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电力行业标准(DL) >>
- DL/T 5118-200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电力行业标准(DL)】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4 22:38:32
- DL/T5118-2000
- 现行
标准号:
DL/T 5118-2000
标准名称: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标准类别:
电力行业标准(DL)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0-11-03 -
实施日期:
2001-01-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801.44 K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导则规定了编制农村电力网规划的技术要求及相关事宜适用于农村电力网中110kV及以下各级配电网的新建、扩建和改造的规划设计。 DL/T 5118-2000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DL/T5118-2000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Plan design guide for the rural electric power networkDL/T 5118—2000
主编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文号:国经贸电力【200011048号DL/T 51182000
本标准是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综科教[1998]28号文“关于下达1997年制、修订电力行业标准项目的通知”安排制定的。
农村电力网指主要为县(包括县级市、旗、区,以下简称县)辖区域内城镇、农村或农场及林、牧、渔场的各类用户供电的110kV及以下各级配电网,简称农网,也称县级电网。农村电力网(以下简称*农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为使农村电力网在现有基础和水平上有目标、有计划地健康发展,加大农村电力网技术的科技含量,改变农网结构不合理、损耗高、设备陈旧的状况,配合标准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农村电力网与城市电力网(以下简称“城网”)在电力网的基本规律和担任配电任务方面有共同性。由于农村电力负荷特性及负荷分布与城市不同,所以农村电力网与城市电力网在技术经济规律和技术要求上又有所区别。本导则在农网与城网的共性方面与《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相协调,在农网的特性方面,以农网长期发展建设、运行的经验,农网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编写。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农村电气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农业大学电子电力工程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农村电气化研究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喜庆、张英书、孙明德、崔立丽、孟繁长。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农村电气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晟凝
DL/T5118—2000
本导则规定了编制农村电力网规划的技术要求及相关事宜,适用于农村电力网中110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156-93额定电压
GB3096-93城市区城环境噪声标准GB12325-—90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建设部能源电[1993]228号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635-1997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功能规范3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施
3.1规划的编制原则
3.1.1农村电力网是农村电气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农网规划是农村电气化和农业现代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网规划相关内容应纳人当地发展规划。3.1.2农网规划与县城、村镇各项规划应相互紧密配合、协调并同步实施,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3.1.3农网规划应与上级电网规划相互配合、协调。根据县内各阶段负荷预测和电力平衡状况向上级电网提出电源点布局及供电需求,以保证上级电网和农网之间合理衔接。3.1.4农网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研究农网的总体发展,实事求是地调查农网现状,根据需求与可能,从改道现有农网人手,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3.1.5农网的规划设计应能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农网有足够的供电能力,能满足供电区域内各类用户负荷增长的需要;2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电网的电压等级、接线方式和点线配置方案,便农网结构优化合理;3输电、变电、配电容量协调,无功电源配置适当,功率因数达到合理水平(0.9);4供电可靠率不断提高;
5优先采用新技术和性能完备、运行可靠、技术先进的新设备:6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节约土地,少占农田。3.2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3.2.1搜集以下各类资料
1综合资料,包括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综合资料,各类用电、负荷基本资料,线损资料,2资源及动力资源状况,
3电源状况,
4农村电力网现状。
所搜集的资料应为负荷预测、电源规划、电网布局、规划评估及编制规划文件提供比较充分的依据,必要时宜进行实测和勘赛。
3.2.2进行负荷预测。
DL/T 5118--2000
3.2.3提出电源点建设要求和方案,提出网架发展方案。3.2.4确定调度、通信、自动化等的规模和要求。3.2.5确定规划期未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3.2.6估算各规划期需要的投资,提出近期主要设备的数量。3.2.7估算近期规划期末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供电能力以后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2.8绘制各规划期末的农网地理接线图、并附现状地理接线图。3.2.9编制规划报告文本。
3.3经济技术评估
3.3.1经济评估包括用于论证方案、参数选择的经济计算和用于阐明建设方案财务现实可能性的财务计算。
3. 3.2经济评估中的一切费用和效益均应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工程的综合经济使用年限暂定为:供电设备及火电厂20年~25年,水电厂50年。3.3.3对参与比较的各个方案都必须进行经济计算,年费用最小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年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F-年费用;
r。-贴现率;
ro(1+ro), 2z.(1 + ro)n--
ro(itr)\ u.
(+r)_i
( + r)
n--——工程的综合经济使用年限,m-施工年限,供电设施一般取m1;Z,工程t年实际投资;
U.-一t年的实际运行费,包括维修费和电能损耗费,不包括折旧费。3.3.4各个参与比较的方案应具备下列可比条件: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及建设工期等方面能同等程度满足用户需要;1
