7.1.1.1平面电加温玻璃的外形尺寸偏差为_,mm,长度大于1200mm时,外形尺寸偏差为_gmm,7.1.1.2平面电加温玻璃的圆角尺寸偏差为-2mm。7.1.1.3曲面电加温玻璃的外形尺寸偏差由供需双方商定。7.1.2厚度偏差
电加温玻璃的厚度偏差(平均厚度与公称厚度之差)为士1 mm。7.2叠差
电加温玻璃的叠差不得超过2.0mm。7.3弯曲度
平面电加温玻璃的弯曲度不得大于0.2%。表1主要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条款检验项目
外形尺寸公差
厚度偏差
弯曲度
外观质量
可见光透射比
光畸变
耐热性
耐辐照性
耐凝性
抗穿透性
抗飞弹性
实际总功率或加温元件电阻
绝缘电阻
耐电热冲击性
耐电热性
加温均匀性
高速列车
技术要求
普速列车
试验方法
GB14681.2—2006
7.4外观质量
在1m2内,玻璃中存在的缺陷不得超出表2的规定,除裂和破边外,周边15mm范围内不作规定。
表2外观质量
气泡d≤1.0mm
条纹、波纹、雾斑
发纹状擦伤
轻划伤
缺陷种类
麻点,破点d<0.5mm
长×宽×深
1.0mm×1.0mm×1.0mm以下
1.0mm×1.0mmX1.0mm
10mmX3mmX2.5mm
胶合层气泡d≤2mm
色点d≤2.5mm
绒毛与发丝
胶合层变色
分散存在
不允许
充允许数量
在光学性能允许范围内存在
不允许
分散存在
4条,每条长不超过100mm
分散存在
分散存在
5个,每边不超过2个
5个,其间距不小于50mm,在汇流条和玻璃贴合处及汇流条两边10mm内不作规定
分散存在
分散存在
不得影响使用
注:分散存在指在任一200mm圆内所产生的缺陷数量不多于5处。d为缺陷的最大宽度。7.5光学性能
7.5.1透射比
按8.6.1进行试验后,电加温玻璃的透射比不得小于70%。7.5.2光畸变
按8.6.2进行试验后,电加温玻璃的光畸变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光畸变
注,平面玻璃不透明的区域或距周边100mm范围内不作规定。曲面玻璃不透明的区域或距周边150mm范围内不作规定。
7.6耐环境稳定性
7.6.1耐热性
按8.7.1进行试验后,每块试样允许存在裂口,但超出边部或裂口20mm的部分不能产生气泡、脱胶或其他缺陷。
7.6.2耐辐照性bzxZ.net
按8.7.2进行试验后,不可产生显著变色、气泡等缺陷。同时,电加温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降低值按式(1)计算的结果不得大于5%,且辐照后试样的透射4
比不得小于70%:
式中:
一透射比降低值,%;
T辐照前试样的透射比;
T,—辐照后试样的透射比。
7.6.3耐湿性
T, - T2
GB14681.2—2006
.(1)
按8.7.3进行试验后,超出边部10mm的部分不能产生变色、气泡、脱胶或其他缺陷。7.7力学性能
7.7.1抗穿透性
普速车玻璃按8.8.1进行试验,以6m的冲击高度进行试验,冲击后5s内钢球不可穿透试样。7.7.2抗飞弹性
高速车玻璃按8.8.2进行试验,按式(2)或由供需双方商定的冲击速度冲击制品,冲击后冲击体不得穿透制品,同时制品须保持在框架中。冲击速度:up=(Umax+160km/h)±20km/h式中:
-—冲击体冲击速度;
机车设计速度,km/h。
此项性能为定型设计时的必测项目。7.8电热性能
7.8.1实际总功率或加温元件电阻(2)
按8.9.1进行试验,其实际总功率或加温元件电阻应符合设计要求,但允许有10%的误差或供需双方商定。
7.8.2绝缘电阻
按8.9.1进行试验,各绝缘部位间的绝缘电阻不得小于50M。7.8.3耐电热冲击性
按8.9.2进行试验,在一50℃士2℃承受2h后,按产品要求通电15min。试验后玻璃仍能正常工作,其外观质量仍应符合7.4条的规定。7.8.4耐电热性
按8.9.3进行试验,在20℃士5℃下加上1.2倍额定电压,工作30min,试验后仍能正常工作,其外观质量仍应符合7.4条的规定。
7.8.5加温均匀性
按8.9.4进行试验时,玻璃的熔蜡时间不得大于10min或加温区各点温差不得大于10℃。8试验方法
8.1外形尺寸测量
产品的外形尺寸用符合GB/T9056规定的最小刻度为1mm的钢直尺或钢卷尺测量,若用户提供样板时可按样板检查。
8.2厚度测量
使用符合GB/T1216规定的最小刻度为0.02mm的外径千分尺或符合GB/T1214规定的游标卡尺测量玻璃每边中点的厚度,以4点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成品厚度,数值修约到小数后1位。8.3叠差测量
用符合GB/T9056规定的最小刻度为0.5mm的钢直尺测量两单片玻璃的最大错位值。GB 14681.2—2006
8.4弯曲度测量
将试样垂直立放,把钢直尺的直线边紧贴试样,用塞尺测量玻璃与钢直尺之间的缝隙,将此值除以测量边的边长即为弯曲度。
8.5外观质量检验
8.5.1在良好的漫射光条件下,距玻璃表面500mm左右处,用肉眼进行观察,必要时可借助于读数显微镜等测量工具检查玻璃表面缺陷和内部缺陷。8.5.2缺陷的直径取其相互垂直的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的算术平均值。8.5.3每块产品实际允许的缺陷数按式(3)计算:N-S.n
式中:
N-—每块产品实际允许的缺陷数(四舍五入取整数):S一玻璃的面积(距周边15mm范围内除外),m;一表2中规定的单位面积缺陷数。8.6光学性能
8.6.1透射比
(3)
取3块产品或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试样,按GB/T5137.2—2002中3.1条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产品或试样均符合7.5.1的要求方为合格。8.6.2光畸变
取4块产品,按GB/T5137.2一2002中3.3条的方法进行试验,4块产品均符合7.5.2的要求方为合格。
8.7耐环境稳定性
8.7.1耐热性
取3块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尺寸约为300mmX300mm的试样,按GB/T5137.3一2002中第6条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7.6.1的要求方为合格。1块试样符合要求时为不合格。
当2块试样符合要求时,则需再追加3块试样重做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要求时为合格。8.7.2耐辐照性
取3块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尺寸约为300mm×76mm的试样,按GB/T5137.3一2002中第5条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7.6.2的要求方为合格。1块试样符合要求时为不合格。
当2块试样符合要求时,则需再追加3块试样重做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要求时为合格。8.7.3耐湿性
取3块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尺寸约为300mmX300mm的试样,按GB/T5137.3一2002中第7条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7.6.3的要求方为合格。1块试样符合要求时为不合格。
