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 50526-2010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GB)】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18 20:48:47
- GB50526-2010
- 现行
标准号:
GB 50526-2010
标准名称: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10-05-3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6.14 MB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public address system engineeringGB505262010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0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608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526-2010,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2.5(1、2)、3.5.6、3.5.7、3.6.7(1)、4.2.4、4.2.5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一0年五月三十一日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6]136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和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有关技术及其指标进行了论证和实验验证,并在全国范围内向有关专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公共广播系统工程设计、公共广插系统工程施工、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稳测量、公共广播系统工程验收。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以及相关资料寄送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地址:北京743信箱,邮编:100D15,E-mail:aescrityea.com.cn),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员名单:主编单位:中国电子学会声额工程分会广州市迪土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广东省电子电器产品监督检验所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传插声学研究所
广州声雅音器材有限公司
杭州嘉声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飞乐电声器件有限公司
北京益泰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艺丰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易思奥达声光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桂林市申氏专业音响弱电工程设计安装部安恒利(国际)有眼公司
广州天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钟恭良
郭远林
王齐样
潘晓东
范宝元
都建群
钟厚琼
李力天
梁鸿飞
孟子厚
颐克明
彰妙颜
周需霜
张承云
主要审查人员:阎风仑
王以真
陈建利
曹孝振
1总则
张新华
张利滨
1,0,1为了规范公共广播系统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做到安全适用、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保证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广插系统电声工程部分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与公共广插系统相关的建设工程,应满足建筑声学特性要求,1.0.4公共广插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公共广播public address(PA)由使用单位自行管理的,在本单位范图内为公众服务的声音广播。包括业务广插、背景广播和紧急广插等。2.0.2公共广播系统 public address system为公共广插覆盖区服务的所有公共广播设备、设施及公共广播覆盖区的声学环境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0.3公共广播设备 public address equipment组成公共广播系统的全部设备的总称。包括广播扬声器、功率放大器、传输线路及其传输设备、管理/控制设备、寻呼设备,传声器和其他信号源设备。
2.0.4紧急广插emergency broadcast公共广插系统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向其服务区发布的广播,包括警报信号、指导公众疏散的信息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指挥的命令等。
2.0.5业务广播business announcenent报时等。
公共广播系统向其服务区播送的、需要被全部或部分听众收听的日常广播,包括发布通知、新闻、信息、语声文件、寻呼、2.0.6背景广播background broadcast公共广播系统向其服务区播送道染环境气氧的广播。包括背景音乐和各种场合的背景音响(包括环境模拟声)等。2.0.7广播扬声器布点loadspeakers distribution将广插扬声器配置到公共广插播服务区现场各个具体位置的设计和施工。2.0.8传输线路transnission line将公共广插信号从信号处理设备(含放大器)或机房,传输到广播服务区现场广插扬声器的线路,包括各种导电线缆、光纤网络等。
2.0.9传输距离transnission distance由公共广播传输线路输入端到负载端的线路长度。2.0.10额定传输电压rated transnissionvoltage传输线路始端的额定电压,也即是传输线路配接的广播扬声器(或其他终端器件)的标称输入电压。2.0.11应备功能ensured function公共广插系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2.0.12广插优先级airing priority广插信号源播出的优先等级,
2.0.13传声器优先microphone priority赋予传声器具有最高广播优先级的功能。2.0.14语声文件voice file
预先录制的语声广播词。
15热备用dualfunction systen
指紧急广插系统的一种待机方式。系统平时作为业务广播系统或背景广插系统运行,在紧急警报信号触发下,能自动转换为紧急广插系统。
16一键到位 one touch ready
只需操作一个键(或一个按钮,或一个开关),就能进入指定工作状态。17寻呼paging
寻人、寻物或寻求帮助的广播;或根据现场需要临时向指定的广插区发布的广插,18寻呼台站 call station
独立于广插主机以外的,可以进行分区寻呼操作的设备。19强插owerride
强行用某些广播内容覆盖正在广播的其他信号,或强行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广播系统,发布紧急广播。20分区管理 zone managenent
把公共广播服务区分割成若干个广插分区分别进行管理,各个广插播分区可分别选通、关闭或全部选通、关闭。2. 0. 2
21矩阵分区 zoning vith natrix mode以矩阵方式进行分区,各个广播分区不仅可以分别选通或关闭,而且可以同时在两个或多个分区播放不同的信号。2.0.22分区强插 zoning override有选择地向某个或多个广播分区进行强插而不影响其他广播分区的运行状态。2. 0. 2
23远程监控 remote control and monitor在公共广播机房(或公其广播系统本身的控制中心)以外,监控公其广播系统运行。2.0.24应备声压级 ensured sound pressure level公共广插系统在广播服务区内,应能达到的稳态有效值广播声压级的平均值。2.0.25声场不均匀度
E sound field irregularity
