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国家标准(GB)】 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6-29 20:46:41
  • GB/T20738-2006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GB/T 20738-2006

  • 标准名称:

    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

  • 标准类别:

    国家标准(GB)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6-12-25
  • 实施日期:

    2007-05-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3.28 M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能源和热传导工程>>27.200制冷技术
  • 中标分类号:

    机械>>通用机械与设备>>J73制冷设备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 页数:

    26页
  • 标准价格:

    22.0 元
  • 计划单号:

    20051642-T-604

其他信息

  • 首发日期:

    2006-12-25
  • 起草人:

    巢龙兆、邱有鹏、李娟芳、张秀平、张维加、李建军
  • 起草单位:

    常州爱斯特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归口单位:

    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8)
  • 提出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 发布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主管部门: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 相关标签:

    屋顶 空气调节 机组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本标准规定了由电动机驱动的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的术语和定义、形式和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与集中送风的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 GB/T 20738-2006 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 GB/T20738-2006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27.2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0738—2006bZxz.net
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
Rooftopair conditioningunit
2006-12-2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7-05-01实施
GB/T20738—2006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型式和基本参数
.+...+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型号编制方法附录B(资料性附录)
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的安装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8)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常州爱斯特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GB/T20738—2006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特灵空调器有限公司、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约克(无锡)空调冷冻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申菱空调设备有限公司、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上海富田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省吉荣空调设备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巢龙兆、邱有鹏、李娟芳、张秀平、张维加、李建军、胡祥华、谭建明、易新文、周鸿钩、姚宏雷、赵薰。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本标准是首次制定。
1范围
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
