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标准下载网 >>
- 标准分类 >>
- 国家标准(GB) >>
- GB/T 21605-2008 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

【国家标准(GB)】 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
- GB/T21605-2008
- 现行
标准号:
GB/T 21605-2008
标准名称:
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英文名称:
Test method of acute inhalation toxicity for chemicals标准状态:
现行-
发布日期:
2008-04-01 -
实施日期:
2008-09-01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下载格式:
.rar.pdf下载大小:
6.52 MB
标准ICS号:
13.300;11.100中标分类号:
综合>>标志、包装、运输、贮存>>A80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综合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的试验目的、术语和定义、试验基本原则、试验方法、试验报告和结果解释。适用于评价气体、挥发性物质或气溶胶/颗粒物等化学品的急性吸入毒性作用。 本标准修改采用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1981.2)和No.43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固定剂量法》(2002.2)(英文版)。本标准与OECD 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和No.433相比,存在以下差异:———对OECD 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和No.433进行了编辑性修改;———增加了前言部分;———增加了附录部分。 GB/T 21605-2008 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 GB/T21605-2008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的试验目的、术语和定义、试验基本原则、试验方法、试验报告和结果解释。适用于评价气体、挥发性物质或气溶胶/颗粒物等化学品的急性吸入毒性作用。 本标准修改采用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1981.2)和No.43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固定剂量法》(2002.2)(英文版)。
本标准与OECD 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和No.433相比,存在以下差异:
———对OECD 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和No.433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增加了前言部分;
———增加了附录部分。
class="f14" style="padding-top:10px; padding-left:12px; padding-bottom:10px;">
本标准修改采用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1981.2)和No.43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固定剂量法》(2002.2)(英文版)。
本标准与OECD 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和No.433相比,存在以下差异:
---对OECD 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和No.433进行了编辑性修改;
---增加了前言部分;
---增加了附录部分。
本标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天津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金秀、李朝林、吴维皑、林铮、侯粉霞、李霜、张园、于智睿、李宁涛、邢卫平、王维、柳燕。

部分标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605—2008
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of acute inhalation toxicity for chemicals2008-04-0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8-09-01实施
GB/T21605--2008
本标准修改采用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1981.2)和No.433《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一—固定剂量法》(2002.2)(英文版)。本标准与OECD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和No.433相比,存在以下差异:一对OECD化学品测试方法No.403和No.433进行了编辑性修改;一增加了前言部分;
