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YD通讯标准】 宽带接入用光纤/同轴/对绞混合缆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10-12 15:02:36
  • YD/T3124-2016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YD/T 3124-2016

  • 标准名称:

    宽带接入用光纤/同轴/对绞混合缆

  • 标准类别:

    通信行业标准(YD)

  • 标准状态:

    现行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zip .pdf
  • 下载大小:

    2.40 MB

标准分类号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其他信息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YD/T 3124-2016.Hybrid optical fibre/coaxial/twisted pairs cables for broadband access.
1范围
YD/T 3124规定了宽带接入用光纤/同轴/对绞混合缆(以下简称混合缆)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储存。
YD/T 3124适用于将宽带、视频等多媒体信号从驻地网配线间连接至网络接口单元或用户的混合缆,以及其他类似的综合信号连接用混合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 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IEC 60811-1-1: 2001, IDT)
GB/T 3198铝及铝合金箔
GB/T 3953电工圆铜线
GB/T 4910镀锡圆铜线
GB/T 6995.2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标准颜色
GB/T 7424.2-2008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IEC 60794-1-2: 2003,MOD)
GB/T 8815-2008电线电缆用软聚氯乙烯塑料
GB/T 9771.1通信用单模光纤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 9771.3通信用单模光纤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
GB/T 9771.7通信用单模光纤第7部分: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
GB/T 11327.1-1999聚氯乙烯绝缘 聚氯乙烯护套低频通信电缆电线第1部分:一般试验和测量方法(neq IEC 60189-1:198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33.18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YD/T3124-2016
宽带接入用光纤/同轴/对绞混合缆Hybridopticalfibre/coaxial/twistedpairscablesforbroadbandaccess2016-07-11发布
2016-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前
规范性引用文件
产品分类·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7标志、使用说明书·
8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混合缆的典型结构目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氧化硅系单模光纤的特性要求附录C(规范性附录)二氧化硅系多模光纤的特性要求YD/T3124-2016
YD/T3124-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参考了TelcordiaGR-2879-CORE:1995《架空式同轴/对绞混合用户电缆一般要求》、GR-2949-CORE:1997《直埋式同轴/对绞混合电缆一般要求》及IEC62807-1(Ed.1,46C/1011/CD,2015年3月)《通信用混合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制订。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泰瑞通信设备检测有限公司、成都大唐线缆有限公司、武汉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吴江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国家通信光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梦驰、宋志佗、彭媛、刘骋、李强、潘照红、刘湘荣、淮平、王国良、
顾利国、范伟聪、司树华。
iiKAoiKAca
1范围
宽带接入用光纤/同轴/对绞混合缆YD/T3124-2016
本标准规定了宽带接入用光纤/同轴/对绞混合缆(以下简称混合缆)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和储存。本标准适用于将宽带、视频等多媒体信号从驻地网配线间连接至网络接口单元或用户的混合缆,以及其他类似的综合信号连接用混合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51.11-2008电缆和光缆绝缘和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第1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厚度和外形尺寸测量机械性能试验(IEC60811-1-1:2001,IDT)GB/T3198铝及铝合金箔
GB/T3953电工圆铜线
GB/T4910镀锡圆铜线
