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26 18:03:50
  • GB/T16172-200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16172-2007

  • 标准名称:

    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1996-03-05
  • 实施日期:

    2008-01-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4.86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91.10013.220.01
  • 中标分类号:

    医药、卫生、劳动保护>>消防>>C80消防综合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40页
  • 标准价格:

    28.0 元
  • 计划单号:

    20061940-T-312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1996-03-05
  • 起草人:

    李晋、杜兰萍、张欣、张网、张羽、王钢、果春盛
  • 起草单位: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 归口单位:

    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13/SC 7)
  • 提出单位:

    公安部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主管部门:

    公安部
  • 相关标签:

    建筑材料 释放 速率 试验 方法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外部点火器,试样在水平定位受到可控制等级的热辐射时,测定热释放速率的方法。热释放速率的测量是通过燃烧产物气流中氧气浓度计算出的氧消耗量和燃烧产物的流量来确定的,同事也对试样引燃(持续有焰燃烧)时间进行了测量。 GB/T 16172-2007 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 GB/T16172-2007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试验原理
试验装置
待测制品的要求
试样制备及准备
试验环境
试验程序
试验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资料性附录)
附录F(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注释及操作员指导
分解、精度和误差
质量损失速率和有效燃烧热
垂直定位的测试
工作热流计的标定
有辅助气体分析的热释放速率计算GB/T16172—2007/IS05660-1:200274486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5660-1:2002《对火反应试验释放速率(锥形量热仪法)》(英文版),本标准等同翻译ISO5660-1:2002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a)“本国际标准”词改为“本标准”:b)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GB/T16172—2007/ISO5660-1:2002热释放、产烟量及质量损失速率第1部分:热本标准代替GB/T16172—-1996《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因为国际上的发展原标准在技术上已过时:本标准与GB/T161721996相比主要差异如下:增加了术语定义中的条目;
增加了符号一章;
增加了辐射屏蔽和可选防护屏:增加了对燃烧时间短暂材料数据采集周期的要求;增加了对尺寸不稳定材料制备的要求;一增加了待测试样基材选用的要求及养护要求:增加了非经常性标定并增补了预标定、工作标定的要求;更改了最长数据采集时间和最短试验时间;增加了质量损失速率的测试和计算;增加了6个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和附录F均为资料性附录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的内容。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应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7)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晋、杜兰萍、张欣、张网、张羽、王钢、果春盛本标准于199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首次修订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6172-1996。
