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29 04:29:30
  • GB/T7611-2001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7611-2001

  • 标准名称: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1-01-02
  • 实施日期:

    2002-01-02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2.85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 替代情况:

    GB 7611-1987
  • 采标情况:

    ITU-T G.703(10/98),≠ITU-T G.704(10/98),≠ITU-T 706(1991),≠ ITU-T G.823(02/00),≠ ITU-T G.825(03/00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书号:

    155066.1-18335
  • 页数:

    平装16开, 页数:103, 字数:197千字
  • 标准价格:

    36.0 元
  • 出版日期:

    2004-04-05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87-04-02
  • 复审日期:

    2004-10-14
  • 起草单位:

    电信传输所
  • 归口单位:

    信息产业部(通信)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 主管部门:

    信息产业部(通信)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网中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除GB/T 411-1983和GB/T 14731-1993规定系列比特率电接口外,还包括通过2048kbit/s接口帧格式派生出的n×64kbit/s,384kbit/s和320kbit/s接口,以及44736kbit/s和51840kbit/s电接口特性。所包括的内容如下:A) 64kbit/s接口(E0)。B) 2048kbit/s接口(E12),含2048kbit/s接口基本帧特性,以及利其基本帧格式派生出的:n×64kbit/s(2<n≤30)接口;多个n×64kbit/s(2<n≤30);384kbit/s接口;320kbit/s接口。C) 8448kbit/s(E22),含8448kbit/s基本帧特性。D) 34368kbit/s接口(E31)。E) 139264kbit/s接口(E4)。F) 155520kbit/s—STM-le接口(ES1)。G) 2048kHz同步信号接口(T12)。H) 同步定时接口相位抖动和漂移特性。并在附录L中规定了44736kbit/s接口(E32)的物理电气以及抖动和漂移特性,在附录N中给出了51840kbit/s接口的物理电气和抖动漂移特性,在附录K中规定了“信号丢失(LOS)”,“告警指示信号(AIS)”和“远端缺陷指示(RDI)”检出/清除门限值。本标准是保证数字网各部分(数字段、复用设备、交换设备)互连,以构成一个数字链路或连接的必要条件。也是对数字网网络规划,网间互通,网络维护运行,设备设计,设备维护,设备检验,设备验收等对电接口要求的依据。 GB/T 7611-2001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GB/T7611-2001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33.040.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7611--2001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ical interface athierarchical bit rate for digital network2001-12-2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2-12-01实施
GB/T7611-2001
引用标准
缩路语
64kbit/s接口(E0)
62018kbit/s接口(E12)
8448kbit/s接口(E22)
834368kbit/s接口(E3).
9139264kbit/s接1(E4)
10155520kbit/s接口(STM-1c)
112018kHz同步定时信号接
同步接口输出信号的和位抖动与漂移网络限值12
附录A(标准的附录)
附录B(标准的附录)
附录C(标准的附录)
附录D(标准的附录)
常见网络按口比特率容差
HIDB3利B3ZS码编码规则
CMI码编码规则
过压保护要求的规定与测试
附录E(标准的附录)
循环周期长为2—1,2—1.23—1.22—1测试用伪随机二进序列生成规购
附录F(标准的附录)
附录G(标准的附录)
附录H(提示的附录)
附录J(提示的附录)
附录K(提示的附录)