GB/T6995.2电线电缆识别标志方法第2部分:标准颜色GB/T7424.2-2008光缆总规范第2部分:光缆基本试验方法(IEC60794-1-2:2003,MOD)GB/T8815-2008电线电缆用软聚氯乙烯塑料GB/T9771.1通信用单模光纤第1部分: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B/T9771.3通信用单模光纤第3部分:波长段扩展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特性GB/T9771.7通信用单模光纤第7部分:接入网用弯曲损耗不敏感单模光纤特性GB/T11327.1-1999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低频通信电缆电线第1部分:一般试验和测量方法(neq IEC 60189-1:1986)
GB/T12357.1通信用多模光纤第1部分:A1类多模光纤特性GB/T15065电线电缆用黑色聚乙烯塑料GB/T15972(所有部分)光纤试验方法规范GB/T18380.12-2008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12部分:单根绝缘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1kW预混合型火焰试验方法(IEC60332-1-2:2004,IDT)GB/T18380.35-2008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35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C类(IEC60332-3-24:2000,IDT)GB/T30552电缆导体用铝合金线
YD/T629.1光纤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第1部分:传输功率监测法YD门629.2光纤传输衰减变化的监测方法第2部分:后向散射蓝测法YD/T723(所有部分)通信电缆光缆用金属塑料复合带1
TiikAoNiKAca
YD/T3124-2016
YD/T760市内通信电缆用聚烯烃绝缘料YD/T837-1996(所有部分)
铜芯聚烯烃绝缘铝塑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试验方法YD/T908—2011光缆型号命名方法YD/T1019-2013数字通信用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YD/T1113光缆护套用低烟无卤阻燃材料特性YD/T1181(所有部分)光缆用非金属加强件的特性YD/T1258(所有部分)室内光缆系列YD/T1997.1通信用引入光缆第1部分:蝶形光缆YD/T1997.2通信用引入光缆第2部分:圆形光缆GY/T135有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JB/T8137(所有部分)电线电缆交货盘SJ/T11411铜包钢线
IEC61196-1-108同轴通信电缆第1-108部分:电气试验方法特性阻抗、相位、群延迟、电气长度和传播速度试验(Coaxial communication cables-Part 1-1o8:Electrical testmethods-Testfor characteristicimpedance,phaseandgroupdelay,electrical lengthandpropagationvelocity)IEC61196-1-112同轴通信电缆第1-112部分:电气试验方法回波损耗试验(阻抗一致性)(Coaxialcommunication cables-Part 1-112: Electrical test methods-Test for return loss (uniformity of impedance))IEC61196-1-113同轴通信电缆第1-113部分:电气试验方法衰减常数试验(Coaxialcommunicationcables-Part1-l13:Electrical test methods-Test for attenuation constant)3产品分类
3.1概述
除本标准另有规定之外,混合缆按YD/T908一2011的规定进行分类和划分型式、规格及编制型号。3.2型式
型式代号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在YD/T908一2011中护套的缆芯和光缆的派生结构特征代号”只取“截面形状”代号。混合缆的主要型式及适用场合见表1。Ⅱ
外护层代号
护套代号
截面形状代号
加强构件代号
混合缆分类代号(GD或HD)
图1混合缆的型式组成
HiiKAoNiKAca
混合缆的总体结构特征
表1混合缆的主要型式及适用场合主要型式
非金属加强构件、聚氯乙烯外护套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外护套、圆形或扁平形混合缆非金属加强构件、聚乙烯外护套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外护套、扁平形混合缆
非金属加强构件、聚乙烯外护套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外护套、圆形或扁平形混合缆金属或非金属加强构件、聚乙烯外护套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外护套、8字形自承式混合缆金属或非金属加强构件、钢带屏蔽挡潮层、聚乙烯外护套、圆形混合缆
GDFV、GDFH、GDFBV、GDFBH
GDFBY、GDFBHGDBY、GDBH
GDFY、GDFH、GDFBY、GDFBH
GDC8Y、GDC8HGDFC8Y、GDFC8H
GDFV53、GDFH53、GDFY53;
GDH53、GDY53
YD/T3124-2016
适用场合
非自承式架空
自承式架空
GDV53、
注:当混合缆中不含有光单元时,混合缆分类代号应从“GD”改为“HD”。GD代表“光电混合缆”,HD代表“混合型电缆”
3.3规格
3.3.1混合缆中可含有光单元、同轴电缆单元和对绞线单元等三种子单元,也可含有其中任意两种子单元。
混合缆中光单元的型号用总根数乘以单根光单元的型号来表示。单根光单元宜采用符合表2规定3.3.2
的光缆或含有光纤的干式松套管,当用户要求时也可采用其他适当的光单元。表2常用混合缆子单元的主要型式及规格子单元类型
常用光单元
常用同轴电缆单元
常用对绞线单元
室内光缆系列
引入光缆
千式松套管
物理发泡聚乙烯绝
缘、聚氯乙烯护套或
聚乙烯护套同轴电缆
实心聚烯烃绝缘、聚
氯乙烯护套或低烟无
卤阻燃聚烯烃护套,3
类、5类、5e类或6类
数据电缆
符合标准
YD/T1258.3
YD/T1258.4
YD/T 1997.1
YD/T1997.2
GY/T135
YD/T1019
注:当子单元为独立完整的线缆时,也称为子缆注:S为内装涂覆光纤的松套管:JS为内装紧套光纤的松套管型式wwW.bzxz.Net
GJFJV、GJFJH、GJBFJV、GJBFJH、GJPFJV、GJPFJH
GJXFV、GJXFH、GJXV、GJXH
GJRH、GJYRH
S、JS
HSYV-3,HSYV-5,HSYV-5e-
HSYZ-3,HSYZ-5,HSYZ-5e
HSYVP-3,HSYVP-5.HSYVP-5e.