1范围
GB/T16172—2007/ISO5660-1:2002建筑材料热释放速率试验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外部点火器,试样在水平定位受到可控制等级的热辐射时,测定热释放速率的方法。热释放速率的测量是通过燃烧产物气流中氧气浓度计算出的氧消耗量和燃烧产物的流量来确定的,同时也对试样引燃(持续有焰燃烧)时间进行了测量。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9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2918-1998.idtISO291:1997,PlasticsStandard atmospheres for conditioning and testing)ISO554调节和/或试验用标准环境(Standardatmospheresforconditioningand/ortestingSpecifications)
ISO13943消防安全术语(Firesafety-Vocabulary)ISO/TR14697建筑制品底的选择指南(Firetests一Guidanceonthe choice of substratesforbuilding products)
3术语和定义
ISO13943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essentiallyflatsurface
基本平整表面
不平整处与平面相差不超过±1mm的表面3.2
闪燃flashing
在试样表面或其上方出现的火焰持续时间少于1s的燃烧现象3.3
引燃ignition
出现持续火焰(参见3.10)。
辐射照度irradiance
在表面上一点入射到试样表面某点处的面元上(包括该点和该单元区域)的辐射通量除以该面元的面积
注:水平定位时试样上对流传热可以忽略。因此,本标准用术语“辐射照度”代替“热流”·这样可以更好地表明辐射是主要的热传递方式
建筑材料material
单一物质或均匀分布的混合物。如金属、石材、木材、混凝土、矿纤和聚合物。GB/T16172—2007/IS05660-1:20023.6
定位orientation
试验时试样暴露表面所处平面,铅垂或水平。3.7
耗氧原理
oxygen consumptionprinciple
燃烧时消耗的氧气质量与释放热量之间的比例关系。3.8
建筑制品product
要求给出相关信息的建筑材料,复合材料或组件3.9
specimen
有代表性的带基材或
注:对于某些类型的制
持续燃烧
含空气隙或接合点的制品,可不必制备代表最整使用情况的试样(见第7章)nedgaming
在试样表面或其
短暂燃烧
出现持续时间超过105的火
transitory flaming
在试样表面
4符号
见表1
方出现持续时间介
mA10-90
始馨露的表面积
量计标定常数
试样的是
总质量损
试验结束时试样的质量
持续火期间试样的质量
号及其意义
质量损失在10%到90%之间,单位面积上的平均质量损失速率总质量损失为10%时试样的质量
总质量损失为90%时试样的质量
试样的质量损失速率
排气管道内的质量流量
孔板两侧的压差
热释放速率
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
MJ-kg-
5试验原理
表1(续)
单位面积热释放速率的最大值
GB/T16172-—2007/IS05660-1:2002单位
试样在时被引燃后,180s内的单位面积平均热释放速率试样在车时被引燃后,3005内的单位面积平均热释放速率整个试验期间单位面积的放热总量氧与燃料的化学当量比
氧分析仪的滞后时间
引燃时间(出现持续火焰)
取样周期
总质量损失达到10%的时间
总质量损失达到90%的时间此内容来自标准下载网
孔板流量计处气体的绝对温度
氧分析仪读数,氧气的摩尔分数氧分析仪初始读数
滞后时间修正前氧分析仪的读数kw.m
本试验方法建立在观测基础上,一般来说,净燃烧热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质量成比例。这个关系是每消耗1kg的氧气释放出的热量大约为13.10×10”kJ。在环境大气条件下,将试样置于规定的0kW/m~100kW/m的外部热辐射条件下,测量其燃烧时氧气浓度和排气流量。本试验方法是通过有代表性的小试样,来评估试验制品对火反应时的热释放速率特性。6试验装置
装置示意图见图1。6.1~6.5中给出了各部件的详细描述装置稍加改动,试样便可在铅垂定位上进行试验。改动方式参见附录D6.1辐射锥
