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旋转电机绝缘电阻测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2 08:21:36
  • GB/T20160-2006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20160-2006

  • 标准名称:

    旋转电机绝缘电阻测试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6-03-14
  • 实施日期:

    2006-09-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1.22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电气工程>>旋转电机>>29.160.01旋转电机综合
  • 中标分类号:

    电工>>旋转电机>>K20旋转电机综合

关联标准

  • 采标情况:

    IDT IEEE Std 43:2000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18页
  • 标准价格:

    13.0 元
  • 出版日期:

    2006-09-01
  • 计划单号:

    20032618-T-604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2006-03-14
  • 起草人:

    隋银德、白亚民、阮羚、孙树敏、皮如贵
  • 起草单位:

    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
  • 归口单位:

    全国旋转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提出单位: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主管部门: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额定功率750W(1hp)及以上旋转电机电枢和磁场绕组的测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同步电机、感应电机、直流电机和同步调相机。本标准还阐述了旋转电机绕组绝缘电阻的典型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与绕组状况的关系。 GB/T 20160-2006 旋转电机绝缘电阻测试 GB/T20160-200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 29.16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0160—2006
旋转电机绝缘电阻测试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testing insulation resistance ofrotatingmachinery
2006-03-1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09-01实施
GB/T20160—2006
1概述
1.1范围
1.2目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安全事项
5绝缘电阻
般理论
5.1被测直流电流的组成
5.2被测直流电流的特性
5.3绝缘电阻读数
5.4极化指数读数
5.5放电电流
6影响绝缘电阻的因数
表面状况的影响
潮湿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6.4试验电压幅值的影响
6.5剩余电荷对绕组电阻测量的影响7
测量绝缘电阻的条件
绝缘电阻试验时的绕组连接
测量绝缘电阻的方法
9.1直接测量
计算测量
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试验结果的解释11.1
监测绝缘状况
运行或继续试验的可行性
绝缘电阻试验的局限性
12极化指数和绝缘电阻的最小推荐值12.1最小值
12.2极化指数
12.3绝缘电阻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派生的极化指数免费标准bzxz.net
直流与交流电压试验
用于直流电阻测量电源的校正
TTKAONIKAca
本标准等同采用IEEEStd43-2000。前言