公共广播服务区内各测量点测得的声压级的最大差值,2.0.26漏出声衰减 leak out acoustic attenuation公共广播系统的应备声压级与服务区边界外30处的声压级之差,2.0.27系统设备信噪比 systen signal-to-noise ratio从公共广播系统设备声额信号输入端,到广插播扬声器声额信号激励端的信号噪声比。2.0.28语言传输指数 speech transnission index(STI)基于语言信号调制指数在传输过程中的变化而导出的,评价语言可懂度的客观参量。2.0.29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 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 of public address(STIPA)语言传输指数的一种简化形式,用于客观评价扩声系统(包括公共广播系统)的语言传输质量.2.0.30传输额率特性transnission frequencyresponse公共广播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服务区内各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相对于公共广播设备信号输入电平的幅频响应特性。2.0.31无源终端passive terninal不需要电源供给的终端,
2.0.32有源终端active terninal需要电源供给的终端,
3公共广播系统工程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公共广播系统工程设计应在安全、环保、节能和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3.1.2公共广插设备,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通过3C认证。3.1.3公共广播应为单声道广播
3.1.4公共广播系统应根据用途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3.1.5一个公共广播系统可同时具有多种广播用途,各种广播用途的等级设置可互相不同。3.1.6易燃易爆区域内的公共广插系统。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GB3836.1和《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GB3836,2的有关规定。3.1.7公共广插系统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文件:系统结构图及其说明文件。
2广播传输线路敷设路由及广播扬声器布点平面图。3控制中心及其设备现场配置图。4设备清单。
3.2应备功能
3,2.1公共广插系统应能实时发布语广插,且应有一个广措传声器处于最高广插优先级。3.2.2当有多个信号源对同一广播分区进行广插时,优先级别高的信号应能自动覆盖优先级别低的信号,3.2.3业务广插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3.2.3的规定,裹3,2,3
业务广播系统的其他应备功能
其他应备功能
编程管理,自动定时运行(允许手动干预)且定时误差不应大于10S:矩降分区:分区强插:广播优先级排序:主/备功率放大器白动切换;支持寻呼台站:支持远程监控
自动定时运行(允许手动干预);分区管理:可强插:功率放大器故障告暨-
32.4背景广插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3.2.4的规定。表3.2.4
背景广播系统的其他应备功能
其他废备功能
编程管理,自动定时适行(允许手动干预);具有音调润节环节;降分区;分区强插,广播优先摄排序,支持远程整控自动定时运行(允许手动干预):具有音调调节环节;分区管现:可强暂3.2.5紧急广插播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当公共广播系统有多种用途时,紧急广播应具有最高级别的优先权。公共广播系统应能在手动或警报信号触发的10s1
内,向相关广插区播放警示信号(含警笛)、警报语声文件或实时指挥语声,2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紧急广据的信噪比应等于或大于12dB。3紧急广播系统设备应处于热备用状态,或具有定时自检和故障自动告警功能。4紧急广播系统应具有应急备用电源,主电源与备用电源切换时间不应大于1s;应急备用电源应能满足20min以上的紧急广插播。以电池为备用电源时,系统应设置电池自动充电装置,5紧急广播音量应能自动调节至不小于应备声压级界定的音量6当需要手动发布紧急广插播时,应设置一键到位功能。7单台广播功率放大器失效不应导致整个广插播系统失效.8单个广播扬声器失效不应导致整个广播分区失效,9紧急广播系统的其它应备功能尚应符合表3.2.5的规定、表3.2.5
累急广播系统的其他应备功能
其他应备功能
具有与事故处理中心(消防中心)联动的接口;与消防分区相容的分区管报强插;主/备电源白动切换主/备功率放大器自动切换:支博有广摄优先一级
级排序的寻呼台站,支持远霍监控:支持备份主机;自动生成运行记录与事散处理系统(消防系统或手勘告警系统)相容的分区警报强桶;主/备功率放大器自动切换
可强插紧急广播和警简:功率放大器故摩件警3.3电声性能指标
3.3.1公共广播系统在各广播服务区内的电声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3.1的规定。表3.3.1
一级业务广播系绕
二级业务广播累镜
三级业务广播系统
一级骨景广播系线
二缓骨景广播系镜
三级骨景广插系统
一级繁象广播系统
二级紫急广播系统
三疆景急广揭系统
声压级
≥80dB
B86dR+
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捐标
不均匀度
(室内)
漏出需
信噪比
≥15dB≥70dH
12dB65dB
15dB70dB
12dB≥65dB
15dB≥70dB
12dB≥B5dB
扩声系统
语言传辅
≥0, 45
传输毅率
(室内)
图3.3.1-1
图3.3.1-2
图3. 3,1-3
图3.3,1-1
图3,3,1-2
:紧负广播的应备声压级尚虚符合本规范第3.2.5条第2款的规定,(盼)
SdR/bo
图3.3.1-1
频率(H2)
6.358312336
一级业务广插、一级背录广播室内传输频率特性容差城5B/oct
顺率(H)
:二级业务广播、二级背景广播室内传输毅率特性容差城图3..3.1-2
(以实测传输频率特性血线的最大值为OdB)3.3.2公共广插系统配置在室内时,相应的建筑声学特性宜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崇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50356和《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的有关规定,(EP
频率(Hz)
图3.3.1-3三级业务广播室内传输频率待性容差域(以实测传输频率特性曲线的最大值为OuB)3.4系统构建
3.4,1公共广插系统的用途和等级应根据用户需要、系统规模及投资等因素确定。6
3.4.2公共广播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无源终端方式、有源终端方式或无源终端和有源终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3.4.3广播分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紧急广据系统的分区应与消防分区相容2大厦可按楼层分区,场馆可按部门或功能块分区,走廊通道可按结构分区。3管理部门与公众场所宜分别设区。4重要部门或广播扬声器音量需要由现场人员调节的场所,宜单独设区。5每一个分区内广播扬声器的总功率不宜太大,并应同分区器的容量相适应。3.4.4公共广插系统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1三级公共广播系统的监控中心可由系统的广播功率放大器或广播前置放大器兼任、2一级和二级公共广插系统的监控中心宜设在监控室(或机房)内,监控主机的性能应满足本规范第3.2节的规定。3必要时,可设置主控中心和若干分控中心。分控中心可为二级监控主机或寻呼台站。3.5传输线路
3.5.1公共广插信号应通过布设在广播服务区内的有线广播线路、同轴电缆或五类线缆、光缆等网络传输。3.5.2公共广播信号可用无线传输,但不应干扰其他系统运行,且必须经当地有关无线电广播(或无线通信)管理部门批准或许可3.5.3当传输距高在3km以内时,广播传输线路宜采用普通线统传送广播功率信号:当传输距离大于3km,且终端功率在千瓦级以上时,广插传输线路宜采用五类线缆、同辅电缆或光绕传送低电平广播信号。3.5.4当广播扬声零为无源扬声器,且传输距离大于100m时,额定传输电压宜选用70V、100V;当传输距离与传输功率的乘积大于1km·kW时,额定传输电压可选用150V、200V、250V。3,5.5公共广播系统室内广播功率传输线路,袭减不宜大于3dB(1000Hz)。3.5.6火灾隐惠地区使用的紧急广播传输线路及其线槽(或线管)应采用阻燃材料。3.5.7具有室外传输线路(除光缆外)的公共广播系统应有防雷设施,公共广播系统的防雷和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3.6广播扬声器
3,6,1广插扬声器的重放声场,应符合本规范表3.31的规定3.6.2广插扬声器的灵敏度、额定功率、频率响应、指向性等性能指标应符合声场设计的要求,3.6.3广插声器布点宜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扬声器宜根据分片覆董的原则,在广播服务区内分散配置2广场以及面积较大且高度大于4的厅堂等块状广措服务区,也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集中式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配置广插扬声器。