辐射锥额定功率为5kW,由电加热管构成。电加热管应紧紧缠绕成圆锥台形状装配在双层耐热合金锥套中(见图2),内外锥壳内填以公称厚度为13mm、公称密度为100kg/m的耐热纤维。辐射锥的辐射照度应通过控制3个热电偶(宜用K型不锈钢铠装热电偶,也可用络铁合金或其他高性能材料)的平均温度维持在设定水平上。3支热电偶对称放置,以非焊接方式与电加热管接触(见图2)。3支热电偶应采用外径为1.0mm~1.6mm的非暴露热节点的或外径为3mm的暴露热节点的铠装热电偶。辐射锥应能在试样表面提供高达100kW/m的辐射照度,在暴露试样表面的中心部位50mm50mm范围内,辐射照度应均匀,与中心处的辐射照度偏差不超过士2%。6.2辐射屏蔽层
辐射锥应有一个可抽取的辐射屏蔽层,以保护试样在试验开始之前不受辐射。屏蔽层应由不燃材料制成,总厚度不超过12mm屏蔽层应为:a)水冷并涂有一层表面发射系数e-0.95士0.05的耐磨无光黑色涂层,或b)非水冷,可以是有反射顶面的金属或是瓷,以将辐射传递降至最低3
GB/T16172—2007/IS05660-1:2002屏蔽层应装有一个把手,或采用其他适宜快速插人和移出的方式。辐射锥的基座上应装有一个机械结构能使屏蔽层移动到位。
6.3辐射控制
辐射控制系统应能做适当调节,在根据101.2描述标定期间,辐射锥热电偶的平均温度应保持在预设值士10℃以内。
6.4称重设备
根据10.2.2中描述的标定程序进行测量时,称重设备的精度为士0.1g或更好。称重设备的量程应不低于500g。当根据10.1.3进行标定时,称重设备在10%~90%的响应时间应小于4S。当根据10.1.4进行标定时,称重设备的输出漂移在30min内不应超过1g。6.5试样安装架
试样安装架见图3。试样安装架应为一个方形口盘,上端开口为(106士1)mmX×(106士1)mm,深度为(25±1)mm。安装架应采用厚度为(2.4士0.15)mm的不锈钢板。包括一个便于插入和移出的把手,和一个保证试样的中心位置在加热器下方并能与称重设备准确对中的机械装置。安装架的底部应放置一层厚度至少为13mm的低密度(公称密度65kg/m)耐热纤维垫。辐射锥下表面与试样顶部的距离应调节为(25土1)mm,对于尺寸不稳定的材料,其与辐射锥下表面的距离应为(60士1)mm(见7.5)
6.6定位架
定位架见图4是采用厚度为(1.9士0.1)mm的不锈钢板制成的方盒,方盒内边尺寸为(111土1)mm,高度为(54土1)mm用于试样面的开口为(94.0士0.5)mm×(94.0士0.5)mm。应以适当方式确保定位架与试样安装架之间能放置一个试样。6.7带流量测量仪的排气系统
排气系统应由工作温度适合的离心式风机,集烟罩风机的进气和排烟管道,以及孔板流量计组成(见图5)。集烟罩底部与试样表面的距离应为(210士50)mm,在标准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排气系统的流量应不小于0.024m/s风机的建议安装位置见图5。也可将风机放置在后面的位置,孔板流量计装在风机前,但应满足本条款其余部分的要求,在集烟罩与进气管之间应装一内径为(57士3)mm的节流孔板以提高气体的混合度。为了采集气体样本,环形取样器应装在距集烟罩(685土15)mm的风机进气管道内。环形取样器上应有12个直径为(2.2土0.1)mm的小孔+以均化气流组分,小孔与气流方向相反,以避免烟尘沉积。气流温度应由外径为1.0mm~1.6mm的铠装热电偶或外径为3mm的露端型热电偶来测量热电偶安装在孔板流量计的上游(100土5)mm处排气管轴线位置上。如果按图5所示安装风机,排气流量应通过测量风机上方至少350mm处的锐缘孔板[内径(57士3)mm,厚度(1.6士0.3)mm两侧的压差来确定。如果风机装在比图5所示更远的下游,也可将孔板流量计装在环形取样器和风机之间,但是,这种情况下孔板流量计两侧直管段的长度至少应为350mm。6.8气体取样装置
气体取样装置应包括取样泵、烟尘过滤器、除湿冷阱、排空的旁路系统、水分过滤器和CO过滤器图6给出了一个实例的示意图。其他布置方式如果满足要求也可使用。氧分析仪的滞后时间应根据10.1.5标定,且不应超过60S
注:如果使用了CO分析仪(可选的),计算热释放速率的公式与标准情形不同(参见第12章和附录F)。6.9点火电路
采用一个10kV互感器提供能量的火花塞或电火花点火器进行外部点火。火花塞的火花应为(3.0士0.5)mm。电极长度和火花塞的位置应使火花隙位于试样表面中心上方(13士2)mm处,对于尺寸不稳定的材料其距离应为(48土2)mm(见7.5)4
6.10点火计时器
GB/T16172-2007/ISO5660-1:2002点火计时器应能够分段计时,示值分辨力为1$,计时误差小于18/h6.11氧分析仪
应采用氧气量程为0%~25%的顺磁型氧分析仪。根据10.1.6标定时,氧分析仪在30min内的漂移不应超过50×10-且输出噪声也不应超过50×10-。由于氧分析仪对气流压力敏感,应调整分析仪上游的气流压力·使气流波动最小化,大气压力变化时,可利用绝对压力传感器对分析仪的读数进行补偿。分析仪和绝对压力传感器应置于等温环境中。根据10.1.5标定时,氧分析仪满量程的10%~90%的响应时间应小于12s。
