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标准下载网!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井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本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7-01 13:51:15
  • SY/T6686-2007
  • 现行

基本信息

  • 标准号:

    SY/T 6686-2007

  • 标准名称:

    井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 标准类别: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

  • 标准状态:

    现行
  • 发布日期:

    2007-10-08
  • 实施日期:

    2008-03-01
  • 出版语种:

    简体中文
  • 下载格式:

    .rar.pdf
  • 下载大小:

    627.17 KB

标准分类号

  • 标准ICS号:

    石油及相关技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设备>>75.180.10勘探和钻采设备
  • 中标分类号:

    石油>>石油勘探、开发与集输>>E11石油地质勘探

关联标准

出版信息

  • 页数:

    27
  • 标准价格:

    0.0 元

其他信息

  • 起草单位: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装备事业部
  • 归口单位:

    石油物探专业标委会
  • 相关标签:

    地震 资料 采集 技术规程
标准简介标准简介/下载

点击下载

标准简介:

标准下载解压密码:www.bzxz.net

SY/T 6686-2007 井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6686-2007

标准内容标准内容

部分标准内容:

ICS75.180.10
备案号:22066—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686-2007
井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n crosswell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2007-10—08发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8-03-01实施
规范性引用文件
数据采集设计
野外施工
质量控制
资料整理
资料验收
8资料存档与上交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附录D(资料性附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井间地震数据采集设计书格式
井问地震仪器班报格式
并问地震数据采集档案卡格式
开间地震数据采集施工总结格式升间地震数据标签格式
SY/T6686—2007
SY/T6686--2007
不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D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巾石汕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常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又生。
1范围
并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井间地震(crosswell seismic)效据采集作业内容及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井问地震数据采集的全过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
SY/T 6686—2007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SY/T5171石仙物探测量规范
SY/T5454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规程3数据采集设计
3.1项目设计
3.1.1井区位置及所用组分布
对拟实施井问地震数据采集的井区位置和井组分布进行说明3.1.2地质任务和项目要求
应明确项目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主要包括:a)地质任务和(或)项目目标。b)施工工期和预测工作量。
3.1.3项目组织与协调
在人力资源和项日实施等重点环节上进行密安排,设计应包括:a)参加数据采集的人员总数以及构成,b)项目协调。
3.1.4施工要求
明确不同施工阶段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a)施工前期准备。