2工程技术、设备供应、城镇建设等方面现实可行;3·价格上采用同一时间的价格指标;4环境保护都能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3.4规划年限和编制要求
3.4.1农网规划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县、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一般分为近期(5年)、中期(10年)和远期(20年)三种规划年限。3.4.2农网规划的要求如下:
1近期规划应重点解决当前农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电网布局和电能质量、降损节能、提高设备水平和供电可靠性、解决供需矛盾等),并应提出年度计划和逐年改造新建的工程项目。2农网中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接,使农网有步骤地向远期规划网络过渡,并对重要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好前期工作。3农网远期规划应满足长期预测负荷的需要,明确农网长远发展目标,确定农网长期电源布和规划网络。对于近期、中期规划有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3.4.3农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编制流程如下:1进行全县和供电区的负荷预测,确立远、中、近期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2确定远期电网的初步布局,粗略确定:59
1)现有和待建变电所的供电区划分;DL/T 5118—2000
2)待建变电所的容量和位置,高压线路路径;3)本地电源容量和布局,对电源变电所的要求。3编制近期规划。根据近期预测负荷,从分析现有电网入手,选取远期电网布局中初步确定的项目,经过计算,检查电网的适应度,确定改进方案,做出近期电网规划,提出年度改造和新建项目。4编制中期规划。根据中期预测负荷,在近期未年规划电网的基础上,选取远期电网中初定的项目,经过计算,检查电网的适应度,确定电网改进方案,做出中期规划。5编制远期规划。根据远期预测负荷,以中期规划布局为基础,修改、调整远期规划初步布局,经各项验算后,确定并编制远期规划。3.4.4农村低压配电网规划一般只做近期规划,要求如下:1应进行5年的负荷预测,有困难时也可预测5年的用电设备装置容量。2参考6.1.3推荐的供电半径,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配电变压器的布局、供电范围和容量。3根据6.7.3推荐的电压损耗控制值确定低压干线的导线截面。4结合低压电网现状和低压网规划确定年度建设及改造计划。5在编制全县的农网规划时,对农村低压电网只测算近期发展总规模。3.4.5由于农网规划的负荷预测等受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农网规划进行滚动修正。远期规划宜每五年修订一次。当预测负荷有较大变动时,或城镇总体规划、电力系统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后,或电网技术有较大发展时,应对农网规划进行全面修正。3.5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
3.5.1农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由县供电企业负责编制。3.5.2农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3.5.3农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由县供电企业具体实施。规划中未包括的项目,不得投建(未预见到的新建大型用户需要的项目应在修订规划时纳人规划)。3.5.4农村低压配电网规划由供电所负责编制,报县供电企业审批,由供电所负责组织实施,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协调。
4负荷预测
4.1一般要求
4.1.1负荷预测是农网规划设计的依据,应充分掌握本地区历年用电量及负荷变化规律,合理选择预测方法,使预测值的准确度满足相应规划的要求。4.1.2负荷预测的年限应与相应的规划年限一致。近期预测应分年度进行,中、远期预测可只预测期末负荷。
4.1.3负荷预测的内容,包括规划期目标年的用电量、最大有功负荷和无功负荷及其分布。此外,对于电源结点与主干线路的年、季,日负荷曲线的主要特征,也应做出估计。4.1.4负荷预测可分区、分行业、分电压层次进行。按电压层次预测或预测全区总负荷,应计人本级及以下各级电网的网损。
4.1.5负荷预测需要搜集的资料由采用的预测方法而定,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资料:1本地区总体规划中的有关指标和新增重大项目的用电规划;2本地区用电负荷的历史资料和与用电负荷相关的其他统计资料(如国民经济、人口、气象、水文资料等);
3电力系统规划中与本地区电网有关部分的资料;4本地区电力大用户负荷预测的参考资料。60
4.2预测方法
4.2.1年用电量预测常用方法如下:DL/T 5118-2000
1年递增率法。精度不高,适于长期规划,也适用于分行业中期、近期预测。2国民经济电力弹性系数法。该法一般以本地区前一时期弹性系数的平均值做为规划期的弹性系数计算值,或根据本地区结构调整分析用类比方法确定弹性系数的计算值,计算预测期的预测电量。适于长期预测,也适于分行业的电量中、近期预测。3用电单耗法。以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用电量、单位面积用电量等指标和发展规模,预测分项电量。适于分项预测。
4综合用电水平法,是简化的用电单耗法,用于对某行业或某类用户的平均用电单耗进行预测。适用于中、近期预测。
4.2.2电力最大负荷预测方法如下:1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法:
用电综合最大负荷=年最天负荷莉角小时数用户年用电量总和
该法适于近期负荷预测。
2综合需用系数法。综合需用系数指一定范围综合最大负荷与用电设备安装总容量的比值。据统计,综合需用系数与供电区的范围大小有关,在缺乏统计资料时,可采用下列数值:1条10kV线路取0.4~0.6;
1个35(66)kV小型化变电所取0.35~0.55;1个县取0.2~0.45。
用电综合最大负荷一用电设备安装总容量文综合需用系数该法适于中、近期预测。
3负荷密度法。根据各分区历年负荷密度值、地区发展规划,推算目标年的负荷密度值。可预测负荷分布,便于电网结构规划设计。4.2.3电量、负荷预测的数学方法数学预测方法有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法,多元非线性回归法,时间序列法,灰色系统预测法,模糊预测法,神经网络预测法等。
4.2.4电量及负荷预测宜采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多种方法预测结果互相校核,经专家评估推荐预测值。各种预测方法中宜包括较先进的数学预测方法。4.3电力电量平衡
4.3.1电力电量平衡工作是根据负荷预测的结果,提出对规划地区电源建设和电力供应的要求。全部或部分由国家电网或省区电网(以上统称大电网,下同)供电的地区,此项工作应与上级电力企业协同进行,并将其要求纳人上级电网规划中。4.3.2电力电量平衡工作根据规划任务分阶段、分区进行,其主要内容是:1确定目标年度由大电网供电的容量和备用容量;地方电厂(包括单位自备电广)供电容量。2确定由大电网供电的各电源结点的位置、容量、接线方式和电力潮流。3确定地方电厂接入农网的电压等级、投人方式和供电范围。5电源规划
农网电源包括大电网、地方电厂和新能源发电装置。5.1农网电源规划原则
5.1.1农网电源规划应满足安全、可靠、经济、灵活供电的要求。DL/T 5118—2000
5.1.2农网电源规划应遵守国家能源政策和法令1提倡开发农村水力资源,宜建设有调节能力的中小型水电站。鼓励农村利用风能、地热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发电。
2限制小火电的发展,不再新建单机容量50MW以下的小火电厂。3为了节约能源,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发电。5.1.3农村电源建设必须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环境保护设施与电源建设应同期完成。5.1.4开发水电应与航运、农田灌溉、供水等统筹兼顾。5.1.5主要以小电站供电的农网,宜与大电网联网运行。5.2农网电源规划的步骤
5.2.1收集有关资料
为本地供电的大电网或地区电网现状及发展规划,可为本地供电的供电容量和电量以及有关经1
济指标。
2本地已建电厂的现状、运行及经营状况、存在问题。3本地能源资源及建厂条件,如工业场地、水文、地质、地震、交通等有关资料。5.2.2编写调研分析报告,初步选择2~3种电源规划方案。5.2.3通过方案比较确定农网电源最优方案。6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