本标准是测量旋转电机绝缘电阻及评价旋转电机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的依据。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旋转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电机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负责起草。GB/T20160—2006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隋银德、白亚民、阮羚、孙树敏、皮如贵、董蜀元、姚国萍、张生德。本标准由全国旋转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电机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I
1概述
1.1范围
旋转电机绝缘电阻测试
TTTKAONIKAca
GB/T20160—2006
本标准规定了额定功率750W(1hp)及以上旋转电机电枢和磁场绕组绝缘电阻的测量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同步电机、感应电机、直流电机和同步调相机(不适用于分马力电机)。本标准还阐述了旋转电机绕组绝缘电阻的典型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与绕组状况的关系。并推荐了交流电机和直流电机绕组绝缘电阻的最小值。与绝缘电阻测量有关的其他IEEE标准列于第2章中。1.2的
本标准的目的在于:
a)定义旋转电机绕组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的测量;b)
阐述影响或改变绝缘电阻特性的因素;c)
规定统一的测量条件;
规定测量绝缘电阻的统一方法,避免产生错误的结果:为绝缘电阻测量结果用于评估绕组运行或进行耐电压试验的可行性提供基础;本标准特别阐e)
述了通过绝缘电阻测量而探测到的典型绝缘问题;)为各种旋转电机推荐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的最小限值。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ASTMD257—1999绝缘材料直流电阻或电导的标准试验方法1)ASTMD1711-1999电气绝缘术语
ASTMF855-1997e1电力线路和设备临时保护接地的标准规范IEC60085-1:1984电气绝缘的耐热性评价和分级2IEEEStd56—1977(Reaff1991),IEEE大型交流旋转电机绝缘维护导则(10000kVA及以上者)3).4)IEEEStd62一1995,IEEE电力设备现场诊断试验—第一部分:油式变压器、调压器和电抗器IEEEStd67—1990(Reaff1995),IEEE透平发电机运行和维护导则IEEEStd95一1997(Reaff1991),IEEE大型交流旋转电机绝缘高压直流试验的推荐方法5)1)ASTM出版物可从American SocietyforTestingandMaterial获得。10oBarrHarborDrive.WestConshohocken.PA19428-2959,USA(http://astm.org/).2)IEC出版物可从The Sales Departmentof the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获得。CasePostale131,3,ruedeVarembe.CH-1211Geneve20,Switzerland/Suisse(http://iec.ch/).IEC出版物也可从美国的The Sales Department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获得。l1 West 42nd Street.13th Floor,NewYork,NY10036,USA.
3)当前版本。
4)IEEE出版物可从TheInstituteof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Engineers获得。445HoesLane,P.O.Box1331,Pis-cataway,NJ08855-1331,USA(http://standards.ieee,org/).5)当前版本。
GB/T20160--2006
IEEEStd118—1978(Reaff1992),IEEE电阻测量的标准试验代码IEEEStd432—1992(Reaff1998),IEEE旋转电机绝缘维护导则(5hp~10000hp(不包括10000hp))
IEEEStd433--1974(Reaff1991),IEEE绝缘试验的推荐方法IEEEStd434—1973(Reaff1991),IEEE大型高压电机绝缘系统功能性评定导则IEEEStd492—1999IEEE水轮发电机运行和维护导则IEEEStd510—1983(Reaff1992),IEEE高压大功率试验安全性推荐方法3定义
本标准引人下列术语和定义。本章未定义的术语应参考IEEE电气和电子技术词典。3.1
吸收(极化)电流absorption(polarization)currentIA
