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16441-1996 振动与冲击 人体z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国家标准(GB)】 振动与冲击 人体z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8-03 15:36:57
- GB/T16441-1996
- 已作废
标准号:
GB/T 16441-1996
标准名称:
振动与冲击 人体z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Vibration and shock—Mechanical transmissibility of the human body in the Z direction标准状态:
已作废-
发布日期:
1996-06-17 -
实施日期:
1996-01-02 -
作废日期:
2005-10-14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124.89 KB
替代情况:
作废;采标情况:
neq ISO 7962:1987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坐姿和立姿人体z轴向的机械传递率。本标准适用于0.5~31.5Hz频率范围内z轴向全身振动作用下,坐姿和立姿人体的机械传递率,可作为设计人-机系统与装置及评价其机械性能和采取振动控制措施的依据。本标准不适用于坐姿和立体人体x轴向和y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GB/T 16441-1996 振动与冲击 人体z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GB/T16441-1996
本标准规定了坐姿和立姿人体z轴向的机械传递率。本标准适用于0.5~31.5Hz频率范围内z轴向全身振动作用下,坐姿和立姿人体的机械传递率,可作为设计人-机系统与装置及评价其机械性能和采取振动控制措施的依据。本标准不适用于坐姿和立体人体x轴向和y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部分标准内容:
GB/T16441-1996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7962:1987《机械振动与冲击一人体之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本标准规定了坐姿和立姿人体之轴向的机械传递率。当考虑机械振动与冲击对人体的作用时,必须了解人体的动力学特性。人体机械传递率是描述人体生物动力学响应的重要参数,是评价人体动力学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人体结构特性方面的不同,产生人体生物动力学响应方面的差异,因此,不能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本标准的编制原则是:(1)适合国情原则:在主要技术内容上以中国人的人体实验研究结果为依据。(2)国际性原则:在标准框架、编写方法和某些技术内容上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在应用本标准时,必须注意其使用限制条件和可能改变人体传递率的影响因素。本标准由全国机械振动与冲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建忠。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人体乙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振动与冲击
Vibration and shock-Mechanical transmissibilityof the human body in the z direction本标准规了坐姿和立姿人体轴向的机械传递率。GB/T 164411996
neqIs07962:1987
本标准适用」0.5~31.5Hz频率范围内轴向全身振动作用下,坐姿和立姿人体的机械传递率可作为设!人-机系统与装置及评价其机械性能和采取振动控制措施的依据。本标准不适用于坐姿和立姿人体轴向和y轴向的机械传递率。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298--91机械振动与冲击术语GB/T13441---92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GB/T15619—1995人体机械振动与冲击术语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机械传递率mechanical transmissibility线性系统在稳态受迫振动时对一个给定的频率,其响应幅值与激励幅值的量纲为:的复数比。响应和激励可以是力、位移、速度或加速度中同·物理量的任·种。对于非简谐振动,机械传递率可从位移、速度或加速度谱计算得出。
