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QC汽车标准】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2-27 11:53:53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QC/T 664-2019

  • 标准名称: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 标准类别:

    汽车行业标准(QC)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zip .pdf
  • 下载大小:

    9.76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QC/T 664-2019.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nt hose.
1范围
QC/T 664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制冷剂的软管的分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QC/T 664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HFO-1234yf制冷剂的橡胶或热塑性软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90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
GB/T 30512汽车禁用物质要求
3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高压软管high pressure hose
工作压力不低于3.5MPa的软管(标记为HP)。
3.2低压软管low pressure hose
工作压力不高于1.5MPa的软管(标记为LP)。
4分类
4.1 A型一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应有适当的无缝合成弹性体内胶层,增强层应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纺织纱线、帘线或织物组成,外胶层应为耐热和耐臭氧的合成弹性体(见图1)。
4.2 B型一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冷冻机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见图1)。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43.040.60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664—2019
代替QC/T6642000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refrigerant hose2019-12-2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rKaeerKa-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
2019年第61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5G移动通信网核心网总体技术要求》等447项行业标准(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及实施日期见附件),其中通信行业标准32项、电子行业标准14项、化工行业标准151项、石化行业标准8项、治金行业标准19项、有色金属行业标准4项、建材行业标准23项、机械行业标准39项、汽车行业标准3项、船舶行业标准29项、航空行业标准2项、轻工行业标准68项、纺织行业标准55项,现予公布。
以上通信行业标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电子行业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出版,化工行业标准由化工出版社出版,化工行业标准(工程建设类)及汽车行业标准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石化行业标准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冶金行业标准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工程建设类)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建材行业标准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机械行业标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船舶行业标准由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组织出版,航空行业标准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组织出版,轻工行业标准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纺织行业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附件:3项行业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等一览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HiKacerkAca-
附件:
标准编号
3项汽车行业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和实施日期标准名称
QC/T663—2019
QC/T664—2019
QC/T669——2019
汽车空调用热力膨胀阀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汽车空调用管接头和管件
-ikaerkAca-
被代替标准编号
QC/T663—2000
QC/T664—2000
QC/T669—2000
实施日期
2020-07-01
2020-07-01
2020-07-01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及定义,
4、分类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标志·
检验、包装、运输及贮存
rKaeerkca-
QC/T664—2019
QC/T664—2019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C/T664—2000《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本标准与QC/T664一200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后标准名称为《汽车空调制冷软管》;-删除了涉及到空调软管总成产品的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增加了部分引用标准(见第2章);增加了空调管的专业术语描述(见第3章);增加了空调管图示描述(见第4章);修改了空调软管规格(见5.2.2);修改了空调软管制冷剂的渗透率要求(见5.4);增加了软管弯曲强度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见5.17和6.18);修改了浸湿率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见5.16和6.17);修改了测试使用试剂及仪器测试精度要求(见6.5和6.12)。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阔丹凌云汽车胶管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空调委员会、南京利德东方橡塑科技有限公司、芜湖通联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节能环保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腾龙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龙腾空调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东风汽车公司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公主岭市远达实业有限公司、翰昂汽车零部件(南昌)有限公司、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和龙双昊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天菌空气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何阳、薛庆峰、徐敏利、孙克俭、许春光、潘邦斌、郭国奇、曹红恩、刘许良、齐辉、李凯、陈江平、韩杨、孙西峰、张树臣、郭旭东、邹慧明、付众、马妍、吴肇苏、蒋学真、张建华、李猛、壮晓峰、袁博、余斌、腾磊、牛永明、何立江、姚光胜、郑敏。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C/T664—2000。