6.12热流计
应使用工作热流计来标定辐射锥(见10.2.5)。标定时热流计应放置在与试样表面中心相同的位置
热流计应选用热电堆式,设计量程为(100士10)kW/m。辐射接收靶应该是平整圆形的直径约为12.5mm,表面覆有发射系数=0.95士0.05的耐磨的无光泽黑色涂层。接收靶应为水冷式。冷却温度不应使热流计的接收靶表面产生水分冷凝。辐射达到接收靶前不应穿过任何窗孔。热流计应耐用,便于安装和使用,且在标定中稳定。热流计的精度应为土3%,重复性为士0.5%以内。用两支与工作热流计类型相同、量程相似的热流计专门作为参照热流计(参见附录E)。工作热流计应按10.3.1进行标定。参照热流计之一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标定。6.13标定燃烧器
标定燃烧器的开孔是面积为(500土100)mm的方形或圆形,开孔上覆有金属丝网以使燃气扩散管内充填陶瓷纤维以提高气流的均匀度。标定燃烧器应与可计流量的甲烷气源相连,甲烷纯度至少为99.5%。相应于5kW的热释放速率,流量计的精度应为读数的土2%:精度应根据10.3.3进行验证。6.14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应能记录氧分析仪、孔板流量计,热电偶和称重装置的输出,对于测氧通道的氧气测量精度应至少达到50×10-5,对于温度测量通道应达到0.5℃,其他的测量通道应为仪器输出全量程的0.01%,时间的精度应至少为0.1%。系统应能够记录每秒的数据,系统对每个参数应至少能存储720个数据。每次试验记录的原始数据都应存储,以便恢复和检查。6.15防护屏(可选)
为了操作方便或确保安全,允许用防护屏防护加热器和试样安装架,但应保证防护屏的存在不影响引燃时间和按10.1.7对热释放速率的测量如果防护屏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存在爆炸的可能,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保护操作人员,如在背向操作人员的方向安装泄压口。待测制品的要求
7.1表面特性
待测制品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a)暴露表面基本平整
b)暴露表面的不平整是均匀分布的,即:1在一个有代表性的100mm×100mm的面积内至少有50%的表面与暴露表面最高点所组成的平面间的距离在10mm以内:或2)对于含有宽度不超过8mm、深度不超过10mm裂纹、缝隙或孔洞的表面,其裂纹、缝隙或孔洞的总面积不得超过代表性的100mm×100mm的暴露面积的30%当暴露表面不满足7.1a)或7.1b)的要求时,应对制品进行处理,尽可能满足7.1的要求。试验报5
GB/T16172-—2007/IS05660-1:2002告应声明该制品是接加工后的形式进行试验的,并详述加工请况7.2不对称制品
提交试验的制品,可以具有两个不同的表面,或可以包含以不同的顺序排列的不同材料层。如在实际使用时,任一表面都可能暴露的话,则两个表面均应测试7.3燃烧时间短的材料
对于燃烧时间短暂(3min或更短)的试样,热释放速率的测量周期不应超过25。对于燃烧时间较长的试样,测量周期可为5s
7.4复合试样
用于试验的复合试样应按8.3制备.并能代表最终使用的状况。7.5尺寸不稳定的材料
如果试样因膨胀或变形,在引燃之前接触到火花塞,或引燃之后接触到辐射锥下表面,这种情况下应使辐射锥的下表面和试样表面有60mm的间隔。辐射锥标定(见10.2.5)时热流计应位于辐射锥下表面60mm处。需要强调的是:以这种间隔测得的引燃时间不能与25mm间隔下测得的引燃时间相比较
其他尺寸不稳定的制品(例如试验期间卷曲或收缩),应采用4根金属丝限制其过分的变形,金属丝的直径应为1.0土0.1)mm长度至少为350mm。试样应按第8章的规定制备。用一根金属丝将试样安装架和定位架组件缠紧,并保证与组件的4个边之一平行,且距离约为20mm。将金属丝两端拧紧,使金属丝和定位架固定。试验前去掉金属丝多余部分,其余3根金属丝应以同样的方式固定,井分别与其余3条边平行。
8试样制备及准备
8.1试样
8.1.1除非另有规定,对于选定的每一种辐射照度和暴露表面,应有3个试样进行试验。8.1.2试样应能表征制品的特征,其尺寸为100mm×100mm的正方形。8.1.3公称厚度等于或小于50mm的制品应采用其实际厚度进行试验8.1.4对于公称厚度超过50mm的制品,应对非暴露表面一侧进行切割,使其厚度减少到50mm。8.1.5当从表面不规则的制品切取试样时,表面的最高点应处于试样的中心部位8.1.6组件试样的制备应按8.1.3或8.1.4中适用的规定进行。如材料或复合材料在使用时与特定的基材相接触,试验时也应将基材加上,固定方式可采取黏结或机械固定。在没有唯一的或特定的基材时·应根据ISO/TR14697选用适当的基材进行试验。8.1.7厚度小于6mm的制品,在试验时应加上能代表其最终使用条件的基材,使总的试样厚度不小6mm