HSYZP-3,HSYZP-5,HSYZP-5e
HSYV-6、HSYZ-6.
HSYVP-6HSYZP-6
光纤芯数:1~24
光纤类型:B1.1、
B1.3、B6、Ala、
75-5、75-7
2×2×0.50
4×2×0.50
2×2×0.52
4×2×0.52
4x×2x0.57
3.3.3同轴电缆单元的规格用总根数乘以单根同轴电缆的型号来表示。单根同轴电缆宜采用符合表2规定的同轴用户电缆,当用户要求时也可采用其他适当的同轴电缆。3.3.4对绞线单元的规格用总根数乘以单根对绞线单元的型号来表示。单根对绞线单元宜采用符合表2规定的数据电缆,当用户要求时也可采用其他适当的对绞线单元。3.3.5混合缆的总规格由光单元的型号、同轴电缆单元的型号和对绞线单元的型号组成,它们之间用“+”连接,如图2所示。
HiiKAoNi KAca
YD/T3124-2016
n1x光单元型号
n2x同轴电缆单元型号
注:n1、n2或n3为相应子单元的数量。n3x对绞线单元型号
图2混合缆的规格组成
3.4产品型号和标记
3.4.1型号
混合缆的型号由型式和规格代号组成。在买卖双方的合同及交付资料中,应提供产品的横截面示意图。3.4.2标记
订货时应注明产品标记,它由混合缆的型号和本标准编号组成,示例1:非金属加强构件,聚氯乙烯总护套宽带接入用光纤/同轴/对绞混合缆,内含4根GJFJV2B6a2型室内光缆,1根SYWV-75-5型CATV同轴电缆、4根HSYV-5e2×2×0.50型超5类数据电缆,则产品标记应表示为:GDFV[(4×GJFJV2B6)+1x(SYWV-75-5)+4×(HSYV-5e2×2×0.50)]YD/Txxxx—201x示例2:非金属加强构件、扁平形、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总护套宽带接入用光纤/同轴/对绞混合缆,内含1根GJPFJV4B1.3型室内配线光缆,1根SYWV-75-5型CATV同轴电缆1根HSYV-5e4×2×0.50型超5类数据电缆,则产品标记应表示为:GDFBH[(1×GJPFJV4B1.3)+1×(SYWV-75-5)+1×(HSYV-5e4×2×0.50)]YD/Txxxx—201x4要求
4.1结构与材料
4.1.1概述
4.1.1.1混合缆主要由缆芯、撕裂绳、护层以及可能有的屏蔽层、铠装层、挡潮层或其他组件构成。4.1.1.2混合缆中的缆芯可同时具备光单元、同轴电缆单元及对绞线单元,也可只具备其中两项。4.1.1.3混合缆的结构应为全干式。4.1.1.4混合缆的典型结构参见附录A。4.1.2缆芯
4.1.2.1概述
4.1.2.1.1缆芯由必要的光单元、同轴电缆单元及对绞线单元或其中任意两种单元的组合,以及可能有的加强构件、填充构件等,采用层绞、束状或独立的方式构成。结构可采用以下任意一种:a)将数个光单元及数个对绞线单元以适当的节距层绞在一个同轴电缆的周围,组成圆形缆芯;b)由同轴电缆单元与光单元及对绞线单元共同构成一个束状缆芯;c)扁平结构;
d)“8”字形联体结构。
4.1.2.1.2层绞可为螺旋绞,也可为SZ绞。同一绞层应由外径相同或相近的单元以适当节距层绞在中心构件四周构成。绞层中的单元数(含可能有的填充绳)宜为3~12单元。绞层外允许有扎纱及包带层。4.1.2.1.3缆芯中的光单元,同轴电缆单元及对绞线单元宜采用编码印字来进行识别,印字间隔应不大于300mm。在用户有需求时,也可通过其护套(或绝缘)的颜色来进行识别,识别色谱由供需双方商定,并应在随缆出广资料中明示。
4.1.2.1.4对于扁平或“8”字形混合缆,可以有多个缆芯。4.1.2.2光单元
iikAoNiKAca
4.1.2.2.1光单元通常为一个或多个独立完整的室内光缆、引入光缆或干式松套管。YD/T3124-2016
4.1.2.2.2光单元内采用紧套被覆光纤或松套光纤,其芯数应符合混合缆规格的要求。光纤类别应为B1.1、B1.3、B6、A1a或A1b类光纤,也可使用用户指定的其他合适光纤。其中单模光纤应符合GB/T9771.1、GB/T9771.3及GB/T9771.7的要求,多模光纤应符合GB/T12357.1的要求。4.1.2.2.3紧套被覆层对涂覆光纤起机械缓冲保护作用,并应易于从光纤上剥除。紧套层材料宜为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聚氯乙烯、聚酰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紫外光固化树脂等。紧套光纤的有关性能应符合YD/T1258.2-2009附录D的要求。4.1.2.2.4光单元中的光纤需要颜色识别时,应采用表3规定的全色谱进行识别,其颜色应符合GB/T6995.2-2008的规定,并且不褪色不迁移。表3识别用全色谱
