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其他行业标准 >>
- 04SG523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造

【其他行业标准】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造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05-04-11 00:00:00
- 04SG523
- 现行
标准号:
04SG523
标准名称: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造
标准类别:
其他行业标准
标准状态:
现行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 .pdf下载大小:
15.17 MB

部分标准内容: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构造,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单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实行日期
二00四年十二月一日
总说明(一)~(二)
批准文号建质[2004]】191号
统一编号GJBT-775
图集号04SG523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一一3~10梁构造
工字形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构造工字形型钢混凝土悬臂梁的构造型钢混凝土梁转换为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违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梁的刚性连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梁的简支连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与钢次梁的刚性连接构造11
主编单位负责人
主编单位技术负责人
学美室
技术审定人
设计负责人刘传春
型钢混凝土梁与钢次梁的简支连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腹板开孔的构造
型钢混凝土梁腹板开孔的补强构造工字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构造(一)~(二)-型钢翼缘板、腹板钢筋穿孔补强板构造柱构造
H型钢混凝土柱非抗震构造
型钢混土角柱抗震构造
目录 (一)
审核李娜本校对全成华全或华|设计刘康司库17
—20~21
图集号
04SG523
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构造(一)~(二)过渡层构造(一)~(二)
型钢混凝土柱纵向钢筋锚固构造底层柱构造、柱脚钢筋接头构造:梁、柱节点构造
非节点区箍筋做法(一)~(二)
节点区箍筋做法(一)~(三)
型钢混凝土型钢梁、柱节点形式,柱型钢与钢梁节点构造图
型钢混凝土柱的梁-柱节点(一)~(四)钢筋穿孔的位置示意图
梁端水平加胶的构造措施
墙及墙与梁连接构造
型钢混凝土墙整体构造及墙与梁节点构造型钢混凝土墙转角构造
钢梁与钢筋混凝土墙的铰接连接构造钢梁与型钢混凝土墙的刚接连接构造25~26
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墙的铰接连接构造型钢混叠土梁与型钢混凝土境的刚接连接构造,柱脚构造
型钢混凝土柱埋入式柱脚(一)~(三):埋入式柱脚型钢的保护层厚度
型钢混凝土柱非埋入式柱脚(一)~(三)一柱拼接接点
框架节点构造详图索引及柱拼接节点(一)柱拼接节点(二)~(四)
手工电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型式与尺寸埋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型式与尺寸钢筋锚固及搭接长度
目录 (二)
审核李姨专心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康刘康48
图集号
04SG523
1适用范围
总说明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本图集适用于非地震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的多、高层建筑以及一般构筑物的实腹式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2设计依据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钢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JGJ138-2001
J130-2001
YB9082
GB50011-2001
GB50017-2003
GB50010-2002
JGJ3-2002
J186-2002
JGJ99-98
JGJ81-2002
J218-2002
GB/T531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碳素结构钢》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700
GB/T159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3材料选用
GB/T50105-2001
JGJ18-2003
3.1型钢混凝土中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C30级。3.2型钢及钢板:采用Q235-B、C、D级的碳素结构钢:Q345-B、C、D、E级或Q390-B、C、D、E级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当焊接型钢的钢板厚度大于或等于40mm,并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撕裂作用)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的规定,考虑其附加板厚方向的断面收缩率,并不得小于该标准Z15级规定的允许值。考虑地震作用的结构用钢,强屈比不应小于1.2,且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和良好的可焊性。3.3普通螺栓:应符合《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和《六角头螺栓》GB/T5782的规定。3.4高强度螺栓:应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总说