b)施工中工序等设计。
c)施工后井场等方面的处理。
3.1.5技术措施
说明主要采用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a)观测系统设计:基于地质任务和项自目标,确定观测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手段。b)采集参数优化:基于数据处理和解释,确定基本原则。c)野外试验:资料分析、数据采集技术方案调整及确定。d)施工方案设计:提出基于观测系统设计的现场施工方案的设计思路3.1.6井况,井场基本条件和设备要求应对拟投人施工的设备及主要参数进行说明。通过现场踏勘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分析并况和井场条件对井下设备的要求,确保所用设备能适应1
SY/T6686—2007
实际条件。主要说明应包括:
a)并况和并场基本条件
b)井下激发系统:主要是井下激发源性能参数的说明,即激发的主要波场类型(P波、S波或P波、S波联合激发)、带宽、能量;井\下激发源的直径、耐温、耐压、推靠(解锁)性能以及对并况的要求等说明
C)井下接收系统:使用的级数、级间距、接收分量、带宽、噪声、一致性等。短节直径、耐温、耐压、推靠(解锁)性能以及对井况的要求等说明。d)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及条件要求,尤其在冬、夏两季施工的条件要求。3.1.7QHSE控制
QHSE控制主要按以下要求设计:a)质量控制体系
b)井场HSE管理体系。
3.2采集技术设计
3.2.1地质任务和项目目标
采集设计是围绕具体的地质任务和项目目标进行,应逐条落实。3.2.2资料收集与分析
收集与项目实施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a)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资料、目的层地质构造、地层和岩性等描述b)钻井资料:钻井完井报告、井况资料、岩性柱状图、钻井轨迹数据等。c)测井资料:综合测井图,声波、横波、白然伽马、密度、自然电位、电阻率、声幅和井径等主要测开数据,
d)井区开发资料:观测开段油气开采状况、射孔段分布、套管现状、目的层温度和压力、附近并生产状况等。
e)地面地震资料和VSP资料:主要月的层地面地震构造图、过井地面地震剖面、该井或附近井VSP测量数据、地震速度资料等。f)根据收集资料,进行相关分析、3.2.3井场踏勘
对井场周围地区进行现场踏勘,获得进行数据采集设计和施工所必需的现场资料。a)井场周围情况及人文环境(场地大小、地形、道路和居民居住点分布等)。b)井场周围可能的噪音源调查(电网、周围井的注采状况、井中气体、公路和铁路等)。c)绘制踏勘简图。
3.2.4井况分析
并况分析(套管结构、套管畸变、水泥环固结状况等)主要考虑对数据采集质量的影响。a)套管畸变对并下设备移动的影响。b)水泥环固结质量对激发和接收质量的影响。c)射孔段和(或)开采段对施T和设备的影响。d)钻井的空间位置(直井、斜井和水平井),3.2.5设备因素
3.2.5.1概述
设备因素与观测系统设计紧密相关,设计中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2.5.2激发因素
根据井况条件确认并下设备物理尺寸、应用条件以及电缆种类、震源缆车及深度控制措施等。不同震源应考虑以下内容:
a)重锤震源:
1)推靠、收臂性能(推靠性震源);2)激发能量和频率;
3无破坏性(推靠性震源)。
b)可控震源(包括压电、偏心轮、液压):1)扫描方式:线性和(或)非线性:2)扫描频段:最大扫描频段范围;3)扫描长度和记录长度:应考虑月的层的纵波和横波反射的传播时间;4)驱动幅度;
5)扫描信号及相关子波特征(扫描信号的畸变、相关子波的相位特征等)。c)空气枪:
1)气枪容积;
2)组合能力:
3)管波抑制。
d)电火花:
1D)工作电压:
2)电容量和电储能量;
3)充电周期等。
3.2.5.3接收因素
接收因素包括:
检波器和(或)水听器级数。
级间连接长度
级间连接方式。
与采集能力和效率有关的因素(采样率、级数、数传速率和内存容量等)。…并下仪器的前放增益范围等。一电缆种类、缆车和深度控制措施。3.2.5.4地面仪器因素
地面仪器因素包括:
数据采集现场监视系统:
并下状况监视设备。
一井下设备控制系统。
仪器下并装备。
电源、车辆及必需的工作环境。3.2.6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设计
3.2.6.1概述
SY/T 6686—2007
根据地质任务、井间地震的观测特点以及设备情况设计多套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方案。从观测系统设计角度,基于初至波的速度层析成像和反射波成像的观测系统设计应该有别。3.2.6.2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设计内容3.2.6.2.1通过已有相关资料的初步解释,分析主要目的层段的井间地震条件,建立井间地震模型。3.2.6.2.2按照设计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方案进行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用于分析目的层地震波场响应,为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方案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