3广播扬声器的安装高度和安装角度应符合声场设计的要求、3.6.4室外广播扬声器应具有防潮和防腐的特性。3,6.5广插扬声器的外形、色调、结构及其安装架设方式应与环境相适应3.6.6当采用无源广播扬声器,且传输距离大于100n时,宜选用内置线间变压器的定压式扬声器,定压式扬声器的额定工作电压应与广播线路额定传输电压相同,3.6.7用于火灾隐惠区的紧急广插扬声器应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扬声器应使用阻燃材料,或具有阻燃后罩结构。2广播扬声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的有关规定。3.7广播功率放大器
3.7.1整动无源终端的广播功率放大器,宜选用定压式功率放大器;定压式功率放大器的标称输出电压应与广插播线路额定传输电压相同。
3.7.2非紧急广播用的广播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其所驱动的广播扬声器额定功率总和的1.3倍,3.7.3用于紧急广播的广播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其所驱动的广插扬声器额定功率总和的1.5倍:全部紧急广播功率放大器的功率总客量,应满足所有广播分区同时发布紧急广播的要求3.8公共广插信号源设备
3.8.1公共广插信号源设备可包括广播传声器、寻呼器、警报信号发生器、调谐器、激光唱机、语声文件录放器、具有声频模拟信号求放接口的计算机及其他声频信号求放设备等,应根据系统用途、等级和实际需要进行配置,3.8.2广插传声器及其信号处理电路的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传声器应符合语言传声特性。2广播传声器的频率特性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应急声系统》GB/T16851的有关规定。3广播传声器宜具有发送提示音的功能;当用作寻呼台站时,应配备分区选通功能4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施工
4.1一般规定
4.1.1公共广插系统工程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关于施工安全和劳动保护的规定。4.1.2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设计文件、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图纸应齐全,并已经过审查和批准。1
2施工区域具备进场条件,应能保证施工安全和用电安全。3施工人员应熟识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电工、焊工必须持证上岗。4.1,3新工程的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施工,应与土建施工协调进行;预理线管、支撑件、预留孔润、沟槽及其他预埋件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1.4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要求查勘现场情况,查勘现场应包括下列内容:1与传输线路有关的道路(包括横跨道路)的情况。2允许同杆架设传输线路或同杆架设广播扬声器的杆路及自立杆路的情况,3公共广播传输线缆预留管道及允许共用的线统、管道的情况4,1,5影响公共广播传输线缆及广播扬声器架设的障碍物应提前处理。4,1,6公共广插设备安装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施工设备、材料表对材料进行清点、分类,进场应填写本规范表A.0.1。2规格、型号、数量以及3C认证等应符合设计文件及本规范要求。3有源部件均应通电检查。广播功率放大器和广播扬声器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其实际功能和技术指标应与产品标称相符。
件资料。
4进口产品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提供进口商检证明、配套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及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文5对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产品,可要求工厂出具检测报告。4.1.7公共广插系统软件产品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商业化软件,应进行使用许可证及使用范围的检查2由系统承包商编制的用户应用软件,除进行功能测试外,还应进行容量、可靠性、安全性、可恢复性、兼容性、自诊断等多项功能测试,以及软件的可维护性检查、3所有自编的、在通用计算机上运行的应用软件应提供完整的文档。4,1,8隐蔽工程应进行随工验收,并应填写本规范表A.0.2。4.2广播传输线路敷设
4.2.1传输线统应经检测合格后再设。4.2.2室外广播传输线缆应穿管理地或在电缆沟内数设;室内广播传输线缆应穿管或用线槽数设4.2.3公共广插的功率传输线路不应与通信线缆或数据线境共管或共。4,2.4除用电力载波方式传输的公共广插播线路外,其他公共广措线路均严禁与电力线路共管或共槽4.2.5公共广播功率传输线路的绝缘电压等级必须与其额定传输电压相容;线路接头不应棵露;电位不等的接头必须分别进行绝续处理。
4.2.6公共广插传输线缆宜减少接驳:需要接驳时,接头应妥善包扎并安置在检查盒内。4.2.7公共广传输线缆敷设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的有关规定。
4.2.8公共广插室外传输线路的防雷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4.3广播扬声器安装架设
4.3.1广播扬声器安装架设地点应符合本工程布点设计的规定,4.3.2广播扬声器的安装架设高度及其水平指向和垂直指向,应根据声场设计及现场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扬声器的声辐射应指向广插服务区。2当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和高大地形地物时,应通免产生回声。4.3.3广插扬声器与广播传输线路之间的接头必须接触良好,不同电位的接头应分别绝缘;接驳宜用压接套管和压接工具进行施工。冷热端有区别的接头应正确予以区分。4.3.4广插扬声器的安装固定应安全可靠。安装广插扬声器的路杆、桁架、墙体、棚顶和紧固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4.3.5广插扬声器安装完毕后,应对扬声器表面进行清洁,并应速个广播分区进行检测和试听,室外广播扬声器应采取防雨、雪措施
4.4其他设备安装
4,41除广插扬声器和传输线路外,公共广插系统的其他设备,有监控室(或机房)时,应安装在其控制台、机柜或机架上;无监控室(或机房)时,应安装在安全和便于操控的场所。除广插扬声器和传输线路外,公共广插系统的其他设备的安装,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的有关规定。4.4.2一级和二级公共广播系统的监控室(或机房)的电源而设专用的空气开关(或断路器),且宜由独立回路供电,不宜与动力或照明共用同一供电回路。
4.4.3控制台或机柜、机架应有良好的接地,接地线不应与供电系统的零线直接相接。4.5系统调试
4.5.1公共广播系统调试应在系统设备安装完毕、通电正常之后进行。4.5.2各个广插分区应分别进行音质试听,并应根据试听的结果进行初步调整,使系统能够扩声,4.5.3各个广播分区以及整个公共广播系统应进行功能检查,并应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使系统的应备功能符合本规范第3.2节的规定。
4,5,4公共广插系统的电声性能,应按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进行检测,并应在检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系统的电声性能指标达到本规范3.3节的规定。
4.5.5系统调试应做好记录。
4.6系统试运行
4,6.1公共广插系统调试完毕后应进行试运行,并应按本规范表B.0.1填写试运行记录。4.6.2试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计划地反复模拟正常的运行操作,操作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2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在系统操作界面上讲行“误操作”,“误操作”结果不应危及设备安全,并不应导致不可的程序混乱。
4.6.3试远行的加电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5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测量
5.1一般规定
5.1.1公共广插系统电声性能测量仪器,应经国家认定的计量机构检定合格,并应在计量有效期内使用。5.1.2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测量,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系统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测量点现场的信噪比不应小于15dB。3测量时,有关广措分区的广插扬声器应全都开启。5.1.3测量结果应按本规范表B.0.4做好记录。5.2测量点选择