图集号
审核李娜查校对全成华全咳华设计刘传春传看页
04SG523
螺栓》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T1229、《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或《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技术条件》GB/T3633的规定。高强度螺栓的设计预拉力值,摩擦面抗滑移数值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采用。
3.5圆柱头焊钉(栓钉):应符合《圆柱头焊钉》GB/T10433的规定。栓钉的力学性能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3.5
栓钉力学性能(N/mm2)
届服强度
抗拉强度
3.6锚栓:采用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中规定的Q235钢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中规定的Q345钢。
3.7焊条和焊剂
3.7.1手工焊接用焊条应符合《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选用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振动荷载且要验算疲劳的结构,宜采用低氢型焊条。
3.7.2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焊丝应符合现行标准《焊接用钢丝》GB/T1300的规定。4型钢混凝土构件中型钢的截面形式、焊缝尺寸、螺栓选用、混凝土的截面尺寸、强度等级、配筋等均应由设计人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计算确定。本图集各节点详图表示的是一般性的构造作法,具体的选用方式也应由设计人确定。
5本图集中公式号及表格号的约定在本图集中,公式或表格所在的页号即为对应的公式号或表格号。当某页中的公式或表格多于。个时,在公式号或表格号后面附加小数点和顺序号。6本图集中的符号SRC是型钢混凝土的缩写,符号RC是钢筋混凝土的缩写。
7本图集中的标注尺寸除注明者外,均以毫米为单位。
总说明
审核李娜本校对全成华全或华设计刘传春信态图集号
04SG523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1结构设计与计算原则
1.1对于包含型钢混凝土的多、高层建筑和一般构筑物应根据要求按国家标准及相应的行业标准分别进行抗震或非抗震设计。
1.2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的结构,当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时,仍需满足抗震构造要求。2型钢混凝土结构的一般规定
2.1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纵筋间净间距,对梁不小于30mm,对柱不小于50mm,且不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及钢筋最大直径的1.5倍。纵筋与型钢的净间距不小于30mm,且不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其纵筋的最小锚固长度、搭接长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要求,并参见本图集第63页。
2.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宜采用封闭箍筋,其末端一般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籍筋直径。2.3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激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型钢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对梁不宜小于100mm;对柱不宜小于150mm。2.4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最大骨料直径宜小于型钢外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1/3,且不宜大于25mm2.5型钢混土构件中的型钢钢板厚度不应小于6mm:其钢板宽厚比不应大于表2.5的限值。当满足宽厚比限值时,可不进行局部稳定验算。但对于箱形钢柱,尚需作施工阶段内部浇注混凝土时钢板承载力的验算。型钢钢板宽厚比的上限值
bat/tt
注:bar,tr,h,t,B,t的定义见图2.5。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一)图集号审核李娜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传春以传态页04SG523
图2.5型钢钢板宽厚比
2.6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梁、柱节点处及其他部位的水平加劲肋或隔板上应预留透气孔。当柱中型钢截面较大,特别是箱形型钢混凝土柱的水平隔板,应预留混凝土浇筑孔,孔径不小于200mm。3型钢混凝土梁www.bzxz.net
3.1型钢混凝土梁中的型钢,宜采用工学形轧制型钢或工字形焊接型钢。型钢的布置,宜将一侧翼缘位于受压区,侧翼缘位于受拉区,设计中应考虑在满足保护层要求和便于施工的前提下,使型钢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尽量靠近混凝土截面的近边。3.2型钢混凝土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截面的高度和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
3.3型钢混凝土梁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3.3.1非抗震设计
Vp<0.45βcfebho
3.3.2抗震设计
Vb<(0.36Befbho)/YRE
3.3.3型钢受剪截面应满足
fatwhw/(Befebho)>0.1