6.1电压等级与供电半径
6.1.1农网的额定电压应符合GB156的规定。高压配电电压为110kV、66kV、35kV,中压配电电压为10kV或20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V/220V或440V/220V。6.1.2农网电压等级的选择应简化变压层次,避免重复降压。一般农网变压层次为110/35/10/0.38kV,66/10/0.38kV;110/10/0.38kV;单相供电电压为10/0.44(2X0.22)kV。
6.1.3农网中压、低压电网合理供电半径见表6.1.3-1、表6.1.3-2、表6.1.3-3。表6.1.3-110kV中压配电网供电半径推荐值负荷密度
kW/km2
10kV电网合理供电半径
注:表中斜线下的数字适用于110/10kV变压方式的10kV电网。30
表6.1.3-2
380V三相低压配电网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村镇用电设备容量密度
kw/km2
380V三相低压配电网bzxZ.net
合理供电半径
平地村落
山区村落
0. 7~~1. 0
0. 8~1. 5
200~400
400~1000
注:用电设备容量密度等于供电区用电设备额定容量总和与供电区(村、镇)面积之比。62
100及以上
DL/T 5118--2000
表6.1.3-3440V/220V单相低压配电网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村镇用电设备容量密度
kW/km2
440V/220V单相低压配
电网合理供电半径
平地村落
山区村落
注:用电设备容量密度等于供电区用电设备额定容量总和与供电区(村、镇)面积之比。6.1.4农网高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传送的负荷矩不宜大于下列范围:——120km,2500×103kwkm,
1110kV电网
2 66 kV 电网——
-80km,700×103kWkm;
335kV电网-—40km,160×10°kWkm。6.2供电可靠性
6.2.1在进行农网规划时,供电可靠性是指电网设备停运时,对用户连续供电的可能程度。1000
发达地区农网中重要的110kV变电所或35kV、66kV变电所可采用供电安全N-1准则,即变电所应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并由两条回路供电。1
该变电所失去一回进线或一台降压变压器时,应保证向下一级配电网供电。2
6.2.3N-1准则通过选取电网和变电所的接线及设备运行率T达到,其计算式为:T=设备的实际量大负载(KVA)×100%设备的额定容量(kVA)
( 6. 2.3-1 )
变电所的运行率:变电所应配置两台或以上变压器,当一台故障停运时,其负荷自动转移至正常带运行的变压器,此时变压器的负荷不应超过其短时容许的过载容量,以后再通过电网操作将变压器的过裁部分转移至中压电网。符合这种要求的变电所变压器的运行率用下式计算:T= KPN=×100%
式中:T--变压器运行率;
K—变压器短时的容许过载率;
N——变压器台数(台);
P单台变压器额定容量(kVA)。
( 6. 2. 3-2)
变压器的短时允许过载率应根据制造厂提供的数据,参照变压器预计的全年负荷曲线,以过载而不响变压器的寿命为原则来确定。在缺乏上述资料情况下,可取过载率K一1.3,过载时间为2h,计算结果为:当N=2时,T=65%;当N=3时T=87%(近似值)。线路的运行率:当两回供电线路中的一回线路停运时,应在一次侧自动切换,供全部负荷而不超过线路的短时容许过载容量,并通过下一级电网操作转移负荷,解除设备的过载运行,线路的运行率为:T= K(N=×100%
式中:N——线路回数;
K-—一短时允许过载率。
(6.2.3-3)
6.2.4般的农网变电所、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的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可不采用安全供电N-1准卿。
6.2.5农网满足用户用电的程度应逐步提高,逐步缩短用户停电时间。其主要措施是:提高线路、设备的健康水平和技术水平,采用必要的切除故障的自动装置,加强故障监测、提高维护水平等。6.3农网接线方式
6.3.1各级电网的网络结构布局均应合理,各级电网都应有充足的供电能力,下级电网宜遥步达到具备支持上级电网的能力。
DL/T5118-2000
6.3.2农网的接线方式应灵活、简单,满足供电的需要,在检修或故障情况下应缩小停电范围,应避免高、低压电网电磁环网。
6.3.3变(配)电所的布局及网络结构应考虑用电负荷不断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裕度。6.3.4110kV高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多回线式或环式接线方式,电源点宜靠近负荷中心。1经济发达地区的110kV高压配电网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源点。当一条110kV线路或110kV变电所1台主变压器或地区发电厂内1台最大机组检修或事故时,应能保证向所有用户正常供电。
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10kV电网可建成放射式,但应考虑扩建成环式电网的可能性。6.3.566kV.35kV高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环式接线开环运行等接线方式,线路和变电所应能满足供应变电所的全部负荷。
1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城或城镇供电的任何1条35kV、66kV线路或1台主变压器计划检修或计划停运时应保证间全部重要工、农业用户和大部分一般用户继续供电。2主要为一般农业负荷供电的高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接线方式。有条件时应考虑发展为环形接线、开环运行的可能性。
3采用放射式接线时,每条高压配电线路上接入(T接或元接)的变电所数目不宜翘过3个。6.3.6中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干线式接线方式,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也可以采用环式接线开环运行的接线方式。为了缩小10kV线路自身检修和事故的停电范围,10kV线路干线上的适当地点、重要分支点宜装设分段开关。
6.3.7以小型发电厂供电为主的农网,当采用110kV线路与大电网连接时,宜采用一点连接,连接点应同时为解列点。当中、小型发电厂与农网联网时,应在变电所实现联网,并选好解列点。6.4容载比
6.4.1容载比即农网内同一电压等级公用供电变电所的主变压器总容量(kVA)与其供电总负荷kW)之比,应合理确定。单电源供电的农村变电所及配电变压器宜按所、区分别计算容裁比。6.4.235kV~~110kV变电所的容载比可取1.8~2.1,以农村负荷为主的变电所宜取下限值,农村配电变压器的容载比可取1.6~1.9。6.4.3容载比也可参考下式进行计算:Rs = K,K/K,K3
式中:K1-负荷分散系数,农村变电所可取1.0;K—-—负荷功率因数;
(6.4.3)
K:——变压器经济负荷率,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大于3000h时可取0.6~0.7,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小于。3000h时可取0.75~~1.0;K——负荷发展储备系数,农村变电所可取1.3~1.5。6.4.435kV~110kV变电所的一次侧进线总供电容量应与母线的转供容量及主变压器允许负荷容量相配合。变电所二次侧出线的总供电容量,应能送出主变压器全部容量。6.5农村电力网中性点运行方式
6.5.1高压、中压农网中性点运行方式一般规定如下:1110kV电网直接接地(必要时也可经消弧线圈或电阻接地);266kV、35kV及10kV高中压配电网不接地或经消孤线圈接地,县城10kV电缆线路较长、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较大时,也可经电阻接地。6.5.2低压农网中性点运行方式如下:1380V/220V低压配电网直接接地;2380V三线制低压配电网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3440V/220V单相低压配电网直接接地。64
1 1 : 0 0
6.6农网无功补偿
DL/T 5118--2000
6.6.1农网无功补偿应根据就地平衡的原则,采用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配置。6.6.2低压电动机或车间电动机群的无功补偿容量宜按补偿电动机的空载无功功率或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以上来确定。当用户电动机、并联电容器的年运行小时大于表6.6.2所列数值时,对电动机进行无功补偿在经济上是适宜的。表6.6.2