GB/T20738—2006
本标准规定了由电动机驱动的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以下简称“空调机”)的术语和定义、型式和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存本标准适用于集中送风的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2423.17—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G4706.32一200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GB5226.12002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B9237—2001
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
安全要求
G108911989
空气处理机组安全要求
GB/T13306—1991
GB/T13384—1992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4294—1993
组合式空调机组
GB/T17758—1999单元式空气调节机JB/T4330—1999
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
JB/T7249制冷设备术语
JB8655—1997
3术语和定义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安全要求
JB/T7249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屋顶式空气调节机组rooftopairconditioningunit一种安装于屋顶上并通过风管向密闭空间、房间或区域直接提供集中处理空气的设备。它主要包括制冷系统以及空气循环和净化装置,还可以包括加热、加湿和通风装置。4型式和基本参数
4.1型式
4.1.1按功能分类:
a)冷(热)风型机组;
b)恒温恒湿型机组;
全新风型机组。
按冷却方式分类:
风冷型机组;
蒸发冷却型机组;
水冷型机组。
GB/T20738—2006
4.1.3按用途分类:
a)通用型机组:
6)净化型机组
型号编制
空调机的型号编制方法见附录A。4.3
基本参数
空调机的电源为额定电压220V单相或380V三相交流电,额定频率均为50Hz4.3.1
空调机的正带工作环境温度见表麦
风冷型
工作温度
环境温度
进水温度
冷(热)
空调机的名
新风型
空调机正常工作环境温度
蒸发冷印型
冷风型
恒湿型
全新风型
冷风型
水冷型
恒湿型
单位为℃
全新风型
(热)量按表节的名义工况时的温度条件确定。制令
(热)量在克服表2规定的最小机外静压下确定,空调机的最小机外静压应空调机的名
个功能段阻力后主出风口处的静空调机克腹初效过滤段、表冷段、送风机段三特合表2的规定,该值为
不得是正压
压值,空调机的回
口处的静压
空调机最小机外静压
配制冷量Q
最小机外静压
4.3.5能效比(EER)和性能数COP)风冷型机组能效比(EE和性能系数(COP)应符合表的规定4.3.5.1
名义制冷(热)量Q
1450100<4200
200人300
冷(热)风型
表3风冷型机组能效比和性能系数EER
植温恒湿型
名义制热消耗功率不包括辅助电加热功率。2
全新风型
冷(热)风型
恒温恒湿型
全新风型
4.3.5.2蒸发冷却型机组的能效比(EER)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蒸发冷却型机组能效比
名义制冷量Q/
14≤Q≤50
500≤100
100Q200
200人300
冷风型
水冷型机组的能效比(EER)应符合表5的规定(w/w)
恒温恒湿型
表5水冷型机组能效比
名义制格量Q/
14≤Q50
50≤Q4100
100Q<200
冷风型
恒温恒湿型
GB/T20738—2006
全新风型
全新风型
5.1一般要求
5.11空调机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或按用户和制造厂的协议)制造。
5.1.2空调机的黑色金属制件表面应进行防锈蚀处理。5.1.3电镀件表面应光滑、色泽均匀,不得有剥落、露底、针孔,不应有明显的花斑和划伤等缺陷5.1.4涂漆件表面应平整、涂布均匀、色泽一致,不应有明显的气泡、流痕、漏涂、底漆外露及不应有的皱纹和其他损伤。
5.1.5装饰性塑料件表面应平整、色译均匀,不得有裂痕、气泡和明显缩孔等缺陷。5.1.6空调机各零部件的安装应牢固可靠,管路与零部件不应有相互摩擦和碰撞。3
GB/T20738-—2006
5.1.7热泵型空调机的电磁换向阀动作应灵敏、可掌,保证空调机正常工作5.1.8空调机的箱体隔热层应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并无毒、无异味且有自熄性能,在正常工作时表面不应有露现象。
5.1.9空调机制冷系统零部件的材料应能在制冷剂、润滑油及其混合物的作用下,不产生劣化且保证整机正常工作。
5.1.10空调机应具有适合于室外使用的防雨水性能,防止雨水的侵人而影响机组内部功能及送、回风系统。
空调机的箱体检修门应严密灵活,内外均可开启,并能锁频5.1.11客
5.1.12振动
空调机按6.3.19方法进行
5.1.13电镀件耐盐雾性
含属镀层上的每个锈点锈迹而积不应超过1高m,每100cm试件镀层不按6.3.21方法试验
超过2个锈点,锈迹!
5.1.14涂漆件涂层
cm,不应有锈点锈边
量,涂膜脱落格数不超过15%。
按6.3.22方法式
部件和材料应分别符合各有关标准的规定,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并保证安全5.1.15