增加了附录部分。
本标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天津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金秀、李朝林、吴维、林铮、侯粉霞、李霜、张园、于智睿、李宁涛、邢卫平、王维、柳燕。
1范围
化学品急性吸入毒性试验方法
GB/T21605-2008
本标准规定了动物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的试验目的、术语和定义、试验基本原则、试验方法、试验报告和结果解释。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气体、挥发性物质或气溶胶/颗粒物等化学品的急性吸入毒性作用。2术语和定义
急性吸入毒性acuteinhalationtoxicity实验动物短时间(24h内)持续吸人一种可吸入性受试样品后,在短期内出现的健康损害效应。2.2
半数致死浓度(LCso)medianlethalconcentration在一定时间内经呼吸道吸入受试样品后引起受试动物发生死亡概率为50%的浓度,以单位体积空气中受试样品的质量(mg/m\)来表示。2.3
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3试验目的
检测化学品对实验动物的急性吸人毒性作用和强度,为亚急(慢)性等吸入毒性试验提供剂量选择的依据。
4试验基本原则
各试验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吸人不同浓度的受试样品,染毒浓度的选择可通过预试验确定。染毒后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试验期间死亡的动物要进行户检,试验结束时仍存活的动物要处死并进行大体解剖。
5试验方法
5.1实验动物
首选健康成年小鼠(18g22g)或大鼠(180g~220g),也可选用其他敏感动物。同性别各剂量组个体间体重相差不超过平均体重的20%。试验前动物要在试验环境中至少适应3d~5d时间。5.2剂量设计
根据所选方法的要求,原则上应设4~5个剂量组,每组动物一般为10只,雌雄各半。各剂量组间距大小以受试物毒性大小和动物死亡为宜,通常以较大组距和较少量动物进行预试。如果受试样品毒性很低,也可采用一次限量法,即用20只动物(雌雄各半),一般2000mg/m2吸人4h,如未引起动物死亡,则不再进行多个剂量的急性吸人毒性试验。需要时也可做5000mg/m2或更高浓度吸人4h,或以最大可能发生的浓度进行试验。5.3染毒
染毒可采用静式染毒法或动式染毒法。1
GB/T21605-—2008
5.3.1静式染毒法
静式染毒是将实验动物放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染毒柜)内,加人一定量的受试样品,并使其挥发,造成试验需要的受试样品浓度的空气,一次吸入性染毒2h或4h。5.3.1.1染毒柜的容积以每只染毒小鼠每小时不少于3L空气计,每只大鼠每小时不少于30L计。5.3.1.2染毒浓度的计算:染毒浓度一般应采用实际测定浓度。在染毒期间一般可测4~5次,求其平均浓度。在无适当测试方法时。可用式(1)计算染毒浓度:c= (a×d/V)×106
式中:
c.--染毒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a—一加人受试样品的量,单位为毫升(mL);d—化学品相对密度;
V染毒柜容积,单位为升(L)。
5.3.2动式染毒法
.....(1)
动式染毒是采用机械通风装置,连续不断地将含有一定浓度受试样品的空气均匀不断地送人染毒柜,空气交换量大约为12次/h15次/h,并排出等量的染毒气体,维持相对稳定的染毒浓度(对通过染毒柜的流动气体应不间断地进行监测,并至少记录2次)。一次吸人性染毒2h。当受试化合物需要特殊要求时,应用其他的气流速率。染毒时,染毒柜内应确保至少有19%的氧含量和均衡分配的染毒气体。一般情况下,为确保染毒柜内空气稳定,实验动物的体积不应超过染毒柜体积的5%。且染毒柜内应维持微弱的负压,以防受试样品泄露污染周围环境。同时,应注意防止受试样品爆炸。5.3.2.1受试样品气化(雾化)和输入的常用方法5.3.2.1.1气体受试样品,经流量计与空气混合成一定浓度后,直接输人染毒柜。5.3.2.1.2易挥发液体受试样品,通过空气鼓泡或适当加热促使挥发后输入染毒柜。5.3.2.1.3若受试样品现场使用时采取喷雾法时,可采用喷雾器或超声雾化器使其雾化为气溶胶后输人染毒柜。
5.3.2.2染毒浓度计算
染毒浓度一般应采用动物呼吸带实际测定浓度,至少每半小时一次,取其平均值。各测定浓度值应在其平均值的25%以内。若无适当的测试方法,也可采用式(2)计算染毒浓度:c=[a×d/(Vi+V2)]× 105
式中:
染毒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一气化或雾化受试样品的量,单位为毫升(mL);a
d—受试样品相对密度;
V-—输人染毒柜风量,单位为升(L);V2—染毒柜容积,单位为升(L)。5.4观察期限及指标
(2)
5.4.1观察并记录染毒过程和观察期内的动物中毒和死亡情况。观察期限一般为14d,观察指标见附录A,LCso的计算见附录B。
5.4.2对死亡动物进行尸检。观察期结束后,处死存活动物并进行大体解剖,必要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5.5试验结果评价
