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 >>
- TB/T 1759-2016 铁道客车配线布线规则

【TB铁路运输标准】 铁道客车配线布线规则
- TB/T1759-2016
- 现行
标准号:
TB/T 1759-2016
标准名称:
铁道客车配线布线规则
标准类别:
铁路运输行业标准(TB)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zip .pdf下载大小:
3.99 MB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TB/T 1759-2016.Rules for installation of cabling for railway passenger car.
1范围
TB/T 1759规定了铁道客车配线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布线规则,插头、插座和接线座、接线端子,线管和线槽,分线盒,电线、电缆,光缆、网络线,射频.视频、音频线,绝緣、耐压试验等要求。
TB/T 1759适用于新造各型铁道客车,动车组、城轨车辆等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B/T 2408- -2008 塑料燃烧性 能的测定水 平法和垂直法(IEC 60695-11-10:1999 , IDT)
GB/T 2900. 10- -2013 电工术语 电缆( IEC 60050-461 :2008 ,IDT)
GB/T 21563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 和振动试验(GB/T 21563- 2008 , IEC 61373-1999 ,IDT)
GB/T 24338.4- -2009 轨道交通电磁兼容第3-2部分:机车车辆设备( IEC 62236-3-2-2003,MOD)
GB/T 32350. 1- -2015轨道交通绝缘配合 第1 部分:基本要求电工电 子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IEC 62497-1 :2010 , MOD)
GB/T 32587旅客列车 DC 600 V供电系统
GB/T 34571- -2017轨道交通机车 车辆布线规则
TB/T 2977铁道 车辆金属部件的接地保护
TB/T 3246.3- -2010 机车 车辆及其零部件设计准则螺栓连接 第3 部分:设计一电气应用
3术语和定义
GB/T 2900. 10- -2013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布线余量wiring allowance
布线时电线电缆敷设至电器设备后因电器设备拆装与检修需要再增加的电线电缆长度。
3.2下线shearing line
布线施工中,根据图样等技术文件的要求,将电线截成规定长度的施工过程。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1759-2016
代替TB/T1759—2003
铁道客车配线布线规则
Rules for installation of cabling for railway passenger car2016-09-30发布
国家铁路局
2017-04-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环境条件
布线规则
插头、插座和接线座、接线端子线管和线槽
分线盒
电线、电缆
光缆、网络线
射频、视频、音频线
绝缘、耐压试验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标准壁厚及小尺寸壁厚电缆载流量TB/T1759—2016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定的规则起草。TB/T1759-2016
本标准代替TB/T1759—2003《铁道客车配线布线规则》。与TB/T1759—2003相比,本标准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振动与冲击要求(见4.4,2003年版的3.4);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bzxz.net