并联电容器的年经济最小运行小时数并联电容器容量
电容器最小运行小时
3 000~1 500
1500~1000
1000~600
6.6.3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的补偿容量除补偿变压器自身需要的无功功率外,还应补偿提高低压电网功率因数所需要的无功功率。电容器组无自动投切装置时,仅补偿配电变压器空载无功。变压器自身需要补偿的容量近似用下式计算:Qi = (S2 × Uk%/S × 100 + I.%/100)S.式中:Qi—变压器自身需要补偿的容量(kvar);S-变压器视在负荷功率(kVA);
S,—变压器额定容量(kVA);
Uk%——-变压器阻抗百分值;
I.%-变压器空载电流百分值。
供电负荷需要补偿的容量用下式计算:Qz =- Pmax(tangl -- tang)
式中:Q2-供电负荷需要补偿的容量(kvar);Pmax—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功率(kW);9、9-——补偿前、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角。( 6.6.3-1 )
(6. 6. 3-2)
6.6.4采取6.6.2及6.6.3的补偿后,在高峰负荷时宜使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的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当配电变压器低压侧集中补偿容量较高时,为防止在低谷负荷出现过补偿,宜装设电容器自动投切装置。经验算不会出现过补偿现象,或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补偿容量不超过变压器额定容量的10%~15%(低谷负荷时如cosg<0.8,取高限)时,可不设电容器自动投切装置。6.6.5农网35kV~110kV变电所低压侧的补偿容量,仅补偿主变压器自身所需的无功功率,以不超过变压器容量的15%为宜。
6.7电压调整与电压损耗分配
6.7.1农网各类用户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应符合GB12325的规定。为了使供电电压质量符合要求,需要限制各级电网的电压损耗,并采取调压措施。6.7.2农网110kV变电所应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35kV、66kV变电所宜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6.7.3农网各级线路的电压损耗宜限制在表6.7.3所列数值范围之内。表6.7.3各级线路电压损耗控制值线路电压
电压摄耗分配
6.7.4投切并联电容器、改变电网参数可作为农网的辅助调压措施。10
6.7.5以小型电站供电为主的农网可利用改变无功潮流、靠近负荷中心的水电机组调相运行等方式进行调压。
6.8通信干扰
DL/T 5118--2000
农网对通信设施的干扰及保护措施,应符合《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4.9的规定。6.9短路容量
农网短路容量的有关事项应符合《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4.7的规定。7供电设施
7.1变电所
7.1.1所址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接近负荷中心,
2交通方便,便于施工、检修及进出线的布置;3充分利用荒地,少占农田,利用自然地形进行有效排水;4避开易燃易爆及严重污染地区;5根据发展规划预留扩建的位置,占地面积应考虑最终规模要求。7.1.2变电所宜采用全户外或半户外布置,有条件的地区宜按无人值班方式设计。7.1.3位于城镇的变电所建筑设计应与环境协调,符合安全、经济、美观、节约占地的原则。7.1.4一个变电所可装设1台2台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应选用低损耗三相电力变压器,单台变压器(三相)容量宜在下列范围内:
10MVA~50MVA
1 MVA~20 MVA
1 MVA~~20 MVA
7.1.5城镇变电所的噪声应符合GB3096的规定。7.1.6变电所宜采用新技术,应选用功能完备、质量好、少维护、检修周期长的设备,以提高农网装备水平,不得采用未经有关部门鉴定的不合格产品。7.1.7,应不断提高农网自动化水平,采用实用、可靠的配电网自动化装置及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以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及运行管理水平。7.2高压架空配电线路
7.2.1高压配电线路宜采用架空线路。位于城镇的高压配电线路应适当增加高度,缩小档距,以提高导线对地距离。
7.2.2高压架空配电线路走廊应结合当地规划确定。7.2.3高压架空配电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表7.2.3所列规格。
7.2.4架空线路的杆塔,35kV、66kV线路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110kV线路宣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窄基铁塔或钢管型杆塔。
7.2.5高压配电线路不宜与中,低压配电线路同杆架设。7.3配电所及中、低压配电线路
表7.2.3高压架空配电线路
选用导线截面表
导线截面面积(按制芯铝绞线选)电压
35、66
150~185
7.3.110/0.4kV变压器应采用低损耗电力变压器。容量315kVA以下配电变压器宜采用架空变压器台,变压器台架宜按最终容量一次建成;315kVA及以上配电变压器可采用低式布置,布置方式应符合GB50053中4.2.2的规定。附近有严重污染及其他危及安全运行的情况,不适合设置露天变压器台的地方,宜采用室内配电所或箱式变电站。7.3.2架空配电线路和电缆配电线路的专用走廊应结合当地规划确定。7.3.3同-电源的多回架空配电线路应同杆架设。66
DL/T 5118--2000
7.3.4中压架空配电线路宜选用钢芯铝绞线或铝绞线,城镇内的线路也可选用架空绝缘导线。主干线截面应按中期规划一次选定,不宜小于70mm。7.3.5低压架空配电线路可采用钢芯铝导线、铝芯绝缘线、集束导线,主干线宜一次建成。7.4电缆线路
7.4.1农网中各级配电线路不宜采用电缆线路。7.4.2发达地区个别特殊地段确实需采用电缆线路时,应符合《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5.4的规定。
8调度、通信与自动化
8.1调度
8.1.1县级电网调度,是电力系统五级调度的组成部分(以下简称县调)。县调调度所(室)是农网运行管理的指挥机构。在农网规划设计时,应按农网规模规划县调的技术装备。8. 1.2县调调度所(室)应配置为调度服务的通信和计算机等装备。在条件成熟时宜因地制宜地配备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县调自动化。8.1.3县调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应符合DL/T635的规定。8.1.4新建或改建的县调自动化系统,在投运时应达到实用化验收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改造。8.1.5新建变电所远动终端宜采用具有远动接口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终端装置。8.1.6调度自动化系统应采用标准的通信规约,其接口应与模拟屏、管理信息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及远动抄表系统等的接口相配合。8.2通信
8.2.1农网通信包括调度通信、数据传输和业务管理通信。8.2.2农网通信应建立专用的通信系统,并应满足以下要求:,调度人员在指挥操作、处理事故时,通道畅通,语音清晰;1
2正确实现继电保护、远动、自动装置等各项信息、数据的传递;3业务管理等通信畅通。
8.2.3农网通信可采用电力载波、微波、扩频通信、无线通信、光纤和音频电缆等通信方式,确定所采用通信方式时应进行技术设计和技术经济论证。8.2.4县调至枢纽变电所和无人值班变电所之间应采用互为备用,并可自动切换的双通道通信方式。县调至一般变电所之间至少有一种可靠的通信通道。8.2.5县调(通信)总机应采用数字式调度总机,其容量和功能应满足电力生产和调度管理的需要。8.3自动化
8.3.1农网自动化包括管理自动化、变电所综合自动化、调度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8.3.2在实现调度自动化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县,宜逐步实施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和配电网自动化。8.3.3配电网自动化宜在有条件地区试点,自动化功能也可分步实施,但应有统一规划和全面设计,以避免不必要的改造。