rKaeerkAca-
1范围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QC/T664—2019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制冷剂的软管的分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HFO-1234yf制冷剂的橡胶或热塑性软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690
GB/T2941
GB/T30512
术语及定义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橡胶物理试验方法试样制备和调节通用程序汽车禁用物质要求
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高压软管highpressurehose
工作压力不低于3.5MPa的软管(标记为HP)。3.2
低压软管
lowpressurehose
工作压力不高于1.5MPa的软管(标记为LP)。4分类
4.1A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应有适当的无缝合成弹性体内胶层,增强层应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纺织纱线、帘线或织物组成,外胶层应为耐热和耐臭氧的合成弹性体(见图1)。4.2B型一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冷冻机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见图1)。
-KaeerKAca-
QC/T664—2019
内胶层
增强层
外胶层
图1A型和B型软管示意图
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衬层的软管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衬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见图2)。
内胶层
中胶层
增强层
外胶层
图2C型软管示意图
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内衬的软管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热塑性衬层,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见图3)。村层
内股层
增强层
外胶层
图3D型软管示意图
5技术要求
5.1外观质量
软管上不允许有影响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损、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外层表面应有有效的针刺排气孔。5.2尺寸
5.2.1软管的内径和外径
rKaeerKca-
QC/T664—2019
按照6.3.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软管内径和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要求。
5.2.2软管壁厚偏差
按照6.3.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软管壁厚的偏差应不超过表1中规定的数值。表1软管壁厚偏差
公称内径
渗透量
内径公差
壁厚偏差
公称内径
内径公差
壁厚偏差
按照6.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制冷剂的渗透量不得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10%。5.4
制冷剂的渗透率
按照6.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制冷剂的渗透率应满足表2的要求表2制冷剂最大渗透率
A型、B型
HFC-134a
100℃
HFO-1234yf
C型、D型
制冷剂类型
HFC-134a
注:Cu型和Du型中的“u表示具有较低的制冷剂渗透率。5耐高温性
HFO-1234yf
kg/(m2.年)
Cu型、Du型
HFC-134a
HFO-1234yf
按照6.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软管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应无泄漏现象。
耐低温性
按照6.7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软管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应无泄漏现象。
5.7耐真空性
按照6.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软管外径的塌陷量应不大于软管初始外径的20%。长度变化率
按照6.9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软管在规定压力作用下,长度变化率应为-4%~2%。3
-KaeerKAca-
QC/T664—2019
5.9爆破压力
按照6.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公称内径不大于13.0mm的软管的最低爆破压力应为14.7MPa,公称内径大于13.0mm的软管的最低爆破压力应为12.0MPa。5.10耐压性
按照6.1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中软管按规定压力和时间进行试验,软管不允许出现泄漏、裂纹、突然扭曲等异常现象。可萃取物含量
按照6.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软管内表面上的可萃取物含量应不大于118g/m2。5.12内层材料的体积变化率
按照6.1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橡胶材料体积变化率应为-5%~35%;热塑性材料体积变化率应为-5%5%。
5.13耐臭氧性
按照6.1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软管外胶层在八倍放大镜下应无可见的免裂现象。5.14内表面清洁度
按照6.1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杂质含量应不大于270mg/m2;颗粒物尺寸应不大于0.5mm×1.0mm。5.15耐脉冲疲劳性
按照6.1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经150000个循环试验后,软管应无泄漏及损坏等异常现象。
5.16浸湿率
按照6.17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软管的浸湿率应不大于7mg/cm2。低水渗透浸湿率要求为:
公称内径不大于13.0mm的,浸湿率应不超过0.8mg/cm2;公称内径大于13.0mm的,浸湿率应不超过1.0mg/cm2。以软管的内表面积计算。
5.17弯曲强度
按照6.18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后软管的弯曲力值应满足表3的要求。表3软管弯曲最大力
公称内径/mm
11.5(12.0)
15.5(16.0)