修改了电线电缆与接线端子冷压后的技术要求(见5.6.1,2003年版的4.6.1);细化了电线电缆与接线端子连接时剥线长度要求(见5.6.3,2003年版的4.6.3);取消了接线座对电线电缆的最低保持力要求及表6(见5.6.4,2003年版的4.6.4):增加了接线紧固螺栓的紧固扭矩值的规定(见5.6.5);修改了接线端子型式和形状要求(见6.5,2003年版的5.5);增加了接线端子与接线座的连接方式示例及表7(见6.6);增加了接线端子镀层要求(见6.7);修改了采用软管布线时的要求(见7.1,2003年版的6.1);修改了采用金属线槽布线时,线槽材质及线槽内外部处理要求(见7.4,2003年版的6.4);增加了线槽接地点要求(见7.5);增加了电缆绑扎要求(见7.6):修改了接线柱不起导电作用时的要求(见8.1,2003年版的7.1);增加了网络线的布线规定(见10.3);修改了绝缘试验规定(见12.1,2003年版的11.1);修改了耐压试验规定(见12.2,2003年版的11.2);修改了DC600V绝缘试验引用标准(见12.3,2003年版的11.3);增加了标准壁厚及小尺寸壁厚电缆载流量要求(见附录A)。本标准由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君、李国平、王永刚、陈明惠、何丹炉、郭志刚、邸军伟、胡晓春。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TB/T1759—1986,TB/T1759—2003。Ⅲ
1范围
铁道客车配线布线规则
TB/T1759-2016
本标准规定了铁道客车配线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布线规则,插头、插座和接线座、接线端子,线管和线槽,分线盒,电线、电缆,光缆、网络线,射频、视频、音频线,绝缘、耐压试验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造各型铁道客车,动车组、城轨车辆等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408—20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法和垂直法(IEC60695-11-10:1999,IDT)GB/T2900.10—2013电工术语电缆(IEC60050-461:2008.IDT)GB/T21563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GB/T21563—2008,IEC61373-1999,ID
CB/T24338.4—2009
轨道交通
2003,M0D)
电磁兼容第3-2部分:机车车辆设备(IEC62236-3-2-GB/T32350.1-2015轨道交通
绝缘配合第1部分:基本要求电工电子设备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IEC62497-1:2010,M0D)GB/T32587旅客列车DC600V供电系统GB/T34571一2017轨道交通·机车车辆布线规则TB/T2977铁道车辆金属部件的接地保护TB/T3246.3一2010机车车辆及其零部件设计准则螺栓连接第3部分:设计一电气应用3术语和定义
GB/T2900.10—201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布线余量wiringallowance
布线时电线电缆敷设至电器设备后因电器设备拆装与检修需要再增加的电线电缆长度。3.2
下线shearing line
布线施工中,根据图样等技术文件的要求,将电线截成规定长度的施工过程。4环境条件
海拔:≤2500m
4.2环境温度:-40℃~+40℃。
4.3相对湿度: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90%(该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25℃)。4.4振动与冲击:应符合GB/T21563的规定。4.5当环境条件与上述条款有差异时,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1
TB/T1759—2016
布线规则
5.1下线
一般要求
电线电缆的下线长度,应按图样实地测量后确定,下线长度含布线余量。5.1.1.2设置备用电线电缆时,长度应按可能发生的最远位置确定。5.1.2线束的处理
凡是可以在车下组成线束的电线电缆,下线后应套上线号再按需要扎成线束,并符合下列要求:a)
线束中电线电缆不应绞劲:
每隔400mm500mm至少捆扎一次,捆扎材料应无卤,其防火性能应能达到GB/T2408-2008规定的V-2级,不应损伤电缆或使其特性恶化;线束中引出电线电缆的位置应准确,且长度适中;下好的线束如不能及时布线,应合理放置且保持电线电缆清洁,不应踩压。现车下线的处理
当走线复杂,无法预先下线时,可现车下线。5.1.3.2
下线时,直接按电线电缆所经过的线槽、线管等实际位置下线,长度应以电线电缆所经过的位置为准,并留出布线余量。
5.2线号
每根电线电缆两端应有清晰、牢固的导线标志。导线标志应按表1进行。
标志的表示方法有下列两种:
只标志线号(数字等符号),例如N×××;在a)项数字标志的右端增加连接设备的代号,例如N×××/×××。b)
导线标志应采用个位数远离端子法或接线座法。导线标志及标志颜色
导线名称
交流系统的U相
交流系统
直流系统
交流系统的V相
交流系统的W相
中性线
DC600V正极
DC600V负极
DC110V正极
DC110V负极
其他电压等级正极
其他电压等级负极