4.1.2.2.5光单元护套可采用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或聚氯乙烯。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材料应符合YD/T1113的规定,聚氯乙烯护套材料应符合GB/T8815一2008的规定。4.1.2.3同轴电缆单元
4.1.2.3.1同轴电缆单元通常为一个或多个独立完整的有线电视系统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同轴电缆,单根同轴电缆应满足GY/T135的要求。通常宜选用75-5或75-7型的用户同轴电缆。4.1.2.3.2内导体应为无缺陷、完整的一根圆形截面铜包钢线或铜线,不允许成品电缆的内导体含有接头。铜包钢线内导体应符合SJ/T11411的规定:铜线内导体应符合GB/T3953中TR型软圆铜线的规定。4.1.2.3.3挤包在内导体上的绝缘材料应为含有稳定剂的绝缘级聚乙烯,其性能应符合YD/T760中泡沫绝缘料的要求。绝缘应由闭孔结构的泡沫聚乙烯构成,应同心、连续、紧密地挤包在内导体上。泡沫绝缘的结构应由内导体包覆粘结层(内皮层)与其外面的泡沫绝缘层构成,内皮层应既粘结在内导体上又粘结在泡沫绝缘层上,绝缘与内导体之间不得有任何空隙,以防止潮气侵入。4.1.2.3.4同轴电缆的屏蔽形式可采用表4中所列的三种形式之一。外导体(屏蔽)应由复合屏蔽带和编织线组成。外导体(屏蔽)应连续。纵包复合屏蔽带不允许出现缺带;编织层不允许出现断层,编织层中单线断线后的连接应为焊接,扭接或编入,整个编织层不允许接续。复合屏蔽带应为符合GBT3198的铝箔,铝箔的厚度为0.040mm~0.081mm。编织线应为铝合金线、镀锡铜线等,其直径为0.12mm~0.17mm。铝合金线应符合GB/T30552,镀锡铜线应符合GB/T4910,铜线应符合GB/T3953。表4同轴电缆的屏蔽特征
屏蔽特征
标准屏蔽
屏蔽形式
屏蔽材料
(两层屏蔽)
三层屏蔽
四层屏蔽
搭接重叠率
编织密度
注:√表示具有,x表示没有
第一层(屏蔽带)第二层(编织层)第三层(屏蔽带)第四层(编织层)x
粘接型单面涂塑
18%~35%
金属线
≥60%
非粘接型或粘接
型铝箔
18%35%
金属线
应用场景
需降低外部及内部
电磁干扰的情况
HiiKANiKAca
YD/T3124-2016
4.1.2.3.5同轴电缆的护套宜采用聚氯乙烯,聚氯乙烯护套材料应不低于GB/T88152008中H-70型的要求。电缆护套上应印有电缆型号及长度标志。各部分的结构尺寸详见表5,结构图参见图A.4。表5典型同轴电缆的结构尺寸
内导体直径
SYWV-75-5
SYWV-75-7
标准屏蔽
(两层屏蔽)
三层屏蔽
四层屏蔽
标准屏蔽
(两层屏蔽)
三层屏蔽
四层屏蔽
4.1.2.4对绞线单元
1.02±0.02
1.63±0.02
绝缘直径(标称)
(mm)
第一层屏蔽带外径
(mm)
4.78±0.13
7.32±0.15
厚度(标称)
(mm)
6.90±0.20
7.06±0.20
7.54±0.20
10.16±0.25
10.16±0.25
10.34±0.25
4.1.2.4.1对绞线单元通常为一个或多个独立完整的数字通信用聚烯烃绝缘水平对绞电缆,单根对绞电缆宜采用符合YD/T1019一2013要求的3类、5类、5e类或6类电缆。也可采用与其他单元混合制成子缆,或其他可能的方式,但这些方式仍需使对绞线单元满足本标准规定的性能要求。4.1.2.4.2导体应采用实心铜导体,导体表面应光滑、圆整、无氧化和无机械损伤。所用铜导体原材料应符合GB/T3953标准中TR型软圆铜线的要求。导体允许有接头,导体接头宜采用冷压技术的方式,接头处表面应光滑、平整、无毛刺。导体接头的抗拉强度应不低于相邻段相同长度无接头导体抗拉强度的85%。导体应无断线和混线。
4.1.2.4.3绝缘材料宜采用符合YD/T760规定的实心绝缘料,包括聚乙烯及聚丙烯。绝缘结构主要为实心聚烯烃绝缘。绝缘应连续地挤包在导体上,绝缘表面应光滑平整,其绝缘尺寸和结构应使成品电缆符合本标准规定的性能要求,