8.4电源
县级调度、通信设备及自动化装置均应有稳定可靠的电源。9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
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按《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规定执行。6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Plan design guide for the rural electric power networkDL/T 5118—2000
主编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文号:国经贸电力【200011048号DL/T 51182000
本标准是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综科教[1998]28号文“关于下达1997年制、修订电力行业标准项目的通知”安排制定的。
农村电力网指主要为县(包括县级市、旗、区,以下简称县)辖区域内城镇、农村或农场及林、牧、渔场的各类用户供电的110kV及以下各级配电网,简称农网,也称县级电网。农村电力网(以下简称*农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快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为使农村电力网在现有基础和水平上有目标、有计划地健康发展,加大农村电力网技术的科技含量,改变农网结构不合理、损耗高、设备陈旧的状况,配合标准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农村电力网与城市电力网(以下简称“城网”)在电力网的基本规律和担任配电任务方面有共同性。由于农村电力负荷特性及负荷分布与城市不同,所以农村电力网与城市电力网在技术经济规律和技术要求上又有所区别。本导则在农网与城网的共性方面与《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相协调,在农网的特性方面,以农网长期发展建设、运行的经验,农网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编写。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农村电气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国农业大学电子电力工程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农村电气化研究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喜庆、张英书、孙明德、崔立丽、孟繁长。本标准由电力行业农村电气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晟凝
DL/T5118—2000
本导则规定了编制农村电力网规划的技术要求及相关事宜,适用于农村电力网中110
GB3096-93城市区城环境噪声标准GB12325-—90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50053-9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建设部能源电[1993]228号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DL/T635-1997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功能规范3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实施
3.1规划的编制原则
3.1.1农村电力网是农村电气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农网规划是农村电气化和农业现代化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网规划相关内容应纳人当地发展规划。3.1.2农网规划与县城、村镇各项规划应相互紧密配合、协调并同步实施,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3.1.3农网规划应与上级电网规划相互配合、协调。根据县内各阶段负荷预测和电力平衡状况向上级电网提出电源点布局及供电需求,以保证上级电网和农网之间合理衔接。3.1.4农网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研究农网的总体发展,实事求是地调查农网现状,根据需求与可能,从改道现有农网人手,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3.1.5农网的规划设计应能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农网有足够的供电能力,能满足供电区域内各类用户负荷增长的需要;2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电网的电压等级、接线方式和点线配置方案,便农网结构优化合理;3输电、变电、配电容量协调,无功电源配置适当,功率因数达到合理水平(0.9);4供电可靠率不断提高;
5优先采用新技术和性能完备、运行可靠、技术先进的新设备:6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节约土地,少占农田。3.2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3.2.1搜集以下各类资料
1综合资料,包括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综合资料,各类用电、负荷基本资料,线损资料,2资源及动力资源状况,
3电源状况,
4农村电力网现状。
所搜集的资料应为负荷预测、电源规划、电网布局、规划评估及编制规划文件提供比较充分的依据,必要时宜进行实测和勘赛。
3.2.2进行负荷预测。
DL/T 5118--2000
3.2.3提出电源点建设要求和方案,提出网架发展方案。3.2.4确定调度、通信、自动化等的规模和要求。3.2.5确定规划期未的总体建设规模和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3.2.6估算各规划期需要的投资,提出近期主要设备的数量。3.2.7估算近期规划期末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供电能力以后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2.8绘制各规划期末的农网地理接线图、并附现状地理接线图。3.2.9编制规划报告文本。
3.3经济技术评估
3.3.1经济评估包括用于论证方案、参数选择的经济计算和用于阐明建设方案财务现实可能性的财务计算。
3. 3.2经济评估中的一切费用和效益均应考虑资金的时间因素。工程的综合经济使用年限暂定为:供电设备及火电厂20年~25年,水电厂50年。3.3.3对参与比较的各个方案都必须进行经济计算,年费用最小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年费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F-年费用;
r。-贴现率;
ro(1+ro), 2z.(1 + ro)n--
ro(itr)\ u.
(+r)_i
( + r)
n--——工程的综合经济使用年限,m-施工年限,供电设施一般取m1;Z,工程t年实际投资;
U.-一t年的实际运行费,包括维修费和电能损耗费,不包括折旧费。3.3.4各个参与比较的方案应具备下列可比条件: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及建设工期等方面能同等程度满足用户需要;1
2工程技术、设备供应、城镇建设等方面现实可行;3·价格上采用同一时间的价格指标;4环境保护都能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3.4规划年限和编制要求
3.4.1农网规划年限应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县、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致,一般分为近期(5年)、中期(10年)和远期(20年)三种规划年限。3.4.2农网规划的要求如下:
1近期规划应重点解决当前农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电网布局和电能质量、降损节能、提高设备水平和供电可靠性、解决供需矛盾等),并应提出年度计划和逐年改造新建的工程项目。2农网中期规划应与近期规划接,使农网有步骤地向远期规划网络过渡,并对重要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好前期工作。3农网远期规划应满足长期预测负荷的需要,明确农网长远发展目标,确定农网长期电源布和规划网络。对于近期、中期规划有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3.4.3农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编制流程如下:1进行全县和供电区的负荷预测,确立远、中、近期规划目标和技术原则。2确定远期电网的初步布局,粗略确定:59
1)现有和待建变电所的供电区划分;DL/T 5118—2000
2)待建变电所的容量和位置,高压线路路径;3)本地电源容量和布局,对电源变电所的要求。3编制近期规划。根据近期预测负荷,从分析现有电网入手,选取远期电网布局中初步确定的项目,经过计算,检查电网的适应度,确定改进方案,做出近期电网规划,提出年度改造和新建项目。4编制中期规划。根据中期预测负荷,在近期未年规划电网的基础上,选取远期电网中初定的项目,经过计算,检查电网的适应度,确定电网改进方案,做出中期规划。5编制远期规划。根据远期预测负荷,以中期规划布局为基础,修改、调整远期规划初步布局,经各项验算后,确定并编制远期规划。3.4.4农村低压配电网规划一般只做近期规划,要求如下:1应进行5年的负荷预测,有困难时也可预测5年的用电设备装置容量。2参考6.1.3推荐的供电半径,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配电变压器的布局、供电范围和容量。3根据6.7.3推荐的电压损耗控制值确定低压干线的导线截面。4结合低压电网现状和低压网规划确定年度建设及改造计划。5在编制全县的农网规划时,对农村低压电网只测算近期发展总规模。3.4.5由于农网规划的负荷预测等受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农网规划进行滚动修正。远期规划宜每五年修订一次。当预测负荷有较大变动时,或城镇总体规划、电力系统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后,或电网技术有较大发展时,应对农网规划进行全面修正。3.5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
3.5.1农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由县供电企业负责编制。3.5.2农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3.5.3农网高、中压配电网规划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由县供电企业具体实施。规划中未包括的项目,不得投建(未预见到的新建大型用户需要的项目应在修订规划时纳人规划)。3.5.4农村低压配电网规划由供电所负责编制,报县供电企业审批,由供电所负责组织实施,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协调。
4负荷预测
4.1一般要求
4.1.1负荷预测是农网规划设计的依据,应充分掌握本地区历年用电量及负荷变化规律,合理选择预测方法,使预测值的准确度满足相应规划的要求。4.1.2负荷预测的年限应与相应的规划年限一致。近期预测应分年度进行,中、远期预测可只预测期末负荷。
4.1.3负荷预测的内容,包括规划期目标年的用电量、最大有功负荷和无功负荷及其分布。此外,对于电源结点与主干线路的年、季,日负荷曲线的主要特征,也应做出估计。4.1.4负荷预测可分区、分行业、分电压层次进行。按电压层次预测或预测全区总负荷,应计人本级及以下各级电网的网损。
4.1.5负荷预测需要搜集的资料由采用的预测方法而定,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的资料:1本地区总体规划中的有关指标和新增重大项目的用电规划;2本地区用电负荷的历史资料和与用电负荷相关的其他统计资料(如国民经济、人口、气象、水文资料等);
3电力系统规划中与本地区电网有关部分的资料;4本地区电力大用户负荷预测的参考资料。60
4.2预测方法
4.2.1年用电量预测常用方法如下:DL/T 5118-2000
1年递增率法。精度不高,适于长期规划,也适用于分行业中期、近期预测。2国民经济电力弹性系数法。该法一般以本地区前一时期弹性系数的平均值做为规划期的弹性系数计算值,或根据本地区结构调整分析用类比方法确定弹性系数的计算值,计算预测期的预测电量。适于长期预测,也适于分行业的电量中、近期预测。3用电单耗法。以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用电量、单位面积用电量等指标和发展规模,预测分项电量。适于分项预测。
4综合用电水平法,是简化的用电单耗法,用于对某行业或某类用户的平均用电单耗进行预测。适用于中、近期预测。
4.2.2电力最大负荷预测方法如下:1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法:
用电综合最大负荷=年最天负荷莉角小时数用户年用电量总和
该法适于近期负荷预测。
2综合需用系数法。综合需用系数指一定范围综合最大负荷与用电设备安装总容量的比值。据统计,综合需用系数与供电区的范围大小有关,在缺乏统计资料时,可采用下列数值:1条10kV线路取0.4~0.6;
1个35(66)kV小型化变电所取0.35~0.55;1个县取0.2~0.45。
用电综合最大负荷一用电设备安装总容量文综合需用系数该法适于中、近期预测。
3负荷密度法。根据各分区历年负荷密度值、地区发展规划,推算目标年的负荷密度值。可预测负荷分布,便于电网结构规划设计。4.2.3电量、负荷预测的数学方法数学预测方法有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法,多元非线性回归法,时间序列法,灰色系统预测法,模糊预测法,神经网络预测法等。
4.2.4电量及负荷预测宜采用多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多种方法预测结果互相校核,经专家评估推荐预测值。各种预测方法中宜包括较先进的数学预测方法。4.3电力电量平衡
4.3.1电力电量平衡工作是根据负荷预测的结果,提出对规划地区电源建设和电力供应的要求。全部或部分由国家电网或省区电网(以上统称大电网,下同)供电的地区,此项工作应与上级电力企业协同进行,并将其要求纳人上级电网规划中。4.3.2电力电量平衡工作根据规划任务分阶段、分区进行,其主要内容是:1确定目标年度由大电网供电的容量和备用容量;地方电厂(包括单位自备电广)供电容量。2确定由大电网供电的各电源结点的位置、容量、接线方式和电力潮流。3确定地方电厂接入农网的电压等级、投人方式和供电范围。5电源规划
农网电源包括大电网、地方电厂和新能源发电装置。5.1农网电源规划原则
5.1.1农网电源规划应满足安全、可靠、经济、灵活供电的要求。DL/T 5118—2000
5.1.2农网电源规划应遵守国家能源政策和法令1提倡开发农村水力资源,宜建设有调节能力的中小型水电站。鼓励农村利用风能、地热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发电。
2限制小火电的发展,不再新建单机容量50MW以下的小火电厂。3为了节约能源,鼓励利用余热、余压发电。5.1.3农村电源建设必须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环境保护设施与电源建设应同期完成。5.1.4开发水电应与航运、农田灌溉、供水等统筹兼顾。5.1.5主要以小电站供电的农网,宜与大电网联网运行。5.2农网电源规划的步骤
5.2.1收集有关资料
为本地供电的大电网或地区电网现状及发展规划,可为本地供电的供电容量和电量以及有关经1
济指标。
2本地已建电厂的现状、运行及经营状况、存在问题。3本地能源资源及建厂条件,如工业场地、水文、地质、地震、交通等有关资料。5.2.2编写调研分析报告,初步选择2~3种电源规划方案。5.2.3通过方案比较确定农网电源最优方案。6规划设计的技术原则
6.1电压等级与供电半径
6.1.1农网的额定电压应符合GB156的规定。高压配电电压为110kV、66kV、35kV,中压配电电压为10kV或20kV,低压配电电压为380V/220V或440V/220V。6.1.2农网电压等级的选择应简化变压层次,避免重复降压。一般农网变压层次为110/35/10/0.38kV,66/10/0.38kV;110/10/0.38kV;单相供电电压为10/0.44(2X0.22)kV。
6.1.3农网中压、低压电网合理供电半径见表6.1.3-1、表6.1.3-2、表6.1.3-3。表6.1.3-110kV中压配电网供电半径推荐值负荷密度
kW/km2
10kV电网合理供电半径
注:表中斜线下的数字适用于110/10kV变压方式的10kV电网。30
表6.1.3-2
380V三相低压配电网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村镇用电设备容量密度
kw/km2
380V三相低压配电网bzxZ.net