测试输人口抗干扰能力所川线性相加网络的要求输出Ⅱ漂移测试
输人口抖动和漂移容限测试导则关于(RC处理的背录资料.
“信号丢失(LOS)”,“告警指示信号(AIS)\和“远端缺陷指示(RDI)检出/清除门限…
附录[(提示的附录)4-1736kbit/s接口附录M(提示的附录)64kbit/s(同向型接口),2018kbit/s,8448kbit/s.34368kbit/s接输出口阻抗特性
附录N(提示的附录)51810kbit/s接口(STM-0接II)86
GB/T7611—2001
本标准参考ITU-TG.703(10/98)、G.704(10/98)G.706(1991).G.823(02/00),G.825(03/00)、G.775(10/98)、G.824(03/00)、K.41(05/98)、1.431(03/93)对GB7611—1987《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网路数字接口参数》进行了修订,其中主要包括:-将标准名称改为“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修改了接口位置示意图,并按接口在网络中的性质和功能定义了接口的名称;一修改了接口抖动和漂移的技术要求;修改了连接输出与输人口间同轴传输线外导体或对称线对屏蔽层接地的要求;增加了对接口浪涌过压保护的要求:增加了抗干扰能力的要求;
增加了2048kbit/s对称接口对地平衡的要求;增加了2048kbit/s顿结构接口关于循环穴余校验(CRC-4)的规范;增加了384kbit/s,320kbit/s,n×64kbit/s和多个n×64kbit/s接口;-增加了ISDN基本接入复用成2048kbit/s慎结构(V,接口)的要求;一增加了155520kbit/s接口物理电气特性以及抖动和漂移特性的要求:增加了同步定时接口对抖动和/或漂移的要求;以附录的方式增加了44736kbit/s接口物理电气特性以及抖动和漂移特性的要求;以附录的方式增加了\信号丢失(I.OS),“告警指示信号(AIS)\和“远端缺陷指示(RDI)\检出/清除门限的判定准则
以附录的方式增加了51840kbit/s接口物理电气特性以及抖动和漂移特性的要求;以附录的方式增加了输出口信号相位漂移测试,输人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容限测试导则。本标准共分12章,并有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等13个附录,其中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标准的附录,附录H、附录J、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为提示的附录。本标准为数字网的基础标准,在数字网中所涉及的系列比特率电接口均推荐按本标准执行。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提出。本标准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森、王彦芳、纪忧。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数字网系列比特率电接口特性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ical interface athierarchical bit rate for digital networkGB/T7611—2001
代替GB7611-1987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网中系列比待率电接口特性,除GB/T411--1983和GB/T14731-1993规定系列比特率电接口外,还包括通过2048kbit/s接口顿格式派生出的n×64kbit/s,384kbit/s和320kbit/s接口,以及44736kbit/s和51840kbit/s电接口特性。所包括的内容如下:a)64kbit/s接口(E0)。
b)2048kbit/s接口(E12),含2048kbit/s接口基本顿特性,以及利其基本顿格式派生出的:n×64kbit/s(2多个n×64kbit/s(2384kbit/s接口;
320kbit/s接口。
c)8448kbit/s(E22),含8448kbit/s基本帧特性。d)34368kbit/s接口(E31)。
e)139264kbit/s接口(E4)。
f)155520kbit/s—STM-le接口(ES1)。g)2048kHz同步信号接口(T12)。h)同步定时接口相位抖动和漂移特性。并在附录L中规定了44736kbit/s接口(E32)的物理电气以及抖动和漂移特性,在附录N中给出了51840kbit/s接口的物理电气和抖动漂移特性,在附录K中规定了“信号丢失(LOS)\,“告警指示信号(AIS)\和“远端缺陷指示(RDI)”检出/清除门限值。本标准是保证数字网各部分(数字段、复用设备、交换设备)互连,以构成一个数字链路或连接的必要条件。也是对数字网网络规划,网间互通,网络维护运行,设备设计,设备维护,设备检验,设备验收等对电接口要求的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的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4110-1983脉冲编码调制通信系统系列GB/T14731—1993同步数字体系的比特率YD/T900—1997SDH设备技术要求——时钟YDN123-1999SDH网传送同步网定时的方法ITU-TG.703:1998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12-20批准2002-12-01实施