式中:β。-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β。=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取β。0.8;其间按接线性内插法确定。3.4型钢混凝土梁中纵向受拉钢筋不宜超过二排,其配筋率不宜小于0.3%,直径宜取16~25mm。3.5型钢混土梁的腹板高度大于450mm时,在梁的两侧应沿高度方向设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对于级抗震,不宜大于200mm;对于二、三级抗震,不宜大于250mm;对于四级抗震和非抗震结构,不宜大于300mm梁箍筋的加密区范围内,宜在两侧纵向构造钢筋之间设置拉结钢筋,其间距不宜大于600mm,且直径不宜小于8mm。3.6型钢混凝土梁在支座处和上翼缘受有较大固定集中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二)图集号审核李娜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传春传春页04SG523
荷载处,应在型钢腹板两侧对称设置支承加劲肋。3.7型钢混凝土梁中箍筋的配箍率,对于特一级抗震不应小于0.3%;对于一、二级抗震,不应小于0.25%对于三、四级抗震和非抗震结构不应小于0.2%。梁中箍筋直径、间距和加密区长度的要求见表3.7。对抗震设防的结构,当梁净跨小于梁截面高度的4倍时,梁全跨按箍筋加密要求配置。非加密区的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表3.7梁中箍筋直径、间距和加密区长度的要求非加密区笼筋最大间距加密区笠筋最大间距抗震等级釜筋直径
非抗震
特一级
>12mml
(取较小值)
ho/2,≤250mm
hs/2,<250mm
hs/2,≤250mm
ha/2.200mm
hs/2,≤200mm
hs/2,<200mm
(取较小值)
hs/4,6d,<150mm
hs/4, 6d,≤150mm
hs/4,6d,<100mm
hs/4, 6d,<100mm
hs/4,6d,<100mm
筹筋加密
区长度
梁端箍筋设置,其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节点3.9
边缘不大于50mm处。
4型钢混凝土柱
4.1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截面可采用H形轧制型钢或形、十字形、箱形焊接型钢。箱形焊接型钢用于型钢混凝土柱时,箱形型钢截面尺寸不宜大于型钢混凝土柱截面的一半。与型钢混凝土柱相连的框架梁可采用钢梁、钢筋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梁。柱中型钢宜按对称配置设计。
4.2型钢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与截面短边之比10/b不应大于30。
4.3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4.3.1非抗震设计
Ve<0.45βcfcbho
4.3.2抗震设计
Ve<(0.36βcf.bho)/Yrl
4.3.3型钢受剪截面应满足
fatwhw/(Befebho)>0.1
4.4型钢混凝土柱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及型钢的含钢率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三)图集号04SG523
审核李娜查校对全成华全成华 设计刘传春传奇页
型钢混凝土柱受压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6%;型钢的含钢率:在施工阶段按构造要求固定型钢梁时,或非抗震设防和三、四级抗震等级时,可不小于2%,在其它情况下宜为4%-10%。柱纵向钢筋间距建议不大于300mm,必要时可加直径>14mm的纵向构造钢筋。4.5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柱,其轴压比N/(fcAc+faAa)不宜大于表4.5的限值。
结构类型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筒体结构
框支柱
地下结构中的框架柱
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
特一级
4.6考虑地需作用组合的型钢混凝土柱,柱端箍筋加区长度、筋最大间距和直径的要求见表4.6。表4.6
抗震等级
非抗震、
特一级
框架柱箍筋的构造要求
笠筋加密区长度
取矩形截面长边
尺寸(或圆形截
面直径)、层间
柱净高的1/6和
500mm三者中的
最大值
非加密区
筹筋间距
<200mm
<200mm
<150mm
<150mm
加密区箍筋问距
(取较小值)
8d,<150mm
8d,<100mm
6d,<100mm
6d,<100mm
箍筋直径
注: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框支柱和一级以上抗震等级角柱应沿全长加密箍筋,箍筋间距均不应大于100mm。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四)图集号
审核李娜本校对全成华全或华设计刘传春页
04SG523
5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5.1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截面厚度的规定:
5.1.1当为有边框或翼墙的剪力墙时,底部加强部位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沿剪力墙长度方向没有平面外横向支承墙的长度)的1/16,直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勇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小于160mm。
5.1.2当为无边框或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时,底部加强部位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1/12,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15。5.2按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5.3非抗震设计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其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或勇力墙无支长度的1/25。5.4有端柱或翼境的剪力墙截面厚度均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剪力墙最小截面厚度由构造要求确定。