5.2.1在广播服务区内测量电声性能时,测量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点距地面高度应为1.2n~1.5m;与墙体的距离应大于1.5m。2测量点应有代表性,应处于广插播服务区内公众经常活动的地方,并宜在被测广措服务区内均匀分布;但应避免选在广插扬声器附近且在其声辐射轴线上的地点。3当公共广播服务区为室内时,每50㎡\应至少有一个测量点,且测量点总数不宜少于3个。4当公共广播服务区为广场时,每20n×20m应至少有一个测量点,且测量点总数不宜少于3个。5当室内和广场的空间结构以及广插扬声器的布局为轴对称时,可只在中线及其一侧选取测量点。6当公共广播服务区为走廊、通道时,应在走廊的轴线上选取测量点。在走席、通道的中点附近和所有端点、拐角附近均应设测量点,
两测量点的距离不大于5m时可合并:当走库、通道的直线长度大于80m时,应每隔20m~30m追加一个测量点:当走席、通道内广播扬声器的布局相同时,追加的测量点可不超过5个。5.3传输频率特性测量
5.3.1传输频率特性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公共广播系统服务区内的每一个厅堂或每一个房间应分别测量。1
2在公共广播系统设备的线路输入端口,输入宽带粉红噪声电信号(图5.3.1),其电平应等于设备标称的额定输入电平。
粉红量声信
号发生器
公共广播
系统设备
广播扬声券
声级计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含额谱分析)
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测量原理图5.3.1
3应调节公共广播系统增益,并使广播服务区内测量点的声压级达到本规范第5.1.2条第2款的要求。4应采用具有1/3倍频程频谱分析功能的I型声级计,在广播服务区内选定的测量点测量其传输频率特性曲线,5.3.2传输频率特性测量结果的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以测得的传输频率特性曲线上的最大声压级为0dB,该曲线的幅度变化不超过图3.3.1中相应等级规定的容差域范围时,应判定该测量点合格。
2当每一个厅堂或每一个房间有2/3以上(含2/3)的测量点合格时,应判定该被测广播服务区的传输频率特性符合规定。5.4声场不均匀度测量
5.4.1声场不均匀度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公共广播系统服务区内的每一个厅堂或每一个房间应分别测量。1
2应按本规范第5.3.1条第2、3款的规定输入测量信号和调节系统增益。3在服务区内选定的测量点测量各点的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5.4.2声场不均匀度测量结果的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服务区内各测量点之间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应为该广播服务区的声场不均匀度,2声场不均匀度符合表3.3.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时,应判定该被测广插播服务区的声场不均匀度符合规定。5.5应备声压级测量
5.5.1应备声压级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本规范第5.3.1条第2款的规定输入测量信号。2应调节公共广播系统增益使系统达到额定辅出功率,并在广插服务区内选定的测量点,应测量各点的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
5.5.2应备声压级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测量点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L,=10lgZ(10/10)-101gn
式中:L,—各测量点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平均值(dB);L—*-测量点i的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dB);n——测量点数(个)。
2各测量点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平均值应为被测广播服务区的应备声压级,3当各测量点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平均值符合本规范表3.3.1中的应备声压级规定时,应判定该广播服务区的应备声压级符合规定。
5.6漏出声衰减测量
5.6.1漏出声衰减测量点,应选择在被测公共广播服务区边界外30m处;东南西北方位应各选一个最靠近广插扬声器或处于广播扬声器辐射轴线方向上的测量点。5.6.2漏出声衰减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按本规范第5.5节测得系统的应备声压级。2应按本规范第5.3.1条第2款的规定输入测量信号,然后调节公共广插系统增益使系统达到额定输出功率,并应在本规范第5.6,1条规定的测量点上,测量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并取其中的最大值。5.6.3漏出声衰减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漏出声衰减可按下式计算:L,=L,L
式中:L——漏出声衰减(dB):L——被测公共广播系统的应备声压级(邮):(5. 6. 3)
L一—按本章规定测得的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最大值(dB)2当漏出声衰减符合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的漏出声衰减规定时,应判定该公共广播系统的漏出声衰减符合规定,5.7系统设备信噪比测量
5.7.1系统设备信噪比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以广播分区为单位,分别进行测量。2应按本规范第5.3.1条第2款的规定输入测量信号3应调节公共广播系统增益,使系统达到额定输出功率,并在广播区内任一个广播扬声器的输入,测量广播扬声器输入信号的电平。
4应按本规范图5.3,1,采用6002电阻置换公共广插系统设备输入端的粉红噪声信号发生器,在同一个广播扬声器的输入端,测量该广插区的本底噪声电平(A计权)。5.7.2系统设备信噪比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系统设备信噪比应为广播扬声器输入信号的电平与本底噪声电平的分贝差。1
2当系统设备信噪比符合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时,应判定该被测广播服务区的系统设备信噪比符合规定。5.8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测量
5.8.1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测量点的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5.2节的规定。5.8.2测试声源应经计量校准,且在消声室内测得测试声源本身的语言传输指数值应等于或大于0.97。5.8.3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外广播服务区应以广插播分区为单位,分别进行测量;室内广插播服务区每一个厅堂和每一个房间应分别测量。2测量系统应按图5.8.3进行配置。测试声测
声频动率
放大器
编号发生器
:传声器
公共广播
系统设备
传声器
扩声系统言传输指数测重原理
等于80dB,
测试仪
3测试声源应输出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测试信号,应调节测试声源的输出,并使广播传声器输入的稳态有效值声压级4应调节公共广播系统增益,并使测量现场信噪比等于或大于15dB。5每一个测量点应测量3次,并应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值5.8.4当每一个被测广播服务区中有2/3以上(含2/3)的测量点的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值符合本规范表3.3.1相应等级的规定时,应判定该广播服务区的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符合规定,6公共广播系统工程验收
6.1一般规定
6.1.1公共广插系统工程宜在系统试运行稳定后,进行验收,6.1.2公共广播系统工程验收应具备下列条件:定。
1系统工程经试运行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并已出具系统试运行报告。系统试运行记录表应符合本规范表B、0.1的规2峻工验收文件齐全。