评价试验结果时,应将LCso与观察到的毒性效应和尸检所见相结合考虑,LCso值是受试样品急性毒性分级和标识以及判定受试样品经呼吸道吸人后引起动物死亡可能性大小的依据。引用LCso值时一定要注明所用实验动物的种属、性别、染毒方式及时间长短、观察期限。评价应包括动物接触受试样2
GB/T21605—2008
品与动物异常表现(包括行为和临床改变、大体损伤、体重变化、致死效应及其他毒性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急性吸入毒性分级可按附录C相应的分级原则进行。6试验报告
受试样品名称、理化性状、配制方法、所用浓度。6.2动式染毒设备中的气流速度。6.3
实验动物的种属、品系和来源(注明合格证号和动物级别)。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包括饲料来源、室温、相对湿度、动物实验室合格证号6.4
6.5所用染毒浓度和动物分组,每组所用动物性别、数量及体重范围。计算LCso的方法。
染毒后动物中毒表现及出现时间和恢复情况、死亡时间、大体解剖所见。6.7
列表报告结果,计算的LCso及其95%可信区间。9结论。
7结果解释
通过LCso的测定,可评价受试样品的急性吸入毒性及其毒性分级,可按附录C相应的分级原则进行,但其结果外推到人类的有效性是有限的。3
GB/T21605-2008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啮齿类动物中毒表现观察项目表啮齿类动物中毒表现见表A.1。
表A.1啮齿类动物中毒表现观察项目表器官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及
体运动
自主神经系统
呼吸性质
心血管系统
胃肠系统
生殖泌尿系统
皮肤和毛皮
观察及检查项目
各种刺激的反应
大脑及脊髋反射
肌肉张力
瞳孔大小
呼吸性质和速率
心区触诊
粪便硬度和颜色
阴户,乳腺
会阴部
颜色,张力
完整性
透明度
直肠或皮肤温度
一般情况
中毒后一般表现
改变姿势,叫声异常,不安或呆滞震颤,运动失调,麻痹,惊厥,强制性动作易兴奋,知觉过敏或缺乏知觉
减弱或消失
强直,迟级
缩小或放大
流涎,流泪
流鼻涕
徐缓,困难,潮式呼吸
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跳过强或过弱气胀或收缩,腹泻或便秘
粪便不成形,黑色或灰色wwW.bzxz.Net
发红,皱折,松弛,皮疹
流黏液,充血,出血性紫结,苍白溃疡
上险下垂
眼球突出或震颤
降低或升高
姿势不正常,消瘦
B.1霍恩氏(Horm)法
B.1.1预试验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化学物急性毒性试验LDso(LCso)计算方法GB/T21605—2008
可根据受试样品的性质和已知资料,选用下述方法:一般多根据体重采用0.1g/kg、1.0g/kg和10.0g/kg的剂量,各以2~3只动物预试验。根据24h内死亡情况,估计LDso的可能范围,确定正式试验的剂量。也可简单地采用一个剂量,如215mg/kg,用5只动物预试验。观察24h内动物的中毒表现。如症状严重,估计多数动物可能死亡,即可采用低于215mg/kg的剂量系列,反之症状较轻,则可采用高于此剂量的剂量系列。如有相应的文献资料时可不进行预试验。B.1.2动物数
一般每组用5只。
B.1.3常用剂量系列
2.15×10t=0,±1,±2,±3
因为剂量间距较1.0/3.16t=0,士1,士2,士3为小,所以结果较为精确。般试验时,可根据上述剂量系列设计5个组,即较原来的方法在最低剂量组以下或最高剂量组以上各增设一组,这样在查表时容易得出结果。
B.1.4正式试验
将动物在动物实验室饲养观察3d~5d,使其适应环境,证明其确系健康动物后,进行随机分组。给予受试样品后一般观察14d,必要时延长到28d。记录死亡数,查表(表B.1)求得LDso,并记录死亡时间及中毒表现等。
B.1.5该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是简单易行,节省动物:缺点是所得LDs。的可信限范围较大,不够精确。但经多年来的实际应用与验证,同一受试样品与寇氏法所得结果极为相近。因此对其测定的结果应认为是可信与有效的。表B.1
霍恩氏法(Horn)LDso值计算(剂量递增法测定LDso计算用表)组1
组3组2
剂盘1=0.464
剂量2=1.00×10
剂量3=2.15
剂量4=4.64
95%可信限
1.37~2.91
1.26~2.33
1.23~3.24
1.05~2.78
0.951~2.27
0.926~1.71
1.01~2.91
剂量1=1.00
剂量2=2.15×10
剂量3=4.64
剂量4=10.0
95%可信限
2.95~6.26
2.71~5.01
2.65~6.98
2.27~5.99
2.05~4.88
2.17~6.28
剂量1=2.15
剂量2=4.64×10*
剂量3=10.0
剂量4=21.5
95%可信限
6.36~13.5
5.84~10.8
5.70~15.0
4.89~12.9
4.41~10.5
4.30~7.94
4.67~13.5
GB/T 21605—2008
组1组2组3
剂量1=0.464
剂量2=1.00×10″
剂量3=2.15
剂量4=4.64
表B.1(续)
剂量1=1.00
剂量2=2.15×10
剂量3=4.64
剂量4=10.0
95%可信限
0.862~2.50
0.775~2.05
0.741~1.57
0.740~2.14
0.665~1.75
1.22~3.14
1.07~2.43
1.05~1.70
1.06~3.60
0.866~3.01
0.737~2.41
0.661~1.83
0.818~3.19
0.658~2.70
0.550~2.20
0.523~2.32
1.00~3.58