5.5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非抗震设计Vw<0.25β。f。bh
抗震设计V<(0.20βcf。bh)/YRE(5.5-2)5.6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内型钢及型钢保护层的规定:5.6.1有端柱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端柱中的型钢及型钢保护层的构造要求同型钢混凝土柱。5.6.2无端柱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端部型钢应采用工字形钢或槽钢等截面形式,以保证型钢与混凝士的粘结,其惯性矩较大的形心轴(强轴)应与墙面平行。型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剪力墙端部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建议采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对构造边缘构件的规定。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五)图集号审核李娜心校对全成华全华设刘传春页04SG523
5.7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的规定:5.7.1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等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5.7.2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四级抗震等级和非抗震设计时不大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不大于200mm;分布钢筋直径不小于8mm。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肢截面厚度的1/10。5.7.3房屋顶层剪力墙以及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5.7.4水平分布钢筋应绕过或穿过墙端型钢及周边柱型钢,且应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5.7.5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开洞时,置在洞口两侧配置普通钢筋混凝土的边缘构件或带型钢的边缘构件。5.7.6当有端柱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未设周边梁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暗梁,暗梁高度取2倍墙厚5.7.7抗震结构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水平分布筋应加密。加强区高度可取结构总高的1/10也不小于1层楼高(10层及10层以下结构)或2层楼高(10层以上结构)。加强区范围内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大于150mm(抗震等级三、四级)、100mm(抗震等级一、二级。
6节点构造
6.1型钢混凝土柱与梁的连接节点,柱内型钢宜采用贯通型。
6.2型钢混凝土柱内型钢与梁内型钢或钢梁的连接一般应采用刚性连接,且染内型钢翼缘与柱内型钢翼缘应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梁腹板与柱现场连接时宜采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连接承载力应能满足型钢传力的要求;悬臂梁段翼缘与柱应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腹板与柱宜采用双面角焊缝连接,腹板厚度大于16mm时应采用K形坡口焊缝连接6.3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宜按表4.6\框架柱箍筋的构造要求\中加密区的规定采用,且柱纵向受力钢筋不应在中间各层节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六)图集号
审核李娜专&p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传春器页
04SG523
点中切断。
6.4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6.5节点设计时,尽量将型钢混凝土梁、柱中钢筋避开型钢,无法避开时可采用钢筋穿孔,但应尽量避免在型钢的翼缘穿孔。当必须在柱内型钢腹板上预留贯穿孔时,型钢腹板截面损失率宜小于腹板面积25%。当钢筋穿孔造成型钢截面损失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可采取型钢截面局部加厚的办法补强,参见本图集第22页。加厚板件与型钢构件应有可靠连接。6.6在型钢上穿孔应兼顾减少型钢截面损失与便于施工两个方面,建议常用钢筋穿孔的孔径见下表。表6.6
钢筋直径
穿孔孔径
钢筋直径
穿孔孔径
常用钢筋穿孔的孔径(mm)
6.7型钢钢板上的孔洞,应在工厂采用相应的机床或专用设备钻孔,严禁现场用氧气切割开孔。6.8钢筋混凝土次梁与型钢混凝土主梁连接时,次梁中的钢筋应穿过或绕过型钢混凝土主染中的型钢,7型钢混凝土构件的过渡
7.1当结构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上部采用钢解混凝土柱时,下部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应向上延伸一层或二层作为过渡层。过渡层中的型钢截面尺寸可适当变化,但应按钢筋混凝土柱计算,且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
7.2当结构下部采用型钢混察土柱,上部采用钢结构柱时,应设置一层过渡层。过渡层中的型钢按上部钢结构设计要求的截面配置,且向下延伸至梁下部以下2倍柱型钢截面高度为止。其连接构造参见本图集第28页。过渡层柱箍筋应全高加密。7.3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需改变截面时,宜保持型钢截面高度不变,可改变翼缘或腹板厚度。当需要改变柱截面高度或翼缘宽度时,截面宜逐步过渡,且在变截面的上、下端应设置加劲肋。型钢变截面构造见图7.3。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七)图集号
审核李娜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传春传春页