由于分子极化和电子漂移而形成的电流。它随施加电压的时间从相对较高的原始值衰减至接近于零,并取决于绝缘系统所用粘接材料的类型和状况。3.2
电导电流conductioncurrent
从接地表面经绝缘流至高压导体,不随时间变化的体积电流。它取决于绝缘系统所用粘接材料的类型。
电内渗效应electroendosmosiseffect偶然可以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且多产生于较旧的绕组。即当有水分存在时,施加相反极性的电压可获得不同的绝缘电阻值。对于典型的湿绕组,反极性比正常极性的绝缘电阻高很多。所谓的反极性即地线接绕组并且负极引线接地。3.4
绝缘电阻insulationresistanceR
绕组抵抗直流电流的电气绝缘能力。从施加电压起的某一特定时刻(t),所施加负极性直流高压除以通过电机绝缘的直流电流的商,并校正到40℃。电压施加时间通常是1min(R,)或10min(Ri。),但也可使用其他值。时间t的单位规定:1至10的单位为分钟,15及以上的单位为秒。3.5
几何电容电流geometriccapacitivecurrentIc
一个幅值比较高且持续时间较短的可逆电流,它随施加电压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它取决于测量设备的内阻和绕组的几何电容。3.6
极化指数polarizationindex
P.1. t2/t
极化指数是绝缘电阻随时间的变化值,是t2时刻绝缘电阻除以t1时刻绝缘电阻的商。若没有特别规定,t和分别为10min和1min。时间t的单位规定:1至10的单位为分钟,15及以上的单位为秒(例如,P.1.60/15指的是R60s/R15s)。2
表面泄漏电流surfaceleakagecurrentiiKAoNiKAca
GB/T20160—2006
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它通常存在于定子绕组端部的表面或存在于已绝缘的转子绕组的裸露导体与转子本体之间。表面泄漏电流的幅值取决于温度和导电物质的数量。导电物质是指绝缘表面上的潮气或污染物。
4安全事项
绝缘电阻测量涉及到向电机绕组施加直流高电压。这些绕组具有能够导致危险的容性和感性,而这些危险性又容易被忽视。本标准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安全事项,试验人员应参考IEEEStd510一1983、ASTMF855-1997e1、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以及协会、公司和政府的规定。在进行任何测量之前,必须对绕组绝缘进行放电。在未放电之前进行试验以及拆除地线之前未确定电压是否降下来(低于20V)都是危险的。试验完成后应通过合适的电阻器对绕组进行放电,将瞬时电流限制到1A。最短放电时间应为施加电压时间的4倍。这个时间间隔与充电(施加电压时间)和放电(从断开电源到试验绕组接地的共用时间)期间电路的R(电阻)、L(电感)、C(几何电容)和吸收特性有关。必须牢记,只有绕组放电并且确认电压已经降下来试验才算完成,这是非常重要的。随后的交流耐电压试验也必须在绕组彻底放电后方可进行。试验期间,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对于试验电压为5000V及以上者,试验设备和绕组间的连线必须采取适当的绝缘措施,并与地之间保持一定空间距离:否则表面泄漏电流和电晕损耗数据将产生错误。出于安全考,同时为防止测到杂散电流应对连接线进行屏蔽。高电压对人行通道的限制是强制性的。建议使用个人防护设施,例如,使用绝缘杆、绝缘梯子等。如果可能,试验期间将中性点与每一相的出线端莲接在一起,以使会导致绕组失效的高压冲击反射的影响最小。
本标准所述的安全措施不是唯一的。上述仅仅说明了所包含的危险性。为保护人身安全、避免设备损坏,彻底检查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是试验设备使用者的职责。5绝缘电阻—般理论
旋转电机绕组绝缘电阻是所用绝缘材料的种类、状况及其应用工艺的函数。通常,绝缘电阻随绝缘厚度成正比变化,而随导体表面积反比变化。电机绕组绝缘电阻测量的解释以及极化指数和绝缘电阻的最小推荐值分别见第11章和第12章。5.1被测直流电流的组成
绝缘电阻是施加于绝缘的直流电压除以某一时刻全部合成电流的商。总的合成电流(I)是4个不同电流的和:表面泄漏电流(IL)、几何电容电流(Ic)、电导电流(lc)和吸收电流(IA)。绝缘电阻测试中各种电流的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几何电容电流(Ic)通常不影响测量,因为在1min内读取第一个读数时它就已经不存在了。6)参考文献可见第2章。
GB/T20160—-2006
流电压源
总电流()
电端电瓶(
电滤()
图1绝缘电阻试验期间4种被测电流的等效电路吸收电电
吸收(极化)电流(IA)减速衰减。电流与时间的关系是一个幕函数,见式(1)。它可以直线的形式画在双对数作标纸上。
式中:
IA——吸收电流;