地袭射线模拟:
SY/T6686-—2007
声波方程模拟
一弹性波方程模拟:对于采用分量数据采集,应使用弹性波方程模拟。3.2.6.3理论地震响应分析与评估3.2.6.3.1速度层析成像要求:
a)穿过目的层的地震射线数(炮检对数)要大网格化后的面元数(或待求的空间速度点的个数)。
b)目的层地震射线分布较为均勾。3.2.6.3.2反射波成像要求:
a)目的层的入射角要小于临界角。b)观测点间距应满足空间采样定理,防止空间假频出现。其相邻两观测点距离dh应满足:式中:
dh相邻两观测点距离:单位为米(m);Umin一-最小层速度,可根据声波测井或VSP资料得到,单位为米每秒(m/s);Fnx———期望最高频率,单位为赫[兹」(Hz)。c)时间采样dt应满足采样定理:dt
式中:
dt—一时间采样,单位为秒(s)。d)目的层反射覆盖次数分布较为均匀。(1)
3.2.6.3.3通过对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和评估,最终确定观测系统方案和采集参数,并据此完成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设计图件及文档。3.2.6.3.4绘制用于施工的观测系统基本图件3.2.6.4观测基准面要求
设计中要统-·激发、接收起算基准面。3.2.7施工设计
3.2.7.1人员分工
应按专业分工,避免施工过程混乱,责任到人。数据采集施工现场可分为四组:a)激发班组:负责并下震源的操作。b)接收班组:负责井下接收系统的操作。c)生产控制班组:负责协调激发接收班组、数据采集质量监控和施工进度等d)协调班组:主要负责在施工期与甲方(采油厂)协调井场设备、井处理等有关事宜。3.2.7.2工序优化及施工计划
工序优化及施工计划包括:
a)按观测系统设计要求制定并优化施工工序。b)按观测系统设计要求优化观测方式,如共炮点/共接收点等。c)统一激发、接收起算深度基准面。d)接收、激发提升和下放顺序。e)提放速度和每-次问隙时间。f)确定考核点(位置、时间等)。g)制定计划进度。
3.2.7.3现场班报等档案的记录准则和责任按要求准确及时记录现场施工等信息,要求:a)班报填写应字迹清楚,内容尽量详尽并表达准确。b)相关人员应在班报上签字,责任落实到人。3.2.7.4激发接收同步控制约定
同步信号误差范围为土1个样点,并保持稳定。3.2.7.5施工HSE的要求
施工期应遵循HSE规定,规划细则。基本内容包括:a)井场施工人员健康和安全要求。b)并场安全与应急预案。
c)井场环境检查与保护。
d)并下设备故障应急方案。
3.2.7.6数据文件命名约定bZxz.net
SY/T6686-—2007
数据文件命名应反映所在井区、施工年度、炮井、接收井及观测扇区序号[共炮点和(或)共接收点」,扇区的大小取决于接收系统的级数。示例:DG2004S×××-R-a-b(×)IXG表示地区,2004表示年度,S表示激发井,R表示接收井,×××表示井名,a表示炮点位置序号,b表示接收点位置序号(对丁多级检波器,按最浅一级设置),括号内数据表示重复观测序号。3.3编写数据采集设计书
按3.1和3.2要求编写井间地震数据采集设计书(格式参见附录A)。4野外施工
4.1:设计的审批
野外施工应在数据采集设计书审批通过后实施。4.2并位测量
4.2.1用于并问地震数据采集的所有井位位置须重新测量。4.2.2测量工作的质量和技术要求按SY/T5171的规定执行4.2.3如果深度相对参考点从井口起算,应测量井口到地面的距离(如三通至地面的距离)。4.3井场准备及井处理
与并场负责单位协商并处理和井场准备问题,确保顺利施工。4.3.1并处理过程主要包括:
a)洗井。
b)通并测试。
c)清蜡(无射孔则不需)。
d)用并径规探测套变。
e)打桥塞(在影响接收时)。
4.3.2井场准备:
a)电源。
b)作业车等地面设备。
4.4施工前试验
4.4.1激发:根据设计选定的井下震源,应按设计的最小、最大炮检距确定近、中、远炮检距,分别进行激发对比试验。主要内容有:a)激发能量:根据现场监视记录或回放记录的打印结果,观测有效信号,要求初至波清晰、续5
SY/T 6686--2007
至波能量较强。
b)多次激发一致件:重复观测的初至时间误差不宜大」±1个样点。c)频谱特性:要求反射波的优势频率宜高于按1/4波长计算分辨项目地质目标的频率,并具有较宽的频带。
d)对于推靠性震源,需测试其耦合性和推靠性能。要求当震源推靠井壁后,放松电缆1m~2m,震源不会受重力影响向下滑动。4.4.2接收:根据设计选定的并下接收系统,应进行以下试验:a)检波器:
1)耦合性:
2)推靠/收臂性能(状况、顺序、时间);3)多级检波器极性;
4)通过不同炮检距离对前放增益进行试验,一且确定,尽量保持一致。b)水听器:多级-致性、灵敏度、信噪比等。4.4.3数传校验:应进行数传试验,确认无误4.4.4地面仪器的测试应包括:
a)数据采集现场监视及处理功能、实时性能等。b)数据采集现场对并下设备的控制功能。c)数据转储和备份功能。
4.4.5电缆、电缆拉仲、电缆连接器检测和深度控制措施,按有关要求进行相关检测:a)常规电缆检测按SY/T5454的规定执行。b)特殊电缆检测按相应的工业标准执行。c)深度记数和校验。
4.4.6仪器连调与测试:仪器连调与测试应进行时断信号测试,极性遵循SEG标准。4.4.7井下环境测试:通过井下环境测试,并与并下仪器工作条件对比,确保能正常工作。并下环境测试包括:
a)温度。
b)压力。
c)并液等。