0.806~2.67
0.6741.92
0.839~4.29
0.616~3.50
0.466~2.77
0.573~3.76
0.406~3.18
1.18~3.26
1.27~2.05
0.978~3.92
0.893~2.92
1.37~2.91
1.26~2.33
1.23~3.24
1.05~2.78
0.951~2.27
0.926~1.71
1.01~2.91
0.862~2.50
0.775~2.05
0.741~1.57
0.740~2.14
0.665~1.75
1.22~3.14
95%可信限
1.86~5.38
1.69~4.41
1.60~3.99
1.59~4.62
2.63~6.76
2.31~5.24
2.26~3.65
1.87~6.49
1.42~3.95
1.76~6.37
1.42~5.82
1.19~4.74
1.13~4.99
2.16~7.71
1.74~5.76
1.45~4.13
1.33~7.53
1.00~5.98
1.24~8.10
0.875~6.85
2.53~7.02
2.74~4.42
2.11~8.44
1.92~6.30
2.71~5.01
2.27~5.99
2.05~4.88
2.00~3.69
2.17~6.28
1.86~5.38
1.69~4.41
1.60~3.99
1.59~4.62
1.43~3.78
2.63~6.76
剂量1=2.15
剂量2=4.64×10
剂量3=10.0
剂量4=21.5
95%可信限
4.00~13.5
3.60~9.50
3.44~7.30
3.43~9.95
3.08~8.14
5.66~14.6
4.98~11.3
4.87~7.87
4.94~16.7
4.02~16.7
3.42~11.2
3.07~8.51
3.80~14.8
3.05~12.5
2.55~10.2
2.43~10.8
4.66~16.6
3.74~12.4
3.13~8.89
3.89~19.9
2.86~16.2
2.16~12.9
2.66~17.4
1.89~14.8
5.46~15.1
5.90~9.53
4.54~18.2
4.14~13.6
6.36~13.5
5.84~10.8
5.70~15.0
4.89~12.9
4.41~10.5
4.30~7.94
4.67~13.5
4.00~13.5
3.60~9.50
3.44~7.30
3.43~9.95
3.08~8.14
5.66~14.6
组3组2
剂量1=0.464
剂量2=1.00×10*
剂量3=2.15
剂量4=4.64
表B.1(续)
剂量1=1.00
剂量2=2.15×10
剂量3=4.64
剂量4=10.0
95%可信限
1. 07~2. 43
1.05~1.70
0.866~3.01
0.737~2.41
0.661~1.83
0.818~3.19
0.658~2.70
0.550~2.20
0.523~2.32
1.00~3.58
0.806~2.67
0.674~1.92
0.839~4.29
0.616~3.50
0.466~2.77
0.573~3.76
0.406~3.18
1.18~3.26
1.27~2.05
0.978~3.92
0.893~2.92
95%可信限
2.31~5.24
2.26~3.65
2.29~7.75
1.87~6.49
1.59~5.20
1.42~3.95
1.76~6.37
1.42~5.82
1.19~4.74
1.13~4.99
2.16~7.71
1.74~5.76
1.45~4.13
1.81~9.23
1.33~7.53
1.24~8.10
0.875~6.85
2.53~7.02
2.74~4.42
2.11~8.44
1.92~6.30
GB/T21605—2008
剂量1=2.15
剂量2=4.64×10
剂量3=10.0
剂量4=21.5
95%可信限
4.98~11.3
4.87~7.87
4.94~16.7
4.02~16.7
3.42~11.2
3.07~8.51
3.80~14.8
3.05~12.5
2.55~10.2
2.43~10.8
4.66~16.6
3.74~12.4
3.13~8.89
3.89~19.9
2.86~16.2
2.16~12.9
2.66~17.4
1.89~14.8
5.46~15.1
5.90~9.53
4.54~18.2
4.14~13.6
表B.2用于每组5只动物,其剂量递增公比为101/2,意即10×101/2=31.6,31.6×101/2=100,,余此类推。此剂量系列排列如下:1.00
3.16×10t
t=0,±1,±2,±3
翟恩氏法(Horn)LDso值计算(剂量递增法测定LDso计算用表)组4
剂量1=0.316
剂量2=1.00×10
剂量3=3.16
剂量4=10.0
95%可信限
1.60~4.95
1.41~3.55
1.36~5.84
1.08~4.64
0.927~3.41
0.891~2.24
1.01~4.97
剂量1=1.00
剂量2=3.16×10
剂量3=10.0
剂量4=31.6
95%可信限
5.07~15.7
4.30~18.5
3.42~14.7
2.93~10.8
2.82~7.08
3.19~15.7
GB/T21605-2008
表B.2(续)
剂量1=0.316
剂量2=1.00×10°
剂量3=3.16
剂量4=10.0
95%可信限
0.801~3.95
0.682~2.93
0.638~1.97
0.636~3.14
0.542~2.32
1.35~5.56
1.11~3.80
1.07~2.21
1.10~6.82
0.806~5.23
0.632~3.75
0.537~2.48
0.740~5.70
0.534~4.44
0.408~3.27
0.378~3.53
1.01~6.77
0.723~4.37
0.554~2.65
0.768~8.87
0.484~6.53
0.318~4.62
0.434~7.28
0.259~5.67
1.27~5.88