K—特定绝缘系统和所施加试验电压的函数;t-施加直流电压的时间;
n—特定绝缘系统的函数。
·(1)
吸收电流有2个分量。第1个分量是由于浸渍材料极化所产生的。例如,环氧、聚酯和沥青的有机分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会改变取向。由于这些分子必须反抗其他分子的吸引力,施加电场后分子重新取向通常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因此,所施加电流的极化能量几平降低至零。吸收电流的第2个分量是通过大部分有机材料的电子和离子的逐步漂移所产生的。这些电子和离子一直漂移至被隔在云母表面。云母在旋转电机的绝缘系统中是常见的。常对于清洁干燥的旋转电机绝缘,其30S和几分钟之间的绝缘电阻主要由吸收电流决定。由于吸收电流与绝缘材料和绕组温度有关,所以对于特定的吸收电流不能评价绝缘的好坏。约从1970年开始,所生产的绝缘系统(通常是由热固性的环氧或聚酯粘合的),吸收电流IA=Kt\的指数n值与较老的热塑性材料(沥青或虫胶粘合的)的值是不同的。近代的绝缘材料的吸收电流较小而导致绝缘电阻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比现代的绝缘材料好。例如,聚乙烯基本没有泄漏电流,但由于其耐热性能的限制大部分旋转电机几乎都不能采用。在粘结较好的聚酯和环氧云母绝缘系统中,电导电流(Ic)儿乎为零,除非绝缘受潮。较老的绝缘系统由于补强带子电导率的原因具有固有较高的电导电流。例如,沥青云母或虫胶云母箔。
表面泄漏电流(I.)对于时间是恒定的。高的表面泄漏电流,即低的绝缘电阻通常是由于电机内部潮湿或其他类型的导电污染所引起的。5.2被测直流电流的特性
在评价一个绕组的清洁和于燥状况时,将绝缘电阻或总电流的变化与所加电压持续时间相比较是有意义的。如绕组被污染或受潮,总电流(I)相对于时间近似恒定。因为I和/或IG(见图2)要比吸收电流(IA)大得多。如绕组清洁干燥,总电流(II)通常随时间而降低,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电流受吸收(即极化)电流(IA)的支配。4
5.3绝缘电阻读数
泄漏电流(1.)
电导电流(IG)
电容电流(Ic)
总电流(I)
吸收电流(IA)
施加电压时间/min
图2某种沥青云母绝缘的电流类型10
TTKAONIKAca
GB/T20160-2006
绝缘电阻的测量是一个直流电压试验,且必须将试验电压限制至接近于绕组额定电压和绝缘的基本状况。这对于小型低压或绕组受潮的电机是非常重要的。若试验电压太高,施加的电压可能会超过绝缘的承受能力,导致绝缘失效。绝缘电阻试验通常是在500V~10000V负极性的恒定直流电压下进行。为了避免电内渗现象,首选的极性是负极性。试验电压的指导准则列于表1。绝缘电阻的读数在直流试验电压施加以后1min读取。
表1绝缘电阻试验期间施加直流电压的指导准则绕组额定电压/Va
1000~2500
2501~5000
5001~12000
>12000
绝缘电阻试验的直流电压/V
500~1000
1000~2500
2500~5000
5000~10000
a对于三相交流电机为额定线电压;对于单相电机为线对地电压;对于直流电机或磁场绕组为额定直流电压。5.4极化指数读数
当最初施加电压时被测绝缘的电阻通常会迅速增加,尔后随时间的延续逐渐逼近于一个相对恒定的电阻值(见图4)。处于良好状态的干燥绕组的绝缘电阻读数可能会随施加的恒定试验电压连续增加数小时。对于较老类型的绝缘,合理的稳定值通常在10min~15min内达到。现代类型的薄膜绕包线以及环氧云母或聚酯云母绝缘的定子绕组的绝缘电阻,可在4min或更少的时间内达到恒定值。如绕组受潮或污染,通常在施加试验电压后的1min或2min内电阻达到一个较低的稳定值。5
GB/T20160—2006
总电流(I)
电容电流(Ic)
电导电流(1G)~0
吸收电流(I)
泄漏电流()
施加电压时间/min
图3某种(具有相对较低表面泄漏电流且无电导电流的)环氧云母绝缘电流的类型
极化指数通常定义为10min的电阻值(R)与1min电阻值(R)的比值。(其他比值的使用见附录A)。极化指数表示曲线(见图4)的倾斜度,同时可用来评价绝缘的状况(见第11和第12章)。为了提高1min点的精度允许将数据画在对数纸上。通常也在其他时刻读取读数,如:15S、30S、45s、1min,1.5min、2min、3min、4min,和10min。10000-
5.5放电电流
施加电压时间/min
清洁干燥的环氧一云母绝缘
清洁干燥的沥青一云母绝缘
受污染的绝缘(泄漏电流为主导)图4三种不同类型电机典型绝缘电阻的测量所施加的直流电压卸压后,应提供一个合适的放电回路(见第4章)。放电回路包括两部分:a)容性放电电流部分,它几乎是瞬时衰减,取决于放电电阻。b)吸收放电电流部分,它从较高的原始值衰减至接近零,与原始充电电流具有相同的特性,但极性相反。这个衰减可能会持续30min以上,取决于被试电机绝缘的类型和被试电机的大小。6影响绝缘电阻的因数
6.1表面状况的影响
表面泄漏电流取决于外来杂质,如槽外绕组表面上的油和/或炭粉。由于大型透平发电机的转子和直流电机具有较大的漏电表面,其表面泄漏电流可能会相当大。对于绕组端部采用防晕层的电机,表面泄漏电流也会增大。