18.5(19.0)
-KaeerKAca-
测试值/N
5.18禁用物质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的材料应满足GB/T30512关于禁用物质的要求。6试验方法
6.1试验条件
试样在试验前,应在符合GB/T2941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至少保存24h。6.2试验介质
QC/T664—2019
试验使用的试验介质应为质量分数为90%的HFC-134a或HFO-1234vf制冷剂和10%的冷冻机油的混合物。
6.3尺寸测量
6.3.1软管的内径和外径
软管的内径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锥形塞规、扩张球型或可伸缩型量具等;软管的外径应使用游标卡尺等量具测量,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量外径,测量3次,结果取平均值。6.3.2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的壁厚偏差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能接触软管内壁测量的有探头的卡尺等。测量软管截面成十字交叉四点的壁厚尺寸,取测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测量3次,结果取平均值。6.4渗透量
取3根软管、按6.5.3.1的方法将规定的试验介质充注到软管中后,称量软管及附件的质量。然后将样件在100℃±2℃温度条件下放置24h,取出后再次称量软管及附件的质量,并计算质量损失。
6.5制冷剂渗透率
6.5.1试验装置
6.5.1.1附件和夹具
附件和夹具在承受管内压力时应能保证密封且无泄漏现象。6.5.1.2检漏仪
检漏仪的灵敏度应高于2g/年(在相同体积及温度条件下制冷剂当量比HFC-134a:HFO-1234yf=1:0.92)。
6.5.1.3恒温箱
恒温箱的控制精度应为±2℃。
6.5.1.4天平
天平的测量精度应为0.01g。
6.5.2试验条件
在较高工作压力下使用软管的试验温度应为90℃±2℃或100℃±2℃(高压管);在较低工作压力下使用软管的试验温度应为80℃±2℃(低压管)。6.5.3试验方法
6.5.3.1试验前准备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1m的软管及附件4根,两端用密封件密封好。其中3根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损失,第4根接上接头,作为检测软管自身质量变化的对比管。在标准状态下,测量软管暴露长度(L1、Lz),要求准确到±lmm;称量每根软管及附件(包括接头)的质量,要求准确到±0.1g;5
-KaeerKAca-
QC/T664—2019
接着按每立方毫米容积软管组件充装0.6mg的比例充装试验介质,充装量要求准确到+5g,充装软管数量为3根,用检漏仪检查每根软管是否有泄漏现象。制冷剂充装
方法1:
软管及附件充装前,必须在-30℃或更低的低温箱内保持4h。用该温度下试验介质的密度,算出需充装试验介质的质量;保持试验介质和软管在该温度下,用电子天平对试验介质进行称量,然后将试验介质填充到软管中;填充好的软管及附件,在该温度下进行密封方法2:
软管及附件在环境温度下,通过一定压力填充试验介质。保持试验介质流动的装置有1个存储压缩空气系统,1台活塞泵和1个用于控制和测量流量的设备。6.5.3.2试验步骤
首先要把充装有制冷剂的3根试验管和1根对比管放在恒温箱中以试验温度干燥30min,以除去软管及附件表面的水分;然后用检漏仪检查是否泄漏,并称量。当软管及附件放在恒温箱中时,软管及附件的曲率半径应不大于软管外径的20倍。把软管及附件放在规定温度的恒温箱中,每隔24h取出1次,用检漏仪检查是否渗漏;在从恒温箱拿出15min至30min之间称量,然后再次放人恒温箱中。第1个24h是准备阶段,如果损耗量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10%,便停止试验,计算时不考虑在这个阶段的质量变化。准备阶段称量之后,记录试验用软管及附件初始质量(ml)及对比软管及附件的初始质量(m3);然后再进行72h试验后,测量软管及附件的质量(m2)及对比软管及附件的质量(m4)。
6.5.4试验结果的计算
制冷剂的渗透率计算公式如下:R=[(m-m2)/L-(m3-m4)/L,](kld)式中:
R—渗透率(每年每平方米上损失制冷剂的质量),kg/(m2.年):准备阶段后软管及附件初始质量,g:mi
-72h后软管及附件质量,g;
-准备阶段后对比软管及附件初始质量,g;m3
72h后对比软管及附件质量,g;m4
L软管暴露长度,m;
Lz——对比软管暴露长度,m;
软管内径,mm;
k—常数38.7。
6.6耐高温性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300mm1000mm的软管及附件3根,绕直径为软管外径8倍的芯轴弯曲,然后将其放入恒温箱中,在135℃±2℃的条件下放置168h;取出试样,冷却至室温后松开软管,仔细检查软管外表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等缺陷,然后将软管在2.4Mpa(低压管),3.5MPa(高压管)的静液压压力下保压5min,检查软管。6
rKaeerkAca-
6.7耐低温性
QC/T664—2019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300mm1000mm的软管及附件3根,在室温下,将样件填充试验介质至软管容积的70%;或将软管及附件及试验介质冷却到-30℃以下进行充装。将充装后的软管及附件置于70℃±2℃的恒温箱中,保持48h后,取出使其冷却到室温;然后将呈直线状态的软管与直径为软管外径8倍的芯轴一起在-40℃±2℃低温箱中放置24h,放置后在低温箱中把软管及附件以均匀的速度在4s~8s内绕芯轴弯曲180°:取出后将试样恢复至室温,仔细检查外表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等缺陷,然后将每一根软管及附件充装的试验介质倒回一个合适的回收容器中,将软管在2.4MPa(低压管)、3.5MPa(高压管)的静液压压力下保压5min,检查软管。
6.8耐真空性
取软管长度为600mm~1000mm的软管及附件,将软管弯成U形,U形的内径为软管公称外径的5倍(内径大于19mm的软管U形内径为软管公称外径的6倍),测量U形底部任意平面上最小外径尺寸为初始外径(D);将软管抽真空至绝对压力为81kPa±3kPa,保压2min;在保压结束后软管仍处在真空状态时,再次测量U形底部任意平面上最小外径尺寸(D),然后按下式计算软管外径塌陷量:
外径塌陷量=Do-Di
式中:
Do试前软管外径,mm;
Di——试后软管外径,mm。
6.9长度变化率
......(2)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600mm软管及附件两根,在软管外表面按图4作3个参考标记(A,B和C),在软管长度方向上大约中间位置做标记B,在距B为250mm处做A和C标记。每个标记在软管的圆周处划一个弧,通过他画一条垂直此圆弧的直线,三条直线是同轴的。用水或其它液体充满软管及附件并排除空气后,水平安装到打压试验台上,在初始压力为70kPa时用卷尺测量标记A和C之间的长度(Lo),误差为±1mm,然后以均匀的速率施加压力,在30~60s内升高压力至2.4Mpa±0.2Mpa(低压管),3.5Mpa±0.2MPa(高压管)保持1min后再次测量软管及附件标记A和C之间的长度(L),按下式计算软管的长度变化率:长度变化率=[(Li-Lo)/Lo)]×100%,式中:
Lo软管参考标记间的初始距离,mm;Li—软管参考标记间的试后距离,mm。rKacerkAca-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QC/T 664-2019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QC/T 664-2019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QC/T 664-2019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QC/T 664-2019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QC/T 664-2019 汽车空调制冷软管
  • 热门标准
  • QC汽车标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bzxznet@163.com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