6,1,3公共广插系统工程验收,应包括设备品质、系统功能、系统电声性能、工程施工质量和工文件等项目。6.1,4公共广播系统工程验收,可按检验一测试一检查文件的完整性一评审一签字一移交的顺序进行,6.1.5验收不合格的工程,验收机构应在验收结论中明确指出间题所在与整改要求。6.1.6检验不合格的工程项目不得交付使用。附录A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施工记录表A,0.1施工设备、材料进场应按表A0.1的要求填写报验。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public address system engineeringGB505262010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0年1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608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526-2010,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2.5(1、2)、3.5.6、3.5.7、3.6.7(1)、4.2.4、4.2.5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一0年五月三十一日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6]136号)的要求由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和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有关技术及其指标进行了论证和实验验证,并在全国范围内向有关专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公共广播系统工程设计、公共广插系统工程施工、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稳测量、公共广播系统工程验收。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以及相关资料寄送中国电子学会声频工程分会(地址:北京743信箱,邮编:100D15,E-mail:aescrityea.com.cn),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员名单:主编单位:中国电子学会声额工程分会广州市迪土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广东省电子电器产品监督检验所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传插声学研究所
广州声雅音器材有限公司
杭州嘉声视听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飞乐电声器件有限公司
北京益泰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艺丰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易思奥达声光电子设备有限公司桂林市申氏专业音响弱电工程设计安装部安恒利(国际)有眼公司
广州天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钟恭良
郭远林
王齐样
潘晓东
范宝元
都建群
钟厚琼
李力天
梁鸿飞
孟子厚
颐克明
彰妙颜
周需霜
张承云
主要审查人员:阎风仑
王以真
陈建利
曹孝振
1总则
张新华
张利滨
1,0,1为了规范公共广播系统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做到安全适用、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保证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广插系统电声工程部分的设计、施工和验收。1,0.3与公共广插系统相关的建设工程,应满足建筑声学特性要求,1.0.4公共广插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公共广播public address(PA)由使用单位自行管理的,在本单位范图内为公众服务的声音广播。包括业务广插、背景广播和紧急广插等。2.0.2公共广播系统 public address system为公共广插覆盖区服务的所有公共广播设备、设施及公共广播覆盖区的声学环境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0.3公共广播设备 public address equipment组成公共广播系统的全部设备的总称。包括广播扬声器、功率放大器、传输线路及其传输设备、管理/控制设备、寻呼设备,传声器和其他信号源设备。
2.0.4紧急广插emergency broadcast公共广插系统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向其服务区发布的广播,包括警报信号、指导公众疏散的信息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指挥的命令等。
2.0.5业务广播business announcenent报时等。
公共广播系统向其服务区播送的、需要被全部或部分听众收听的日常广播,包括发布通知、新闻、信息、语声文件、寻呼、2.0.6背景广播background broadcast公共广播系统向其服务区播送道染环境气氧的广播。包括背景音乐和各种场合的背景音响(包括环境模拟声)等。2.0.7广播扬声器布点loadspeakers distribution将广插扬声器配置到公共广插播服务区现场各个具体位置的设计和施工。2.0.8传输线路transnission line将公共广插信号从信号处理设备(含放大器)或机房,传输到广播服务区现场广插扬声器的线路,包括各种导电线缆、光纤网络等。
2.0.9传输距离transnission distance由公共广播传输线路输入端到负载端的线路长度。2.0.10额定传输电压rated transnissionvoltage传输线路始端的额定电压,也即是传输线路配接的广播扬声器(或其他终端器件)的标称输入电压。2.0.11应备功能ensured function公共广插系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2.0.12广插优先级airing priority广插信号源播出的优先等级,
2.0.13传声器优先microphone priority赋予传声器具有最高广播优先级的功能。2.0.14语声文件voice file
预先录制的语声广播词。
15热备用dualfunction systen
指紧急广插系统的一种待机方式。系统平时作为业务广播系统或背景广插系统运行,在紧急警报信号触发下,能自动转换为紧急广插系统。
16一键到位 one touch ready
只需操作一个键(或一个按钮,或一个开关),就能进入指定工作状态。17寻呼paging
寻人、寻物或寻求帮助的广播;或根据现场需要临时向指定的广插区发布的广插,18寻呼台站 call station
独立于广插主机以外的,可以进行分区寻呼操作的设备。19强插owerride
强行用某些广播内容覆盖正在广播的其他信号,或强行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广播系统,发布紧急广播。20分区管理 zone managenent
把公共广播服务区分割成若干个广插分区分别进行管理,各个广插播分区可分别选通、关闭或全部选通、关闭。2. 0. 2
21矩阵分区 zoning vith natrix mode以矩阵方式进行分区,各个广播分区不仅可以分别选通或关闭,而且可以同时在两个或多个分区播放不同的信号。2.0.22分区强插 zoning override有选择地向某个或多个广播分区进行强插而不影响其他广播分区的运行状态。2. 0. 2
23远程监控 remote control and monitor在公共广播机房(或公其广播系统本身的控制中心)以外,监控公其广播系统运行。2.0.24应备声压级 ensured sound pressure level公共广插系统在广播服务区内,应能达到的稳态有效值广播声压级的平均值。2.0.25声场不均匀度
E sound field irregularity
公共广播服务区内各测量点测得的声压级的最大差值,2.0.26漏出声衰减 leak out acoustic attenuation公共广播系统的应备声压级与服务区边界外30处的声压级之差,2.0.27系统设备信噪比 systen signal-to-noise ratio从公共广播系统设备声额信号输入端,到广插播扬声器声额信号激励端的信号噪声比。2.0.28语言传输指数 speech transnission index(STI)基于语言信号调制指数在传输过程中的变化而导出的,评价语言可懂度的客观参量。2.0.29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 speech transmission index of public address(STIPA)语言传输指数的一种简化形式,用于客观评价扩声系统(包括公共广播系统)的语言传输质量.2.0.30传输额率特性transnission frequencyresponse公共广播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服务区内各测量点稳态声压级相对于公共广播设备信号输入电平的幅频响应特性。2.0.31无源终端passive terninal不需要电源供给的终端,
2.0.32有源终端active terninal需要电源供给的终端,