GB/T7611—2001
ITU-TG.704:1998用于1544,6312,2048和44736kbit/s系列等级同步顿结构ITU-TG.706:1991G.704建议规定基本顿结构相关的顿定位和循环穴余校验(CRC)ITU-T G.823:2000
基于2048kbit/s体系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ITU-TO.150:1996用于测试数字传输设备性能仪器的一般要求工作在基群及其以上的差错测量设备ITU-TO.151:1992
ITU-T O.171:1997
基于准同步数字体系(PDH)数字系统定时抖动和漂移的测量设备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数字系统定时抖动和漂移的测量设备ITU-TO.172:1999
ITU-TG.775:1998
ITU-T1.431:1993
ITU-T G.832:1998
ITU-T G.825:2000
ITU-T G.824:2000
ITU-T K.41:1998
用于PDH信号的信号丢失(LOS),告警指示信号(AIS),远端缺陷指示(RDI)缺陷的检出和清除准则
基群速率用户网络接口-—一层规范准同步数字体系(PDH)网中传送SDH单元:顿和复用结构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数字网内抖动与漂移的控制基于1544kbit/s体系的数字网抖动和漂移的控制电信局内部接口对浪涌过压的防护ITU-TK.27:1996
电信建筑内部连接配置和接地
ITU-T G.811:1997
ITU-TG.812:1998
一级参考时钟定时特性
在同步网中适用于节点时钟的从时钟的定时设备ITU-TG.813:1996SDH从时钟(SEC)定时特性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说明接口的一般属性:a)透明接(transparencyinterface)透明接口是指,等效二进制内容不受限的数字信号流(二进制比特序列独立)按规定代码能以同步或准同步方式在要求的标称速率容差下,以不改变任何二进制信号元顺序通过的接口。b)顿结构接口(frameinterface)顿结构接口是指,要求通过接口的数字信号流等效二进制内容,必须组成规定的顿格式才能以同步或准同步方式在要求的标称速率容差下通过的接口。例如,复用设备复用侧接口。c)同步的接口(Synchronousinterface)同步的接口是指步网的接口,同步接口数字信号所携带时钟信息的属性在正常情况下应跟踪到一个同步网的等级基准时钟上。等级基准时钟通常是PRC,SSU或与其同步的SEC从时钟,PDH系统同步时钟等。
d)异步的步接口(Asynchronousinterface)通过异步的接口的数字信号所携带时钟属性不保证跟踪在数字网规定的基准等级时钟上,而是某个特定符合规定的系统时钟,例如符合或优于本标准规定的数字信号速率偏差的时钟。e)业务流接口(Trafficinterface)该接口是数字网的接口,其数字信号等效二进制内容携带业务信息,数字信号所携带时钟信息的属性可以是符合“同步的接门”要求,也可只达到“异步的按口”要求,即其属性可以是“同步的接口”也可以是\异步的接口”。对业务接口相位抖动和漂移网络限值用最大相对时间间隔误差(MRTIE)规范。按照业务流接口的概念,可对其进一步划分为:1)接口数字信号携带时钟信息的属性达不到提供网同步使用的要求,也不要求达到,例如支持满足本标准接口容差要求的34368kbit/s或139264kbit/sPDH信号的接口。2)接口数字信号携带时钟信息的属性达不到提供网同步使用的要求,但可以用于为其他的网元(例如终端设备,远端集中器等)提供定时。例如,包括2048kbit/s,34368kbit/s和139264kbit/s等2
PDH信号通过SDH传输的接口。
GB/T76112001
3)接口数字信号携带时钟信息的属性,具备用于网同步规定的水平,此时该接口被定义为“同步接口\(见本标准第3章f))。工作在2048kbit/s的同步接口是一个典型例子,还包括ITU-TG.832建议PDH速率通用赖结构接口。
f)同步接口(Synchronizationinterface)这类接口属于同步的接口,接口数字信号携带时钟信息的属性具备用于网同步性能。该接口输出数字信号相位漂移的网络限值用最大时间间隔误差(MTIE)和时间差(TDVE)来规范,且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
4缩略语
本标准使用以下缩略语
AMI(Alternate Mark Inversion)CMI(Coded Mark Inversion)
CRC(CyelieRedundancyCheck)
DXC(Digitrl Cross Connect)