04SG52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单位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实行日期
二00四年十二月一日
总说明(一)~(二)
批准文号建质[2004]】191号
统一编号GJBT-775
图集号04SG523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一一3~10梁构造
工字形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构造工字形型钢混凝土悬臂梁的构造型钢混凝土梁转换为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违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梁的刚性连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与型钢混凝土梁的简支连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与钢次梁的刚性连接构造11
主编单位负责人
主编单位技术负责人
学美室
技术审定人
设计负责人刘传春
型钢混凝土梁与钢次梁的简支连接构造型钢混凝土梁腹板开孔的构造
型钢混凝土梁腹板开孔的补强构造工字形型钢混凝土转换梁的构造(一)~(二)-型钢翼缘板、腹板钢筋穿孔补强板构造柱构造
H型钢混凝土柱非抗震构造
型钢混土角柱抗震构造
目录 (一)
审核李娜本校对全成华全或华|设计刘康司库17
—20~21
图集号
04SG523
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构造(一)~(二)过渡层构造(一)~(二)
型钢混凝土柱纵向钢筋锚固构造底层柱构造、柱脚钢筋接头构造:梁、柱节点构造
非节点区箍筋做法(一)~(二)
节点区箍筋做法(一)~(三)
型钢混凝土型钢梁、柱节点形式,柱型钢与钢梁节点构造图
型钢混凝土柱的梁-柱节点(一)~(四)钢筋穿孔的位置示意图
梁端水平加胶的构造措施
墙及墙与梁连接构造
型钢混凝土墙整体构造及墙与梁节点构造型钢混凝土墙转角构造
钢梁与钢筋混凝土墙的铰接连接构造钢梁与型钢混凝土墙的刚接连接构造25~26
型钢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墙的铰接连接构造型钢混叠土梁与型钢混凝土境的刚接连接构造,柱脚构造
型钢混凝土柱埋入式柱脚(一)~(三):埋入式柱脚型钢的保护层厚度
型钢混凝土柱非埋入式柱脚(一)~(三)一柱拼接接点
框架节点构造详图索引及柱拼接节点(一)柱拼接节点(二)~(四)
手工电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型式与尺寸埋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型式与尺寸钢筋锚固及搭接长度
目录 (二)
审核李姨专心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康刘康48
图集号
04SG523
1适用范围
总说明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本图集适用于非地震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的多、高层建筑以及一般构筑物的实腹式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2设计依据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钢结构设计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
《厚度方向性能钢板》
JGJ138-2001
J130-2001
YB9082
GB50011-2001
GB50017-2003
GB50010-2002
JGJ3-2002
J186-2002
JGJ99-98
JGJ81-2002
J218-2002
GB/T531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碳素结构钢》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700
GB/T1591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3材料选用
GB/T50105-2001
JGJ18-2003
3.1型钢混凝土中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C30级。3.2型钢及钢板:采用Q235-B、C、D级的碳素结构钢:Q345-B、C、D、E级或Q390-B、C、D、E级的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其质量应分别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的规定。当焊接型钢的钢板厚度大于或等于40mm,并承受沿板厚方向的拉力(撕裂作用)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厚度方向性能钢板》GB/T5313的规定,考虑其附加板厚方向的断面收缩率,并不得小于该标准Z15级规定的允许值。考虑地震作用的结构用钢,强屈比不应小于1.2,且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和良好的可焊性。3.3普通螺栓:应符合《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和《六角头螺栓》GB/T5782的规定。3.4高强度螺栓:应符合《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总说
图集号
审核李娜查校对全成华全咳华设计刘传春传看页
04SG523
螺栓》GB/T1228、《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螺母》GB/T1229、《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1231或《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技术条件》GB/T3633的规定。高强度螺栓的设计预拉力值,摩擦面抗滑移数值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规定采用。
3.5圆柱头焊钉(栓钉):应符合《圆柱头焊钉》GB/T10433的规定。栓钉的力学性能应符合下表的规定表3.5
栓钉力学性能(N/mm2)
届服强度
抗拉强度