3公共广播系统工程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公共广播系统工程设计应在安全、环保、节能和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合理需求。3.1.2公共广插设备,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通过3C认证。3.1.3公共广播应为单声道广播
3.1.4公共广播系统应根据用途和等级要求进行设计,3.1.5一个公共广播系统可同时具有多种广播用途,各种广播用途的等级设置可互相不同。3.1.6易燃易爆区域内的公共广插系统。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GB3836.1和《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GB3836,2的有关规定。3.1.7公共广插系统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文件:系统结构图及其说明文件。
2广播传输线路敷设路由及广播扬声器布点平面图。3控制中心及其设备现场配置图。4设备清单。
3.2应备功能
3,2.1公共广插系统应能实时发布语广插,且应有一个广措传声器处于最高广插优先级。3.2.2当有多个信号源对同一广播分区进行广插时,优先级别高的信号应能自动覆盖优先级别低的信号,3.2.3业务广插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3.2.3的规定,裹3,2,3
业务广播系统的其他应备功能
其他应备功能
编程管理,自动定时运行(允许手动干预)且定时误差不应大于10S:矩降分区:分区强插:广播优先级排序:主/备功率放大器白动切换;支持寻呼台站:支持远程监控
自动定时运行(允许手动干预);分区管理:可强插:功率放大器故障告暨-
32.4背景广插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3.2.4的规定。表3.2.4
背景广播系统的其他应备功能
其他废备功能
编程管理,自动定时适行(允许手动干预);具有音调润节环节;降分区;分区强插,广播优先摄排序,支持远程整控自动定时运行(允许手动干预):具有音调调节环节;分区管现:可强暂3.2.5紧急广插播系统的应备功能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2.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当公共广播系统有多种用途时,紧急广播应具有最高级别的优先权。公共广播系统应能在手动或警报信号触发的10s1
内,向相关广插区播放警示信号(含警笛)、警报语声文件或实时指挥语声,2以现场环境噪声为基准,紧急广据的信噪比应等于或大于12dB。3紧急广播系统设备应处于热备用状态,或具有定时自检和故障自动告警功能。4紧急广播系统应具有应急备用电源,主电源与备用电源切换时间不应大于1s;应急备用电源应能满足20min以上的紧急广插播。以电池为备用电源时,系统应设置电池自动充电装置,5紧急广播音量应能自动调节至不小于应备声压级界定的音量6当需要手动发布紧急广插播时,应设置一键到位功能。7单台广播功率放大器失效不应导致整个广插播系统失效.8单个广播扬声器失效不应导致整个广播分区失效,9紧急广播系统的其它应备功能尚应符合表3.2.5的规定、表3.2.5
累急广播系统的其他应备功能
其他应备功能
具有与事故处理中心(消防中心)联动的接口;与消防分区相容的分区管报强插;主/备电源白动切换主/备功率放大器自动切换:支博有广摄优先一级
级排序的寻呼台站,支持远霍监控:支持备份主机;自动生成运行记录与事散处理系统(消防系统或手勘告警系统)相容的分区警报强桶;主/备功率放大器自动切换
可强插紧急广播和警简:功率放大器故摩件警3.3电声性能指标
3.3.1公共广播系统在各广播服务区内的电声性能指标应符合表3.3.1的规定。表3.3.1
一级业务广播系绕
二级业务广播累镜
三级业务广播系统
一级骨景广播系线
二缓骨景广播系镜
三级骨景广插系统
一级繁象广播系统
二级紫急广播系统
三疆景急广揭系统
声压级
≥80dB
B86dR+
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捐标
不均匀度
(室内)
漏出需
信噪比
≥15dB≥70dH
12dB65dB
15dB70dB
12dB≥65dB
15dB≥70dB
12dB≥B5dB
扩声系统
语言传辅
≥0, 45
传输毅率
(室内)
图3.3.1-1
图3.3.1-2
图3. 3,1-3
图3.3,1-1
图3,3,1-2
:紧负广播的应备声压级尚虚符合本规范第3.2.5条第2款的规定,(盼)
SdR/bo
图3.3.1-1
频率(H2)
6.358312336
一级业务广插、一级背录广播室内传输频率特性容差城5B/oct
顺率(H)
:二级业务广播、二级背景广播室内传输毅率特性容差城图3..3.1-2
(以实测传输频率特性血线的最大值为OdB)3.3.2公共广插系统配置在室内时,相应的建筑声学特性宜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剧场、电影院和多用途厅崇建筑声学设计规范》GB/50356和《体育馆声学设计及测量规程》JGJ/T131的有关规定,(EP
频率(Hz)
图3.3.1-3三级业务广播室内传输频率待性容差域(以实测传输频率特性曲线的最大值为OuB)3.4系统构建
3.4,1公共广插系统的用途和等级应根据用户需要、系统规模及投资等因素确定。6
3.4.2公共广播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无源终端方式、有源终端方式或无源终端和有源终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3.4.3广播分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紧急广据系统的分区应与消防分区相容2大厦可按楼层分区,场馆可按部门或功能块分区,走廊通道可按结构分区。3管理部门与公众场所宜分别设区。4重要部门或广播扬声器音量需要由现场人员调节的场所,宜单独设区。5每一个分区内广播扬声器的总功率不宜太大,并应同分区器的容量相适应。3.4.4公共广插系统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1三级公共广播系统的监控中心可由系统的广播功率放大器或广播前置放大器兼任、2一级和二级公共广插系统的监控中心宜设在监控室(或机房)内,监控主机的性能应满足本规范第3.2节的规定。3必要时,可设置主控中心和若干分控中心。分控中心可为二级监控主机或寻呼台站。3.5传输线路
3.5.1公共广插信号应通过布设在广播服务区内的有线广播线路、同轴电缆或五类线缆、光缆等网络传输。3.5.2公共广播信号可用无线传输,但不应干扰其他系统运行,且必须经当地有关无线电广播(或无线通信)管理部门批准或许可3.5.3当传输距高在3km以内时,广播传输线路宜采用普通线统传送广播功率信号:当传输距离大于3km,且终端功率在千瓦级以上时,广插传输线路宜采用五类线缆、同辅电缆或光绕传送低电平广播信号。3.5.4当广播扬声零为无源扬声器,且传输距离大于100m时,额定传输电压宜选用70V、100V;当传输距离与传输功率的乘积大于1km·kW时,额定传输电压可选用150V、200V、250V。3,5.5公共广播系统室内广播功率传输线路,袭减不宜大于3dB(1000Hz)。3.5.6火灾隐惠地区使用的紧急广播传输线路及其线槽(或线管)应采用阻燃材料。3.5.7具有室外传输线路(除光缆外)的公共广播系统应有防雷设施,公共广播系统的防雷和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3.6广播扬声器
3,6,1广插扬声器的重放声场,应符合本规范表3.31的规定3.6.2广插扬声器的灵敏度、额定功率、频率响应、指向性等性能指标应符合声场设计的要求,3.6.3广插声器布点宜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扬声器宜根据分片覆董的原则,在广播服务区内分散配置2广场以及面积较大且高度大于4的厅堂等块状广措服务区,也可根据具体条件选用集中式或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配置广插扬声器。
3广播扬声器的安装高度和安装角度应符合声场设计的要求、3.6.4室外广播扬声器应具有防潮和防腐的特性。3,6.5广插扬声器的外形、色调、结构及其安装架设方式应与环境相适应3.6.6当采用无源广播扬声器,且传输距离大于100n时,宜选用内置线间变压器的定压式扬声器,定压式扬声器的额定工作电压应与广播线路额定传输电压相同,3.6.7用于火灾隐惠区的紧急广插扬声器应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扬声器应使用阻燃材料,或具有阻燃后罩结构。2广播扬声器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的有关规定。3.7广播功率放大器
3.7.1整动无源终端的广播功率放大器,宜选用定压式功率放大器;定压式功率放大器的标称输出电压应与广插播线路额定传输电压相同。
3.7.2非紧急广播用的广播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其所驱动的广播扬声器额定功率总和的1.3倍,3.7.3用于紧急广播的广播功率放大器,额定输出功率不应小于其所驱动的广插扬声器额定功率总和的1.5倍:全部紧急广播功率放大器的功率总客量,应满足所有广播分区同时发布紧急广播的要求3.8公共广插信号源设备