4.1.2.4.4对绞电缆的护套应采用聚氯乙烯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聚氯乙烯护套材料应不低于GB/T8815-2008中H-70型的要求: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材料应符合YD/T1113的要求。电缆护套上应印有电缆型号及长度标志,
4.1.2.4.5对绞线单元的结构尺寸见表6。表6
4.1.2.5加强构件
电缆种类
3、5、5e,仅为绞线
3、5、5e
3、5、5e
3、5、5e
4.1.2.5.1混合缆中可有或没有加强构件。6
对绞线单元的结构尺寸
屏蔽类型
非屏蔽
非屏蔽
非屏蔽
非屏蔽
内导体标称直径及偏差
(mm)
0.50±0.01
0.50±0.01
0.50±0.01
0.52±0.02
0.57±0.02
标称外径
(mm)
HiiKAoiKAca
YD/T3124-2016
4.1.2.5.2加强构件宜采用非金属材料,如芳纶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杆(GFRP)、芳纶增强塑料杆(KFRP)、玻纤纱或其他合适的纤维(复合)材料。加强构件根据混合缆结构需要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加强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杨氏模量,并应满足YD/T1181相应部分的要求。4.1.2.5.3填充构件
4.1.2.6填充构件用于在缆芯中填补空位,其外径应使缆芯圆整。填充绳应是圆形塑料绳,它的表面应圆整光滑。充许用阻水纱做填充绳。4.1.2.7扎纱
4.1.2.7.1当采用螺旋绞时,绞层上可有绞向与绞层相反的短节距扎纱,也可没有。4.1.2.7.2当采用SZ绞时,绞层上应有短节距扎纱,以使绞层结构稳定。4.1.2.7.3扎纱应是强度足够的非吸湿性和非吸油性塑料纱束,或者是阻水纱。4.1.2.7.4束状缆芯可没有扎纱。4.1.2.8包带层
4.1.2.8.1缆芯外可有绕包或纵包的包带层,纵包层外允许再有扎纱。包带层应具有足够的隔热和耐电压性能。
4.1.2.8.2包带材料应是强度足够的聚酯带、聚酯无纺布带、阻水带或其他合适的带材4.1.3撕裂绳
混合缆内宜放置撕裂绳,撕裂绳应连续贯通整根混合缆长度,不吸湿,不吸油,并具有足以开启混合缆的强度,
4.1.4内护层
4.1.4.1当需要时可在缆芯外及铠装层下设置内护层,其厚度的标称值为0.8mm,最小值应不小于0.6mm。
4.1.4.2内护层的材料宜采用聚氯乙烯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也可采用其他合适的材料。4.1.5护层
4.1.5.1护层由可能有的铠装层和护套组成。4.1.5.2直埋式混合缆应在护套下设置铠装层,其他混合缆当需要时也可设置。铠装层通常由皱纹金属塑料复合带构成,采用纵包方式包覆在缆芯或内护套之上。金属带可采用铝带(用A表示)或钢带(用S表示)。当采用铝带时,可兼具总屏蔽层的功能。铝带和钢带应符合YD/T723相关部分的规定,金属带搭接的重选宽度应不小于5mm或缆芯直径小于8.0mm时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金属带在混合缆制造长度上允许有少量接头,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50m。接头处应电气导通。含接头的金属带强度应不低于不含接头的相邻段强度的80%。当有需要时,也可增加非金属纤维纱或非金属加强带等其他铠装方式。
4.1.5.3护套宜采用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聚氯乙烯或聚乙烯。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材料应符合YDT1113的规定,聚氯乙烯护套材料应符合GB/T8815-2008的规定,聚乙烯护套材料应符合GB/T15065的规定。若有特殊的敷设要求,则护套也可为其他合适的材料,其材料特性应符合相关要求4.1.5.4护套的颜色宜为黑色、灰色或白色。护套的表面应光滑,其断面上应无目视可见的鼓包、裂纹、气泡和砂眼等缺陷。其任意横截面上的护套最小厚度应不小于0.80mm。当不影响子缆独立性及使用功能时,外护套也可直接兼作子缆的护套。7