空调机所
空调机的
八系统一般应具有电机过载保护、缺相保护(三相电源),制冷系统应具备高压、低压保护等必要的保功能或器件。5.1.17空调机的D=元件的选择以及电器安装、布线应符合GB4706.32和GB5226.1要求。5.2性能要求
5.2.1制冷系统器封性能
按6.3.1方法(0制冷系统各部分不应有制冷剂准漏5.2.2运转
按6.3.2方法试金时调机应先异带5.2.3制冷量
按6.3.3方法试验时的实测制冷量不应小于名义制冷量的9%,5.2.4制冷消耗功率
按6.3.4方祛试验时,空调机的实测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110%。5.2.5热泵制热量
按6.3.5方法试验时,热泵的实测制热量不应小于名义制热量的95%。5.2.6热泵制热消耗功率
按6.3.6方法试验时热泵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热泵名义制热消耗功率的110%5.2.7电加热制热消耗功率
按6.3.7方法试验时,对空调机的电加热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要求为:每种电加热的消耗功率允差为名义值的—10%~+5%
5.2.8热水盘管和蒸汽盘管供热量按6.3.8方法试验时,热水盘管和蒸汽盘管的供热量不应小于名义供热量的95%5.2.9最大负荷制冷运行
按6.3.9方法试验运行时,空调机各部件不应损坏,并应能正常运行。GB/T20738—2006
5.2.10低温工况制冷运行
按6.3.10方法试验运行时,空调机各部件不应损坏,并应能正常运行。空调机箱体不应结露或消水。
5.2.11热泵最大负荷制热运行
按6.3.11方法试验运行时,空调机各部件不应损坏,并应能正常运行。5.2.12热泵低温工况制热运行
按6.3.12方法试验运行时,空调机各部件不应损坏、安全装置不应跳开,并应能正常运行5.2.13凝露工况
按6.3.13方法试验时,空调机箱体外表面凝露不应滴下,室内送风不应带有水滴。5.2.14凝结水排除能力
按6.3.14方法试验时,凝结水排放流畅,无溢出。5.2.15融霜工况
按6.3.15方法试验时,空调机(装有自动融霜机构的热泵机组)应符合以下要求安全保护元器件不应动作而停止运行;a)
融霜应自动运行:
融霜时的融化水及制热运行时室外侧换热器的凝结水应能正常排放或处理;c
d)在最初融霜结束后的连续运行中,融霜所需时间不超过运行总时间的20%,两古以上独立制冷循环的机组,各独立循环融霜时间的总和不应超过各独立循环总运转时间的20%。5.2.16部分负荷
5.2^16.1名义制冷量大手50kW的空调机应配置卸载机构其动作应灵活,可靠。5.216.2按6.3.16的方法进行试验,机组在部分负荷下运行稳定后,测定部分负荷性能特性(包括制冷量、消耗总功率和性能系数)。5.217送风量
5.2.17.1空调机所有名义性能必须在至少克服表2规定的最小机外静压的送风量下测走。5.2.17.2空调机的名义性能可以在制造厂规定的送风量下测定,但必须满足每千瓦名义制冷量的送风量不超过200m/h,或者在运行时能够克服表2规定的最小机外静压的送风量下测定,两者取最小值。
5.2.18能效比(EER)
空调机按6.3.3方法实测制冷量与按6.3.4方法实测消耗功率的比值不应小于机组名义值的90%,并不小于4.3.5的规定
5.2.19性能系数(COP)
空调机按6.3.5方法实测热泵制热量与按6.3.6方法实测消耗功率的比值不应小于机组名义值的90%,并不小于4.3.5的规定。
5.2.20漏风率
按6.3.17方法试验时.空调机箱体内静压保持700Pa时,漏风率不大于3%。用于净化空调系统的空调机,箱体内静压应保持1000Pa,洁净度要求低于1000级时,漏风率不大于2%;洁净度要求高于等于1000级时,漏风率不大于1%5.2.21噪声
空调机按6.3.18方法测量噪声,噪声测定值应不超过表6的规定。..com5
GB/T20738—2006
名义工况制冷量Q/kW
Q≤14
1450<100
1002005.3安全要求
6噪声限值(声压级)
5.3.1空调机的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应符合GB9237的规定。5.3.2空调机的空气处理系统安全要求应符合GB10891的规定。5.3.3安全控制器件
空调机噪声
按供货合同要求
单位为dBCA)
空调机应具有防止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等)超过规定范围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器件,保护器件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灵敏可靠。
5.3.4电气安全要求
5.3.4.1绝缘电阻
按6.3.20.1方法试验时,空调机带电部位和易触及金属部位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1M。5.3.4.2耐电压
按6.3.20.2方法试验时,空调机带电部位和非带电部位之间施加规定的试验电压时,应无击穿和闪络。
5.3.4.3启动
按6.3.20.3方法试验时,启动电流值应小于规定启动电流值的115%,且电动机的启动试验应和电动机转子停止位置无关。
5.3.4.4耐湿
按6.3.20.4方法试验时,空调机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1MQ,且应符合5.3.4.2耐电压试验规定。
5.3.4.5淋水绝缘
按6.3.20.5方法试验时,空调机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1MQ,且应符合5.3.4.2耐电压试验规定。