8.2试样的状态调节
式验前:应根据IS0554将试样在温度(23士2)℃相对湿度(50士5)%的条件下养护至质量恒定在相隔24h的两次称量中,试样的质量之差不超过试样质量的0.1%或0.1g(取数值较大者),则认为达到恒定质量
像聚酰胺这样需要养护超过一周才能达到平衡的材料应根据GB/T2918养护后再进行试验。养护时间不应少于一周,并应在试验报告中说明。8.3准备
8.3.1试样包覆
用厚度为0.025mm~0.04mm的单层铝箱包住经过养护的试样,使光泽面朝向试样。铝箱应预先裁剪·使其能包覆试样的底面和侧面,并超出试样的上表面至少3mm。试样应放置在铝箔中间,将其底面和侧面包住,将多余的铝箔剪掉,使铝箔不超过试样上表面3mm。包覆之后,试样应放进试样6
安装架,并盖上定位架。完成这个过程后应看不到铝箔、GB/T16172-—2007/ISO5660-1:2002对于柔软的试样,可使用与试验试样厚度相同的模拟试样来预制铝箔8.3.2试样准备
所有试样应使用图4所示的定位架进行试验,并按下列步骤准备试样a
将定位架倒置于平面上;
将包好铝箔的试样暴露表面向下放入定位架内;b)
在顶部放上耐火纤维层(公称厚度13mm,公称密度65kg/m2),纤维层至少一层,不超过两e
层,超出定位架边缘即可;
将试样安装架置于耐火纤维层顶部,并装人定位架、压紧d)
将定位架固定到试样安装架上。e)
9试验环境
试验装置应放置在没有明显气流扰动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在20%~80%,温度应在15℃~30℃之间。
10标定
10.1预标定
10.1.1概述
除10.1.7以外,锥形量热仪交付使用,或加热组件,辐射控制系统(10.1.2)、称重设备(10.1.3和10.1.4)、氧分析仪或气体分析系统(10.1.5和10.1.6)等主要部件进行了维修或更换时应进行预标定10.1.7中确定防护屏作用的标定应在安装防护屏的同时进行。对于交付使用的,有防护屏的新仪器,标定应由制造商完成
10.1.2辐射控制系统响应特性
接通辐射锥和风机的电源,设置辐射照度为(50士1)kW/m,调节排气流量为(0.024士0.002)m/s。平衡后,记录辐射锥的平均温度。根据第11章的程序测试黑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MMA试样的厚度至少应为6mm。引燃后,前3min内的平均热释放速率应大约为530kW/m试验期间,以5s间隔记录辐射锥的平均温度10.1.3称重设备的响应时间
进行此项标定时不应开启辐射锥。将装有(250士25)g的不燃称重标准件的试样安装架放置在称重设备上(称重标准件取代了在此项标定中没有使用的定位架)。用机械或电子方式调零。将质量为(250土25)g的第二个不燃称重标准件轻轻放置在试样安装架上,并记录称重设备的输出。达到平衡后,从试样安装架上轻轻地移去第二个不燃称重标准件,并再次记录称重设备的输出。称重设备的响应时间即为其输出从10%到90%之间变化所用时间的平均值。10.1.4称重设备的输出漂移
将辐射锥高度调节到带有定位架的试样试验时的高度。将隔热板放置在称重设备上。接通风机和辐射锥的电源。调节排气流量为(0.024士0.002)m/s,辐射照度为(50士1kW/m。辐射锥温度达到平衡后·移开隔热板,将装有(250土25)g的不燃称重标准件的试样安装架放置在称重设备上(称重标准件取代了在此项标定中没有使用的定位架)。达到平衡后,用机械或电子方式调零。将质量为(250士25)g的第二个不燃称重标准件轻轻放置在试样安装架上。待达到平衡后·记录称重设备的输出。30min后,再次记录称重设备的输出。称重设备的输出漂移即为初始值和最后值之间的绝对差值10.1.5氧分析仪的滞后时间和响应时间进行此项标定时不应开启辐射锥。开启风机调节排气流量为(0.024士0.002)m/s。通过调节甲烷气体流量,使标定燃烧器的输出大约为5kW,以此来确定氧分析仪的滞后时间。在集烟罩外点燃燃GB/T161722007/ISO5660-1:2002烧器并使火焰稳定。迅速将燃烧器置于集烟罩下,持续3min。然后,从集烟罩下移去燃烧器并停止甲烷供气,记录这3min内分析仪的输出。接通滞后是插人燃烧器与氧读数达到其最大偏差的50%时的时间差。计算断开滞后与接通滞后类似。滞后时间ta是至少3次接通滞后与断开滞后的平均值。对于给定时刻,应把间隔后记录的浓度记为该时刻的氧气浓度。氧分析仪的响应时间为氧分析仪的输出从10%到90%之间变化所用时间的平均值注:标定氧分析仪滞后时间和响应时间,不需精确地控制甲烷流量,因为滞后时间和响应时间对氧气量的大小不敏感。
10.1.6氧分析仪的输出噪声与漂移进行此项标定时不应开启辐射、开启风机,调节排气流量为0024士0.002)㎡/s。将无氧氮气通人氧分析仪。60min后,切换到样品气,样品气是来自排气管道正常流量和压力下的干燥空气。达到平衡后,将氧分析仪的输
30min。利用最小平方拟
时读数差的绝对值代表
噪声:
数据点
噪声值m.
