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其他行业标准】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7-04 13:05:50
  • QX/T103-201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QX/T 103-2017

  • 标准名称: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 标准类别:

    其他行业标准

  • 英文名称: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disaster investigation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17-10-30
  • 实施日期:

    2018-03-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pdf .zip
  • 下载大小:

    11.32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数学、自然科学>>07.060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
  • 中标分类号:

    综合>>基础学科>>A47气象学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气象出版社
  • 标准价格:

    30.0

其他信息

  • 起草人:

    张卫斌、刘邕、李剑、张彦勇、宋平建、陈华晖、覃彬全、郑文佳、黄晓虹、王芳、张祎、胡易生、杨锐新、扈勇
  • 起草单位:

    浙江省气象安全技术中心、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河北省气象行政技术服务中心、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上海市防雷中心、重庆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云南省雷电中心、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
  • 归口单位:

    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提出单位:

    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发布部门:

    中国气象局
  • 主管部门:

    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相关标签:

    雷电 灾害 技术规范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调查的基本规定、雷电灾害等级、组织、流程、取证、资料整理与分析判定、资料上报与归档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调查。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07.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03—2017
代替QX/T103—2009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disaster investigation2017-10-30发布
气象局
2018-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雷电灾害等级bzxz.net
调查组织
调查流程
调查取证
资料整理与分析判定
资料上报与归档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雷电灾害调查常用表格样式
雷电灾害调查的仪器、设备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剩磁检测
雷电痕迹和症状
雷电灾害损失统计
雷电灾害调查报告式样
QX/T103—2017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了QX/T103—2009,与QX/T103—200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9年版的第1章);QX/T103—2017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的规定中,修改了引导语,删除了正文中未引用的标准文件,增加了正文中已引用的文件(见第2章,2009年版的第2章);一删除了正文中未使用的术语(见2009年版的3.4,3.5,3.6,3.7,3.8,3.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修改了部分术语(见3.2,3.3,2009年版的3.2,3.3);增加了术语(见3.4);
重新构建了章结构(见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2009年版的第4章,第5章,第6章);
增加了基本规定,修改了部分内容(见4.2,4.3,2009年版的4.2.3);修改了雷电灾害等级的划分(见第5章,2009年版的6.2.3);修改了调查组织的内容(见第6章,2009年版的4.2.1,4.2.2);修改了调查流程的内容(见第7章,2009年版的4.2.1,4.2.2);重新归纳、梳理了调查取证的内容(见第8章,2009年版的第5章);重新归纳、梳理了资料整理与分析判定(见第9章,2009年版的第6章);-增加了资料上报与归档(见第10章);修改了调查常用表格样式(见附录A,2009年版的附录D);修改了调查用仪器设备及要求(见附录B,2009年版的附录A);删除了金相法的使用规定(见2009年版的附录B);修改了剩磁检测的部分内容(见附录C,2009年版的附录C);增加了雷电痕迹、损失统计内容(见附录D、附录E);修改了调查报告式样(见附录F,2009年版的附录E);增加了参考文献(见参考文献)。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气象安全技术中心、关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河北省气象行政技术服务中心、北京市避雷装置安全检测中心、上海市防雷中心、重庆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云南省雷电中心、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卫斌、刘、李剑、张彦勇、宋平建、陈华晖、覃彬全、郑文佳、黄晓虹、王芳、张祎、胡易生、杨悦新、扈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X/T103—2009。