蓄电池正极
蓄电池负极
电源正极
电源负极
导线标志
V××x
+6××
-6××
+1××
+×x×
B××+
柴油发电机组输出端为L1××
柴油发电机组输出端为L2××
柴油发电机组输出端为L3××
不包括DC600V、DC110V电压等级。可参照DC600V、DC110V标志,宜在数字中含有电压等级的标志
直流系统
控制电路
制动系统
信号系统
公共系统
导线名称
充电器输出正极
充电器输出负极
中间线
RS-485
RS-232
LonWorks
传感器
播音线
保护接地导体
工作接地导体
屏蔽接地导体
表1导线标志及标志颜色(续)
导线标志
0~799,
900-9999
800~899
RP××
RN××
MP××
BY××
RF××
TE××
TB/T1759-2016
控制电路一般指主回路之外,且与其他系统无关部分
RP××表示正极
RN××表示负极
RT××表示发信端
RR××表示收信端
RG××表示公共端
WP××表示正极
WN××表示负极
MPx×表示正极
MNXX表示负极
传感器导线标记取其名称汉语第一个字母,如与其他标记重复,取拼音的前两位电压、电流、频率传感器的模拟输出5.2.4导线标志字体为未体,字体清晰,字高不应小于2.5mm。导线标志的长度根据线径确定,应符合表2的规定。当采用5.2.3b)项表示方法时,表2中的长度应加长15mm~25mm。如果标志过长,周围有物体遮挡标记,允许调整标记字体宽度及大小,使标记长度适当缩小,但不应小于20mm,且标记应清晰可辨。表2标志长度
导线截面积
标志长度
20 ~25
20 ~25
TB/T1759—2016
5.3布线
导线截面积
表2标志长度(续)
标志长度
5.3.1布线应遵循方便检修和检查的原则,特殊部位的电气布线设计应满足方便单独更换的要求,符合经过批准的设计图样。
布线余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5.3.3电线电缆按表4进行分类。电线电缆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表5的规定。当采用金属线槽线管布线、接线端子区域、交叉布5.3.4
线区或设备箱的出口处受到空间的限制时,可不按表5的规定布线,应采用隔离措施,如绝缘护套、绝缘板、金属接地板或管等,做好屏蔽和接地。其电磁兼容应符合GB/T24338.4一2009的规定。5.3.5
应注意使电线电缆尽量远离发热器件,并遵守以下规则:发热温度低于100℃发热器件,电线电缆与之距离应保持在20mm以上;发热温度在100℃~300℃发热器件,电线电缆与之距离应保持在30mm以上;发热温度高于300℃发热器件,电线电缆与之距离应保持在80mm以上;如有隔热、防火措施,以隔热的实际温度考虑,达不到要求的距离时,允许选用耐高温电线电缆或穿瓷套解决。
布线余量
地灯/壁灯
开关、插座、电加热器
车下大线
通信连接器
控制柜/配电箱端
空调机组电气连接器
电线电缆分类
电线电缆形式
电网线、供电母线
电线电缆分类
负载交流动力线
布线余量
500~600
150~250
50~150
≥200
≥200
≥300
直流电源线、控制线
单位为毫米
总线、信号线、通信线、
天线、广播线
电线电缆类型
表5电线电缆间距离
TB/T1759-2016
单位为毫米
5.3.6布线宜采用车下预布线方式。布线可采用线槽、线管。线槽、线管应安装牢固。5.3.7线槽内线束应固定均匀,车顶、底板线槽内悬吊的线束固定间距不应超过300mm,线槽端部线束固定不应超过150mm,其他部位固定间距不应超过500mm,线束固定时不应对电缆造成损伤,宜采用尼龙扎带。
5.3.8车下布线充许分线。为避免对外界产生干扰和涡流效应,同一回路的导线应紧邻布置,共管,槽敷设。如不能共管、槽敷设,交流回路电线电缆应选用非导磁材料的管、槽敷设。5.3.9线槽、线管内电线电缆不应有接头。线槽、线管外电线电缆及主干线的分线连接应采用可供检查的分线盒、接线箱、配电柜内接线端子连接方式。5.3.10穿人线管或线槽的电线电缆,外径面积之和不宜超过线管、线槽内孔横截面积的70%(单根电线电缆除外)。
5.3.11单根敷设电线电缆时要考虑抗拉强度,电缆不应承受可能使其受损伤的压力,电缆所受拉力不应超过电缆导体能承受的应力,不推荐采取单根敷设方式。5.3.12总线的布线中,车内WTB、MVB总线除与设备的必要连接外,不应有过渡端子和分支线。其他类型的总线不应有超过300mm的分支线(自由拓扑例外)。5.3.1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GB/T32350.1—2015的规定。5.3.14布线应考虑采取适应措施防止老鼠对布线的损坏,对于在潮湿、霉变、腐蚀、油污的特殊环境进行布线时应采取对应措施。
5.3.15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及以上速度等级的客车布线时应考虑车体气密性的要求。5.4接地
5.4.1保护接地