20.95±001)%,开始以5
根据下列么
间隔录氧分析仪的输出,持续
对于直线以合,0min时和30min
过计算直线周围数据的均方根偏差来确定输出S
我性趋势的直线之间的绝对差值面
百万分率
10.1.7防护屏的
评估防护屏对
试验吉果的影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50的条件下进行·其余
两组试验tu.9.18和
于3个变量(t9A8
对于两组的3
武验则在
应根据第11章中描述的差序,用6个厚度为25+0.5)mm的黑色kw
的辐射照度
下进行试验。前3大试验应在移去防护屏防护屏的条
件下进
根据双侧
检验取5%的显著性水平.如果
的平均值相差从统计学来说是可忽略的,那么就可以使月防护屏。这里,对的t
验应根据下列
通运式计算平均情
b)计算合并标准差:
联进行
e)计算检验统计量:
如果试验统计量不超过2.776,或两个平均值相同,则t检验是成功的(1)
10.2工作标定
10.2.1概述
GB/T16172-2007/IS05660-1:2002每个试验日开始试验时,应按下列顺序进行标定。当辐射照度改变时,也应对辐射锥进行标定10.2.2称重设备的精度
称重设备标定应使用试验试样质量范围内的称重标准件。关闭辐射锥并使装置在进行标定之前冷却到环境温度。将装有(250世25)g的不燃称重标准件的试样安装架放置在称重设备上.用机械或电子方式调零。将质量在50名到200g之间的称重标准件轻轻放置在试样安装架上稳定后·记录称重设备的输出值。再增加上述量范围的称重标准件,重复这一过程至少4次。标定结束时,在试样安装架上的所有称重标准件的总质量应至少为500g。称重设备的精度即为称重标准件的质量和称重设备记录的输出值之间的最大差。
10.2.3氧分析仪
氧分析仪校零和标定。标定时辐射锥可以工作也可以关闭,但不应处于升温阶段。开启风机,调节排气流量为(0.024士0.002)m/s。校零时,将纯氮气通入分析仪,使其流量和压力与样气的相同,将分析仪的示值调为(0.00±0.01)%。通人干燥的环境空气时,则应将示值调为(20.95±0.01)%,并将流量设置为测试试样时使用的流量。每个试样测试后,应利用干燥的环境空气确保分析仪的示值为(20.95±0.01)%
10.2.4热释放速率标定
进行热释放速率标定是为了确定孔板系数C。标定时辅射锥可以工作也可以关闭,但不应处于升温阶段。开启风机,调节排气流量为(0.024士0.002)m/s。以5s的时间间隔开始收集基线数据,至少持续1min。根据甲烧的净燃烧热为50.0×10°kJ/kg,将甲烷通入标定燃烧器,通过标定的流量计得到对应g=(5士0.5)kW的流量。平衡后,以5s的采样周期采集数据,持续3min。利用3min内测得的q、T.△p和Xo数值的平均值,根据第12章中的公式(5)计算孔板系数CXo由1min基线测量期间测得的氧分析仪输出的平均值来确定。也可利用在称重设备上放置一个专用器血,在专用器血内放人液体燃料(如酒精)的方法代替该项标定。用消耗的燃料总质量乘以燃料的净燃烧热·除以火焰的持续时间,得到平均的理论热释放速率。10.2.5辐射标定
每个试验日开始试验或改变辅射照度时,应利用热流计对辐射锥产生的辐射照度进行测量,并由此调节辐射照度控制系统,以使其达到所需辐射照度(误差不超过士2%):当热流计插人标定位置时,不应使用试样或试样安装架。辐射锥稳定在设定温度至少运行10min,确保处于平衡状态。10.3非经常性标定
10.3.1工作热流计的标定
工作热流计的标定最多间隔100个工作小时,应参见附录E的程序对比参照热流计进行。对比应在(10、25.35.5065、75利100)kW/m的辐射照度下进行。工作热流计和参照热流计读数的不一致性应在土2%以内。如果在整个热流量量程范围内,两者读数通过修正,使不一致性控制在土2%以内,则该工作热流计可维续使用,否则应予替换。10.3.2热释放速率测量的线性