1范围
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X/T103—2017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调查的基本规定、雷电灾害等级、组织、流程、取证、资料整理与分析判定、资料上报与归档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1431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雷击lightningstroke
对地闪击的一次放电。
[GB/T19663—2005,定义3.41]3.2
雷电灾害lightningdisaster
因雷电对生命体、建(构)筑物、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所造成的损害。3.3
查investigationof lightningdisaster雷电灾害调查
雷电灾害的现场勘察和取证、资料收集、技术鉴定和分析、评估并做出结论的过程。3.4
剩磁数据dataofresidualmagnetism铁磁体被导线短路电流及雷电流形成的磁场磁化后仍保留的磁性值。注:单位为毫特斯拉(mT)。
[GB16840.2—1997,定义2.1]
4基本规定
4.1雷电灾害调查应及时、科学、公正、完整。4.2调查记录字迹应清晰、工整,并具有唯一识别性。签名应使用钢笔或签字笔。雷电灾害调查常用表格格式参见附录A。
4.3用于雷电灾害调查的仪器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在计量有效期内。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参见附录B的要求。
QX/T103—2017
5雷电灾害等级
根据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将雷电灾害分为特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5.1
等级。
5.2雷电灾害等级划分为:
特大雷电灾害:一起雷击造成4人以上身亡,或者3人身亡并有5人以上受伤,或者没有人员a
身亡但有10人以上受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b)
重大雷电灾害:一起雷击造成2~3人身亡,或者1人身亡并有4人以上受伤,或者没有人员身亡但有5~9人受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的雷电灾害;较大雷电灾害:一起雷击造成1人身亡,或者没有人员身亡但有2~4人受伤,或直接经济损失元的雷电灾害;
在20万元~100万元
活造成1人受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下的雷电灾害。一般雷电灾害
注:本条所称的“以上”
调查组织
构组建调查组或委托专业技术机构组建调查组进行雷电灾害调查工作。气象主管机
(以上,调查访间和现场勘查应不少于2人。调查组成员应具有相应(或必要)的调查组成员
的买践经验,并与所调查的雷电灾害调查事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专业知识与较丰
调查组职责
含以下内容:
围绕与
对获取
统计雷电
实存在客观联系的因素,查找雷击现象或效应存在与否的证据和证据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灾害性质、致灾原因;损失,确定雷电灾害等级;
出具调查
调查流程
并对所出具的报告内容负责。
雷电灾害调查流程宜按图1所示框图进行。MIH
调查组接受任务
调查取证
资料整理与分析评定
编制调查报告
资料上报与归档
雷电灾害调查流程框图
调查取证
调查前期准备
QX/T103—2017
应参考灾情信息对所描述的灾害程度、受灾对象和行业特点进行初步分析,制定相应的调查计8.1.1
划,并准备相应的调查资料和设备等。8.1.2应告知受灾单位或个人准备与受灾设备、系统、设施相关的技术资料,并通知有关人员在约定时间内到达现场配合调查。
调查内容
雷电灾害调查涉及以下内容の
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区域);a)
受灾对象所处位置及周围情况
受灾对象的损失损环)情况,包括种类、数量等残留物,人和其他生命体损伤特征现场遗留的痕迹
前后现场物体变化情况(包括物体空间位置、形状、色泽等)灾害发生
时相关时段的天气背景资料(包括闪电定位资料、邻近气象台(站)气象观测记录资灾害发生
雷达资料、大气电场资料、卫星云图资料等);料、气象
灾害发
地地理、地质、环境
意、气候状况;
灾害发生地
万史上的雷电活动及雷电灾害情况;灾害发生前建(构)筑物及设备的防雷装置是否按照防雷相关法规、技术标准要求,采取相应的雷电防护措施;
灾害发生前建(构)筑物及设备的防雷装置功能是否处于有效状态;灾害发生前建(构)筑物及设备的防雷装置是否接受过防雷检测,检测报告是否在有效期内;受灾单位是否按照有关防雷安全法规及技术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受灾单位各级相关人员是否履行防雷安全岗位职责,执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m)
受灾单位相关人员是否接受过防雷培训;其他需要调查的内容。
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对象包括:
受灾当事人;
最早发现灾情人员;
最先报警和接警的人员;
直接目睹雷击发生的人员;
最早赶到灾害现场人员;
最早参与抢救的人员;
灾害发生时处于现场或附近的人员;了解灾害发生地当天天气实况的人员;受灾单位的安全责任人员;
了解当地雷电灾害情况的人员;熟悉受灾对象灾前状态的人员;立即
QX/T103—2017
了解灾害发生地地理、地质和环境的人员;熟悉与灾情有关的设备、系统、工艺、运行情况的人员;m)
其他需要调查的人员。
向被访问者询问与雷击发生和灾害事件有关的情况,详细了解其过程。8.3.2
调查访问不应有倾向性,不透露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如实记录被访问者描述的情况。所做笔录8.3.3
应经被访问者签字确认。
8.4现场勘查
现场勘查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展。根据灾害情况,绘制必要的现场图,确定灾害现场勘查范围和顺序。8.4.2