EMC(Electric-MagneticCompatibility)HDB3(High DensityBipolar3)
MRTIE(MaximumRelativeTimeIntervalError)MTIE(Maximum TimeInterval Error)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PRC(Primary Reference Clock)PRBS(Pseudo-RandomBinarySequence)SsU(Synchronous Supply Unit)SDH(Synchronous Digtal Hierarchy)SEC(SDH Equipment Clock)
TDEV(TimeDeviation)
UTC(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r)UIpp(Unit Interval,peak-to-peak)564kbit/s接口(E0)
5.164kbit/s接口类型
a)64kbit/s接口允许有两种类型:同向型接口:
反向型接口。
b)采用同向型接口或反向型接口的规定如下:在数字网中优先推荐使用同向型接口;在同步和准同步网中使用同向型接口;交替传号反转码
编码符号反转码
循环亢余校验
数字交叉连接:
电磁兼容
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最大相对时间间隔误差
最大时间间隔误差
准同步数字体系
一级参考时钟
伪随机二进制序列
同步供给单元
同步数字体系
SDH设备时钟
时间差
世界协调时
单位间隔,峰-峰值
数字网中点到点和数字网与终端连接的接口除使用同向型接口外也可使用反向型接口。注:同向型接口与反向型接口不能简单实现输人和输出的相互连接。5.2基本功能要求
a)通过接口应能传送二进制内容不受限的64kbit/s数字序列(即具有比特序列独立性)。注:应允许使用一个全“1\信号作为告筹指示信号(AIS)。b)通过接口必须传送的信号,在发送和接收两个方向都应有三种信号通过接口:3
64kbit/s数据信号;
64kHz比特定时信号;
GB/T 7611—2001
8kHz8比特组字节定时信号(8比特组字节标志)。5.3同向型接口
5.3.1同向型接口配置和代码变换a)同向型接口配置Www.bzxZ.net
局终端业务侧和局终端线路侧间的每个传输方向只使用一个对称线对,将64kbit/s数据信号和定时信号(包括64kbit/s比特位定时和8kHz8比特组字节定时)通过代码变换形成综合数据信号在此一个对称线对上传输。
同向型接口配置:见图1。
局终端业务侧
数据信号
图1同向型接口配置
b)同向型接口代码变换规则(综合数据信号编码规则)局终端线路侧
定时信号
第一步:将-个64kbit/s数据信号的一个比特周期分成四个相等的单位间隔;第二步:将64kbit/s数据信号中的二进制“1”编成四符号组“1100”;第三步:将64kbit/s数据信号中的二进制o\编成四符号组\1010”;第四步:通过交替变换相邻四符号组的极性,把二电平信号转换成三电平信号(AMI码);第五步:在64kbit/s数据信号中8比特组字节中,每第8个四符号组违反机邻的四符号组间极性交替规则。违例的四符号组(破坏点)标志了64kbit/s数据信号的8比特码组最后的1比特。代码的标称符号率为256kBaud。上述变换规则在图2中举例予以说明。比特编号
第一至三步
第四步
第五步
8比特组
字节定时
5.3.2速率与容差
GB/T7611—2001
破坏点
破坏点
图264kbit/s同向型接口代码变换举例a)标称比特率64kbit/s
b)比特率容差:±100×10-(注)注:土100×10的容差是指网络设备接口的最大容差能力。对于输出口,当网络设备独立运行时,如果有内时钟功能,是允许输出数字信号时钟频率的最大偏差,或有外同步功能时所能达到的同步范围,对于输人口,是网络设备独立运行时所能承受输人信号时钟的最大偏差。网络设备接口在网络中运行时,数字信号速率允许的偏差应根据接口的属性和接口在网络中的技术地位决定。5.3.3过压保护
按附录D的规定和测试
5.3.4同向型接口电气特性
5.3.4.1输出口
5.3.4.1.1输出阻抗和负载阻抗
a)输出阻抗
1)标称输出阻抗
1200(对称方式)。
2)输出阻抗特性(回波衰减)
参见附录M(提示的附录)。
b)标称负载阻抗
5.3.4.1.2输出信号波形和参数
a)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信号波形相关参数见表1和图3。
GB/T7611—2001
表1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波形和相关参数符号率
脉冲形状: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每个传输方向的线对
测试负载阻抗
脉冲(传号)的标称峰值电压
无脉冲(空号)的峰值电压
标称脉冲究度(四符号红中的1”脉冲宽度中点处正负脉冲幅度比标称脉冲半幅度处正负脉冲宽度比25G千波特(kBaud)
不管极性如向有效信号的脉冲(传号)都应符合图3(a)和(b)模框图的限制
一个对称线对
1200(电阻性)
标称值:0V
容差:±0.1V
标称脉冲宽度:3.9μs单脉冲)标称脉冲宽度7.8us(双腺冲)
标称值:1
容差:0.95~1.05
标称值:1
容差:0.951.05