5.3.4.6接地
空调机应有可靠接地。
5.3.4.7安全标识
空调机应在正带安装状态下,在易见的部位,用不易消失的方法,标出安全标识(如接地标识,警告标识等)。
5.4安装
空调机的安装方法见附录B。
6试验方法
6.1试验条件
6.1.1空调机制冷量和热泵制热量的试验装置见GB/T17758—1999的附录A。6.1.2试验工况见表7。
GB/T20738—2006
10午8-
酬处区
s0午8-
s0千s
加热装置制热
GB/T20738—2006
6.1.3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精度应符合表8的要求。表8仪器仪表的型式及精度
温度测量仪表
流量测量仪表
制冷剂压力测量仪表
空气压力测量仪表
电量测量
质量测量仪表
转速仪表
时间测量仪表
水银玻璃温度计
电阻温度计
记录式、指示式,积算式
压力表、变送器
气压表、气压变送器
指示式
积算式
转速表、闪频仪
注1:大气压力测量用气压测量仪表,其准确度为土0.1%.注2.以精度定义的测量仪表,其测量值应在仪表量程的1/2以上。空气温度
风管静压
6.1.4空调机进行制冷量和热泵制热量试验时,试验名义工况参数的读数允差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制冷量和热泵制热量试验名义工况的读数允差单位为℃
室外侧状态
室内侧人口空气状态
干球温度
最大偏差幅度
平均偏差幅度
湿球温度
空气状态
水状态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空调机安装和试验规定
6.2.1空调机所有试验的温度要求应满足表7的规定,同时按空调机铭牌上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进行。
6.2.2空调机应按制造厂规定的方法进行安装,并且不应进行影响制冷量和热泵制热量的构造改装。周围环境应无影响试验机组性能的因素。6.3试验方法
6.3.1制冷系统密封性能试验
空调机的制冷系统在正常的制冷剂充灌量下,用下列灵敏度的制冷剂检漏仪进行检验:不大于28kW的空调机,灵敏度为1×10-6Pa·m/s;28kW以上的空调机,灵敏度为1x10-sPa·m/s。6.3.2运转试验
空调机应在接近名义制冷工况的条件下运行,检查空调机的运转状况、安全保护装置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检验温度、电器等控制元件的动作是否正常。8
6.3.3制冷量试验
GB/T20738—2006
将空调机的卸载机构等能量调节置于最大制冷量位置,按表7和GB/T17758一1999附录A规定的制冷名义工况进行试验。
6.3.4制冷消耗功率试验
将空调机的卸载机构等能量调节置于最大制冷量位置,按GB/T17758—1999附录A规定的方法在制冷量测定的同时,测定空调机的输人功率、电流。水冷式不包括水泵的功率,蒸发冷却式应包括淋水装置水泵电功率
6.3.5热泵制热量试验
将空调机的卸载机构等能量调节置于最大制热量位置,按表7和GB/T17758—1999附录A规定的制热名义工况进行试验。
6.3.6热泵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将空调机的卸载机构等能量调节置于最大制热量位置,按GB/T17758—1999附录A规定的方法在热泵制热量测定的同时,测定空调机的输人功率、电流。6.3.7电加热制热消耗功率试验
6.3.7.1带有辅助电加热的空调机按6.3.5进行热泵制热量试验时,当热泵制热量移定后给辅助电加热通电,并测定消耗电功率。
6.β.7.2在电加热制热工况下,空调机制冷系统不运行,将电加热装置置于最大耗电状态,测定输人功率。
6.3.8热水盘管和蒸汽盘管供热量试验按表7和GB/T14294-1993附录D规定的工况和方法进行试验。6.3.9最大负荷制冷运行试验
将空调机的卸载机构等能量调节置于最大制冷量位置,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類率下,按表7规定的最大负荷制冷工况下运行稳定后连续运行1h,然后停机3min(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lh。
6.3.10低温工况制冷运行试验
空调机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以及在表7规定的低温工况下连续运行4h,空调机如有自动限停装置应自动开停。试验中和试验完成后的融霜期内,所有的冰和融化水都应由接水盘收集并排除。6.3.11热泵最大负荷制热运行试验将空调机的卸载机构等能量调节置于最大制热量位置,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下,按表7规定的最大负荷制热工况下运行稳定后连续运行1h:然后停机3min(此间电压上升不超过3%>再启动运行h。
6.3.12热泵低温工况制热运行试验空调机在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以及在表7规定的低温工况下连续运行4h,空调机如有自动限停装置应自动开停。
6.3,13凝露工况试验
空调机在表7凝露工况下连续运行4h6.3.14凝结水排除能力试验
空调机接水盘注满水即达到排水口流水后,按表7规定的凝露工况运行,当接水盘的水位稳定后,再连续运行4h,检查排水状况。6.3.15融霜工况试验
空调机在表7融霜工况条件下连续进行热泵制热运行,初次融霜周期结束后继续运行3h。9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国家标准(GB)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