合理供电半径
平地村落
山区村落
0. 7~~1. 0
0. 8~1. 5
200~400
400~1000
注:用电设备容量密度等于供电区用电设备额定容量总和与供电区(村、镇)面积之比。62
100及以上
DL/T 5118--2000
表6.1.3-3440V/220V单相低压配电网合理供电半径推荐值村镇用电设备容量密度
kW/km2
440V/220V单相低压配
电网合理供电半径
平地村落
山区村落
注:用电设备容量密度等于供电区用电设备额定容量总和与供电区(村、镇)面积之比。6.1.4农网高压配电网的供电半径、传送的负荷矩不宜大于下列范围:——120km,2500×103kwkm,
1110kV电网
2 66 kV 电网——
-80km,700×103kWkm;
335kV电网-—40km,160×10°kWkm。6.2供电可靠性
6.2.1在进行农网规划时,供电可靠性是指电网设备停运时,对用户连续供电的可能程度。1000
发达地区农网中重要的110kV变电所或35kV、66kV变电所可采用供电安全N-1准则,即变电所应设两台及以上变压器,并由两条回路供电。1
该变电所失去一回进线或一台降压变压器时,应保证向下一级配电网供电。2
6.2.3N-1准则通过选取电网和变电所的接线及设备运行率T达到,其计算式为:T=设备的实际量大负载(KVA)×100%设备的额定容量(kVA)
( 6. 2.3-1 )
变电所的运行率:变电所应配置两台或以上变压器,当一台故障停运时,其负荷自动转移至正常带运行的变压器,此时变压器的负荷不应超过其短时容许的过载容量,以后再通过电网操作将变压器的过裁部分转移至中压电网。符合这种要求的变电所变压器的运行率用下式计算:T= KPN=×100%
式中:T--变压器运行率;
K—变压器短时的容许过载率;
N——变压器台数(台);
P单台变压器额定容量(kVA)。
( 6. 2. 3-2)
变压器的短时允许过载率应根据制造厂提供的数据,参照变压器预计的全年负荷曲线,以过载而不响变压器的寿命为原则来确定。在缺乏上述资料情况下,可取过载率K一1.3,过载时间为2h,计算结果为:当N=2时,T=65%;当N=3时T=87%(近似值)。线路的运行率:当两回供电线路中的一回线路停运时,应在一次侧自动切换,供全部负荷而不超过线路的短时容许过载容量,并通过下一级电网操作转移负荷,解除设备的过载运行,线路的运行率为:T= K(N=×100%
式中:N——线路回数;
K-—一短时允许过载率。
(6.2.3-3)
6.2.4般的农网变电所、中压配电网和低压配电网的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可不采用安全供电N-1准卿。
6.2.5农网满足用户用电的程度应逐步提高,逐步缩短用户停电时间。其主要措施是:提高线路、设备的健康水平和技术水平,采用必要的切除故障的自动装置,加强故障监测、提高维护水平等。6.3农网接线方式
6.3.1各级电网的网络结构布局均应合理,各级电网都应有充足的供电能力,下级电网宜遥步达到具备支持上级电网的能力。
DL/T5118-2000
6.3.2农网的接线方式应灵活、简单,满足供电的需要,在检修或故障情况下应缩小停电范围,应避免高、低压电网电磁环网。
6.3.3变(配)电所的布局及网络结构应考虑用电负荷不断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裕度。6.3.4110kV高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多回线式或环式接线方式,电源点宜靠近负荷中心。1经济发达地区的110kV高压配电网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源点。当一条110kV线路或110kV变电所1台主变压器或地区发电厂内1台最大机组检修或事故时,应能保证向所有用户正常供电。
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110kV电网可建成放射式,但应考虑扩建成环式电网的可能性。6.3.566kV.35kV高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环式接线开环运行等接线方式,线路和变电所应能满足供应变电所的全部负荷。
1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城或城镇供电的任何1条35kV、66kV线路或1台主变压器计划检修或计划停运时应保证间全部重要工、农业用户和大部分一般用户继续供电。2主要为一般农业负荷供电的高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式接线方式。有条件时应考虑发展为环形接线、开环运行的可能性。
3采用放射式接线时,每条高压配电线路上接入(T接或元接)的变电所数目不宜翘过3个。6.3.6中压配电网宜采用放射干线式接线方式,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也可以采用环式接线开环运行的接线方式。为了缩小10kV线路自身检修和事故的停电范围,10kV线路干线上的适当地点、重要分支点宜装设分段开关。
6.3.7以小型发电厂供电为主的农网,当采用110kV线路与大电网连接时,宜采用一点连接,连接点应同时为解列点。当中、小型发电厂与农网联网时,应在变电所实现联网,并选好解列点。6.4容载比
6.4.1容载比即农网内同一电压等级公用供电变电所的主变压器总容量(kVA)与其供电总负荷kW)之比,应合理确定。单电源供电的农村变电所及配电变压器宜按所、区分别计算容裁比。6.4.235kV~~110kV变电所的容载比可取1.8~2.1,以农村负荷为主的变电所宜取下限值,农村配电变压器的容载比可取1.6~1.9。6.4.3容载比也可参考下式进行计算:Rs = K,K/K,K3
式中:K1-负荷分散系数,农村变电所可取1.0;K—-—负荷功率因数;
(6.4.3)
K:——变压器经济负荷率,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大于3000h时可取0.6~0.7,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小于。3000h时可取0.75~~1.0;K——负荷发展储备系数,农村变电所可取1.3~1.5。6.4.435kV~110kV变电所的一次侧进线总供电容量应与母线的转供容量及主变压器允许负荷容量相配合。变电所二次侧出线的总供电容量,应能送出主变压器全部容量。6.5农村电力网中性点运行方式
6.5.1高压、中压农网中性点运行方式一般规定如下:1110kV电网直接接地(必要时也可经消弧线圈或电阻接地);266kV、35kV及10kV高中压配电网不接地或经消孤线圈接地,县城10kV电缆线路较长、系统对地电容电流较大时,也可经电阻接地。6.5.2低压农网中性点运行方式如下:1380V/220V低压配电网直接接地;2380V三线制低压配电网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3440V/220V单相低压配电网直接接地。64
1 1 : 0 0
6.6农网无功补偿
DL/T 5118--2000
6.6.1农网无功补偿应根据就地平衡的原则,采用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配置。6.6.2低压电动机或车间电动机群的无功补偿容量宜按补偿电动机的空载无功功率或将功率因数提高到0.9以上来确定。当用户电动机、并联电容器的年运行小时大于表6.6.2所列数值时,对电动机进行无功补偿在经济上是适宜的。表6.6.2
并联电容器的年经济最小运行小时数并联电容器容量
电容器最小运行小时
3 000~1 500
1500~1000
1000~600
6.6.3配电变压器低压侧的补偿容量除补偿变压器自身需要的无功功率外,还应补偿提高低压电网功率因数所需要的无功功率。电容器组无自动投切装置时,仅补偿配电变压器空载无功。变压器自身需要补偿的容量近似用下式计算:Qi = (S2 × Uk%/S × 100 + I.%/100)S.式中:Qi—变压器自身需要补偿的容量(kvar);S-变压器视在负荷功率(kVA);
S,—变压器额定容量(kVA);
Uk%——-变压器阻抗百分值;
I.%-变压器空载电流百分值。
供电负荷需要补偿的容量用下式计算:Qz =- Pmax(tangl -- tang)
式中:Q2-供电负荷需要补偿的容量(kvar);Pmax—配电变压器的最大负荷功率(kW);9、9-——补偿前、补偿后的功率因数角。( 6.6.3-1 )
(6. 6. 3-2)
6.6.4采取6.6.2及6.6.3的补偿后,在高峰负荷时宜使配电变压器高压侧的功率因数达到0.9以上。当配电变压器低压侧集中补偿容量较高时,为防止在低谷负荷出现过补偿,宜装设电容器自动投切装置。经验算不会出现过补偿现象,或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补偿容量不超过变压器额定容量的10%~15%(低谷负荷时如cosg<0.8,取高限)时,可不设电容器自动投切装置。6.6.5农网35kV~110kV变电所低压侧的补偿容量,仅补偿主变压器自身所需的无功功率,以不超过变压器容量的15%为宜。
6.7电压调整与电压损耗分配