b)与连接线对的耦合方式:通过变量器耦含。5.3.4.2同向型接口输入口
5.3.4.2.1输入阻抗
a)标称输入阻抗
Zm一120Q(对称方式)。
b)输入阻抗特性(回波衰减)
符合表2的规定。
表2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人口阻抗特性巅率范围
13~256
256384
e)与传输线对的耦合方式:通过变量器耦合。5.3.4.2.2接收灵敏度
回波衰减(正弦波测试》
要求出现在输入口的数字信号首先应是符合5.3.1和5.3.4.1的规定的输出信号,其次是该信号经过连接输出与输人口所使用传输线对传输(含配线架)而产生畸变的信号,由于传输线对的不同,产生的畸变也不同,输人口应能适应这些畸变。规定这些不同线对在128kHz频率点上的衰减值变化的范围至少应能达到0~3dB。此衰减值应包括可能存在于输出口与输入口之间的数字配线架所引入的任何衰减。
GB/T7611—2001
(3.9-0.39)
(3.9+0.39)
(3.9+2.6)
(3.9+3.9)
(a)同向型接口输出信号单脉冲模框7.02 H9
(7.8-0.39)
(7.8+0.39)
(7.8+3.9)
(b)同向型接口输出信号双脉冲模框注:(a),(b)均适用于正脉冲和负脉冲。标称脉冲波形
标称脉冲波形
图3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信号脉冲模框5.3.4.2.3输人口抗干扰能力
输人口抗干扰能力按下述方法定量和测试:a)按图4所给出的配置,测试信号(输出口与输人口间传输的信号)应满足5.3.1和5.3.4.1的规7
GB/T7611—2001
定,其等效二进制内容为2\-1伪随机序列(见附录E)或承载业务的数字信号。脉冲波形应满足5.3.4.1.2的规定。
b)干扰信号同样应满足5.3.1和5.3.4.1的规定,其等效二进制内容为21l一1伪随机序列(见附录E(标准的附录)),其速率容差应在士100×10\之内,但不得与测试信号同步。c)将测试信号与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合成。要求测试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后的衰减在终接标称电阻120α下应近似0dB(a一b间)(见附录F(提示的附录)),干扰信号通过线性相加网络的衰减应为20dB(c—b间),即信号干扰比为20dB。当合成信号通过5.3.4.2.2规定的传输线对传输到待测输人口,在各种传输线对衰减值下,输入口应能正确接收测试信号(无比特差错。测试信号
干扰信号
5.3.5屏蔽层接地
线性相加网络
连接线对
(0~3dB)
图4输人口抗干扰能定量和测试配置待测
输入口
如果使用的传输线对是对称屏蔽线对,其屏蔽层在输出口和输人口端应与连接网(大楼布线网)互连(注)。
1详见ITU-TG.703:1998。
2传输电缆路由是非常重要的,请参见ITU-TK.27建议提出的指导。5.3.6同向型接口抖动与漂移特性5.3.6.1同向型接口输出口信号相位抖动网络限值a)指标
表3和图5规定了数字网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信号相位抖动网络限值。表364kbit/s同向型接口输出口相位抖动网络限值允许输出信号
最大相位抖动橘度峰-峰值
接口类型
同步业务流接口
异步业务流接口
注:1UI=15.625μs
(峰-蜂值)
(UIpp)
(峰-峰值)
测量带通滤波器带宽
(-3dB带宽)
高通滤波器战止频率:或了
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GB/T7611—2001
表3所给出的要求是用图5的原理配置和如下要求测试的结果:特测
64kbit/s同向
接口输出口
21318118121
1218181181818618
料动检测器
滤波器限制带宽究
高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滤波器限制带宽
高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低通滤波器裁止频率:
图5同向型接口输出信号抖动测试装置原理测得的
/抖动幅度
高通滤波器:下降3dB点截止频率f,和.分别为20Hz和3kHz,一阶特性,按20dB/十倍频程滚降。
低通滤波器:下降3dB点截止频率f、为20kHz,最大平坦博特瓦茨(Butterworth)特性,按60dB/十倍频程滚降。
b)测试判据
在连续60s的连续测试期间内,输出口信号相位抖动峰-峰值(UIpp)不应超过表3所规定的数值。c)测试仪表
满足ITU-TO.171建议的规定。
5.3.6.2同向型接口输入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容限a)指标
网络设备输人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的最低容限应达到表4和图6的规定。表4同向型接口输人口正弦相位抖动和漂移容限抖动赖率了
4.3<≤20
6003kf20k
注:1 UI=15.61 μs。
指标要求
(抖动峰-蜂相位幅度)
18μs(1.152UI)
77f-μs
150f-lul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