3.6锚栓:采用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中规定的Q235钢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中规定的Q345钢。
3.7焊条和焊剂
3.7.1手工焊接用焊条应符合《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选用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振动荷载且要验算疲劳的结构,宜采用低氢型焊条。
3.7.2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焊丝应符合现行标准《焊接用钢丝》GB/T1300的规定。4型钢混凝土构件中型钢的截面形式、焊缝尺寸、螺栓选用、混凝土的截面尺寸、强度等级、配筋等均应由设计人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计算确定。本图集各节点详图表示的是一般性的构造作法,具体的选用方式也应由设计人确定。
5本图集中公式号及表格号的约定在本图集中,公式或表格所在的页号即为对应的公式号或表格号。当某页中的公式或表格多于。个时,在公式号或表格号后面附加小数点和顺序号。6本图集中的符号SRC是型钢混凝土的缩写,符号RC是钢筋混凝土的缩写。
7本图集中的标注尺寸除注明者外,均以毫米为单位。
总说明
审核李娜本校对全成华全或华设计刘传春信态图集号
04SG523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1结构设计与计算原则
1.1对于包含型钢混凝土的多、高层建筑和一般构筑物应根据要求按国家标准及相应的行业标准分别进行抗震或非抗震设计。
1.2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的结构,当风荷载起控制作用时,仍需满足抗震构造要求。2型钢混凝土结构的一般规定
2.1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纵筋间净间距,对梁不小于30mm,对柱不小于50mm,且不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及钢筋最大直径的1.5倍。纵筋与型钢的净间距不小于30mm,且不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5倍。其纵筋的最小锚固长度、搭接长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要求,并参见本图集第63页。
2.2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宜采用封闭箍筋,其末端一般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籍筋直径。2.3型钢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激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型钢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对梁不宜小于100mm;对柱不宜小于150mm。2.4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最大骨料直径宜小于型钢外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1/3,且不宜大于25mm2.5型钢混土构件中的型钢钢板厚度不应小于6mm:其钢板宽厚比不应大于表2.5的限值。当满足宽厚比限值时,可不进行局部稳定验算。但对于箱形钢柱,尚需作施工阶段内部浇注混凝土时钢板承载力的验算。型钢钢板宽厚比的上限值
bat/tt
注:bar,tr,h,t,B,t的定义见图2.5。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一)图集号审核李娜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传春以传态页04SG523
图2.5型钢钢板宽厚比
2.6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梁、柱节点处及其他部位的水平加劲肋或隔板上应预留透气孔。当柱中型钢截面较大,特别是箱形型钢混凝土柱的水平隔板,应预留混凝土浇筑孔,孔径不小于200mm。3型钢混凝土梁www.bzxz.net
3.1型钢混凝土梁中的型钢,宜采用工学形轧制型钢或工字形焊接型钢。型钢的布置,宜将一侧翼缘位于受压区,侧翼缘位于受拉区,设计中应考虑在满足保护层要求和便于施工的前提下,使型钢的上翼缘和下翼缘尽量靠近混凝土截面的近边。3.2型钢混凝土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300mm;截面的高度和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
3.3型钢混凝土梁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3.3.1非抗震设计
Vp<0.45βcfebho
3.3.2抗震设计
Vb<(0.36Befbho)/YRE
3.3.3型钢受剪截面应满足
fatwhw/(Befebho)>0.1
式中:β。-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β。=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取β。0.8;其间按接线性内插法确定。3.4型钢混凝土梁中纵向受拉钢筋不宜超过二排,其配筋率不宜小于0.3%,直径宜取16~25mm。3.5型钢混土梁的腹板高度大于450mm时,在梁的两侧应沿高度方向设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的间距,对于级抗震,不宜大于200mm;对于二、三级抗震,不宜大于250mm;对于四级抗震和非抗震结构,不宜大于300mm梁箍筋的加密区范围内,宜在两侧纵向构造钢筋之间设置拉结钢筋,其间距不宜大于600mm,且直径不宜小于8mm。3.6型钢混凝土梁在支座处和上翼缘受有较大固定集中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二)图集号审核李娜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传春传春页04SG523
荷载处,应在型钢腹板两侧对称设置支承加劲肋。3.7型钢混凝土梁中箍筋的配箍率,对于特一级抗震不应小于0.3%;对于一、二级抗震,不应小于0.25%对于三、四级抗震和非抗震结构不应小于0.2%。梁中箍筋直径、间距和加密区长度的要求见表3.7。对抗震设防的结构,当梁净跨小于梁截面高度的4倍时,梁全跨按箍筋加密要求配置。非加密区的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表3.7梁中箍筋直径、间距和加密区长度的要求非加密区笼筋最大间距加密区笠筋最大间距抗震等级釜筋直径