4.5数据采集
4.5.1对根据设计和实验的结果确定的施工方法和参数进行数据采集。4.5.2应按工序实施震源和接收排列的移动和定位。4.5.3井下仪器每次移动推靠后,接收电缆宜放松2m~5m。观测完后,待电缆恢复承受力后井下仪器方能收臂移动。
4.5.4对于推靠性震源,在采用共炮点观测方式时,如果连续激发次数过多,宜根据并况微调激发点位置,微调距离不得超过(2m。同时应注意记录微调后的深度值4.5.5施工过程巾应按要求填写井间地震仪器班报,见附录B。对特殊事件应有详细的备注。4.5.6观测时如遇意外中断,待恢复观测时,至少需要个激发重复观测记录,并与原来的观测记录进行对比,其初至时差不能大于一个时间采样,振幅量级相当4.5.7观测结束或观测中断且并下仪器提至地表,需对其进行检查、调试和保养。4.5.8在每次电缆移动后,现场地面仪器操作员和电缆操作员都要口头相互核对当时记录的深度值。4.6HSE
4.6.1执行项月合同中的有关HSE规定。4.6.2协调工农关系。
5质量控制
5.1现场监视
SY/T6686—2007
5.1.1通过现场数据实时回放,P波初至应能清楚分辨。信噪比低时需通过垂直叠加改善,可分辨的道数不低于95%,否则不可进行下一次激发。5.1.2同步信号准确。在连续观测中,初至的变化应是渐变的。当激发点和按收点的深度相近时,可利用简单的时距关系求取其速度,并与相应的测井速度对比,如果差异较大,应查明原因5.1.3无明显强能量持续干抗噪音。5.2考核点
5.2.1每个完整的共炮点扇面(最浅接收点至最深接收点)至少有个共炮点子扇面(由接收系统的级数决定)作为考核点:试验点可作为考核点。5.2.2在相同位置上两次观测的数据精度要求初至差不大于一个采样点。5.3仪器检测
所有施工设备的动态检测。动态检侧内容主要包括:a)T.作状况井下温度、压力、推靠/收臂、数传、电缆、漏电等。b)深度误差:作业完成后并下设备返回后的所测深度误差不超过千分之-·。5.4原始数据质量评估
5.4.1合格品应满足:
a)P波初至起跳清晰,可分辨的道数不低于95%b)激发信号、起跳时间准确。
c)主要目的层反射波不受干扰波的严重影响。d)激发点和接收卢的深度误差小于千分之一,e)测量班报等记录正确、详尽,并具有相关人员的签字。班报记录的参数与实际数据文件中的要求一对应
f)原始数据室内解编正确无误。5.4.2不合格:凡上述中任意一条不符合的视为不合格品。6资料整理
6.1班报整理
6.1.1按时间记录顺序整理班报,使其与采集的数据文件一一对应6.1.2按电子文档或纸文档保存并提供给用户。6.2监视记录整理
6.2.1监视记录按数据文件存档,凡通过垂直叠加满足质量要求的,将叠加后的结果作为监视记录存挡、其中需标注叠加次数等参数,6.2.2数据文件中的记录头内容包括工作日期、队号、施工号、当日震(炮)次、文件号、激发、观测点深度及范围。
6.2.3有关监视记录的信息可填在仪器班报上,包括工作日期、队号、施工井号、当日震(炮)次、文件号、激发和观测点深度、叠加次数,初至是否清晰、评估说明。6.3:原始采集数据整理
原始采集数据整理包括井位测量、并间地震采集数据、侧量后的声幅则并等。6.4建立井间地震数据采集档案卡按井对建立井间地震数据采集档案卡,见附录C。7
SY/T66862007
6.5观测基准面要求编写井间地震数据采集施工总结编写开间地震数据采集施工总结(格式参见附录D)7资料验收
项目结束后,编写报告,根据上交的资料进行全面验收。7.1基础资料验收
a)并位测量资料。
b)设备测试资料符合规定、齐全。c)仪器班报、井况资料、档案卡等内容填写认真,主要内容完整。7.2井间地震采集资料验收
a)检查试验资料的合理性。
b)施工方法、施工因素和采集工作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c)检查监视记录、质量评估、考核点等资料的可靠性并分析是否符合设计要求。d)原始资料回放止确无误,与班报等资料一对应。8资料存档与上交
8.1上交资料要求
上交资料填写应准确无误、字迹清楚,不得任意涂改,由队经理或技术负责人检查,7d内上交主管部门验收和存档。
8.2填写数据标签
详细说明存储介质和存储格式。并间地震数据标签格式见附录E。8.3上交资料
上交资料包括:
a)数据采集设计书。
b)施工班报。
e)监视记录及文档。
d)采集的原始数据(磁带或光盘)。e)地面测量数据。
f)施工总结报告
g)档案卡一式两份。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井间地震数据采集设计书格式
A.1井间地数据采集设计书封面1格式见图A1。年度
井间地震数据采集设计
(单位名称)
井间地震数据采集设计书封面1格式图A.1
SY/T 6686—2007
小提示:此标准内容仅展示完整标准里的部分截取内容,若需要完整标准请到上方自行免费下载完整标准文档。
标准图片预览标准图片预览

标准图片预览:






  • 热门标准
  •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标准计划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 返回顶部
请牢记:“bzxz.net”即是“标准下载”四个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与国际顶级域名“.net”的组合。 ©2009 标准下载网 www.bzxz.net 本站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站备案号:湘ICP备2023016450号-1