3.2人体传递率human transmissibility人体传递率表示为机械传递率的模。它描述全身振动从激励部位到人体某-指定响应部位的传递。3-3传递率模transmissibility modulus运动的模数之比。
3.4传递率相角phase of transmissibility输出运动与输入运动之间的相角差。3.5全身振动whole-hodyvibration传递给整个身体的机械振动,通常是通过身体与支撑面(该面受振动)相接触的区域(例如臀部、双脚的底部和卧姿的背部等)(见GB/T156191995中4.5)。3.6线性系统linear system
响应与激励大小成正比并且满足叠加原理的系统(见GB/T229891中2.2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06-17批准1996-12-01实施
4影响因素
影响人体传递率的主要因素有:GB/T 16441--- 1996
a)振动作用方向(见GB/T13441一92中4.2)、人体姿势和肌肉紧张度b)振动激励与人体之间的机械耦合程度;c)人体束缚系统的特性。
5使用限制条件
5.1频率范围
人体传递率的适用频率范用是0.5~31.5Hz5.2线性度
人体承受之轴向振动时,一般表现为非线性特征。在常重力条件下,若测定人体传递率时应期的振动加速度不大于4m·s-2(rms),则可忽略非线性特征,近似地视人体为线性系统。5.3身体姿势
传递率受身体姿势和肌肉紧张度的影响。当身体挺直或肌肉紧张时,使较高频率的传递率增加。本标准的适用姿势是:坐姿的身体姿势为自然端坐,立姿的身体姿势为自然直立。5.4测点
激励测点位于坐姿人的臀部或立姿人的脚底部,而响应的测点位下人体头顶部中央。轴向振动激励时,人体头部运动可有垂直和水平运动两种成分。人体传递率仅考虑头部的垂直运动成分。5.5座椅和安全带
人体的外部接触界面,诸如服装、座椅(包括背靠、臂靠、脚瞪和座垫)和安全带均会影响人体的传递率。本标准的条件为无背靠、无臂靠、无脚、无座垫和无安全带。6人体传递率的频率特性
坐姿或立姿人体承受轴向激励时,人休体传递率具有如下般特性:小于约2.0IIz.人体可视为刚体,其传递率约为1.0;大于该频率,在5.0Hz附近传递率升至最大,这是人体的主要共振区,其传递率约为相同实验条件下刚体振动传递率的1.69倍(坐姿)和1.54倍(立姿);5.0~7.0Hz传递率减小;于7.0Hz,传递率小于1.0。
大于8.0Hz两种体姿的频率特性是不同的:对于坐姿,8.0~12.0Hz之间出现不明显的第二峰,离于20.0Hz,传递率明显减小;对于立姿,18.0~~30.0Hz之间出现明显的第-二共振响应,高于30.0Hz,传递率逐渐减小。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坐姿和立姿人体在0.5~31.5Hz范围内的人体传递率分别见图1和图2。692
GB/T 16441—1996
2025 31.540
频率/Hz
—120
—200
—240
50.530.81.01.251.6
频率/Hz
图1坐姿人体的机械传递率
(根据60名受试者实测加速度传递特性平均曲线拟合而戒)693
—190
GB/T164411996
0.81.1. 25..62.0
53.154.。5.06.38.0
频率/Hz
2531.5.40
0.50.630.81.01.251.62.02.53.154.05.06.38.01012.516 20频率/Hz
图2立姿人体的机械传递率
(根据50名受试者实测加速度传递特性平均曲线拟合而成)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7962:1987《机械振动与冲击一人体之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本标准规定了坐姿和立姿人体之轴向的机械传递率。当考虑机械振动与冲击对人体的作用时,必须了解人体的动力学特性。人体机械传递率是描述人体生物动力学响应的重要参数,是评价人体动力学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中国人与外国人在人体结构特性方面的不同,产生人体生物动力学响应方面的差异,因此,不能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本标准的编制原则是:(1)适合国情原则:在主要技术内容上以中国人的人体实验研究结果为依据。(2)国际性原则:在标准框架、编写方法和某些技术内容上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在应用本标准时,必须注意其使用限制条件和可能改变人体传递率的影响因素。本标准由全国机械振动与冲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建忠。
1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人体乙轴向的机械传递率
振动与冲击
Vibration and shock-Mechanical transmissibilityof the human body in the z direction本标准规了坐姿和立姿人体轴向的机械传递率。GB/T 164411996