非抗震
特一级
>12mml
(取较小值)
ho/2,≤250mm
hs/2,<250mm
hs/2,≤250mm
ha/2.200mm
hs/2,≤200mm
hs/2,<200mm
(取较小值)
hs/4,6d,<150mm
hs/4, 6d,≤150mm
hs/4,6d,<100mm
hs/4, 6d,<100mm
hs/4,6d,<100mm
筹筋加密
区长度
梁端箍筋设置,其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节点3.9
边缘不大于50mm处。
4型钢混凝土柱
4.1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截面可采用H形轧制型钢或形、十字形、箱形焊接型钢。箱形焊接型钢用于型钢混凝土柱时,箱形型钢截面尺寸不宜大于型钢混凝土柱截面的一半。与型钢混凝土柱相连的框架梁可采用钢梁、钢筋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梁。柱中型钢宜按对称配置设计。
4.2型钢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与截面短边之比10/b不应大于30。
4.3型钢混凝土柱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4.3.1非抗震设计
Ve<0.45βcfcbho
4.3.2抗震设计
Ve<(0.36βcf.bho)/Yrl
4.3.3型钢受剪截面应满足
fatwhw/(Befebho)>0.1
4.4型钢混凝土柱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及型钢的含钢率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三)图集号04SG523
审核李娜查校对全成华全成华 设计刘传春传奇页
型钢混凝土柱受压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2%,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6%;型钢的含钢率:在施工阶段按构造要求固定型钢梁时,或非抗震设防和三、四级抗震等级时,可不小于2%,在其它情况下宜为4%-10%。柱纵向钢筋间距建议不大于300mm,必要时可加直径>14mm的纵向构造钢筋。4.5型钢混凝土柱的轴压比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柱,其轴压比N/(fcAc+faAa)不宜大于表4.5的限值。
结构类型
框架结构
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架-筒体结构
框支柱
地下结构中的框架柱
型钢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
特一级
4.6考虑地需作用组合的型钢混凝土柱,柱端箍筋加区长度、筋最大间距和直径的要求见表4.6。表4.6
抗震等级
非抗震、
特一级
框架柱箍筋的构造要求
笠筋加密区长度
取矩形截面长边
尺寸(或圆形截
面直径)、层间
柱净高的1/6和
500mm三者中的
最大值
非加密区
筹筋间距
<200mm
<200mm
<150mm
<150mm
加密区箍筋问距
(取较小值)
8d,<150mm
8d,<100mm
6d,<100mm
6d,<100mm
箍筋直径
注: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框支柱和一级以上抗震等级角柱应沿全长加密箍筋,箍筋间距均不应大于100mm。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四)图集号
审核李娜本校对全成华全或华设计刘传春页
04SG523
5型钢混凝土剪力墙
5.1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截面厚度的规定:
5.1.1当为有边框或翼墙的剪力墙时,底部加强部位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沿剪力墙长度方向没有平面外横向支承墙的长度)的1/16,直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勇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小于160mm。
5.1.2当为无边框或翼墙的一字形剪力墙时,底部加强部位的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的1/12,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15。5.2按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5。5.3非抗震设计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其截面厚度不应小于层高或勇力墙无支长度的1/25。5.4有端柱或翼境的剪力墙截面厚度均不应小于160mm。无端柱或翼墙的剪力墙最小截面厚度由构造要求确定。
5.5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的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非抗震设计Vw<0.25β。f。bh
抗震设计V<(0.20βcf。bh)/YRE(5.5-2)5.6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内型钢及型钢保护层的规定:5.6.1有端柱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端柱中的型钢及型钢保护层的构造要求同型钢混凝土柱。5.6.2无端柱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端部型钢应采用工字形钢或槽钢等截面形式,以保证型钢与混凝士的粘结,其惯性矩较大的形心轴(强轴)应与墙面平行。型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剪力墙端部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建议采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对构造边缘构件的规定。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五)图集号审核李娜心校对全成华全华设刘传春页04SG523