5.4.1.1保护接地线长度为从设备接地点到就近的车体结构梁柱接地点的距离加上50mm100mm,导线不应悬空受力,接地紧固件应为铜质或不锈金属材质,接地紧固件与车体结构连接方式应为焊接,除接触面外应做防锈、防腐处理。车体和转向架构架的接地符合TB/T2977的规定。5.4.1.2保护接地线与接地点应牢固连接,通过面接触导电,不应通过螺纹接触导电。5.4.1.3保护接地回路不应有开关或类似设备。5.4.1.4保护接地线的截面积应保证当发生接地故障时,外壳的对地电压小于DC50V或AC24V;在保护电路动作之前保护接地线不应烧损。5.4.2工作接地
5.4.2.1工作接地线应汇聚一点,避免共地干扰。5.4.2.2工作接地线和保护接地线不应混接和相互代用。5.4.3屏蔽接地
5.4.3.1电子、电气设备的箱体屏蔽接地的长度不大于350mm,特殊情况不大于500mm。5.4.3.2静态或低频信号电线电缆应采用单端接地。高频信号电线电缆应采用双端接地。金属线槽体和金属线槽盖、线管,特别是不连续敷设的时候应多点接地,以保证整体接地良好。5
TB/T1759—2016
5.5绝缘防护
5.5.1电线电缆出人线槽、线管及穿过金属隔板的孔、口时,应加以防护。支线配线防护应采用尼龙管,并做好端部防护处理,约束布线路径。发电车、厨房、锅炉室等需特殊部位配线防护,可采用夹布胶管或内绝缘不锈钢金属软管,金属软管应接地。受空间及结构限制时允许采用符合阻燃要求的非金属材料进行局部防护。
5.5.2裸线采用金属线卡固定时,应加绝缘隔板,绝缘板超出金属线卡两边3mm~5mm。5.5.3车内电线电缆的安装位置应避开螺钉骨架正面,防止安装墙板和拧螺丝时损伤电线电缆。5.5.4车外电线电缆均敷设在线槽、线管内,除接地导线外,不应采用裸露导线。5.5.5备用电线电缆的端头应有牢固的绝缘包扎并标注备用字样,便于后期维护识别。5.6接线
5.6.1电线电缆与接线端子的连接应采用冷压连接,屏蔽层可采用专用锡环或其他类似装置处理,冷压接后的抗拉强度应符合GB/T34571-—2017的规定。5.6.2干线与支线连接宜采用接线座。5.6.3与接线端子相连的电线电缆,剥线长度应满足接线端子压接要求。选用护套接头和全裸接头时,压接伸人全裸接头后的裸露电线的长度B,及与各种接头相连接剥去外皮的电线长度C,如图1a)、图1b)所示,应符合表6的规定。剥线时线芯不应有损伤、断股现象。中
a)护套接头
b)全裸接头
图1接头压接时剥线长度示意图
表6剥线长度值
压接尺寸
线芯截面
16 ~95
120~300
5.6.46mm2及以下电线电缆的接线座应采用带预紧压力的笼式弹簧式的接线座,6mm以上电线电缆的接线端子可采用螺纹式接线座。5.6.5接线紧固螺栓的紧固扭矩值应满足TB/T3246.3—2010的规定。6插头、插座和接线座、接线端子6.1插头、插座和接线座应按不同电压、电流及防护要求进行选择。每个插头插座、接线座(端子)上或安装位置处应有清晰牢固的代号标志。铜母线应打标志或涂标颜色。相同型号的插头、插座应保持互换。邻近同型号的连接器应有防错插功能。6.2采用螺纹连接时,紧固件应齐全,按规定的扭矩紧固,并涂打防松标志。6.3车体外部用各种连接器的插头、插座应有防尘、防雨等密封措施。6.4应采用冷压接线方式的连接器。插头、插座相连的电线,连接应牢固,不应有断股和损伤。各接6
触芯与导线之间均应有防护绝缘套管或线号套管。TB/T1759-2016
6.5客车采用的接线端子应使用0形(板式开口型)、管形(管式闭口型)或针型等铜质冷压端子,不宜采用U形、Y形及叉型端子,选取时应保证足够的接触面积、防止松动和降低连接处温升。6.6表7给出了接线端子与接线座的连接方式示例。表7允许与不准许的接口数示例
与电流通过
汇流排
=接口
电缆接线片
有关的接口数
允许/不准许
(用于供电连接)
不宜(见注)
不宜(见注)
不准许(见注)
允许/不准许
(用于控制或
保护性接地连接)
不准许(见注)
注:表7所列的例子中,与通过电流有关的接触表面数同安装这些连接元件在一起的次序决定。在序号3、4和5情形下,有时会造成接触表面的数量(最差情况)太多(例如修理之后的错误安装等)。7
TB/T1759-2016
6.7接线端子表面应镀锡,有特殊要求时可以镀银或镀金。镀膜厚度不应低于5μm~7μm。6.8连接器应采用满针配置,即所有空位应放置不压线的插针。当强度不足时,允许空针压接长度不超过100mm的线缆,线缆另一端进行绝缘防护;具有防止误插性能的连接器,施工时注意识别且正确安装,保证连接器插头插座连接牢固。7线管和线槽
7.1采用线管布线时,可选用非金属管或金属管。金属管内部应做绝缘处理(转向架上配管除外),外部应接地。两端的出线口边缘应光滑,不应有尖角、毛刺。管接头与锁紧螺母配合应良好。7.2每根金属管(不含金属软管)弯曲不应超过两处,超过两处时采用两根金属管与分线盒或管接头过渡连接。曲线弯角不应小于90°。弯曲半径处不应有皱折。7.3车上线管应进行固定。与分线箱、线槽出口的固定间距不大于300mm。线管水平敷设时,固定间距不大于400mm;软管垂直敷设时(不包括侧墙内的软管),固定间距不大于500mm。7.4干线配线采用内绝缘金属线槽、线管布线,线槽材质厚度不小于1.2mm,线槽内外表面应进行防腐及绝缘处理,线管内表面应进行绝缘处理,外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干线金属线槽和线管应可靠接地,分段线槽应采用多点接地线就近接地,不充许跨接。7.5线槽与车体接地点应采用不锈材质焊接方式可靠连接。7.6线束和干线拐弯处及分叉处均应绑扎固定。7.7金属线槽焊缝应打磨平整,无凸台及毛刺、焊渣,断焊处应涂密封胶。8分线盒