最多间隔100个工作小时,应进行该项标定。标定时,利用10.2.4在5kW时的标定结果,以同样的程序,对1×(110%)kW和3×(1士10%)kW的流量进行进一步的标定。在1kW和3kW时测得的热释放速率应与设置值相差在土5%以内10.3.3标定燃烧器用流量计的精度每6个月,应对标定燃烧器用流量计的精度进行校验。根据10.2.4确定的标定常数,与前一次流量计校验后,首次热释放速率标定测得的标定常数相差大于5%时,也应对流量计的精度进行校验。流9
GB/T16172-2007/IS05660-1:2002量计精度的校验,使用的是一支与工作流量计串联的参照流量计,并按照10.2,4进行燃烧器标定。在3min的数据采集期间·两支流量计的不一致性应在土3%以内。如果两个测量之间的差超过士3%,那么应对工作流量计进行再标定
11试验程序
11.1一般预防措施
警告:应采取适当预防措施进行安全防护,燃烧试验中应注意,试验试样暴露在辐射锥下时存在散发有毒或有害气体的可能性
试验过程中伴随高温和燃烧。因此,可能存在引燃外部的物体或衣物的危险。在插入和移去试验试样时,操作人员应使用防护
在高温精况下接触辅射锥或与其相连的固定设备时,应使用防护手套
手套。不应触摸火花点火器带10kV的高电压。试验之前,为使装置运转正常应检查其排气到能力足够大的建筑排气系统中。某些类型试样的熔融物或尖锐碎片系统,且应将燃烧产物排
保美晴不受伤害。
有可能喷溅,因此应注意
11.2试验准备
11.2.1检查CO
工作温度不应超过
器和水分过滤器,如必要则更换吸附剂。排净冷阱中的凌结水。冷阱的正常如果在检查期回打开过气体样系统线路中的分离器或过滤器宜检查气体取机系统的泄露情况人样品气相同的流量和压力通人纯氮气(气源尽可能接近环形取样器),此时氧(开启试样泵),如
分析仪读数宜为
11.2.2按6.5
的规定,调节辐的锥下表面和试样上表而之间的距离。R
接通辐身
见A.4.1)和风机的电源,通常气体分析仪,称重设备和压力专感器的电源不应关闭。
11.2:4调节排气0.024
11.2.5按10.2进
升温期间及试验间歌期间,在称重设备的上方放置一个需热层(例如,带耐热纤维垫的空试样安费成水冷的辐射屏蔽层),以维免过多的热量传递到称重设11.3步骤
11.3.1开始采集数据
情况除外
Imm的基线数据,标准采集周期为5s.计燃烧时间短暂(见7.3)的11.3.2将辐射屏蔽层放置可6.2)。移去保护称重设备的隔热层(见(1.2.5)。将根据8.3制备的试样安装架和试样故到称重备上。注:辐射屏蔽层在插人之前应冷却到100℃以下。11.3.3插入火花塞,根据屏蔽层的类型,按照下述规定,以正确的顺序移去辐射屏蔽层,对于6.2a)屏蔽层,移去屏蔽层,并开始试验。在1s之内移去屏蔽层,插人并开启点火器。对于6.2b)屏蔽层,屏蔽层应在插入后10s之内移去,并开始试验。在1s之内移去屏蔽层,插人并开启点火器
11.3.4记录闪燃或短暂火焰出现的时间。当持续火焰出现时·记录时间,并关闭火花塞,移去火花点火器。如果在关闭火花塞之后火焰熄灭,重新插人火花点火器,并在5s之内打开火花塞。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火花塞的工作状态至整个试验完成。在试验报告中记录上述情况(见第13章)。11.3.5下列情况下,停止采集数据:a)持续燃烧32min后(32min包括30min的试验时间和2min的试验后追加数据收集时间):或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