5.7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及水平分布钢筋的规定:5.7.1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等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5.7.2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四级抗震等级和非抗震设计时不大于300mm;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不大于200mm;分布钢筋直径不小于8mm。型钢混凝土剪力墙竖向、水平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大于墙肢截面厚度的1/10。5.7.3房屋顶层剪力墙以及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的纵向剪力墙、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5%,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5.7.4水平分布钢筋应绕过或穿过墙端型钢及周边柱型钢,且应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5.7.5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开洞时,置在洞口两侧配置普通钢筋混凝土的边缘构件或带型钢的边缘构件。5.7.6当有端柱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未设周边梁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暗梁,暗梁高度取2倍墙厚5.7.7抗震结构的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水平分布筋应加密。加强区高度可取结构总高的1/10也不小于1层楼高(10层及10层以下结构)或2层楼高(10层以上结构)。加强区范围内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大于150mm(抗震等级三、四级)、100mm(抗震等级一、二级。
6节点构造
6.1型钢混凝土柱与梁的连接节点,柱内型钢宜采用贯通型。
6.2型钢混凝土柱内型钢与梁内型钢或钢梁的连接一般应采用刚性连接,且染内型钢翼缘与柱内型钢翼缘应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梁腹板与柱现场连接时宜采用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连接承载力应能满足型钢传力的要求;悬臂梁段翼缘与柱应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腹板与柱宜采用双面角焊缝连接,腹板厚度大于16mm时应采用K形坡口焊缝连接6.3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宜按表4.6\框架柱箍筋的构造要求\中加密区的规定采用,且柱纵向受力钢筋不应在中间各层节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六)图集号
审核李娜专&p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传春器页
04SG523
点中切断。
6.4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的规定。6.5节点设计时,尽量将型钢混凝土梁、柱中钢筋避开型钢,无法避开时可采用钢筋穿孔,但应尽量避免在型钢的翼缘穿孔。当必须在柱内型钢腹板上预留贯穿孔时,型钢腹板截面损失率宜小于腹板面积25%。当钢筋穿孔造成型钢截面损失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可采取型钢截面局部加厚的办法补强,参见本图集第22页。加厚板件与型钢构件应有可靠连接。6.6在型钢上穿孔应兼顾减少型钢截面损失与便于施工两个方面,建议常用钢筋穿孔的孔径见下表。表6.6
钢筋直径
穿孔孔径
钢筋直径
穿孔孔径
常用钢筋穿孔的孔径(mm)
6.7型钢钢板上的孔洞,应在工厂采用相应的机床或专用设备钻孔,严禁现场用氧气切割开孔。6.8钢筋混凝土次梁与型钢混凝土主梁连接时,次梁中的钢筋应穿过或绕过型钢混凝土主染中的型钢,7型钢混凝土构件的过渡
7.1当结构下部采用型钢混凝土柱,上部采用钢解混凝土柱时,下部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应向上延伸一层或二层作为过渡层。过渡层中的型钢截面尺寸可适当变化,但应按钢筋混凝土柱计算,且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
7.2当结构下部采用型钢混察土柱,上部采用钢结构柱时,应设置一层过渡层。过渡层中的型钢按上部钢结构设计要求的截面配置,且向下延伸至梁下部以下2倍柱型钢截面高度为止。其连接构造参见本图集第28页。过渡层柱箍筋应全高加密。7.3型钢混凝土柱中的型钢需改变截面时,宜保持型钢截面高度不变,可改变翼缘或腹板厚度。当需要改变柱截面高度或翼缘宽度时,截面宜逐步过渡,且在变截面的上、下端应设置加劲肋。型钢变截面构造见图7.3。
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及构造要求(七)图集号
审核李娜校对全成华全成华设计刘传春传春页
04SG523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其他行业标准标准计划
- NB/T20133.2-2012 压水堆核电厂设施设备防护涂层规范 第2部分涂层系统在模拟设计基准事故条件下的评价试验方法
- ZJBK34007-1988 舰用电气设备的外壳
- HG/T4869-2015 车身喷绘贴膜
- JB/T11153-2011 单极和双极交流接触器
- HG/T3545-2014 氨合成催化剂活性试验方法
- 06SG515-2 轻型屋面梯形钢屋架(剖分T型钢弦杆)
- QCHM0001S-2016 复合调料
- CB/T8523-2011 机械化滑道设计规范
- QB/T4768-2014 沙发床
- Q/QJA26-2005 航天型号飞行试验(任务)通用放行准则
- SZJG21.6-2006 非发酵性豆制品 第6部分 腐竹
- NB/SH/T0832-2010 润滑油热表面氧化的测定 压力差示扫描量热法
- CNAS-CC31:2010 《人员认证机构通用要求》应用指南
- QB/T4151-2010 工艺伞
- CB/T4114-2011 船用油滤器检验方法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