勘查对象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痕迹和残留物的数量、位置、形状、大小、色泽以及残留物与母体的空间关系;受灾对象的空间位置、损害表现特征、与之相连或接触的物体或系统;因灾害直接作用导致物体位置或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受灾对象附近其他物体及分布情况;受灾对象所在场所及周围环境情况;灾害发生地地理坐标(用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表示);受灾对象及周围铁磁体的剩磁数据,用于检测剩磁数据的方法参见附录C;防雷装置设置情况及性能,用于检测防雷装置的方法和要求按照GB/T21431执行;被访问者描述的需要现场核实的情况;相关的影像资料;
其他需要勘察的对象。
8.4.4现场勘查笔录应符合下列要求:内容应全面、真实反映灾害现场全貌;及时做好笔录,笔录顺序应与勘查顺序相同;描述和记录用词应规范、准确、精炼,并使用国家标准计量单位。拍照或摄像应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进行,全景、局部与特写相结合。需要拍摄的对象有:8.4.53
受灾区域的局部、全景和周围环境;受灾对象、痕迹、残留物及其所在位置;受灾对象周围环境及各类相关金属管线的敷设情况;相关物体移动前后的情况;
询问、现场勘查、提取证物的相关过程;防雷装置设置情况;
其他需要拍摄的对象。
6现场搜集到的所有物件(如碎片、残留物等)应保持原样,并进行分类管理。8.4.6
8.4.7视情况查阅现场其他资料,包括有关设备和系统使用、运行、检修、试验、验收的记录文件和灾害发生时的运行记录等,必要时应查阅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施工安装以及调试等资料。8.5鉴定与实验
8.5.1涉及专业性较强的事项,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或能力的专业机构确定其性质或特性。8.5.2
当无法直接确定某种现象的真实性或必然性时,宜进行针对性实验。立即
9资料整理与分析判定
资料整理
QX/T103—2017
调查组应将询问笔录、现场勘查笔录、现场绘图和影像资料及其他各相关信息等材料,按照雷击9.1.1
发生、雷电波传导途径和受灾对象进行分类整理。9.1.2应逐项审查调查资料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对于明确存在不符合要求的资料不应采用。9.1.3在调查资料之间存在矛盾时,应采取措施加以甄别。当无法甄别时,对应资料均不应采用。9.2灾害分析
9.2.1根据灾害发生地的气候、地理、地质、地物等因素,分析雷电发生的可能性。9.2.2根据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和相关天气背景资料,分析雷电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与灾害发生相吻合。
9.2.3分析受灾对象、痕迹、残留物等现场物体的物理化学效应以及关联性。雷电击在某些物体、人体时遗留的典型雷电痕迹特征和症状参见附录D。9.2.4根据灾害现场防雷装置状况,结合其他调查结果,分析原有防雷装置与灾害发生之间的关系。9.3灾害判定
9.3.1灾害性质的判定结论可分为:雷电灾害、非雷电灾害和不确定三种。当既不能确定为雷电灾害,也不能确定为非雷电灾害时,则为不确定。9.3.2直接判定为雷电灾害或非雷电灾害情形的,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证据之间应能相互印证;
——判定过程符合逻辑;
一不存在反证。
9.3.3当所掌握的证据不足以直接判定为某种结论时,如能找到其他可能性均不成立的证据,可采用排除法加以确定。
9.3.4若只有一个证据资料支持某结论时,则该结论不视为成立。9.3.5当确定本次灾害为雷电灾害时,应参照附录E统计雷电灾害损失,确定雷电灾害等级。9.4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用词规范、文字简练、准确、易懂。9.4.2
调查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报案和受理的基本情况:
雷电灾害发生地概况;
雷电灾害受灾情况概况;
雷电灾害承灾体概况;
灾害调查过程;
一调查资料分析;
一雷电灾害灾情统计;
灾害判定和成因分析;
—雷电灾害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一相关人员签名和专业技术机构盖章。立即
QX/T103—2017
调查报告格式参见附录F。
资料上报与归档
气象主管机构组建的调查组要及时将调查资料上报气象主管机构;专业技术机构组建的调查组要及时将调查资料提交专业技术机构,经专业技术机构审核后上报气象主管机构。10.2
雷电灾害调查归档资料应包括以下资料:雷电灾害调查受理表;
雷电灾害调查报告;
笔录、检测(测试)报告、影像等调查材料;提取物及相关资料;
调查组的人员名单
电括姓名、职务、职称、单位等:其他相关材料
3雷电灾害调查档案的保管期限为永久10.3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雷电灾害调查常用表格样式
雷电灾害调查受理表格样式见表A.1。表A.1
报告时间
信息来源
报告人姓名
口媒体
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雷电灾害调查受理表
口单位
口主管部门
QX/T103—2017
记录人:
经办人:
QX/T103—2017
询问笔录表格样式见表A.2。
编号:
询问地点
询问时间
询问单位
被询问人:姓名
工作单位
被询问人签名或盖章:
询间人
现场勘查笔录表格样式见表A.3。询问笔录
现场勘查笔录
记录编号:
发现/报案时间
勘查时间
勘查地点
现场条件
勘查过程及结果
现场勘查人:(姓名/单位/职务)现场勘查人:(姓名/单位/职务)现场见证人:(姓名/住址/单位)记录人:
记录人
文化程度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QX/T 103-2017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X/T 103-2017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X/T 103-2017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X/T 103-2017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QX/T 103-2017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
  • 热门标准
  • 其他行业标准
  • 行业新闻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bzxznet@163.com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