YD/T3124-2016
4.2交货长度
4.2.1混合缆的标准制造长度标称值宜为1000m或2000m,容差为0m~+50m。4.2.2混合缆交货长度应保证同轴电缆单元及对绞线单元能正常测试,通常宜不大于350m,或经供需双方协商,可以任意长度交货。光单元的衰减系数应在制造长度上测试。4.3性能要求
4.3.1混合缆中光纤的特性
混合缆中单模光纤的特性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多模光纤的特性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4.3.2混合缆中同轴电缆的电气性能和传输特性4.3.2.1内导体直流电阻
20℃时内导体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表7的要求。4.3.2.2衰减常数
20℃时成品电缆的衰减常数应不大于表7的要求4.3.2.3特性阻抗
20℃时成品电缆的特性阻抗应满足表7要求。4.3.2.4回波损耗
成品电缆的回波损耗最小值应满足表7要求。表7成品电缆中同轴电缆的电气性能和传输特性衰减常数\
SYWV-75-5
SYWV-75-7
内导体直流电阻“
(2/100m)
200MHz
550MHz
800MHz
1000MHz
200MHz
550MHz
800MHz
1000MHz
(dB/100m)
20℃时最大值b
注:当用户对更高频率的衰减常数有要求时,由买卖双方协商另订特性阻抗
75.0±3.0
75.0±2.5
回波损耗
5MHz~300MHz:≥22
300MHz~1000MHz:≥20
5MHz~300MHz:≥22
300MHz~1000MHz:≥20
注:当同轴电缆单元是处在层绞式的绞层中时,与长度有关联的参数可考虑绞入率的影响,并加以扣除。通常绞入率在0.5%~1.5%之间,视绞合节距及绞层直径而定。注:其他温度下的衰减值可参照表10中屏蔽电缆的衰减温度系数进行换算4.3.3混合缆中对绞电缆的电气性能和传输特性4.3.3.1电气性能
YD/T3124-2016
混合缆中对绞电缆的电气性能应符合表8的要求。除导体直流电阻及直流电阻不平衡外,电气性能及传输特性试验的样品应不短于100m。对于传输特性,当试验结果有争议时,应以100m样品展开的测试结果为准。
表8对绞电缆的电气特性
项目名称
单根导体直流电阻,最大值,+20℃a直流电阻不平衡b
最大值,+20℃
绝缘线芯断线、混线
工作电容,最大值,
电缆类别
线对内两导体间
线对与线对间
0.8kHz或1kHza
5、5e类
线对对地电容不平衡,最大值℃0.8kHz/1kHz单位
Q/100m
nF/100m
nF/100m
nF/100m
pF/100m
不断线、不混线
不要求
≤160
注:当对绞线单元是处在层绞式的绞层中时,与长度有关联的参数可考虑绞入率的影响,并加以扣除。通常绞入率在0.5%~1.5%之间,视绞合节距及绞层直径而定。注b:计算方法按YD/T1019-2013中3.1条。注:当电缆不具有屏蔽时,不进行该项测试4.3.3.2衰减
在温度20C时测量或校正到20℃C,从4MHz到电缆类别规定的最高传输频率的整个频带内,任一线对的衰减值α都应不大于表9中相应公式确定的数值。表9衰减
电缆类别
5、5e类
频率(MHz)
衰减(20℃)最大值(dB/100m)α≤2.320×/F+0.238×J
a≤1.967x/F+0.023x+0.100
α1.820×+0.0169×+0.250
受环境温度影响,衰减温度系数应选用表10所给定的值。有争议时,衰减应在温度20℃C±1°℃下测量。表10衰减温度系数
项目名称
环境温度范围
非屏蔽电缆
屏蔽电缆
衰减典型频点最大值见表11。
(MHz)
0.002/℃
0.002/℃
衰减温度系数
20℃~40℃
0.004/℃
0.002/℃
表11衰减典型频点最大值
衰减(20℃)最大值a(dB/100m)5类
40℃~60℃
0.006/℃
0.002/℃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YD通讯标准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