3.8.1公共广插信号源设备可包括广播传声器、寻呼器、警报信号发生器、调谐器、激光唱机、语声文件录放器、具有声频模拟信号求放接口的计算机及其他声频信号求放设备等,应根据系统用途、等级和实际需要进行配置,3.8.2广插传声器及其信号处理电路的特性应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传声器应符合语言传声特性。2广播传声器的频率特性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应急声系统》GB/T16851的有关规定。3广播传声器宜具有发送提示音的功能;当用作寻呼台站时,应配备分区选通功能4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施工
4.1一般规定
4.1.1公共广插系统工程施工,必须符合国家关于施工安全和劳动保护的规定。4.1.2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施工应具备下列条件:设计文件、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图纸应齐全,并已经过审查和批准。1
2施工区域具备进场条件,应能保证施工安全和用电安全。3施工人员应熟识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电工、焊工必须持证上岗。4.1,3新工程的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施工,应与土建施工协调进行;预理线管、支撑件、预留孔润、沟槽及其他预埋件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4.1.4施工前应按设计文件要求查勘现场情况,查勘现场应包括下列内容:1与传输线路有关的道路(包括横跨道路)的情况。2允许同杆架设传输线路或同杆架设广播扬声器的杆路及自立杆路的情况,3公共广播传输线缆预留管道及允许共用的线统、管道的情况4,1,5影响公共广播传输线缆及广播扬声器架设的障碍物应提前处理。4,1,6公共广插设备安装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施工设备、材料表对材料进行清点、分类,进场应填写本规范表A.0.1。2规格、型号、数量以及3C认证等应符合设计文件及本规范要求。3有源部件均应通电检查。广播功率放大器和广播扬声器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其实际功能和技术指标应与产品标称相符。
件资料。
4进口产品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提供进口商检证明、配套提供的质量合格证明及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文5对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产品,可要求工厂出具检测报告。4.1.7公共广插系统软件产品质量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商业化软件,应进行使用许可证及使用范围的检查2由系统承包商编制的用户应用软件,除进行功能测试外,还应进行容量、可靠性、安全性、可恢复性、兼容性、自诊断等多项功能测试,以及软件的可维护性检查、3所有自编的、在通用计算机上运行的应用软件应提供完整的文档。4,1,8隐蔽工程应进行随工验收,并应填写本规范表A.0.2。4.2广播传输线路敷设
4.2.1传输线统应经检测合格后再设。4.2.2室外广播传输线缆应穿管理地或在电缆沟内数设;室内广播传输线缆应穿管或用线槽数设4.2.3公共广插的功率传输线路不应与通信线缆或数据线境共管或共。4,2.4除用电力载波方式传输的公共广插播线路外,其他公共广措线路均严禁与电力线路共管或共槽4.2.5公共广播功率传输线路的绝缘电压等级必须与其额定传输电压相容;线路接头不应棵露;电位不等的接头必须分别进行绝续处理。
4.2.6公共广插传输线缆宜减少接驳:需要接驳时,接头应妥善包扎并安置在检查盒内。4.2.7公共广传输线缆敷设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的有关规定。
4.2.8公共广插室外传输线路的防雷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有关规定。4.3广播扬声器安装架设
4.3.1广播扬声器安装架设地点应符合本工程布点设计的规定,4.3.2广播扬声器的安装架设高度及其水平指向和垂直指向,应根据声场设计及现场情况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扬声器的声辐射应指向广插服务区。2当周围有高大建筑物和高大地形地物时,应通免产生回声。4.3.3广插扬声器与广播传输线路之间的接头必须接触良好,不同电位的接头应分别绝缘;接驳宜用压接套管和压接工具进行施工。冷热端有区别的接头应正确予以区分。4.3.4广插扬声器的安装固定应安全可靠。安装广插扬声器的路杆、桁架、墙体、棚顶和紧固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4.3.5广插扬声器安装完毕后,应对扬声器表面进行清洁,并应速个广播分区进行检测和试听,室外广播扬声器应采取防雨、雪措施
4.4其他设备安装
4,41除广插扬声器和传输线路外,公共广插系统的其他设备,有监控室(或机房)时,应安装在其控制台、机柜或机架上;无监控室(或机房)时,应安装在安全和便于操控的场所。除广插扬声器和传输线路外,公共广插系统的其他设备的安装,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的有关规定。4.4.2一级和二级公共广播系统的监控室(或机房)的电源而设专用的空气开关(或断路器),且宜由独立回路供电,不宜与动力或照明共用同一供电回路。
4.4.3控制台或机柜、机架应有良好的接地,接地线不应与供电系统的零线直接相接。4.5系统调试
4.5.1公共广播系统调试应在系统设备安装完毕、通电正常之后进行。4.5.2各个广插分区应分别进行音质试听,并应根据试听的结果进行初步调整,使系统能够扩声,4.5.3各个广播分区以及整个公共广播系统应进行功能检查,并应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调整,使系统的应备功能符合本规范第3.2节的规定。
4,5,4公共广插系统的电声性能,应按本规范第5章的规定进行检测,并应在检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系统的电声性能指标达到本规范3.3节的规定。
4.5.5系统调试应做好记录。
4.6系统试运行
4,6.1公共广插系统调试完毕后应进行试运行,并应按本规范表B.0.1填写试运行记录。4.6.2试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有计划地反复模拟正常的运行操作,操作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2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在系统操作界面上讲行“误操作”,“误操作”结果不应危及设备安全,并不应导致不可的程序混乱。
4.6.3试远行的加电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5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测量
5.1一般规定
5.1.1公共广插系统电声性能测量仪器,应经国家认定的计量机构检定合格,并应在计量有效期内使用。5.1.2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测量,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系统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测量点现场的信噪比不应小于15dB。3测量时,有关广措分区的广插扬声器应全都开启。5.1.3测量结果应按本规范表B.0.4做好记录。5.2测量点选择
5.2.1在广播服务区内测量电声性能时,测量点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点距地面高度应为1.2n~1.5m;与墙体的距离应大于1.5m。2测量点应有代表性,应处于广插播服务区内公众经常活动的地方,并宜在被测广措服务区内均匀分布;但应避免选在广插扬声器附近且在其声辐射轴线上的地点。3当公共广播服务区为室内时,每50㎡\应至少有一个测量点,且测量点总数不宜少于3个。4当公共广播服务区为广场时,每20n×20m应至少有一个测量点,且测量点总数不宜少于3个。5当室内和广场的空间结构以及广插扬声器的布局为轴对称时,可只在中线及其一侧选取测量点。6当公共广播服务区为走廊、通道时,应在走廊的轴线上选取测量点。在走席、通道的中点附近和所有端点、拐角附近均应设测量点,
两测量点的距离不大于5m时可合并:当走库、通道的直线长度大于80m时,应每隔20m~30m追加一个测量点:当走席、通道内广播扬声器的布局相同时,追加的测量点可不超过5个。5.3传输频率特性测量
5.3.1传输频率特性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公共广播系统服务区内的每一个厅堂或每一个房间应分别测量。1
2在公共广播系统设备的线路输入端口,输入宽带粉红噪声电信号(图5.3.1),其电平应等于设备标称的额定输入电平。
粉红量声信
号发生器
公共广播
系统设备
广播扬声券
声级计免费标准下载网bzxz
(含额谱分析)
公共广播系统电声性能测量原理图5.3.1