TTTKAONIKAca
GB/T20160-2006
绝缘表面上的粉尘(或盐)在干燥的情况是不导电的。只有暴露于潮气或油中才会部分导电,所以绝缘电阻会降低。如绝缘电阻或极化指数因污染而降低,可通过清理和干燥而达到允许值。6.2潮湿的影响
在不考虑绕组表面清洁程度的情况下,当绕组温度在环境空气的露点或露点以下时,绝缘表面就会形成潮气膜,从而降低绝缘电阻或极化指数。如表面被污染或绝缘有裂缝存在,则这种影响会更明显。应注意,无缺陷的绕组在受潮的情况下也可能获得可接受的读数。某些老式的绕组绝缘系统是吸潮性的(容易吸水),潮气可能从潮湿的环境空气中进入绝缘体内。尤其是沥青云母和虫胶云母绝缘材料以及大型透平发电机转子未绝缘导体之间使用的一些绝缘板。吸潮加大了电导电流(Ic),导致绝缘电阻明显地降低。电机通常在露点以上的温度运行。若对于已运行过的电机进行试验,应该在电机绕组温度降至露点以下之前进行试验。
对于不运行(没有空间加热器)的电机绕组在露点以下的温度试验,由于潮湿污染(见第11章)通常会得到比预期值低的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的读数。为能获取可接受的读数使电机能重新投人运行或进行高电压试验,对电机进行干燥处理是必要的。可与制造商协商合适的干燥工艺。由于潮湿污染而导致绝缘电阻和/或极化指数读数偏低,这时,电机的历史、可视检查和其他结果可帮助评估电机投人运行的潜在风险。同时建议,对于P.I.和R读数低的电机不宜做进一步的高电压试验。6.3温度的影响
6.3.1—般理论
对于给定系统在任意给定的时间点的绝缘电阻,随绕组温度呈指数规律相反变化。对于金属和非金属,温度对电阻率的影响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好的绝缘体。在金属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较高的温度引发热搅动,随着电子移动能力的减弱致使电子运动的平均自由路径缩短,从而导致电阻率提高。而在绝缘体中,温度的提高提供了热能,这使得额外的电荷载体获得释放从而降低了电阻率。这个温度变化影响着在5.1条所述的除几何电容电流以外的所有电流分量。绕组的绝缘电阻值取决于绕组的温度和所施加电压的时间。一般被试电机的热容量足够大,这样在1min和10min绝缘电阻读数之间绕组的温度差可以忽略,除非在额定电流下干燥期间进行测量。为防止趋势分析时温度的影响,随后试验的温度应与前面试验的温度接近。然而,如果两次试验时的温度不能控制一致,则建议所有绝缘电阻试验值用式(2)校正到一个统一的基础温度40℃。尽管校正值是近似的,但是它可以将在不同温度下获得的绝缘电阻值进行更有意义的比较。校正可以使用式(2)进行。
Rc = KTRT
式中:
Rc—一校正到40℃的绝缘电阻值,单位为欧(Q);Kr——在温度T℃时绝缘电阻的温度系数(取自6.3.2条或6.3.3条);Rr--在温度T℃时所测量的绝缘电阻值,单位为欧(Q))。··(2)
对于温度在露点以下的绕组,很难预测表面凝结的潮气的影响,因此校正到40℃对于趋势分析产生了一个不可接受的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将电机在相似条件下试验的历史数据作为投人运行的主要判据。虽然潮气污染降低了绝缘电阻和/或极化指数的读数,但可以校正到40℃按标准进行比较(见第12章)。
没有有效的方法将在特定湿度下测得的绝缘电阻值转化为其他湿度下的绝缘电阻值。6.3.2用于确定Kl的现场测量
获取绝缘电阻与绕组温度曲线数据的建议方法是,在绕组的露点以上测量几个温度点并将结果画在半对数坐标上。当绝缘电阻用对数坐标,温度用线性坐标,试验点应近似直线。通过这条直线的外推可获得40℃的校正值。
GB/T20160--2006
6.3.3K的近似值
如果试验时不知道温度对绝缘系统的影响,可应用图5按温度每提高+10℃二等分法获得温度系数K的近似值。应注意这仅仅是一种近似,而不能用于计算离40℃很远点的绝缘电阻,否则将产生较大的误差。
注:温度每增加10℃绝缘电阻降低一半的二等分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些绝缘系统上进行试验所建立的,而并非对所有绝缘系统都是完全正确的。更进一步的测量得出一个绝缘电阻在5℃~20℃范围内二等分的校正系数。K系数的变化能够导致由于绕组温度和40℃之间的温差而使Rc值误差增大。也可通过应用式(3)近似计算K值。例如:如果试验时绕组的温度是35℃,绝缘电阻按每升高10℃二等分,则校正到40℃的K按如下方式导出:
K =(0. 5)(40-D/10
K = (0.5)(40-35)/10= (0.5)5/10= (0. 5)1/2=0.707即
绕组温度/℃
图5温度每升高10℃绝缘电阻二等分的近似绝缘电阻系数KT6.3.4极化指数的校正
·(3)