neqIs07962:1987
本标准适用」0.5~31.5Hz频率范围内轴向全身振动作用下,坐姿和立姿人体的机械传递率可作为设!人-机系统与装置及评价其机械性能和采取振动控制措施的依据。本标准不适用于坐姿和立姿人体轴向和y轴向的机械传递率。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298--91机械振动与冲击术语GB/T13441---92人体全身振动环境的测量规范GB/T15619—1995人体机械振动与冲击术语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机械传递率mechanical transmissibility线性系统在稳态受迫振动时对一个给定的频率,其响应幅值与激励幅值的量纲为:的复数比。响应和激励可以是力、位移、速度或加速度中同·物理量的任·种。对于非简谐振动,机械传递率可从位移、速度或加速度谱计算得出。
3.2人体传递率human transmissibility人体传递率表示为机械传递率的模。它描述全身振动从激励部位到人体某-指定响应部位的传递。3-3传递率模transmissibility modulus运动的模数之比。
3.4传递率相角phase of transmissibility输出运动与输入运动之间的相角差。3.5全身振动whole-hodyvibration传递给整个身体的机械振动,通常是通过身体与支撑面(该面受振动)相接触的区域(例如臀部、双脚的底部和卧姿的背部等)(见GB/T156191995中4.5)。3.6线性系统linear system
响应与激励大小成正比并且满足叠加原理的系统(见GB/T229891中2.2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06-17批准1996-12-01实施
4影响因素
影响人体传递率的主要因素有:GB/T 16441--- 1996
a)振动作用方向(见GB/T13441一92中4.2)、人体姿势和肌肉紧张度b)振动激励与人体之间的机械耦合程度;c)人体束缚系统的特性。
5使用限制条件
5.1频率范围
人体传递率的适用频率范用是0.5~31.5Hz5.2线性度
人体承受之轴向振动时,一般表现为非线性特征。在常重力条件下,若测定人体传递率时应期的振动加速度不大于4m·s-2(rms),则可忽略非线性特征,近似地视人体为线性系统。5.3身体姿势
传递率受身体姿势和肌肉紧张度的影响。当身体挺直或肌肉紧张时,使较高频率的传递率增加。本标准的适用姿势是:坐姿的身体姿势为自然端坐,立姿的身体姿势为自然直立。5.4测点
激励测点位于坐姿人的臀部或立姿人的脚底部,而响应的测点位下人体头顶部中央。轴向振动激励时,人体头部运动可有垂直和水平运动两种成分。人体传递率仅考虑头部的垂直运动成分。5.5座椅和安全带
人体的外部接触界面,诸如服装、座椅(包括背靠、臂靠、脚瞪和座垫)和安全带均会影响人体的传递率。本标准的条件为无背靠、无臂靠、无脚、无座垫和无安全带。6人体传递率的频率特性
坐姿或立姿人体承受轴向激励时,人休体传递率具有如下般特性:小于约2.0IIz.人体可视为刚体,其传递率约为1.0;大于该频率,在5.0Hz附近传递率升至最大,这是人体的主要共振区,其传递率约为相同实验条件下刚体振动传递率的1.69倍(坐姿)和1.54倍(立姿);5.0~7.0Hz传递率减小;于7.0Hz,传递率小于1.0。
大于8.0Hz两种体姿的频率特性是不同的:对于坐姿,8.0~12.0Hz之间出现不明显的第二峰,离于20.0Hz,传递率明显减小;对于立姿,18.0~~30.0Hz之间出现明显的第-二共振响应,高于30.0Hz,传递率逐渐减小。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坐姿和立姿人体在0.5~31.5Hz范围内的人体传递率分别见图1和图2。692
GB/T 16441—1996
2025 31.540
频率/Hz
—120
—200
—240
50.530.81.01.251.6
频率/Hz
图1坐姿人体的机械传递率
(根据60名受试者实测加速度传递特性平均曲线拟合而戒)693
—190
GB/T164411996
0.81.1. 25..62.0
53.154.。5.06.38.0
频率/Hz
2531.5.40
0.50.630.81.01.251.62.02.53.154.05.06.38.01012.516 20频率/Hz
图2立姿人体的机械传递率
(根据50名受试者实测加速度传递特性平均曲线拟合而成)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5811-2010 染料试验用标准漂白涤纶布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4806.9-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
- GB/T23639-2009 节能耐腐蚀钢制电缆桥架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42061-2022 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