3应调节公共广播系统增益,并使广播服务区内测量点的声压级达到本规范第5.1.2条第2款的要求。4应采用具有1/3倍频程频谱分析功能的I型声级计,在广播服务区内选定的测量点测量其传输频率特性曲线,5.3.2传输频率特性测量结果的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以测得的传输频率特性曲线上的最大声压级为0dB,该曲线的幅度变化不超过图3.3.1中相应等级规定的容差域范围时,应判定该测量点合格。
2当每一个厅堂或每一个房间有2/3以上(含2/3)的测量点合格时,应判定该被测广播服务区的传输频率特性符合规定。5.4声场不均匀度测量
5.4.1声场不均匀度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公共广播系统服务区内的每一个厅堂或每一个房间应分别测量。1
2应按本规范第5.3.1条第2、3款的规定输入测量信号和调节系统增益。3在服务区内选定的测量点测量各点的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5.4.2声场不均匀度测量结果的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广播服务区内各测量点之间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应为该广播服务区的声场不均匀度,2声场不均匀度符合表3.3.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时,应判定该被测广插播服务区的声场不均匀度符合规定。5.5应备声压级测量
5.5.1应备声压级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按本规范第5.3.1条第2款的规定输入测量信号。2应调节公共广播系统增益使系统达到额定辅出功率,并在广插服务区内选定的测量点,应测量各点的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
5.5.2应备声压级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测量点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平均值应按下式计算,L,=10lgZ(10/10)-101gn
式中:L,—各测量点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平均值(dB);L—*-测量点i的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dB);n——测量点数(个)。
2各测量点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平均值应为被测广播服务区的应备声压级,3当各测量点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平均值符合本规范表3.3.1中的应备声压级规定时,应判定该广播服务区的应备声压级符合规定。
5.6漏出声衰减测量
5.6.1漏出声衰减测量点,应选择在被测公共广播服务区边界外30m处;东南西北方位应各选一个最靠近广插扬声器或处于广播扬声器辐射轴线方向上的测量点。5.6.2漏出声衰减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按本规范第5.5节测得系统的应备声压级。2应按本规范第5.3.1条第2款的规定输入测量信号,然后调节公共广插系统增益使系统达到额定输出功率,并应在本规范第5.6,1条规定的测量点上,测量宽带稳态有效值声压级,并取其中的最大值。5.6.3漏出声衰减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漏出声衰减可按下式计算:L,=L,L
式中:L——漏出声衰减(dB):L——被测公共广播系统的应备声压级(邮):(5. 6. 3)
L一—按本章规定测得的稳态有效值声压级的最大值(dB)2当漏出声衰减符合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的漏出声衰减规定时,应判定该公共广播系统的漏出声衰减符合规定,5.7系统设备信噪比测量
5.7.1系统设备信噪比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以广播分区为单位,分别进行测量。2应按本规范第5.3.1条第2款的规定输入测量信号3应调节公共广播系统增益,使系统达到额定输出功率,并在广播区内任一个广播扬声器的输入,测量广播扬声器输入信号的电平。
4应按本规范图5.3,1,采用6002电阻置换公共广插系统设备输入端的粉红噪声信号发生器,在同一个广播扬声器的输入端,测量该广插区的本底噪声电平(A计权)。5.7.2系统设备信噪比测量结果的处理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系统设备信噪比应为广播扬声器输入信号的电平与本底噪声电平的分贝差。1
2当系统设备信噪比符合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时,应判定该被测广播服务区的系统设备信噪比符合规定。5.8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测量
5.8.1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测量点的选择应符合本规范第5.2节的规定。5.8.2测试声源应经计量校准,且在消声室内测得测试声源本身的语言传输指数值应等于或大于0.97。5.8.3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测量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1室外广播服务区应以广插播分区为单位,分别进行测量;室内广插播服务区每一个厅堂和每一个房间应分别测量。2测量系统应按图5.8.3进行配置。测试声测
声频动率
放大器
编号发生器
:传声器
公共广播
系统设备
传声器
扩声系统言传输指数测重原理
等于80dB,
测试仪
3测试声源应输出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测试信号,应调节测试声源的输出,并使广播传声器输入的稳态有效值声压级4应调节公共广播系统增益,并使测量现场信噪比等于或大于15dB。5每一个测量点应测量3次,并应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值5.8.4当每一个被测广播服务区中有2/3以上(含2/3)的测量点的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值符合本规范表3.3.1相应等级的规定时,应判定该广播服务区的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符合规定,6公共广播系统工程验收
6.1一般规定
6.1.1公共广插系统工程宜在系统试运行稳定后,进行验收,6.1.2公共广播系统工程验收应具备下列条件:定。
1系统工程经试运行达到设计、使用要求,并已出具系统试运行报告。系统试运行记录表应符合本规范表B、0.1的规2峻工验收文件齐全。
6,1,3公共广插系统工程验收,应包括设备品质、系统功能、系统电声性能、工程施工质量和工文件等项目。6.1,4公共广播系统工程验收,可按检验一测试一检查文件的完整性一评审一签字一移交的顺序进行,6.1.5验收不合格的工程,验收机构应在验收结论中明确指出间题所在与整改要求。6.1.6检验不合格的工程项目不得交付使用。附录A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施工记录表A,0.1施工设备、材料进场应按表A0.1的要求填写报验。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50489-2009 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
- GB/T40180—2021 婴童浮力泳装
- GB24500-2020 工业锅炉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GB50460-2008 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施工规范
- GB/T4504-1998 轿车无内胎轮胎脱圈阻力试验方法
- GB/T40826—2021 分梳山羊绒手排长度试验方法图板电子扫描仪法
- GB/T5009.128-2003 食品中胆固醇的测定
- JGJ130-2011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GB/T5009.67-2003 食品包装用聚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12205-1990 人工燃气主组份的化学分析方法
- GB/T15237.1-2000 术语工作 词汇 第1部分:理论与应用
- GB50056-1993 电热设备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 GB/T5009.41-2003 食醋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1592.1-2008 农业拖拉机后置动力输出轴 1、2和 3型 第1部分:通用要求、安全要求、防护罩尺寸和空隙范围
- GB50826-2012 电磁波暗室工程技术规范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