6.7.1农网各类用户供电电压允许偏差应符合GB12325的规定。为了使供电电压质量符合要求,需要限制各级电网的电压损耗,并采取调压措施。6.7.2农网110kV变电所应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35kV、66kV变电所宜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6.7.3农网各级线路的电压损耗宜限制在表6.7.3所列数值范围之内。表6.7.3各级线路电压损耗控制值线路电压
电压摄耗分配
6.7.4投切并联电容器、改变电网参数可作为农网的辅助调压措施。10
6.7.5以小型电站供电为主的农网可利用改变无功潮流、靠近负荷中心的水电机组调相运行等方式进行调压。
6.8通信干扰
DL/T 5118--2000
农网对通信设施的干扰及保护措施,应符合《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4.9的规定。6.9短路容量
农网短路容量的有关事项应符合《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4.7的规定。7供电设施
7.1变电所
7.1.1所址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接近负荷中心,
2交通方便,便于施工、检修及进出线的布置;3充分利用荒地,少占农田,利用自然地形进行有效排水;4避开易燃易爆及严重污染地区;5根据发展规划预留扩建的位置,占地面积应考虑最终规模要求。7.1.2变电所宜采用全户外或半户外布置,有条件的地区宜按无人值班方式设计。7.1.3位于城镇的变电所建筑设计应与环境协调,符合安全、经济、美观、节约占地的原则。7.1.4一个变电所可装设1台2台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应选用低损耗三相电力变压器,单台变压器(三相)容量宜在下列范围内:
10MVA~50MVA
1 MVA~20 MVA
1 MVA~~20 MVA
7.1.5城镇变电所的噪声应符合GB3096的规定。7.1.6变电所宜采用新技术,应选用功能完备、质量好、少维护、检修周期长的设备,以提高农网装备水平,不得采用未经有关部门鉴定的不合格产品。7.1.7,应不断提高农网自动化水平,采用实用、可靠的配电网自动化装置及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以提高农网供电可靠性及运行管理水平。7.2高压架空配电线路
7.2.1高压配电线路宜采用架空线路。位于城镇的高压配电线路应适当增加高度,缩小档距,以提高导线对地距离。
7.2.2高压架空配电线路走廊应结合当地规划确定。7.2.3高压架空配电线路导线截面不宜小于表7.2.3所列规格。
7.2.4架空线路的杆塔,35kV、66kV线路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110kV线路宣采用钢筋混凝土电杆、窄基铁塔或钢管型杆塔。
7.2.5高压配电线路不宜与中,低压配电线路同杆架设。7.3配电所及中、低压配电线路
表7.2.3高压架空配电线路
选用导线截面表
导线截面面积(按制芯铝绞线选)电压
35、66
150~185
7.3.110/0.4kV变压器应采用低损耗电力变压器。容量315kVA以下配电变压器宜采用架空变压器台,变压器台架宜按最终容量一次建成;315kVA及以上配电变压器可采用低式布置,布置方式应符合GB50053中4.2.2的规定。附近有严重污染及其他危及安全运行的情况,不适合设置露天变压器台的地方,宜采用室内配电所或箱式变电站。7.3.2架空配电线路和电缆配电线路的专用走廊应结合当地规划确定。7.3.3同-电源的多回架空配电线路应同杆架设。66
DL/T 5118--2000
7.3.4中压架空配电线路宜选用钢芯铝绞线或铝绞线,城镇内的线路也可选用架空绝缘导线。主干线截面应按中期规划一次选定,不宜小于70mm。7.3.5低压架空配电线路可采用钢芯铝导线、铝芯绝缘线、集束导线,主干线宜一次建成。7.4电缆线路
7.4.1农网中各级配电线路不宜采用电缆线路。7.4.2发达地区个别特殊地段确实需采用电缆线路时,应符合《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中5.4的规定。
8调度、通信与自动化
8.1调度
8.1.1县级电网调度,是电力系统五级调度的组成部分(以下简称县调)。县调调度所(室)是农网运行管理的指挥机构。在农网规划设计时,应按农网规模规划县调的技术装备。8. 1.2县调调度所(室)应配置为调度服务的通信和计算机等装备。在条件成熟时宜因地制宜地配备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县调自动化。8.1.3县调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和功能应符合DL/T635的规定。8.1.4新建或改建的县调自动化系统,在投运时应达到实用化验收的要求,避免不必要的改造。8.1.5新建变电所远动终端宜采用具有远动接口的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终端装置。8.1.6调度自动化系统应采用标准的通信规约,其接口应与模拟屏、管理信息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及远动抄表系统等的接口相配合。8.2通信
8.2.1农网通信包括调度通信、数据传输和业务管理通信。8.2.2农网通信应建立专用的通信系统,并应满足以下要求:,调度人员在指挥操作、处理事故时,通道畅通,语音清晰;1
2正确实现继电保护、远动、自动装置等各项信息、数据的传递;3业务管理等通信畅通。
8.2.3农网通信可采用电力载波、微波、扩频通信、无线通信、光纤和音频电缆等通信方式,确定所采用通信方式时应进行技术设计和技术经济论证。8.2.4县调至枢纽变电所和无人值班变电所之间应采用互为备用,并可自动切换的双通道通信方式。县调至一般变电所之间至少有一种可靠的通信通道。8.2.5县调(通信)总机应采用数字式调度总机,其容量和功能应满足电力生产和调度管理的需要。8.3自动化
8.3.1农网自动化包括管理自动化、变电所综合自动化、调度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8.3.2在实现调度自动化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县,宜逐步实施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和配电网自动化。8.3.3配电网自动化宜在有条件地区试点,自动化功能也可分步实施,但应有统一规划和全面设计,以避免不必要的改造。
8.4电源
县级调度、通信设备及自动化装置均应有稳定可靠的电源。9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
特种用户的供电技术要求,按《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的规定执行。6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电力行业标准(DL)标准计划
- DL/T5192-2004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总布置设计导则
- DL/T794-2001 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清洗导则
- DL/T247-2012 输变电设备用铜包铝母线
- DL/T606.3-2014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3部分热平衡
- DL/T5161.14-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4部分: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
- DL/T1717-201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化学监督技术导则
- DL/T1856-2018 核级阴离子交换树脂中氯型、碳酸型、硫酸型基团含量的测定方法
- DL/T1961-2019 火力发电厂流量测量不确定度计算方法
- DL/T1100-2009 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 第1部分:技术规范
- DL/T1012-2006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视和保护系统验收测试规程
- DL/T5442-2010 输电线路铁塔制图和构造规定
- DL/T5395-2007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 DL/T596-2005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 DL/T1094-2008 电力变压器用绝缘油选用指南
- DL/T5096-2008 电力工程钻探技术规程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