8.1分线盒接线板应固定牢固,接线柱不起导电作用时,接线柱、螺母可采用不锈材质,接线时保证接线端子平面与螺母密贴无变形、紧固件牢固不松动。8.2车外分线盒应有防尘、沙、雨、雪措施,安装应严密。8.3车外分线盒外壳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4。9电线、电缆
9.1选用的电线电缆应符合相关规定。小于1mm的电线仅适用于设备或装置内部作为信号线。9.2当电线电缆外径小于或等于20mm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线电缆外径的3倍:当电线电缆外径大于20mm时,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电线电缆外径的5倍。9.3电力电线电缆截面的选择应按环境温度、导体温度、敷设环境、线束同时工作等因素进行修正,同时应考虑电线电缆的机械强度及短路时电线电缆的热稳定性。用作供电母线的电线电缆其截面的选择应考虑电压损失(或电压降)的要求。其他用途(如视频、通信、信号类)电线电缆的选择应考虑特性阻抗、电磁兼容等性能要求。9.4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按下式计算选取电缆的载流量:Ilond
lao=k, ×h, ks kg ×ks
式中:
Ilad—电缆在持续的正常运行期间应承载的负载电流,单位为安(A);lable——单芯电缆工作自由空气中的允许持续载流量,单位为安(A);k,环境温度系数;
kz—敷设修正系数;
ks—寿命折算修正系数;
ka—工作制修正系数;
一单根多芯电缆修正系数。
附录A中给出了电缆的载流量Iah及k,kz、ks、hak,的计算取值。10光缆、网络线
10.1光缆的弯曲线弯角不应小于90°10.2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50mm。TB/T1759—2016
10.3千兆以太网宜采用CAT6类线(铜线、双绞屏蔽线),带宽250M以上,屏蔽层应在连接器处接地。百兆以太网宜采用CAT5类线或超5类线(推荐双绞屏蔽线),带宽100M以上。分支、分配可采用集线器(HUB)。
射频、视频、音频线
射频、视频、音频线的连接和分支、分配应采用分支、分配器,同时应避免屏蔽线分支过长。12
绝缘、耐压试验
12.1布线完工后,应按表8进行车电配线绝缘电阻试验并记录。表8绝缘电阻值
额定电压
DC600V及DC600/AC380V
兼容供电
AC380V供电
兆欧表等级
注:相对湿度在60%~85%时,按线性内插法计算最低限值。10
相对湿度
60%~85%
单位为兆欧
12.2布线完工后,AC380V供电客车主回路正负两线间或各线对地(车体)的介电强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直流配线:工频1000V、50Hz,耐压1min,无击穿或闪络现象;交流配线:工频1500V、50Hz,耐压1min,无击穿或闪络现象。12.3DC600V供电客车车电配线耐压、绝缘试验按GB/T32587的规定进行。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TB铁路运输标准标准计划
- TB/T3523.2-2018 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试验方法第2部分:输入特性试验
- TB2105-1989 XX型信号选别器
- TB/T1463-2006 机车轮对组装技术条件
- TB10424-2018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TB/T3253-2010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绝缘护套
- TB/T3503.1-2018 铁路应用空气动力学第1部分:符号与单位
- TB/T2247-1991 机车牵引齿轮磁粉探伤验收条件
- TB/T2787-1997 机车车轴金相显微检验
- TB/T2624-2011 重型轨道车车轴型式及基本尺寸
- TB/T3503.2-2018 铁路应用空气动力学第2部分: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
- TB/T3520-2018 铁路大型养路机械钢轨打磨车
- TB/T2530-1995 内燃机车柴油机空转油耗试验方法
- TB/T2891-1998 电气化铁道并联电容器静态型高次谐波过流保护技术条件
- TB/T1679-1997 电气化铁道 牵引供电系统电气图用图形符号
- TB/T3188-2007 铁道客车行车安全监测诊断系统技术条件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