当极化指数与绝缘电阻起用来确定绝缘状况时,没有必要对P.1.进行温度校正。因为电机温度在1min和10min之间的读数基本不变,所以温度对极化指数的影响是很小的。然而,由于温度的影响导致绕组原始温度比较高时(见6.3.1),绝缘系统在试验期间温度的降低将导致1min和10min之间电阻读数实质性的增大,所导出的极化指数就会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在40℃或以下重复进行测量,以检查极化指数P.I.。如6.2条所述,不论是1min还是10min测量,只要是绕组温度低于露点,在解释的时候就要考虑潮气污染的影响。6.4试验电压幅值的影响
试验电压指导准则列于表1(见5.3)。绝缘电阻值可能随着所施电压的升高而稍有降低;然而,对处于良好状态和经过干燥的绝缘,在直至额定电压峰值的任何试验电压下所获得的绝缘电阻都应该是相同的。
绝缘电阻随所施电压的升高而大幅度降低说明绝缘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绝缘不完好或有开裂、存在有严重的脏污或潮气;或者这些问题是由于脏污或潮气单独造成的,或者由其他劣化现象造成的。试验电压超过额定电压时电阻的变化更明显(见IEEEStd95-1977)。6.5剩余电荷对绕组电阻测量的影响如剩余电荷存在于绝缘中,绝缘电阻的测量将会产生误差。因此,在测量绝缘电阻之前绕组必须彻底放电。在试验开始时应测量放电电流以确保绕组彻底放电。在接线之后施加电压之前,剩余电荷将使电阻计显示一个反向的偏转。任何反向偏转都不应忽略。在直流高电压卸压后,绕组接地对于安全和后续试验的准确都是非常重要的。接地时间至少应为充电时间的4倍(见5.5)。
7测量绝缘电阻的条件
应记录试验时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露点、绕组温度、停止运行的时间间隔和试验线路。为与将来8
TTTKAONTKAca
GB/T20160-—2006
的数据进行比较,将测量结果校正至40℃也是非常重要的(绝缘电阻校正的方法见6.3条)。进行绝缘电阻试验时电机不必停止运行。在绕组承受与运行时相似的离心力作用的状态下,经常需要进行绝缘电阻测量。某些情况下,为干燥电机而进行短路运行时可做周期性的绝缘电阻测量。在绝缘电阻试验的时候,无论停机与否都应预防设备损坏和人员伤害。对水冷绕组直接进行绝缘电阻测量,应该排干水并使内部电路完全干燥。对有些使用水冷绕组,可能绕组制造商已经提供不必排出冷却水而进行绝缘电阻测量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如果水不排出则水的电导率应低于0.25μs/cm。更多的信息可从绕组制造商的手册中获取。8绝缘电阻试验时的绕组连接
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将相与相之间分开,并单独进行试验。分开试验允许相间进行比较。当一相进行试验时其他两相应与定子铁心、转子本体等同一接地点接地。当同时对所有相进行试验时,仅仅是对地绝缘进行试验而未对相间绝缘进行试验。只有相被试验而其他两相接地时,才能同时测试到对地绝缘和相间绝缘。连线、电刷装置、电缆、开关、电容器、电涌放电器、变压器和其他外部设备都可能对绝缘电阻读数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建议进行绝缘电阻测量时,所有的外部设备都不与试验回路连接,同时将所有外部设备接地。在所有情况下都应使用一个共同的接地点,以防由于接地电路中杂散损耗对试验结果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
9测量绝缘电阻的方法
9.1直接测量
可以应用下面的仪器进行绝缘电阻的直接测量:a)手动或电动的直接显示兆欧表;b)自带电池的直接显示兆欧表;自带使用可调线性电源整流器的直接显示兆欧表;c)
d)自带检流计和电池的电阻电桥。9.2计算测量
绝缘电阻可使用外部(可调)直流电压源通过电压表和微安表的读数经计算而得到。注:建议电压线性可调值小于或等于0.1%。在施加电压期间,来自具有波动的充电电流的损耗是不可预见的,所以由此而导致的偏差也是不确定的(见附录C)。通过测量施加于绝缘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来确定绝缘电阻的伏-安法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但需要稳定的直流电压源,电压表的选择必须适合所测的最大和最小电压值。电流表通常选用量程满足要求的微安表。
在充电的前几秒钟微安表必须置于最高量程或短路状态,以防被电容充电电流和初期的吸收电流损坏。当微安表处于试验电压状态时,应做好预防以保证操作者的安全。电阻值可由式(4)计算得到:
R()=E/I)
式中:
R(n)——绝缘电阻,单位为兆欧(M2);E(t)—一电压表的读数,单位为伏(V);.
Icr)—施加电压之后(t)S时电流表的读数,单位为微安(μA)。10预防
......(4)
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将试验电压加至预期的试验值。试验时应尽快将试验电压加至全值并在试验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