当2块试样符合要求时,则需再追加3块试样重做试验,3块试样均符合要求时为合格。8.8力学性能
8.8.1抗穿透性
取6块与产品同等材料、同等工艺制成的300mm×300mm的试样在20℃士5℃下按GB/T5137.12002中第6条的方法进行试验,6块试样均符合7.7.1的要求方为合格。4块或4块以下试样符合要求时为不合格
当5块试样符合要求时,则需再追加6块试样重做试验,6块试样均符合要求时为合格。6
8.8.2抗飞弹性
8.8.2.1取3块制品进行试验,试验后3块制品必须全部符合7.7.2的要求。GB14681.2—2006
8.8.2.2冲击体为质量1000g土10g的圆柱体,冲击体与试验样品接触部分为半圆形,见图1。当冲击体在冲击过程中发生永久性破坏时,应及时更换冲击体。单位为毫米
A-A视图
(1)该部分可挖空以达到规定质量(2)半胃形冲击头
钢质冲击体末竭
铝合金冲击端
图1冲击体结构图
8.8.2.3采用GJB2464—1995标准中第5.3章的试验设备。8.8.2.4试样安装时,应以实车安装角安装在框架上。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试样保持在15℃~35℃。8.8.2.5将冲击体放入弹村壳中,装进空气炮管中,启动空气压缩机,当压力容器中的压力达到所需值时,打开空气释放机构,让划刀迅速划破堵气的涤纶薄膜,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使冲击体按一定速度射出炮口,通过测速装置,撞击试样。8.8.2.6试验后,检查和记录试验件的损伤程度并拍照。8.9电热性能
8.9.1加温元件电阻、绝缘电阻、实际总功率取3块产品分别按GJB961一1990中第6,8,9章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产品均符合7.8.3的要求方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8.9.2耐电热冲击性
取3块产品分别按GJB961—1990中第13章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产品均符合7.8.1,7.8.2的要GB14681.2—2006
求方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8.9.3耐电热性
取3块产品分别按GJB961一1990中第11章的方法进行试验,3块产品均符合7.8.4的要求方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8.9.4加温均匀性
按GJB961—1990中第10章的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7.8.5的要求。每块产品均应经受此项检验。
检验规则
9.1检验分类
9.1.1出厂检验
检验项目为外形尺寸公差、厚度公差、外观质量、加温均匀性、绝缘电阻、实际总功率或加温元件电阻。
9.1.2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为本部分规定的全部技术要求。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a)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正常生产时,定期或积累一定产量后,应周期性进行一次检验;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别时;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的要求时。f)
9.2抽样与组批
产品的外形尺寸公差、厚度公差和外观质量按表4进行随机抽样。对产品所要求的其他技术性能应根据检验项目所要求的数量检验。当该产品批量大于500块时,以每500块为一批分批检验。当检验项目对性能不产生影响时,其试样可用来继续进行其他项目的试验。表4
批量范围
91~150
151~280
281~500
9.3判定规则
抽检数
合格判定数
不合格判定数
若产品的外形尺寸公差、厚度公差和外观质量的不合格品数等于或大于表4的不合格判定数,则认为该批产品中的该项要求不合格。产品其他技术要求的合格与否按本部分所规定的相应条款进行判定。8
若上述各项中有一项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不合格。10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10.1标志
10.1.1产品标志
每块产品的右下角或左下角必须有永久性的标记、生产厂名或商标。10.1.2包装标志
GB 14681.2—2006
每个包装箱上应标明箱内包装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名、出厂日期。并贴上(或写上)“小心轻放、防潮、向上”的标志。10.2包装
10.2.1产品应用木箱或其他包装箱包装,玻璃应垂直立放在箱内,每块玻璃应用塑料布或纸包裹,玻璃与包装箱之间用不易引起玻璃划伤等外观缺陷的轻软材料填实。10.2.2包装箱内应放有合格证和装箱单,装箱单上应标明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和装箱日期。10.3运输
运输时,包装箱不得平放或斜放,长度方向应与车辆运动方向相同,应有防雨措施。10.4储存
产品应垂直储存在于燥的室内。GB14681.2-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机车船舶用电加温玻璃
第2部分:机车电加温玻璃
GB14681.2—2006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bzcbs.com
电话:68523946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券皇岛印刷厂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字数19千字2006年9月第一版2006年9月第一次印刷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5811-2010 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涤纶布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529-200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裤形、直角形和新月形试样)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23639-2009 节能耐腐蚀钢制电缆桥架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32113-2015 口腔护理产品中氯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