1.43~2.94
0.9687.75
0.843~5.00
0.833~2.85
0.896~8.37
0.711~5.93
0.604~3.92
0.568~2.35
0.555~4.27
0.463~2.88
0.953~7.15
1.03~3.06
0.658~10.4
0.528~5.98
0.442~3.32
0.594~11.5
0.423~7.48
剂量1=1.00
剂量2=3.16×10
剂量3=10.0
剂量4=31.6
95%可信限
2.53~12.5
2.16~9.25
2.02~6.24
2.01~9.92
1.71~7.35
4.26~17.6
3.51~12.0
3.40~6.98
3.48~21.6
2.55~16.5
2.00~11.9
1.70~7.85
2.34~18.0
1.69~14.1
1.29~10.3
1.20~11.2
3.18~21.4
2.29~13.8
2.43~28.1
1.53~20.7
1.00~14.6
1.37~23.0
0.81917.9
4.03~18.6
4.53~9.31
3.06~24.5
2.67~15.8
2.63~9.01
2.83~26.5
2.25~18.7
1.91~12.4
1.80~7.42
1.76~13.5
1.47~9.10
3.01~22.6
3.27~9.68
2.08~32.7
1.67~18.9
1.40~10.5
1.88~36.3
1.34~23.6
寇氏(Korbor)法
预试验
表B.2(续)
剂量1=0.316
剂量2=1.00×10
剂量3=3.16
剂量4=10.0
95%可信限
0.305~4.80
0.276~5.33
0.539~10.4
0.446~3.99
0.307~18.3
0.187~9.49
0.262~21.4
0.137~13.0
1.19~5.71
0.684~9.95
0.723~4.37
0.558~12.2
0.484~6.53
0.467~3.14
0.434~7.28
0.356~4.12
0.793~7.10
0.333~16.9
0.303~5.87
0.244~23.1
0.172~10.3
0.148~12.1
剂量1=1.00
GB/T21605—2008
剂量2=3.16×10
剂量3=10.0
剂量4=31.6
95%可信限
0.966~15.2
0.871~16.8
1.70~33.0
1.41~12.6
0.970~58.0
0.592~30.0
0.830~67.8
0.433~41.0
3.77~18.1
2.16~31.5
2.29~13.8
1.76~38.6
1.53~20.7
1.48~9.94
1.37~23.0
1.13~13.0
2.51~22.4
1.05~53.4
0.958~18.6
0.771~73.0
0.545~32.6
0.467~38.1
除另有要求外,一般应在预试中求得动物全死亡或90%以上死亡的剂量和动物不死亡或10%以下死亡的剂量,分别作为正式试验的最高与最低剂量。B.2.2动物数
除另有要求外,一般设5~10个剂量组,每组6~10只动物为宜。B.2.3剂量
将由预试验得出的最高、最低剂量换算为常用对数,然后将最高、最低剂量的对数差,按所需要的组数,分为几个对数等距(或不等距)的剂量组。B.2.4试验结果的计算与统计
B.2.4.1列试验数据及其计算表
包括各组剂量(mg/kg,g/kg)、剂量对数(X)、动物数(n)、动物死亡数(r)、动物死亡百分比(p,以小数表示),以及统计公式中要求的其他计算数据项目。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





- 其它标准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 GB/T251-2008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 GB/T39648-2020 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数字图像技术评级
- GB/T2910.16-2024 纺织品 定量化学分析 第16部分:聚丙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甲苯法)
- GB/T43423-2023 空间数据与信息传输系统 深空光通信编码与同步
- GB/T26863-2022 火电站监控系统术语
- GB/T36434-2018 复杂机械手表机心万年历和打簧机构零部件的名称
- GB/T30966.6-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6部分:状态监测的逻辑节点类和数据类
- GB/T1438.2-2008 锥柄麻花钻 第2部分:莫氏锥柄长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 GB/T24204-2009 高炉炉料用铁矿石 低温还原粉化率的测定 动态试验法
- GB50030-2013 氧气站设计规范
- GB/T21078.1-2023 金融服务 个人识别码管理与安全 第1部分:基于卡系统的PIN基本原则和要求
- GB/T5009.68-2003 食品容器内壁过氯乙烯涂料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 GB/T23315-2009 粘扣带
- GB/T29529-2013 泵的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2650-2022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冲击试验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